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1篇文章
< 1 2 1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中国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分析
1
作者 马军杰 杨晨 王晔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6,共10页
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杠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不仅有力推动了减排目标的达成与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且在引领城市迈向绿色创新之路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2006—2021年城市层面绿色专利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碳排放权交... 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杠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不仅有力推动了减排目标的达成与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且在引领城市迈向绿色创新之路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2006—2021年城市层面绿色专利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以及区域异质性、政策机制异质性在其中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策略性创新领域。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在东部地区的实施效果优于中、西部地区,在非资源型城市的实施效果优于资源型城市,其中在Ⅱ型大城市效果最强。此外,政策机制设计也会对其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有偿配发和高交易价格更能激励绿色创新。因此,为推动城市绿色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加强绿色创新审查与补贴,优化碳排放交易政策,制定试点城市差异化策略,推行有偿配发模式,并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管体系,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政策 绿色创新 双重差分模型 区域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水泥行业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实践经验
2
作者 王新春 赵婷婷 +4 位作者 王琦 苏航 梁广 祖卓红 高翔宇 《水泥》 2025年第2期28-34,共7页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总体流程可划分为准备与参与、创建市场、运行市场、合作和扩大、持续改进五大阶段,进而细分为准备阶段、利益相关方参与沟通和能力建设、确定覆盖范围、设定排放总量、分配排放配额、促进良好运行的市场、确保履约...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总体流程可划分为准备与参与、创建市场、运行市场、合作和扩大、持续改进五大阶段,进而细分为准备阶段、利益相关方参与沟通和能力建设、确定覆盖范围、设定排放总量、分配排放配额、促进良好运行的市场、确保履约和监管、考虑使用抵消指标、考虑连接、评估和改进共10大步骤。本文分析国外水泥行业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实践经验,重点跟踪配额分配、碳泄漏应对、基金支持制度和水泥窑燃料替代举措,希望为制定完善适合我国特点的碳市场交易体制机制提供参考,助力水泥行业按时实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体系 全球 水泥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价波动抑制还是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来自中国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证据
3
作者 李长胜 刘少慧 +1 位作者 莫建雷 张艳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6,共11页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现货交易和履约驱动交易的典型特征,现货碳配额交易价格波动起着价格发现和风险释放双重功能,价格信号会增加控排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绿色创新,风险信号则会增加绿色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不利于绿色创新。在...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现货交易和履约驱动交易的典型特征,现货碳配额交易价格波动起着价格发现和风险释放双重功能,价格信号会增加控排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绿色创新,风险信号则会增加绿色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不利于绿色创新。在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下,碳价波动究竟对控排企业绿色创新产生促进还是抑制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该研究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控排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碳价波动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和微观机制。研究发现:①试点地区碳价波动对控排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单一门槛效应,碳价波动的门槛值为1.49。②碳价波动低于门槛值时,对企业绿色创新起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当碳价波动水平超过门槛值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但对控排企业绿色创新是否产生抑制作用仍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③机制分析发现,在低于门槛值时,碳价波动以价格发现功能为主,通过形成碳配额市场价格信号,丰富融资渠道,促进控排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④碳价波动的绿色创新效应因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核心机制设计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在以工业企业为主导的试点地区,对控排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①加快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完善碳市场稳定机制。②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丰富企业绿色创新融资渠道。③完善碳配额分配制度,加快建设碳市场价格直接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 碳价波动 控排企业 绿色创新 价格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成本转嫁与绿色技术创新——来自民航业的证据
4
作者 田利军 许倩 王俊凯 《物流科技》 2025年第1期95-100,共6页
碳排放权交易是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以中国商业航空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13—2021年为时间窗口,采用DID模型检验了碳市场交易机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成本转嫁能力的对该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 碳排放权交易是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以中国商业航空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13—2021年为时间窗口,采用DID模型检验了碳市场交易机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成本转嫁能力的对该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参与碳市场的控排企业基于成本压力、声誉效应和潜在收益会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碳交易机制的政策效应存在显著滞后性,长周期观察更能体现政策效果。成本转嫁能力负向调节碳交易机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控排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产权异质性、规制强度异质性、配额分配方式异质性、企业规模异质性和经营模式的异质性。研究结论为合理评估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应,纠偏民航企业绿色行为异化,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 成本转嫁 绿色技术创新 民航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赋能中国区域碳中和建设——基于能源技术创新中介效应的视角
5
作者 张意翔 李峰 李政语 《南海学刊》 2025年第2期65-76,共12页
