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生于无”和“生而知之”——学术原创的生成要素 被引量:8
1
作者 聂长建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3期23-24,共2页
学术原创作品,逻辑自洽而又具有创新性,它是先天形式对后天材料的整合,是“有生于无”和“生而知之”。天赋、勤奋和灵感,构成学术原创的三位一体,学术原创作品必然来自勤奋的天才的灵感。
关键词 有生于无 生而知之 学术原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而知之”辨 被引量:2
2
作者 杜汉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4,24,共5页
孔子关于"生而知之"的思想理论应该首先从认知路径的划分上去把握,应该着眼社会历史实践进行相关分析,简单悬置或虚化这一理论是不妥的。孔子重视"生而知之"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关键词 生而知之 学而知之 社会生活 学习 天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而知之者,上也”疑义辨惑——兼谈“性相近”章、“我非生而知之者”章
3
作者 陈洪杏 刘娜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9-106,共8页
文章借着对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的寻究,结合"中庸"范畴对《论语》"季氏"篇"生而知之者,上也"章义理做了一番深入辨析,并将由此导出的见解引向常被置诸"生知"主题之下的其它章句——如"... 文章借着对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的寻究,结合"中庸"范畴对《论语》"季氏"篇"生而知之者,上也"章义理做了一番深入辨析,并将由此导出的见解引向常被置诸"生知"主题之下的其它章句——如"阳货"篇"性相近"章、"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章。文章指出:(1)"生知"者是孔子为了督促"学知"者、"困学"者、"困而不学"者孜孜以学而作的一种悬设,"学知"、"困学"、"困而不学"所指皆非先天的禀赋,而是后天的学习态度。(2)"性相近"之"性",乃"天地之性"或"义理之性",而非"气质之性",亦非"兼气质而言"之性者,它意味着从"气质之性"这些与生俱来的性状那里被觉悟到并拣择出来的"人皆有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亦意味着对"心"的种种善端的觉悟、拣择、扩充,它是一种以"仁"为价值归趋的性向。(3)孔子"非生而知之者",其"信古"、"好古"或在生命化的讲习的义趣上,或在范本效仿的义趣上,无论是哪一种"信古"、"好古",其宗趣皆在于学"为仁"、学"为人"。"学"以"为仁"而"为人"是隐贯于诸章之间的一种真切而灵动的义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而知之 性相近 好古 为仁 为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生而知之者上也”章释解
4
作者 陆建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1-104,共4页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生而知之 学而知之 困而学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而知之”之我见
5
作者 滕海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S1期242-245,共4页
本文以为,孔子的“生而知之”既不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也不可理解为天资聪明,依靠先天心理因素去认识事物的“性而知之”。孔子强调“学而知之”,所谓“生而知之”
关键词 生而知之 性而知之 先验论 天赋观 生(性) 学知 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生而知之”观辨析
6
作者 张书柏 《宜宾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36-38,共3页
本文从古汉语的表述特点出发 ,结合孔子关于“知”与“学”的相关言论 ,对孔子的“生而知之”观进行了剖析 ,认为孔子在这个问题上 ,并不是在强调说明有生来就知晓知识、知晓一切的人 ,而是在强调说明有生来就知道主动学习知识的人。孔... 本文从古汉语的表述特点出发 ,结合孔子关于“知”与“学”的相关言论 ,对孔子的“生而知之”观进行了剖析 ,认为孔子在这个问题上 ,并不是在强调说明有生来就知晓知识、知晓一切的人 ,而是在强调说明有生来就知道主动学习知识的人。孔子在这里所阐释的主体对象 ,不是知识的来源问题 ,而是人学习知识的自觉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而知之 学而知之 直译与意译 民与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人非生而知之者”之“者”的词性和意义——与黄硕老师商榷
7
作者 夏松平 《中学语文》 2020年第31期74-76,共3页
“人非生而知之者”出自唐代韩愈的著名论说文《师说》。关于此句之“者”的词性和意义,邓木辉老师和黄硕老师各执一词。邓老师撰文认为:“此类‘者’是代词,可译为‘的’‘的人’。”(《语文月刊》2020年第3期)黄老师撰文认为:“‘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出自唐代韩愈的著名论说文《师说》。关于此句之“者”的词性和意义,邓木辉老师和黄硕老师各执一词。邓老师撰文认为:“此类‘者’是代词,可译为‘的’‘的人’。”(《语文月刊》2020年第3期)黄老师撰文认为:“‘者’是语气词(助词),表提顿语气,略带些许加强归因判断,强化下文承接意味,不译。”(《语文月刊》2020年第8期)笔者读后认为,黄老师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查阅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2版)可知,古代汉语“者”字作语气词,有下列四种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说》 生而知之 《古代汉语》 论说文 唐代韩愈 古代汉语 老师 语气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孔子“生而知之”思想的积极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启武 《长白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33,共3页
孔子在哲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提出的认识论的一系列问题,对认识理论具有较大贡献.其中“生而知之”及知识的来源、积累等思想构成了其认识论的积极内容.1 孔子“生而知之”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而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 孔子在哲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提出的认识论的一系列问题,对认识理论具有较大贡献.其中“生而知之”及知识的来源、积累等思想构成了其认识论的积极内容.1 孔子“生而知之”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而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力的先天差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而知之 学而知之 认识理论 差异问题 子贡 季氏 阳货 人我 子思 里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孔子“生而知之”论的再辨析
