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考虑非均衡吸附的多孔介质中循环注入污染物运移规律
被引量:
3
1
作者
郭志光
白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67-1272,共6页
由经典的吸附解吸作用下污染物运移控制方程出发,将Freundlich线性等温吸附模型中溶质浓度上升、下降过程视为吸附、解吸过程,从而建立了非均衡吸附问题理论模型;并给出了累计质量分数及相对浓度的相关表达。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数...
由经典的吸附解吸作用下污染物运移控制方程出发,将Freundlich线性等温吸附模型中溶质浓度上升、下降过程视为吸附、解吸过程,从而建立了非均衡吸附问题理论模型;并给出了累计质量分数及相对浓度的相关表达。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分析方法讨论了三角函数、高斯脉冲函数循环注入下污染物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吸附、解吸平衡常数的差值对污染物吸附量有较大影响,其值越大吸附量则越大;随着弥散度的增大,穿透曲线峰值有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穿透过程越久。此外,对于连续注入,注入时间存在一个临界值,小于该值时溶质浓度峰值随注入时间的增大而增大,而大于该值时溶质浓度峰值恒等于注入浓度平均值;且注入时间越大峰值出现时刻越晚;而相对浓度随注入时间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运移
循环注入
非均衡吸附
多孔介质
迁移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蒸汽注入式联合循环装置可能性与循环参数的优化
2
作者
王平子
《东方汽轮机》
2003年第4期61-68,共8页
蒸汽注入式联合循环装置由于没有汽轮机、凝汽器和庞大的循环水冷却系统,因而设备简单、单位投资成本小,但却具有高经济性和良好的生态指标。该文叙述了蒸汽注入式联合循环装置的热力系统。对用该型装置与其它现代的联合循环装置生产...
蒸汽注入式联合循环装置由于没有汽轮机、凝汽器和庞大的循环水冷却系统,因而设备简单、单位投资成本小,但却具有高经济性和良好的生态指标。该文叙述了蒸汽注入式联合循环装置的热力系统。对用该型装置与其它现代的联合循环装置生产电能的相对经济性作了比较估计,考察了提高注蒸汽式联合循环装置经济性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
注入
式联合
循环
装置
循环
参数
生态指标
热力系统
发电设备
STIG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含水期无效水循环形成时机的定量表征
被引量:
10
3
作者
管错
石成方
王鸣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1期188-193,共6页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注入水无效循环不断增加是油田开发的必然趋势。特别是进入高含水期后,注入水无效循环已经成为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准确判断注入水无效循环出现的时机,可为及时制定相关治理措施、为提高注入水的利用...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注入水无效循环不断增加是油田开发的必然趋势。特别是进入高含水期后,注入水无效循环已经成为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准确判断注入水无效循环出现的时机,可为及时制定相关治理措施、为提高注入水的利用率提供必要的前提。选取油水黏度比μo/μw、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Kh/Kv、油层厚度h、注采井距L、生产压差ΔP、油层韵律性、相对渗透率等因素,利用八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讨论以上各个因素对无效水循环出现时机的影响程度。在对试验结果进行直接分析和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各种因素对注入水无效循环产生的影响作用的主次顺序和影响程度。最后,对试验结果回归出了相应的公式,依此可对油田是否出现无效水循环进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注入
水无效
循环
正交试验
回归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井周期注CO_(2)联合降压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分析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逸群
杜红星
+1 位作者
王海柱
李根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9-213,共15页
相较于单纯地封存CO_(2),CO_(2)置换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能够满足水合物资源开采和碳封存的双重需求。为确保安全高效开发水合物的同时提高CO_(2)封存率,按照双井周期注入CO_(2)联合降压法开采水合物的思路,以中国南海...
