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表达思想”到“表现个性”——中国现代文体观演变与现代文学的阶段性诉求 被引量:2
1
作者 姚爱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88,共19页
原指“文章整体存在”的古代汉语“文体”概念,在日本17世纪至近代的文化语境中,先后发生了两次由表示文章本体(“体”)到表示语言形式符号(“用”)的语义转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语言形式”为实质内涵的日本近代文体观被引入中国... 原指“文章整体存在”的古代汉语“文体”概念,在日本17世纪至近代的文化语境中,先后发生了两次由表示文章本体(“体”)到表示语言形式符号(“用”)的语义转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语言形式”为实质内涵的日本近代文体观被引入中国,契合了同样以语言变革为主要目标的中国现代文学改良运动的整体文化情势。受日本近代文体观与西方文类学(Genology)、语体学(Stylistics)的双重影响,中国现代学界一方面将传统文类之“体”理解为文学作品的一般形式,同时又继续以“文体”译Style,表示文章中与思想情感相对的具体语言形式。就对应于西方Style的“文体”概念(具有不同特征的语言形式)而言,其内涵的分阶段呈现集中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诉求。在白话文学草创阶段,人们更关心文体表达思想情感的基本功能,因此突出其“语言形式”这层内涵。当现代文学渐臻成熟,便进而要求文体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上还应表现作家的个性特征,因此“文体”概念的另一层内涵,即通过“语言形式”所表现的“作者个性特征”,得到作家和批评家的自觉关注。认识中国现代文体观的这一内在转变,可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开启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体观 日本近代文体观 中国现代文体观 西方文类学 语体学 语言形式 个性特征 梁启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丕《典论·论文》与陆机《文赋》文体观之比较
2
作者 吴子瑜 《艺术科技》 2024年第4期13-15,共3页
目的:文章探究曹丕《典论·论文》与陆机《文赋》文体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而探讨二者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上的意义。方法:将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著作,即曹丕的《典论·论文》与陆机的... 目的:文章探究曹丕《典论·论文》与陆机《文赋》文体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而探讨二者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上的意义。方法:将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著作,即曹丕的《典论·论文》与陆机的《文赋》进行对比性研究,并从文体学角度出发对《典论·论文》与《文赋》的文体观进行相似性与差异性探讨研究。文章首先简要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社会政治形势下的文体学背景;其次,进一步探究《典论·论文》与《文赋》文体观的相似之处,通过文学与“本同”、作家与“偏才”、文章与“体性”三个方面分别阐释;再次,对曹丕的《典论·论文》与陆机《文赋》文体观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主要通过文体类别、文学功用以及写作技巧三个角度进行对比探讨;最后,通过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指出二者在文体学史上的意义。结果:曹丕的《典论·论文》与陆机的《文赋》在作家、文本体裁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文体类别、文学功用以及写作技巧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二者在魏晋南北朝文体学发展史上可谓承前启后的关系,标志着文体学意识的觉醒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入繁荣时期。结论:曹丕《典论·论文》与陆机《文赋》的对比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具有深刻的意义,从中不仅可见文学地位的逐渐提高,还可见文体学意识的觉醒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论·论文》 《文赋》 文体观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经皆史”与章学诚的文体观 被引量:4
3
作者 何诗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27,共9页
"六经皆史"说是统贯章学诚学术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在其文学思想和文体观念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此说对"文本于经"的传统文体学思想形成一定冲击,为宋代以来开始盛行的"诗史"说注入了新的内涵,催生了章... "六经皆史"说是统贯章学诚学术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在其文学思想和文体观念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此说对"文本于经"的传统文体学思想形成一定冲击,为宋代以来开始盛行的"诗史"说注入了新的内涵,催生了章学诚以史为宗的独特古文观,也影响了章学诚的小说文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皆史 章学诚 文体观 诗史 古文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骈体文钞》的分类及李兆洛的文体观 被引量:1
