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是“本土化”问题还是“主体性”问题?——兼谈“民国机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怡 李直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6-160,共5页
近年来,在反思"全球化"理论的过程中,"本土化"问题的提出确实带给了我们重新认识现代文学自身的机会。但是,由于"本土化"理论模式"化"他者理论为己用的先天缺乏研究者"主体性"的缺陷... 近年来,在反思"全球化"理论的过程中,"本土化"问题的提出确实带给了我们重新认识现代文学自身的机会。但是,由于"本土化"理论模式"化"他者理论为己用的先天缺乏研究者"主体性"的缺陷,使得"本土化"理论在面对什么是新文学真正的中国特质这样根本性的问题时显得乏力,而"民国文学机制"问题的提出,刚好弥补了"本土化"理论的缺陷,以突出历史情境为切入口,强调研究者的"主体性",为塑造中国自己的文学研究思维打开了一扇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主体性 民国机制 现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机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框架 被引量:62
2
作者 李怡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2-135,共4页
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到"现代中国文学",力图跳出政治话语干扰、接轨西方学术的文学史研究颇多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空白之点。在今天,如何正视中国文学的政治形态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包括"民国机... 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到"现代中国文学",力图跳出政治话语干扰、接轨西方学术的文学史研究颇多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空白之点。在今天,如何正视中国文学的政治形态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包括"民国机制"的阐释框架,将使我们的文学研究获得更充分的本土基础和可靠的逻辑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机制 中国现代文学 阐释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文学”与“民国机制”三个追问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怡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3-117,128,共5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出的"民国文学"设想,是近年来学术的一大动向,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这恰恰是中国学术迈向成熟的一种正常现象,所以,很有必要以这些争论和质疑为契机,对因"民国文学"产生的种种分歧和疑问作出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出的"民国文学"设想,是近年来学术的一大动向,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这恰恰是中国学术迈向成熟的一种正常现象,所以,很有必要以这些争论和质疑为契机,对因"民国文学"产生的种种分歧和疑问作出认真分析和回应,以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所追问的问题有三:提出"民国文学"而不是继续简单沿用"现代文学"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民国"何谓?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概念,所谓"民国文学"究竟可以推进文学研究的什么,即"民国文学"何为?最后,对于正在倡导文学的"民国机制"而言,这样的研究方式究竟来自哪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学 民国机制 追问 历史文化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混的“政策”与矛盾的“需要”——从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看文学的民国机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怡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56,共4页
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是一篇标志性的论文,这篇论文最引人注目之处便是这些"政策"的表述颇为含混和矛盾。从政治统驭、思想控制的政策拟定到小心翼翼、含糊其辞的转折退让,其中思想的流变既反映出了张道藩这样的官... 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是一篇标志性的论文,这篇论文最引人注目之处便是这些"政策"的表述颇为含混和矛盾。从政治统驭、思想控制的政策拟定到小心翼翼、含糊其辞的转折退让,其中思想的流变既反映出了张道藩这样的官僚知识分子在价值观念上的自我矛盾与冲突,也折射着三民主义思想与集权政治的矛盾性结构,它所揭示的中国文学的"民国机制"的特殊性更值得我们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道藩 文艺政策 民国机制 含混 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机制”与男性作家的“女权思想”——以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倪海燕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75-78,共4页
郭沫若在戏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中,塑造了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等反抗封建父权制度的女性形象,他称自己"对于妇女运动是赞成女权主义的"。事实上,他的"女权思想"充满了矛盾,更多是出自对于女性审美形象的关注。... 郭沫若在戏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中,塑造了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等反抗封建父权制度的女性形象,他称自己"对于妇女运动是赞成女权主义的"。事实上,他的"女权思想"充满了矛盾,更多是出自对于女性审美形象的关注。在以经济、文化、教育、思想、社会制度整体构成的整个民国机制下,女性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导致了男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以及对女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叛逆的女性 女权主义 民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机制与延安文学
