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质酮与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诱导的两种抑郁症模型比较 被引量:21
1
作者 黄巧玲 吴华丽 +2 位作者 蔡旻煊 夏振江 尚靖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3-281,共9页
目的从行为学及分子水平比较皮质酮(CORT)与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诱导的抑郁症模型的异同,为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及抗抑郁药物的筛选与评价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trl)、慢性不可预见应激组(... 目的从行为学及分子水平比较皮质酮(CORT)与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诱导的抑郁症模型的异同,为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及抗抑郁药物的筛选与评价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trl)、慢性不可预见应激组(CUMS)和皮质酮注射应激组(CORT)组,制作应激模型21d,期间每3d对小鼠进行称重。21d模型制作结束后,对小鼠进行行为学测试,并于第22天,通过眼眶取血收集动物血清,并用ELISA法测定血清皮质酮含量。眼眶取血后脱颈椎处死动物,取出动物的胸腺和脾脏进行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取出脑组织,置于液氮罐保存,尼氏(Nissl)染色法观察小鼠大脑海马区神经元损伤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RT-PCR方法测定抑郁症相关蛋白及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两种抑郁症模型组开场实验中的行为学指标均改变,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的累积不动时间显著升高。两个模型组的胸腺指数无明显变化,而CORT组的脾脏指数较对照组下降。CUMS和CORT组小鼠血清皮质酮含量高于对照组,CORT组与CUMS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CUMS和CORT两种模型均使海马CA1、CA3和DG区神经元密度降低,CORT模型变化更明显。两模型组的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CRH)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性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磷酸化转录因子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呈现明显地抑制,但CUMS和CORT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ORT模型和CUMS模型均能成功构建抑郁症模型,且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紊乱有关,两种模型在小鼠海马结构改变及大脑BDNF-pCREB和ERK信号通路激活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提示,CORT模型可用于抑郁症机制的研究及抗抑郁药的筛选与评价,尤其可用于以HPA轴功能紊乱所引起的抑郁症分子机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皮质酮 免疫印迹法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大鼠神经递质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杨亦龙 姚晓泉 +6 位作者 王雅丽 王海征 欧阳俊摇 刘思思 王蕾 张秋霞 赵晖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7-131,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对大鼠神经递质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的影响。方法 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给...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对大鼠神经递质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的影响。方法 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给予慢性不可预见性的应激,检测其体质量增长量;通过蔗糖偏嗜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的改变;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测定海马多巴胺(dopamine,D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高效液相-荧光法测定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γ-GABA);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及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量显著降低,糖水消耗量明显下降,DA、γ-GABA显著降低,5-HT、Glu有升高的趋势,ACTH显著降低,CORT质量浓度明显增高。结论 CUS会导致大鼠行为学的改变,HPA轴的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行为学 神经递质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海马形态及其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孙美芳 李月峰 +3 位作者 王冬青 殷瑞根 赵天 陈芸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369-374,共6页
目的:观察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所致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形态和神经元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的表达变化。方法:用CUMS法刺激大鼠建立抑郁模型。取CUMS后2周,4周,6周大鼠海... 目的:观察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所致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形态和神经元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的表达变化。方法:用CUMS法刺激大鼠建立抑郁模型。取CUMS后2周,4周,6周大鼠海马组织,以未经刺激的大鼠海马组织为对照组,利用免疫荧光技术以及RT-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GR表达的分布和GR m RNA的表达;采用MRI和HE染色观察海马形态结构。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照组可见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区细胞GR表达丰富,荧光强度较高,表达GR的细胞排列紧密有序,形态饱满。与对照组比较,随着应激时间的增加,模型组大鼠海马各区GR的荧光表达强度依次减弱,GR阳性细胞数量减少,形态趋向紊乱。