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灾害适应与复原力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1
作者 陈瀚熙 刘冰 +3 位作者 刘汶佶 吴义辉 李冬欣 黄颖雯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1,共5页
目的汉化灾害适应与复原力量表(Disaster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Scale,DARS),并在灾害暴露社区居民中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翻译、回译、文化调适和预调查形成中文版DARS,对广州市中心4个社区的901名社区居民进行调查,以检验中文... 目的汉化灾害适应与复原力量表(Disaster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Scale,DARS),并在灾害暴露社区居民中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翻译、回译、文化调适和预调查形成中文版DARS,对广州市中心4个社区的901名社区居民进行调查,以检验中文版DARS的信效度。结果量表水平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75,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75~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6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492%;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为3.143,RMSEA值为0.066,IFI、CFI、TLI值分别为0.920、0.919、0.914。中文版DARS包括物质资源、社会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压力调节、乐观主义5个维度共45个条目。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8,5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9~0.955;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878。结论中文版DARS的汉化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及社会文化背景,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灾害暴露者灾害适应与复原力的有效测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 灾害暴露者 社区居民 灾害适应 复原力 评估工具 效度 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与“灾害适应型经济”的转型 被引量:10
2
作者 方行明 张蓓 +1 位作者 付莎 苏梦颖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19,共16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疫情的冲击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认知,需从理论上对经济衰退的原因和机制重新认识,特别是对疫情之下“非常态经济”及其与“常态经济”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疫情的冲击亦暴露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疫情的冲击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认知,需从理论上对经济衰退的原因和机制重新认识,特别是对疫情之下“非常态经济”及其与“常态经济”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疫情的冲击亦暴露出现有的经济系统存在的问题,需要推动经济的转型,打造“灾害适应型经济”。本文基于辩证思想,从负面和正向两个方面来研究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充分发掘新动能,利用新机会,推动中国经济向“灾害适应型经济”转型,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 影响 灾害适应型经济 转型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微分博弈模型的灾害适应性能力提升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树红 黄敏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2,共6页
在大数据信息时代背景下,通过分析灾害治理的新特征和灾害适应性能力水平的评估因素,建立政企合作治灾的两种微分博弈模型,提出了测度灾害适应性能力水平的微分方程,进一步求解出两种博弈模式下,政企合作的整体最优收益值轨迹和长期中... 在大数据信息时代背景下,通过分析灾害治理的新特征和灾害适应性能力水平的评估因素,建立政企合作治灾的两种微分博弈模型,提出了测度灾害适应性能力水平的微分方程,进一步求解出两种博弈模式下,政企合作的整体最优收益值轨迹和长期中灾害适应性能力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轨迹。结果表明,Stackelberg模式下的灾害适应性能力水平和整体收益水平低于协同合作模式下的水平。通过关键参数灵敏度分析,探讨灾害适应性能力水平的提升策略,在同一种模式下,降低政企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成本,增强灾害适应对经济活动的正向影响,均能提升灾害适应性能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灾害适应性能力水平 微分博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规制对种粮大户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的影响——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和信息获取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滨 陈继南 +2 位作者 魏天言 兰帅 李辉婕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57-264,共8页
探究种粮大户采纳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利用江西省粮食主产区257份种粮大户实地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种粮大户感知价值、信息获取能力在政府规制与气象灾... 探究种粮大户采纳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利用江西省粮食主产区257份种粮大户实地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种粮大户感知价值、信息获取能力在政府规制与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之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政府规制对种粮大户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可以有效促进其对气象灾害风险的关注。种粮大户感知价值是政府规制影响其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的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占比为19.9%;信息获取能力在种粮大户感知价值与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之间发挥调节作用,信息获取能力较强的种粮大户可以通过增强其感知价值来促进实施适应气象灾害行为。多群组分析发现与县城距离较近及较远的种粮大户,其感知价值发挥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8.37%、22.62%,距离较近的户主其信息获取能力对感知价值的影响更强。地方政府可提供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相关技术指导、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农业补贴机制,种粮大户更应扩宽信息获取渠道,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粮大户 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 政府规制 感知价值 信息获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保险、粮食产量与灾害适应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晓涛 任金政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0-58,共9页
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维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农业保险对粮食产量的理论影响基础上,构建了“适应性预期-局部调整”模型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和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对粮食单产和总产均... 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维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农业保险对粮食产量的理论影响基础上,构建了“适应性预期-局部调整”模型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和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对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主要通过影响粮食单产影响粮食总产出,对播种面积的影响不显著。其中,农业保险对灾害风险较高的非粮食主产省的粮食产量影响显著,对粮食主产省的粮食产量影响不显著,灾害风险对农业保险的产量影响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粮食产量的灾害适应能力整体较弱,且在考虑预期灾害条件下更弱,其中粮食单产的灾害适应能力小于粮食总产且有减弱趋势。研究结论对于评估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和粮食产量的灾害适应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粮食产量 适应性预期-局部调整”模型 灾害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套视角下人居环境洪涝灾害适应的概念认知与营建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郭睿 王竹 +1 位作者 郑媛 周从越 《新建筑》 2022年第6期129-133,共5页
