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解独断 被引量:9
1
作者 王聚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23,共7页
什么是独断?独断不是一个哲学立场,而是一种理智恶习。独断的认知者在求真动机上具有缺陷,倾向于形成阻碍进一步探究的高阶态度,并由此催生出拒绝以理性的方式思考和对话的认知不负责行为。在个人层面,独断的认知者容易深陷谬误的泥潭,... 什么是独断?独断不是一个哲学立场,而是一种理智恶习。独断的认知者在求真动机上具有缺陷,倾向于形成阻碍进一步探究的高阶态度,并由此催生出拒绝以理性的方式思考和对话的认知不负责行为。在个人层面,独断的认知者容易深陷谬误的泥潭,即使偶然获得真理也无法进一步加深理解;在社会层面,独断的认知者不仅无法捍卫知识的地位,还会放任谬误和谎言的传播,有碍现代社会的构建。虽然独断这种恶习深深植根于进化过程中大脑发展出的抵抗记忆扰乱的本能,也会被当下的信息传播模式所塑造的信息茧房所利用,但是只要在个人层面注重培养理智美德,在社会层面努力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克服独断的弊病仍然是可期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断 理智恶习 信息茧房 德性知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后滨 《广东社会科学》 2002年第4期103-108,共6页
从公文书形态和运作机制的变迁入手 ,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长性变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首先考证《独断》有关公文书的记载 ,旨在纠正一些流行的误读。将奏事文书与对奏事文书进行批复的诏敕文书对照起来 ,有利于了解当时政务申... 从公文书形态和运作机制的变迁入手 ,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长性变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首先考证《独断》有关公文书的记载 ,旨在纠正一些流行的误读。将奏事文书与对奏事文书进行批复的诏敕文书对照起来 ,有利于了解当时政务申奏与批复的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 ,结合汉代政治体制的变迁 ,论证《独断》所记载的公文书只是蔡邕所处时代的制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断 公文形态 政治体制 汉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邕《独断》考论 被引量:9
3
作者 代国玺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4-166,共13页
接续《汉书》十志以修成后汉之志,可谓是蔡邕的毕生宏愿。而《独断》一书,就是蔡邕在其未入东观著作以前,为后日修志所作的重要准备。后来蔡邕虽得到了入东观修志的机会,可惜时运不济,未能撰成《十意》即遭横祸,至死再未能竟其事。故其... 接续《汉书》十志以修成后汉之志,可谓是蔡邕的毕生宏愿。而《独断》一书,就是蔡邕在其未入东观著作以前,为后日修志所作的重要准备。后来蔡邕虽得到了入东观修志的机会,可惜时运不济,未能撰成《十意》即遭横祸,至死再未能竟其事。故其所著《独断》遂不能废,反倒构成后人修续汉志的重要材料。司马彪即以《独断》为据修成《续汉志》。从《独断》来看,蔡邕诚然为修史之良才,发凡起例,史识高明,其《十意》虽未修成,但惠及后世者已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邕 独断 司马彪 《十意》
原文传递
中国大学生是不是精致利己主义者?——基于显示偏好原理的独断博弈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崔驰 戴明 孙可可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8-99,共12页
基于显示偏好原理并采用独断者博弈实验方法研究中国大学生的分配偏好,并判定其是否有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实验结果表明:只有极少数大学生符合精致利己主义者特征,大部分中国学生并非精致利己主义者;与国外大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的分配... 基于显示偏好原理并采用独断者博弈实验方法研究中国大学生的分配偏好,并判定其是否有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实验结果表明:只有极少数大学生符合精致利己主义者特征,大部分中国学生并非精致利己主义者;与国外大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的分配偏好表现出公平优先的倾向以及更低的自利程度;此外,其分配偏好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其中包括完全自私、罗尔斯公平主义、功利主义以及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几种典型的效用类型。以上结论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儒家传统文化更加强调公平正义和利他的重要性,故而使中国大学生具有更强的亲社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断博弈 显示偏好原理 分配偏好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权威:从独断到生成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桂 《基础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49,86,共8页
