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表达思想”到“表现个性”——中国现代文体观演变与现代文学的阶段性诉求 |
姚爱斌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2
|
曹丕《典论·论文》与陆机《文赋》文体观之比较 |
吴子瑜
|
《艺术科技》
|
2024 |
0 |
|
3
|
“六经皆史”与章学诚的文体观 |
何诗海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4
|
论《骈体文钞》的分类及李兆洛的文体观 |
钟涛
彭蕾
|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
2014 |
1
|
|
5
|
当代性写作与汪曾祺的小说文体观 |
熊修雨
|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3
|
|
6
|
刘咸炘的文体观及其学术史意义 |
何诗海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7
|
梁启超的文体观 |
蒋志刚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11 |
1
|
|
8
|
学衡派的“新诗”文体观及其传统根脉 |
赵黎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9
|
周作人:现代散文文体观之初始型貌 |
庄萱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0
|
论梁实秋的新诗文体观 |
赵黎明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1
|
论中国现代小说文体观的形成 |
王萍
|
《中州大学学报》
|
2019 |
0 |
|
12
|
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淡退历程及其思考 |
吕红光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3
|
刘熙载“意格说”中的文体观 |
周进芳
|
《湖北社会科学》
|
2006 |
0 |
|
14
|
基于《文心雕龙》的南朝文体观论略 |
袁君煊
|
《临沂大学学报》
|
2014 |
0 |
|
15
|
鲁迅短篇小说文体观的影响和意义 |
甘智钢
|
《湘南学院学报》
|
2004 |
0 |
|
16
|
李攀龙“视古修辞,宁失诸理”说的历史解读——兼论七子派的散文文体观念 |
陈昌云
|
《宿州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7
|
李攀龙“视古修辞,宁失诸理”说的历史解读——兼论七子派的散文文体观念 |
陈昌云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8
|
诗语的言说——大江健三郎的文体策略和文体观 |
兰立亮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3 |
0 |
|
19
|
尚“短”:汪曾祺的“小说文体观” |
林超然
|
《写作》
|
2012 |
0 |
|
20
|
古人文体观略谈 |
郑江义
|
《写作(中)》
|
199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