9
作者 王灿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88-190,共3页
大多数学者通过论证"孔子并不认为有‘生而知之者’"来为孔子辩护,但是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的原意和历史的真实。孔子其实是认为有"生而知之者"的;他所说的"生而知之者"并非指"生下来就懂得知识的人&... 大多数学者通过论证"孔子并不认为有‘生而知之者’"来为孔子辩护,但是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的原意和历史的真实。孔子其实是认为有"生而知之者"的;他所说的"生而知之者"并非指"生下来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有其特定的含义,即:"一个人身体和智力成熟后,凭着很高的天赋,尚未经过专门求学,就有极高的对道德和社会伦理的感悟力,就能明白孔子心目中的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而知之 孔子 论语 特定含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的“生而知之”辩议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贤伟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21-23,共3页
长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生而知之”的解释众说纷纭 ,让人莫衷一是。“生而知之”不应按字面之意据实解释 ,而应从修辞角度去加以解释 ,这是一条正确解释“生而知之”的途径。这一问题的解决 。
关键词 认识论 唯心 唯物 "生而知之" 修辞角度 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理解孔子的“生而知之”
11
作者 孙斌来 宋一夫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113-115,共3页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过去,出于对孔子的全面否定,错误地把“生而知之”解释为从娘肚子里生下来就知道世间的一切,并据此说孔子宣扬所谓天命论,...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过去,出于对孔子的全面否定,错误地把“生而知之”解释为从娘肚子里生下来就知道世间的一切,并据此说孔子宣扬所谓天命论,是唯心论者,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而知之 学而知之 天命论 生下来 季氏 《礼记·乐记》 知天命 中说 黎子耀 志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新解
12
作者 夏先培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79-81,共3页
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其中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历来被理解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参》或“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康瑞琮《古... 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其中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历来被理解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参》或“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修订本,辽宁人民出版社)。基于这种理解,人们给《师说》及韩愈以很高的评价。如《教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而知之 无惑 生下来 《师说》 高中语文 汉语语法 教参 教学参考书 学而知之 下愚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与生而知之
13
作者 倪万华 《黑龙江林业》 2003年第10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天才 人才 生而知之 事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出真知——批判孔子“生而知之”的反动谬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常庚秀 郑继续 王多多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3年第0期25-28,共4页
人的知识、才能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先天固有,还是后天实践而得;是生而知之,还是通过实践而知之?这个问题历来就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同唯心论的先验论的斗争的焦点。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阶级观点不一样,两种世界观截然不相同。 马克思、恩... 人的知识、才能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先天固有,还是后天实践而得;是生而知之,还是通过实践而知之?这个问题历来就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同唯心论的先验论的斗争的焦点。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阶级观点不一样,两种世界观截然不相同。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唯心主义者,不论是哲学上的还是宗教上的,不论是旧的还是新的,都是相信灵感、启示、救世主、奇迹创造者”。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总是要大造反革命舆论,极力鼓吹唯心论的先验论。建国廿多年来的阶级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而知之 孔子 天才论 话剧 反革命 劳动人民 先验论 剧本 唯心论 林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出真知——批判“生而知之”的反动谬论
15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4年第1期18-22,共5页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和历代行将灭亡的反动派一样,继承孔家店遗产,把孔孟之道作为他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武器;为了推行他的“克己复礼”的修正主义反动纲领,他拚命地鼓吹“生而知之”的...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和历代行将灭亡的反动派一样,继承孔家店遗产,把孔孟之道作为他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武器;为了推行他的“克己复礼”的修正主义反动纲领,他拚命地鼓吹“生而知之”的“天才论”,为他“名正言顺”地当上“国家的头”制造反革命理论。对于林彪“克己复礼”的理论纲领“天才论”,必须彻底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而知之 批判 “克己复礼” 谬论 真知 实践 资产阶级 孔孟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事实粉碎林彪的“生而知之”谬论
