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总评“归一值”在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少飞 陈鹏浩 +3 位作者 张飞 徐升 刘德坤 吴刚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7-346,共10页
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聚乳酸微球,考察了内相聚乳酸浓度(X1)、理论载药量(X2)和搅拌速率(X3)对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粒径、跨距及5 d释放率的影响。用数学方法将试验设计中的多指标"归一"... 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聚乳酸微球,考察了内相聚乳酸浓度(X1)、理论载药量(X2)和搅拌速率(X3)对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粒径、跨距及5 d释放率的影响。用数学方法将试验设计中的多指标"归一"化,采用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对各指标以及总评"归一值"进行二项式拟合,描绘三维效应面,用Design-expert V8.06软件对总评"归一值"较佳的试验条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当聚乳酸质量浓度和搅拌速率减小、以及理论载药量增大时,总评"归一值"增大。经预测,当聚乳酸质量浓度为77.79 mg/mL、理论载药量(质量分数)为51.06%、搅拌速率为560.91 r/min时,总评"归一值"理论值达到最大(0.681 1)。依据上述较佳条件制备的微球总评"归一值"实测值为0.630 8,与理论预测值的偏差为-5.03%,其中包封率为84.49%,粒径7.19μm,跨距为1.134,5 d释放率为52.95%。微球表面光滑,DSC测试结果表明,其有效成分与微球骨架结合完好。表明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可用来预测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聚乳酸微球的较优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菌素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微球 溶剂蒸发法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 总评“归一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评“归一值”优选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欧 赵善婷 +3 位作者 李亚迪 金尧 李征远 高小康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17-23,共7页
优选回流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对黄芩中4种黄酮类成分的提取条件,并对其进行比较。以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得率的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对4种成分得率的影... 优选回流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对黄芩中4种黄酮类成分的提取条件,并对其进行比较。以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得率的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对4种成分得率的影响,并优选出最佳提取条件。结果显示,回流提取法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79%;液料比为11∶1;提取时间为2 h;提取2次,此条件下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平均得率分别为12.51%、3.48%、0.84%、0.24%,总评"归一值"OD平均值为0.94,与预测值的偏差为0.05%;超声提取法中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79%,液料比为22∶1,提取时间为51 min,提取1次,该条件下测得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平均得率分别为8.30%、2.53%、0.53%、0.19%,总评"归一值"OD为0.98,与预测值的偏差为0.01%。回流提取黄芩中4种黄酮类成分的得率远大于超声提取法。说明经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的回流提取法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预测性好。且该方法简单易操作、成本低,可为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有效利用和提取工艺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评“归一值” 黄芩 黄芩苷 汉黄芩苷 黄芩素 汉黄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评“归一值”优选银马口服液的澄清工艺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林 李元波 张爱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27,共4页
目的:优选银马口服液的澄清工艺,为该制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浊度对数方程测定法,以绿原酸含量、固含量、浊度的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壳聚糖用量、澄清温度、澄清时间及p H对银马口服液澄清... 目的:优选银马口服液的澄清工艺,为该制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浊度对数方程测定法,以绿原酸含量、固含量、浊度的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壳聚糖用量、澄清温度、澄清时间及p H对银马口服液澄清工艺的影响,通过测定粒径及Zeta电位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最佳澄清工艺条件为调节p H 4.5,壳聚糖用量0.1%,搅拌时间10 min,40℃水浴加热2 h,4℃冷藏静置12 h;绿原酸质量浓度0.085 5 g·L^(-1),固含量6.60 g·L^(-1),浊度9.967 NTU。80.9%的微粒平均粒径1.170μm,98.2%的微粒平均Zeta电位-0.778 m V。结论:优选的澄清工艺稳定可行,澄清效果好。澄清后银马口服液体系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度 总评“归一值” 绿原酸 壳聚糖 ZETA电位 银马口服液
