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巴滩坝址深部破裂岩体特征及对拱坝稳定的影响
1
作者 蒋峻峰 赵其华 +2 位作者 邓燕华 王谊 吴浩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7-167,共11页
深部破裂在中国西部深切峡谷地区的岸坡深部岩体内广泛发育,其工程地质特性与发育分布特征对坝基岩体安全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以叶巴滩坝址区岩体内深部破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拱坝附近岩体深部破裂发育基本特征与工程地质特性,对深部... 深部破裂在中国西部深切峡谷地区的岸坡深部岩体内广泛发育,其工程地质特性与发育分布特征对坝基岩体安全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以叶巴滩坝址区岩体内深部破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拱坝附近岩体深部破裂发育基本特征与工程地质特性,对深部破裂成因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采用投影统计实测法分析了深部破裂发育程度与岩体连通率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深部破裂带位置岩体节理裂隙形成的新潜在滑移面的特征;基于JRC-JCS模型与Mohr-Coulomb强度准则,推导了一种考虑结构面起伏、节理裂隙和岩桥强度参数以及作用在岩体剪切面上的压应力等因素的非贯通性滑面参数取值方法。以2760 m拱圈高程附近典型中等与强烈深部破裂为例,采用工程地质稳定评价方法与有限元法分析了中等与强烈深部破裂对拱坝稳定的影响。研究表明:深部破裂节理裂隙优势产状方向大致与河流走向一致,其倾角以中陡倾为主,当强烈或中等深部破裂带穿过不稳定块体时,可与构成滑移面的断层等结构面共同形成新的不稳定滑移体;不同类型深部破裂带中节理裂隙对岩体连通率及其岩体力学指标具有显著不同影响;深部破裂对岩体内的应力传递具有削弱或阻隔作用;左岸2760 m高程抗力体内的强烈与中等深部破裂对该处不稳定体内的局部变形影响较大,建议采用灌浆加固或置换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破裂 深卸荷带 节理裂隙 岩体连通率 JRC-JCS模型 Mohr-Coulomb强度准则 工程地质稳定评价方法 叶巴滩特高拱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水电站坝前左岸高边坡深部破裂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严明 黄润秋 徐佩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9-613,共5页
某拟建水电站坝前左岸反倾边坡,除正常卸荷裂隙外,在坡体深处发育一系列变形破裂迹象。对其成因分析研究表明,这套深部破裂是处于高地应力环境的反倾边坡,在河谷快速下切过程中,发生深部卸荷松弛所致,属于一种稳定的变形破裂结构。这一... 某拟建水电站坝前左岸反倾边坡,除正常卸荷裂隙外,在坡体深处发育一系列变形破裂迹象。对其成因分析研究表明,这套深部破裂是处于高地应力环境的反倾边坡,在河谷快速下切过程中,发生深部卸荷松弛所致,属于一种稳定的变形破裂结构。这一认识有助于正确评价坝前左岸边坡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倾边坡 深部破裂 卸荷 倾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水电站左岸边坡深部破裂成因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罗琳 荣冠 +2 位作者 段伟锋 李颂章 张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9-656,共8页
在对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区河谷地质条件、地应力分布及左岸边坡深部破裂发育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离散元数值软件UDEC以剥蚀法模拟河谷演化发育过程,分析白鹤滩水电站左岸边坡深部破裂的形成原因。模拟结果反映河谷应力场分布呈现出... 在对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区河谷地质条件、地应力分布及左岸边坡深部破裂发育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离散元数值软件UDEC以剥蚀法模拟河谷演化发育过程,分析白鹤滩水电站左岸边坡深部破裂的形成原因。模拟结果反映河谷应力场分布呈现出了典型深切河谷所具有的应力松弛、升高及原始三区以及谷底存在"高地应力包"的规律。同时对河谷边坡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现今河谷地质特征,认为该深部破裂是在河谷地层顺倾、区域高地应力、不对称"V"型河谷、下蚀迅速等特定条件下,在河谷演化过程中局部应力集中使岩体发生剪切屈服,并发育剪切破坏,河谷剥蚀卸荷后顺倾向错动带的出露使剪切破坏进一步发育成张性破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滩水电站 边坡 深部破裂 河谷演化 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水电站坝区岩体深部破裂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7