相较于单纯地封存CO_(2),CO_(2)置换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能够满足水合物资源开采和碳封存的双重需求。为确保安全高效开发水合物的同时提高CO_(2)封存率,按照双井周期注入CO_(2)联合降压法开采水合物的思路,以中国南海典型水合物藏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矿藏尺度水合物注采热—流—固—化四场耦合数值模型,并开展了连续、间歇、循环3类注入开采方案和单井降压开采方案的对比分析,然后模拟分析注CO_(2)辅助水合物降压开采的增产效果,最后对比了不同注入方案的CO_(2)回收和封存情况,探索了水合物法碳封存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邻井CO_(2)的注入有助于降低产水量并缓解降压开采引起的地质沉降;(2)间歇注入较循环注入可促进储层中CO_(2)水合物生成,扩大注入井附近的高温区域,有利于生产井附近水合物的分解;(3)连续注入方式有利于分解气体的产出,但双井注采模式降低了甲烷水合物分解程度;(4)双井注采的CO_(2)注入分为快速注入阶段、反转阶段和缓慢注入阶段,其中双井间歇注入方案的CO_(2)注入效率最高。结论认为,双井间歇注入CO_(2)复合降压法能够在安全、高效开采水合物的同时具有相对可观的碳封存效果,是一种实现水合物商业化开采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潜在方法,研究成果对于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及CO_(2)地质封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降压开采
CO_(2)
双井
循环注入
产能模拟
碳封存
水合物分解
地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干热岩热储体积改造技术研究与试验
被引量:
5
5
作者
陈作
张保平
+3 位作者
周健
刘红磊
周林波
吴春方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2-87,共6页
干热岩的岩性、力学特性和开发利用方式与常规油气资源相比差异较大,其储层改造不能直接采用页岩油气与致密砂岩油气压裂技术,需要研究适用于干热岩的改造技术。为此,利用井下花岗岩岩心和大尺寸露头岩样,采用高温测试和真三轴物理模拟...
干热岩的岩性、力学特性和开发利用方式与常规油气资源相比差异较大,其储层改造不能直接采用页岩油气与致密砂岩油气压裂技术,需要研究适用于干热岩的改造技术。为此,利用井下花岗岩岩心和大尺寸露头岩样,采用高温测试和真三轴物理模拟系统,测试分析了高温岩石力学特性,模拟研究了裂缝起裂与扩展形态特征,分析了高温下花岗岩的脆塑性、岩石破坏特性以及天然裂缝对裂缝破裂压力、扩展路径和形态的影响特征,提出了“低排量热破裂+胶液扩缝+变排量循环注入”体积改造技术,并进行了现场试验,验证了室内研究结果。研究表明,花岗岩在高温下塑性强、脆性差、水平应力差大,岩石以张性和剪切混合破坏为主,天然裂缝和温差效应可显著降低破裂压力、提高裂缝复杂性与改造体积。研究结果对于干热岩热储高效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脆塑性
张剪破裂
温差效应
循环注入
复杂裂缝
体积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烷烃溶剂/CO_(2)/稠油体系中泡沫油研究进展
6
作者
裘鋆
沈之芹
+2 位作者
何秀娟
崔乐雨
虞辰敏
《化学世界》
CAS
2024年第4期195-204,共10页
泡沫油流是一次采油(天然甲烷气饱和的稠油衰减开采)和二次开采(一次采油后注入循环气体)中关键的驱油机理。相比一次采油,气体(也称溶剂)类型和用量影响至关重要。泡沫油稳定性与溶解气体组成、稠油黏度、温度、溶解气体比和压力衰竭...
泡沫油流是一次采油(天然甲烷气饱和的稠油衰减开采)和二次开采(一次采油后注入循环气体)中关键的驱油机理。相比一次采油,气体(也称溶剂)类型和用量影响至关重要。泡沫油稳定性与溶解气体组成、稠油黏度、温度、溶解气体比和压力衰竭率等因素密切相关。尽管综述和分析了不同参数下泡沫油形成过程,但尚未完全了解采油(如,循环溶剂注入(CSI))过程中其形成的最佳条件。总结了影响泡沫油性能的内外部气体驱动机理,对于不同气体,CO_(2)饱和稠油形成的泡沫油比甲烷形成的泡沫油质量更好,这是因为稠油中CO_(2)解吸速度更加缓慢。讨论了CO_(2)与其它气体、化学剂或驱油技术组合作为强化循环溶剂注入(ECSI)的实例,以及克服CSI过程引起的原油黏度升高等问题,展望了CO_(2)在稠油开采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烃溶剂
CO_(2)
稠油
泡沫油
循环
溶剂
注入
(CS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考虑煤体层理方向效应的液态CO2致裂增透规律
被引量:
2
7
作者
翟成
马征
+2 位作者
张建国
徐吉钊
孙勇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9,共5页
为研究循环注入液态CO2过程中煤体层理方位对致裂效果的影响,利用非金属超声波检测分析仪与低场核磁共振仪研究了不同循环注入液态CO2煤样的损伤程度及孔隙发育程度。结果表明:煤层层理对煤体的冻融损伤破坏模式及内部孔隙发育均有一定...
