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乱中的中国》的书写立场和史学价值:明恩溥与庚子事变
1
作者 郭道平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4,168,共16页
明恩溥亲历、参与和书写了庚子事变。《动乱中的中国》长期以来被英语学界视为有关义和团运动的重要文献。该书作为早期义和团研究成果,在义和团起源问题上提供了与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相对的社会—历史分析方式,成为日后“民团... 明恩溥亲历、参与和书写了庚子事变。《动乱中的中国》长期以来被英语学界视为有关义和团运动的重要文献。该书作为早期义和团研究成果,在义和团起源问题上提供了与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相对的社会—历史分析方式,成为日后“民团说”的滥觞。《动乱中的中国》既是使馆之围的详实记录和庚子事变的全面书写,也是世纪之交美国中国学的代表性作品。书中还透露出作者情感和观念转变的端倪:对义和团的态度由愤慨转向“了解之同情”,对于西方文明优越性的笃信出现了松动,然而其帝国主义批评也有内在矛盾。在明恩溥中国书写的历史脉络中,《动乱中的中国》堪称重要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恩溥 《动乱中的中国》 庚子事变 中国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庚子事变中廷雍的表现及遭遇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董丛林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6期1-5,共5页
在清末"庚子事变"中,护理直隶总督廷雍在省城保定被外国占领者"审判"处死,与随后于辛丑年初在列强胁迫下由清方自行处死的"祸首"人物毓贤,同为被指纵容反教"灭洋"而被处极刑的地方大员。而廷... 在清末"庚子事变"中,护理直隶总督廷雍在省城保定被外国占领者"审判"处死,与随后于辛丑年初在列强胁迫下由清方自行处死的"祸首"人物毓贤,同为被指纵容反教"灭洋"而被处极刑的地方大员。而廷雍实际上并没有像毓贤那样迷狂地支持反教"灭洋"的表现,言论行为上基本是随清廷的态度转移而已。其最后遭遇,是在外国方面向清方施行报复、示威和侮辱的特别恶举中,做了无奈的牺牲品。通过对其人相关情况的具体考察,可借以观照他的特定"角色标本"状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廷雍 毓贤 庚子事变 义和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庚子事变中的张元济
3
作者 戴海斌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9-147,共9页
戊戌变法后,张元济"以被罪逐臣侨居海上",及庚子事变爆发,颇留意于时政外交,并外化为书函文字,对秉权者有所建言。事变期间,聚集于上海的趋新士人群体表现活跃,不仅介入"东南互保"的酝酿和策动,而且对朝局走势多所... 戊戌变法后,张元济"以被罪逐臣侨居海上",及庚子事变爆发,颇留意于时政外交,并外化为书函文字,对秉权者有所建言。事变期间,聚集于上海的趋新士人群体表现活跃,不仅介入"东南互保"的酝酿和策动,而且对朝局走势多所谋划,张元济即为其中重要并具代表性的一人。观照其人政治观念的意义和限度,对了解当时士风民情颇具价值,而据其函札考订相关具体史实,亦可说明某些回忆性质文章中不准确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元济 庚子事变 东南互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庚子事变后袁世凯力主“惩办祸首”主张探析
4
作者 杨涛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0年第4期12-17,共6页
庚子事变后,袁世凯在其奏折、往来函电中多次联衔或单独提出"惩办祸首"的主张。袁世凯认为,这一主张为议和先决条件,是抵制联军内犯山东、长江、晋、陕等地的关键。"惩办祸首"又与保护教士与使节、回銮等问题密切... 庚子事变后,袁世凯在其奏折、往来函电中多次联衔或单独提出"惩办祸首"的主张。袁世凯认为,这一主张为议和先决条件,是抵制联军内犯山东、长江、晋、陕等地的关键。"惩办祸首"又与保护教士与使节、回銮等问题密切联系。袁世凯通过与东南督抚的协力,以"惩办祸首"为此后新政推行扫清了阻力,对清末政局的走向起到了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庚子事变 惩办祸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庚子事变前后的晚清君臣博弈
5
作者 李华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第2期139-142,146,共5页
庚子事变是清末十年历史剧变的肇始,其不仅是中外之间的一次激烈交锋,也是国内各派政治势力间的一次集体大博弈。无论是清廷中枢还是地方督抚,均在此间再三考量,以图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所谓的国家天下则被置于次要地位。传统的君... 庚子事变是清末十年历史剧变的肇始,其不仅是中外之间的一次激烈交锋,也是国内各派政治势力间的一次集体大博弈。无论是清廷中枢还是地方督抚,均在此间再三考量,以图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所谓的国家天下则被置于次要地位。传统的君臣伦理"外衣"在事变前后被各派撕扯得破烂不堪,但同时又维持了表面的仪式,以致展现出一幅"同舟共济"的政治假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庚子事变 晚清君臣 博弈 利益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庚子事变中的法国与清西陵
