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玫瑰黄酮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魏志勇 阿衣古丽·麦麦提 +2 位作者 海热姑丽·马木提 阿依考赛尔·亚力坤 景玉霞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9期1089-1094,共6页
目的研究玫瑰黄酮提取物(RFE)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及其抗氧化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及玫瑰黄酮提取物低剂量组(RFE-L组,6 mg/kg)、中剂量组(RFE-M组,12 mg/kg)、高剂量组(RFE-H组,24 mg/kg),每... 目的研究玫瑰黄酮提取物(RFE)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及其抗氧化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及玫瑰黄酮提取物低剂量组(RFE-L组,6 mg/kg)、中剂量组(RFE-M组,12 mg/kg)、高剂量组(RFE-H组,24 mg/kg),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组均以高脂饲料喂养8 w诱发大鼠高脂血症模型。成模后药物干预:阳性药物组给予4 mg/kg体质量辛伐他汀灌胃,玫瑰黄酮提取物按低、中、高剂量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个月。灌胃结束取大鼠全血及肝脏,用于检测血脂水平、谷胱甘肽(GSH-Px)、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肝脏病理改变。结果经高脂饲料饲养8 w后,检测血脂水平,高脂血症动物成模率为76%。各组大鼠的肝脏病理改变:模型组动物肝脏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可见大量脂肪空泡,RFE-L、RFE-M、RFE-H组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肝脏病变逐渐减轻。药物干预后大鼠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C、TG、LDL-C显著升高,HDL-C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物组、RFE-L、RFE-M、RFE-H组中大鼠血清中TC、TG、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氧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在不同组SOD、MDA、GSH-Px的改变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OD和GSH-Px随着药物浓度升高而升高,MDA随着药物浓度升高而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物、RFE-M、RFE-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FE-M、RFE-H组SOD和GSH-Px随着药物浓度升高而升高,MDA随着药物浓度升高而降低,与RFE-L组比较,RFE-M、RFE-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玫瑰黄酮提取物的降血脂作用可能与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有关,且与玫瑰黄酮提取物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黄酮提取物 高脂血症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黄酮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贺家勇 魏琴 +1 位作者 李志强 魏志勇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1404-1407,共4页
目的探讨玫瑰黄酮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药物组、模型组及玫瑰黄酮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以标准基础饲料喂养,其余各组... 目的探讨玫瑰黄酮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药物组、模型组及玫瑰黄酮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以标准基础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w。药物干预:阳性药物组大鼠给予4mg/kg体质量辛伐他汀,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玫瑰黄酮提取物高、中和低剂量治疗组大鼠分别给予24、12和6mg/kg玫瑰黄酮提取物进行灌胃,每日1次,连续1个月。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MCP-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余5组TC、TG、LDL-C水平均明显升高,HDL-C水平明显降低(P <0.05)。玫瑰黄酮提取物中、高剂量组TC、TG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 <0.05);高剂量组TC明显低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LDL-C明显高于高剂量组(P <0.05)。6组间MCP-1水平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87,P <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MCP-1含量明显升高(P <0.05)。阳性药物组及玫瑰黄酮提取物中、高剂量组MCP-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玫瑰黄酮提取物低剂量组MCP-1水平高于阳性药物组,玫瑰黄酮提取物中、高剂量组MCP-1水平明显低于玫瑰黄酮提取物低剂量组(P <0.05)。结论玫瑰黄酮提取物能抑制MCP-1的表达,调控脂质代谢,抑制MCP-1参与的炎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黄酮提取物 高脂血症大鼠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梅霖 张志国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7-160,170,共5页
以干燥玫瑰花冠为原料,以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参考因素,设计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玫瑰黄酮的最佳提取参数。并以芦丁标准溶液作为参比验证了玫瑰黄酮在总还原力、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以及超氧... 以干燥玫瑰花冠为原料,以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参考因素,设计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玫瑰黄酮的最佳提取参数。并以芦丁标准溶液作为参比验证了玫瑰黄酮在总还原力、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3个方面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玫瑰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70%乙醇溶液、浸提温度40℃、浸提时间3 h,该条件下玫瑰黄酮的最佳提取率为28.43%,DPPH自由基最大清除率为82.74%,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最大清除率为71.65%。玫瑰黄酮对DPPH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半清除浓度IC 50分别为0.020,0.088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黄酮 提取 正交实验 抗氧化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黄酮的提取及其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研究 被引量:56
4
