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令孺对西方诗歌艺术形式的接受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文 郝涂根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98-103,共6页
桐城籍女诗人方令孺在诗歌创作中大胆借鉴、移植西方诗体、诗行、韵律和题材。其诗歌体式移植西方十四行诗的变体十六行体,诗行排列选用法国立体派的压行式,韵律借鉴意大利彼特拉克体的抱韵格式,在题材选取上极力模仿英国维多利亚中后... 桐城籍女诗人方令孺在诗歌创作中大胆借鉴、移植西方诗体、诗行、韵律和题材。其诗歌体式移植西方十四行诗的变体十六行体,诗行排列选用法国立体派的压行式,韵律借鉴意大利彼特拉克体的抱韵格式,在题材选取上极力模仿英国维多利亚中后期诗人克·罗塞蒂的诗歌。方令孺在诗歌艺术形式上所作的有益尝试,较好地践行了新月派"三美"主张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令孺 西方诗歌 艺术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令孺的散文创作——兼谈方令孺散文集的三种版本 被引量:1
2
作者 黄艳芬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61-65,共5页
皖籍现代女作家方令孺的散文创作在解放前后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创作风格的差异性显示了方令孺在时代生活中从个人走向集体、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变。自80年代以来海内外出版界发行了三种版本的方令孺散文集,文... 皖籍现代女作家方令孺的散文创作在解放前后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创作风格的差异性显示了方令孺在时代生活中从个人走向集体、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变。自80年代以来海内外出版界发行了三种版本的方令孺散文集,文集的不同版本体现了社会历史语境和文艺时空对于文本价值功能的要求和规范,以及对于创作者角色身份的价值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令孺 新月派 散文 版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城才女方令孺“家”的困境与突围策略
3
作者 汪黎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44-47,共4页
桐城才女方令孺身处父权制家族和夫权制家庭的双重困境。为了摆脱困境,她寻觅着可行的突围路径:求学求职、邂逅爱情、扩大社交、融入时代。方令孺的突围策略为进一步研究民国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方令孺 父权制 夫权制 突围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月”时期的方令孺
4
作者 黄艳芬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76-79,共4页
皖籍现代女作家方令孺在早年的生活中,时常缺失于主潮之外却又向往时代主流,拥有独特的人生方式和创作心态,而她在"新月派"时期的散文和诗歌写作无不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其早年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为现代女性写作和现代女性... 皖籍现代女作家方令孺在早年的生活中,时常缺失于主潮之外却又向往时代主流,拥有独特的人生方式和创作心态,而她在"新月派"时期的散文和诗歌写作无不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其早年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为现代女性写作和现代女性成长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令孺 新月派 女性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令孺与《信》
5
作者 郑豫广 《图书馆工作》 2002年第4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方令孺 《信》 中国 现代文化 散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月诗人方令孺与陈梦家的交游及其文坛影响
6
作者 张文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2-16,共5页
20世纪30年代初,两位新月诗人方令孺与陈梦家在来往书信中表达了相互关爱和相互激励之情,传递着真挚的友谊。从他们共同喜爱的英国著名童话《彼得·潘》以及相互之间诗文切磋与交流诸方面来看,他们之间的友情总体上呈现出平等性和... 20世纪30年代初,两位新月诗人方令孺与陈梦家在来往书信中表达了相互关爱和相互激励之情,传递着真挚的友谊。从他们共同喜爱的英国著名童话《彼得·潘》以及相互之间诗文切磋与交流诸方面来看,他们之间的友情总体上呈现出平等性和爱助性特征;两人的交游主要与南京文德里文艺沙龙、新月派刊物《诗刊》和《新月诗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以及新月派诗歌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令孺 陈梦家 新月派 文德里沙龙 《诗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令孺和她的散文创作 被引量:1
7