为研究循环注入液态CO2过程中煤体层理方位对致裂效果的影响,利用非金属超声波检测分析仪与低场核磁共振仪研究了不同循环注入液态CO2煤样的损伤程度及孔隙发育程度。结果表明:煤层层理对煤体的冻融损伤破坏模式及内部孔隙发育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层理方位首先影响煤体裂纹的起裂位置,进而影响其破坏模式及孔隙扩展、延伸、连通;随着循环注入液态CO2次数的增加,煤体表面因冻胀融缩作用引起的裂纹逐渐增多、变宽,煤体内部原有孔隙增大并产生新孔隙,不同层理方位效果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CO2
煤体层理
循环注入
损伤程度
孔隙
致裂增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水力压裂基础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
39
8
作者
仝少凯
高德利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115,共15页
中国低渗透、页岩、致密等难开采油气资源比较丰富,高效开发这类油气资源已成为保障国内油气供给的重要举措之一。水力压裂在难开采油气储层改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增储增产效果。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发展水力压裂技术,介绍了...
中国低渗透、页岩、致密等难开采油气资源比较丰富,高效开发这类油气资源已成为保障国内油气供给的重要举措之一。水力压裂在难开采油气储层改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增储增产效果。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发展水力压裂技术,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水力压裂新工艺和水力裂缝起裂与扩展理论研究、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等基础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分析认为工程与地质的匹配性、稳定与非稳态注入方式的选择性、水力压裂物理模拟与现场原型的相似性,是有效实施水力压裂新工艺的关键所在,并对未来循环注入和波动注入水力压裂研究方向提出了重点研究内容建议,包括非稳态注入流体形成机制研究、井筒压力波动行为研究、储层岩石起裂与扩展机理研究、压裂物理模拟试验与先导性试验、井下管柱动力学及控制技术研究等,以期尽快形成适合中国低渗透、页岩、致密等储层岩性的非稳态水力压裂工艺基础理论及配套技术,并制定非稳态水力压裂设计准则与施工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循环注入
波动
注入
裂缝扩展
页岩气
地热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CCS-EOR采区地面配套集输工艺研究
9
作者
王庆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1年第8期125-125,127,共2页
二氧化碳补集、埋存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也是改善大气环境、解决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二氧化碳补集与埋存应用在油田,不仅能够将二氧化碳埋存与地层,而且能够达到驱油、提高油藏采收率效果,与其他驱油技术相比,二氧化碳驱油具有适用...
二氧化碳补集、埋存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也是改善大气环境、解决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二氧化碳补集与埋存应用在油田,不仅能够将二氧化碳埋存与地层,而且能够达到驱油、提高油藏采收率效果,与其他驱油技术相比,二氧化碳驱油具有适用范围大、驱油成本低、采收率提高显著等优点。采用压缩机将天燃气附带二氧化碳产物通过管道、经过压缩机提压、管线输送,实现二氧化碳气井超临界注入、油井地面配套集输工艺回收气窜后的混合气,实现CCS-E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驱油
补集
埋存
循环注入
气窜
低温
控套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上多层合采稠油油藏高含水期油水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
1
10
作者
许亚南
龙明
+2 位作者
张运来
谢丽沙
张吉磊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7年第4期37-40,共4页
针对渤海Q油田北区高含水后期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等开发状况,采用可视化的多管并联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进行了油水渗流规律的实验研究,综述了注水开发油田高含水后期不同渗透率级差下的渗流规律。结果表明:非均质性油藏渗透率级差是...
