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适宜碳排放双控的生产与消费侧管理目标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洋 薛志峰 +1 位作者 胡姗 江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7,共7页
中国的碳排放控制目标逐渐从强度控制升级为总量和强度双控。如何科学合理开展碳排放双控工作尤其是协调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减碳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生产与消费是经济活动以及碳排放产生过程中的一对核心驱动力,为更... 中国的碳排放控制目标逐渐从强度控制升级为总量和强度双控。如何科学合理开展碳排放双控工作尤其是协调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减碳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生产与消费是经济活动以及碳排放产生过程中的一对核心驱动力,为更好地协调减排与发展,减排工作应从两侧同时入手进行“生产侧与消费侧双控”。围绕生产、消费两侧适宜的减碳行动以及管理目标,该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以经济价值产出与资源消耗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为核心因素,提出了适宜碳排放双控工作开展的生产、消费部门划分方案。进一步,提出实现碳排放双控应采取“生产侧抓强度,消费侧抓总量”的差异化管理目标。生产侧应以强度控制为目标,抓生产效率提升,鼓励先进,限制落后,实现产业整体碳排放强度的不断下降;消费侧应以总量控制为目标,抓需求结构升级,使人的需求与生产侧的强度下降速度以及既定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相适应。充分发挥生产、消费两侧主体在减碳工作中的不同作用,有利于理顺减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相互协调。(2)从核算方法、约束手段、实施目标3个方面对消费侧的总量控制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基于“生产侧抓强度,消费侧抓总量”的评价导向,提出了碳排放责任的核算方法,协同当前已有的配额管理、行政考核、市场交易等措施给出了消费侧的约束手段,并最终通过配额分解实现约束奢侈浪费,促进需求结构升级的实施目标。(3)讨论了“生产侧抓强度,消费侧抓总量”与当前经济宏观调控方针的协同关系,生产侧抓强度有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消费侧抓总量与短期的需求侧管理不矛盾、与长期的需求侧改革相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强度 总量 生产 消费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碳排放的责任核算与驱动因素——基于“收入者责任”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邵帅 崔兴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100,共20页
在大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碳排放核算体系的科学性对碳减排责任界定的合理性至关重要。本文采用Ghosh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收入者责任”视角对中国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省份的碳排放分别进行了核算和特征事实分析,并对其驱动... 在大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碳排放核算体系的科学性对碳减排责任界定的合理性至关重要。本文采用Ghosh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收入者责任”视角对中国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省份的碳排放分别进行了核算和特征事实分析,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从时序变化趋势来看,“收入者责任”视角下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省份的碳排放均呈现出增长趋势;从动态演变情况来看,能源消费侧省份的碳排放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延展收敛趋势,而能源供给侧省份出现了微弱的梯度效应和分化效应;从责任差异来看,能源供给侧省份需要承担更多的碳排放责任;从行业集中度来看,能源消费侧省份产业部门碳排放的集中程度明显较低;从网络结构来看,“收入者责任”视角下碳排放网络总体上呈现“核心—边缘”特征;从驱动因素来看,规模效应是导致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碳排放增长的首要因素,而技术效应是降低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碳排放的关键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供给消费侧 收入者责任 碳排放 网络特征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基于生产侧和消费侧视角 被引量:38
3
作者 罗芳 郭艺 魏文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64-1373,共10页
构建长江经济带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并基于Tapio脱钩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从生产侧和消费侧视角研究2002-2012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分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投资、消费和出口引致的隐含... 构建长江经济带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并基于Tapio脱钩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从生产侧和消费侧视角研究2002-2012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分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投资、消费和出口引致的隐含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从省市层面来看,与2002-2007年相比,2007-2012年各省市生产侧碳排放的脱钩状态有所好转,均呈现为弱脱钩.消费侧方面,2007-2012年期间5省市(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重庆市和贵州省)为扩张连接,云南省为扩张负脱钩,可以发现生产侧视角下存在高估脱钩状态的现象.从各省市分行业来看,中上游地区制造业在2002-2007年期间消费侧的碳排放多呈现为弱脱钩,到了2007-2012年消费侧的脱钩状态总体上较不理想.建筑业具有类似情况.2007-2012年各省市的电力行业在两视角下均实现脱钩.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角度来看,2007-2012年下游地区出口和投资的脱钩状态趋于好转.中上游地区投资的脱钩状态趋于恶化,出口的脱钩状态好转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脱钩模型 结构分解分析 生产 消费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产侧和消费侧的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2排放因素分解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陈贵景 常克亮 +1 位作者 陈慧琴 施智杰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251-258,共8页