GR免疫反应细胞计数显示模型组海马GR阳性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RT-PCR显示模型组海马组织GR m 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形态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2周,4周,6周模型组大鼠海马细胞排列逐渐紊乱,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形态不规则。结论: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内GR表达明显减少,此可能为大鼠海马神经元受损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糖皮质素受体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大鼠恐惧条件反射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宏平 王峰 +3 位作者 朱庆春 张环环 王邦安 汪萌芽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60-362,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大鼠恐惧条件反射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神经电生理机制。方法:26只雄性SD大鼠(190~200g)随机分成两组(n=13):对照组和模型组。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模型组大鼠,用恐惧条件反...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大鼠恐惧条件反射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神经电生理机制。方法:26只雄性SD大鼠(190~200g)随机分成两组(n=13):对照组和模型组。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模型组大鼠,用恐惧条件反射实验检测两组大鼠的恐惧反应,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测大鼠脑电活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恐惧记忆阶段不动时间百分比减小(56.64%±13.78%vs69.72%±18.10%,P〈0.05),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第二个正向波(P2)潜伏期也明显缩短(70.54±10.13msvs78.46±7.80ms,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大鼠恐惧条件反射的不动时间与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存在正相关(r=0.507,P〈0.05)。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制大鼠恐惧反应,并缩短体表感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恐惧反应行为与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存在正相关,提示大鼠恐惧反应与体表感觉诱发电位可能有共同的神经递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恐惧条件反射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和氟西汀治疗对雌鼠类抑郁样和焦虑样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邢志强 李海红 +2 位作者 方泽漫 吴彩茹 黄庆军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S)和氟西汀(Flu)治疗对雌鼠类抑郁样和焦虑样行为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NS组、Flu组、CUS+NS组和CUS+Flu组,每组6只。CUS+NS和CUS+Flu组每日CUS前30 min分别注射2.5 mL/kg NS或10 mg/kg Fl...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S)和氟西汀(Flu)治疗对雌鼠类抑郁样和焦虑样行为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NS组、Flu组、CUS+NS组和CUS+Flu组,每组6只。CUS+NS和CUS+Flu组每日CUS前30 min分别注射2.5 mL/kg NS或10 mg/kg Flu;NS和Flu组仅给予相同剂量的NS或Flu。最后一次应激注射后第2 d用糖水消耗实验和强迫游泳评估类抑郁行为,开场试验评估类焦虑行为。结果:糖水消耗实验示糖水消耗百分比无组间差异,但CUS+NS组糖水消耗量明显低于其它3组;强迫游泳示CUS+NS组的不动时间显著长于其它各组,而NS、Flu和CUS+Flu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开场实验示CUS和CUS+Flu组中央/总路程低于NS和Flu组(P<0.05),CUS+NS组的中央活动时间少于Flu组,CUS+Flu组的中央活动时间少于NS和Flu组。结论:CUS大鼠具有类抑郁样行为,同时伴类焦虑样行为,Flu治疗可以逆转类抑郁样行为,但对类焦虑样行为无效;Flu对正常大鼠无情绪改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氟西汀 类抑郁样行为 类焦虑样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中枢5-HT_(2A)受体抑制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中缝背核5-羟色胺的分泌 被引量:2
6
作者 夏兆俊 陈洁 +5 位作者 吴军同 王宾 巩万坤 王峰 黄宏平 汪萌芽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64-269,共6页
目的:5-HT2A受体在应激反应中调节5-羟色胺(5-HT)系统的功能。本研究试图揭示大鼠5-HT2A受体在中缝背核到前边缘皮质通路释放5-HT的调节作用。方法: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建立抑郁样行为大鼠模型,根据旷场实验评分和糖水偏爱百分比等行... 目的:5-HT2A受体在应激反应中调节5-羟色胺(5-HT)系统的功能。本研究试图揭示大鼠5-HT2A受体在中缝背核到前边缘皮质通路释放5-HT的调节作用。方法: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建立抑郁样行为大鼠模型,根据旷场实验评分和糖水偏爱百分比等行为学指标判断大鼠是否造模成功。电刺激麻醉大鼠的中缝背核,用碳纤维电极恒流安培法检测大鼠前边缘皮质部位5-HT的释放。结果:大鼠腹腔注射5-HT2A受体拮抗剂ketanserin(i.p.2 mg/kg)增强前边缘皮质5-HT的释放(P<0.05)。另外,脑室注射5-HT2A/2C受体激动剂DOI(i.c.v.20μg)减少5-HT的释放(P<0.01)。结论:电刺激大鼠中缝背核,在前边缘皮质检测到的5-HT的释放受中枢5-HT2A受体的调节,激活5-HT2A受体抑制前边缘皮质部位5-HT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HT2A受体 中缝背核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安培法 抑郁模型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沐熙 徐贤慧 +2 位作者 王峰 汪萌芽 黄宏平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治疗抑郁症的中枢神经系统机制。