碳排放权交易和能源技术创新是中国碳中和实现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200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运用TOPSIS熵权法对碳中和实现程度和能源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揭示碳排放权交易对中国区域... 碳排放权交易和能源技术创新是中国碳中和实现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200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运用TOPSIS熵权法对碳中和实现程度和能源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揭示碳排放权交易对中国区域碳中和实现程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发现,全国及三大区域的碳中和实现程度均得到提高,碳排放权交易能在整体上推动中国碳中和的实现,能源技术创新能加大碳排放权交易对区域碳中和实现程度的正面影响,但经济发展模式对碳中和建设促进作用不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影响。因此,完善政策内容,促进碳交易市场与能源技术创新的有机融合;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加快绿色转型,促进经济结构低碳化是提高中国碳中和实现程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排放权交易 能源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对商贸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6
作者 吕月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29,共5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点。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商贸流通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减缓碳排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碳减排工具,被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点。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商贸流通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减缓碳排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碳减排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其中包括商贸流通业。然而,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方面,而分析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相对较少。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空白,着眼于商贸流通业绿色发展,探讨碳排放权交易对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考虑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以期为促进商贸流通业绿色发展和碳减排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对商贸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在碳排放权交易和商贸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起到显著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 商贸流通业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促进企业绿色双元创新了吗?
7
作者 朱艳丽 张群芳 姚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6,共12页
“双碳”目标背景下,碳排放权交易作为典型的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能否推动企业绿色双元创新是学术界的重要议题。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通过手动整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所覆盖的控排企业,借助多时点DID模型,探究了该... “双碳”目标背景下,碳排放权交易作为典型的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能否推动企业绿色双元创新是学术界的重要议题。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通过手动整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所覆盖的控排企业,借助多时点DID模型,探究了该政策对企业绿色双元创新(探索式与利用式绿色创新)的影响。此外,进一步考察了碳配额分配机制、碳价以及企业自身特征对政策激励效果的差异化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双元创新,尤其是探索式绿色创新;基线法和高碳价情景下,政策对探索式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强;政策对提升非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的探索式绿色创新的作用更加明显。最后,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政策 绿色双元创新 多时点DID 碳配额分配机制 碳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能否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量质齐升”?
8
作者 吕娟 吕雁琴 +1 位作者 杨平 陈静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5,共11页
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估计模型,从“量”和“质”两个维度验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 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估计模型,从“量”和“质”两个维度验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量质齐升”,且对“量”的促进作用更明显。(2)异质性检验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在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中效应更显著;在非国有企业,则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量”有显著促进效应,对“质”无显著影响;在制造业、非制造业中,均能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显著促进效应,但在制造业对“量”的作用更明显,在非制造业对“质”的作用更明显;在资本密集型企业,政策则会起到抑制作用。(3)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交易政策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和提高公众关注度,助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准自然实验 双重差分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4年发展分析与展望
9
作者 周新媛 徐东 +2 位作者 张庆辰 宋镇 李向瑾 《国际石油经济》 2025年第1期52-61,共10页
2024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政策上取得重大突破,市场运行法律依据明确;年交易活跃度稳步提升,交易价格突破100元/吨;区域碳市场间差距变大,碳价走势逐渐分化;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重启后制度框架和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碳信用... 2024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政策上取得重大突破,市场运行法律依据明确;年交易活跃度稳步提升,交易价格突破100元/吨;区域碳市场间差距变大,碳价走势逐渐分化;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重启后制度框架和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碳信用市场不断完善,碳金融不断创新等。展望2030年前的中国碳市场:多重因素支撑碳价上涨;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促进行业共存与高效减排;配额免费分配与有偿分配共存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需求温和上行,绿氨等新行业或将被纳入;碳金融产品持续深化创新,碳期货交易提上日程;数字金融引领绿色转型,提升计量、核算等能力。建议宏观层面继续完善中国碳市场制度体系,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加强碳核算和信息披露,优化碳价形成机制,推进有偿分配和拍卖机制的建立;企业层面要提升碳管理能力,利用碳金融工具进行融资和风险管理,加强碳核算和报告,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推动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 排放配额 碳价 碳金融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碳普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分析
10
作者 谭剑锋 韩扬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5年第2期73-75,共3页