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计算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的CO2排放量,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分析2001-2016年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2排放生产侧和消费侧九个影响因素的贡献值和贡献率,认为发电量效应、碳强度效应、人均GDP效应和人口规模... 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计算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的CO2排放量,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分析2001-2016年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2排放生产侧和消费侧九个影响因素的贡献值和贡献率,认为发电量效应、碳强度效应、人均GDP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电力生产结构效应、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用电效率效应是主要抑制因素;发电量效应、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人均GDP是造成三地电力工业CO2排放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MDI方法 京津冀地区 电力工业 CO2排放 消费者责任原则 生产 消费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消费侧的引导与管理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云华 张诩 赵俊超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年第10期1-7,共7页
近年来,我国居民主要农产品消费水平逐渐趋于稳定,粮食消费水平接近发达国家,肉类消费已高于发展中国家均值。需要关注的是,我国粮食、肉类等主要农产品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比例明显高于人口占比;居民农产品人均年消费量大多已超膳... 近年来,我国居民主要农产品消费水平逐渐趋于稳定,粮食消费水平接近发达国家,肉类消费已高于发展中国家均值。需要关注的是,我国粮食、肉类等主要农产品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比例明显高于人口占比;居民农产品人均年消费量大多已超膳食营养推荐标准;膳食营养推荐标准与国际相比,科学性还有待深化。在农产品供求紧平衡背景下,应尽早重视农产品消费侧引导和管理,将其纳入农产品调控范畴,在消费侧着手给农产品供给减压,促进农产品供求宽松平衡。鼓励居民家庭适当储备农产品,提倡藏粮于民、储农产品于户,减轻国家储备压力和供应负担,增强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普及健康饮食常识教育,进一步深化、细化、科学化适合我国国民的膳食营养推荐标准,倡导适量消费农产品、健康摄入营养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消费侧 引导 管理 农产品供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增长与贸易隐含碳——基于生产侧与消费侧碳排放的视角 被引量:7
6
作者 齐绍洲 张振源 《环境经济研究》 2017年第2期1-17,35,共18页
在贸易全球化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贸易隐含碳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本文在理论层面分析了经济增长在生产侧和消费侧对碳排放影响的差异以及贸易隐含碳出现的原因,并构建了计量回归模型,借助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 在贸易全球化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贸易隐含碳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本文在理论层面分析了经济增长在生产侧和消费侧对碳排放影响的差异以及贸易隐含碳出现的原因,并构建了计量回归模型,借助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得到的结论包括:生产侧碳排放存在库兹涅茨曲线,碳排放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且增速逐渐放缓;消费侧碳排放不存在库兹涅茨曲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线性正相关的关系;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向)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且随着经济增长,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向)下降的速度会逐渐放缓;贸易隐含碳与本国的经济增长相关度不大,而与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关系更为紧密,在整个样本中,"向底线赛跑"效应明显,贸易开放会显著提高一国的贸易隐含碳。我们应该把握经济增长与贸易隐含碳的客观规律,意识到国际贸易中的贸易隐含碳问题,运用合理的政策工具,杜绝"向底线赛跑"的现象出现,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隐含碳 经济增长 生产碳排放 消费侧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侧语境下重庆地区博物馆文创产品品牌塑造 被引量:3
7
作者 易平 程瑶 《中国艺术》 2022年第6期83-88,共6页
在重庆地区,近年来因经济增长势头迅猛,精神文化消费在大众消费生活中的地位日趋凸显。博物馆文创产品在此情形下深受大众的欢迎,而注入在地文化基因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品牌无疑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消费侧角度切入,在梳... 在重庆地区,近年来因经济增长势头迅猛,精神文化消费在大众消费生活中的地位日趋凸显。博物馆文创产品在此情形下深受大众的欢迎,而注入在地文化基因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品牌无疑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消费侧角度切入,在梳理层次递进的消费需求关系的基础上,对博物馆文创产品品质功用、个性特色、文化精神、情感倾向、价值实现的消费需求进行深度挖掘,同时依靠地域人文资源,对重庆地区博物馆文创产品品牌塑造展开研究,以呈现独具重庆特色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品牌塑造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侧 重庆地区博物馆 文创产品 品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能源消费侧减污降碳协同分类施策路径——基于我国102个地级市数据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谭琦璐 郭敏晓 《中国环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1期336-346,共11页