原文传递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对四物汤醇沉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伍勇 贺福元 +3 位作者 曹燕 孙志良 张明军 彭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3期17-19,共3页
目的:在四物汤水提液的醇沉工艺中引入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化实验设计、指标评价,进而获得较好的醇沉效果。方法:选择清膏浓度、含醇量和静置时间为考察因素,按照星点设计进行提取,用浸膏得率,以及梓醇、芍药苷和阿魏酸的含量作为... 目的:在四物汤水提液的醇沉工艺中引入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化实验设计、指标评价,进而获得较好的醇沉效果。方法:选择清膏浓度、含醇量和静置时间为考察因素,按照星点设计进行提取,用浸膏得率,以及梓醇、芍药苷和阿魏酸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算得总评"归一值",并进行二项式拟合,描绘三维效应面,从效应面上选取对总评"归一值"较佳的实验条件。结果:二项式拟合复相关系数较高,r2为0.898,以较佳条件提取,得总评"归一值"0.7816,与理论预测值的偏差为-1.20%。结论: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能对四物汤水提液的醇沉工艺进行较好的优化,为中药方剂的醇沉工艺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物汤 醇沉工艺 总评“归一值” 星点设计 效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设计结合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选银桑菊固体饮料提取工艺 被引量:7
5
作者 李跃辉 王银 +3 位作者 彭宇 何亚辉 杨再江 向丽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1-767,共7页
目的优选银桑菊固体饮料(YSJ)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绿原酸、多糖含量和浸膏得率的总评"归一值"(OD)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初步优选YSJ的提取工艺,Box-Behnken效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其工艺。结果正交设计优选的最佳工艺为:加10倍... 目的优选银桑菊固体饮料(YSJ)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绿原酸、多糖含量和浸膏得率的总评"归一值"(OD)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初步优选YSJ的提取工艺,Box-Behnken效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其工艺。结果正交设计优选的最佳工艺为:加10倍量水,浸泡0.5 h,提取2次,每次1.5 h;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选的工艺为:加10.82倍水,浸泡0.51 h,提取2次,每次1.77 h。结论经实验结果对比可知,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选的提取工艺参数更精确,更细致且预测性好,产品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桑菊固体饮料 正交设计 BOX-BEHNKEN效应面法 总评“归一值”(OD) 绿原酸 多糖 浸膏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ckett-Burman设计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双丙戊酸钠缓释片处方 被引量:6
6
作者 陈肖东 苏峰 +2 位作者 毕东辉 桂双英 何广卫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4期621-626,共6页
目的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双丙戊酸钠缓释片处方。方法以相似因子f2值为指标,运用Plackett-Burman设计评价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以HPMC K100M、HPMC K15M的量和乙醇浓度为自变量,以各指标的总评"归一... 目的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双丙戊酸钠缓释片处方。方法以相似因子f2值为指标,运用Plackett-Burman设计评价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以HPMC K100M、HPMC K15M的量和乙醇浓度为自变量,以各指标的总评"归一"值为因变量,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对自变量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拟合和二项式拟合,选择最佳模型进行预测分析,比较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偏差。结果二项式拟合方程相关系数较高,r为0.962 0,表明该模型对研制的双丙戊酸钠缓释片预测性良好。最佳处方为HPMC K100M 286.72 mg,HPMC K15M 16.96 mg,乙醇浓度27%。结论该方法用于缓释片处方优化操作简便、预测性好,所制得缓释片效果理想值得进一步扩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丙戊酸钠 缓释制剂 PLACKETT-BURMAN设计 星点设计 总评“归一值” 处方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指标优选香芍颗粒挥发油中β-环糊精的包合工艺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林 李元波 +1 位作者 朱丽萍 张爱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7-450,共4页
