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 被引量:2
1
作者 杜婷 孔凡平 孙星星 《循证护理》 2024年第9期1623-1628,共6页
目的:构建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方法:组建研究团队,通过回顾文献、相关问题讨论,拟定临床护理方案的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征询专家意见,最终确定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的护理方案。结果:两轮专... 目的:构建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方法:组建研究团队,通过回顾文献、相关问题讨论,拟定临床护理方案的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征询专家意见,最终确定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的护理方案。结果: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33%、10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3,0.87,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5,0.39,最终形成的护理方案包括2个一级条目,15个二级条目,46个三级条目。结论:构建的重度颅脑创伤病人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科学、可靠、适用,可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创伤 颅脑损伤 损伤控制复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芬太尼联合损伤控制复苏对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谭向晖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1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损伤控制复苏(DCR)对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THS)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严重T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损伤控制复苏(DCR)对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THS)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严重T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34例,对照组接受DCR治疗,联合组接受舒芬太尼联合DCR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气指标[动脉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血乳酸(BL)]、应激反应[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Cor)],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抢救成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复苏后TT、PT高于复苏前,但联合组TT、PT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后PaO_(2)、SaO_(2)高于复苏前,BL低于复苏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复苏后PaO_(2)、SaO_(2)、B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后CRP水平低于复苏前,Cor水平高于复苏前,且联合组CRP低于对照组,Co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DCR治疗严重THS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气指标,减轻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舒芬太尼 损伤控制复苏 凝血功能 血气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复苏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殷保兵 蔡端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4期307-310,共4页
近30年来.损伤控制的理念在危重创伤病人救治中的广泛应用和深人研究是创伤外科的重大进展。21世纪以来,特别是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对大批战伤病人的救治.再一次推动了损伤控制的发展[1]。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复苏 致死三联征 损伤控制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复苏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孔金水 刘子永 黄波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23期205-207,共3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损伤控制性复苏观察组和传统正压液体复苏对照组,各30例。监测及比较两...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损伤控制性复苏观察组和传统正压液体复苏对照组,各30例。监测及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h内输注液体量、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量,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DIC发病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24h内输注的晶体液量、胶体液量及浓缩红细胞悬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血浆量明显增多,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DIC发病率、死亡率明显缩短或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损伤控制性复苏治疗严重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可纠正代谢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快速恢复体温,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失血性休克 损伤控制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复苏治疗创伤的系统评价与 Meta 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冯筑生 范颖楠 尹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14-918,共5页
目的:综合分析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DCR)治疗创伤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创伤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OvidSP、ScienceDirect和ProQuest Health&Medical Comple... 目的:综合分析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DCR)治疗创伤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创伤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OvidSP、ScienceDirect和ProQuest Health&Medical Complete 等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DCR治疗创伤的相关文献,依据 Cochrane 系统评价手册5.1.0版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对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RCT)进行评价,依据Newcastle Ottawa Scale 量表中病例对照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 CCS)进行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 5.2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综合,并绘制森林图、漏斗图。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其中CCS 7篇, RCT 0篇,共7786例患者, DCR组2581例,非损伤控制复苏( non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 NDCR)5205例。 