作者 杨虎 张生堂 高国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52-155,共4页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玫瑰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同时以VC和VE为对照,评价玫瑰黄酮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玫瑰黄酮最佳的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液料比15:1、浸提温度40℃、提取时间1.5h,此时玫瑰黄酮提...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玫瑰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同时以VC和VE为对照,评价玫瑰黄酮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玫瑰黄酮最佳的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液料比15:1、浸提温度40℃、提取时间1.5h,此时玫瑰黄酮提取率为40.87%、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8.28%。玫瑰黄酮对DPPH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小于VC大于VE。玫瑰黄酮、VC和VE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2.50、7.00mg/L和13.9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黄酮 提取 正交试验 自由基 1 1-二苯基苦基苯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玫瑰类黄酮及其保健功能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何熹 韩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6期12699-12700,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玫瑰黄酮的效果,研究玫瑰黄酮的保健功能。[方法]以玫瑰为材料,采摘后用乙醇浸提、浓缩,经过CO2超临界萃取,在提取玫瑰精油的同时,获得了玫瑰黄酮。以大鼠实验对象,对提取的玫瑰黄酮调节血脂功能进... [目的]探讨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玫瑰黄酮的效果,研究玫瑰黄酮的保健功能。[方法]以玫瑰为材料,采摘后用乙醇浸提、浓缩,经过CO2超临界萃取,在提取玫瑰精油的同时,获得了玫瑰黄酮。以大鼠实验对象,对提取的玫瑰黄酮调节血脂功能进行动物实验。[结果]使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从玫瑰中萃取的黄酮得率为0.55%,经喷雾干燥后的固体为紫红色粉末,黄酮含量(干重)为63 mg/g。动物实验证明,饲喂一定剂量的玫瑰黄酮可降低大鼠中血清TC、TG水平,提升HDL-C水平,具有降低血脂的功能。[结论]CO2超临界萃取除萃取玫瑰黄酮外,还能提取挥发性强的高价值产物玫瑰精油,而且还具有浓缩的功能,没有残留,为开发高附加值的玫瑰及其制品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超临界萃取 玫瑰精油 玫瑰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CMSP对玫瑰花黄酮和挥发油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协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袁长胜 陈文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6期-,共8页
为对芳香性维药玫瑰花黄酮和挥发油的协同心血管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探讨。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TCMSP)工具和策略进行研究,建立玫瑰花黄酮和挥发油候选化合物库,利用Sys DT模型筛选二者作用靶点,并对其相关疾病进行映射,最后进行预测分... 为对芳香性维药玫瑰花黄酮和挥发油的协同心血管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探讨。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TCMSP)工具和策略进行研究,建立玫瑰花黄酮和挥发油候选化合物库,利用Sys DT模型筛选二者作用靶点,并对其相关疾病进行映射,最后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建立了玫瑰花黄酮和挥发油候选化合物库,并筛得了玫瑰花黄酮和挥发油的共同作用靶点7个。此外,黄酮高频作用靶点10个,挥发油高频作用靶点6个。通过疾病映射和分析发现,这些靶点都与心肌保护有一定的关系,挥发油的有些靶点还与血管舒缩活动有关。由此可知,根据预测结果,推断出玫瑰花黄酮和挥发油具有协同的心肌保护作用,为后续的玫瑰花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 玫瑰花挥发油 TCMSP 协同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茄总黄酮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及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9
7
作者 黄琼 黄晓梅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42-1250,共9页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法对玫瑰茄总黄酮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了乙醇浓度、液固比、提取时间、微波功率、提取次数5个单因素对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建立了乙醇浓度、液固比和微波功率的三因素回归模型,并研究其...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法对玫瑰茄总黄酮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了乙醇浓度、液固比、提取时间、微波功率、提取次数5个单因素对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建立了乙醇浓度、液固比和微波功率的三因素回归模型,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40%、液固比50∶1(mL/g)、微波功率250 W、提取时间20 min、超声波功率50 W,在此条件下提取2次,总黄酮提取量为40.2 mg/g。同时以维生素C作对照,研究了玫瑰茄总黄酮粗提物和纯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玫瑰茄总黄酮粗提物和纯化物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有效清除O2^-·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浓度呈较明显的量效关系,但抗氧化能力较维生素C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超声波-微波协同 玫瑰茄总 提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花总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PI3K/AKT通路和内质网应激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景荣 于秀石 +6 位作者 高瑞娟 孔良靖元 孙攀喜 张重阳 李丽 魏丽丽 司军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6-902,共7页
目的研究玫瑰花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Rosa rugosa,TFR)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的影响,探讨TFR是否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 目的研究玫瑰花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Rosa rugosa,TFR)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的影响,探讨TFR是否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和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途径调控神经细胞凋亡。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TFR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1)·d^(-1))组,灌胃7 d,末次给药1 h后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24 h后检测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脑梗死面积、脑组织含水量;HE和尼氏染色观察病理相关指标;TUNEL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cleaved Caspase-3、PI3K、p-PI3K、AKT、p-AKT、GRP78、CHOP和Caspase-1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MCAO/R组比,中、高剂量TFR给药组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改善,脑梗死面积下降,脑水肿程度降低,脑皮质区病理损伤减轻,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升高,促凋亡蛋白Bax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降低,p-PI3K/PI3K、p-AKT/AKT表达升高。ERS相关蛋白GRP78、CHOP、Caspase-12表达降低。结论TFR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和ERS途径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对CIRI大鼠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花总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PI3K/AKT 内质网应激 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量玫瑰花总黄酮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白音扎布 白长喜 《中南药学》 CAS 2017年第8期1053-1056,共4页