6
作者 张武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0-207,共8页
最近民国文学相关概念尤其是民国机制研究遭遇到延安文学研究领域一些学者的质疑,如何处理民国机制和延安文学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命题。事实上,文学的民国机制和延安文学并非彼此抵牾,相互对立。从民国视角出发,回到民国历... 最近民国文学相关概念尤其是民国机制研究遭遇到延安文学研究领域一些学者的质疑,如何处理民国机制和延安文学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命题。事实上,文学的民国机制和延安文学并非彼此抵牾,相互对立。从民国视角出发,回到民国历史文化语境中,是认知延安文学的前提,运用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机制要素,才可更好地阐释延安文学的发生、发展和观念的变迁,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延安文学中民族主义表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机制 延安文学 吴满有方向 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机制”与鲁迅的言说空间
7
作者 禹权恒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2期7-10,共4页
"民国机制"是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热门话题。在"重写文学史"观念的深刻影响下,李怡等学者提出了"民国机制"的研究范式,意在把许多文学现象置于民国社会的结构框架之中,重新审视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细... "民国机制"是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热门话题。在"重写文学史"观念的深刻影响下,李怡等学者提出了"民国机制"的研究范式,意在把许多文学现象置于民国社会的结构框架之中,重新审视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寻找突破口。实际上,鲁迅和"民国"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内在关联。一方面,作为左翼文化阵营的精神领袖,鲁迅对民国社会中许多黑暗现象进行了无情批判,表现出极力排斥的鲜明特征;另一方面,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又不得不依靠民国社会的客观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努力达到"为我所用"的直接目的,显示了鲁迅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机制 鲁迅 法律制度 稿费制度 公共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民国机制”命名和定义研讨的反思——兼与李怡等学者商榷
8
作者 徐诗颖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68-72,共5页
李怡于2009年提出关于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由于形成时间短暂,它还需要经历诸多现实的考验。在命名方面,"民国机制"实际指的是民国文学机制,它所作用的对... 李怡于2009年提出关于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由于形成时间短暂,它还需要经历诸多现实的考验。在命名方面,"民国机制"实际指的是民国文学机制,它所作用的对象依旧是中国现代文学,实质未能跳出"现代"意义的内涵。同时,研讨还包括"民国机制"划分边界的依据和时空影响。李怡把酝酿"民国机制"的时间定在1912年清王朝覆灭后,依旧未能跳出以"国体和政体"作为文学史划分依据的桎梏。虽然中华民国曾作为一个政权符号存在,但"民国机制"并未能在当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李怡并没有对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标准作出一个完整的解析,所以学界对民国机制"能包容错综复杂的文学现象"这个命题仍需质疑并继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机制 命名 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机制”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研讨的反思
9
作者 徐诗颖 《新余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79-80,共2页
李怡于2009年提出的关于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引起了两岸学界的共同关注。由于形成时间短暂,它还需要经历诸多现实的考验。结合李怡等相关学者对此叙述范式所进行的解... 李怡于2009年提出的关于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引起了两岸学界的共同关注。由于形成时间短暂,它还需要经历诸多现实的考验。结合李怡等相关学者对此叙述范式所进行的解读,可以发现在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上仍有值得思考和商榷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机制 文学史观 价值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机制”之“进入”历史研讨的反思——兼与李怡等学者商榷
10
作者 徐诗颖 《贺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71-74,共4页
李怡提出的"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在"进入"历史的实际操作中,有三点值得省思并与李怡等学者商榷。第一,商定使该历史阶段的文学资源有效整合在同一个层面的文学史观和价值尺度。李怡目... 李怡提出的"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在"进入"历史的实际操作中,有三点值得省思并与李怡等学者商榷。第一,商定使该历史阶段的文学资源有效整合在同一个层面的文学史观和价值尺度。李怡目前关注的是有"现代"性质的文学样式,这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同时,"民国机制"更多还是在做文本以外的研究。第二,社会各界依旧未能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具体问题未作进一步探讨。第三,探索有效"书写"历史的途经。这一方面需要端正"写史"的态度,另一方面需要在"叙述历史和建构历史"的方式上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机制 “进入”历史 价值尺度 史料搜集 “书写”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流消费与民国机制——以陆小曼、徐志摩与1920年代末上海小报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建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60,共15页