城市是我国减污降碳最主要的阵地.对于城市协同推进减污降碳而言,分类施策的思路有助于提升政策措施的精准性和实践效果.基于此,本文在搭建了能源消费侧减污降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两步聚类法将102个地级及以上样本城市划分为4类.通... 城市是我国减污降碳最主要的阵地.对于城市协同推进减污降碳而言,分类施策的思路有助于提升政策措施的精准性和实践效果.基于此,本文在搭建了能源消费侧减污降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两步聚类法将102个地级及以上样本城市划分为4类.通过比较不同类别城市在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侧能耗、污染物排放和治理等情况,按照减污降碳协同水平及自身特征分别总结为示范型、潜力型、转型期、粗放型.最后,针对各自优势和短板,重点针对工业、交通、居民生活、污染治理等能源消费侧重点领域提出了减污降碳协同“一类一策”任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协同 城市层面 能源消费侧 分类施策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能否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来自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的异质性证据 被引量:24
9
作者 邵帅 徐乐 章绍一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40,共14页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纠正碳排放负外部性的有效手段,被预期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但现有研究对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在具有不同能源禀赋地区的实施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尚未予以关注。采用2003-2017年中...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纠正碳排放负外部性的有效手段,被预期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但现有研究对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在具有不同能源禀赋地区的实施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尚未予以关注。采用2003-2017年中国28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样本和双重差分(DID)模型,在区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价格效应与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对该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特别地,识别比较了该政策在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的异质性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产生显著的碳减排效应,而且这种减排效应在能源供给侧要明显强于能源消费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价格效应对碳减排的推动作用在样本城市整体层面显著存在,而其规模效应对碳减排的积极影响则仅在非直辖市和非低碳试点城市显著存在;产业结构优化仅能在能源供给侧通过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价格效应驱动碳减排,而绿色技术创新无论在能源供给侧还是消费侧,均有助于实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碳减排 能源供给 能源消费侧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省域消费侧碳排放责任分配的再测算——基于责任共担和技术补偿的视角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文治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6,共14页
目前消费责任原则下的区域碳排放计量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忽视了生产地从商品出口中获取的贸易收益;二是消费地在碳减排技术上的努力无法获得补偿,且生产地缺乏提升碳减排技术的直接动力。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发布的2... 目前消费责任原则下的区域碳排放计量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忽视了生产地从商品出口中获取的贸易收益;二是消费地在碳减排技术上的努力无法获得补偿,且生产地缺乏提升碳减排技术的直接动力。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发布的2017年31个省(区、市)投入产出数据和碳排放数据,设计了“受益原则”下的碳排放责任共担和“反事实条件”下的碳减排技术补偿机制,对各省域的消费侧碳排放责任分配实施调整。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各省域生产侧碳排放和消费侧碳排放存在巨大差异,省域间碳转移合计占比高达47.06%,能源富集和重工业省域承接了主要的净碳流入;经过二次分配后的省域消费侧碳排放责任更加折中和合理,体现了“利益大、责任大,减排多、补偿多”的分配原则。基于研究结果建议,以调整后的消费侧碳排放为评估标准,实施差异化的“双侧”碳排放管理和推进省域间碳减排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碳排放 消费侧碳排放 责任共担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消费侧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探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堃雅 《工业设计》 2019年第10期99-100,共2页
自2013年“文创产品”概念传入我国,可以明显的发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供给过量;另一方面我国消费者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本文以文化创意产品为研究对象,从文创产品的消费侧需求分... 自2013年“文创产品”概念传入我国,可以明显的发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供给过量;另一方面我国消费者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本文以文化创意产品为研究对象,从文创产品的消费侧需求分析文创产品应该具备的特性。希望以此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侧需求 文化创意 产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消费侧碳排放分析
12
作者 潘武林 《成功》 2018年第5期56-57,共2页
随着2000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国际社会对中国碳减排责任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生产侧碳排放核算没有考虑排放的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之间的平衡问题,对中国不公平。因此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最新数据重新核算了中... 随着2000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国际社会对中国碳减排责任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生产侧碳排放核算没有考虑排放的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之间的平衡问题,对中国不公平。因此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最新数据重新核算了中国的消费侧碳排放。结果显示:传统的生产侧碳排放核算存在对中国碳排放水平的高估,即存在其他国家对中国“碳转移”。这种高估水平从2005年(1294.07MT)开始扩大,到2008(1609.35MT)年达到峰值,然后逐渐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入产出 中国 碳排放 消费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家庭生活方式转型意愿的消费侧碳减排潜力差异性分析