6
作者 马秀娟 李会敏 《科技信息》 2011年第8期391-391,共1页
1900年,法国入侵清西陵,他们在西陵大肆破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屈辱,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关键词 庚子事变 法国 侵略 清西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庚子事变后国内报刊的发展动向
7
作者 余亚莉 《东南传播》 2014年第2期121-123,共3页
庚子事变中,义和团民以血肉之躯对抗西方列强的现代化枪炮的现实刺痛了报人。此后,报人将更多的目光投向社会底层民众,或创办白话报刊,或开辟用白话文写作的版块,希望以此来启蒙民众的智慧。这些改革无一例外的获得了城市各阶层尤其是... 庚子事变中,义和团民以血肉之躯对抗西方列强的现代化枪炮的现实刺痛了报人。此后,报人将更多的目光投向社会底层民众,或创办白话报刊,或开辟用白话文写作的版块,希望以此来启蒙民众的智慧。这些改革无一例外的获得了城市各阶层尤其是底层民众的强烈回应,报刊业脱离了自产生以来的小众化传播阶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庚子事变 报刊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庚子事变后“惩凶”问题的国际法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晓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8-146,共9页
在庚子事变后的"惩凶"问题处理中,为了规避近代国际法中的"邦国惩罪由其自身"原则,联军积极援引海牙《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确立了"依靠中国当局"和"尊重当地法律"的两大原则,或直接设置法庭... 在庚子事变后的"惩凶"问题处理中,为了规避近代国际法中的"邦国惩罪由其自身"原则,联军积极援引海牙《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确立了"依靠中国当局"和"尊重当地法律"的两大原则,或直接设置法庭,或通过与地方当局合作,以惩办其占领区内的涉事中国官民;在未占领地区,他们利用"反人道"、"反文明"等自然法罪名定罪,通过清政府之国内法来加强其合法性,并假由清政府之手来实现对涉事官民的惩处。实质上,列强之行为只是以国际法原则之名行压制清廷之实,其对中国法律的"尊重"和"援引"不过是一种技术性的利用。相比之下,清政府所能引用的国际法词汇非常泛化,对公使团的抗议也绵若无力,坠入"势不如人理亦亏"的双输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庚子事变 惩凶 义和团 国际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庚子事变的诗歌抒写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柏霖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6-172,共7页
庚子事变是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屈辱,其时诗人们的内心世界亦受到强烈冲击。国变、遭际、心境的变化激发诗人们承担起"以诗传史"的历史使命,围绕庚子事变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诗歌。这批诗歌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经受的血与火交织的苦... 庚子事变是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屈辱,其时诗人们的内心世界亦受到强烈冲击。国变、遭际、心境的变化激发诗人们承担起"以诗传史"的历史使命,围绕庚子事变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诗歌。这批诗歌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经受的血与火交织的苦难,而且对种种社会弊病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堪称庚子诗史。与史传相比,诗歌具有"言志"和"缘情"的特点,所以诗人并不专意于纪事、纪人,而是将末世之忧、家国之痛、身世之感融于写实的笔触中,使庚子诗歌具有了传达时代心声的独特价值与认知意义,是晚清诗史的重要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庚子事变 庚子诗史 诗性抒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1900年庚子事变中的李鸿章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勇勤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54-58,25,共6页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去了他往日显赫的权势。然而在1900年,他又“夺回”了失去的政柄,再次成为左右清朝政局的关键性人物。何以致此?1900年所发生的庚子事变,当是重要环节。一甲午战后的李鸿章,“虽身存而名己丧”。直到1899年底,除充...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去了他往日显赫的权势。然而在1900年,他又“夺回”了失去的政柄,再次成为左右清朝政局的关键性人物。