针对渤海Q油田北区高含水后期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等开发状况,采用可视化的多管并联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进行了油水渗流规律的实验研究,综述了注水开发油田高含水后期不同渗透率级差下的渗流规律。结果表明:非均质性油藏渗透率级差是高含水后期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高含水后期注入水无效、低效循环的治理,及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后期
注入
水低效无效
循环
水驱油渗流规律
储层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未来的燃气轮机
11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1991年第2期80-82,共3页
关键词
燃气轮机
燃气涡轮发电装置
RP2620-1型
冷却系统
注入
循环
蒸发式再生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考虑非均衡吸附的多孔介质中循环注入污染物运移规律
被引量:
3
1
作者
郭志光
白冰
机构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出处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67-1272,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8043
51478034)
文摘
由经典的吸附解吸作用下污染物运移控制方程出发,将Freundlich线性等温吸附模型中溶质浓度上升、下降过程视为吸附、解吸过程,从而建立了非均衡吸附问题理论模型;并给出了累计质量分数及相对浓度的相关表达。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分析方法讨论了三角函数、高斯脉冲函数循环注入下污染物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吸附、解吸平衡常数的差值对污染物吸附量有较大影响,其值越大吸附量则越大;随着弥散度的增大,穿透曲线峰值有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穿透过程越久。此外,对于连续注入,注入时间存在一个临界值,小于该值时溶质浓度峰值随注入时间的增大而增大,而大于该值时溶质浓度峰值恒等于注入浓度平均值;且注入时间越大峰值出现时刻越晚;而相对浓度随注入时间的增大而减小。
关键词
污染物运移
循环注入
非均衡吸附
多孔介质
迁移过程
Keywords
contaminant transport
cyclic injection
non-equilibrium adsorption
porous medium
migration process
分类号
TU411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蒸汽注入式联合循环装置可能性与循环参数的优化
2
作者
王平子
出处
《东方汽轮机》
2003年第4期61-68,共8页
文摘
蒸汽注入式联合循环装置由于没有汽轮机、凝汽器和庞大的循环水冷却系统,因而设备简单、单位投资成本小,但却具有高经济性和良好的生态指标。该文叙述了蒸汽注入式联合循环装置的热力系统。对用该型装置与其它现代的联合循环装置生产电能的相对经济性作了比较估计,考察了提高注蒸汽式联合循环装置经济性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
蒸汽
注入
式联合
循环
装置
循环
参数
生态指标
热力系统
发电设备
STIG
循环
分类号
TM611.3 [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含水期无效水循环形成时机的定量表征
被引量:
10
3
作者
管错
石成方
王鸣川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1期188-193,共6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10-002)资助
文摘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注入水无效循环不断增加是油田开发的必然趋势。特别是进入高含水期后,注入水无效循环已经成为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准确判断注入水无效循环出现的时机,可为及时制定相关治理措施、为提高注入水的利用率提供必要的前提。选取油水黏度比μo/μw、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Kh/Kv、油层厚度h、注采井距L、生产压差ΔP、油层韵律性、相对渗透率等因素,利用八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讨论以上各个因素对无效水循环出现时机的影响程度。在对试验结果进行直接分析和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各种因素对注入水无效循环产生的影响作用的主次顺序和影响程度。最后,对试验结果回归出了相应的公式,依此可对油田是否出现无效水循环进行判断。
关键词
高含水
注入
水无效
循环
正交试验
回归公式
Keywords
high water cut stage injected water invalid circulation orthogonal experiment the corresponding formula
分类号
TE34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井周期注CO_(2)联合降压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分析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逸群
杜红星
王海柱
李根生
机构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出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9-213,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及安全高效开采机制”(编号:U20B6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天然气水合物井底径向空化射流增产机理与调控方法研究”(编号:52174009)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六大产业)专项资金项目“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改造增产与测试技术支撑”(编号:GDNRC[2022]44)。
文摘
