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右半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差异分析
1
作者 鲁艺 周殿友 徐峰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目的:探讨左、右半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方法:收集诊断为结直肠癌并完成手术的28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资料,其中左半结肠癌18例,右半结肠癌10例,并对2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BMI)及体型进行比较。利用16S ... 目的:探讨左、右半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方法:收集诊断为结直肠癌并完成手术的28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资料,其中左半结肠癌18例,右半结肠癌10例,并对2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BMI)及体型进行比较。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测定每个样本的菌群种类及丰度,分别比较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组织、左半结肠癌与其癌旁组织、右半结肠癌与其癌旁组织、左右半结肠癌癌旁组织中菌群分布的差异。结果:左右半结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BMI及体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上,左右半结肠癌组织菌群进行比较,右半结肠癌组织中丰度较高的菌群是互养菌门,左半结肠癌组织中丰度较高的菌群是疣微菌门、绿弯菌门、软壁菌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左右半结肠癌组织菌群进行比较,左半结肠癌组织中菌群丰度明显高于右半癌组织(P<0.05),其中右半结肠癌组织中丰度较高的菌群有月形单胞菌属、小单胞菌属、布雷德菌属、消化球菌属,左半癌组织丰度较高的菌群有阿克曼菌属、沙雷氏菌属、瘤胃球菌属、芽胞杆菌属、双歧杆菌属、韦荣球菌属、毛螺旋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厌氧杆菌属、寡养单胞菌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右半结肠癌组织中菌群丰度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是左右半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差异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半结肠癌 16S rRNA 菌群差异 瘤内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药治疗左右半结肠癌的研究现状
2
作者 朱嘉峰 刘杰 孙钰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期100-103,共4页
肠道菌群具有免疫调节、参与糖类及蛋白质代谢、抵御感染等作用,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作为现阶段抗肿瘤治疗的补充手段,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CRC进展。本文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药治疗... 肠道菌群具有免疫调节、参与糖类及蛋白质代谢、抵御感染等作用,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作为现阶段抗肿瘤治疗的补充手段,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CRC进展。本文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药治疗左右半结肠癌的研究现状,旨在为中医药防治左右半结肠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左右半结肠癌 肠道菌群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左右半结肠癌中医组方用药规律差异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庄振杰 谢静怡 +2 位作者 朱泳 罗丽霞 刘展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550-4567,共18页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左、右半结肠癌临床组方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为中医防治左右半结肠癌提供指导。方法 基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住院结肠癌患者施治方药信息,使用数据挖掘关联...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左、右半结肠癌临床组方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为中医防治左右半结肠癌提供指导。方法 基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住院结肠癌患者施治方药信息,使用数据挖掘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等算法,研究中医组方规律;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核心关联规则药物的成分、靶点及涉及的基因本体结果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 共纳入383首方药信息,左半结肠癌使用典型药物为48味,右半结肠癌味57味,两者共同使用典型药物44味。左半结肠癌典型方药“半枝莲-法半夏-陈皮”抗癌关键成分主要包括:麻黄素、γ-氨基丁酸及葫芦巴碱等;作用核心靶点包括:ESR1、FASLG、KITLG等;抗癌作用机制发挥涉及的主要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氧水平反应、肽链内切酶活性调节及凋亡信号通路调控,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有MAPK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及PI3K-AKT信号通路。右半结肠癌典型方药“地榆-生甘草-槐花”抗癌的关键成分主要包括:白桦脂醇、延胡索乙素及熊果酸;作用核心靶点主要包括:IFNG、MAPK3、PTGS2;抗癌作用机制发挥涉及的主要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类固醇代谢过程、防御反应的正向调控及炎症反应的正向调控;涉及的通路主要包括:IL-17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及TNF信号通路。结论 中医治疗左右半结肠癌的用药规律存在一定差异。左半结肠癌方药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为特点,右半结肠癌则以健脾益气,养血补血为特点。左右半结肠癌的典型方药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起到防治结肠癌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中医论治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实践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左右半结肠癌 关联规则 聚类分析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右半结肠癌分子生物学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被引量:18
4
作者 朱凤伟 吕亚莉 +4 位作者 宋欣 陈鑫 钟梅 董周寰 石怀银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0年第3期145-149,153,共6页
目的分析左右半结肠癌肿瘤组织中KRAS/NRAS/BRAF基因突变状态及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PMS2/MLH1)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4-07-2019-05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结肠癌(CC)肿瘤组织标本8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实时... 目的分析左右半结肠癌肿瘤组织中KRAS/NRAS/BRAF基因突变状态及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PMS2/MLH1)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4-07-2019-05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结肠癌(CC)肿瘤组织标本8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KRAS/NRAS/BRAF基因的体细胞突变热点,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PMS2/MLH1)的表达,采用SPSS 21. 