方法:给予雄性清洁级SD大鼠(180~200 g)7种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制作抑郁症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指标观察,碳纤维电极测量技术和t DCS技术来研究t DCS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治疗抑郁症的中枢神经系统机制。方法:给予雄性清洁级SD大鼠(180~200 g)7种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制作抑郁症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指标观察,碳纤维电极测量技术和t DCS技术来研究t DCS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指标及下丘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的影响。结果:给予模型组大鼠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21 d后,模型组大鼠糖水偏爱百分比减少(P<0.05),旷场实验总分减少(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下丘脑NE的释放减少(P<0.05);给予tDCS(2 mA,30 min)刺激后,NE分泌增加(P<0.05)。用t DCS(2 mA,30 min,每天2次,连续4 d)刺激后,模型组大鼠糖水偏爱百分比增大(P<0.05),旷场实验总分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tDCS(2 mA,30 min,每天2次,连续4 d)组大鼠下丘脑NE的释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DCS可改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表现,这种作用可能与tDCS增加蓝斑到下丘脑投射系统NE的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下丘脑 去甲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尾草酸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及杏仁核5-HT、5-HIAA和海马BDNF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邓祥敏 朱星宇 李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9年第33期3668-3671,共4页
目的探讨鼠尾草酸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及杏仁核中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和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鼠尾草酸高剂量组、鼠尾草酸中... 目的探讨鼠尾草酸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及杏仁核中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和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鼠尾草酸高剂量组、鼠尾草酸中剂量组、鼠尾草酸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大鼠均采用经典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方式连续刺激21 d复制大鼠抑郁模型,同时鼠尾草酸高、中、低剂量组每天给予鼠尾草酸4.5 mg/kg、1.5 mg/kg、0.5 mg/kg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盐酸氟西汀1.8 mg/kg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第22天给药后1 h,监测大鼠在旷场迷宫中的各项行为学参数;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将大鼠麻醉,心脏灌流术后断头冰浴上取脑,分离大鼠杏仁核和海马部位,采用ELISA方法检测杏仁核中5-HT、5-HIAA以及海马部位BDNF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穿格数、理毛次数、直立次数均明显少于空白组(P均<0.05),排便次数明显多于空白组(P<0.05),杏仁核中5-HT含量、5-HIAA含量、5-HIAA/5-HT比值及海马部位BDNF含量均明显低于空白组(P均<0.05)。鼠尾草酸高、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穿格数、理毛次数、直立次数均明显多于模型组(P均<0.05),大鼠海马部位BDNF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鼠尾草酸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排便次数均明显少于模型组(P均<0.05),大鼠杏仁核部位5-HT、5-HIAA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尾草酸高、中剂量组5-HIAA/5-HT比值有增高趋势,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鼠尾草酸可明显改善慢性不可预见性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增加杏仁核部位5-HT、5-HIAA和海马区BDNF含量,有提高杏仁核部位5-HT能神经系统兴奋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尾草酸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行为学 5-羟色胺 5-羟吲哚乙酸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致大鼠髁突软骨组织学变化的自然转归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杨 刘晓波 +2 位作者 李强 赵雅娟 陈永进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5期312-320,共9页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引起的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的组织学受损的转归,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动物实验经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实验动物管理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0伦审字081号)。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引起的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的组织学受损的转归,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动物实验经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实验动物管理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0伦审字081号)。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应激组、应激去除2周组、应激去除4周组、应激去除8周组。