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DXRF法在煤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1
作者 王广西 李丹 +4 位作者 赖万昌 于姗姗 林光君 龙秀容 唐丽丽 《选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51,78,共2页
尝试采用EDXRF法分析煤的成分,阐述了分析的基本原理,讨论了样品的饱和质量厚度,建立了基体校正模型。试验结果表明,EDXRF法测定煤中Ca、Ti、Fe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70%、6.67%、3.68%,可用于煤成分分析。
关键词 EDXRF法 基本原理 煤成分 饱和质量厚度 基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3C44B0X的工业用煤成分分析系统设计
2
作者 徐航 张斌 +2 位作者 牛灵欣 罗闯 赵书俊 《现代电子技术》 2010年第13期168-170,共3页
为了检测工业用煤中煤与矸石的混合比例,以ARM7芯片S3C44B0X为微处理器,以μClinux为实时操作系统,设计了一个工业用煤成分定量分析系统。在应用软件的控制下完成数据采集、处理、显示等任务,同时还扩展了一个网络接口,可以将数据传送... 为了检测工业用煤中煤与矸石的混合比例,以ARM7芯片S3C44B0X为微处理器,以μClinux为实时操作系统,设计了一个工业用煤成分定量分析系统。在应用软件的控制下完成数据采集、处理、显示等任务,同时还扩展了一个网络接口,可以将数据传送到远程PC,以备后期分析。系统使用方便,可配备于热电厂及监测部门的化验室,对混合燃料煤的成分进行快速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3C44B0X ΜCLINUX Γ射线 煤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成分对Shell煤气化工艺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张静 《当代化工研究》 2019年第10期130-131,共2页
针对目前煤成分会对Shell煤气化工艺造成不稳定性影响,文章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煤成分与Shell煤气化工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工艺影响因素及优化控制对策.结果表明,只有在明确煤成分对Shell煤气化工艺带来哪些影响的基础上,才能采取必... 针对目前煤成分会对Shell煤气化工艺造成不稳定性影响,文章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煤成分与Shell煤气化工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工艺影响因素及优化控制对策.结果表明,只有在明确煤成分对Shell煤气化工艺带来哪些影响的基础上,才能采取必要的措施方法来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分 SHELL气化 灰组分 固体碳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成分对多元料浆气化工艺的影响
4
作者 蒋亚男 《当代化工研究》 2019年第8期166-167,共2页
多元料浆气化工艺在煤气化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是其本身对于煤成分具有一定的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多元料浆气化特征与技术指标,其次对多元料浆气化指标对工艺的影响,最后则结合上述内容对煤成分对多元料浆气化工艺的影响情况... 多元料浆气化工艺在煤气化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是其本身对于煤成分具有一定的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多元料浆气化特征与技术指标,其次对多元料浆气化指标对工艺的影响,最后则结合上述内容对煤成分对多元料浆气化工艺的影响情况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有效提升煤质筛选水平,确保料浆气化工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分 多元浆气化 工艺步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成分对Shell煤气化工艺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邓博 《当代化工研究》 2019年第8期149-150,共2页
随着煤气化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目前Shell煤气化工艺作为一种先进的煤气化技术,研究煤成分对于工艺效率、稳定性的影响也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文章首先介绍了分析项目对于Shell煤气化工艺的影响,其次对Shell煤气化工艺受到煤成分影响... 随着煤气化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目前Shell煤气化工艺作为一种先进的煤气化技术,研究煤成分对于工艺效率、稳定性的影响也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文章首先介绍了分析项目对于Shell煤气化工艺的影响,其次对Shell煤气化工艺受到煤成分影响的情况进行了探讨,同时也结合其影响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希望可以进一步提升工艺技术水平,提升生产技术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分 SHELL气化工艺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质成分对煤基活性炭活化成孔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4
6
作者 林国鑫 于馨凝 +3 位作者 刘少俊 曲瑞阳 郑成航 高翔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86,共6页
以国内常用的8种煤为原料,在相同工艺下,采用KOH活化制备煤基活性炭.利用低温N2吸附、电子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活性炭表面的孔结构及表面形貌进行表征,考察原料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煤基活性炭活化成孔的影响机制以及对表面孔隙结构的... 以国内常用的8种煤为原料,在相同工艺下,采用KOH活化制备煤基活性炭.利用低温N2吸附、电子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活性炭表面的孔结构及表面形貌进行表征,考察原料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煤基活性炭活化成孔的影响机制以及对表面孔隙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原料煤的原生孔隙、挥发分及固定碳有利于活性炭自身的微孔发展;而原料煤的含水量以及灰分含量和固定碳中不可活化的未分解碳氢物质会抑制活化成孔.最终制备出比表面积为546~978 m^2/g、总孔容为0.32~0.57 cm^3/g的活性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活性炭 KOH活化 孔隙结构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L-QSPR方法预测煤基液体的燃料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文英 王香玲 +2 位作者 范欢欢 范鸿霞 冯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8-1110,共13页