4
作者 韩刚 赵其华 彭社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8-504,517,共8页
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区岸坡深部发育大量既非构造成因、又区别于常规卸荷裂隙的深部破裂,有关此类特殊地质现象的成因机制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已成为水电站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深部破裂现场精细描述为基础,总结深部破裂基本特征与发育分布... 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区岸坡深部发育大量既非构造成因、又区别于常规卸荷裂隙的深部破裂,有关此类特殊地质现象的成因机制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已成为水电站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深部破裂现场精细描述为基础,总结深部破裂基本特征与发育分布规律,结合构造演化、河谷演化及浅生改造理论,辅以现场地应力测试及测年成果,采用地质过程机制分析方法,还原深部破裂形成演化过程,分析其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坝址区深部破裂是伴随河谷快速下切过程中形成的浅生结构,其方向具有双向性,且表现出明显的张性特征,分布具有集中性,以左岸约0.5倍坡高、硐深约100m附近最为发育,均位于控制性错动带上盘,处于岸坡应力波动带内部,属构造应力场与斜坡应力场共同作用下的复合应力场。深部破裂形成的驱动力是伴随河谷下切过程中岸坡岩体内出现的残余拉应力,伴随应变能的释放过程产生,其形成年代大致对应于Ⅲ级阶地形成初期,即Qp2晚期-Qp早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滩水电站 深部破裂 浅生改造 应变能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水电站坝区深部破裂岩体地应力演化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韩刚 赵其华 彭社琴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583-589,共7页
还原深部破裂岩体赋存地应力场演化过程,研究深部破裂岩体成因、形成年代及发展演化趋势。以岩体深部破裂特征为基础,结合构造演化、河谷演化及浅生改造理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从地应力场变化及应变能释放角度解释深部破裂形成演化过程... 还原深部破裂岩体赋存地应力场演化过程,研究深部破裂岩体成因、形成年代及发展演化趋势。以岩体深部破裂特征为基础,结合构造演化、河谷演化及浅生改造理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从地应力场变化及应变能释放角度解释深部破裂形成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宽谷期大规模夷平作用使深部破裂赋存应力场发生根本性改变,与现今应力场趋于一致,但并未导致深部破裂形成;侧向卸荷是深部破裂形成的主要原因,侧向卸荷导致主应力减小,但方向维持不变,当侧向临空面出现,伴随应变能释放,NW向结构面拉张形成具有继承性的NW向深部破裂;错动带的差异回弹形成残余拉应力,导致NE向新生性深部破裂形成;深部破裂形成地质年代应大致对应于Ⅲ级阶地形成初期,即Q2晚期~Q3早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破裂 地应力场演化 应变能 浅生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腊石滑坡深部破裂带形成机制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曰国 徐进 +1 位作者 尚岳全 苏建成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65-76,共12页
本项研究是在以往的勘察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现场调研、凯塞尔效应测试、ESR测试和数值模拟,然后进行1:400的大比例尺相似材料地质力学模拟。上述系列研究成果表明,黄腊石滑坡的深部破裂带是在先期结构面的基础上,经过斜坡应力应... 本项研究是在以往的勘察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现场调研、凯塞尔效应测试、ESR测试和数值模拟,然后进行1:400的大比例尺相似材料地质力学模拟。上述系列研究成果表明,黄腊石滑坡的深部破裂带是在先期结构面的基础上,经过斜坡应力应变场的改造和发展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各破裂带最终可能互相贯通。因此,建议治理方案拟针对深部变形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期结构面 深部破裂 变形破坏机制 模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陡边坡深部破裂岩体的变形模式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刚 高柏松 徐骏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1-35,52,共6页