人居环境灾害适应的韧性机制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嵌套的思维方式。基于适应性原理的层次嵌套特征,表明人居环境应对洪涝灾害的适应性营建需要协同气候变化、自然地理、地方系统等多个层次的相互关系,从而为营建路径奠定了认知基础。进而,... 人居环境灾害适应的韧性机制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嵌套的思维方式。基于适应性原理的层次嵌套特征,表明人居环境应对洪涝灾害的适应性营建需要协同气候变化、自然地理、地方系统等多个层次的相互关系,从而为营建路径奠定了认知基础。进而,指出人居环境减灾策略的建构需要认识海气致灾因子、脆弱地理类型、地方需求及文脉整合,并围绕“人居单元”的营建模式更新,提出人居单元的功能自洽性、边缘空间的结构组织化、营建要素的形态拓扑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洪涝灾害适应 层次嵌套 韧性机制 人居单元 营建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减轻灾害风险战略的演变轨迹研究——基于5次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成果的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孙燕娜 周洪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99,共5页
以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的主要成果为基础,从减灾合作机制、适应气候变化、弱势群体和技术体系等方面分析亚洲减灾战略的演变轨迹,并从灾害风险适应、巨灾风险减轻和社区减灾工程角度初步提出减灾的发展趋势.可为揭示明晰灾害风险管理思路... 以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的主要成果为基础,从减灾合作机制、适应气候变化、弱势群体和技术体系等方面分析亚洲减灾战略的演变轨迹,并从灾害风险适应、巨灾风险减轻和社区减灾工程角度初步提出减灾的发展趋势.可为揭示明晰灾害风险管理思路,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风险 气候变化 灾害适应 巨灾 减灾大会 亚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公度方法的陕西及邻近地区重大自然灾害发生趋势探讨 被引量:34
8
作者 延军平 闫军辉 +2 位作者 白晶 王娟 王新华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2期18-20,共3页
针对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的世界难题,在可公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时间对称性观点;进而对陕西及可能影响到陕西的部分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进行了趋势研究。研究认为,2010年、2012年、2013年及2019年,陕西及邻近地区有发生重大灾害的可能性... 针对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的世界难题,在可公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时间对称性观点;进而对陕西及可能影响到陕西的部分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进行了趋势研究。研究认为,2010年、2012年、2013年及2019年,陕西及邻近地区有发生重大灾害的可能性。并认为,适应全球变化首先要适应频繁的自然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趋势 可公度 时间对称性 适应灾害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开忠 《人文地理》 CSSCI 1991年第2期8-15,共8页
1978年以后,我国人文地理学走上了复苏和振兴的道路.本文试较为系统地回顾和反思十余年来人文地理学复兴的历程、成就与问题,展望90年代的发展.作者认为,理论建树、新领域和新方向开拓不足,是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90年代应将人... 1978年以后,我国人文地理学走上了复苏和振兴的道路.本文试较为系统地回顾和反思十余年来人文地理学复兴的历程、成就与问题,展望90年代的发展.作者认为,理论建树、新领域和新方向开拓不足,是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90年代应将人地关系理论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重点开展持续发展、灾害适应、企业地理和区域科学四个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 持续发展 灾害适应 企业地理 区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自然灾害的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尹衍雨 王静爱 +1 位作者 雷永登 易湘生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53-962,共10页
自然灾害损失虽然不可避免,但可通过调整人类活动规避或减轻风险,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灾害共存的协调适应。本文基于适应自然灾害研究发展的历程,综述了现有适应性研究中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前者主要集中在对多尺度的适应主体综合分... 自然灾害损失虽然不可避免,但可通过调整人类活动规避或减轻风险,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灾害共存的协调适应。本文基于适应自然灾害研究发展的历程,综述了现有适应性研究中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前者主要集中在对多尺度的适应主体综合分析、底层家庭或群体适应以及顶层的政策适应等方面;而后者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适应、民众或区域适应对策优选及适应能力评估等方面。基于数理模型或者实地观测实验的定量评估以及多指标、多标准的综合评估方法是适应自然灾害定量研究的主流。研究表明:①适应自然灾害研究有向综合性和精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一些系统综合分析方法以及本地乡土的适应自然灾害逐渐引起重视。②目前适应自然灾害研究方法上存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研究途径,而探索这两种途径有效结合的多尺度综合研究方法是适应自然灾害研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自然灾害 研究方法 定性 定量
原文传递
传统建筑与城镇的“适灾”理念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谷云黎 《高等建筑教育》 2014年第6期1-3,共3页
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适灾"先强调主动适应自然、适应灾害环境,再通过改造局部环境,以减弱甚至避免灾害损失,达到趋吉避害、化险为夷的目的。单纯工程防灾措施,重在改造自然,而"适灾"重在顺应自然,回避环... 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适灾"先强调主动适应自然、适应灾害环境,再通过改造局部环境,以减弱甚至避免灾害损失,达到趋吉避害、化险为夷的目的。单纯工程防灾措施,重在改造自然,而"适灾"重在顺应自然,回避环境的潜在灾害威胁,是实现生态环境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自然灾害 建筑哲学 环境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sessing Vulnerability to Drought Based on Exposure,Sensitivity and Adaptive Capacity:A Case Study in Middle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被引量:20
12
作者 LIU Xiaoqian WANG Yanglin +2 位作者 PENG Jian Ademola K BRAIMOH YIN H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1期13-25,共13页
In this paper,we proposed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ecosystem strategies prepared for enhancing vulnerability reduction in the face of hazards due to climate change.The framework highlights the pos... In this paper,we proposed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ecosystem strategies prepared for enhancing vulnerability reduction in the face of hazards due to climate change.The framework highlight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CHANS) by introducing adaptive capacity as an evaluation criterion.A built-in regional vulnerability to a certain hazard was generated based upon interaction of three dimensions of vulnerability:exposure,sensitivity and adaptive capacity.We illustrate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framework in the temperate farming-grazing transitional zone in the middle Inner Mongolia of the northern China,where