煤基液体混合物如煤焦油、煤直接液化油的分子结构描述和性质预测是开发煤基液体产品高值化工艺和技术的重要基础。由于煤基液体主要由C、H、O、N、S元素构成数量庞杂、芳环结构各异的混合物,因此,使用Python中的RDKit工具包,利用简化... 煤基液体混合物如煤焦油、煤直接液化油的分子结构描述和性质预测是开发煤基液体产品高值化工艺和技术的重要基础。由于煤基液体主要由C、H、O、N、S元素构成数量庞杂、芳环结构各异的混合物,因此,使用Python中的RDKit工具包,利用简化分子线性输入规范(Simplified Molecular Input Line Entry System,SMILES)语言构建煤基液体中物质分子描述符,描述符包含样品元素信息、环数与环结构信息、原子数及分子量信息等共计115个分子描述符。对比人工信息提取方法,将所构建的分子描述符能够体现煤基液体分子结构碎片、分子量及原子个数信息等作为机器学习的特征输入变量,用于建立预测煤基液体的燃料性能的分子机器学习-定量结构性质关系方法 (ML-QSPR),实现对燃料低位热值(LHV)、液体密度(ρ)、闪点(FP)、十六烷值(CN)4个关键燃料性能参数的快速预测。模型验证分析表明LHV、ρ、FP模型的R^(2)分别为0.996、0.988、0.987;CN预测中加入混合物数据进行预测,R^(2)=0.959。与已公开报道的预测LHV、ρ、FP、CN性质方法对比,笔者提出ML-QSPR方法在预测4个关键燃料性能参数准确度方面有提升,在获取结果速度方面有显著优势。利用ML-QSPR模型预测得到的煤基液体制特种燃料性能参数数据库中的信息,分析增加不同族组分物质的碳原子数量时4个燃料性能参数的演变趋势,发现LHV、ρ、FP、CN四个燃料性能参数均受碳数(n)影响显著。由于LHV主要由n决定,不同族组分物质的LHV差距小;而不同族组分物质的ρ、FP和CN性质差距明显。此外,本研究训练好的模型可用于预测新的分子,为新型燃料分子设计提供参考;ML-QSPR方法作为迁移学习模型可在今后用于煤基液体其他场景相关理化性质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油 直接液化油 结构 组成成分 分子描述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里山煤样成分的测定及两种脱硫方法的比较
8
作者 杨凯 张乐 侯兴武 《中国材料科技与设备》 2013年第6期65-67,共3页
本文对九里山煤样的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而且通过使用两个不同的磁选机对煤样进行磁选脱硫试验,以确定哪个的脱硫效果更好一些,进而为磁选脱硫,减少硫污染问题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 组成成分 磁选机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中无机成分制备储热相变材料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秀珍 庞先勇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7-31,共5页
针对目前高温储能相变材料较少和煤中无机成分处理困难的现状,通过对煤中无机成分热解、碱熔、酸溶、沉淀和萃取等步骤,以H2SO4,HCl和NaOH为主要反应试剂,改变反应体系的温度、酸的浓度、碱与原料的配比,制备出一系列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样... 针对目前高温储能相变材料较少和煤中无机成分处理困难的现状,通过对煤中无机成分热解、碱熔、酸溶、沉淀和萃取等步骤,以H2SO4,HCl和NaOH为主要反应试剂,改变反应体系的温度、酸的浓度、碱与原料的配比,制备出一系列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样品.通过对样品进行组分分析、差热-热重分析和XRD方法的表征,确定出样品的组成、结晶水的含量、某种组分的分解温度和含量以及熔点、结晶程度和晶型.在上述表征与分析基础上,发现碱熔法制备的材料在50℃~150℃范围内能够吸热较多且晶型较好,可作为换热器的相变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无机成分 储热相变材料 XRD 差热-热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的工业分析成分影响水锁形成速度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张国华 李文成 +1 位作者 万夫兵 王丽娟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340-344,共5页
在利用水锁防止工作面瓦斯超限应用中,煤的工业分析成分对水锁形成速度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实验,以同一渗透剂溶液与不同工业分析成分的煤接触后的接触角动态变化为衡量指标,探讨了水锁形成速度与煤的工业分析成分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在利用水锁防止工作面瓦斯超限应用中,煤的工业分析成分对水锁形成速度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实验,以同一渗透剂溶液与不同工业分析成分的煤接触后的接触角动态变化为衡量指标,探讨了水锁形成速度与煤的工业分析成分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对于同一工业分析成分的煤,渗透剂溶液质量分数越高,水锁形成速度越快。无论哪种工业分析成分的煤,渗透剂溶液与煤接触后,其浸润、铺展过程均集中在前20~30 s内。水锁形成速度主要受煤中固定碳和灰分的影响。固定碳质量分数越高,水锁形成速度越慢;灰分质量分数越高,水锁形成速度则越快。对于0~0.1%质量分数区间,在灰分相近、固定碳质量分数较高时,宜选配高质量分数的渗透剂溶液,而在固定碳质量分数相近、灰分较高时,可以考虑选配低质量分数的渗透剂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 的工业分析成分 水锁 形成速度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地质发展对煤炭科学利用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卫国 《科技资讯》 2012年第29期94-95,共2页
医学地质主要研究地球上无机物(矿物、岩石、元素等)和有机物(微生物)对人类、动植物的作用和影响。煤炭矿产的乱采滥挖,使矿物、岩石、元素由静态变为动态,也广泛的扩散了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医学地质在现今大环境下为医... 医学地质主要研究地球上无机物(矿物、岩石、元素等)和有机物(微生物)对人类、动植物的作用和影响。煤炭矿产的乱采滥挖,使矿物、岩石、元素由静态变为动态,也广泛的扩散了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医学地质在现今大环境下为医学与生态学和环境学研究的结合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促进了煤炭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利用 煤成分 医学地质 洁净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低煤份生物质混合燃料燃烧特性实验 被引量:7
12
作者 高佳佳 覃建果 +1 位作者 魏小林 吴桂福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1-67,共7页