1920年代末上海小报风起云涌,以有关社会名流的新闻与文学交杂的叙事满足大众的情感与文化消费。陆小曼与徐志摩因参与了云裳时装公司与演剧等活动而成为《上海画报》与小报"四金刚"的追踪对象。在对他们的隐私刺探甚至造谣... 1920年代末上海小报风起云涌,以有关社会名流的新闻与文学交杂的叙事满足大众的情感与文化消费。陆小曼与徐志摩因参与了云裳时装公司与演剧等活动而成为《上海画报》与小报"四金刚"的追踪对象。在对他们的隐私刺探甚至造谣生事中,涉及小报之间在商业策略与文化品级方面的差异,其中蕴含着社会各阶层、社团和人际之间利益制约的游戏规则、伦理价值和文化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小报起到了增强社会透明度与大众认知的作用,同时在市民社会与国家权力之间发挥调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小曼 徐志摩 上海小报 名流消费 民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奇的民国机制方孔钱
12
作者 李宪章 《西部金融》 2008年第10期86-87,共2页
我收藏有一枚珍奇的"民国通宝"十文方孔圆钱(见拓片图),径23、穿边长6、厚1毫米,重3.5克。其"珍奇"
关键词 方孔圆钱 民国通宝 方孔钱 民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话:关于“民国文学机制”与现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泽龙 王海燕 《江汉学术》 2013年第2期64-69,共6页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经历了从现代性、后现代性对传统的文学史观念的穿越后,似乎遭遇到了新的困惑,传统向现代的问难,国学对西学的质疑,现代文学研究与当下社会文化、文学现实的对话能力式微。曾经在1980年代,引领人文社会...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经历了从现代性、后现代性对传统的文学史观念的穿越后,似乎遭遇到了新的困惑,传统向现代的问难,国学对西学的质疑,现代文学研究与当下社会文化、文学现实的对话能力式微。曾经在1980年代,引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潮的现代文学研究,进入新世纪后,比起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明显让人觉得活力不足,创新不够。学术界在焦虑与困惑中思考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格局的开拓与建构。近年来李怡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的多篇文章中,提出了以"民国机制"为中心的文学史建构观念,在现代文学研究界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怡 民国机制 民国文学 现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与中国文学的“民国机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怡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81,共3页
中国文学在结束自己的古典机制、逐渐形成现代机制的过程中,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时间点。辛亥革命开始了现代国家新体制的建立过程,同时也赋予了中国文学"现代"的属性。近年来,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正是从这... 中国文学在结束自己的古典机制、逐渐形成现代机制的过程中,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时间点。辛亥革命开始了现代国家新体制的建立过程,同时也赋予了中国文学"现代"的属性。近年来,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正是从这一角度来研究某些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与现代文学注重现代性标准不同,民国文学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在这个时间框架内,各种性质的文学是并存的,没有先验的高下之分,研究者完全可以凭个人的判断力说话。虽然两者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但它们的结合,很可能为我们贡献新的学术视角。为此,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本刊继第二期推出《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小说主题嬗变》之后,再推出这组专题,以期把该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现代中国文学 民国文学 民国机制
原文传递
“民国机制”与翻译文学的兴盛 被引量:4
15
作者 颜同林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81,共9页
中华民国时期延续了晚清时期不加入国际版权同盟的方针,在国际版权方面逃逸了履行版权的义务,翻译文学界拥有自由翻译与印制西方书籍的各种权益,从法律制度上保证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具有宽松、自由与灵活、多元的特征。民国时... 中华民国时期延续了晚清时期不加入国际版权同盟的方针,在国际版权方面逃逸了履行版权的义务,翻译文学界拥有自由翻译与印制西方书籍的各种权益,从法律制度上保证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具有宽松、自由与灵活、多元的特征。民国时期翻译者的译作与文学创作一样得到版权保护,翻译文学与文艺创作处于两条时而交错、时而并行的良性轨道之中,从而奠定了翻译文学兴盛的基础,也与世界文学的主潮保持了同步与共生的良好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机制 国际版权 翻译文学 复译
原文传递
“民国机制”与现代游记的“社会相”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炳中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138,共8页
从"民国机制"的角度考察现代游记的"社会相",主要立足于民国历史场域与文学风貌的恰切同构:"社会相"的生成与民国时期旅行之风的兴盛、"风景"的社会化、近代交通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宪政理想与... 从"民国机制"的角度考察现代游记的"社会相",主要立足于民国历史场域与文学风貌的恰切同构:"社会相"的生成与民国时期旅行之风的兴盛、"风景"的社会化、近代交通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宪政理想与现实时局的矛盾,触发现代游记的社会关怀整体上呈现出鲜明的批判倾向;而民国疆域的破碎性,则使现代游记的"社会相"涵容着不同的空间体验和价值取向;此外,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所营造的"车厢社会",成为了游记作者管窥现实社会的"西洋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游记 民国机制 “社会相”
原文传递
