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4-二氯-N-甲基-N-[反式-2-(1-△~3吡咯啉基)环己基]-苯乙酰胺盐酸盐对大鼠痛觉和屈肌反射的影响
1
作者 陆苏南 王崇铨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45-148,共4页
大鼠ip 3,4-二氯-N-甲基-N-[反式-2-(1-~3-吡咯啉基)环己基]-苯乙酰胺盐酸盐(K-Ⅱ)对电刺激尾部的疼痛反应和电刺激坐骨神经的屈肌反射均表现为低剂量以增强效应为主,高剂量以抑制效应为主.纳洛酮拮抗K-Ⅱ镇痛和抑制屈肌反射的pA_2值分... 大鼠ip 3,4-二氯-N-甲基-N-[反式-2-(1-~3-吡咯啉基)环己基]-苯乙酰胺盐酸盐(K-Ⅱ)对电刺激尾部的疼痛反应和电刺激坐骨神经的屈肌反射均表现为低剂量以增强效应为主,高剂量以抑制效应为主.纳洛酮拮抗K-Ⅱ镇痛和抑制屈肌反射的pA_2值分别为5.3和5.0,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可能是由同型阿片受体介导的.K-Ⅱ产生的痛觉和屈肌反射的增强效应均可被纳洛酮拮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阿片 受体 痛觉 屈肌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屈肌反射—HRP结合法观察坐骨神经再生
2
作者 韩雪飞 孔天翰 《四川解剖学杂志》 1994年第3期189-189,共1页
关键词 坐骨神经再生 屈肌反射 H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大鼠皮神经引起的屈肌反射电位及背根电位
3
作者 何文渊 朱衡 牛汉璋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295-298,共4页
本工作以清醒、整体大鼠为对象,记录了刺激皮神经所诱发的屈肌反射电位(FRP)和背根电位(DRP)。分级刺激腓肠神经(皮神经),在hamstring神经干上(一组支配后肢屈肌群的神经)先后诱发出A-FRP和C-FRP,同时在L_5背根上诱发出A-DRP和C-DRP。A-... 本工作以清醒、整体大鼠为对象,记录了刺激皮神经所诱发的屈肌反射电位(FRP)和背根电位(DRP)。分级刺激腓肠神经(皮神经),在hamstring神经干上(一组支配后肢屈肌群的神经)先后诱发出A-FRP和C-FRP,同时在L_5背根上诱发出A-DRP和C-DRP。A-FRP和A-DRP的阈值、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且呈有意义的正相关;二者的幅值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C-FRP阈值和潜伏期比C-DRP均较大,但二者的阈值和潜伏期均呈有意义的正相关,且二者的幅值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同步递增。每一串刺激(3个脉冲,间隔5ms,波宽0.5ms)诱发的DRP和FRP值均较相应单刺激诱发的为大,即DRP和FRP均有时间总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肌反射电位 背根电位 皮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节段电针对屈肌反射电位及背根电位的影响
4
作者 何文渊 朱衡 牛汉璋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97-101,共5页
本工作观察了电针清醒、整体大鼠同侧内关穴对后肢屈肌反射电位(FRP)和相应的背根电位(DRP)的影响。以串刺激(3个脉冲,间隔5ms,波宽0.5ms)分级刺激腓肠神经(皮神经),在hamstring神经干上(一组支配后肢屈肌群的神经)和L_5背根上分别诱发... 本工作观察了电针清醒、整体大鼠同侧内关穴对后肢屈肌反射电位(FRP)和相应的背根电位(DRP)的影响。以串刺激(3个脉冲,间隔5ms,波宽0.5ms)分级刺激腓肠神经(皮神经),在hamstring神经干上(一组支配后肢屈肌群的神经)和L_5背根上分别诱发出适当大小的C-FRP和C-DRP(约为最大值的70%~80%),以低频低强(4Hz,1~3V)、低频高强(4Hz,20~40V)电针同侧内关穴,持续5min停针后观察到C-FRP和C-DRP的值均降低;C-DRP受抑程度较C-FRP为轻且恢复也较快,二者的潜伏期均不变。电针内关穴时A—FRP和A—DRP没有明显作用。实验结果提示电针同侧内关穴可引起后肢镇痛,且镇痛中可能有中枢的突触前抑制机制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肌反射电位 背根电位 突触前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痉挛评定时人工(Ashworth法)和等速活动的运动学参数及足底屈肌反射反应的差异
5
作者 Rabita G. Dupont L. +1 位作者 Thevenon A. 郭俊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8期25-25,共1页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first to compare the kinematic parame ters of imposed ankle mobilizations measured during Ashworth or isokinetic tests and, second, to better understand why the stretch reflex ...