针对生物质在电厂应用中的诸多问题及困难,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低煤粉成分生物质混合燃料,并通过实验研究了其燃烧特性,建立了该燃料的污染物排放模型。结果表明:该燃料最大燃烧速率发生在反应的前期,其高挥发分和反应速率改善了燃料的燃... 针对生物质在电厂应用中的诸多问题及困难,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低煤粉成分生物质混合燃料,并通过实验研究了其燃烧特性,建立了该燃料的污染物排放模型。结果表明:该燃料最大燃烧速率发生在反应的前期,其高挥发分和反应速率改善了燃料的燃烧、燃尽及污染物排放特性,能有效减少NO_x排放;建立的污染物排放模型可用于预测不同工况下污染物的排放量。该混合燃料加工形式及实验结果可为煤和生物质混燃在火力发电行业的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混燃 燃烧特性 燃尽 污染物排放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印尼煤对锅炉烟温影响实践分析
13
作者 陈念军 《现代工程科技》 2022年第3期59-62,共4页
简要介绍了一台1000MW机组主要燃烧印尼煤对锅炉排烟温度的影响,对多种印尼煤燃烧后烟温变化进行了实践分析。由于灰分、热值、水分等含量因素导致烟温不同,针对存在的部分印尼煤燃烧导致烟温升高等问题,从煤种配比等方面提出处理方法。
关键词 印尼 烟温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样品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及谱线的自吸收现象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贵银 季慧 靳一东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397-3400,共4页
以脉冲Nd∶AG激光器的二倍频输出为激发源,获得了一种家庭用煤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um,LIBS)。通过对谱线的归属,发现该煤种除包含文献报道的C,Si,Mg,Fe,Al,Ca,Ti,Na,K元素外,还包含Cd,Co,Hf,Ir,Li,Mn,Ni,... 以脉冲Nd∶AG激光器的二倍频输出为激发源,获得了一种家庭用煤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um,LIBS)。通过对谱线的归属,发现该煤种除包含文献报道的C,Si,Mg,Fe,Al,Ca,Ti,Na,K元素外,还包含Cd,Co,Hf,Ir,Li,Mn,Ni,Rb,Sr,V,W,Zn,Zr等微量元素,谱图中没有出现对应H和O元素的谱线,把该现象归因于H和O原子的跃迁概率较小,而灵敏谱线对应跃迁的上能级能量较大。同时发现随激光脉冲能量的增加,等离子体发射谱线的强度增大,增加到一定程度,K原子766.493和769.921nm谱线会出现自吸收现象,自吸收的程度随激光能量的增加而增强,出现明显的双峰结构,把自吸收现象归因于原子大的跃迁概率及激光强度增加引起等离子体中粒子数密度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煤成分 微量元素 自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0MW超临界压力锅炉的吹灰优化专家系统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道林 陈国雄 +2 位作者 虞美萍 戴岳 龚波 《发电设备》 2008年第5期377-381,共5页
介绍了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900 MW超临界压力锅炉上试用的吹灰优化专家系统,其主要特点是采用了锅炉传热判断系统,可以在线计算受热面的清洁度;并应用了以连续排放检测系统的数据修正入炉燃料成分和低位热值的子系统及计算... 介绍了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900 MW超临界压力锅炉上试用的吹灰优化专家系统,其主要特点是采用了锅炉传热判断系统,可以在线计算受热面的清洁度;并应用了以连续排放检测系统的数据修正入炉燃料成分和低位热值的子系统及计算再热蒸汽实际流量的子系统;还在炉膛不同高度装上红外线高温仪测量烟气温度。对该优化专家系统作了分析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与动力工程 超临界压力锅炉 吹灰优化 在线传热计算 入炉煤成分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自动工业分析仪校准方法的研究及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佳 江宁川 邢捷 《应用能源技术》 2021年第11期12-14,共3页
全自动工业分析仪广泛应用于电力、煤炭、冶金、石化、环保、水泥、造纸、地勘、科研院校等部门,为了使其提供的煤质分析数据准确、可靠、量值统一,规程起草小组最终制定了JJG 1140-2017《工业分析仪》,为工业分析仪的计量溯源提供了可... 全自动工业分析仪广泛应用于电力、煤炭、冶金、石化、环保、水泥、造纸、地勘、科研院校等部门,为了使其提供的煤质分析数据准确、可靠、量值统一,规程起草小组最终制定了JJG 1140-2017《工业分析仪》,为工业分析仪的计量溯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结合在工业分析计量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对全自动工业分析仪的校准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建立了实验过程中相应分量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通过计算确定了各分量的不确定度和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分析仪 校准方法 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标准物质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al-derived light oil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振楠 刘立麟 +1 位作者 朱肖曼 李文博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8年第1期136-139,共4页
The composition of coal-derived light oil (IBP-220℃) was separated into 5 fractions by atmospheric distillation and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 trometry (GC/MS).The light oil was made at 0.1 t/d coal di... The composition of coal-derived light oil (IBP-220℃) was separated into 5 fractions by atmospheric distillation and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 trometry (GC/MS).The light oil was made at 0.1 t/d coal direct liquefaction bench scale unit (BSU) at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CCRI).Six groups of organics,including acyclic hydrocarbon,alicyclic hydrocarbon,aromatics,phenols,polynuclear aromatics and