DCR组与NDCR组相比:总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1.76,95%CI (1.25,2.27),P<0.05],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90,95%CI (-0.73,2.52), P=0.28],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6,95%CI(0.42,1.03),P=0.06],但纳入研究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依据目前的资料,尚不能认为DCR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和缩短ICU住院时间,同时DCR组总住院时间更长。但由于所纳入的研究都是CCS,未纳入RCT,证据等级较低,迫切需要有多中心的RCT以获得更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复苏( DCR) 创伤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疗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黄志全 谭仁斌 黎勇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10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损伤控制组(n=52)和积极复苏组(n=51)。积极复苏组给予积极液体复苏治疗,损伤控制...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10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损伤控制组(n=52)和积极复苏组(n=51)。积极复苏组给予积极液体复苏治疗,损伤控制组采用损伤控制复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 2)、心率(HR)、凝血功能、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休克指数(SI)及并发症、存活率情况。结果:治疗后,损伤控组总有效率86.54%,较积极复苏组64.71%更高(P<0.05);两组MAP、SpO 2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且损伤控制组高于积极复苏组(P<0.05);HR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损伤控制组低于积极复苏组(P<0.05);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均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损伤控制组低于积极复苏组(P<0.05);两组患者GCS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且损伤控制组高于积极复苏组(P<0.05);SI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损伤控制组低于积极复苏组(P<0.05);损伤控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积极复苏组,且存活率高于积极复苏组(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中应用损伤控制复苏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复苏 创伤性休克 疗效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型严重多发伤的损伤控制复苏 被引量:19
7
作者 付常国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5期399-403,共5页
目的 :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al resuscitation,DCR)在救治骨盆型严重多发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28例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1~51岁,平均32.5岁。骨... 目的 :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al resuscitation,DCR)在救治骨盆型严重多发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28例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1~51岁,平均32.5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B型16例,C型12例;ISS评分32.0±3.4。采用骨科损伤控制手术的同时应用DCR策略救治。即入院时迅速采用小容量平衡盐液维持收缩压80~90 mm Hg,同时急诊Ⅰ期简易清创、外固定支架或捆绑带固定骨盆,优先处理胸腹部合并伤。四肢骨折临时骨牵引或石膏外固定等。手术控制出血后快速容量复苏,按照悬浮红细胞(RBC)∶血浆(FFP)=2 U∶1 U^3 U∶2 U的比例给予血浆综合救治。记录休克纠正前的平衡盐液用量及输血量,观察血清乳酸和凝血功能恢复时间。结果:5例入院后4~15 h抢救无效死亡(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23例休克均在伤后1.6~4.3 h纠正,平均2.4 h。Ⅰ期手术持续时间(78.2±10.3)min。平衡盐液平均用量(3 798±340)ml,输入悬浮红细胞14~18 U,新鲜冰冻血浆(FFP)(1 267±58)ml(1U FFP=100 ml);9例输注血小板(PLT)8~12 U。乳酸清除时间(11.4±2.1)h,PT、APTT恢复时间(4.3±0.8)h。监测电解质及酸碱无失衡。复苏成功率约82.2%(23/28)。结论:DCR整合了损伤控制性手术、允许性低血压(或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止血性复苏等主要环节,是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早期救治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复苏 骨盆 骨折 休克 出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术区损伤控制复苏的进展及启发 被引量:3
8
作者 宗兆文 叶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361-2365,共5页
战时有相当比例的伤员在被送到战地医院时就已经发生了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和低体温,死亡率高。为降低由此导致的伤亡率,需要从战现场急救阶段就实施损伤控制复苏(tactical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 战时有相当比例的伤员在被送到战地医院时就已经发生了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和低体温,死亡率高。为降低由此导致的伤亡率,需要从战现场急救阶段就实施损伤控制复苏(tactical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TDCR)。TDCR近年的主要进展包括:(1)从预测大出血向预测创伤性凝血病转变,以尽早识别需要实施控制损伤复苏的伤员;(2)复苏策略从固定比例的成分输血向以纤维蛋白原浓缩物等为基础的、实验室指标指导下的精确复苏转变;(3)与复苏策略演变相适应,复苏制剂的选择也在不断演变中。这些进展对我军战现场急救的启发包括:在加强不同类型战伤的凝血病变化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精确的战现场ATC预测体系,并加强TDCR技术的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医学 战现场损伤控制复苏 急性创伤凝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损伤控制复苏在严重腹部创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周建林 《浙江创伤外科》 2018年第1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在严重腹部创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并总结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院前救治情况并进行经验教训总结。结果 45例抢救成功,2例死亡。结论在严重腹部创伤院前急救中科学运用以损伤控制复苏理论为...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在严重腹部创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并总结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院前救治情况并进行经验教训总结。结果 45例抢救成功,2例死亡。