研究目的:高陡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评价问题是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通过研究高陡边坡深部破裂发育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变形破坏模式、破坏类型、地质特征、控制因素及成因分析,可进一步为西南高陡边坡深部破裂岩体结构、岩体质量及... 研究目的:高陡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评价问题是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通过研究高陡边坡深部破裂发育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变形破坏模式、破坏类型、地质特征、控制因素及成因分析,可进一步为西南高陡边坡深部破裂岩体结构、岩体质量及边坡稳定性研究奠定基础。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平硐岩体结构统计等方法,揭示高陡边坡深部破裂的破坏类型及发育特征,并通过对研究区岩性条件、岩体结构、地应力、微地貌及河谷演化等控制因素的分析,对深部破裂的成因进行探讨。研究结论:(1)金沙江上游高边坡特殊的岩性、高地应力、强烈构造运动等地质条件,造成了高陡岩质边坡深部变形破坏形式复杂和多样,根据深部变形破坏的特征可划分为:剪-张性、压-剪性和张性深部破裂;(2)构造运动、河谷演化、高地应力重分布等区域因素与地质特征、高陡边坡形态等为深部破裂形成和发育特征的成因机制;(3)本研究成果可为高陡边坡勘察、稳定性评价等方面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破裂 变形模式 高地应力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黄腊石滑坡深部变形、破裂带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天斌 任光明 徐进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17-24,共8页
在详细的地质调研和微观测试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江三峡黄腊石滑坡深部变形和深部破裂带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采用相似材料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概念模型”进行了模拟验证。
关键词 黄腊石 滑坡 深部变形 深部破裂 地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巴滩水电站深部破裂岩体波速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宇 韩刚 赵其华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6年第1期59-64,共6页
揭示深部破裂岩体波速特征及深部破裂对岩体卸荷、损伤、完整性及弹性模量的影响,以叶巴滩水电站岸坡深部破裂为典型实例,开展深部破裂现象精细测绘与声波测试。研究表明:根据宏观地质特征与波速,可将深部破裂划分为轻微松弛型、中等... 揭示深部破裂岩体波速特征及深部破裂对岩体卸荷、损伤、完整性及弹性模量的影响,以叶巴滩水电站岸坡深部破裂为典型实例,开展深部破裂现象精细测绘与声波测试。研究表明:根据宏观地质特征与波速,可将深部破裂划分为轻微松弛型、中等松弛型、强烈松弛型;轻微松弛型深部破裂岩体纵波波速大于4 200m/s,中等松弛型深部破裂岩体纵波波速3 000~4 500m/s,强烈松弛型深部破裂岩体纵波波速小于3 000m/s;轻微松弛型深部破裂对岩体卸荷程度、损伤程度、强度弱化影响较小,中等松弛型深部破裂次之,强烈松弛型深部破裂影响最为显著;轻微松弛型深部破裂岩体较完整,中等松弛型深部破裂岩体完整性差-较破碎;强烈松弛型深部破裂岩体已处于较破碎-破碎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深部破裂 声波波速 叶巴滩水电站
原文传递
深部破裂岩体质量评价及力学参数获取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刚 王珣 +1 位作者 伏坤 刘勇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8年第2期97-101,106,共6页
岩体质量分级是工程地质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复杂岩体抽象为合理模型的综合反映,能反映经历各种构造活动和后期浅表生改造的岩体在构造、风化、卸荷、岩体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通过岩体质量分级这一纽带将岩体对工程的... 岩体质量分级是工程地质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复杂岩体抽象为合理模型的综合反映,能反映经历各种构造活动和后期浅表生改造的岩体在构造、风化、卸荷、岩体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通过岩体质量分级这一纽带将岩体对工程的适宜性信息传递给设计和施工人员。文章采用这一基本思路,针对叶巴滩水电站深部破裂带中深部破裂的发育特征、破裂类型、岩体表观块度及力学特性等差异明显的特点,引入深部破裂岩体的"岩体体积破裂数K",对RMR分类方法进行修正,建立适用于深部破裂岩体质量分级方法。可考虑深部破裂张开宽度、密度、充填物等对岩体质量劣化。以现场试验、室内三轴试验及修正RMR评分为基础,采用霍克布朗破坏准则,获得3种类型深部破裂岩体变形模量与强度参数。结果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且与宏观地质特征及现场测试结果吻合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定斜率法 深部破裂RMR 力学参数