对大鼠施加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oderate stress,CUMS)包括24 h潮湿垫料、12 h倾斜饲养、4 h噪音、昼夜颠倒、强迫浸水、夹尾、束缚应激,持续8周;在去除应激2周、4周、8周后观察其血清学、行为学以及髁突软骨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的变化,其中采用酶联免疫法观察大鼠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水平的变化,采用糖水偏好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大鼠抑郁样情绪的行为学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髁突软骨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3,MMP-3)的表达。结果应激组在CUMS刺激持续8周末时,与对照组相比大鼠血清中CORT和ACTH水平增高(P<0.01),行为学表现为摄糖减少、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延长(P<0.01),说明出现了明显的快感缺失、抑郁、绝望情绪,证明CUMS模型建立成功;并且髁突软骨表现出明显的退行性改变,软骨表面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蛋白多糖合成减少;髁突中的IL-1α和MMP-3在各层软骨的胞内和细胞外基质中均有表达,且表达水平升高(P<0.01)。应激去除2周后CORT和ACTH血清学水平下降,但高于对照组(P<0.01),行为学检测与对照组相比仍有差异(P<0.01);髁突软骨表面仍可看到松解的胶原纤维,增殖层内可见一些游离细胞区;髁突中的IL-1α和MMP-3在各层软骨的表达较应激组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应激去除4周后,CORT和ACTH血清学变化恢复到正常水平,行为学测试与对照组仍有差异(P<0.05),髁突软骨表面有少量胶原纤维,IL-1α和MMP-3的表达与应激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其中IL-1α水平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但MMP-3的表达仍高于对照组(P<0.01)。应激去除8周后,行为学变化也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胶原纤维增多,呈现波纹状,并未发生严重的软骨下骨的损伤,未发生不可逆损害,IL-1α和MMP-3的表达水平均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CUMS引起的行为学改变和髁突软骨损伤在应激因素去除后可以随时间自然恢复,IL-1α和MMP-3表达的下降可能是这种自我修复过程的内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抑郁样情绪 髁突软骨 白细胞介素-1Α 基质金属蛋白酶-3 自然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创伤性脑损伤急 性应激障碍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与快乐模型
10
作者 田聚群 《基层医学论坛》 2019年第19期2678-2683,共6页
分析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模型、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和快乐模型的关系,发现上述两个模型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例如,延长制造大鼠模型的时间至12周,选择可以完全适应或者完全恢复的大鼠作为对照组等。通过分析抑... 分析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模型、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和快乐模型的关系,发现上述两个模型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例如,延长制造大鼠模型的时间至12周,选择可以完全适应或者完全恢复的大鼠作为对照组等。通过分析抑郁、痛苦、急性应激障碍、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和快乐模型的之间的关系,发现其生物学适应过程是相同的,区别主要在于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习记忆新信息子的数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可塑性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创伤性脑损伤 急性障碍 学习与记忆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海马MAPKs信号蛋白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海红 张磊 +3 位作者 李思友 方泽漫 吴彩茹 黄庆军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8-391,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的认知功能,以及不同的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蛋白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海马的差异表达。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组(CUS),CUS组大鼠每天接受一种应...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的认知功能,以及不同的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蛋白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海马的差异表达。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组(CUS),CUS组大鼠每天接受一种应激,共21d,正常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应激。应激结束后,Morris水迷宫检测空间忆功功能,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MAPKs通路信号蛋白在海马的表达。结果前5次的定位航行试验,CUS组大鼠找到站台所用的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大鼠(F=5.258-10.225,P〈0.05),后3次2组大鼠间差异无显著性∽:4.458~4.590,P〉0.05);CUS组大鼠在空间探索试中,穿越站台的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大鼠[(1.8±0.5)次,(7.0±3.9)次,t=3.741,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示CUS组大鼠齿状回pCREB标记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Westernblot示CREB、ERK1、P—ERK1、ERK2、P—ERK2、P38、P—P38和JNK信号蛋白水平在2组大鼠海马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但CUS组大鼠的P—CREB水平[(13.6±8.3)%,(36.0±14.5)%,t=3.792,P〈0.05]和P—JNK水平[(30.8±7.8)%,(113.8±55.3),t=4.204,P〈0.05]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JNK—CREB信号通路异常在21d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中起着重要作用。CUS大鼠空间记忆功能是降低的,但通过锻炼,空间忆功功能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丝裂原活化蛋白 CAMP反元件结合蛋白 海马