4
作者 钟涛 彭蕾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6期133-137,共5页
清人李兆洛选编的《骈体文钞》,以六朝文章为构成主体,全书分为三编三十一类。李兆洛认为文体分类不应只将文章形式作为判断标准,文章内容、风格倾向都可以成为影响文体归类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文章功用的变化,所归属文体相应也会发生... 清人李兆洛选编的《骈体文钞》,以六朝文章为构成主体,全书分为三编三十一类。李兆洛认为文体分类不应只将文章形式作为判断标准,文章内容、风格倾向都可以成为影响文体归类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文章功用的变化,所归属文体相应也会发生变化。与文体辨析的严谨相比,李兆洛对文体变化升降持宽容态度,是否合乎正体,并不是评判高下的标准。"体"的变化,不仅是被允许的,甚至可能生发出文体的"新用"。李兆洛对文体的理解并不限于体裁,而是将其内涵扩大至文章诸多审美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骈体文钞》 文体分类 文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性写作与汪曾祺的小说文体观 被引量:3
5
作者 熊修雨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9-105,共7页
汪曾祺对小说文体的认识体现了他对当代性写作的追求 ,主要表现为 :在对传统小说文体观念批判的基础上 ,追求一种直觉的表象的真实 ;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小说与其它艺术门类、中外古今文学传统及作者和读者关系 ;在题材、结构。
关键词 汪雷祺 小说 文体观 当代性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咸炘的文体观及其学术史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何诗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20,共7页
作为现代学术史上少有的天才,刘咸炘的文学学术成就与其经学、史学、子学成就一样,很少被学界关注。从刘咸炘对文学本体、文学发展流变、白话文、"文选序"等重要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其文学研究始终与文体学紧密结合,把文体形... 作为现代学术史上少有的天才,刘咸炘的文学学术成就与其经学、史学、子学成就一样,很少被学界关注。从刘咸炘对文学本体、文学发展流变、白话文、"文选序"等重要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其文学研究始终与文体学紧密结合,把文体形态发展演变作为文学史演变的主要原因和内在线索,通过对文体发展演变规律及具体文体形态、文体学著作的探讨,切实理解和把握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动力。这种理念和方法,体现了研治旧学的一代学人,面对社会形态剧变和西学浪潮冲击所持的文化立场与应对策略,以及文学学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嬗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咸炘 文学述林 文体观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的文体观 被引量:1
7
作者 蒋志刚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41-43,共3页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文体观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衡派的“新诗”文体观及其传统根脉
8
作者 赵黎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7-35,共9页
在与白话诗派的论争中,学衡派形成了自己的"新诗"文体观。这些观念相对于新诗理论而言,文化态度上显得相当"保守"。其所以如此,与其对诗学传统的认同密切相关:诗文各有体的文体规训,使其无法超越"旧格律"... 在与白话诗派的论争中,学衡派形成了自己的"新诗"文体观。这些观念相对于新诗理论而言,文化态度上显得相当"保守"。其所以如此,与其对诗学传统的认同密切相关:诗文各有体的文体规训,使其无法超越"旧格律"限制;中庸观念的潜在影响,导致了其"调和"的文体改良策略;重于"通"而轻于"变",又造成了"常"有余而"变"不足;以"公度体"为"新诗模范",但对黄诗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学衡派的新诗观念不乏真理成分,但整体而言疏离时代需求,因而显得"不合时宜"。尽管如此,学衡派诗学观念极大地丰富了新文学传统内涵,具有重要历史和认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新诗” 文体观 传统根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作人:现代散文文体观之初始型貌
9
作者 庄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87 169,共10页
关于周作人的散文文体观,学界向来以为萌生于"五四"文学革命,其实,在20世纪初年中外文化交汇的历史语境中,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化/文学界先驱之一,在留学日本之际已初步确立了启蒙主义的现代文学观念,也蕴育了现代散文观的... 关于周作人的散文文体观,学界向来以为萌生于"五四"文学革命,其实,在20世纪初年中外文化交汇的历史语境中,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化/文学界先驱之一,在留学日本之际已初步确立了启蒙主义的现代文学观念,也蕴育了现代散文观的初始型貌,为"五四"后周氏散文文体观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奠立坚固的基础。本文旨在探究周氏早期的散文文体观及其与中外传统之关系,藉以填补周氏文体理论研究的一段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散文文体观 初始型貌 中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梁实秋的新诗文体观