相较于单纯地封存CO_(2),CO_(2)置换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能够满足水合物资源开采和碳封存的双重需求。为确保安全高效开发水合物的同时提高CO_(2)封存率,按照双井周期注入CO_(2)联合降压法开采水合物的思路,以中国南海典型水合物藏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矿藏尺度水合物注采热—流—固—化四场耦合数值模型,并开展了连续、间歇、循环3类注入开采方案和单井降压开采方案的对比分析,然后模拟分析注CO_(2)辅助水合物降压开采的增产效果,最后对比了不同注入方案的CO_(2)回收和封存情况,探索了水合物法碳封存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邻井CO_(2)的注入有助于降低产水量并缓解降压开采引起的地质沉降;(2)间歇注入较循环注入可促进储层中CO_(2)水合物生成,扩大注入井附近的高温区域,有利于生产井附近水合物的分解;(3)连续注入方式有利于分解气体的产出,但双井注采模式降低了甲烷水合物分解程度;(4)双井注采的CO_(2)注入分为快速注入阶段、反转阶段和缓慢注入阶段,其中双井间歇注入方案的CO_(2)注入效率最高。结论认为,双井间歇注入CO_(2)复合降压法能够在安全、高效开采水合物的同时具有相对可观的碳封存效果,是一种实现水合物商业化开采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潜在方法,研究成果对于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及CO_(2)地质封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降压开采
CO_(2)
双井
循环注入
产能模拟
碳封存
水合物分解
地质沉降
Keywords
Natural gas hydrate
Depressurization production
CO_(2)
Dual-well cyclic injection
Productivity simulation
Carbon storage
Hydrate dissociation
Geological subsidence
分类号
P74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干热岩热储体积改造技术研究与试验
被引量:
5
5
作者
陈作
张保平
周健
刘红磊
周林波
吴春方
机构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出处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2-87,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干热岩能量获取及利用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编号:2018YFB1501802)资助。
文摘
干热岩的岩性、力学特性和开发利用方式与常规油气资源相比差异较大,其储层改造不能直接采用页岩油气与致密砂岩油气压裂技术,需要研究适用于干热岩的改造技术。为此,利用井下花岗岩岩心和大尺寸露头岩样,采用高温测试和真三轴物理模拟系统,测试分析了高温岩石力学特性,模拟研究了裂缝起裂与扩展形态特征,分析了高温下花岗岩的脆塑性、岩石破坏特性以及天然裂缝对裂缝破裂压力、扩展路径和形态的影响特征,提出了“低排量热破裂+胶液扩缝+变排量循环注入”体积改造技术,并进行了现场试验,验证了室内研究结果。研究表明,花岗岩在高温下塑性强、脆性差、水平应力差大,岩石以张性和剪切混合破坏为主,天然裂缝和温差效应可显著降低破裂压力、提高裂缝复杂性与改造体积。研究结果对于干热岩热储高效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干热岩
脆塑性
张剪破裂
温差效应
循环注入
复杂裂缝
体积改造
Keywords
hot dry rock
brittle plastic
tensile-shear fractur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effect
cyclic injection
complex fracture
volume fracturing
分类号
TK521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烷烃溶剂/CO_(2)/稠油体系中泡沫油研究进展
6
作者
裘鋆
沈之芹
何秀娟
崔乐雨
虞辰敏
机构
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处
《化学世界》
CAS
2024年第4期195-204,共10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No.2016ZX05017005-007)资助项目。
文摘
泡沫油流是一次采油(天然甲烷气饱和的稠油衰减开采)和二次开采(一次采油后注入循环气体)中关键的驱油机理。相比一次采油,气体(也称溶剂)类型和用量影响至关重要。泡沫油稳定性与溶解气体组成、稠油黏度、温度、溶解气体比和压力衰竭率等因素密切相关。尽管综述和分析了不同参数下泡沫油形成过程,但尚未完全了解采油(如,循环溶剂注入(CSI))过程中其形成的最佳条件。总结了影响泡沫油性能的内外部气体驱动机理,对于不同气体,CO_(2)饱和稠油形成的泡沫油比甲烷形成的泡沫油质量更好,这是因为稠油中CO_(2)解吸速度更加缓慢。讨论了CO_(2)与其它气体、化学剂或驱油技术组合作为强化循环溶剂注入(ECSI)的实例,以及克服CSI过程引起的原油黏度升高等问题,展望了CO_(2)在稠油开采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烷烃溶剂
CO_(2)
稠油
泡沫油
循环
溶剂
注入
(CSI)
Keywords
alkane solvent
CO_(2)
heavy oil
foamy oil
injecting circulating solventinto(CSI)
分类号
O647 [理学—物理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考虑煤体层理方向效应的液态CO2致裂增透规律
被引量:
2
7
作者
翟成
马征
张建国
徐吉钊
孙勇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处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9,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4278)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BK20170001)
文摘
为研究循环注入液态CO2过程中煤体层理方位对致裂效果的影响,利用非金属超声波检测分析仪与低场核磁共振仪研究了不同循环注入液态CO2煤样的损伤程度及孔隙发育程度。结果表明:煤层层理对煤体的冻融损伤破坏模式及内部孔隙发育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层理方位首先影响煤体裂纹的起裂位置,进而影响其破坏模式及孔隙扩展、延伸、连通;随着循环注入液态CO2次数的增加,煤体表面因冻胀融缩作用引起的裂纹逐渐增多、变宽,煤体内部原有孔隙增大并产生新孔隙,不同层理方位效果不同。
关键词
液态CO2
煤体层理
循环注入
损伤程度
孔隙
致裂增透
Keywords
liquid CO2
coal bedding
cyclic injection
degree of damage
porosity
fractures and permeability improvement
分类号
TD712.6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力压裂基础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
39
8
作者
仝少凯
高德利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油气资源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115,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复杂油气井钻井与完井基础研究"(编号:515210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页岩和致密油气田高效开发建井基础研究"(编号:U1762214)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高温高压钻完井管柱失效机理及安全控制技术"(编号:2017ZX05005-005-007)
文摘