由于存在一种独断论的教师权威,因此教师权威遭受到了学生的抵制与反抗。它认为教师权威具有静态的、物化的特征,只要教师具备某种属性或资格,那么教师就会具有权威。本文认为教师权威是一种生成性存在,是一种通过对话与交流,并在理解... 由于存在一种独断论的教师权威,因此教师权威遭受到了学生的抵制与反抗。它认为教师权威具有静态的、物化的特征,只要教师具备某种属性或资格,那么教师就会具有权威。本文认为教师权威是一种生成性存在,是一种通过对话与交流,并在理解的视域融合之中,得到印证、承认与信从的权威。这种教师权威把学生自由理性的培养作为实现自身本性的内在要求,因此避免了在教师权威的运用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质疑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权威 独断 生成性 理论理性 实践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向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独断论的双刃剑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林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共7页
《通灵者之梦》是康德早年所写的一篇长篇论文。在该文中,康德不仅以经验为根据,对神秘主义通灵术和形而上学独断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且对形而上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进行了区分,初步表达了关于理性的界限和道德的信仰等重要思想,... 《通灵者之梦》是康德早年所写的一篇长篇论文。在该文中,康德不仅以经验为根据,对神秘主义通灵术和形而上学独断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且对形而上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进行了区分,初步表达了关于理性的界限和道德的信仰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基本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经验 通灵术 独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世价值”论的独断论假设及其理论辨正 被引量:1
7
作者 向英 梁建新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4-188,共5页
基于对"价值"概念的错误理解,"普世价值"论提出了三个似是而非的独断论假设:一是假设了一个虚幻的"人类利益共同体"作为"普世价值"的主体;二是假设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宣传中关于"共同人性... 基于对"价值"概念的错误理解,"普世价值"论提出了三个似是而非的独断论假设:一是假设了一个虚幻的"人类利益共同体"作为"普世价值"的主体;二是假设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宣传中关于"共同人性"的设定;三是假定了某些超越时空的价值的存在。正确认识价值的普世性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四对范畴的关系:实践性价值思维与思辨性价值思维,意识形态性价值与非意识形态性价值,"普世价值"与价值普世,阶级价值与人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世价值 独断 理论辨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兼听独断”决策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樊有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8-151,共4页
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兼听独断"决策,形成了集议制度、审议制度、咨询制度、奏报制度等决策机制,君主决策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作保障,决策活动有一定的程序性和民主性,既维护了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决策的"独断"权,又"兼... 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兼听独断"决策,形成了集议制度、审议制度、咨询制度、奏报制度等决策机制,君主决策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作保障,决策活动有一定的程序性和民主性,既维护了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决策的"独断"权,又"兼听"各方面的意见,较充分地发挥了各级官僚机构和官吏的作用,集思广益,从而减少了专制君主决策的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制君主 兼听独断 决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独断论、逻辑学与辩证法的论证——冯契的思考与探索 被引量:2
9
作者 晋荣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54,69,共8页
冯契揭示了独断论的理论失误之一在于无视思维的主体间之维,无视不同意见的争论是达到真理的具体途径;提出通过发展逻辑学、重视逻辑论证来批判独断论。尽管他对逻辑学的理解仍然局限于主客观关系的框架之下,以至于他提出的方法论基本... 冯契揭示了独断论的理论失误之一在于无视思维的主体间之维,无视不同意见的争论是达到真理的具体途径;提出通过发展逻辑学、重视逻辑论证来批判独断论。尽管他对逻辑学的理解仍然局限于主客观关系的框架之下,以至于他提出的方法论基本原理并不能有效克服独断论的理论失误,但他对辩证法的论辩术本意的追溯以及"辩证法的论证"这一概念所具有的理论潜力,表明在冯契的相关论述中已经包含着克服盲点、发展洞见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断 逻辑学 辩证法 冯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革命党时期孙中山党魁独断制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路金龙 任慧英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93-96,共4页