作者 高松年 龙渊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39-44,共6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少作家一生创构浩瀚,著作等身,为我们留下丰富而璀灿的精神财富,而彪炳于文艺史册;然而,有的作家终其一生,写得不多,留下也少,但就仅有的篇章,却一样给人留下别具艺术风采的印象,而且丰富了充实了艺术宝库,而长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少作家一生创构浩瀚,著作等身,为我们留下丰富而璀灿的精神财富,而彪炳于文艺史册;然而,有的作家终其一生,写得不多,留下也少,但就仅有的篇章,却一样给人留下别具艺术风采的印象,而且丰富了充实了艺术宝库,而长流人间。方令孺当属后者。方令孺,我国现代女诗人、散文家、现代文学教授。1897年生于安徽桐城的一个诗礼官宦之家,属方苞世族后裔。其祖父方宗诚是位著名的宋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令孺 散文艺术 女诗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 终其一生 散文作品 方宗诚 人生感受 艺术风采 徐志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令孺早期诗歌的现代性及其文坛影响
8
作者 张文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2-177,共6页
学界对方令孺散文有较多评论,而对其早期诗歌关注甚少。方令孺于1931年至1937年间,先后在《诗刊》《文艺月刊》《学文月刊》《文学杂志》《新诗》上登载的诗歌,曾受到众多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和艺术家的赞誉和推崇。因受19世纪末20世... 学界对方令孺散文有较多评论,而对其早期诗歌关注甚少。方令孺于1931年至1937年间,先后在《诗刊》《文艺月刊》《学文月刊》《文学杂志》《新诗》上登载的诗歌,曾受到众多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和艺术家的赞誉和推崇。因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文学的浸润和熏染,方诗(20世纪30年代)整体上表现出现代主义倾向,诗歌的现代性较为突出,黑夜意识和审丑介入十分明显,在当时中国新诗诗坛产生过独特影响,方令孺在探索新诗的独特路径以及推进新诗的现代化方面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令孺 现代性 黑夜意识 审丑介入 水墨文化 文坛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和西方文化融合视野下的现代皖籍作家--以李霁野、苏雪林、方令孺为中心
9
作者 张文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31-36,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皖籍作家在传承地域文化和吸纳西方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考察皖西北作家李霁野、皖南作家苏雪林、皖中作家方令孺的创作,可以清晰地窥见作品中呈现的安徽地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其中地域文化具体表现在淮...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皖籍作家在传承地域文化和吸纳西方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考察皖西北作家李霁野、皖南作家苏雪林、皖中作家方令孺的创作,可以清晰地窥见作品中呈现的安徽地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其中地域文化具体表现在淮河文化、徽州文化、桐城文化三个方面,西方文化主要体现在19世纪英国文艺思想以及基督教思想,这可为进一步研究现代皖籍作家及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提供翔实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 西方 李霁野 苏雪林 方令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弯新月照桐城——文化转型视域中的方令孺
10
作者 张丽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89-92,共4页
由于新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陷入了需要转型的困境。这一问题的出现对方令孺来说是一种考验,她既受到了良好的闺秀教育又接受了西方自由思想,在吸收"五四"先进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 由于新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陷入了需要转型的困境。这一问题的出现对方令孺来说是一种考验,她既受到了良好的闺秀教育又接受了西方自由思想,在吸收"五四"先进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完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文章尝试从方令孺的教育经历、婚姻家庭及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文化品格,探索其对文化融合所做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令孺 文化转型 传统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月派女诗人方令孺的选择
11
作者 刘宜庆 《各界》 2024年第9期93-96,共4页