drought hazard is the key threat to the CHANS.Specific indices were produced to translate such climate variance and social-economic differences into specific indicato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st exposed regions are the inner land areas,while countie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are potentially the most adaptive ones.Ordos City and Bayannur City are most frequently influenced by multiple climate variances,showing highest sensitivity.Analysis also indicated that differences in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change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spatial differences.After depiction of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s and analysis of the reasons,climate zones were divided to depict the differences in facing to the drought threats.The climate zones were shown to be similar to vulnerability zones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structure of indexes drafted by a triangular map.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vulnerability index showed that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were effective in validating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but potentially ineffective because of their limited time scope.This research will be a demonstration of how to combine the three dimensions by quantitative methods and will thus provide a guide for government to vulnerability reduction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 EXPOSURE sensitivity adaptive capa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tective equipment for emergency rescue in alpine-cold region
13
作者 Ma Tian Feng Xinxing +1 位作者 Wang Qizhi Hao Limin 《Engineering Sciences》 EI 2013年第2期93-96,共4页
Alpine-cold regions are characterized as hypoxia,strong wind,heavy rain,cold climate,hug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day and night,and vertical climate. All these make it difficult for an emergency rescue when a n... Alpine-cold regions are characterized as hypoxia,strong wind,heavy rain,cold climate,hug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day and night,and vertical climate. All these make it difficult for an emergency rescue when a natural disaster such as earthquake happen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rescue in alpinecold region,several multifuncti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s have been developed by the Quartermaster Equipment Institute of General Logistics Departmen(tGLD)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CPLA). These equipments are lightweight,durable and environment adap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AU alpine-cold region emergency rescue protective equipment carbon fiber COMPOSI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Role of Local Knowledge in the Risk Management of Extreme Climates in Local Communities:A Case Study in a Nomadic NIAHS Site 被引量:3
14
作者 WANG Guoping YANG Lun +3 位作者 LIU Moucheng LI Zhidong HE Siyuan MIN Qingwe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1年第4期532-542,共11页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research on extreme climates an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crucial component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Local communities,which have been facing extreme climates for a lo...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research on extreme climates an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crucial component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Local communities,which have been facing extreme climates for a long time in their production and daily life,have developed some locally applicable traditional knowledge tha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adaptation to extreme climate an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Therefore,this research aims to link Local knowledge(LK)to community extreme climate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conceptual model.It then takes the extreme climate adaptation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nomads in a temperate grassland of China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role of LK in extreme climate adaptation using the proposed theoretical framework.The main research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1)To construct a conceptual model to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 among extreme climate events,risk management,LK,and farmers’adaptation strategies;(2)To apply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 field case to reveal context-specific extreme climate adaptation mechanisms with LK as a critical component;(3)To test the framework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extreme climates adaptation,and the conservation of LK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local communities could manage extreme climates as a disaster risk through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med from LK,because as a knowledge system,LK contains relevant knowledge cove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knowledge extreme climate adaptive strategies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r Horqin Grassland Nomadic 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China-NIAHS)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