目的提高挥发油在香芍颗粒中的稳定性。方法建立测定桉油精的HPLC方法,并以包合物的含油率、包合率、收率、桉油精的转移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水与β-环糊精的比例以及研磨时间,总评"归一值&q... 目的提高挥发油在香芍颗粒中的稳定性。方法建立测定桉油精的HPLC方法,并以包合物的含油率、包合率、收率、桉油精的转移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水与β-环糊精的比例以及研磨时间,总评"归一值"进行统计分析,薄层层析法、差示扫描量热法(DSC)验证包合物。结果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1∶8,水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3∶1,研磨60 min。在包合过程中,挥发油的性质未发生改变,其与β-环糊精已形成包合物。结论该优选工艺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芍颗粒 挥发油 Β-环糊精 桉油精 HPLC 正交试验 总评“归一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心血拌丹参最佳炮制工艺的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阳强 于欢 +1 位作者 钟凌云 龚千峰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47-1349,共3页
目的优化猪心血拌丹参的烘干炮制新工艺。方法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黄酒量,猪心血量,烘干温度为自变量,猪心血拌丹参中丹参酮ⅡA,丹酚酸B以及醇溶性浸出物和水溶性浸出物为评价指标,通过对各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及二项式拟合,采用效... 目的优化猪心血拌丹参的烘干炮制新工艺。方法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黄酒量,猪心血量,烘干温度为自变量,猪心血拌丹参中丹参酮ⅡA,丹酚酸B以及醇溶性浸出物和水溶性浸出物为评价指标,通过对各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及二项式拟合,采用效应面法优选最佳炮制工艺。结果最佳炮制工艺为猪心血量32%,黄酒量24%,烘干温度61℃。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1.54%、61.8%、0.171%、5.698%。OD值分别为0.723、0.710、0.711。结论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的猪心血拌丹参炮制工艺稳定可行且预测性良好,为规范地方饮片特殊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溶性浸出物 水溶性浸出物 丹参酮IIA 丹酚酸B 总评“归一值” 丹参
原文传递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参麦胶囊成型工艺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晶晶 吴亚超 +2 位作者 侯健 李德坤 叶正良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9年第2期54-57,66,共5页
目的优选参麦胶囊的成型工艺。方法以吸湿性、成型性及流动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辅料及辅料用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乙醇浓度、乙醇用量等成型工艺参数。结果确定最佳成型工艺为:选用微晶纤维素为辅料,用量为40%;乙醇浓度... 目的优选参麦胶囊的成型工艺。方法以吸湿性、成型性及流动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辅料及辅料用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乙醇浓度、乙醇用量等成型工艺参数。结果确定最佳成型工艺为:选用微晶纤维素为辅料,用量为40%;乙醇浓度为70%,用量为20%(g/ml),总评"归一值"(overall desirability,OD)平均值0.600 5,与模型方程理论预测值(0.627 5)的偏差-4.30%。制备的颗粒合格率91.67%,临界相对湿度约为68%。结论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得到的参麦胶囊成型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颗粒具有合格率高、流动性好、堆密度高、抗吸湿性强的特征,为该制剂之后的大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麦胶囊 成型工艺 总评“归一值” 吸湿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选晕瘫通脑片提取工艺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跃辉 王银 +1 位作者 袁清照 张水寒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5年第9期957-961,共5页
目的:优选晕瘫通脑片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葛根素提取量和浸膏得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效应面法考察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优选得到晕瘫通脑片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8.... 目的:优选晕瘫通脑片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葛根素提取量和浸膏得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效应面法考察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优选得到晕瘫通脑片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8.6倍量,浸泡63.8 min后提取128.4 min,提取两次。结论:通过Box-Behnken效应面法及总评"归一值"(OD)为评价系统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简便易行、预测性好,可为晕瘫通脑片的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瘫通脑片 BOX-BEHNKEN效应面法 总评“归一值” 葛根素 浸膏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黄酮哌酯缓释片的研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邰航 刘晓娟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01-606,共6页