中国低渗透、页岩、致密等难开采油气资源比较丰富,高效开发这类油气资源已成为保障国内油气供给的重要举措之一。水力压裂在难开采油气储层改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增储增产效果。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发展水力压裂技术,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水力压裂新工艺和水力裂缝起裂与扩展理论研究、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等基础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分析认为工程与地质的匹配性、稳定与非稳态注入方式的选择性、水力压裂物理模拟与现场原型的相似性,是有效实施水力压裂新工艺的关键所在,并对未来循环注入和波动注入水力压裂研究方向提出了重点研究内容建议,包括非稳态注入流体形成机制研究、井筒压力波动行为研究、储层岩石起裂与扩展机理研究、压裂物理模拟试验与先导性试验、井下管柱动力学及控制技术研究等,以期尽快形成适合中国低渗透、页岩、致密等储层岩性的非稳态水力压裂工艺基础理论及配套技术,并制定非稳态水力压裂设计准则与施工规范。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循环注入
波动
注入
裂缝扩展
页岩气
地热
研究进展
Keywords
hydraulic fracturing
cyclic water injection
fluctuating water injection
fracture propagation
Shale
geotherm
research progress
分类号
TE35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CCS-EOR采区地面配套集输工艺研究
9
作者
王庆玉
机构
吉林油田分公司乾安采油厂设备管理科
出处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1年第8期125-125,127,共2页
文摘
二氧化碳补集、埋存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也是改善大气环境、解决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二氧化碳补集与埋存应用在油田,不仅能够将二氧化碳埋存与地层,而且能够达到驱油、提高油藏采收率效果,与其他驱油技术相比,二氧化碳驱油具有适用范围大、驱油成本低、采收率提高显著等优点。采用压缩机将天燃气附带二氧化碳产物通过管道、经过压缩机提压、管线输送,实现二氧化碳气井超临界注入、油井地面配套集输工艺回收气窜后的混合气,实现CCS-EOR。
关键词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驱油
补集
埋存
循环注入
气窜
低温
控套阀
分类号
TE86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储运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上多层合采稠油油藏高含水期油水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
1
10
作者
许亚南
龙明
张运来
谢丽沙
张吉磊
机构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
出处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7年第4期37-40,共4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24-004)
文摘
针对渤海Q油田北区高含水后期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等开发状况,采用可视化的多管并联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进行了油水渗流规律的实验研究,综述了注水开发油田高含水后期不同渗透率级差下的渗流规律。结果表明:非均质性油藏渗透率级差是高含水后期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高含水后期注入水无效、低效循环的治理,及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含水后期
注入
水低效无效
循环
水驱油渗流规律
储层非均质性
Keywords
Late stage of high water cut
Ineffectual circulation of water inefficiencies
Water flooding
Seepage law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分类号
TE3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未来的燃气轮机
11
出处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1991年第2期80-82,共3页
关键词
燃气轮机
燃气涡轮发电装置
RP2620-1型
冷却系统
注入
循环
蒸发式再生
循环
分类号
TK4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考虑非均衡吸附的多孔介质中循环注入污染物运移规律
郭志光
白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蒸汽注入式联合循环装置可能性与循环参数的优化
王平子
《东方汽轮机》
200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高含水期无效水循环形成时机的定量表征
管错
石成方
王鸣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双井周期注CO_(2)联合降压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分析
张逸群
杜红星
王海柱
李根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干热岩热储体积改造技术研究与试验
陈作
张保平
周健
刘红磊
周林波
吴春方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烷烃溶剂/CO_(2)/稠油体系中泡沫油研究进展
裘鋆
沈之芹
何秀娟
崔乐雨
虞辰敏
《化学世界》
CAS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考虑煤体层理方向效应的液态CO2致裂增透规律
翟成
马征
张建国
徐吉钊
孙勇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水力压裂基础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仝少凯
高德利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
3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CCS-EOR采区地面配套集输工艺研究
王庆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海上多层合采稠油油藏高含水期油水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许亚南
龙明
张运来
谢丽沙
张吉磊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未来的燃气轮机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199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