对于中华革命党时期孙中山推行的党魁独断制,学术界基本持否定态度。本文在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国民党现状和国内政治局势的基础上,对孙中山这一政治抉择给予了历史性的肯定,认为这是孙中山在民主革命事业处于极端困难时期的一种政治尝试,... 对于中华革命党时期孙中山推行的党魁独断制,学术界基本持否定态度。本文在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国民党现状和国内政治局势的基础上,对孙中山这一政治抉择给予了历史性的肯定,认为这是孙中山在民主革命事业处于极端困难时期的一种政治尝试,是一种权宜之计,其措施符合国民党的特殊党情和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那种脱离二次革命前后复杂严酷的政治形势,单纯以现代政党政治的运作模式来解读这一政治尝试的做法,是不够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中华革命党 党魁独断 党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独断论的表现形式与突围策略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海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4-68,共5页
传统儒学本身包含着独断论因子 ,并因长期被尊为国家意识形态 ,从而走向了独断论。朱熹明确使用“道统”一词 ,《宋史》首次标举“道学传” ,个体性判教与集体性取向在儒学内部展开的权衡 ,以及儒学试图将自身变成思想史叙事惟一的真理 ... 传统儒学本身包含着独断论因子 ,并因长期被尊为国家意识形态 ,从而走向了独断论。朱熹明确使用“道统”一词 ,《宋史》首次标举“道学传” ,个体性判教与集体性取向在儒学内部展开的权衡 ,以及儒学试图将自身变成思想史叙事惟一的真理 ,就是这种独断论的具体表现形式。然而 ,思想多元的客观规律毕竟是任何人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独断 距杨墨心态 文化守成主义 思想多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邕《独断》所载《周颂》序说辨疑——兼论《独断》的窜乱迹象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4-49,共6页
蔡邕为汉末著名学者,其《独断》一书记载了《诗经·周颂》各篇之序说,且与《毛诗序》极为雷同。前人或以此为鲁说,或以此为毛说,皆认为是蔡邕所录。但笔者发现,此序说并不符合蔡邕一贯的《诗》学立场,且杂糅了蔡邕所未见的《毛诗笺... 蔡邕为汉末著名学者,其《独断》一书记载了《诗经·周颂》各篇之序说,且与《毛诗序》极为雷同。前人或以此为鲁说,或以此为毛说,皆认为是蔡邕所录。但笔者发现,此序说并不符合蔡邕一贯的《诗》学立场,且杂糅了蔡邕所未见的《毛诗笺》,《独断》书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窜乱痕迹。基于这些理由,笔者认为:《独断》所载《周颂》序说实与蔡邕无关,乃后人窜入之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邕 独断 《周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对形而上学独断论的理性批判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晋骞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康德从历时和共时两方面理性批判了形而上学独断论。确立了批判哲学的历史地位,提出了独断论产生于无知,是人类童年的必然产物。康德的理性批判揭示了独断论的形而上学本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的产生做出了很大贡献。有益于今天人... 康德从历时和共时两方面理性批判了形而上学独断论。确立了批判哲学的历史地位,提出了独断论产生于无知,是人类童年的必然产物。康德的理性批判揭示了独断论的形而上学本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的产生做出了很大贡献。有益于今天人们树立科学认识论和科学发展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独断 批判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断理性主义:对话的障碍与民主的大敌 被引量:2
14
作者 卢风 《社会科学论坛》 2018年第2期18-25,共8页
人类无力建构统一的、逻辑一致的知识体系,真理、科学、意识形态、信仰或文化的多元性是无法消除的。在一个多种意识形态、信仰和文化永远并存的世界,我们最好通过对话去谋求和平共处,去建构稳定的秩序。民主法治是与多元文化相配合的... 人类无力建构统一的、逻辑一致的知识体系,真理、科学、意识形态、信仰或文化的多元性是无法消除的。在一个多种意识形态、信仰和文化永远并存的世界,我们最好通过对话去谋求和平共处,去建构稳定的秩序。民主法治是与多元文化相配合的最佳政治形式,民主与法治是相互依赖的。独断理性主义是民主法治建设的思想障碍。独断理性主义者往往以真理垄断者自居,认为他们已找到了通往真理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否认了发现客观知识的多元视角,从而在根本上否认了对话、商谈和论辩的必要性。20世纪60年代以来,独断理性主义已受到全面质疑。实际上,我们只能通过对话以达成政治共识,通过政治协商去探讨应该走向何方。对话也不可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人必须叩问比人类更高明的存在者,必须倾听大自然的"言说",谋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不可消除的多元性是人类话语层面的多元性,而不是存有论层面的多元性。大自然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它永远隐藏着无穷奥秘,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无上力量。心存对大自然的敬畏,在具体语境中通过比较而追求客观知识,就既可避免独断理性主义的愚蠢,又可免入相对主义泥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 对话 民主 独断理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腊怀疑主义对独断论的诘难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阳鸿 《现代哲学》 1998年第3期64-67,共4页