0统计软件及卡方检验分析左右半结肠与它们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837例标本中结肠癌与年龄、家族史、大体分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脉管癌栓和临床分期等无显著性差异;左半结肠中男性415例(66. 1%),女性213例(33. 9%);右半结肠中男性114例(54. 6%),女性95例(45. 5%);左半结肠男性占比显著大于右半结肠,右半结肠女性显著大于左半结肠(χ2=8. 975,P=0. 003);左、右半结肠中<5 cm的肿瘤分别为409例(65. 1%)、83(39. 7%),≥5 cm的肿瘤分别为219例(34. 9%)、126例(60. 3%),具有统计学差异性(χ2=41. 803,P=0. 000);左半结肠神经侵犯明显高于右半结肠(χ2=5. 344,P=0. 027);四种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MLH1、PMS2)的缺失率分别为2. 3%(19/837)、2. 9%(24/837)、6. 1%(51/837)、6. 7%(56/837),其中左半结肠中分别为1. 8%、1. 9%、3. 2%、3. 2%,右半结肠中分别为3. 8%、5. 7%、14. 8%、17. 2%,右半结肠的缺失率高于左半结肠,MSH2蛋白表达中无显著性差异(P>0. 05),MSH6、MLH1和PMS2中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 05);KRAS/NRAS/BRAF基因总的突变率为53. 0%,分别为45. 4%(380/837)、4. 5%(38/837)、3. 1%(26/837),左、右半结肠KRAS/NRAS基因状态无显著性差异,右半结肠BRAF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左半结肠(6. 2%vs 2. 1%,χ2=8. 973,P=0. 005)。结论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中KRAS/NRAS/BRAF基因的突变状态和四种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与大部分临床病理指标无关,但是左半结肠癌中男性居多、右半结肠癌女性居多。左半结肠癌更易发生神经侵犯,右半结肠癌患者肿瘤比左半结肠大,MSH6、MLH1和PMS2蛋白以右半结肠癌缺失率高,BRAF突变更多地出现在右半结肠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半结肠癌 KRAS/NRAS/BRAF基因 错配修复蛋白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万颜凯 花秀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第8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情况。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左、右半结肠癌的患者临床资料,左半结肠病变4例,右半结肠16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病理分型、分期情况。结果左右半结肠癌患者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年龄45岁以上,右半结肠癌... 目的探讨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情况。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左、右半结肠癌的患者临床资料,左半结肠病变4例,右半结肠16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病理分型、分期情况。结果左右半结肠癌患者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年龄45岁以上,右半结肠癌主要以腹痛为主,左半结肠以大便带血临床特征为主,大体分型以溃疡型为主,右半结肠多是中低分化腺癌,而左半结肠癌为高分化腺癌,临床分期比较均匀。结论右半结肠癌较左半结肠癌比较,分化更差、侵袭和转移能力更强、恶性度更高,临床上应及时注意对结肠癌的筛查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半结肠癌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组织MSI、KRAS、BRAF状态与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峰 李燕芳 +1 位作者 熊钢 毛祖宜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3357-3361,共5页
目的:探讨晚期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组织微卫星不稳定型(MSI)、原癌基因(KRAS)、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状态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兴山县人民医院80例晚期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根据化疗4周期后疗效分... 目的:探讨晚期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组织微卫星不稳定型(MSI)、原癌基因(KRAS)、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状态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兴山县人民医院80例晚期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根据化疗4周期后疗效分为疾病控制组(DC组,n=57)和疾病进展组(PD组,n=23)。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功能状态(KPS)评分、病理分型、肿瘤部位、MSI、KRAS及BRAF状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DC组与PD组的性别、年龄、功能状态(KPS)评分、病理分型、肿瘤部位、KRAS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D组的低频微卫星不稳定型(MSI-L)+微卫星稳定型(MSS)、BRAF突变型占比高于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I-L+MSS(β=0.476,OR=1.610,95%CI=1.252~2.069)、BRAF突变型(β=0.863,OR=2.370,95%CI=1.432~3.922)是影响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组织MSI-L+MSS、BRAF突变型与疗效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组织MSI、BRAF基因状态可用于评估晚期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疗效,MSI-L+MSS、BRAF突变型与疗效呈明显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左右半结肠癌 微卫星不稳定型 原癌基因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氟尿嘧啶治疗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效果比较
7
作者 梁蕉煤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20期33-35,共3页
目的:比较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氟尿嘧啶治疗对左、右半结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百色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左、右半结肠癌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部位分为左半组(左半结肠癌患者,n=41)和右半组(右半结肠癌患者,n=... 目的:比较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氟尿嘧啶治疗对左、右半结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百色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左、右半结肠癌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部位分为左半组(左半结肠癌患者,n=41)和右半组(右半结肠癌患者,n=44)。两组均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氟尿嘧啶化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清肿瘤标志物与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左半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右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治疗后,左半组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99水平低于右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左半组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水平低于右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氟尿嘧啶治疗方案对左半结肠癌的治疗效果优于右半结肠癌,对左半结肠癌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与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半结肠癌 奥沙利铂 肿瘤标志物 炎性因子 癌胚抗原 甲胎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临床病理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分析左右半结直肠癌差异的真实世界研究
