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外感热病学卫气营血辨治体系重构探究
1
作者 贾志新 王艳 +2 位作者 张瑞卿 李东明 赵乐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21-223,228,共4页
中医学理论辨治外感热病具有优越性,但目前常用的辨治外感热病的方法不统一,建立起一套系统、成熟的辨治体系势在必行。以阴阳理论为指导建构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卫气营血辨治体系具有可行性,把传统的卫气营血辨证按照阴阳进一步划分为卫... 中医学理论辨治外感热病具有优越性,但目前常用的辨治外感热病的方法不统一,建立起一套系统、成熟的辨治体系势在必行。以阴阳理论为指导建构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卫气营血辨治体系具有可行性,把传统的卫气营血辨证按照阴阳进一步划分为卫之阴阳(卫分阴证、卫分阳证)、气之阴阳(气分阴证、气分阳证)、营之阴阳(营分阴证、营分阳证)、血之阴阳(血分阴证、血分阳证),从而使阴阳理论指导构建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治体系成为可能。以期推动中医外感热病学科的发展,带动中医经典课程的整合,方便临床诊疗技能的掌握,充分发挥其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外感热病学 卫气营血 辨证论治体现 卫阴 卫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铁涛中医发热病学学术构想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陈坚雄 邱仕君 刘成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6-718,724,共4页
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创建中医发热病学的探索历程进行梳理,并基于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构想就中医发热病学的基本内容和辨证纲要展开分析。中医学术史上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已久,邓铁涛教授倡导外感发热病应统一寒温辨证(即将伤寒和温... 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创建中医发热病学的探索历程进行梳理,并基于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构想就中医发热病学的基本内容和辨证纲要展开分析。中医学术史上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已久,邓铁涛教授倡导外感发热病应统一寒温辨证(即将伤寒和温病学说融合,形成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提纲),进而提出创建中医发热病学以研究发热病的证治规律,统一外感、内伤发热之辨证论治。发热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内伤疾病。外感发热病的辨证应采用统一寒温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伤发热病的辨证以脏腑辨证为总纲,以五脏相关学说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铁涛 热病学 五脏相关 脏腑辨证
原文传递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的探讨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同宪 李月彩 《医学与哲学》 1999年第11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中医 外感热病学 现代感染病 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 被引量:47
4
作者 李月彩 李成福 李同宪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外感热病学 感染性全身炎病反应综合征 辨证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热病学的临床研究述评 被引量:1
5
作者 焦扬 姜良铎 《中国中医急症》 2006年第9期1020-1021,共2页
本文从中医热病学之病因病机、诊断和辨证方法以及治疗理论等研究热点予以述评,以冀对目前中医热病学之研究状况有一清晰认识。
关键词 热病学 临床研究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魁梧《中医热病学》评述
6
作者 熊斌 林飞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80-80,共1页
《素问·热论》、《伤寒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都是治疗热病的专著,其理论经验经过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检验,为大众所认可。
关键词 中医热病学 熊魁梧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藏医热病学思想的藏医肺炎诊疗规律探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武佳杰 任小巧 +1 位作者 李佳林 刘铜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63-2067,共5页
寒症和热症是藏医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藏医认为,贪欲、怒嗔、愚痴或时令邪气、饮食不当、起居异常等导致三因素紊乱,尤其是赤巴功能的紊乱而引发热症。藏医将肺炎归于热症范畴,即肺热症。藏医药治疗肺热症是基于热病学的治疗理念,... 寒症和热症是藏医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藏医认为,贪欲、怒嗔、愚痴或时令邪气、饮食不当、起居异常等导致三因素紊乱,尤其是赤巴功能的紊乱而引发热症。藏医将肺炎归于热症范畴,即肺热症。藏医药治疗肺热症是基于热病学的治疗理念,在分清寒热、把握恰当时机的基础上,采用饮食、起居、药物和外治法等治疗方法来清除热症,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临症时,肺炎可遵循藏医热病学的诊疗规律来施治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 热病学 肺炎 诊疗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
8
作者 钟培星 《光明中医》 2015年第10期2128-2129,共2页
目的探讨中医外感热病学应用于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接收的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西医治疗,观察组行中医治疗,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炎症因子改善水平、APACHEⅡ评分以及IC... 目的探讨中医外感热病学应用于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接收的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西医治疗,观察组行中医治疗,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炎症因子改善水平、APACHEⅡ评分以及ICU住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30d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外感热病学 感染性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神志异常与现代感染病学中意识障碍的融合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成福 李同宪 李月彩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4-527,共4页
