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质测试技术在煤炭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1
作者 邱雪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4年第16期178-180,共3页
本文探讨地质测试技术在煤炭资源评价中的应用。首先,概述地质测试技术基本概念和原理;接着,阐述地质测试技术在煤炭资源评价中的重要性,包括提高资源评估准确性和优化开采方案;然后,介绍遥感技术、地质雷达勘探技术、测井勘探技术以及... 本文探讨地质测试技术在煤炭资源评价中的应用。首先,概述地质测试技术基本概念和原理;接着,阐述地质测试技术在煤炭资源评价中的重要性,包括提高资源评估准确性和优化开采方案;然后,介绍遥感技术、地质雷达勘探技术、测井勘探技术以及重磁电及地质雷达勘查技术在煤炭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这些技术为煤炭资源勘探、开发以及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实现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测试技术 煤炭资源评价 遥感技术 地质雷达勘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煤炭资源评价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汪云甲 汪应宏 +1 位作者 连达军 杨敏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5-27,38,共4页
介绍一套集图形与数据管理、模型建立、辅助决策为一体的资源条件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紧密结合煤矿实际 ,将煤炭资源条件评价预测、技术经济分析、开发开采决策连为有机整体 ,使评价结果的实用性、针对性、准确性得到显著增... 介绍一套集图形与数据管理、模型建立、辅助决策为一体的资源条件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紧密结合煤矿实际 ,将煤炭资源条件评价预测、技术经济分析、开发开采决策连为有机整体 ,使评价结果的实用性、针对性、准确性得到显著增强。该系统在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成果 ,包括系统构成与主要功能、系统设计与主要应用等方面。并给出了促进成果应用的措施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评价 煤炭资源管理 动态预测 信息系统 矿山 图形 数据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在新疆卡姆斯特煤矿区煤炭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牛军强 姚彤宝 罗东海 《中国煤炭地质》 2011年第7期17-21,共5页
卡姆斯特煤矿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煤田地质工作程度低,勘探开发滞后,已不能适应阿勒泰地区经济发展对矿产开发的需求。为缓解阿勒泰地区煤炭紧缺状况,依据勘探程度、构造复杂程度、煤层露头线及煤层1 000m深部界线等因素圈定三巴斯陶... 卡姆斯特煤矿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煤田地质工作程度低,勘探开发滞后,已不能适应阿勒泰地区经济发展对矿产开发的需求。为缓解阿勒泰地区煤炭紧缺状况,依据勘探程度、构造复杂程度、煤层露头线及煤层1 000m深部界线等因素圈定三巴斯陶、塔哈拉巴斯塔乌、喀拉萨依等3个含煤远景区作为煤炭资源评价单元,将资源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开发条件和开发效益等影响煤炭资源评价的要素细化为29个评价参数,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煤炭资源评价模型,构建对比矩阵,确定评价参数权值总排序。根据各评价对象的调查成果,结合专家意见给出各参数隶属度权值,利用乘积法得出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隶属度:三巴斯陶为0.627 5,塔哈拉巴斯塔乌为0.700 5,喀拉萨依为0.682 7。根据该结果,认为塔哈拉巴斯塔乌含煤远景区煤炭资源综合条件较好,可作为下一步勘查工作的首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单元 层次分析法 权重 煤炭资源评价 卡姆斯特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泽矿区煤炭资源评价和开发前景 被引量:1
4
作者 田保安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4-86,共3页
沁水煤田安泽矿区勘探程度低,近期的普查发现,矿区可采煤层总厚11.31m,总资源量101967万t,资源丰度为1487万t/km2。上组煤煤质优良,硫含量小于0.5%。论文对矿区煤炭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该区煤炭资源量大、煤质较好... 沁水煤田安泽矿区勘探程度低,近期的普查发现,矿区可采煤层总厚11.31m,总资源量101967万t,资源丰度为1487万t/km2。上组煤煤质优良,硫含量小于0.5%。论文对矿区煤炭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该区煤炭资源量大、煤质较好,具有较好开发利用前景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评价 开发前景 安泽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蟠龙至高家屯勘查区煤炭资源评价与开发前景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小萌 《陕西煤炭》 2016年第6期20-22,26,共4页
蟠龙至高家屯勘查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之延安单斜中部,地质构造简单,含煤地层为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可采煤层有3层,属于薄~中厚煤层,煤炭总资源量为27 426万t。通过勘查区地质、煤层及煤质分析研究,对煤炭资源潜力与开发前景做出综合评价... 蟠龙至高家屯勘查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之延安单斜中部,地质构造简单,含煤地层为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可采煤层有3层,属于薄~中厚煤层,煤炭总资源量为27 426万t。通过勘查区地质、煤层及煤质分析研究,对煤炭资源潜力与开发前景做出综合评价,认为区内可采煤层埋藏较浅、层位稳定、煤类优良、潜在工业价值较大,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长矿区 瓦窑堡组 煤炭资源评价 开发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在龙煤集团煤炭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谭英佳 魏春臣 《煤》 2014年第10期19-21,69,共4页
为了充分利用龙煤集团的煤炭资源,实现煤炭资源的开采潜力评价,以及确定龙煤集团合理开发规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龙煤集团各个分公司的煤炭资源进行了评价,得出了各个分公司的煤炭资源评价得分。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煤炭资源评价 龙煤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城矿区内勘查区煤炭资源综合评价
7
作者 王胜娟 《大众标准化》 2024年第7期99-101,共3页