8
作者 尚文颖 龙蝶 陈海辉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左右半结直肠癌(CRC)在临床病理特征和基因表达层面的异质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在2020年7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186例左右半CRC患者的临床资料、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结果及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左右半结直肠癌(CRC)在临床病理特征和基因表达层面的异质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在2020年7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186例左右半CRC患者的临床资料、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结果及治疗方案,依照解剖学部位,分为左半CRC(134例)和右半CRC(52例),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临床病理特征数据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左右半CRC患者的生存曲线,总生存期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左半结直肠癌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结果及预后差异。结果(1)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左、右半CRC患者在性别、是否远处转移、ECOG评分、TNM分期和CEA、CA19-9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CRC男性患者占比更多,而右半CRC患者在年龄上更大。(2)在基因突变特征方面:NRAS、BRAF及APC基因突变频率在左右半CRC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右半CRC患者中PIK3CA、SMAD4基因突变频率及MSI状态显著高于左半CRC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半CRC患者的TP53基因突变频率高于右半CRC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预后分析中,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S)无显著差异。结论左右半结直肠癌在临床病理特征不尽相同尤其是基因表达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应在临床诊治中采用差异化策略,以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这一差异化管理策略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疾病的异质性,并为精准医学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肠癌 临床病理特征 基因检测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右半结肠癌骨转移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国耀 曹非 +3 位作者 史磊 张智慧 马天江 李玉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9期1581-1584,共4页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left sided colon cancer,LSCC)和右半结肠癌(right sided colon cancer,RSCC)骨转移病人的临床特征,筛选3年生存影响因子,为结肠癌骨转移临床诊治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漯河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5年12...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left sided colon cancer,LSCC)和右半结肠癌(right sided colon cancer,RSCC)骨转移病人的临床特征,筛选3年生存影响因子,为结肠癌骨转移临床诊治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漯河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3例结肠癌骨转移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据解剖位置将64例纳入LSCC组,39例纳入RSCC组,对比分析其两组病人的临床特征,筛选3年生存影响因子。结果: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示肿瘤位置、TNM分期、伴肺转移、骨转移后治疗及双磷酸盐治疗与结肠癌骨转移3年生存率相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s回归多因素统计分析示:肿瘤位置、TNM分期影响结肠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结论:结肠癌骨转移预后可能与肿块位置、TNM分期、伴肺转移、骨转移后治疗、双磷酸盐治疗等多种临床因素相关。其中肿瘤位置、TNM分期是结肠癌骨转移3年生存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本文为区分左右半结肠癌骨转移不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半结肠癌 骨转移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右半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差异分析
10
作者 黄小青 陆玉蕾 +4 位作者 林有智 陈思 李秀娟 李科志 杨春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1049-1053,共5页
目的:比较左右半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生存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362例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结直肠癌患者,并分成左半结直肠癌组与右半结直肠癌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采用单因... 目的:比较左右半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生存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362例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结直肠癌患者,并分成左半结直肠癌组与右半结直肠癌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比较各个因素对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无淋巴转移史以及左半结直肠癌是结直肠癌患者OS获益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淋巴转移史、结直肠癌的左右分型以及术后复发史是结直肠癌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越小、无淋巴转移史、无术后复发史的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肠癌 临床病理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生存特征分析:一项基于SEER数据库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黄庆 邹旻红 +1 位作者 李旺林 曹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51-1356,共6页
