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C发生急性溶血的临床表现及溶血机制是什么?
1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239-1239,共1页
答:DIC发生急性溶血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黄疸及皮肤黏膜苍白,并可有血红蛋白尿。与这种溶血有关的因素为:(1)微血管中微血栓形成时纤维蛋白呈条索状沉积而使管腔变窄。红细胞通过困难,易受损伤;(2)DIC时形成的凝血酶等物质可使... 答:DIC发生急性溶血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黄疸及皮肤黏膜苍白,并可有血红蛋白尿。与这种溶血有关的因素为:(1)微血管中微血栓形成时纤维蛋白呈条索状沉积而使管腔变窄。红细胞通过困难,易受损伤;(2)DIC时形成的凝血酶等物质可使血管收缩甚至痉挛,使管腔进一步狭窄;(3)DIC时组织缺氧及酸中毒使红细胞脆性增加,极易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机制 临床表现 急性 DIC 红细胞脆性 红蛋白尿 栓形成 皮肤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C发生急性溶血的临床表现及溶血机制为何?
2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91-1091,共1页
答:DIC发生急性溶血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黄疸及皮肤黏膜苍白,并可有血红蛋白尿。与这种溶血有关的因素为:(1)微血管中微血栓形成时纤维蛋白呈条索状沉积而使管腔变窄。红细胞通过困难,易受损伤;(2)DIC时形成凝血酶等物质可使血... 答:DIC发生急性溶血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黄疸及皮肤黏膜苍白,并可有血红蛋白尿。与这种溶血有关的因素为:(1)微血管中微血栓形成时纤维蛋白呈条索状沉积而使管腔变窄。红细胞通过困难,易受损伤;(2)DIC时形成凝血酶等物质可使血管收缩甚至痉挛,使管腔进一步狭窄;(3)DIC时组织缺氧及酸中毒使红细胞脆性增加,极易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机制 临床表现 急性 DIC 红细胞脆性 红蛋白尿 栓形成 皮肤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C发生急性溶血的临床表现及溶血机制为何?
3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9-529,共1页
答:DIC发生急性溶血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黄疸及皮肤黏膜苍白,并可有血红蛋白尿。与这种溶血有关的因素:(1)微血管中微血栓形成时纤维蛋白呈条索状沉积而使管腔变窄。红细胞通过困难,易受损伤;(2)DIC时形成的凝血酶等物质可使血... 答:DIC发生急性溶血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黄疸及皮肤黏膜苍白,并可有血红蛋白尿。与这种溶血有关的因素:(1)微血管中微血栓形成时纤维蛋白呈条索状沉积而使管腔变窄。红细胞通过困难,易受损伤;(2)DIC时形成的凝血酶等物质可使血管收缩甚至痉挛,使管腔进一步狭窄;(3)DIC时组织缺氧及酸中毒使红细胞脆性增加,极易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机制 临床表现 急性 DIC 红细胞脆性 红蛋白尿 栓形成 皮肤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号钩端螺旋体赖株溶血素基因LA0202的溶血机制
4
作者 杨杨 钟怡 +3 位作者 何平 胡宝瑜 郭晓奎 秦金红 《世界感染杂志》 2009年第5期294-294,共1页
目的对问号钩端螺旋体赖株溶血素基因LA0202的溶血机制进行研究。方法纯化重组蛋白LA0202并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验证重组蛋白在问号钩端螺旋体培养过程中的表达;并进行重组蛋白LA0202溶血活性影响因素实验。结果Westernblot显... 目的对问号钩端螺旋体赖株溶血素基因LA0202的溶血机制进行研究。方法纯化重组蛋白LA0202并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验证重组蛋白在问号钩端螺旋体培养过程中的表达;并进行重组蛋白LA0202溶血活性影响因素实验。结果Westernblot显示LA0202在钩体培养过程中可以表达,加入二价金属阳离子对重组蛋白溶血活性亦无明显激活作用,加入蛋白酶抑制剂对溶血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高温条件致使溶血活性丧失,加入渗透压保护剂PEG6000能抑制溶血活性。结论问号钩端螺旋体赖株溶血基因LA0202为在钩体生长过程中表达的一成孔蛋白类溶血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号钩端螺旋体 素基因 溶血机制 WESTERNBLOT PEG6000 活性 重组蛋白 蛋白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注射液引起急性溶血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侯少贞 李耿 +3 位作者 赖小平 叶木荣 陈建南 苏子仁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引起急性溶血的机制。方法:用Beagle犬和豚鼠进行葛根素注射液的体内外溶血试验如下:制剂的溶媒丙二醇和pH值对体外Beagle犬红细胞的溶血作用;静脉注射葛根素对豚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致敏...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引起急性溶血的机制。方法:用Beagle犬和豚鼠进行葛根素注射液的体内外溶血试验如下:制剂的溶媒丙二醇和pH值对体外Beagle犬红细胞的溶血作用;静脉注射葛根素对豚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致敏豚鼠红细胞溶血率的影响;葛根素对Beagle犬和豚鼠红细胞的体外溶血作用和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葛根素注射液最大浓度时(10g/L)的pH值为4.48,可致Beagle犬红细胞溶血;而同pH值的0.9%氯化钠注射液未见引起Beagle犬红细胞溶血。含5%和10%丙二醇的葛根素注射液可引起Beagle犬红细胞溶血;单纯5%和10%丙二醇溶液未见引起Beagle犬红细胞溶血。豚鼠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组与0.9%氯化钠组比较,红细胞膜MDA含量明显下降(P<0.01),未见引起氧化性溶血。葛根素注射液致敏豚鼠后与致敏前比较,未见红细胞溶血率升高,未见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豚鼠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能引起红细胞皱缩甚至破裂。体外非免疫性溶血试验显示葛根素注射液能直接致Beagle犬和豚鼠红细胞溶血,且与剂量相关。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引起的溶血属于药物非免疫性溶血,可能与葛根素注射液直接作用于红细胞,引起红细胞稳定性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溶血机制 试验