如何给出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是独断主义知识论所致力解决的根本问题.独断论者(指伊壁鸠鲁和斯多亚派,下同)都相信事物是客观的、可知的,因为事物必定具有一种合理的,因而从理智上说是可以理解的本性.真理就是对事物本性的把握和表达... 如何给出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是独断主义知识论所致力解决的根本问题.独断论者(指伊壁鸠鲁和斯多亚派,下同)都相信事物是客观的、可知的,因为事物必定具有一种合理的,因而从理智上说是可以理解的本性.真理就是对事物本性的把握和表达.因此,他们认为,“知”和“说”是知识论所必须研究的二大主题,这二大主题,用伊壁鸠鲁的话来说,“一类是关于事物的,一类是关于词的”,用斯多亚派的话说,是“讨论的主题和语言”.“知”是对事物本性的把握,“说”是对事物本性的表达.前者涉及如何认知事物的问题,是第一性的,后者涉及如何描述事物的问题,是第二性的.因此,作为这二者之结合的真理,必须从“知”和“说”两方面来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疑主义 独断论者 伊壁鸠鲁 真理标准 怀疑论者 斯多亚派 独断主义 知识论 真理性认识 真理的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的独断与障蔽——从《潘先生在难中》的精神局限说起 被引量:3
16
作者 丁辉 《孝感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5-58,共4页
启蒙在中国不单单意味着个性意识的觉醒,同时还意味着"国民意识"的觉醒,强调个体对民族、国家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由今观之,对《潘先生在难中》中的潘先生这样的底层市民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是不道德的。当一个... 启蒙在中国不单单意味着个性意识的觉醒,同时还意味着"国民意识"的觉醒,强调个体对民族、国家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由今观之,对《潘先生在难中》中的潘先生这样的底层市民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是不道德的。当一个人无力"卫国"的时候,奋力"保家"不仅不应受到批判和谴责,反而应该赢得我们的同情与爱敬。遗憾的是,作者批判的锋芒一直是指向潘先生对妻儿的体贴和呵护。对妻儿的爱与呵护也许算不上什么高贵的情感,但却是一切高贵情感的基础。然而由于"卑谦的利己主义"的主题预设,把潘先生对妻儿的感情以及动荡年代"乱离人"的悲剧给漫画化和喜剧化了。五四新文学中,启蒙正是这样与传统士大夫"感时忧国"的固有传统相结合,从而逐步带上了知识独断论色彩,最终形成对个体苦难与个体命运的障蔽与盲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先生在难中》 启蒙 独断 障蔽 个体苦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与独断:科学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两种面相
17
作者 吴炜 张静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7-102,共6页
科学型塑了中国式启蒙的面相。它一方面构成了以"解放"为旨趣的启蒙话语的思想基底和出发点,支撑起近代"启蒙"和"解放"的"宏大叙事";另一方面,历史的、现实的和理论的种种因素的因缘际遇,又使... 科学型塑了中国式启蒙的面相。它一方面构成了以"解放"为旨趣的启蒙话语的思想基底和出发点,支撑起近代"启蒙"和"解放"的"宏大叙事";另一方面,历史的、现实的和理论的种种因素的因缘际遇,又使科学的启蒙和解放作用不但没有获得充分的释放和展开,反而在相当程度上走向了启蒙、解放以及科学本身的反面即思想的独断和精神的宰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科学主义 解放与独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口之于味”章中的独断论——兼谈儒学的方法论特质 被引量:1
18
作者 庹永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99-100,115,共3页
很多学者认为《孟子.尽心下》"口之于味"章道出了性善论的根基,但这只是一个误解。原因是学者在理解这段话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拿"物欲之小者"与"道德之大者"做比较;二是从事实跳跃到了应当。由此,... 很多学者认为《孟子.尽心下》"口之于味"章道出了性善论的根基,但这只是一个误解。原因是学者在理解这段话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拿"物欲之小者"与"道德之大者"做比较;二是从事实跳跃到了应当。由此,性善并不能作为一个事实存在,它只是一个假设。于是"悟道"的方法在哲学上便找不到合理根基。但儒学具有很强的宗教性,其很多方法论特质可以从宗教性方面得到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独断 儒学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疑:一种治疗术──希腊怀疑主义对独断论的诊断
19
作者 崔延强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3-67,共5页
关键词 精神治疗 诊断 医生 健康人 病人 医学 用药 智者 逻各斯 独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断性:文艺批评中的一个思维误区
20
作者 赵慧平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128-131,共4页
在文艺批评实践中 ,受到以实体论、属性论为基本特征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影响的独断性批评仍然存在 ,并且影响着对批评对象现实存在的了解 ,使批评处于孤立、封闭、静止的状态。改变这一状态需要使文艺批评超越认识论范畴而转向人和对象... 在文艺批评实践中 ,受到以实体论、属性论为基本特征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影响的独断性批评仍然存在 ,并且影响着对批评对象现实存在的了解 ,使批评处于孤立、封闭、静止的状态。改变这一状态需要使文艺批评超越认识论范畴而转向人和对象之间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范畴 ,使对象世界完全敞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批评 独断 本体论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