新月派女诗人方令孺和林徽因,代表了知识女性的两种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与林徽因相比,不论是生活还是诗作,方令孺都很低调。她没有那么多的传奇色彩,但,她有着同样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是,她的悲欢和离愁,她的心酸和不易,无从探知了。194... 新月派女诗人方令孺和林徽因,代表了知识女性的两种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与林徽因相比,不论是生活还是诗作,方令孺都很低调。她没有那么多的传奇色彩,但,她有着同样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是,她的悲欢和离愁,她的心酸和不易,无从探知了。1949年之后,方令孺的笔墨不再是新月那样的纯粹的诗意,文章合时而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令孺 女诗人 新月派 人生道路 林徽因 知识女性 离愁 内心世界
原文传递
方令孺:幽微入骨的“新月”
12
作者 翟广顺 《青岛文学》 2013年第4期59-62,共4页
许久,方令孺被青岛文化教育界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界视为一个落寂的"失踪者",丧失了太多的注目与回望。人们记忆的海洋里如能泛起当年中央大学徐仲年教授的评价,方令孺属于"一个入骨的女诗人",她是那种美貌与才情并艳... 许久,方令孺被青岛文化教育界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界视为一个落寂的"失踪者",丧失了太多的注目与回望。人们记忆的海洋里如能泛起当年中央大学徐仲年教授的评价,方令孺属于"一个入骨的女诗人",她是那种美貌与才情并艳的女人,她的诗句将她的气质烛照得如此高华典丽。可惜,不幸婚姻和不甚卓然的文学创作,给方令孺的名字蒙上了沉郁婆娑的色调,不仅尘世未能给她足够的幸福,就连学界也未对她进行过充分系统的研究。事实上,方令孺曾经惊诧过周围的一片世界,她的作品对于构建现代文学宝藏,对于透视青岛20世纪30年代教育界的作家群落,具有特别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令孺 陈梦家 方玮德 青年诗人 铁马集 梁实秋 国文系 徐志摩 梦家诗集 《诗刊》
原文传递
主持人语
13
作者 杨四平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1,共1页
尽管目前学界对新诗“诞辰元年”存在不同的说法,但是新诗诞生于1917年是其中“共识度”最大的一种说法,其权威性足以支撑我们今年来回顾和前瞻百年新诗。众所周知,从胡适、汪静之、朱湘、方令孺、方玮德、蒋光慈、田间、番草(钟鼎文... 尽管目前学界对新诗“诞辰元年”存在不同的说法,但是新诗诞生于1917年是其中“共识度”最大的一种说法,其权威性足以支撑我们今年来回顾和前瞻百年新诗。众所周知,从胡适、汪静之、朱湘、方令孺、方玮德、蒋光慈、田间、番草(钟鼎文)、公刘、严阵、张默、梁小斌到海子,安徽新诗在中国新诗百年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突出贡献,无疑是彪炳史册的。因此,我们开设新诗诗学研究专栏,全面总结百年新诗渊源与发生、发展与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方玮德 诗学研究 番草 朱湘 汪静之 方令孺 新诗研究 蒋光慈 戴望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迹》是一首现代情感的“无题”诗吗
14
作者 张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5-115,共11页
孙玉石先生在《闻一多〈奇迹〉本事及解读》一文中,认为闻一多的《奇迹》一诗长期以来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是一首现代情感的"无题"诗。李乐平教授在《作为奇迹之〈奇迹〉的多种解读及其原因》一文中列出了迄今为止《奇迹》的1... 孙玉石先生在《闻一多〈奇迹〉本事及解读》一文中,认为闻一多的《奇迹》一诗长期以来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是一首现代情感的"无题"诗。李乐平教授在《作为奇迹之〈奇迹〉的多种解读及其原因》一文中列出了迄今为止《奇迹》的14种莫衷一是的解读,但其题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笔者经过大量真实史料的考察与挖掘之后,认为《奇迹》并不是一首"无题"诗,而是一首典型的令人荡气回肠的现代爱情诗。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论证并揭示《奇迹》题旨,为这首在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给中国新诗诗坛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的长诗做出尽可能符合历史本相的解释,力求还其历史本来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迹》 闻一多 方令孺 爱的奇迹 白朗宁夫人十四行诗 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舍旧事——梁实秋的“红颜知己”
15
作者 王凯 《同舟共进》 2019年第10期53-57,共5页
抗战爆发不久北平沦陷,当时在北大教书的梁实秋只身南下奔赴国难,后应老同事、教育部次长张道藩之邀,担任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中小学教科组主任。梁实秋所在的编委会设在重庆北碚,这座安静的小城前临嘉陵江碧波,后依缙云山秀麓,景色秀丽... 抗战爆发不久北平沦陷,当时在北大教书的梁实秋只身南下奔赴国难,后应老同事、教育部次长张道藩之邀,担任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中小学教科组主任。梁实秋所在的编委会设在重庆北碚,这座安静的小城前临嘉陵江碧波,后依缙云山秀麓,景色秀丽可人,素有'重庆后花园'之说。当时的北碚,国民政府机关、高等学府、科研机构和文艺团体云集,梁实秋、梁漱溟、林语堂、老舍等文化名流荟萃,为这座小城播下了文化的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吴景超 《雅舍小品》 方令孺 雅舍小品 红颜知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静才能脱俗雅致
16
作者 张勇 《中国工人》 2016年第7期75-75,共1页