目的制备盐酸黄酮哌酯缓释片,并对其处方进行优化。方法以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为基本骨架材料,用湿法制粒压片法制粒压片。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各指标的总评"归一值"为因变量,采用二项式拟合建立因素与因变量的数学关系... 目的制备盐酸黄酮哌酯缓释片,并对其处方进行优化。方法以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为基本骨架材料,用湿法制粒压片法制粒压片。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各指标的总评"归一值"为因变量,采用二项式拟合建立因素与因变量的数学关系,根据模型绘制效应面图和等高线图优化处方并进行验证。结果最优处方组成:HPMC-4000为68.44 mg,HPMCAS为4.60 mg,糖粉为19.60 mg。结论盐酸黄酮哌酯缓释片的制备简单易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准确的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黄酮哌酯 缓释片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总评“归一值” 处方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四物汤提取工艺 被引量:7
12
作者 伍勇 贺福元 +3 位作者 曹燕 孙志良 张明军 彭涛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2830-2832,共3页
目的: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四物汤提取工艺。方法:以药材浸泡时间、加水量和提取时间为自变量,以浸膏得率和梓醇、芍药苷、阿魏酸含量的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描绘三维效应面,从效应面上选取最佳... 目的: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四物汤提取工艺。方法:以药材浸泡时间、加水量和提取时间为自变量,以浸膏得率和梓醇、芍药苷、阿魏酸含量的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描绘三维效应面,从效应面上选取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10.2倍量,浸泡68min后提取105min。二次多项式拟合相关系数较高,得总评"归一值"为0.7912。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能提高优化预测的准确性,可为中药方剂的提取工艺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物汤 提取工艺 总评“归一值” 星点设计 效应面
原文传递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黄连提取工艺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航 李小芳 +3 位作者 李娜 易鹏 苏娟 张玉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52-55,共4页
目的:优选黄连提取工艺。方法:以乙醇体积分数、溶剂用量、提取时间为自变量,以总评"归一值"(包括浸膏得率,小檗碱、黄连碱、黄连总碱的质量分数)为因变量,对自变量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及二项式拟合;采用效应面法优选提取... 目的:优选黄连提取工艺。方法:以乙醇体积分数、溶剂用量、提取时间为自变量,以总评"归一值"(包括浸膏得率,小檗碱、黄连碱、黄连总碱的质量分数)为因变量,对自变量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及二项式拟合;采用效应面法优选提取工艺,并对结果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优选的提取工艺为10倍量50%乙醇提取3次,每次50 min。提取率实测值与预测值偏差为-2.27%,二项式拟合r=0.936 2。结论:优选的黄连提取工艺简便,预测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星点设计 效应面优化法 总评“归一值” 小檗碱 黄连碱 黄连总碱 一测多评
原文传递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鱼腥草挥发油滴丸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颖 纪莎 +3 位作者 倪立坚 郑沁鈊 林淑贞 王和鸣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4-19,共6页
目的:优选鱼腥草挥发油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鲜鱼腥草中挥发油。以成品的外观评分、溶散时限和甲基正壬酮含量的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五水平星点试验考察滴距、基... 目的:优选鱼腥草挥发油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鲜鱼腥草中挥发油。以成品的外观评分、溶散时限和甲基正壬酮含量的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五水平星点试验考察滴距、基质与挥发油质量比、药液温度和冷凝液上部温度对鱼腥草挥发油滴丸制备工艺的影响,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二项式方程和三项式方程拟合,建立回归模型,通过效应面法确定最佳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和验证试验。采用GC测定甲基正壬酮含量。结果:鱼腥草挥发油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滴管口径2 mm,滴速50 d·min-1,基质PEG 4000-PEG 6000(1∶1),冷凝液为二甲基硅油,滴距6.2 cm,基质-挥发油(3.7∶1),药液温度87.4℃,冷凝液上部温度7.9℃;外观评分、崩解时限、甲基正壬酮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82分,16.4 min,1.83μg·g-1,与预测值的偏差依次为2.04%,1.49%,1.61%。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鱼腥草挥发油滴丸的制备工艺优化,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为鱼腥草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挥发油 滴丸 甲基正壬酮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总评“归一值”