中医外感热病中的神志异常与西医感染病中的意识障碍一致 ,其余的相应的概念是 :神昏与昏迷 ,神志昏蒙与意识模糊 (朦胧状态 ) ,昏愦不语与深昏迷 ,谵妄谵语一致 ;动风与肌肉不自主运动一致 ,实风内动与惊厥一致 ,虚风内动与水、电介质... 中医外感热病中的神志异常与西医感染病中的意识障碍一致 ,其余的相应的概念是 :神昏与昏迷 ,神志昏蒙与意识模糊 (朦胧状态 ) ,昏愦不语与深昏迷 ,谵妄谵语一致 ;动风与肌肉不自主运动一致 ,实风内动与惊厥一致 ,虚风内动与水、电介质紊乱、神经调节动能失常有关。发热、神昏谵语、痉厥这一组合与发热、昏迷谵妄 ,惊厥的组合相一致 ,其相对对应的证态是 :热陷心包与脑膜炎典型期 ,营血热炽 ,与脑衰竭 ,多器官功能障碍状态 ,神志昏蒙与轻型 ,非典型脑炎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外感热病学 神志异常 现代感染病 意识障碍 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藏医热病学思想在神志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索南卓玛 扎西东主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8年第8期4-5,共2页
本文探讨藏医在神志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不仅要以平衡隆为主,而且还要抓住隆助热亦助寒,寒热双入,形成病邪的特性,并根据患者的病因、症状、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治,将藏医热病学思想应用到神志疾病的诊治中,在明确诊断、提高疗效方面具有... 本文探讨藏医在神志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不仅要以平衡隆为主,而且还要抓住隆助热亦助寒,寒热双入,形成病邪的特性,并根据患者的病因、症状、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治,将藏医热病学思想应用到神志疾病的诊治中,在明确诊断、提高疗效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 热病学 神志疾病 诊治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学中急性热病学的发展规律浅识
11
作者 姚波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1期172-172,177,共2页
中医学中的急性热病学说、从《内经》到《伤寒论》再到《温病条辨》。经过了两千余年的实战———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过程。直到现在 ,它依然继续接受广大中医工作者的临床检验 ,在不断总结之下 ,使其向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中医学中的急性热病学说、从《内经》到《伤寒论》再到《温病条辨》。经过了两千余年的实战———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过程。直到现在 ,它依然继续接受广大中医工作者的临床检验 ,在不断总结之下 ,使其向更成熟的阶段发展。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使人们清楚看到 ,继承与发扬总是同步地进行着 ,后人对于前人的学术 ,又总是既有吸收 ,也有扬弃 ,既“推陈”又“出新” ,若以哲学家的语言予以概括 ,急性热病学的发展过程 ,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急性热病学 发展规律 《内经》 《伤寒论》 《温病条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热病学研究展望 被引量:12
12
作者 姜良铎 焦扬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5,共4页
从开展多元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热病学研究思路与突破重点等方面阐述了内科热病学的研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未来热病学研究的突破重点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难治性自身免疫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以及外感热病的中医药预防方面。
关键词 内科热病学 病因病机 诊治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评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清湖 万胜 +1 位作者 朱民 周赛男 《中医药导报》 2007年第7期18-19,37,共3页
文章对袁长津教授撰写的《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一文进行了评价,认为袁氏对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从病因病机、论治的主流趋势、治则治法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高度的概括。并对数位中医名家诊治外感热病的... 文章对袁长津教授撰写的《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一文进行了评价,认为袁氏对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从病因病机、论治的主流趋势、治则治法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高度的概括。并对数位中医名家诊治外感热病的诊疗经验进行了精辟的归纳和提炼,为后世业医者治疗外感热病启迪了思维,拓展了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外感热病学 评析 袁长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感染病学与现代中医热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融性的探讨
14
作者 李同宪 李月彩 《现代中医》 1999年第2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感染病 中医热病学 可融性 理论体系 外感热病 营分证 血分证 气分证
原文传递
外感热病“三维辨证观”构建基础及完善措施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兰林 王灿晖 杨进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25-327,i001,共4页