为解决煤炭企业资源接续性问题,结合晋城矿区勘查区煤炭资源现状,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考虑资源开采建设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大因素,选择了28项评价指标,每项指标分为5级评价参数段,对晋城矿区内17个勘查区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明确了... 为解决煤炭企业资源接续性问题,结合晋城矿区勘查区煤炭资源现状,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考虑资源开采建设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大因素,选择了28项评价指标,每项指标分为5级评价参数段,对晋城矿区内17个勘查区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明确了近期采矿权、探矿权优先设立方向,为晋城矿区煤炭资源下一步勘查方向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查区 煤炭资源评价 晋城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DE框架下的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及煤田地质学知识创新 被引量:3
8
作者 邵龙义 王学天 +1 位作者 高祥宇 程爱国 《中国煤炭地质》 2020年第9期47-53,共7页
“深时数字地球”(DDE)大科学计划旨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重建地球生命、地理、物质和气候的演化历史,全面认识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煤炭资源的DDE知识体系及数据平台建设,可为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时代下煤炭资源的科学评价、绿色勘... “深时数字地球”(DDE)大科学计划旨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重建地球生命、地理、物质和气候的演化历史,全面认识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煤炭资源的DDE知识体系及数据平台建设,可为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时代下煤炭资源的科学评价、绿色勘查、煤系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及煤田地质学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基于我国历次煤炭资源评价工作,结合DDE平台知识体系建设思想,提出DDE框架下的煤炭资源综合评价知识体系,对DDE框架下煤田地质学研究中的科学问题进行总结。煤炭资源DDE知识体系及数据库建设,有助于煤炭资源多参数评价方法体系的建立,以及煤炭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的全面认识。此外,DDE提供的煤炭资源数据平台,为我们更深入地挖掘含煤盆地地质演化信息和以及深时古气候信息,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时数字地球(DDE) 煤炭资源评价 煤地质学 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与赋煤构造特征 被引量:21
9
作者 曹代勇 谭节庆 +3 位作者 陈利敏 郭爱军 李焕同 刘亢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9,共5页
我国煤田地质特点是煤盆地类型多样、煤系后期改造明显,为正确指导我国煤田的找煤方向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在新一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工作上,笔者提出了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中开展煤田构造研究的思路,研究内容为区域地质背景... 我国煤田地质特点是煤盆地类型多样、煤系后期改造明显,为正确指导我国煤田的找煤方向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在新一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工作上,笔者提出了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中开展煤田构造研究的思路,研究内容为区域地质背景研究、构造形态和展布规律、构造成因和演化、构造控煤作用研究。依照我国煤田构造地质特点,提出赋煤构造单元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对煤系赋存的构造区划,具有构造单元和赋煤单元的双重涵义,总结归纳了5大赋煤构造区的煤田构造特征,为煤炭资源勘查和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构造 煤炭资源潜力评价 赋煤构造单元 构造控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标联合赋权的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段旭琴 宋猛 +1 位作者 薛亚洲 王雪峰 《选煤技术》 CAS 2014年第6期69-73,共5页
为了解我国煤炭主要矿集区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为相关部门及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新创建的层次分析-广义条件协方差综合赋权模型,结合主观和客观因素,以技术、环境和经济三大准则构建了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实际生产... 为了解我国煤炭主要矿集区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为相关部门及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新创建的层次分析-广义条件协方差综合赋权模型,结合主观和客观因素,以技术、环境和经济三大准则构建了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实际生产数据,从采、选、共伴生资源利用、煤矸石利用、难利用资源利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七个方面对所建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和验证,最终确定了一个科学、全面的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也佐证了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在矿山经济效益方面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 指标联合赋权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资源勘查煤质评价规范》主要条文解释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谷春 《中国煤炭地质》 2011年第11期24-26,共3页
依据《煤炭资源勘查煤质评价规范》MT/T1090-2008,结合规范编写过程中的体会和多年的煤质工作经验,从煤炭资源勘查煤质工作基本要求、煤样采取、煤样的包装送检和保存、煤样的测试、煤质评价和煤质报告等6个方面对该规范进行了解释和补... 依据《煤炭资源勘查煤质评价规范》MT/T1090-2008,结合规范编写过程中的体会和多年的煤质工作经验,从煤炭资源勘查煤质工作基本要求、煤样采取、煤样的包装送检和保存、煤样的测试、煤质评价和煤质报告等6个方面对该规范进行了解释和补充说明。重点解读了煤质测试项目要求、煤质测试单位资质、如何进行煤质评价和煤质报告的主要内容,补充了几种特殊试验煤心煤样的采取、主要的煤质测试项目标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勘查煤质评价规范 条文解释 煤质 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东东胜矿区补连塔煤矿煤炭资源绿色开发潜力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卞贵金 《中国煤炭地质》 2021年第7期61-66,共6页