heterocyclics,were found and 80 compounds were tentatively identified in total.Alicyclic hydrocarbon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light oil compared to other groups whether in relative mass percentage or the number of compounds in group.The predominant oxy- gen-contained compound is phenols,and the 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 is pyridine. No 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 is det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derived liquid coal direct liquefaction GC/MS component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avy metals distribution in fly ash from gangue power plant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广柱 王翠珍 +2 位作者 韩作振 杨海峰 万锐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7年第1期85-89,共5页
To make assessment on it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fly ash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gangue power plant. Total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in sieved fly ash were analytically determined. We also carried out Tessier e... To make assessment on it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fly ash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gangue power plant. Total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in sieved fly ash were analytically determined. We also carried out Tessier extractive experiments to check the chemical species of heavy metals.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Cu, Zn, Pb and Cd ascend when particle size is smaller. Cu, Zn, Pb and Cd obviously enrich in particulate fly ash. The chemical species of heavy metal distribution ranking sequence generally is residual〉organic combinative〉Fe-Mn oxide combinative〉carbonate combinative〉ion-exchangeable. Lead's amiable-move species were high in proportion, amounted to 35%. Total content of Cadmium is at low level, but its ion-exchangeable species is relatively high in proportion. Nickel and zinc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residue. Cu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residue and organic combinative form. The content of manganese is relatively high in fly ash, and the carbonate combinative iron-manganese oxide combinative species are main chemical form. Cr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residue, and its other chemical species are at low level. Compared with the soil background value of study area and Shandong Province, the content of Cu, Ni, Zn, Mn and Cr in fly ash of gangue power plant is lower. While contents of Pb and Cd were higher than background value, and amiable-move species is relatively high in proportion. They are more apt to cause heavy metal pol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 chemical species fly ash gangue power pla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eview of state-of-the-art processing operations in coal preparation 被引量:7
19
作者 Noble Aaron Luttrell Gerald 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4期511-521,共11页
Coal prepar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oal commodity supply chain. This stage of post-mining, pre-utilization beneficiation uses low-cost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to remove unwanted mineral matter and moisture wh... Coal prepar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oal commodity supply chain. This stage of post-mining, pre-utilization beneficiation uses low-cost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to remove unwanted mineral matter and moisture which hinder the value of the coal product. Coal preparation plants typically employ several parallel circuits of cleaning and dewatering operations, with each circuit designed to optimally treat a