以2008年-2021年A股主板上市公司发行的公司债与企业债为样本,运用倍差法和三重差分法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对高碳排放行业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对于命令型环境规制所导致的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成本上升,我... 以2008年-2021年A股主板上市公司发行的公司债与企业债为样本,运用倍差法和三重差分法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对高碳排放行业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对于命令型环境规制所导致的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成本上升,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推出显著降低了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的债券融资成本,但在高碳排放行业的政策效应在3年后开始消退且不稳定。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可以降低面临较高融资约束、非“两高一剩”和非环保重点监控的高碳排放行业企业的债券融资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 信用利差 债券融资 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ESG表现与企业价值——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11
作者 靳羽西 吴青龙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27-135,共9页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工具,其经济效应是理论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2009年—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2013年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工具,其经济效应是理论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2009年—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2013年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能够显著提升试点地区的企业价值,并且企业ESG表现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轻污染行业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提升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 ESG表现 企业价值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碳排放权交易税收体系的经验及启示
12
作者 袁雨新 俞小平 《自然资源情报》 2025年第1期36-42,共7页
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从2011年开始,我国逐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但目前碳交易市场发展不成熟,仍处于初期阶段。税收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可... 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从2011年开始,我国逐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但目前碳交易市场发展不成熟,仍处于初期阶段。税收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可以有效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对促进碳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欧盟、美国和新西兰等较为成熟的碳交易市场的税收制度,归纳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为我国构建完善的碳交易市场税收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 碳减排 税收制度 国际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效应研究
13
作者 陈艳 丁志刚 +2 位作者 蔡小哩 唐宇杰 王甲辛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5年第1期194-200,共7页
基于2007—2021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DID)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减污降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在减少CO_(2)排放的同时,能促进SO_(2)和PM_(2.5)的减排,即碳排放权... 基于2007—2021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DID)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减污降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在减少CO_(2)排放的同时,能促进SO_(2)和PM_(2.5)的减排,即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具有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效应;东、中、西部区域的协同治理效应呈现出差异性,其中西部地区最显著,其次是中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协同治理效应较弱;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控制能源消费强度是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效应的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政策 减污降碳 协同治理效应 双重差分法(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碳排放权交易的两阶段电力现货市场模式设计
14
作者 刘长玺 齐国民 +3 位作者 王继成 李天野 杨健 雷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2-353,共12页
为推进电力行业碳减排进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背景下,提出负荷主体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两阶段市场出清模型,以实现降低电力行业碳排放及清洁能源替代的目的.首先,提出基于零和收益-数据包络分析模... 为推进电力行业碳减排进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背景下,提出负荷主体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两阶段市场出清模型,以实现降低电力行业碳排放及清洁能源替代的目的.首先,提出基于零和收益-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火电机组初始碳配额分配方法,并建立计及碳交易的电力市场出清模式.然后,根据第一阶段市场出清结果利用潮流追踪理论确定各负荷的新能源消纳量,计算出对应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在此基础上开启第二阶段碳排放权交易,并根据碳交易结果进行含碳排放量约束的二次电力市场出清.最后,基于改进的IEEE 30节点系统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市场模式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所提模式有利于减少火电机组碳排放量,提高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比例并降低市场平均电价,为大规模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提供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 碳配额分配 市场模式 新能源 电力市场 现货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企业审计费用
15
作者 陶春华 张资政 孙凯 《审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32,共14页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推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否能够切实发挥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有效性,是当前亟须解答的问题。本文选取2010-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从企业审计费用视角检验碳排放权交...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推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否能够切实发挥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有效性,是当前亟须解答的问题。本文选取2010-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从企业审计费用视角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微观经济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审计费用。中介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能够通过缓解企业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风险及改善企业环境绩效进而降低企业审计费用。扩展性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降低企业审计费用的效应在所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采取初始配额付费方式、非履约主体较活跃以及年碳均价较高时更显著;同时,此效应在审计师行业专长较强以及所在地区的政府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的企业中也更为显著。本文为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推进与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机制 审计费用 信息不对称 企业风险 环境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基于技术改造的视角