选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禀赋潜力、生态环境潜力、开采利用潜力3个方面,11项指标,39个参数进行评价,根据定量化评定结果评价了国家能源集团补连塔煤矿煤炭资源开发潜力,为补连塔煤矿建设现代化、智能化、国际先进水平的... 选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禀赋潜力、生态环境潜力、开采利用潜力3个方面,11项指标,39个参数进行评价,根据定量化评定结果评价了国家能源集团补连塔煤矿煤炭资源开发潜力,为补连塔煤矿建设现代化、智能化、国际先进水平的绿色特大型矿井提供有力的综合评价依据,有利于优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资源战略安全,促进煤矿可持续绿色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评价 资源禀赋 生态环境 开采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构造理论和中国4次煤田预测与潜力评价 被引量:14
13
作者 胡社荣 彭纪超 +3 位作者 郝国强 王浩森 赵晋斌 陈大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共5页
在原煤炭工业部组织的4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和评价中,其中3次分别运用了槽-台学说、地质力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简要评述了前3次煤田预测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第4次煤田预测以来的板块构造理论和煤田地质研究进展,以及对2006年6... 在原煤炭工业部组织的4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和评价中,其中3次分别运用了槽-台学说、地质力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简要评述了前3次煤田预测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第4次煤田预测以来的板块构造理论和煤田地质研究进展,以及对2006年6月开始的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建议在总结阶段,应在不同板块构造体制下,根据含煤原型盆地恢复、大地构造单元性质与盆地构造演化,对煤炭聚积、煤化作用的控制和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立板块构造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工作思路与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理论 煤炭资源预测 煤炭资源潜力评价 聚煤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14
作者 杨德荣 《决策咨询》 1996年第1期53-54,共2页
一、煤炭资源评价贵州煤炭资源丰富,含煤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0%,保有储量491.21亿吨,仅次于山西、内蒙、陕西和新疆,居全国第5位,为江南各省之首,素有“江南煤海”之称。贵州邻近四川、云南、广西、广东及华中诸省都是缺... 一、煤炭资源评价贵州煤炭资源丰富,含煤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0%,保有储量491.21亿吨,仅次于山西、内蒙、陕西和新疆,居全国第5位,为江南各省之首,素有“江南煤海”之称。贵州邻近四川、云南、广西、广东及华中诸省都是缺煤少电省份,贵州是我国南方煤炭调出大省,在全国一次能源平衡中有重要地位。贵州煤炭资源开发,不仅对于缓解南方地区缺能矛盾,而且对于解决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有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保有储量 煤炭储量 健康发展 重要地位 煤炭资源评价 南方地区 煤炭资源开发 结构失衡 矿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煤炭资源开发与基地建设布局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钱智 徐俊 《自然资源》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6-45,共10页
本文从淮海经济区煤炭资源综合评价入手,分析了全区煤炭资源分布、储量、煤种等特点和煤炭开采的区域条件、煤炭生产现状、运销形势以及制约因素,划分出4大煤炭基地。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 煤炭资源评价 煤炭基地
原文传递
中国煤田构造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6
作者 曹代勇 宁树正 +4 位作者 郭爱军 陈利敏 李焕同 刘亢 谭节庆 《中国煤炭地质》 2014年第8期5-7,68,共4页
新一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在煤田构造与构造控煤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整体深化了对中国煤田构造发育规律的认识。提出赋煤构造单元的概念,建立了赋煤构造单元区划层次结构,系统总结了各赋煤构造区构造单元的煤田构造特征。... 新一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在煤田构造与构造控煤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整体深化了对中国煤田构造发育规律的认识。提出赋煤构造单元的概念,建立了赋煤构造单元区划层次结构,系统总结了各赋煤构造区构造单元的煤田构造特征。从煤系变形控制因素角度,揭示了中国煤田构造展布的分区分带特征,把中国煤田构造格局划分为两大构造区域、三大煤系变形带、五大一级赋煤构造单元。提出煤盆地构造类型划分方案,研究了主要聚煤期古构造格局及其对成煤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恢复了煤田构造演化历程。建立了控煤构造样式分类方案,强调构造变形和构造形态对煤系现今赋存状态的控制作用,使构造控煤有了明确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构造 构造控煤 煤炭资源潜力评价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田地质勘探专家李恒堂
17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李恒堂(1957.7-),男,汉族。内蒙古卓资人,工学硕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副院长。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及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完成技术咨询与技术推广项目30余项,有6项... 李恒堂(1957.7-),男,汉族。内蒙古卓资人,工学硕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副院长。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及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完成技术咨询与技术推广项目30余项,有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主参的“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获煤炭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出版专著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地质勘探 专家 科技攻关计划 技术推广项目 科学技术进步 煤炭资源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 科技进步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MECHANICS OF HOW TO TRANSFER THE MINERAL RIGHTS
18
