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氏族之人”到“编户齐民”——试论先秦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的变迁 被引量:7
1
作者 晁福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生活于“族”之中。这些族,夏商时期称为“氏族”,西周时期则多称为“宗族”。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人”“民”多混用无别,但两者的使用却出现了有所侧重的情况。“民”能够以地域为称,但并不以族为称...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生活于“族”之中。这些族,夏商时期称为“氏族”,西周时期则多称为“宗族”。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人”“民”多混用无别,但两者的使用却出现了有所侧重的情况。“民”能够以地域为称,但并不以族为称,它所表现的是社会成员的地域特征,而“人”则可以表现其作为某族的血缘关系特征。社会成员间血缘关系的影响在削弱,而国家地域关系的影响在增强。社会成员身份的巨大变化是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编户齐民”肇端于战国时期诸国授田制度的实施,到秦代则成为国家控制天下民众的最主要的制度。这种居民身份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氏族之人” 编户齐民” 土地制度改革 居民身份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简所见“从户”新诠——兼论新地的“编户化”治理
2
作者 徐桐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4年第4期59-67,M0004,M0005,共11页
秦简所见“从户”与“从人”关系密切。“从户”并非“从人”中具有户籍身份的户籍,而是受“从人”牵连的“从人属、舍人”中的不当收者、迁者以及除罪者编制而成的户籍。随着“徙输坐从人者为口”诏令颁布,“坐从人”可变为承担租赋之... 秦简所见“从户”与“从人”关系密切。“从户”并非“从人”中具有户籍身份的户籍,而是受“从人”牵连的“从人属、舍人”中的不当收者、迁者以及除罪者编制而成的户籍。随着“徙输坐从人者为口”诏令颁布,“坐从人”可变为承担租赋之“口”,其编制的户籍也为“从户”。“从户”即“从人”的跟从者、随从者之户,秦通过构建这一户籍类别,逐步将受“从人”牵连的相关人员纳入新地户籍管理,“从户”成为秦代洞庭郡迁陵县承担租赋的主体。“从户”短暂存在于秦代,随着户籍制度逐渐完善,这一户籍类别最终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户 从人 从人属 编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籍、户籍、编户齐民——试论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的起源 被引量:7
3
作者 辛田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57,77,共5页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制度,是国家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春秋中晚期以前,宗族制度是统治者控制社会的有效手段,完整意义上的户籍制度并不存在,社会组织形态表现为“以丁为户”的名籍...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制度,是国家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春秋中晚期以前,宗族制度是统治者控制社会的有效手段,完整意义上的户籍制度并不存在,社会组织形态表现为“以丁为户”的名籍;春秋以后,随着血缘关系被地缘关系所取代,宗法政治逐渐转化为郡县政治,“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并在战国时期形成了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余年的编户齐民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缘 地缘 名籍 户籍 编户齐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魏晋编户民社会身份的变迁——从“士大夫”到“吏民” 被引量:6
4
作者 凌文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3-89,166,共17页
秦汉之际,在军功爵制的推行下,"士大夫"多指士、大夫级爵群体,他们是当时基层社会编户民的主体,也是帝国征派赋役的对象。随着秦汉"爵秩体制"的发展,分赐官、民爵,促使官僚贵族化、吏民同质化。因爵制的变化,尤其... 秦汉之际,在军功爵制的推行下,"士大夫"多指士、大夫级爵群体,他们是当时基层社会编户民的主体,也是帝国征派赋役的对象。随着秦汉"爵秩体制"的发展,分赐官、民爵,促使官僚贵族化、吏民同质化。因爵制的变化,尤其是民爵日益轻滥,"士大夫"爵制的意义渐趋消亡。同时,因秩制的发展,秩级分化导致官、吏呈现分途之势,吏员群体内又分化为吏与役两个层次,"役"逐渐成为帝国控制小吏和编户民的主要手段。"吏"与"民"因役而同质化,"吏民"逐渐成为编户民的代名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魏晋 军功爵制 士大夫 文士 吏民 编户齐民秩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户齐民与两汉王朝的人口控制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新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82-88,共7页