原文传递
地格达-4味汤煎煮工艺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香 丁瑞雪 +5 位作者 巴根那 白玉霞 拉喜那木吉拉 蔡大宇 饶小勇 罗晓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133-139,共7页
目的:优化地格达-4味汤(DGD-4D)的煎煮工艺,为蒙药汤剂煎煮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DGD-4D为模型药,比较了不同蒙药煎煮方法;采用HPLC测定汤剂中指标成分秦皮乙素、栀子苷、胡黄连苷Ⅰ和胡黄连苷Ⅱ的含量,以指标成分转移率和浸膏得... 目的:优化地格达-4味汤(DGD-4D)的煎煮工艺,为蒙药汤剂煎煮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DGD-4D为模型药,比较了不同蒙药煎煮方法;采用HPLC测定汤剂中指标成分秦皮乙素、栀子苷、胡黄连苷Ⅰ和胡黄连苷Ⅱ的含量,以指标成分转移率和浸膏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DGD-4D的煎煮工艺,使用Design-Expert8. 0. 6软件进行回归模型拟合,建立工艺参数预测模型,并对最优工艺进行验证。结果:确定DGD-4D最佳煎煮条件为加40倍量水,煎煮17 min,煎煮1次;秦皮乙素、栀子苷、胡黄连苷Ⅰ和胡黄连苷Ⅱ转移率以及浸膏得率分别为70. 01%,94. 11%,61. 23%,92. 32%,32. 89%。结论:建立了DGD-4D的最佳煎煮方法,对于提高蒙药制剂水平以及保证其临床疗效的一致性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格达-4味汤 秦皮乙素 栀子苷 胡黄连苷Ⅰ 胡黄连苷Ⅱ 总评“归一值” 煎煮工艺
原文传递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糖肾宁颗粒的成型工艺 被引量:22
16
作者 尚雅文 龚慕辛 +2 位作者 翟永松 王满元 马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4-18,共5页
目的:优选糖肾宁颗粒的成型工艺。方法:以成型性、溶解性、吸湿性及吸湿后外观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辅料种类,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辅料配合比例、用量、润湿剂浓度等成型工艺参数。结果:最佳成型工艺为提取物-糊精-甘露醇(4... 目的:优选糖肾宁颗粒的成型工艺。方法:以成型性、溶解性、吸湿性及吸湿后外观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辅料种类,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辅料配合比例、用量、润湿剂浓度等成型工艺参数。结果:最佳成型工艺为提取物-糊精-甘露醇(4∶3∶3),加入75%乙醇制软材,干燥温度55℃。总评"归一值"(overall desirability,OD)平均值0.786,与模型方程理论预测值(0.78)的偏差0.8%。制备的颗粒剂合格收率88.44%,溶化时间<0.5 min,临界相对湿度约70%,休止角34.8度,堆密度0.49 g·m L-1。结论:优选的成型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糖肾宁颗粒具有合格率高、溶化性好、抗吸湿性强的特征,为该制剂的大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肾宁颗粒 成型工艺 总评“归一值” 吸湿曲线 堆密度 休止角
原文传递
Box-Behnken设计优化石斛清咽含片提取工艺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怀伟 邹俊波 +1 位作者 张廷模 邹文俊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17-20,共4页
目的:优选石斛清咽含片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HPLC测定石斛酚含量,检测波长278 nm,流动相乙腈(A)-0.5%甲酸(B)梯度洗脱(0 - 20 min,27%A;20 - 30 min,27% - 40%A;30- 45 min,40% - 65%A;45 - 50 min,65% - 27%A).以石斛... 目的:优选石斛清咽含片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HPLC测定石斛酚含量,检测波长278 nm,流动相乙腈(A)-0.5%甲酸(B)梯度洗脱(0 - 20 min,27%A;20 - 30 min,27% - 40%A;30- 45 min,40% - 65%A;45 - 50 min,65% - 27%A).以石斛酚提取量和干膏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试验考察提取时间、料液比、浸泡时间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1倍量水浸泡35 min,提取3次,每次1h;石斛酚提取量0.189 6 mg·g-1,干膏得率41.27%.结论:通过Box-Behnken效应面法及总评“归一值”为评价系统优选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为石斛清咽含片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清咽含片 BOX-BEHNKEN设计 总评“归一值” 桔梗 叠鞘石斛 石斛酚
原文传递
正交试验法优选泰痹颗粒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7
18
作者 叶淑颖 唐业建 +2 位作者 曾怡 郭婉媚 王岩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37-40,共4页
