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 被引量:117
1
作者 戴法超 王晓鸣 +3 位作者 朱振东 高卫东 霍纳新 金晓华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3-129,共7页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近年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等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菌为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Walk)Boed.,局部地区同时存在Curvulariainaeq...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近年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等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菌为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Walk)Boed.,局部地区同时存在Curvulariainaequalis(Shear)Boed.,但以前者为主要。弯孢菌C.lunata生长适温为28~32℃,对pH适应范围广。玉米叶片浸汁可以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的生长。干燥条件下,病原菌在植株病残体上可以安全越冬,成为次年田间的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形态为多态型,但单孢分离后代仍保持孢子的多态型,致病性无变化。病菌不同菌株间致病力有差异,强致病力菌株存在于北京及周边地区。人工接种鉴定120份玉米品种(组合)、自交系,材料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抗性较好材料有农大108、中玉5号、高油115等及自交系CN95、CN165等。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抗性较好,13叶期极为感病,因此弯孢菌叶斑病属于成株期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品种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QTL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黎裕 戴法超 +3 位作者 景蕊莲 王天宇 杜金友 贾继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221-1227,共7页
通过利用AFLP和SSR标记 ,对丹 340×沈 135的F2∶3 群体 (113个家系 )进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基因的遗传作图和QTL分析 ,得到如下结论 :(1)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 ;(2 )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 ,对 1999年的玉米全株... 通过利用AFLP和SSR标记 ,对丹 340×沈 135的F2∶3 群体 (113个家系 )进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基因的遗传作图和QTL分析 ,得到如下结论 :(1)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 ;(2 )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 ,对 1999年的玉米全株抗病性 ,检测到 4个QTL ,分别位于第 6、6、8和 10染色体上 ,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4 9.9% ;对 2 0 0 0年的玉米全株抗病性 ,检测到 6个QTL ,2个位于第 6染色体上 ,3个位于第 7染色体上 ,1个位于第 10染色体上 ,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77.6 % ;第 10染色体上的QTL是 2年间共同的QTL ,来自抗病亲本沈 135 ;(3)对每个QTL(定量特征点位分析 ) ,均检测到加性和显性效应 ,但相对大小有不同 ,各QTL以部分显性、显性和超显性为主要遗传方式 ;(4)控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QTL之间存在上位性互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抗病性 QTL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ADAA遗传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君 王国英 +2 位作者 胡剑 张晓红 戴景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7-130,共4页
以 P138等 8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 ,在 1997~ 1999年用新月弯孢菌的孢子悬液分别对亲本、F1 、F2 、BC群体进行接种鉴定 ,采用加性 -显性 -上位性 (ADAA)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遗传以加性效... 以 P138等 8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 ,在 1997~ 1999年用新月弯孢菌的孢子悬液分别对亲本、F1 、F2 、BC群体进行接种鉴定 ,采用加性 -显性 -上位性 (ADAA)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遗传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为主 ,它们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6 9.5 8%。从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预测值来看 ,自交系P138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ADAA模型 遗传分析 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抗性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综合治理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定法 刘鸣韬 +3 位作者 徐瑞富 何培新 王振河 卢曙光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综合治理 抗病品种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动态及产量损失测定 被引量:20
5
作者 傅俊范 白元俊 +1 位作者 薛敏菊 牟连晓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新流行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供试品种全部发病,无高抗品种。通过人工接种观测了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并绘制了病害季节流行曲线。根据田间传...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新流行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供试品种全部发病,无高抗品种。通过人工接种观测了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并绘制了病害季节流行曲线。根据田间传播梯度观测结果,拟合了病害传播梯度模型。田间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发生此病玉米可减产1.67%~36.95%,平均产量损失率为15.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流行动态 产量损失 传播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的研制 被引量:11
6
作者 傅俊范 白元俊 +7 位作者 孟凡祥 李素莉 牟连晓 薛敏菊 严雪瑞 王涛 李朝辉 陈荣丽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68-471,共4页
采用不同菌源梯度人工接种的方法 ,在田间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动态不同的18个发病小区 ,分析各期病情指数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对玉米百粒重、单穗重和产量都有显著影响 ,产量损失率与病情指数... 采用不同菌源梯度人工接种的方法 ,在田间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动态不同的18个发病小区 ,分析各期病情指数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对玉米百粒重、单穗重和产量都有显著影响 ,产量损失率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 ,产量损失率最高可达38.24 % ,而病情指数对穗数没有直接影响。利用电子计算机SPSS统计分析软件构建了两个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 :(1)关键期病情模型(CPM) ,L=2.8219+0.7402x1 (R=0.8799,SD=5.2149,N=18)。(2)多期病情模型(MPM) :L=1.073 +0.426x1 +0.170x2 (R=0.892,SD=5.2898,N=18)。式中 :L为玉米产量损失率 ;x1 为授粉期病情指数 ;x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产量损失 估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的存活和致病力 被引量:9