外感热病三维辨证体系融会了伤寒六经和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是构建在外感热病原有的辨证基础之上的一种新模式。由于三维辨证从病期、病位和病性三方面对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所出现的证候进行辨证,故体现了外感热病辨证的统一性。三维... 外感热病三维辨证体系融会了伤寒六经和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是构建在外感热病原有的辨证基础之上的一种新模式。由于三维辨证从病期、病位和病性三方面对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所出现的证候进行辨证,故体现了外感热病辨证的统一性。三维辨证观的构建,也是运用假说对外感热病各种证候特征的经验事实进行解释,是一种由临床观察作出的分析推理及归纳演绎等认识方法,虽不尽善尽美,但较为全面而简明扼要地解释了急性外感热病的病理机制及证候类型,提出了外感热病辨证的新思路、新方法,建立了外感热病辨证的综合模型,对外感热病学的建立与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然而笔者在提出三维辨证观时,亦认识到所设计的三维辨证方案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对其论证亦不够充分,这有待于反复验证修改,为外感热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观 三维 完善措施 外感热病学 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 辨证体系 证候特征 认识方法 归纳演绎 临床观察 证候类型 病理机制 新模式 统一性 新思路 温病 伤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病的中医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良铎 焦扬 《继续医学教育》 2006年第19期8-13,共6页
关键词 中医研究 外感热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内科热病学 临床诊疗 传染性疾病 新型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 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医学“胆腑”理论及其在胆囊炎诊疗中的指导价值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媛媛 陈蔚 +5 位作者 马腾飞 范佳佳 李鑫 武慧超 任小巧 仁青东主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0期1465-1469,共5页
藏医学的“胆腑”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藏医脏象学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包含了藏医“胆”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的全部过程。藏医认为,“胆腑病”归属于赤巴病的范畴,而赤巴病是一切热病的总称,因此,胆腑病性质属热;其... 藏医学的“胆腑”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藏医脏象学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包含了藏医“胆”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的全部过程。藏医认为,“胆腑病”归属于赤巴病的范畴,而赤巴病是一切热病的总称,因此,胆腑病性质属热;其发病是由于季节气候的变化、饮食、行为起居、情志、外伤等原因导致的患者体内“隆”赤巴“培根”常态下的平衡被打破,尤其是赤巴的功能发生紊乱,体内火热偏盛而身患胆热症。藏医药在治疗胆腑病的应用广泛,但是藏医临症对胆腑病的治疗,应遵循藏医学“胆腑”理论来施治用药,一般采用内治法和外治法等相结合的综合的诊疗方案,并注重把握恰当的诊疗时机,以此来祛除致病的根本因素,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 胆腑理论 胆囊炎 治疗 赤巴病 热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卫气营血与六经辨证的关系试谈伤寒与温病学说的统一
18
作者 白庆元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3期15-16,43,共3页
自从清代温病学说创立后,即自立门户,产生了伤寒温病两大学派的争论,二者至今未能统一。笔者通过学习发现,作为两种学说各自辨证施治纲领的卫气营血与六经辨证方法,竟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和一致性,而卫气营血辨证在某些方面又较六经辨证有... 自从清代温病学说创立后,即自立门户,产生了伤寒温病两大学派的争论,二者至今未能统一。笔者通过学习发现,作为两种学说各自辨证施治纲领的卫气营血与六经辨证方法,竟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和一致性,而卫气营血辨证在某些方面又较六经辨证有着优越性。因此,有必要将这两种学说统一起来,创立一门新的,统一的中医热病学,以使祖国医学在急重症的治疗上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卫气营血 六经辨证 热病学 营分 热病 外感疾病 外感病 阳明病 卫分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北京热病论坛暨姜良铎、宋乃光教授名医传承研讨会通知
19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7期789-789,共1页
中医热病学对感染性疾病和免疫介导性疾病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中医治疗急慢性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2015年9月12日,“2015北京热病论坛暨姜良铎、宋乃光教授名医传承研讨会”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办。届... 中医热病学对感染性疾病和免疫介导性疾病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中医治疗急慢性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2015年9月12日,“2015北京热病论坛暨姜良铎、宋乃光教授名医传承研讨会”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办。届时将呈现姜良铎、宋乃光等名家治疗发热经验,并有多位中西医专家介绍中药抗病毒、抗耐药菌、治疗免疫疾病等最前沿研究成果.互相切磋以提高医学同仁对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中医药大东直门医院 中医热病学 姜良铎 名医传 论坛 发热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中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北京热病论坛暨姜良铎、宋乃光教授名医传承研讨会通知
20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6期662-662,共1页
中医热病学对感染性疾病和免疫介导性疾病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中医治疗急慢性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2015年9月12日,"2015北京热病论坛暨姜良铎、宋乃光教授名医传承研讨会"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办。届时... 中医热病学对感染性疾病和免疫介导性疾病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中医治疗急慢性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2015年9月12日,"2015北京热病论坛暨姜良铎、宋乃光教授名医传承研讨会"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办。届时将呈现姜良铎、宋乃光等名家治疗发热经验,并有多位中西医专家介绍中药抗病毒、抗耐药菌、治疗免疫疾病等最前沿研究成果,互相切磋以提高医学同仁对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中医药大东直门医院 中医热病学 姜良铎 名医传 论坛 发热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中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