目的通过对玫瑰花的提取、分离和纯化,获得高含量玫瑰花总黄酮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70%乙醇加热提取浓缩、大孔树脂富集,聚酰胺树脂纯化,通过聚酰胺薄层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法对玫瑰花总黄酮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制备获... 目的通过对玫瑰花的提取、分离和纯化,获得高含量玫瑰花总黄酮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70%乙醇加热提取浓缩、大孔树脂富集,聚酰胺树脂纯化,通过聚酰胺薄层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法对玫瑰花总黄酮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制备获得高含量玫瑰花总黄酮,其UV含量91.5%,TLC鉴定槲皮素、木犀草素为特征成分,金丝桃苷、槲皮苷可能为特征成分,通过HPLC测定槲皮素为65.9 mg·g^(-1)、木犀草素为69.9 mg·g^(-1)、金丝桃苷为147.6 mg·g^(-1)、槲皮苷为127.4 mg·g^(-1)。结论该纯化与检测方法简单、可靠,可为高含量玫瑰花黄酮在保健品或药品进行深度开发提供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花总 质量评价 薄层色谱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总黄酮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表征
10
作者 王鑫晶 成日青 +2 位作者 塔娜 齐和日玛 萨仁高娃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4-149,共6页
本试验旨在制备玫瑰总黄酮脂质体(RTF-L),优化其处方,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以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RTF-L,采用超速离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包封率,以包封率为主要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并通过最优处方下制备的RTF-L的外观... 本试验旨在制备玫瑰总黄酮脂质体(RTF-L),优化其处方,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以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RTF-L,采用超速离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包封率,以包封率为主要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并通过最优处方下制备的RTF-L的外观形态、粒径、粒度分布(PDI)、Zeta电位、体外累积释放率等评价其性质。结果显示,制备RTF-L的最佳处方为磷脂浓度0.3%,药物与磷脂比1∶15,水相介质pH 6.5,胆固醇与磷脂比1∶2;所制得的RTF-L包封率为(77.0±0.2)%,粒径为(155.40±2.11)nm,Zeta电位为(-21.03±1.24)mV,PDI为0.035±0.003,稳定性良好;体外累积释放试验结果显示,玫瑰总黄酮(RTF)溶液在6 h累积释放率为85.15%,基本释放完全,而RTF-L在6 h累积释放率为76.42%,与原药相比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结果表明,优选处方稳定可行,所制备的RTF-L包封率高,粒径小且均匀,为RTF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其新剂型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 脂质体 制备 正交试验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花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及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丽梅 娄洁 +6 位作者 刘贵有 王欢 杨娟霞 王月德 董伟 周堃 胡秋芬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20-1422,共3页
目的研究玫瑰Rosa rugosa花蕾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PR-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玫瑰花蕾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玫瑰花蕾中分离得到了3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 目的研究玫瑰Rosa rugosa花蕾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PR-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玫瑰花蕾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玫瑰花蕾中分离得到了3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8-二羟基-4',7-二甲氧基异黄酮(1)、樱黄素(2)、红车轴草素(3)。细胞毒活性筛选显示化合物1对A549和PC3细胞的IC_(50)值分别为2.6和3.2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玫瑰异黄酮,化合物2和3首次从玫瑰花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 细胞毒活性 6 8-二羟基-4’ 7-二甲氧基异 玫瑰 红车轴草素
原文传递
玫瑰总黄酮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项丽玲 冯煜 +2 位作者 苗明三 白明 方晓艳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观察玫瑰总黄酮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阻塞左侧大脑中动脉,建立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前尼莫地平组、脑络通组、玫瑰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同时... 目的观察玫瑰总黄酮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阻塞左侧大脑中动脉,建立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前尼莫地平组、脑络通组、玫瑰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同时给予同体积0.5%CMC灌胃,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1 h后造模,手术清醒后,对小鼠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再灌注22 h,测血清中S-100β蛋白含量,取脑组织TTC染片,计算脑梗死面积。结果玫瑰总黄酮各剂量组均显著降低小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小鼠脑梗死面积,显著降低血清中S-100β蛋白的含量,显著改善脑组织中皮质区的病理损伤。结论玫瑰总黄酮可较好抑制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中的S-100β释放,并降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脑梗死面积,改善大脑皮质区的病变情况,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 局灶性缺血再灌注 S-100Β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