16
作者 王静 蔡培峰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8,共15页
2013年中国政府启动碳排放权交易(CET)试点政策,旨在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的目标。然而,CET的实施无疑增加了多数高排放企业的生产成本,这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缩减规模甚至停业,从而对就业稳定性产生潜在的冲击。鉴于就业状况关乎经... 2013年中国政府启动碳排放权交易(CET)试点政策,旨在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的目标。然而,CET的实施无疑增加了多数高排放企业的生产成本,这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缩减规模甚至停业,从而对就业稳定性产生潜在的冲击。鉴于就业状况关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因此,深入剖析CET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为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依据和决策支持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依托生产函数理论,通过将CET机制嵌入生产函数模型,来阐明CET如何内在地调节劳动力需求,并剖析CET对不同类型企业劳动力需求异质性影响的机理。然后,基于2005—2019年试点企业的数据,采用多时点PSM-DID模型对理论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CET显著降低了试点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机理分析表明,CET对劳动力需求的抑制效应由技术改造的多种效应共同驱动,其中技术改造的规模效应和生产率效应促进就业,要素替代效应抑制就业,前者小于后者。此外,CET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具有时变特征,2013—2019年间劳动力需求先下降后回升。CET对污染企业、低技能劳动力具有就业破坏效应,对清洁企业、高技能劳动力具有就业创造效应。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提出政府应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监测体系、准确获取企业信息从而帮助污染企业进行批量整改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 技术改造 劳动力需求 就业破坏效应 就业创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对建筑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
17
作者 张立新 王智超 +1 位作者 颜世强 靳诗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52-59,共8页
“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重要手段,对各行业的低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1年中国各省份、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建筑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结... “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重要手段,对各行业的低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1年中国各省份、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建筑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显著提升建筑业绿色发展水平,这一提升可通过技术创新、建筑业能源结构转型等作用机制实现,其中介效应值为0.015和0.046。鉴于此,需建立更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更明确的交易规则和市场机制,以实现建筑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 多期双重差分法 建筑业绿色发展 技术创新 能源结构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与新能源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18
作者 姚浩东 《商展经济》 2025年第1期137-142,共6页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传统能源的消耗,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和潜力逐渐显现,碳排放权价格与新能源指数的相关性是全球环境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VA...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传统能源的消耗,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和潜力逐渐显现,碳排放权价格与新能源指数的相关性是全球环境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VAR模型研究国内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与新能源指数的相关性,选取8个碳试点市场的加权平均碳价和中证内地新能源主题指标日均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能源指数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影响,且两者之间短期内呈现弱相关性,它们的波动和变化主要由各自的市场和内部因素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价格 新能源指数 VAR模型 碳试点市场 弱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促进企业碳减排的机制及效果研究——基于PSM-DID模型
19
作者 白杨 尹艺迪 《中国商论》 2025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支持经济低碳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其减排效果关系到“30·60”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通过配额分配、罚则与激励机制共同促进企业减排。配额分配机制形成企业碳排放的硬约束,罚则机制提高了企业...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支持经济低碳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其减排效果关系到“30·60”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通过配额分配、罚则与激励机制共同促进企业减排。配额分配机制形成企业碳排放的硬约束,罚则机制提高了企业承担高额履约成本的风险,激励机制使企业通过碳排放权交易获得收益。本文利用2003—2020年八个高碳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PSM-DID方法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减排效果,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实施使高碳企业的碳排放量降低15.4%。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政府部门需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合理方案;企业需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并根据生产节点选择适当的减排方案,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 高碳企业 碳减排 双重差分法 生产节点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中国化工期货价格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之间的相关性
20
作者 严佳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5年第3期142-146,共5页
本文研究了中国化工期货价格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相关性,采用VAR模型分析2018—2023年的数据。研究发现,不同化工期货对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各异,聚丙烯和精对苯二甲酸期货有显著正向影响,石油沥青、聚乙烯和甲醇期货则为负向。碳排... 本文研究了中国化工期货价格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相关性,采用VAR模型分析2018—2023年的数据。研究发现,不同化工期货对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各异,聚丙烯和精对苯二甲酸期货有显著正向影响,石油沥青、聚乙烯和甲醇期货则为负向。碳排放权交易对石油沥青、聚乙烯等期货呈负向影响,但对甲醇和聚丙烯期货有正向影响,尤其在甲醇上显著。这一研究揭示了能源市场与环境政策之间的互动,为可持续发展和碳减排提供了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期货 排放权交易 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