结论在严重腹部创伤院前急救中科学运用以损伤控制复苏理论为指导的综合急救措施是院前抢救患者成功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腹部创伤 损伤控制复苏 院前急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复苏在多发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景 严远森 谷瑞辰 《黑龙江医药》 CAS 2017年第1期197-199,共3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CR)在多发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救治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采用DCR治疗多发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患者24例资料,并与传统正压补液纠正休克患者30例临床资料相比较。通过比较入院后2...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CR)在多发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救治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采用DCR治疗多发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患者24例资料,并与传统正压补液纠正休克患者30例临床资料相比较。通过比较入院后24小时内晶体和胶体的入量、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以及体温的变化,对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后输入液体晶体量、胶体量、红细胞以及血浆量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DIC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损伤控制性复苏治疗多发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可纠正代谢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快速恢复体温,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复苏 出血性休克 正压补液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在创伤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管海洋 《全科护理》 2023年第15期2125-2127,共3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在创伤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0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病人38例设为对照组,实施急诊常规性救治,将2021年10月—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病人40例设为观察组,实施损伤...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在创伤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0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病人38例设为对照组,实施急诊常规性救治,将2021年10月—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病人40例设为观察组,实施损伤性控制复苏护理,比较两组干预效果及病人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复苏开始时间、复苏达标时间、纠正休克时间及相关临床指标恢复时间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术后72 h日均输液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及救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创伤性休克病人复苏效果,预防相关并发症,促进病人恢复,提高病人救治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复苏 创伤性休克 复苏 并发症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复苏策略在多发伤休克患者救治中的应用观察
12
作者 刘峰 王晓野 龚明霞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30期88-89,共2页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复苏策略在多发伤休克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50例多发伤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复苏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复苏策略,比较...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复苏策略在多发伤休克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50例多发伤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复苏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复苏策略,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d和治疗后2 d的血乳酸水平;观察两组的入住ICU时间,并随访半年,记录两组患者的多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67%,高于对照组的78.67%(P<0.05);两组治疗后1 d和治疗后2 d的血乳酸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的入住ICU时间以及多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损伤控制复苏策略在多发伤休克患者救治中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复苏策略 多发伤休克 血乳酸水平 常规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复苏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救治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更伟 单爱军 +3 位作者 王进 柳勋法 龙连宫 钟贤良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19期4217-4220,共4页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mautic coagulopathy,ATC)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ATC患者124例分为三组,其中两组为DCR组,分别以3∶1、1∶1比例的红悬液(PRBC)和冰冻血浆(FFP...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mautic coagulopathy,ATC)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ATC患者124例分为三组,其中两组为DCR组,分别以3∶1、1∶1比例的红悬液(PRBC)和冰冻血浆(FFP)为主要复苏液体,另一组为对照组,以PRBC为主要复苏液体,比较三组4d内PRBC用量、预后指标及凝血指标。结果:采用DCR救治ATC患者疗效良好,PRBC用量少,凝血功能恢复好,DIC发病率及病死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1∶1组各项指标及预后优于3∶1组。结论:采用DCR能够快速改善ATC凝血指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推荐复苏液比例为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损伤控制复苏 DCR AT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复苏护理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杜婷 孔凡平 +1 位作者 孙星星 赵惠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年第23期4410-4415,共6页
损伤控制复苏(DCR)是抢救处于危急状态创伤患者的一种策略方法。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回顾对DCR核心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在救护创伤患者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复苏 创伤 急诊急救 护理
原文传递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匡澜 石忠琪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98-201,共4页