原文传递
石英粉尘溶血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宝旭 方荣美 张铣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5期275-277,共3页
本文选用可与细胞膜蛋白特异结合的化合物以及与石英表面结合的铝离子对石英粉尘的溶血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预先与柠檬酸铝结合的石英溶血能力明显下降。预先与细胞膜带Ⅱ蛋白结合的DIDS,可以部分阻断石英的溶血能力。预先与膜蛋... 本文选用可与细胞膜蛋白特异结合的化合物以及与石英表面结合的铝离子对石英粉尘的溶血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预先与柠檬酸铝结合的石英溶血能力明显下降。预先与细胞膜带Ⅱ蛋白结合的DIDS,可以部分阻断石英的溶血能力。预先与膜蛋白和膜脂都结合的DNFB,抗石英溶血能力大大提高。提示,石英粉尘在损伤红细胞膜的过程中,对带Ⅱ蛋白的影响占有一定作用;对其它膜蛋白和膜脂的影响还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 红细胞 溶血机制 DIDS 粉尘
原文传递
地中海贫血的溶血机制
7
作者 梁徐 《实用儿科杂志》 CSCD 1989年第5期234-235,共2页
地中海贫血(地贫)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本病系遗传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Hb)
关键词 地中海贫 溶血机制 珠蛋白
全文增补中
L—山梨糖引起犬红细胞溶血的机制
8
作者 吴绍强 王建元 《国外兽医学(畜禽疾病)》 CSCD 1996年第4期44-46,共3页
L—山梨糖引起犬红细胞溶血的机制吴绍强摘译王建元校1引言还原成2-已酮糖的L-山梨糖是一种好的蔗糖替代物,因为它不会引起龋齿且能量较低,然而,给犬口服L-山梨糖后,却会引起严重的溶血。同小鼠、大鼠及猫相比,犬的红细胞... L—山梨糖引起犬红细胞溶血的机制吴绍强摘译王建元校1引言还原成2-已酮糖的L-山梨糖是一种好的蔗糖替代物,因为它不会引起龋齿且能量较低,然而,给犬口服L-山梨糖后,却会引起严重的溶血。同小鼠、大鼠及猫相比,犬的红细胞对溶血很敏感,况且,L-山梨糖对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梨糖 红细胞 溶血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思路 被引量:4
9
作者 邵宗鸿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2期74-75,共2页
红细胞破坏多于生成导致的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有多种分类诊断. 基于病情,分为轻、中、重型乃至溶血危象;基于病程,分为急、慢性溶血;基于红细胞形态,分为球形、非球形红细胞溶血;基于溶血部位,分为血管内、血管外溶血;基于... 红细胞破坏多于生成导致的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有多种分类诊断. 基于病情,分为轻、中、重型乃至溶血危象;基于病程,分为急、慢性溶血;基于红细胞形态,分为球形、非球形红细胞溶血;基于溶血部位,分为血管内、血管外溶血;基于病因,分为先天(遗传)性、后天(获得)性溶血;基于病理机制,分为红细胞自身(膜、酶、球蛋白等)异常、红细胞外在(抗体、生物毒素、药物、化学中毒、渗透压改变、机械性损伤等)异常性溶血. 不同分类诊断强调了溶血性贫血的不同特点,且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对临床治'本'治疗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病因和病理机制诊断.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过程即析因过程,包括了解病人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征,进而归纳、分析,得出溶血'成因'(即诊断),必要时还可通过实验性治疗治疗证实之. 在此过程中,'分析'应有'序',即'思路'. 这对保证诊断的正确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贫 诊断思路 溶血机制 红细胞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重症感染凝血纤溶机制度变化的观察及临床意义
10
作者 王芳 杨明 冯思丹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4年第3期58-59,共2页
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尤其是急性重症感染,较易并发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而MSOF是急性重症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MSOF是降低急性感染死亡率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 急性重症感染 机制 治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贯血液净化抢救砷化氢中毒
11
作者 陈云爽 吴广礼 《华北国防医药》 2003年第6期431-432,共2页