目的:优选泰痹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虎杖苷、大黄素含量及干膏得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考察加水量、提取次数及提取时间对泰痹颗粒水提工艺的影响。采用RP-HPLC测定虎杖苷、大黄素含量,流动相分别为乙腈-水(21∶79... 目的:优选泰痹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虎杖苷、大黄素含量及干膏得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考察加水量、提取次数及提取时间对泰痹颗粒水提工艺的影响。采用RP-HPLC测定虎杖苷、大黄素含量,流动相分别为乙腈-水(21∶79)和甲醇-0.1%磷酸溶液(77∶23),检测波长依次为306,254 nm。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 h;虎杖苷、大黄素质量分数及干膏得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076%,0.510%,25.720%。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该制剂的工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痹颗粒 提取工艺 总评“归一值” 虎杖苷 大黄素
原文传递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蜜糠炒白术的炮制工艺 被引量:11
19
作者 孟振豪 韩永红 钟凌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9-22,共4页
目的:优选蜜糠炒白术的炮制工艺,为建昌帮炮制工艺的传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白术内酯Ι,Ⅲ及水浸出物含量的总评"归一值"(overall desirability,OD)为因变量,蜜糠用量、炒制时间、炒制温度为自变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目的:优选蜜糠炒白术的炮制工艺,为建昌帮炮制工艺的传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白术内酯Ι,Ⅲ及水浸出物含量的总评"归一值"(overall desirability,OD)为因变量,蜜糠用量、炒制时间、炒制温度为自变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蜜糠炒白术的炮制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最佳炮制工艺为蜜糠用量55.8%,炒制温度261℃,炒制时间3.4 min。水浸出物、白术内酯Ⅰ和Ⅲ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1.5%,0.028%,0.069%。OD分别为0.74,0.76,0.72。OD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偏差1.4%。结论: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的蜜糠炒白术炮制工艺稳定可行且预测性良好,为规范地方饮片特色炮制工艺及其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内酯Ⅰ 白术内酯Ⅲ 水浸出物 总评“归一值” 白术
原文传递
共载多西他赛和藤黄酸白蛋白纳米粒的处方优选和质量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宇 李小芳 +3 位作者 吴超群 赵甜甜 马祖兵 孙强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04-110,共7页
目的: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共载多西他赛(DTX)和藤黄酸(GA)白蛋白纳米粒(DTX-GA-BSA NPs)的处方,制备DTX-GA-BSA NPs并评价其质量。采用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DI)筛选DTX和GA的最佳协同配比,为该纳米粒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目的: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共载多西他赛(DTX)和藤黄酸(GA)白蛋白纳米粒(DTX-GA-BSA NPs)的处方,制备DTX-GA-BSA NPs并评价其质量。采用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DI)筛选DTX和GA的最佳协同配比,为该纳米粒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Nab^TM法制备DTX-GA-BSA NPs,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载体材料。利用Design-Expert8.0.6软件设计实验和处理数据,以粒径和多分散性指数(PDI)的总评"归一值"(OD)以及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测定DTX-GABSA NPs的粒径,PDI,包封率和Zeta电位。利用噻唑蓝比色法分别测定DTX和GA对MGC-803和HGC-27细胞增殖的单独和协同抑制作用。结果:DTX-GA-BSA NPs的最优处方为BSA质量浓度5 g·L^-1,水油体积比(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 1∶17,药载比(药物与载体的质量比) 1∶10;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小,具有优良的预测性。DTX-GA-BSA NPs的平均粒径135.8 nm,PDI=0.09,Zeta电位-21.4 mV。当DTX和GA浓度分别为0.004,0.12μmol·L^-1时,二者对MGC-803细胞的协同增殖抑制作用最显著;当DTX和GA浓度分别为0.004,1μmol·L^-1时,二者对HGC-27细胞的协同增殖抑制作用最显著。结论:优选的DTX-GA-BSA NPs处方工艺稳定可靠,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预测能力和实用性。DTX和GA联用对MGC-803,HGC-27细胞均具有协同作用,但不呈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他赛 藤黄酸 白蛋白纳米粒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总评“归一值” 两药相互作用指数 NabTM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