原文传递
不同洞形与加载方式对深部岩体分区破裂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张强勇 张绪涛 +3 位作者 向文 陈旭光 曹冠华 许孝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64-1571,共8页
随着地下工程开挖深度的增加,深部洞室围岩将产生不同于浅部洞室的分区破裂现象。为研究分区破裂的破坏机制和形成机制,以淮南矿区丁集煤矿高地应力深部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模型相似材料和数控真三维加载模型试验系统,开展圆洞、城门洞... 随着地下工程开挖深度的增加,深部洞室围岩将产生不同于浅部洞室的分区破裂现象。为研究分区破裂的破坏机制和形成机制,以淮南矿区丁集煤矿高地应力深部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模型相似材料和数控真三维加载模型试验系统,开展圆洞、城门洞和马蹄形洞在沿洞轴向和垂直洞轴向加载条件下的洞室开挖真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模型试验研究表明:(1)初始最大主应力平行于洞轴方向且其量值超过1.5倍围岩单轴抗压强度是深部岩体产生分区破裂的重要条件;(2)洞室分区破裂的范围与洞形和洞室尺寸有关,洞室尺寸越大,分区破裂范围越大。模型试验结果有效揭示分区破裂的形成条件和破坏规律,为深入研究高地应力深部岩体的非线性变形特征与破坏机制奠定了坚实的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深部岩体分区破裂 数控真三维加载 相似材料模型试验 分区破裂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洞室开挖卸荷分区破裂机制的动力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强 张强勇 +1 位作者 张绪涛 向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181-3194,共14页
随着地下工程开挖深度的增加,深部岩体将处于高应力和复杂的地质环境中,产生与浅埋洞室破坏模式迥异的分区破裂现象。深部洞室在动力卸荷作用下,基于应变梯度理论和损伤软化模型,建立了弹塑性损伤软化动力模型,推导了含有应变梯度项的... 随着地下工程开挖深度的增加,深部岩体将处于高应力和复杂的地质环境中,产生与浅埋洞室破坏模式迥异的分区破裂现象。深部洞室在动力卸荷作用下,基于应变梯度理论和损伤软化模型,建立了弹塑性损伤软化动力模型,推导了含有应变梯度项的运动方程、平衡方程和边界条件,提出相应的破坏判据,采用Runge-Kutta方法和Matlab数值软件求得不同卸载时刻围岩附加位移场、应力场和开挖后围岩总位移场、应力场,得到深部洞室围岩分区破裂的动态形成过程和发展规律。由理论计算值与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实测值对比分析得知,围岩的径向位移、径向应力和切向应力出现波峰和波谷交替振荡的变化规律,理论计算得到的破裂区和非破裂区的宽度和数量与试验实测值有很好的一致性,证实了该模型分析分区破裂现象的适用性,对以后深部地下工程围岩变形破坏和支护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岩体分区破裂 动力卸荷 应变梯度理论 弹塑性损伤软化动力模型 振荡变化规律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巴滩水电站坝区深部变形破裂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云鹏 李华 +1 位作者 李崇标 李辉 《水电站设计》 2016年第3期11-15,55,共6页
岩体基本质量是决定水电工程岩体可利用性的主要因素,而一般非常见的、由于卸荷作用所导致的岸坡深部变形破裂对坝区岩体基本质量划分与区域范围的界定则有重要影响,直接影响周围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评价。本文在叶巴滩水电站坝区岸... 岩体基本质量是决定水电工程岩体可利用性的主要因素,而一般非常见的、由于卸荷作用所导致的岸坡深部变形破裂对坝区岩体基本质量划分与区域范围的界定则有重要影响,直接影响周围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评价。本文在叶巴滩水电站坝区岸坡岩体内的深部变形破裂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深部变形破裂的主要特征,包括分布和优势方向、岩体紧密程度与完整性、破裂面张开宽度、风化状态、地下水状态、波速比、KV、RQD等指标,并分为轻微松弛、中等松弛和强烈松弛三种主要类型。通过分析形成深部变形破裂的地质环境,结合坝区的构造演化、河谷演化与地应力演化特征,揭示了叶巴滩水电站坝区深部变形破裂的成因机制:这是一种在河谷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伴随区域性剥蚀和河谷下切过程,早期岸坡岩体应力状态不断变化和调整,从而引起局部岸坡岩体内部储存的集中应变能强烈释放,导致边坡岩体向临空方向产生差异回弹而形成的张性破裂,局部具有剪胀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工程 深部变形破裂 卸荷松弛 岩体质量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破裂空间延伸长度的地震波CT解释