砷化氢是冶金工业副产品,剧毒,短时间内吸人高浓度砷化氢气体,可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重度中毒,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病死率极高.我们成功抢救砷化氢中毒1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序贯液净化 抢救措施 砷化氢中毒 病例资料 溶血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注射液致体内外溶血反应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琴 杨洋 +3 位作者 马强 吴芳洲 王小翠 徐晓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14-1118,共5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可能引起的溶血反应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人红细胞进行体外溶血性实验;KM小鼠进行体内实验,设80、160mg/kg葛根素注射液和5%葡萄糖组,小鼠尾静脉给药7d/周期,停药5d,给药4个周期。于给药前、每周期末次给药后,进行...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可能引起的溶血反应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人红细胞进行体外溶血性实验;KM小鼠进行体内实验,设80、160mg/kg葛根素注射液和5%葡萄糖组,小鼠尾静脉给药7d/周期,停药5d,给药4个周期。于给药前、每周期末次给药后,进行溶血和血液指标检测,以确定发生溶血的小鼠。对发生溶血的小鼠测定其红细胞渗透脆性范围和膜胆固醇(Ch)、磷脂(Pl)含量,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显微镜观察肝、肾组织结构。结果:所用葛根素注射液未引起人红细胞体外溶血反应;在动物第4个周期给药后,80mg/kg组有2只(6.67%)小鼠表现溶血反应,其粪隐血实验阳性,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值降低,网织红细胞数增多;肝、肾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与5%葡萄糖组相比,溶血小鼠红细胞渗透脆性范围、膜Ch/Pl比值未见异常,DAT实验IgG(+)。160mg/kg组小鼠均未发生溶血反应。结论:所用葛根素注射液未引起人红细胞体外溶血;反复给药可致小鼠偶发溶血,但与剂量无关;其溶血发生机制与红细胞膜渗透脆性和流动性无关,与IgG型免疫应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注射液 人红细胞 反应 溶血机制 免疫反应
原文传递
运动性溶血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丽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9-511,共3页
大负荷的运动训练导致溶血发生,使运动员出现运动性低血红蛋白甚至贫血现象,严重影响运动成绩和身体健康。运动中多种因素能引起溶血的发生,一般可归纳为机械性破坏、非机械性溶血及其他。了解运动性溶血发生的各种可能机制,对有效预防... 大负荷的运动训练导致溶血发生,使运动员出现运动性低血红蛋白甚至贫血现象,严重影响运动成绩和身体健康。运动中多种因素能引起溶血的发生,一般可归纳为机械性破坏、非机械性溶血及其他。了解运动性溶血发生的各种可能机制,对有效预防其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 溶血机制
原文传递
葛根素注射剂致溶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琴 徐晓玉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02-1405,共4页
葛根素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其致溶血的不良反应已严重影响临床使用。作者系统介绍了葛根素注射剂致溶血的实验室和临床病例研究结果,并结合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工作对葛根素致溶血的机制和过敏原进行总结和评述。
关键词 葛根素注射剂 溶血机制 过敏原
原文传递
药源性溶血性贫血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凤茹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490-493,共4页
药物为双刃剑,一面有治疗疾病之效使患者康复,也可因使用不当或个体易感发生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病痛甚至危及生命。众所周知,药物不良反应谱多,人体所有器官系统均可出现不良反应,确切发生率不清,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0%。表... 药物为双刃剑,一面有治疗疾病之效使患者康复,也可因使用不当或个体易感发生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病痛甚至危及生命。众所周知,药物不良反应谱多,人体所有器官系统均可出现不良反应,确切发生率不清,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0%。表现不一,如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出血或血栓栓塞等,而药源性溶血性贫血仅占药源性血液学反应中10%。本文只讨论药源性溶血性贫血,其溶血机制复杂。有免疫性、氧化性、微血管病性和其他,有些药物不止一种溶血机制。引起药源性溶血性贫血的药物过多,不一一列出,仅代表性举出数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源性性贫 药物不良反应 溶血机制 白细胞减少 小板减少 管病性 使用不当 器官系统
原文传递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清妍 张凤奎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12-1016,共5页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临床最常见的获得性溶血性疾病之一。不同类型AIHA之间在发病率、病因、发病机制、溶血机制、治疗及预后等方面都存在异质性。近年,关于冷抗体型AIHA、直接Coombs试验阴性...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临床最常见的获得性溶血性疾病之一。不同类型AIHA之间在发病率、病因、发病机制、溶血机制、治疗及预后等方面都存在异质性。近年,关于冷抗体型AIHA、直接Coombs试验阴性AIHA以及AIHA溶血机制的认识逐渐清晰,利妥昔单抗越来越多用于AIHA治疗,其疗效及安全性获得肯定,补体抑制剂等新药也被尝试用于治疗AI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性贫 COOMBS试验 AIHA 溶血机制 性疾病 利妥昔单抗 补体抑制剂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The Clinic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n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olyethersulfone Membrane Dialyzer in the Maintenance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17