10
作者 赵黎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7-32,58,共7页
本着为"新诗前途"的担忧,梁实秋对于新诗文体进行了多层次多侧面的探索。在理性节制情感的原则之下,他坚持新诗创作要把意绪注入一个美的模型,强调诗的形式之于新诗不可或缺,但是更为强调"诗的内容"之于新诗的决定... 本着为"新诗前途"的担忧,梁实秋对于新诗文体进行了多层次多侧面的探索。在理性节制情感的原则之下,他坚持新诗创作要把意绪注入一个美的模型,强调诗的形式之于新诗不可或缺,但是更为强调"诗的内容"之于新诗的决定意义;他将诗歌与散文、音乐、绘画进行区分,试图找出诗之为诗的文体属性;他通过新旧之辨,显现新诗的"新"意;也通过中外之辨,彰显民族特色。这些探索显示出一位新诗文体家为新诗立法的自觉使命感,对中国新诗的理论与实践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新诗 文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小说文体观的形成
11
作者 王萍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7-22,共6页
中西小说文体的真正形成可以说都经历了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再到小说的过程,只不过在其过渡中,由于自身渊源的不同,有了现实与虚构的明显变化——中国的小说文体是由史传发展而来,重史事,而西方小说文体一般来说是由史诗来完成过渡... 中西小说文体的真正形成可以说都经历了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再到小说的过程,只不过在其过渡中,由于自身渊源的不同,有了现实与虚构的明显变化——中国的小说文体是由史传发展而来,重史事,而西方小说文体一般来说是由史诗来完成过渡的。若追溯中国现代小说文体观的演变与形成,从战国时期起,小说内容的表述从讲述到描述再到虚构,形式由口头式到书面式;到五四时期,小说就逐渐形成了既有中国传统叙事的承续,又有西方现代"灵与肉"描绘和刻画的借鉴,内容渗透于形式之中,形式又深化着内容,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质的中西方小说观念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小说 文体观 叙事 虚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淡退历程及其思考
12
作者 吕红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66-71,共6页
中国古代特有的文体观念使中国古代诗文佳篇层出,而自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方式的淡退,中国古代语境下的整体性的"文体"含义不断遭到分化。文类文体观念、个体文体观念、体用一如的思维方式相继在人们观念中的淡退... 中国古代特有的文体观念使中国古代诗文佳篇层出,而自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方式的淡退,中国古代语境下的整体性的"文体"含义不断遭到分化。文类文体观念、个体文体观念、体用一如的思维方式相继在人们观念中的淡退,中国古代盛极一时、追求别致文体的胜景不再复现,这不能不令人感叹这是一个"中国文体精神"缺失的时代,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当代的批判与思考。中国文体精神已经失去了其在古代特有的生存土壤,但如果能在人文学科范畴内通过官方对文体写作进行有效的措施与制度,对目前人文学科界的文体精神现况的改善起到一定成效还是有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体观 整体思维方式 中国文体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熙载“意格说”中的文体观
13
作者 周进芳 《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5期125-128,共4页
刘熙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他在理论上完成了对许多古典美学范畴的总结。意格就是其中之一。“意格”一词,从唐代提出,经由宋人姜夔等人的倡导,已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诗学范畴。
关键词 美学范畴 意格 文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心雕龙》的南朝文体观论略
14
作者 袁君煊 《临沂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102-106,共5页
《文心雕龙》中"体"的含义多样,"体裁"即为其中的一种。刘勰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各种文体:一是"原始以表末",即叙述各种体裁的起源和演变;二是"释名以章义",解释各种体裁的名称,并说明其意义;三是... 《文心雕龙》中"体"的含义多样,"体裁"即为其中的一种。刘勰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各种文体:一是"原始以表末",即叙述各种体裁的起源和演变;二是"释名以章义",解释各种体裁的名称,并说明其意义;三是"选文以定篇",从各种文体中选出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评论;四是"敷理以举统",就是总结各种体裁的写作法则及其特点。从中反映出刘勰为代表的南朝宗经、通变及体用并重的文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刘勰 文体观 南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短篇小说文体观的影响和意义