如今每个人好像都在忙碌。当他们没有在工作,或是没有在做有利于工作的事情时,就会着急,心生负罪感。就连孩子们也都是大忙人,他们的时间安排精确到了以半个小时为单位。每天当他们回到家时,跟大人一样累。也许,这些个忙碌的人儿也想安... 如今每个人好像都在忙碌。当他们没有在工作,或是没有在做有利于工作的事情时,就会着急,心生负罪感。就连孩子们也都是大忙人,他们的时间安排精确到了以半个小时为单位。每天当他们回到家时,跟大人一样累。也许,这些个忙碌的人儿也想安静,却停不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感 林清玄 知者 决策力 方令孺 江月 清修 仁者乐山 洪应明 应景之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青岛的“饮中八仙”
17
作者 贾晓明 《云岭先锋》 2015年第4期47-47,共1页
1930年9月30日,杨振声任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原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他邀请了梁实秋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到山东大学任教。杨校长秉性豪爽,特别喜爱喝酒,于是就邀请了七位志同道合的酒友(梁实秋、赵太侔、闻一多、陈季超、刘康甫、邓... 1930年9月30日,杨振声任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原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他邀请了梁实秋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到山东大学任教。杨校长秉性豪爽,特别喜爱喝酒,于是就邀请了七位志同道合的酒友(梁实秋、赵太侔、闻一多、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以及新月社著名女诗人方令孺),组成了“饮中八仙”集团,经常聚会喝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空头 万不可 一文钱 给你 金戒指 杨振声 饮中八仙 方令孺 国立青岛大学 李慈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于平凡处见精神——读梁实秋的《人生忽如寄》
18
作者 钟芳 《湖南教育(中旬)(B)》 2016年第6期57-57,共1页
生活的智者,总是能把寻常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且优雅而精致。梁实秋先生是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有人评价他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汇成了其闲适雅致的人生。冰心曾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 生活的智者,总是能把寻常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且优雅而精致。梁实秋先生是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有人评价他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汇成了其闲适雅致的人生。冰心曾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著名散文家 一朵花 文学批评家 雅舍 人情世态 中有 整理归类 方令孺 礼仪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静才能脱俗雅致
19
作者 张勇 《青春期健康》 2016年第6期67-67,共1页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上,只有安静的灵魂才能生出翅膀,自在飞翔。如今每个人好像都在忙碌。当他们没有在工作,或是没有在做有利于工作的事情时,就会着急,心生负罪感。就连孩子们...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上,只有安静的灵魂才能生出翅膀,自在飞翔。如今每个人好像都在忙碌。当他们没有在工作,或是没有在做有利于工作的事情时,就会着急,心生负罪感。就连孩子们也都是大忙人,他们的时间安排精确到了以半个小时为单位。每天当他们回到家时,跟大人一样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感 江月 知者 决策力 方令孺 林清玄 仁者乐山 洪应明 应景之作 脑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张照片的回忆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绍轩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6-79,2,共5页
1939年9月10日,由胡风、陈子展发起,魏猛克、王洁之二人筹备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北碚联谊会"在北碚黄桷树王家花园成立。到会的有端木蕻良、方白,王洁之、陈子展、阜东、肖红、靳以、魏猛克、胡风、马宗融、杨芢甫、老... 1939年9月10日,由胡风、陈子展发起,魏猛克、王洁之二人筹备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北碚联谊会"在北碚黄桷树王家花园成立。到会的有端木蕻良、方白,王洁之、陈子展、阜东、肖红、靳以、魏猛克、胡风、马宗融、杨芢甫、老向、胡绍轩、方令孺、伍蠡甫、何容、王林谷等17人。王林谷为我们16人照了一张相。遗憾的是:因无自拍机,他自己未能摄入镜头。这张照片至今已整整半个世纪了,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已不在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风 伍蠡甫 端木蕻良 陈子 方令孺 树王 通俗读物编刊社 林谷 文协 国际宣传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