编户齐民与两汉王朝的人口控制马新两汉时代,政府立足的基础是广大的农村人口,农村人口不仅是徭役所出,也是税之所出,赋之所出,至于土地和财产,意义远不如人口本身。以平帝朝为例,政府向农民征收的租税之入约为33029267... 编户齐民与两汉王朝的人口控制马新两汉时代,政府立足的基础是广大的农村人口,农村人口不仅是徭役所出,也是税之所出,赋之所出,至于土地和财产,意义远不如人口本身。以平帝朝为例,政府向农民征收的租税之入约为33029267.4石,按时价可折合为33亿钱;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王朝 《居延汉简甲乙编》 户籍制度 农村人口 后汉书 户籍管理 编户 连带责任 名籍 流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汉六朝闽地人群的编户化进程——以墓砖铭文为中心 被引量:4
6
作者 林昌丈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0-142,168,共14页
利用墓葬砖文等资料,可以将汉六朝闽地人群的编户化进程大致勾勒如下:(1)透过对闽越国工匠群体的考察,反映出当时一些越人很有可能是拥有汉名而无汉姓,更多的普通民众应只有越人的名、号。(2)作为闽地沿海地区行政据点的冶县,"遁... 利用墓葬砖文等资料,可以将汉六朝闽地人群的编户化进程大致勾勒如下:(1)透过对闽越国工匠群体的考察,反映出当时一些越人很有可能是拥有汉名而无汉姓,更多的普通民众应只有越人的名、号。(2)作为闽地沿海地区行政据点的冶县,"遁逃山谷者"应是其设县初期的主要编户民。随着闽地确立了相对稳定的郡县行政体系,更多的闽地人群被编户入籍。同时,闽地土著人群逐步获得了具有华夏化特征的姓氏。(3)东晋南朝时期,稍成规模的移民入闽。他们定居并落籍闽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土著人群的姓氏结构,形成侨旧混杂的社会面貌。从汉唐的长时段视角观察,六朝时期则是闽地人群长期缓慢编户化、华夏化进程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 砖铭 闽地人群 编户 姓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吏民”即编户齐民——原“吏民”之三 被引量:15
7
作者 黎虎 《中华文史论丛》 2007年第2期53-95,共43页
从户籍制度而言,“吏民”是国家的编户齐民。通常所谓的“编户齐民”,其内涵实际上主要就是指“吏民”。作为国家编户齐民,在理论上其身份地位是平等的,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经济上均有“名田”的权... 从户籍制度而言,“吏民”是国家的编户齐民。通常所谓的“编户齐民”,其内涵实际上主要就是指“吏民”。作为国家编户齐民,在理论上其身份地位是平等的,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经济上均有“名田”的权利和从“本”去“末”的义务,均有承担或被减免赋税、徭役等义务和权利;政治上均有上书言事和被察举征辟等权利;文化上均有入学受教育等权利,这既是文化上的权利,也是政治上平等权利的一种体现。虽然“吏民”作为国家编户齐民在法理上其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实际上他们之间经济上的贫富悬殊、政治上的地位高低以及由此决定的文化上的差异都是普遍现象,编户齐民并非以贫富和阶级为区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吏民 编户齐民 权利和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的编户齐民籍 被引量:8
8
作者 张信通 《安顺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8-61,93,共5页
秦汉时期的户籍分类已经相当细密,编户齐民籍是秦汉户籍中最大的一类。编户齐民籍的内容包括民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命籍、田租籍五部分。秦汉政府十分重视编户齐民籍的管理,各项具体管理工作主要由乡官里吏完成。户籍制度的... 秦汉时期的户籍分类已经相当细密,编户齐民籍是秦汉户籍中最大的一类。编户齐民籍的内容包括民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命籍、田租籍五部分。秦汉政府十分重视编户齐民籍的管理,各项具体管理工作主要由乡官里吏完成。户籍制度的确立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秦汉帝国建立的编户齐民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户籍 编户齐民籍 乡官里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编户齐民”与“皇权不下县”——“现代化转型视角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之二十 被引量:7
9
作者 宣晓伟 《中国发展观察》 2016年第3期50-52,49,共4页
在中国传统王朝,政府的正式行政层级只到县一级,对于大一统中央集权下的地方治理状况,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对的看法。第一种观点更为强调中央集权对于地方的控制,认为传统王朝通过编户齐民的方式,将老百姓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实... 在中国传统王朝,政府的正式行政层级只到县一级,对于大一统中央集权下的地方治理状况,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对的看法。第一种观点更为强调中央集权对于地方的控制,认为传统王朝通过编户齐民的方式,将老百姓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掌控;而在地方关系上则更注重乡绅与普通百姓、地主与佃户长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认为阶级剥削和阶级斗争是影响地方治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与地方关系 地方治理 中央集权 编户齐民 现代化转型 皇权 中国传统 行政层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时期珠崖编户族别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勃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4,共6页