目的探讨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MA)术后患者的生存特征差异和预后因素。方法收集监测、流行病学、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2006-2015年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总共13594例患者,分为两组:右半结肠黏液腺癌组(n=9824)和左半结肠黏液腺癌组(n=37... 目的探讨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MA)术后患者的生存特征差异和预后因素。方法收集监测、流行病学、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2006-2015年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总共13594例患者,分为两组:右半结肠黏液腺癌组(n=9824)和左半结肠黏液腺癌组(n=3770),使用Kaplan⁃Meier分析两组总生存期(OS),按分期、分化程度分层对比分析OS;多因素Cox分析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各肿瘤特征中存在明显差异。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51.6%和55.0%,生存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分层分析显示在AJCC分期Ⅰ期(P=0.203)、Ⅱ期(P=0.156)、Ⅲ期(P=0.08)、高分化(P=0.091)、中分化(P=0.252)和未分化(P=0.946)的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的OS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Ⅳ期左半结肠黏液腺癌的OS要优于右半结肠黏液腺癌(P<0.001);而低分化的右半结肠黏液腺癌的OS要优于左半结肠黏液腺癌(P=0.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0岁、单身或未婚、丧偶、T3、T4、N1、N2、M1、低分化、未分化、淋巴结获取数量<12、CEA阳性和无化疗分别是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中分化是左半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分化程度和分期的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表现出不完全一致的生存差异。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也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半结肠癌 黏液腺癌 分期 分化 预后 SEER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病毒感染对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燕青 王希成 +2 位作者 莫凯岚 黄淑晶 丁颖 《临床医学工程》 2017年第12期1689-1690,共2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感染对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8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BV感染对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HBV阳性患者和HBV阴性患者的结直...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感染对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8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BV感染对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HBV阳性患者和HBV阴性患者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17.9%(10/56)和25.6%(185/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在左半结直肠癌患者中,HBV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9.1%(4/44)和25.9%(136/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右半结直肠癌患者中,HBV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50.0%(6/12)和24.7%(49/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论 HBV感染主要降低了左半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肠癌 肝转移 乙肝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右半结肠癌患者分子生物学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韩婷婷 刘馨 +6 位作者 王晓雄 李鸿生 蔡静静 李卓颖 郭银金 杨锐娇 周永春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016-1020,1026,共6页
目的比较左半结肠癌(LCC)和右半结肠癌(RCC)患者下一代测序基因检测结果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该院分子诊断中心335例结肠癌患者的下一代测序技术基因检测结果及临床病例资料,分析LCC、RCC的分子生物学和... 目的比较左半结肠癌(LCC)和右半结肠癌(RCC)患者下一代测序基因检测结果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该院分子诊断中心335例结肠癌患者的下一代测序技术基因检测结果及临床病例资料,分析LCC、RCC的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病理特征。结果335例患者中LCC 267例,RCC 72例。与LCC患者比较,RCC患者肿瘤最大径≥5 cm占比(44.44%vs.14.83%)及BRAF(8.33%vs.3.04%)、PTEN(12.50%vs.3.80%)、PIK3CA(26.39%vs.10.65%)、SMAD4(16.90%vs.9.47%)基因突变率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MSI-H)占比(13.89%vs.1.52%)更高,TP53基因突变率(66.67%vs.82.51%)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C、RCC患者的分子生物学和病理特征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半结肠癌 二代测序 基因突变 分子生物学特征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帕替尼三线治疗晚期左右半结直肠癌的疗效观察
14
作者 林王美 谢馨 郑爱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0期14-16,共3页
探究阿帕替尼三线治疗晚期左右半结直肠癌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2年9月,我院晚期结直肠癌患者30例,依据肿瘤原发部位不同分为左半结肠15例患者为A组,右半结肠15例患者为B组,两组均应用阿帕替尼单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间... 探究阿帕替尼三线治疗晚期左右半结直肠癌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2年9月,我院晚期结直肠癌患者30例,依据肿瘤原发部位不同分为左半结肠15例患者为A组,右半结肠15例患者为B组,两组均应用阿帕替尼单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间的客观缓解和疾病控制率、毒副反应、预后的差异、可能影响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结果 A组的中位生存期、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均稍高于B组,但差异无意义(P>0.05);A组经实施阿帕替尼三线治疗后取得的总疗效13例(86.67%)稍高于B组的12例(80.00%),但是差异无意义(P>0.05);A组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手足反应、高血压、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2例(13.33%)稍低于B组的3例(20.00%),但是差异无意义(P>0.05);阶段性研究数据显示该研究颇有临床意义,血浆VEGF水平可能为潜在的疗效预测因子,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结论 针对结直肠癌患者,经在临床上实施阿帕替尼三线治疗的方式,将促进患者疾病快速恢复,改善炎症因子水平状态,安全性较高,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延长生存时间,控制病情,患者耐受性更强,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左右肠癌 阿帕替尼三线 客观缓解和疾病控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从左升右降论治思路探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龚璐天 宋卓 +2 位作者 谷珊珊 许云 杨宇飞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6-579,共4页
现代医学从微观角度提出左、右半结肠癌两种疾病论,其在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文章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优势,结合现代精准医学,从左升右降理论出发,以气机为核心论点,探讨了该理论与现代医学在左、右半结肠癌各方面差异的因果关联,提出治... 现代医学从微观角度提出左、右半结肠癌两种疾病论,其在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文章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优势,结合现代精准医学,从左升右降理论出发,以气机为核心论点,探讨了该理论与现代医学在左、右半结肠癌各方面差异的因果关联,提出治气之升降要以脾胃为核心,肝肺为关键,通腑为重点,为中医细化分治结肠癌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半结肠癌 左升右降 气机 脾胃 肝肺 通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