何以致此?1900年所发生的庚子事变,当是重要环节。一甲午战后的李鸿章,“虽身存而名己丧”。直到1899年底,除充任清廷头等出使大臣赴俄贺沙皇加冕外,大部分时间养闲京国,“几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1899年12月9日,清廷任命李鸿章署理两广总督。这是李鸿章在1900年能“夺回”权力的先决条件。李南任粤督之因何在?以往论者认为有二:与后党要镇压康有为、梁启超有关;李本人曾要求清廷授予他封疆大吏之权。笔者认为,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庚子事变 康有为 梁启超 义和团运动 荣禄 清廷 甲午战后 袁世凯 清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庚子事变肇祸诸臣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圣宜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60-64,31,共6页
1900年6月,英、德、俄、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进犯京师,两宫西狩,人民涂炭、史称“庚子事变”.其时,执掌清廷实权主持内政外交的是一伙地主阶级顽固派大臣.由于他们排外主战,战后又被帝国主义侵略者指为“祸首”,颇迷惑... 1900年6月,英、德、俄、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进犯京师,两宫西狩,人民涂炭、史称“庚子事变”.其时,执掌清廷实权主持内政外交的是一伙地主阶级顽固派大臣.由于他们排外主战,战后又被帝国主义侵略者指为“祸首”,颇迷惑了部分人的视听,有的竟给他们冠以“爱国”、“反侵略”,的美名.肇祸诸臣到底是何等人物?对他们应作出怎样的评价?下面试就这个问题作一粗浅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和团 那拉氏 庚子事变 丛刊 大阿哥 废立 荣禄 中国近代史 使馆 戊戌政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庚子事变中的和战之争 被引量:1
12
作者 戚其章 《东岳论丛》 1986年第6期4-11,共8页
庚子事变中的和战之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过去还很少有人涉足,最近几年才提出来讨论。但是,庚子事变中和战之争的情况相当复杂,涉及到好多方面的问题,不能只就其某一个方面进行孤立地考察。这里,试谈... 庚子事变中的和战之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过去还很少有人涉足,最近几年才提出来讨论。但是,庚子事变中和战之争的情况相当复杂,涉及到好多方面的问题,不能只就其某一个方面进行孤立地考察。这里,试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一、后党主战派的阶级基础在庚子事变中,清政府内部仍有主战和主和两派,但这两派已不是甲午战争时期以帝后两党对立的两派,而主要是由后党分化而成的派别,而且主战派一度扮演了主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庚子事变 义和团 清政府 慈禧 主战派 中国近代史 甲午战争 主和派 戊戌政变 载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庚子事变和义和团反维新之实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伶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74-77,97,共5页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向来看,维新变法运动所反映的政治要求,是19世纪以来所有非工业化国家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趋势,另一方面是传统社会的式微!伴随这一过程的乃是外族的入侵、社会的动乱、旧的权利结构的瓦解、...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向来看,维新变法运动所反映的政治要求,是19世纪以来所有非工业化国家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趋势,另一方面是传统社会的式微!伴随这一过程的乃是外族的入侵、社会的动乱、旧的权利结构的瓦解、新的利益关系的产生等等。但从历史要求方面而言,正如马克思所说,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和团运动 庚子事变 维新变法 中国传统社会 封建势力 资本主义发展 反洋教斗争 资产阶级 孙中山 历史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坤一与庚子事变
14
作者 杨明 《天府新论》 1990年第4期85-90,共6页
关键词 刘坤一 庚子事变 晚清时期 封建社会 政治家 庚子 190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命天子——浅谈庚子事变中的光绪皇帝
15