7
作者 孔令晓 罗畔池 +2 位作者 王连生 赵聚莹 李静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527-528,共2页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存活力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捷 蔺瑞明 +3 位作者 高增贵 邹庆道 鄢洪海 郭红莲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95-199,共5页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侵染不同抗性品种后,寄主叶片防御酶系和PR蛋白活性的变化及叶片汁液对病菌孢子萌发有影响,研究发现:PAL,PO,SOD和β-1,3-葡聚精酶在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中起到一定的作...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侵染不同抗性品种后,寄主叶片防御酶系和PR蛋白活性的变化及叶片汁液对病菌孢子萌发有影响,研究发现:PAL,PO,SOD和β-1,3-葡聚精酶在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是PR蛋白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抗性机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木质素可能是在病菌侵染初期发挥抗侵入的作用。抗病品种叶片汁液可能含有抑菌物质,病菌侵染有利于刺激这种物质抑菌作用的提高,在抗病品种中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御酶系 抗性机制 PR蛋白 弯孢菌叶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定量研究 Ⅰ.孢子萌发及侵染 被引量:8
9
作者 郭小勤 郑竑爽 +3 位作者 翟凤艳 魏春娣 弭娜 杨信东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5-118,共4页
进行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孢子萌发及侵染环节的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弯孢菌孢子在清水中或可直接萌发 ,或不能直接萌发。花粉粒及玉米叶面物质对弯孢菌的萌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已萌发孢子干燥超过 1min即丧失侵染能力。弯孢菌在 15... 进行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孢子萌发及侵染环节的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弯孢菌孢子在清水中或可直接萌发 ,或不能直接萌发。花粉粒及玉米叶面物质对弯孢菌的萌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已萌发孢子干燥超过 1min即丧失侵染能力。弯孢菌在 15~ 35℃都可对玉米形成侵染 ,以 2 5℃为最适侵染温度。孢子侵入适宜温度范围窄于附着胞形成温度 ,又窄于孢子萌发适宜温度。叶面结水时间需超过 7h才能形成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流行环节 定量研究 子萌发 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致病性遗传变异 被引量:7
10
作者 鄢洪海 陈捷 +2 位作者 高增贵 夏淑春 张茹琴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9-120,共2页
通过对采集国内各地的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接种玉米不同品种,做寄主-病菌互作试验,结果发现,病菌菌株和玉米品种在地域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地菌株对当地主推玉米品种具有一定的致病专化性,证明病菌致病性遗传和分化与玉米品种遗传背景有关。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致病性 遗传与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测定及药剂防治 被引量:12
11
作者 梅丽艳 李志勇 郭梅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3-95,共3页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与玉米品种及弯孢菌菌株密切相关,相同菌株对不同玉米品种及不同菌株对相同玉米品种产量影响有差异,产量损失幅度为10.10%~48.62%;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影响玉米产量构成,使玉米穗变短、细...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与玉米品种及弯孢菌菌株密切相关,相同菌株对不同玉米品种及不同菌株对相同玉米品种产量影响有差异,产量损失幅度为10.10%~48.62%;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影响玉米产量构成,使玉米穗变短、细,百粒重减少。通过药剂防治试验结果看出,药剂防治能有效地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70%代森锰锌WP5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达95.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产量损失 测定 药剂防治 品种 代森锰锌W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定法 何培新 +1 位作者 卫秀英 明廷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2-15,共4页
对河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与病级、病情指数之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直线相关。病级每提高1级,产量损失平均增加825%。病情指数每增加10%,产量损失平均增加414%。在产量损失构成中,千粒重... 对河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与病级、病情指数之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直线相关。病级每提高1级,产量损失平均增加825%。病情指数每增加10%,产量损失平均增加414%。在产量损失构成中,千粒重下降处主导地位,约占666%;穗粒数减少次之,约占334%。根据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数学模型,分高、中、低产田对经济允许危害水平进行了估算,并确定了防治指标。经田间验证,可以用此指导该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危害损失 防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时间流行动态分析及产量损失测定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金堂 傅俊范 +2 位作者 严雪瑞 李海春 周如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5-839,共5页
通过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流行中,病情指数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用Weibull模型拟合较好,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随接种后天数的变化情况则可用直线模型来描述。同时,该病害... 通过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流行中,病情指数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用Weibull模型拟合较好,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随接种后天数的变化情况则可用直线模型来描述。同时,该病害产量损失研究表明,该病对玉米的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有影响,百粒重损失率明显高于穗粒数损失率,为穗粒数损失率2~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流行动态 产量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兰 黄丽丽 +2 位作者 康振生 穆沙.伊明 古丽皮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62-64,共3页