13
作者 潘艺 祝锦霞 +4 位作者 杨丽霞 石薇 邱乐丰 吴绍华 秦玉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422-6432,共11页
城市是居民、产业和能源消耗的聚集地,由城市居民消费侧产生的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双碳”目标下如何有效引导城市家庭生活方式转型实现消费侧碳减排已成为重要议题.通过对杭州市城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利用碳排放系数法定量... 城市是居民、产业和能源消耗的聚集地,由城市居民消费侧产生的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双碳”目标下如何有效引导城市家庭生活方式转型实现消费侧碳减排已成为重要议题.通过对杭州市城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利用碳排放系数法定量测算“衣、食、住、行”这4个维度城市家庭生活方式转型意愿下的消费侧碳减排潜力.运用虚拟回归模型分析消费侧碳减排潜力的显著性差异,选择二值逻辑回归分析家庭生活方式转型意愿差异显著的影响因素和强弱关系,并提出引导家庭生活方式转型的差异化碳减排政策.结果表明:①基于家庭生活方式转型意愿测算的消费侧碳减排潜力差异显著.其中,用电量对家庭消费侧碳减排潜力影响最大.②年龄和家庭年收入是导致家庭生活方式转型意愿差异显著的关键因子且影响程度不同.③个人习惯、周围人的示范效应和时间成本等因素也会对家庭生活方式转型意愿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能够为从消费侧探索碳减排路径提供具体方向和量化依据,有利于制定差异化的消费侧碳减排策略,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生活方式转型 消费侧碳减排 虚拟回归 差异化政策 低碳行为
原文传递
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13
14
作者 彭水军 张文城 孙传旺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8-182,共15页
本文基于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序列,采用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量和消费侧碳排放量,并通过SDA方法考察了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研究期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和消费侧碳排放均... 本文基于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序列,采用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量和消费侧碳排放量,并通过SDA方法考察了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研究期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和消费侧碳排放均出现大幅的增长,但生产侧排放明显高于消费侧排放,"入世"后二者差距呈迅速扩大趋势;中国大量的生产碳排放服务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最终需求,即存在突出的"发达国家消费与中国污染"问题,而中国消费侧排放主要发生在国内。结构分解结果表明,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由国内最终需求规模的增长和生产部门投入结构变化带来的;而国内生产部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则是有效抑制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但这种抑制作用近年来有减弱趋势。此外,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前向产业关联、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最终需求来源地结构的变化及其需求规模的增长也是导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国际碳排放责任分配和国内节能减排、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排放 消费侧排放 贸易转移排放 MRIO模型 SDA方法
原文传递
南北国家的消费侧与生产侧资源环境负荷比较分析 被引量:28
15
作者 张文城 彭水军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6-150,共25页
全球碳排放空间或减排责任的公平分配以及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考虑各国的消费侧和生产侧资源环境负荷。本文采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28个发达国家和12个发展中国家(地区)的11种消费侧资源环境负荷指标,并与传统生产侧资源环境... 全球碳排放空间或减排责任的公平分配以及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考虑各国的消费侧和生产侧资源环境负荷。本文采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28个发达国家和12个发展中国家(地区)的11种消费侧资源环境负荷指标,并与传统生产侧资源环境负荷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消费侧资源环境负荷普遍高于其生产侧资源环境负荷,而发展中国家恰好相反;从消费侧资源环境负荷指标来看,研究期间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仍在不断加强;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发达国家存在大量的环境服务净出口,即存在突出的“南北资源环境负荷转移”问题;发达国家生产侧人均资源环境负荷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地区),而在消费侧人均指标上,这种差距更加明显,发达国家消耗和占用了更多的全球资源与环境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资源环境负荷 消费侧资源环境负荷 环境服务差额
原文传递
边际减排成本与灵活低碳政策选择——基于生产侧与消费侧的双重视角 被引量:2
16
作者 汪晓文 宫文昌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150,共9页
提高低碳政策的灵活性以降低减排成本对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产侧与消费侧的双重视角,本文对碳排放的边际减排成本(MACC)以及隐含碳排放的边际减排成本(MACEC)进行了测算与对比分析。主要的结论为:(1)从生产侧看,... 提高低碳政策的灵活性以降低减排成本对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产侧与消费侧的双重视角,本文对碳排放的边际减排成本(MACC)以及隐含碳排放的边际减排成本(MACEC)进行了测算与对比分析。主要的结论为:(1)从生产侧看,MACC历年均值最低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95.22元/吨,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取代了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成为MACC最低的行业,全国碳市场控排范围的扩张可以重点考虑该行业;(2)从消费侧看,除了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外,其余行业的MACEC在2002~2020年间均有所增加,MACEC历年均值最低的行业同样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73.59元/吨),其次是金属制品业(359.69元/吨),这些行业可以作为碳税等消费侧手段试点实施的潜在对象;(3)MACC行业间差异很大,标准差达到了11551.67,而MACEC行业间的差异则要小的多,标准差为628.23,这意味着随着全国碳市场管控行业的增加,边际减排成本的上升将是巨大的,适时出台碳税等政策对消费侧进行引导能够有效提升低碳政策的灵活性,进而降低总体的减排成本。上述研究结论有助于为出台对生产者或消费者同时施加排放约束的灵活低碳政策提供理论借鉴与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际减排成本 生产 消费侧 SBM对偶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 低碳政策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能源生产和消费视角下的碳排放特征研究
