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是“本土化”问题还是“主体性”问题?——兼谈“民国机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李怡
李直飞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8
|
|
2
|
民国机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框架 |
李怡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2
|
|
3
|
“民国文学”与“民国机制”三个追问 |
李怡
|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3
|
|
4
|
含混的“政策”与矛盾的“需要”——从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看文学的民国机制 |
李怡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5
|
“民国机制”与男性作家的“女权思想”——以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为例 |
倪海燕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6
|
民国机制与延安文学 |
张武军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7
|
“民国机制”与鲁迅的言说空间 |
禹权恒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8
|
关于“民国机制”命名和定义研讨的反思——兼与李怡等学者商榷 |
徐诗颖
|
《宜宾学院学报》
|
2014 |
0 |
|
9
|
“民国机制”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研讨的反思 |
徐诗颖
|
《新余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0
|
“民国机制”之“进入”历史研讨的反思——兼与李怡等学者商榷 |
徐诗颖
|
《贺州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1
|
名流消费与民国机制——以陆小曼、徐志摩与1920年代末上海小报为例 |
陈建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2
|
珍奇的民国机制方孔钱 |
李宪章
|
《西部金融》
|
2008 |
0 |
|
13
|
对话:关于“民国文学机制”与现代文学研究 |
王泽龙
王海燕
|
《江汉学术》
|
2013 |
3
|
|
14
|
辛亥革命与中国文学的“民国机制” |
李怡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15
|
“民国机制”与翻译文学的兴盛 |
颜同林
|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6
|
“民国机制”与现代游记的“社会相” |
王炳中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7
|
“民国文学机制”与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视野拓展——以《小说月报》研究为例 |
李直飞
|
《江汉学术》
|
2016 |
1
|
|
18
|
中国现代文学的“运动者”——李怡“民国文学机制”学术运作与方法运思浅谈 |
常琳
|
《晋阳学刊》
CSSCI
|
2018 |
0 |
|
19
|
现代文学研究的民国经济视野:有效性及其限度 |
杨华丽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20
|
为什么关注“民国文学”?——在台湾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的演讲 |
李怡
|
《江汉学术》
|
2013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