临床上收治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盆骨骨折患者多是由剧烈创伤所致,多数患者伴有一定的脏器及组织损伤,多发伤盆骨骨折大量出血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异常,若不能进行及时救治,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损伤控制性复苏(DCR)理论近年... 临床上收治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盆骨骨折患者多是由剧烈创伤所致,多数患者伴有一定的脏器及组织损伤,多发伤盆骨骨折大量出血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异常,若不能进行及时救治,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损伤控制性复苏(DCR)理论近年来被逐渐应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盆骨骨折患者救治中,并为创伤患者大出血的临床急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必要指导,DCR理论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积极评估,以此为基础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可降低患者的致残和致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紊乱 不稳定型骨折 损伤控制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复苏在急诊的运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强 宋睿 +2 位作者 郭常敏 刘承国 海涛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12-415,共4页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伤已然成为一个公共卫生保健问题,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创伤愈加增多。根据2017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等发布的'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报告',2015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伤已然成为一个公共卫生保健问题,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创伤愈加增多。根据2017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等发布的'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报告',2015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起数为187781起,万车死亡率为2.08%,连续十年高居世界主要部分国家第一[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损伤控制复苏 急诊
原文传递
美军损伤控制复苏在战伤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伟 李丽娟 《军事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55-859,864,共6页
损伤控制复苏(DCR)是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美军战伤救治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该文梳理了美军战场损伤控制复苏发展历程,系统分析了美军战场损伤控制复苏主要方案和原则,重点介绍了美军战场损伤控制复苏伤员的识别、主要技术措施、主要使... 损伤控制复苏(DCR)是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美军战伤救治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该文梳理了美军战场损伤控制复苏发展历程,系统分析了美军战场损伤控制复苏主要方案和原则,重点介绍了美军战场损伤控制复苏伤员的识别、主要技术措施、主要使用的血液制品、最新进展及相关辅助救治措施,以期为我军战场救治进行损伤控制复苏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军 损伤控制复苏 战场救治 血液制品
原文传递
积极液体复苏和损伤控制复苏应用于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宝瑞 王龙安 《医药论坛杂志》 2020年第4期106-108,共3页
目的研究积极液体复苏(AFR)和损伤控制复苏(DCR)应用于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S-TI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TS-TIC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对... 目的研究积极液体复苏(AFR)和损伤控制复苏(DCR)应用于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S-TI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TS-TIC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行AFR治疗,研究组行DCR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休克恢复情况、凝血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复苏后18 h研究组休克指数(SI)、平均动脉压(MAP)、乳酸(La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12 h研究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96 h内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2.22%vs 42.22%,P<0.05)。结论 DCR应用于TS-TIC患者能促进休克恢复,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并发症,可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液体复苏 损伤控制复苏 创伤性休克 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
原文传递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峰 叶向红 +5 位作者 丁威威 黄萍 刘宝晨 韩小琴 吴翠丽 孙琳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70-1776,共7页
目的基于损伤控制复苏理念,构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临床观察及头脑风暴等方法,整合腹部创伤相关指南和文献,制订护理方案初稿,经德尔菲法专家函询,确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结... 目的基于损伤控制复苏理念,构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临床观察及头脑风暴等方法,整合腹部创伤相关指南和文献,制订护理方案初稿,经德尔菲法专家函询,确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结果2轮专家函询中,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8,2轮函询条目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9、0.32,最终形成的护理方案包括2项一级条目,15项二级条目,50项三级条目。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及适用性,可为临床创伤护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损伤 损伤控制复苏 创伤护理 护理实践
原文传递
损伤控制复苏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20
作者 樊建林 公保才旦 +3 位作者 钱惠岗 卓么加 陈光安 祁万乐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20-623,共4页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抢救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27例(DCR组),并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治疗的32例患者(...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抢救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27例(DCR组),并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治疗的32例患者(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DIC发病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良好,乳酸清除时间短,凝血功能恢复快,DIC发病率及病死率显著降低,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DCR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为其他类型休克患者的复苏抢救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多处创伤 休克 出血性 损伤控制复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