关于西汉时期珠崖二万多编户的族别,学术界至今尚无专文探讨。现经深入考证,认为当是秦代以来从大陆迁入的汉人和定居在本岛沿海平原地区的"临高人"先民,而不是黎族先民。
关键词 西汉时期 珠崖 编户 族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编户齐民制度的起源 被引量:1
11
作者 辛田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07年第03X期58-59,共2页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国家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古代编户齐民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 血缘 地缘 名籍 户籍 编户齐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秦人”到“汉人”的转换——汉初南郡编户问题之一 被引量:1
12
作者 琴载元 《唐都学刊》 2017年第2期19-24,共6页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在南郡地区废止分封制建立郡县制。汉朝廷恢复南郡编户并进行赐爵,基本实现汉高祖五年(前202)颁布的诏书。南郡"汉人"基本上都是从南郡"秦人"转换而来的。在此基础上,随着赦免令的颁布,过去的...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在南郡地区废止分封制建立郡县制。汉朝廷恢复南郡编户并进行赐爵,基本实现汉高祖五年(前202)颁布的诏书。南郡"汉人"基本上都是从南郡"秦人"转换而来的。在此基础上,随着赦免令的颁布,过去的奴婢也通过"书名数"的手续升为编户民,这样秦代南郡的百姓基本都享有编户民的待遇。至于对南郡百姓进行军功赐爵,南郡出身者与诸侯国出身者相比有较多的限制。这一点与其他郡县及诸侯国出身者有不同之处,应与反秦、楚汉战争时期南郡的特殊历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人” “汉人” 汉初 南郡 临江国 编户 军功赐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编户齐民”与“皇权不下县” 被引量:1
13
作者 宣晓伟 《发展》 2016年第4期43-44,56,共3页
在中国传统王朝,政府的正式行政层级只到县一级,对于大一统中央集权下的地方治理状况,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对的看法。第一种观点更为强调中央集权对于地方的控制,认为传统王朝通过编户齐民的方式,将老百姓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实... 在中国传统王朝,政府的正式行政层级只到县一级,对于大一统中央集权下的地方治理状况,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对的看法。第一种观点更为强调中央集权对于地方的控制,认为传统王朝通过编户齐民的方式,将老百姓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掌控;而在地方关系上则更注重乡绅与普通百姓、地主与佃户长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集权 编户齐民 地方治理 皇权 中国传统 行政层级 普通百姓 地方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私有化:从确权到保障的路径?——基于编户齐民的历史启示
14
作者 许彩丽 苏江巍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4年第5期214-218,共5页
农地确权是农地流转的前提,纵观近些年农地确权的争论,大致分为三类:国有化,私有化,维持集体产权不变。笔者结合对我国古代编户齐民所体现的土地权属的分析,认为在城镇化热潮的背景下,农地确权的私有化路径缺乏一个成熟的环境。对于农... 农地确权是农地流转的前提,纵观近些年农地确权的争论,大致分为三类:国有化,私有化,维持集体产权不变。笔者结合对我国古代编户齐民所体现的土地权属的分析,认为在城镇化热潮的背景下,农地确权的私有化路径缺乏一个成熟的环境。对于农地确权,应当在遵循集体产权不变的原则下,推进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户齐民 农地私有化 集体所有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的编户、移民与人口统计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叔鹤 《统计研究》 1984年第3期77-79,共3页
编户就是编入户籍为平民。编户齐民是封建国家利用农民的分散性,把他们作为劳动力以十、五为单位编制起来的一种制度。通过编户齐民,可以化出大小地主,也可以转化为赤贫,但转化为地主的是少数。《史记·货殖列传》:“夫千乘之王,万... 编户就是编入户籍为平民。编户齐民是封建国家利用农民的分散性,把他们作为劳动力以十、五为单位编制起来的一种制度。通过编户齐民,可以化出大小地主,也可以转化为赤贫,但转化为地主的是少数。《史记·货殖列传》:“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汉书·高帝纪下》:“吕后与审食其谋日: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 《汉书·杨胡朱梅云传》:“孔氏子孙,不免编户。”颜师古注上说:“列为庶民也。”编户,也称编氓。可见编户就是把百姓编入人口簿籍,称为户籍。户籍的编制,当然是为赋税的征收和徭役服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户 人口统计 汉书 户籍 移民 昭帝 居延汉简 假民公田 王莽 公元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广西土司地区的编户与赋役考略 被引量:10