14
作者 李杰豪 佘猛 李刚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6年第4期98-103,共6页
前期对坝址区发育深部破裂位置进行纵向和横向勘探,均是点、线上的揭露,深部破裂在空间上的延展情况未切实查明,尤其对于隐蔽性较大的、出露条件不好的硐段,往往前期很难全面揭示。依平硐揭露深部破裂为基础,采用地震波CT成像技术,提出... 前期对坝址区发育深部破裂位置进行纵向和横向勘探,均是点、线上的揭露,深部破裂在空间上的延展情况未切实查明,尤其对于隐蔽性较大的、出露条件不好的硐段,往往前期很难全面揭示。依平硐揭露深部破裂为基础,采用地震波CT成像技术,提出以地震波速(小于4 500m/s)、断层作为终止边界的综合辨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破裂 地震波CT 迹长
原文传递
深部变形破裂岩体变形模量研究
15
作者 邹路军 赵其华 满侨侨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8年第4期85-88,185,共5页
以叶巴滩水电站深部变形破裂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深部变形破裂波速测试和现场变形试验,通过对相关动静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推导出波速与变形模量之间的关系,并据此评价了深部变形破裂岩体变形模量。研究表明:轻微松弛型深部破裂岩体变形... 以叶巴滩水电站深部变形破裂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深部变形破裂波速测试和现场变形试验,通过对相关动静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推导出波速与变形模量之间的关系,并据此评价了深部变形破裂岩体变形模量。研究表明:轻微松弛型深部破裂岩体变形模量平均值为17.22 GPa,损伤大多不超过50%;中等松弛型深部破裂岩体变形模量平均值为12.02GPa,损伤为40%~70%;强烈松弛型深部破裂岩体变形模量平均值为7.3GPa,损伤超过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工程 深部破裂岩体 变形模量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MR修正方法的深部破裂岩体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16
作者 梁勇 《市场调查信息(综合版)》 2021年第7期109-110,112,共3页
基于 RMR 分级法,在修正其地应力这一因素的基础上,对叶巴滩水电站岸坡深部破裂岩体进行岩体质量评价,提出适用于深部破裂的岩体质量评级体系。并通过与现场定性评价对比,得出与现场实际岩体质量较为符合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 RMR... 基于 RMR 分级法,在修正其地应力这一因素的基础上,对叶巴滩水电站岸坡深部破裂岩体进行岩体质量评价,提出适用于深部破裂的岩体质量评级体系。并通过与现场定性评价对比,得出与现场实际岩体质量较为符合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 RMR 分级的修正方法用于确定深部破裂岩体质量等级是可行的,并且具有较好的适用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MR分级法 地应力 深部破裂 岩体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深部变形破裂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恋嘉 赵其华 韩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1-508,共8页
深入研究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对称发育的深部变形破裂的分布规律、地质特征、类型和控制因素,为进一步评价深部变形破裂岩体质量及可利用性奠定基础。基于野外调查、地震层析成像(CT)、平硐波速测试(Vp)和工程地质类比等方法,揭示深部变... 深入研究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对称发育的深部变形破裂的分布规律、地质特征、类型和控制因素,为进一步评价深部变形破裂岩体质量及可利用性奠定基础。基于野外调查、地震层析成像(CT)、平硐波速测试(Vp)和工程地质类比等方法,揭示深部变形破裂分布规律与宏观地质特征,划分深部变形破裂类型,探讨对称分布的深部变形破裂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深部变形破裂分布于距边坡表面水平深度约80~140 m范围,具有随高程的升高水平分布深度逐渐增加的规律,两岸均未形成贯通性破裂面;深部变形破裂大多继承早期构造节理形成,具有明显的张性特征,局部受地下水影响,破裂面表层风化加剧;深部变形破裂类型可分为轻微松弛型、中等松弛型和强烈松弛型;地壳抬升、河谷演化和高地应力等区域因素与边坡形态、边坡物质基础及微地貌共同控制深部变形破裂的形成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变形破裂 对称性分布 地质特征 松弛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阵资料反演沂沭断裂破碎带性质
18