原文传递
母鼠妊娠前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胎鼠大脑5-羟色胺1A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月君 史雪川 +3 位作者 许宏武 杨汉华 陈思红 陈晓东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04-407,共4页
目的观察母鼠妊娠前接受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S)后皮质醇(COR)水平改变对胎鼠大脑不同区域5-羟色胺1A(5-HT1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SD成年健康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母鼠组(8只)和CUS母鼠组(12只)。采用11种刺激方法对CUS母鼠... 目的观察母鼠妊娠前接受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S)后皮质醇(COR)水平改变对胎鼠大脑不同区域5-羟色胺1A(5-HT1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SD成年健康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母鼠组(8只)和CUS母鼠组(12只)。采用11种刺激方法对CUS母鼠组进行21 d CUS,构建CUS模型。造模前后CUS母鼠组和正常对照母鼠组进行开场实验及蔗糖水消耗实验,分析CUS对母鼠自主行为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妊娠第20天母鼠血清COR水平,分析CUS对母鼠COR的影响。采用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胎鼠大脑海马、额前皮质、下丘脑5-HT1A受体mRNA表达情况。结果 1.CUS母鼠组应激后开场实验的总路程、周边路程、中央路程和蔗糖水消耗实验的蔗糖水消耗量明显少于应激前及正常对照母鼠组。2.血清COR水平在正常母鼠组为(155.3±14.4)μg.L-1,CUS组为(190.2±19.8)μg.L-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二组胎鼠的体质量和脑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胎鼠海马中5-HT1A受体mRNA的表达量正常对照组为0.286±0.025,CUS组为0.228±0.1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额前皮质中5-HT1A受体mRNA的表达量正常对照组为0.266±0.028,CUS组为0.249±0.0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胎鼠下丘脑中5-HT1A受体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鼠妊娠前接受CUS,可引起胎鼠大脑各区域5-HT1A受体表达异常,其机制与母体血清中COR水平有关。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皮质醇 胎鼠 5-羟色胺 大鼠
原文传递
母鼠妊娠前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子代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突触结合蛋白Ⅰ和突触结合蛋白Ⅳ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月君 史雪川 +3 位作者 陈思红 杨汉华 赖辉红 李碧燕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49,53,共5页
【目的】探讨母鼠妊娠前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对1月龄子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大脑海马突触结合蛋白Ⅰ(synaptotagmin Ⅰ,syt Ⅰ)和突触结合蛋白Ⅳ(syt Ⅳ)表达的影响。【方法】SD系成年健康雌性大鼠随机分... 【目的】探讨母鼠妊娠前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对1月龄子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大脑海马突触结合蛋白Ⅰ(synaptotagmin Ⅰ,syt Ⅰ)和突触结合蛋白Ⅳ(syt Ⅳ)表达的影响。【方法】SD系成年健康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CUS组(10只);采用11种刺激方法构建CUS模型;子鼠1月龄时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应用Elisa法检测实验动物血清的皮质醇(cortisol,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鼠大脑海马syt Ⅰ和syt Ⅳ的表达情况。【结果】1)应激结束时和分娩后,CUS组母鼠血清CRH和COR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水迷宫实验中,CUS组子鼠寻找平台潜伏期长于正常对照组子鼠,而穿越平台次数少于正常对照组子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月龄CUS组子代CRH和COR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子代。4)CUS组和正常对照组子鼠大脑海马syt Ⅰ和syt Ⅳ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MOD)值,只在CA3层和DG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鼠妊娠前CUS会使子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并使大脑海马syt Ⅰ和syt Ⅳ的表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学习 皮质醇 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 突触结合蛋白I 突触结合蛋白IV
原文传递
母鼠妊娠前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子代大鼠大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思红 陈晓东 +2 位作者 杨汉华 赖辉红 黄月君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3-226,共4页
目的 探讨母鼠妊娠前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S)对2月龄子代大鼠血清皮质醇(COR)水平以及大脑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 SD系雌性大鼠简单随机分为正常组和CUS模型组.采用11种刺激方法... 目的 探讨母鼠妊娠前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S)对2月龄子代大鼠血清皮质醇(COR)水平以及大脑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 SD系雌性大鼠简单随机分为正常组和CUS模型组.采用11种刺激方法对CUS模型组母鼠进行21 d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2组母鼠分别于造模前后行开场试验及蔗糖消耗试验.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月龄子代大鼠血清COR水平,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海马BDNF和TrkB的表达情况.