人工接种条件下,以感病品种掖单13为对照,对21个玉米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对弯抱菌叶斑病的抗性分别进行了鉴定。病斑大小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苗期抗病性表现较好的品种有丹玉13、中单2号、陕单911、农大60、西... 人工接种条件下,以感病品种掖单13为对照,对21个玉米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对弯抱菌叶斑病的抗性分别进行了鉴定。病斑大小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苗期抗病性表现较好的品种有丹玉13、中单2号、陕单911、农大60、西农11、秦四;成株期抗病性表现较好的品种有西农11、沈10、豫22、丹玉13、7098;苗期与成株期抗病性均表现较好的品种有丹玉13、西农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弯孢菌叶斑病 抗性鉴定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玉米种质资源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兰浩 孙阳 +3 位作者 穆平 裴玉贺 张恩盈 宋希云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6-129,共4页
利用田间自然条件下人工接种的方法,对94份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组合)进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鉴定,同时筛选出用作QTL分析群体构建的抗病和感病自交系。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一般表现为中抗和中感,没有对新月弯孢菌免疫、高抗和高感的... 利用田间自然条件下人工接种的方法,对94份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组合)进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鉴定,同时筛选出用作QTL分析群体构建的抗病和感病自交系。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一般表现为中抗和中感,没有对新月弯孢菌免疫、高抗和高感的材料。抗病材料只有8个,可作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QTL分析群体构建的材料。杂交组合中抗病材料占了多数,而且出现了5个高抗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新月 抗病性 玉米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主生育期、接种条件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金堂 傅俊范 +5 位作者 李海春 薛腾 刘博 李阳 薛彩云 林天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7-151,共5页
为了明确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定量影响,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及田间接种方法,通过人工控制不同生育期及接种条件,定量研究了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感病性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单位面积叶片上... 为了明确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定量影响,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及田间接种方法,通过人工控制不同生育期及接种条件,定量研究了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感病性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单位面积叶片上的病斑数随接种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并随接种浓度呈直线增长。当叶面保湿时间大于8 h时,叶面保湿时间越长病斑数越多,其变化呈逻辑斯蒂模型趋势。温度对病害的潜育期有重要影响,在10-35℃时,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不同接种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情发展动态有重要作用,低浓度下接种,病害的病情发展曲线近似为直线,增长较为平缓;高接种量条件下,病情增长较为迅速,接近S型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生育期 接种浓度 叶面保湿时间 潜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致病性和品种抗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晓蓉 李晓 +4 位作者 周小刚 杨家秀 林勇 杨力 杨天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331-333,共3页
从四川雅安、汉源、青神等市(县)已发生的弯孢菌叶斑病的标样中分离纯化出弯 1、弯 2、弯 3、弯 44个菌株,初步明确了其为害症状及发病特点。将4个菌株接种于8个区试对照种和两个抗鉴对照,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来自青... 从四川雅安、汉源、青神等市(县)已发生的弯孢菌叶斑病的标样中分离纯化出弯 1、弯 2、弯 3、弯 44个菌株,初步明确了其为害症状及发病特点。将4个菌株接种于8个区试对照种和两个抗鉴对照,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来自青神县菌株的致病力明显强于雅安和汉源菌株。4菌株混合接种于239份杂交种(组合)进行抗性鉴定,得到两份高抗品种(95 4,SL98052)、18份抗病品种(Sau2000 9、晋单42等)及61份中抗品种,其余158份品种均表现感病至高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病原 致病性 品种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及对玉米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吕国忠 薛玉梅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上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上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其致病因子之一,研究发现该毒素不是蛋白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毒素 玉米叶片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拮抗放线菌BPS2发酵条件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立梅 徐文静 +5 位作者 刘文国 李启云 刘东洋 董英山 杨石嶂 杨信东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4-137,共4页
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试验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er)]拮抗放线菌BPS2进行了发酵条件的研究,包括发酵液的初步筛选、碳源、氮源、初始pH值、装液量、发酵时间等。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1000mL培养基中蔗糖2.0%... 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试验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er)]拮抗放线菌BPS2进行了发酵条件的研究,包括发酵液的初步筛选、碳源、氮源、初始pH值、装液量、发酵时间等。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1000mL培养基中蔗糖2.0%、玉米粉2.0%、黄豆饼粉3.0%、蛋白胨0.6%、硫酸铵0.3%、磷酸二氢钾0.1%、氯化钠0.1%、碳酸钙0.3%,培养初始pH值为6,250mL三角瓶装液量为30mL,发酵周期为6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BPS2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发酵培养基 发酵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的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石洁 刘玉瑛 魏利民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79-481,共3页
从各地采集的玉米叶上分离到弯孢菌属的6个种 ,即新月弯孢、不等弯孢、中隔弯孢、苍白弯孢、棒状弯孢、画眉弯孢 ,据在玉米自交系上人工接种测定结果 ,上述6个种对玉米均有致病性 ,并引起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产生典型症状 ,不同的种在不... 从各地采集的玉米叶上分离到弯孢菌属的6个种 ,即新月弯孢、不等弯孢、中隔弯孢、苍白弯孢、棒状弯孢、画眉弯孢 ,据在玉米自交系上人工接种测定结果 ,上述6个种对玉米均有致病性 ,并引起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产生典型症状 ,不同的种在不同自交系上的致病性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