16
作者 韦东超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76-79,共4页
明代广西土司地区的编户与赋役考略韦东超对土司地区进行户口造册和征调赋役是明代土司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拙文《明代广西土司制度散论》①曾从“明土流之界”、“严格上官承袭程序”和“制定土兵征调法”等方宙论证了明代上司制度的... 明代广西土司地区的编户与赋役考略韦东超对土司地区进行户口造册和征调赋役是明代土司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拙文《明代广西土司制度散论》①曾从“明土流之界”、“严格上官承袭程序”和“制定土兵征调法”等方宙论证了明代上司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制度 广西 《古今图书集成》 黄册 编户 赋役制度 王守仁 象征意义 《读史方舆纪要》 鱼鳞图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云南土司地区赋役征收及少数民族编户问题探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灵坪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9-137,共9页
有关明清云南土司的编户赋役问题,学界关注较少。如运用历史政治地理及社会经济史的视角,对明清时期云南土司地区的赋役征收及少数民族编户问题进行考察,即可发现,元明两朝均已对云南土官、土司征收赋役,并已完成对部分少数民族的编户... 有关明清云南土司的编户赋役问题,学界关注较少。如运用历史政治地理及社会经济史的视角,对明清时期云南土司地区的赋役征收及少数民族编户问题进行考察,即可发现,元明两朝均已对云南土官、土司征收赋役,并已完成对部分少数民族的编户。明朝初年,中央王朝曾在云南各地土司编里甲造黄册,以征收赋役。明代云南各属土司中既有编户、编丁并承担赋税的“内地土司”,也有既不编丁,也不编户,甚至不承担赋役的“边外土司”。少数民族地区编户赋役的实施,是明清王朝国家治理直接深入西南边疆地区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土司 赋役 编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简释姓——早期长沙编户与族群问题 被引量:5
18
作者 魏斌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CSSCI 2008年第1期23-45,共23页
六十多年前,谭其骧先生在《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一文中,对早期湖南蛮族汉化有一个概括性的看法:湖南自战国时虽已有中原人生息其间,然其时蛮多汉少,蛮族所受华夏文化之影响盖极微,故西汉一代,无蛮事之记载。汉末王莽之乱,中原人士... 六十多年前,谭其骧先生在《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一文中,对早期湖南蛮族汉化有一个概括性的看法:湖南自战国时虽已有中原人生息其间,然其时蛮多汉少,蛮族所受华夏文化之影响盖极微,故西汉一代,无蛮事之记载。汉末王莽之乱,中原人士,始大举移植荆湘,至东汉时而蛮汉间冲突迭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简 编户 长沙 湖南 族群关系 汉式姓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甄“富在编户”的经济富民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秦继国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21-26,共6页
唐甄围绕其“富民”这个核心,针对封建经济的时弊,提出了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以富立国,富在编户;以农为本,农商并重;扫灭蠹痈,勤劳致富等一系列“富在编户,不在府库”的经济革新主张,对当时及其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富民 编户 府库 蠹痈 以农为本 勤劳致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寺院编户流民问题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晓茹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1年第1期51-53,共3页
编户流民是唐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唐初,“江淮之间,爰及岭外,涂路悬阻,土旷人稀,流寓者多”。寺院编户流民则是唐朝特殊政策下的产物。本文拟就唐朝流民产生的原因、统治者对寺院的政策、寺院流民成份及寺院流民对社会的影响几个方... 编户流民是唐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唐初,“江淮之间,爰及岭外,涂路悬阻,土旷人稀,流寓者多”。寺院编户流民则是唐朝特殊政策下的产物。本文拟就唐朝流民产生的原因、统治者对寺院的政策、寺院流民成份及寺院流民对社会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 唐代流民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首先,战乱所致。隋末,炀帝统治残暴,百姓生活困苦,大量田地荒芜,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阶级矛盾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户 唐代社会 阶级矛盾激化 民则 岭外 唐中期 玄宗 西明寺 租庸调法 藩镇割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