作者 GU Ying-li LIN Fu-jun ZHU Chun JIANG Geng-ru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2010年第4期148-155,共8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olyethersulfone membrane dialyzer used by chronic renal failure patients in clinical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February 2009, 36 pa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olyethersulfone membrane dialyzer used by chronic renal failure patients in clinical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February 2009, 36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from Xin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The experiment was approved by the ethnical committee of Xinhua Hospital and under permissions fronl patien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polyethersulfone group (PES, n=18) and polysulfone group (PS, n=18). Hemodialysis was given by using Fresenius 4008S capacity-controlled dialyser and ultra-purified bicarbonate dialysate, more than 3.5 h each time, three times per-week, followed by heparin anticoagulation for a week, three times totally. Changes in blood urea nitrogen (BUN), serum creatinine (Set), phosphate (p2+), hemoglobin and albumin levels were determined for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evahlation. Results: The serum BUN, Set and p2+ concentration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hemodialysis with different dialyzers, and the decrease amplitude of two groups was equivalent(P〉0.05). The clearance rate of the serum BUN and Scr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wo groups(P〉O.05). The clearance rate (ml/min) of the sermn P^2+ was 144.57 ±27.83 v.s. 117.15 ±22.77 in two groups. The clearance rate of the serum p^2+ in PES group was more than that in PS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between two groups (P=0.0001). It was indicated that PES and PS membrane could efficiently eliminate serum mieromolecule solute in MHD patients, so PES membrane excelled PS membrane in eliminating serum p2+. The hemodialysis safety index, for example serum hemoglobin, albumin and blood pressur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hemodialysis (P〉0.05). Conclusion: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PES hollow fiber membrane dialyzer is equivalent to that of the imported PS membrane dialyzer in hemodialysis for MHD patients. The PES membrane excels PS membrane in eliminating sermn p^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ODIALYSIS polyethersulfone membrane dialyzer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SOLUTE blood phosph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子槊 辛文文 王景林 《军事医学》 CAS 2022年第9期711-714,共4页
毒素是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具有磷脂酶C和鞘磷脂酶两种酶活性,能水解宿主细胞膜上的磷脂酰胆碱和鞘磷脂,导致多种人畜疾病。同时,该毒素也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战剂,对国家生物安全存在潜在威胁。该文主要对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 毒素是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具有磷脂酶C和鞘磷脂酶两种酶活性,能水解宿主细胞膜上的磷脂酰胆碱和鞘磷脂,导致多种人畜疾病。同时,该毒素也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战剂,对国家生物安全存在潜在威胁。该文主要对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的生物学结构与性质、细胞毒性作用的信号通路、激活血小板的分子机制以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Α毒素 细胞毒性作用 溶血机制 小板
原文传递
沉痛悼念邓家栋教授
19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46-446,共1页
关键词 邓家栋教授 液学 溶血机制 保健工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