17
作者 张倩 王莉娟 +1 位作者 祝胜来 徐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01-2412,共12页
基于能源生产和消费不同视角研究碳排放流动特征,明确碳排放责任,对“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减碳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该研究以2000-2020年为分析时段,采用碳排放因子法精准核算黄河流域能源生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基于能流图和碳流图,定量... 基于能源生产和消费不同视角研究碳排放流动特征,明确碳排放责任,对“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减碳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该研究以2000-2020年为分析时段,采用碳排放因子法精准核算黄河流域能源生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基于能流图和碳流图,定量揭示流域及各省区生产和消费侧的能源-部门-碳之间的关联、能源流动特征、碳排放动态演变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流域内相邻省区碳排放协同特征,阐明流域碳排放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黄河流域能源生产侧碳排放8量比消费侧高10%~31%,且碳排放差额逐渐增大,2020年差额达到7.27×10^(8) t,原因在于黄河流域二次能源净调出量逐年增加。②黄河流域9省区碳排放差额呈现3种演变趋势,其中,青海省、四川省、河南省由能源生产侧碳排放量高转变为消费侧高,山东省则呈相反趋势,而流域中部省区生产侧碳排放量一直高于消费侧。③能源生产主导型的内蒙古自治区生产侧碳排放量远高于消费侧,生产侧碳排放中近60%来自火力发电,原因在于能源加工转换中原煤使用量持续增加,且火力发电效率较低。由于电力低碳化程度高,能源消费主导型的四川省工业电力终端消费占比达到24.47%,但相应碳排放仅为9.20%。④黄河流域内相邻省区碳排放协同状态向好发展,2020年呈现“东西良好协调,中部初步协调”的特征。研究显示,黄河流域以能源生产主导型省区为主,明确能源生产侧与消费侧的碳排放责任、制定各省区差异化减碳战略、构建省区间协同减碳机制,有利于支撑流域实现“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能源生产消费侧 碳排放核算 碳排放特征 能源流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力“消费侧”
18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中国电业与能源》 2023年第4期8-9,共2页
当前,我国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仅为60%以上,有大量煤炭直接应用在消费侧,而石油、天然气在消费侧直接利用的占比则更高。从这个角度看,能源转型绝不仅仅涉及供给侧,消费侧同样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战场”。转型是发展的另一种体现,转型是... 当前,我国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仅为60%以上,有大量煤炭直接应用在消费侧,而石油、天然气在消费侧直接利用的占比则更高。从这个角度看,能源转型绝不仅仅涉及供给侧,消费侧同样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战场”。转型是发展的另一种体现,转型是为了可持续发展,是为了高质量发展。而能源消费侧转型的主要目标则是:安全高效和清洁低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消费 供给 可持续发展 能源消费 能源转型 消费侧 清洁低碳 天然气
原文传递
以消费侧机制,推动可再生能源成为增量主力
19
作者 时璟丽 《能源评论》 2022年第7期26-29,共4页
“十四五”是我国推动能源低碳绿色转型、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攻坚期,可再生能源行业也进入全新的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阶段。一方面,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要超过50%,同时... “十四五”是我国推动能源低碳绿色转型、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攻坚期,可再生能源行业也进入全新的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阶段。一方面,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要超过50%,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店比要超过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全社会用电量 能源消费增量 市场化发展 低碳绿色 国家自主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 消费侧
原文传递
居民消费高质量增长机制:优化公共消费 被引量:9
20
作者 邵明波 胡志平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122,共9页
扩大内需是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居民消费既是内需的主体,亦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关键性基础,而公共消费因对居民消费具有乘数效应、消费挤入效应、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和再分配效应成为居民消费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机制。当前公共消费总量... 扩大内需是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居民消费既是内需的主体,亦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关键性基础,而公共消费因对居民消费具有乘数效应、消费挤入效应、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和再分配效应成为居民消费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机制。当前公共消费总量不足、不充分、不平衡及结构差异已制约了居民消费效应,需要进行需求侧改革,优化以公共消费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和预防性储蓄,进而促进居民消费、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将宏观政策从投资转向消费,促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消费拉动”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消费 优化公共消费 消费侧改革 高质量增长 国内大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