specific size range of coal. Recent innovations in coal preparation have increased the efficiency and capac- ity of individual unit operations while reinforcing the standard parallel cleaning approach. This article, which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s and state-of-the-art design for the various coal preparation unit operations, is organiz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coarse/intermediate coal cleaning and fine/ultrafine coal cleaning. Size reduction, screening, classification, cleaning, dewatering, waste disposal unit operations are particularly highlighted,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he LI.S. design philosophy. Not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S. and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are described as appropri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preparation Coal supply chain Unit operations Particulate separations Tailings dispos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failure in coal seams Implications of coal composition for bump susceptibility 被引量:6
20
作者 Lawson Heather Weakley Andrew Miller Arthu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6年第1期3-8,共6页
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in the dynamic failure(bumping) of coal pillars,a bump-prone coal seam has been described as one that is ‘‘uncleated or poorly cleated,strong...that sustains high stresses."Despite exte... 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in the dynamic failure(bumping) of coal pillars,a bump-prone coal seam has been described as one that is ‘‘uncleated or poorly cleated,strong...that sustains high stresses."Despite extensive research regarding engineering controls to help reduce the risk for coal bumps,there is a paucity of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properties of coal itself and how those properties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mechanics of failure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reportable dynamic failure events reveals a highly localized clustering of incidents despite widespread mining activities. This suggests that unique,contributing 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exist within these regions that are less prevalent elsewhere. To investigate a new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coal characteristics that might lead to bumping,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was performed on 306 coal records from the Pennsylvania State Coal Sample database to determine which characteristics were most closely linked with a positive history of reportable bumping. Selected material properties from the data records for coal samples were chosen as variables for the PCA and included petrographic,elemental,and molecular properties. Results of the PCA suggest a clear correlation between low organic sulfur content and the occurrence of dynamic failure,and a secondary correlation between volatile matter and dynamic failure phenomena. The ratio of volatile matter to sulfur in the samples shows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bump-prone regions,with a minimum threshold value of approximately 20,while correlations determined for other petrographic and elemental variables were more ambiguous.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al itself is directly linked to how likely a coal is to have experienced a reportable dynamic failure event. These compositional controls are distinct from other previously established engineering and geologic criteria and represent a missing piece to the bump prediction puzz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BumpBounceDynamic failurePillar bur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