15
作者 甘智钢 《湘南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52-54,82,共4页
鲁迅短篇小说文体观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的规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二、给现代中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现代小说的"先锋性"与... 鲁迅短篇小说文体观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的规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二、给现代中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现代小说的"先锋性"与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三、弘扬了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使中国古典传统在现代得到了创造性的转换,现代中国小说因此也找到了扎根民族文化土壤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短篇小说 文体观 民族文化 修辞学 叙述手法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攀龙“视古修辞,宁失诸理”说的历史解读——兼论七子派的散文文体观念
16
作者 陈昌云 《宿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81-85,共5页
"视古修辞,宁失诸理"说是彰显七子派散文文体观念的重要话语,但后人对其解读分歧较多,褒贬不一。本文认为它的真实历史含义为:"散文创作以重视修辞形式美为先,可以忽视文章的说理功能",体现出七子派"重文轻理&... "视古修辞,宁失诸理"说是彰显七子派散文文体观念的重要话语,但后人对其解读分歧较多,褒贬不一。本文认为它的真实历史含义为:"散文创作以重视修辞形式美为先,可以忽视文章的说理功能",体现出七子派"重文轻理"的文艺观。但它主要反映七子派的叙事散文文体观念,并不涵盖他们对说理散文文体功能的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攀龙 七子派 散文文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攀龙“视古修辞,宁失诸理”说的历史解读——兼论七子派的散文文体观念
17
作者 陈昌云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27-30,35,共5页
"视古修辞,宁失诸理"说是彰显七子派散文文体观念的重要话语,但后人对其解读分歧较多,褒贬不一。本文认为它的真实历史含义为:"散文创作以重视修辞形式美为要,可以忽视文章的说理功能",体现出七子派"重文轻道&... "视古修辞,宁失诸理"说是彰显七子派散文文体观念的重要话语,但后人对其解读分歧较多,褒贬不一。本文认为它的真实历史含义为:"散文创作以重视修辞形式美为要,可以忽视文章的说理功能",体现出七子派"重文轻道"的文艺观。但它主要反映七子派的叙事散文文体观念,并不涵盖他们对说理散文文体功能的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攀龙 七子派 散文文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语的言说——大江健三郎的文体策略和文体观
18
作者 兰立亮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62-65,共4页
大江文学的晦涩难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文体造成的。然而 ,许多研究者对大江的文体缺乏全方位的把握 ,从而导致了对大江文学的文体策略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大江来说 ,新的文学的产生就意味着新的文体的创造。大江探索新的表现形式的背... 大江文学的晦涩难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文体造成的。然而 ,许多研究者对大江的文体缺乏全方位的把握 ,从而导致了对大江文学的文体策略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大江来说 ,新的文学的产生就意味着新的文体的创造。大江探索新的表现形式的背后 ,是其强烈的语言意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策略 文体观 语言意识 诗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短”:汪曾祺的“小说文体观”
19
作者 林超然 《写作》 2012年第1期38-39,共2页
《汪曾祺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收录的150篇小说(含复写的数篇)无一例外都是短篇作品。汪曾祺用一生来践行"短"的创作,这一景观在中国"五四"以来的作家中颇为罕见,呼之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王"似乎恰切得很,
关键词 现代短篇小说 汪曾祺 文体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中国 五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人文体观略谈
20
作者 郑江义 《写作(中)》 1999年第11期16-18,共3页
文体,也就是文章的体裁、样式,是文章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写作理论中,关于文体的论说相当丰富,历代文论家对文体的区分与认识,成为我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关键词 各类文体 文体观 文章形式 体裁 重要组成部分 文心雕龙 文论 写作理论 文章写作 典论·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