结果 1.CUS模型组母鼠在应激后的开场试验的总路程、周边路程、中央路程和蔗糖消耗试验的蔗糖水消耗量明显少于应激前及正常对照组母鼠.2.子代大鼠血清COR水平分别为:正常雌性子代组(119.9±9.0) μg/L,CUS雌性子代组(128.9±7.3) μg/L,正常雄性子代组(105.4±10.4)μg/L,CUS雄性子代组(116.5 ±10.9)μg/L,2组同性别子代大鼠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体质量和脑质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子代大鼠海马BDNF表达的相对灰度值分别为:正常雌性子代组(42.4±6.9),CUS雌性子代组(36.1±8.5),正常雄性子代组(43.7 ±6.4),CUS雄性子代组(39.6±8.4),2组同性别子代大鼠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子代大鼠海马TrkB表达的相对灰度值分别为:正常雌性子代组(50.2±3.9),CUS雌性子代组(47.1±2.9),正常雄性子代组(50.5±5.4),CUS雄性子代组(46.5±6.7),2组同性别子代大鼠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母鼠妊娠前CUS会使子代大鼠大脑海马BDNF及TtkB的表达减少,其机制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功能失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子代 皮质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酪氨酸酶受体
原文传递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金利 田蜜 +2 位作者 刘晓宇 吴智方 刘芳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3期422-424,452,共4页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S)抑郁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足底电击的方法建立大鼠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n=10):对照组(C组)、PTSD组、CUS组、PTSD+CUS组(P+C组)。在1、7、14...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S)抑郁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足底电击的方法建立大鼠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n=10):对照组(C组)、PTSD组、CUS组、PTSD+CUS组(P+C组)。在1、7、14、21天测量大鼠体重,并行糖水偏好和强迫游泳实验,在7、14、21天做条件性恐惧实验。结果:与C组相比,CUS组和P+C组体重增加缓慢,PTSD组体重正常。CUS组于第21天出现糖水消耗比例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C组于第14天即出现上述抑郁表现。条件性恐惧实验中,PTSD组与PTSD+CUS组僵直时间显著增加,CUS组无明显变化。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动物更易产生抑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障碍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 糖水偏好 强迫游泳
原文传递
母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后对子代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月君 史雪川 +1 位作者 杨汉华 陈钿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母鼠接受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后短期内受孕对1月龄子代大鼠大脑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SD系成年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 【目的】探讨母鼠接受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后短期内受孕对1月龄子代大鼠大脑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SD系成年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母鼠组(8只)和CUS母鼠组(12只)。采用11种刺激方法对CUS母鼠组进行21 d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于应激前、后,两组母鼠进行开场试验及蔗糖水消耗试验,分析CUS对母鼠自主行为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1周内受孕的CUS母鼠组所得子代大鼠(雌雄各30只)1月龄时海马中BDNF的表达情况,并与同期受孕的正常对照母鼠组所产子代大鼠进行同性别间的比较。【结果】CUS母鼠组应激后开场试验的总路程、周边路程、中央路程和蔗糖水消耗试验的蔗糖水消耗量明显少于应激前及正常对照母鼠组。子代大鼠海马中BDNF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相对灰度值在正常雌性子代组为42.4±6.9,CUS雌性子代组为36.1±8.5(P<0.05);在正常雄性子代组为43.7±6.4,CUS雄性子代组为39.6±8.4(P<0.05)。子代大鼠海马中BDNF mRNA的表达量在正常雌性子代组为6.65±0.26,CUS雌性子代组为4.55±0.37(P<0.05);在正常雄性子代组为6.77±0.20,CUS雄性子代组为4.75±0.30(P<0.05)。【结论】母鼠接受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后短期内受孕,会使子代大鼠海马中BDNF mRNA转录水平显著下降,而且这种改变与BDNF阳性细胞在海马中表达减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子代 海马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原文传递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易感性差异的5-羟色胺转运体和5-羟色胺受体机制研究
17
作者 刘杰 王瑛 +3 位作者 贾梅志 王晓慧 张尚荣 尚士渲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易感性差异的中脑边缘系统5-羟色胺转运体(5-Hrrr)和5-羟色胺lA受体(5-HT1AR)机制。方法15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20)... 目的探讨大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易感性差异的中脑边缘系统5-羟色胺转运体(5-Hrrr)和5-羟色胺lA受体(5-HT1AR)机制。方法15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20)和对照组(n=30)。实验组建立CUS模型,根据旷场试验(Open Field Test,OFT)和强迫游泳试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测评指标将大鼠分为高、中、低易感组。在应激模型建立后分别处死高、低偏爱组和对照组大鼠各8只,原位杂交检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区5-HT1A和5-HT1AR的表达。结果高易感组三个脑区5-HTT的灰度值高于低易感组,3组脑区灰度值分别为:mPFC区169.20±8.23,143.53±5.31、Nac区177.41±5.68,158.65±5.24、VTA区174.16±5.61,158.654±4.8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易感组三个脑区5-HTlAR的灰度值低于低易感组,3组脑区灰度值分别为:mPFC区113.98±7.46,125.90±3.30、Nac区112.11±5.50,125.06±3.97、VTA区103.11±6.晒,115.57±3.1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脑边缘系统VrA—NAc-mPFC环路中5-HT1AR高表达状态和5-HTT低表达状态与大鼠CUS高易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5-羟色胺转运体 5-羟色胺1A受体