16
作者 北京师大后勤组锅炉房工人大批判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4年第2期49-50,共2页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极力鼓吹“生而知之”“上智下愚”的天才论,他自比天马,恬不知耻地叫喊自己的“脑袋长得好”,为篡党夺权的阴谋服务,为建立封建法西斯独裁统...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极力鼓吹“生而知之”“上智下愚”的天才论,他自比天马,恬不知耻地叫喊自己的“脑袋长得好”,为篡党夺权的阴谋服务,为建立封建法西斯独裁统治大造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而知之 林彪 天才 上智 主父 下愚 耗煤量 立封 唯物 毛主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出真知 斗争长才干——批判林彪、孔老二鼓吹“生而知之”的谬论
17
作者 欧惠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4年第2期59-60,共2页
人的知识才能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历史是英雄创造的还是奴隶们创造的?自古以来,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答案。这里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切剥削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总是把自己打扮成“天才”,是“生而知之”、“不学... 人的知识才能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历史是英雄创造的还是奴隶们创造的?自古以来,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答案。这里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切剥削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总是把自己打扮成“天才”,是“生而知之”、“不学自通”的当然统治者;而把劳动人民说成是天生的“蠢才”,是“困而不学”,学也不懈,理应受统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而知之 真知 实践 林彪 批判 才干 谬论 剥削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革命复辟的精神支柱——彻底批判“生而知之”的天才论
18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4年第1期21-24,共4页
伟大导师列宁指出:“透过许多新奇的诡辩言词和学究气十足的烦琐语句,我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生而知之”的天才论和实践第一的反映论,就是根本对立的两条哲学路线、两个哲学派... 伟大导师列宁指出:“透过许多新奇的诡辩言词和学究气十足的烦琐语句,我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生而知之”的天才论和实践第一的反映论,就是根本对立的两条哲学路线、两个哲学派别,它们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两个敌对阶级政治斗争的深刻反映。历来的哲学斗争,都是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重要一翼。一切哲学派别的命运如何,就看其满足本阶级的需要程度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而知之 天才论 精神支柱 批判 革命 哲学问题 哲学派别 阶级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丘的“生而知之”说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武器落
19
作者 李德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3年第1期37-41,共5页
孔丘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鼓吹“圣人”“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人。当前,彻底批判孔丘的先验论,找出它认识论的根源,认清其荒谬性,挖出它的阶级根源,认清其反动性,对于我们认清孔丘的政治面日,深入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反革... 孔丘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鼓吹“圣人”“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人。当前,彻底批判孔丘的先验论,找出它认识论的根源,认清其荒谬性,挖出它的阶级根源,认清其反动性,对于我们认清孔丘的政治面日,深入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反革命理论纲领——天才论,有深刻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而知之 阶级根源 孔丘 思想武器 奴隶主 没落 中国哲学史 唯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生而知之”天才论的战斗檄文——读王充《实知》篇
20
作者 张传湘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4年第1期73-75,共3页
两汉时期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王充,在伐孔刺孟的斗争中写下了一篇篇光辉的战斗檄文。《实知》就是其中的一篇。王充在这篇论文里,发扬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列举了大量事实,用唯物论有力地批驳了儒家宣扬的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今天,我们联系... 两汉时期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王充,在伐孔刺孟的斗争中写下了一篇篇光辉的战斗檄文。《实知》就是其中的一篇。王充在这篇论文里,发扬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列举了大量事实,用唯物论有力地批驳了儒家宣扬的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今天,我们联系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阅读《实知》,对于认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荒谬性和反动性,了解法家是怎样批判儒家及其历史作用,推动批林批孔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充 生而知之 天才论 战斗檄文 圣人 孔丘 先知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两汉时期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