“民国文学机制”与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视野拓展——以《小说月报》研究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直飞 《江汉学术》 2016年第2期21-26,共6页
在《小说月报》的评价传统中,1921年茅盾的革新是一条前后期泾渭分明的"界线",导致《小说月报》研究中出现了断裂性和含混性。这条"界线"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研究中"新与旧"、"现代与非现代"的... 在《小说月报》的评价传统中,1921年茅盾的革新是一条前后期泾渭分明的"界线",导致《小说月报》研究中出现了断裂性和含混性。这条"界线"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研究中"新与旧"、"现代与非现代"的既有框架相关,更关系到现代文学话语体系的建立。从当前的《小说月报》研究趋势来看,质疑这条"界线"的声音不断出现。要破解当前《小说月报》研究中的疑惑,获取新的学术增长点,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回到"民国文学"的时间概念不失为新的思路。在"民国文学""返回历史现场"的倡议下,"民国文学机制"更加关注作家生存空间、作品传播机制及作家精神空间的保障,为"如何返回历史现场"提供了更为可行的操作路径,从而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态度、方法、内容及旨归上的启示,为包括《小说月报》在内的现代文学期刊研究获得更加宽广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月报》 民国文学机制 文学期刊 茅盾 郑振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的“运动者”——李怡“民国文学机制”学术运作与方法运思浅谈
18
作者 常琳 《晋阳学刊》 CSSCI 2018年第6期57-64,共8页
作为文学的一种叙述范式,"民国文学机制"经由李怡先生的提倡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命名方式的更改,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全新视野,它倡导主体个人通过"感受"和"体验"的研究方式回... 作为文学的一种叙述范式,"民国文学机制"经由李怡先生的提倡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命名方式的更改,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全新视野,它倡导主体个人通过"感受"和"体验"的研究方式回归历史原场,既观照历史原场中文学与其他社会体制的关系,也窥探作家投射于文本中的精神感受以及读者与作家之间的思想共鸣,于内部与外部相交、动态与静态相融的方法中重新解读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文学研究范式在学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以运动的形式推动了学界的研究发展,其方法运思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学机制 学术运作 方法运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文学研究的民国经济视野:有效性及其限度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华丽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23,共9页
较之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与经济的关系更为紧密,更值得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学生产、流通与消费等环节进行详细梳理、辨析与论证。从研究对象看,较之从经济角度对传统文学的研究,"民国经济"维度的研究对象已然转变至现代文学... 较之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与经济的关系更为紧密,更值得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学生产、流通与消费等环节进行详细梳理、辨析与论证。从研究对象看,较之从经济角度对传统文学的研究,"民国经济"维度的研究对象已然转变至现代文学;较之此前已有的从经济角度对现代文学的研究,"民国经济"维度的潜在研究对象将是在这基础之上的"民国",更具整体性。从研究目的看,以"民国经济"为视角进行的研究,其目的不在于建构现代文学经济学,也不在于梳理现代历史中的政治、经济纷争,而在于对文学、文学中的人性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此相关,我们必须警惕这一阐释视角的有限性,细心甄别研究对象,并力求回归文学本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经济 现代文学研究 民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关注“民国文学”?——在台湾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的演讲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怡 《江汉学术》 2013年第2期61-63,共3页
"民国文学"是继"新文学"、"现代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概念,与其他三种文学史概念比较,它更加突出具体的国家历史情境,倡导历史还原,返回历史现场,有助于克服其他几种描述... "民国文学"是继"新文学"、"现代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概念,与其他三种文学史概念比较,它更加突出具体的国家历史情境,倡导历史还原,返回历史现场,有助于克服其他几种描述脱离历史实际的某些弊端,赋予"现代"具体的内容。在今天,"民国文学"研究已经衍生出一系列更为具体的研究思路,如"民国史视角"、"民国机制"等等,回到"民国",尊重民国历史的丰富复杂,现代文学研究或许能够获得一次新的生机,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真正跳脱数十年"阶级斗争"史观的束缚,也有助于摆脱我们目前对西方"现代性"知识话语亦步亦趋的追随,在对民国以来历史的还原和追求中建立我们自己的概念、范式和研究的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民国文学史"的研究绝不仅仅是历史书写的"命名"问题,不是研究活动的旗帜与口号,更意味着一系列新的文学研究命题的出现,意味着一系列新的洞见和历史细节的发现,当然,更意味着我们研究的当代性的凸显:不仅是用"民国"来概括一段过去的现象,而且是用特殊的历史记忆来反观、反思我们的今天,推动我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批判。借助"民国文学"这一叙述角度,在中国大陆过去被遮蔽的文学现象、历史现象将重新提出,并引人深思。例如民国经济与文学的关系,法律形态与文学的关系等,回到民国历史的现场,关于"经济与文学"的讨论就不可能是"旧题旧做",甚至也不能用"旧题新做"来加以概括,在与民国经济相关的这一段文学史中,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新鲜的"主题"和大量被遮蔽的史实。同样,在排除大量人为的预设之后,我们可以目睹现代法律与文学生产的诸多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学 民国机制 经济形态 法律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