原文传递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主动回避行为与脑电图的相关性
18
作者 朱庆春 黄宏平 +3 位作者 王峰 王邦安 张环环 汪萌芽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1-393,共3页
目的 观察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大鼠认知功能和脑电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否存在相关性及可能的神经电生理机制.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10).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模型组大鼠,用主动回避行为实验检测两... 目的 观察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大鼠认知功能和脑电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否存在相关性及可能的神经电生理机制.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10).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模型组大鼠,用主动回避行为实验检测两组大鼠脑功能,用脑电图检测大鼠脑电活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主动回避行为测试的学习阶段学会躲避电击前的失败率明显减少[(42±36)%,982±30)%,P<0.05],且脑电图频谱分析显示δ波(0.5~3Hz)的功率值增加[(47.09±22.86)μv2,(22.55±11.57) μv3,P<0.05].模型组大鼠的主动回避行为学习阶段学会前的失败率与脑电δ波功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17,P<0.05);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导致大鼠的主动回避行为增强,同时脑电图δ波的功率值增加,脑认知功能与脑电活动之间存在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主动回避行为 脑电图 大鼠
原文传递
L-酪氨酸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小鼠行为学的影响及机制
19
作者 李仲铭 李静华 +1 位作者 朱广瑾 陈英杰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8年第11期976-978,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小鼠行为学的损害及L-酪氨酸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加孤养结合的方法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发运动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小鼠行为学进行测试,测定脑组织...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小鼠行为学的损害及L-酪氨酸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加孤养结合的方法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发运动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小鼠行为学进行测试,测定脑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含量进一步评价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及药物干预效果。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小鼠对新环境的探究行为和行走路程从第3周开始明显减少,至第4周[(1.36±0.43)m]与正常对照组[(2.01±0.31)m]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补充L-酪氨酸后自发运动成绩[(1.93±0.37)m]明显提高(P〈0.0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逃避潜伏期[(31.5±17.6)s]逐渐缩短,而应激组[(62.4±25)s]则与之相反并且差异显著(P〈0.05);L-酪氨酸组小鼠逃避潜伏期[(32.3±21)s]亦逐渐缩短且与应激组差异明显(P〈0.05),应激组皮层、海马和下丘脑的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应激组皮层、下丘脑NE含量也显著降低(均P〈0.01):补充L-酪氨酸后小鼠大脑皮层、海马和下丘脑组织中的DA、NE含量均升高。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小鼠出现体力下降、抑郁情绪倾向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等行为学改变,应激小鼠脑组织DA、NE含量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MORRIS水迷宫 行为 L-酪氨酸
原文传递
不同年龄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不同脑区内乙酰胆碱酯酶的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荣玮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19期2305-2307,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对不同年龄组大鼠不同脑区内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老年、中年和青年大鼠额叶皮质、海马、下丘脑内乙酰胆碱酯酶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21天后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不... 目的观察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对不同年龄组大鼠不同脑区内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老年、中年和青年大鼠额叶皮质、海马、下丘脑内乙酰胆碱酯酶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21天后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不同脑区AchE的表达比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导致不同年龄组大鼠不同脑区AchE的表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乙酰胆碱酯酶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