作者 郑建常 管贻亮 李东梅 《国际地震动态》 2018年第8期43-44,共2页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又称沂沭断裂带,发生了中国大陆东部最大历史地震,即1668年郯城级地震,安丘—莒县断裂是其主要的破裂段;该断裂现代小震密集成带,显示深部破裂区仍未愈合。野外考察显示,位于莒南县左山次级破裂段出露长度8 km,走向N15...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又称沂沭断裂带,发生了中国大陆东部最大历史地震,即1668年郯城级地震,安丘—莒县断裂是其主要的破裂段;该断裂现代小震密集成带,显示深部破裂区仍未愈合。野外考察显示,位于莒南县左山次级破裂段出露长度8 km,走向N15—20°E,倾向南东,倾角70°—80°,其中位于莒南县岭泉镇左山村西的地震断层遗址显示,山脊断错接近10 m。沂沭断裂带作为郯庐深大断裂的一部分,由4条主干断裂组成了“两堑夹一垒”构造形态,地质时期经过长期相对运动,在断层两侧形成岩石破碎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破碎带 资料反演 沂沭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性质 台阵 深部破裂 历史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地震可以模拟新马德里地震
19
作者 杨智娴 《地震科技情报》 2001年第10期17-20,共4页
关键词 印度地震 新马德里地震 地表破裂 余震 有感地震 普杰地震 深部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ite core disking phenomenon and break mechanism of hard marble:Investigation in 2400 m deep-buried underground laboratory 被引量:7
20
作者 ZHONG Shan JIANG Quan +4 位作者 LIU Chang LI Shao-jun QIN Wei-min ZHOU Ji-fang SUN Wen-l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2959-2970,共12页
The core-disk phenomenon has been observed generally in the drilling process under high-stress conditions.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n-situ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coring-disking failure mechanism of marble in an unde... The core-disk phenomenon has been observed generally in the drilling process under high-stress conditions.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n-situ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coring-disking failure mechanism of marble in an underground cavens with 2400 m depth.Based on the disk samples in several boreholes with different diameters,both macro-and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e-disks’break surface were analysis,using 3D optical scanning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scanning.Moreover,the numerical back analysis was also used to simulate the drilling process for demonst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disking.The in-situ experi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ilure types of core disking consisted of tensile break and shear break,i.e.,the shear break usually appears in the edge part of break surface,and tensile break appears in the central part.What’s more,the ration of core-disks thickness to borehole diameter is in a relatively stable range.Numerical back analysis indicated this micro asynchronous break of hard marble is induced by high geostress and unloading dri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mechanics deep engineering shear break tensile break high geostr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