作者 王立杰 芮建伟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1998年第1期76-80,共5页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mineral rights should be transferred at the mineral resource’s own value after the analysis that the resource owner can not recover the resource’s value only by collecting the mineral ...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mineral rights should be transferred at the mineral resource’s own value after the analysis that the resource owner can not recover the resource’s value only by collecting the mineral resource tax and the mineral resource compensating fee.Then the paper expounds the theory on mineral resource evaluation and gives out tbe income evaluating model. The paper finally concludes that the mineral rights should be transferred by the manner of auction after the analysis on the requirements asked by the economics on the mineral rights-transfer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eral resource TRANSFER resource allocation A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of Coal Resource 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Efficiency and C Model
19
作者 于会录 董锁成 +2 位作者 李宇 李泽红 李飞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6年第5期323-333,共11页
Being a developing country, the evaluation of Chinese circular economy should have its particular crite- rion that suits for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With the growth of economy, Chinese environmental loads should... Being a developing country, the evaluation of Chinese circular economy should have its particular crite- rion that suits for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With the growth of economy, Chinese environmental loads should be permitted to increase at an appropriate speed. Based on this concept, this paper divides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 into two parts which include evaluation of development level and evaluation of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Firstly, this paper sets up a reference system which includes Zaozhuang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Jiaozuo City of Henan province, Shizuishan City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nd China that is regarded as a region respective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ircular economy of coal resource citie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of ecological efficiency, 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of coal resource cities. Secondly, based on C Model of Circular Econom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measurement model of development perform- ance in which study regions are analyzed in a particular period that is from 2000 to 2020, and evaluates the de- velopment performance of circular economy for study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of growth multiples between economic scale and environmental loads. We can draw several main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pathways of all four study regions belong to type I[ which resource efficiency is preferred. Secondly, the com- 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efficiencies of coal resource cities were left far behind by China's average level. Thirdly, the circular economies of all study regions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progress. Fourthly,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ircular economy can be evaluated from two dimensions which consist of horizontal comparison method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method. Fifthly, C model is an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suits for Chinese na- tional conditions and could be selected a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evaluate regional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of circular econ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efficiency C Model circular economy identification index EVALUATION coal resource city
原文传递
备课卡片
20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48-50,共3页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煤炭资源评价 发展党员 土地资源 消费品物价指数 高经济增长 文化遗址 新石器 经济增长率 农村经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