作者 李国瑞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57-59,96,共4页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出逃皇宫时,光绪帝曾向慈禧请求由自己与列强和谈以纾国难,遭拒。其后仍未放弃这一想法并多次表露;"西狩"途中光绪虽较之前的幽禁生活好了一些,但并不像德龄所描述的那样获得很多的自由去关注民生...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出逃皇宫时,光绪帝曾向慈禧请求由自己与列强和谈以纾国难,遭拒。其后仍未放弃这一想法并多次表露;"西狩"途中光绪虽较之前的幽禁生活好了一些,但并不像德龄所描述的那样获得很多的自由去关注民生、体察民意,他仍受到许多凌辱,有失天子尊严;庚子事变曾让他抱有一丝希望,幻想着由自己挺身与列强进行斡旋。但实际当权者慈禧未能给他任何机会,光绪也在愤愤与无奈之中结束了其悲惨的一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命天子 庚子事变 光绪 慈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庚子事变中各派系忠君与爱国观念解析
16
作者 孙红旗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38-142,共5页
清末庚子事变中义和团出于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逐教民、攻教堂、抗联军;统治阶级内部则分化为两大派系,抚团排外派昧于世界大势,他们"恃人心以立国"貌似冠冕堂皇的主张,多出于守旧心理,更有"大阿哥党"乃为一己之私... 清末庚子事变中义和团出于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逐教民、攻教堂、抗联军;统治阶级内部则分化为两大派系,抚团排外派昧于世界大势,他们"恃人心以立国"貌似冠冕堂皇的主张,多出于守旧心理,更有"大阿哥党"乃为一己之私利,拿国运作赌,爱国理应与他们无涉;剿团和洋派从事理出发,或建议或抗争,甚或还有丢掉性命者,然终不能影响清廷抚团排外的决策,他们有心爱国,无力报国。庚子事变中各派爱国之心意境不同,显然有高下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庚子事变 义和团 抚团排外派 剿团和洋派 爱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出版
17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 文献资料 奏折 辛丑条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庚子事变中张之洞对两宫回京的因应
18
作者 王林 石文安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1-5,共5页
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西逃,导致中外议和受阻。面对列强的回京要挟,东南督抚内部政见出现分歧。张之洞始终以两宫安稳为第一要义,不请回京,力主赴陕,主张惩办“祸首”以抵制回京要挟,建行都以延缓回京。张之... 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西逃,导致中外议和受阻。面对列强的回京要挟,东南督抚内部政见出现分歧。张之洞始终以两宫安稳为第一要义,不请回京,力主赴陕,主张惩办“祸首”以抵制回京要挟,建行都以延缓回京。张之洞之所以阻挠回京,一方面慑于列强的归政要挟;另一方面,他为维护自身政治形象而过于阿附慈禧太后,这也为时人所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庚子事变 两宫回京 辛丑议和 张之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荣禄与庚子事变
19
作者 高心湛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4X期59-64,共6页
戊戌后,荣禄因政变之功,领班军机,节制北洋海陆各军兼统武卫五军,权倾朝野,为有清所绝无仅有,弄清荣禄在嗣后庚子事变中的态度,将有助于了解此一时期的清廷政治.一所谓列强“归政”照会,历来被视为慈禧太后开衅八国的关键,而荣禄被视为... 戊戌后,荣禄因政变之功,领班军机,节制北洋海陆各军兼统武卫五军,权倾朝野,为有清所绝无仅有,弄清荣禄在嗣后庚子事变中的态度,将有助于了解此一时期的清廷政治.一所谓列强“归政”照会,历来被视为慈禧太后开衅八国的关键,而荣禄被视为祸首,其重要的一条原因即为该照会是由他进呈慈禧。但关于照会慈禧归政的记述。各家极不一致,此胪陈如下:《庚子国变记》:6月16日“召大学士六部九卿入议。太后哭,出罗嘉杰书示廷臣,相顾逡巡,莫敢先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禄 慈禧太后 庚子事变 李鸿章 大学士 义和团 庚子国变 皇太后 军机大臣 列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庚子事变与女性书写
20
作者 郭建鹏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22-29,共8页
庚子事变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与屈辱是难以磨灭的,尤其是那些居于内闱的知识女性,因随宦、避乱、求学等原因,在亲身体验国家困顿与民族危亡之际,以实录性的语言记录着国耻、遭际、心境的变化,也引发了她们对性别的质疑。她们主动承担... 庚子事变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与屈辱是难以磨灭的,尤其是那些居于内闱的知识女性,因随宦、避乱、求学等原因,在亲身体验国家困顿与民族危亡之际,以实录性的语言记录着国耻、遭际、心境的变化,也引发了她们对性别的质疑。她们主动承担起“以诗传史”的历史使命,以身体写作的方式述说着心灵的苦闷与政治述求,围绕庚子事变对社会进行了批判与反思,使女性文学具有了传达时代心声的政治价值与认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庚子事变 女性书写 以诗传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