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first to compare the kinematic parame ters of imposed ankle mobilizations measured during Ashworth or isokinetic tests and, second, to better understand why the stretch reflex was more or less easil y elicited by one method or the other. Methods: Passive dorsiflexions were appli ed on eight adult patients with plantarflexor spasticity in two conditions: (i) manually, using the Ashworth test where passive dorsiflexions were performed fre ely by seven rehabilitation clinicians, and (ii) instrumentally, using an isokin etic device (Cybex(r) Norm(tm) and a dorsiflexion velocity at 300°/s.Mean value s of initial ankle position, maximal angular velocity(θ′max), maximal angular acceleration (θ″max) and plantarflexorreflex responses obtained with each meth od were compared.Results: During the Ashworth test, all the patients presented r eflex activities in the triceps surae while, during the isokinetic mobilization, only three out of the eight patients tested shown reflex responses. θ′max val u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P < 0.05) in the manual test (308±80°/s vs 216± 5.5°/s for the isokinetic test). The most marked difference concerned the θ″m ax values (5046±2181°/s2 for the Ashworth test vs 819±18°/s2 for the isokine tic test, P < 0.001). This parameter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an rms-EMG values of the gastrocnemius lateralis (GL) and the soleus (SOL). Conclu sions: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passive dorsiflexions imposed during Ashworth an d isokinetic tests largely differ in 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and the higher d ynamic parameters evaluated during the Ashworth test could mainly explain that t he stretch reflex was more easily elicited during this manual testing. Significa nce:If isokinetic devices offer numerous advantages in the assessment of passive resistance to spastic muscle stretch,they cannot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manual t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肌反射 Ashworth 运动学参数 牵张反射 比目鱼 小腿三头 最大角速度 最大角加速度 人工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注入甘丙肽对小鼠屈肌运动的抑制 被引量:3
6
作者 史明仪 黄叔怀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9-90,共2页
目的:了解运动引致的血浆和神经末梢中甘丙肽浓度增高的生理意义及其作用位置。方法:电刺激小腿腹神经和注入N受体激动剂epibatidine引起小腿屈肌收缩时,观察甘丙肽对两种收缩运动的影响。结果:电刺激引起的收缩可被α... 目的:了解运动引致的血浆和神经末梢中甘丙肽浓度增高的生理意义及其作用位置。方法:电刺激小腿腹神经和注入N受体激动剂epibatidine引起小腿屈肌收缩时,观察甘丙肽对两种收缩运动的影响。结果:电刺激引起的收缩可被α-银蛇毒素或河豚毒所阻抑,也可被甘丙肽所抑制,甘丙肽拮抗剂M35可拮抗甘丙肽上述作用;epibatidine引起的收缩可被α-银蛇毒素所阻抑,不受河豚毒和甘丙肽的影响。结论:甘丙肽可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前膜乙酰胆碱释放,抑制屈肌运动,从而有利于防止骨骼肌运动过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丙肽 小鼠 屈肌反射 肉运动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鞘内甘丙肽和相关多肽对屈肌运动抑制效应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史明仪 陈崎 黄叔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17期114-115,共2页
目的了解运动引致的血浆和神经细胞中甘丙肽浓度增高的生理意义及其作用位置。方法电刺激小鼠小腿腹神经引起屈肌收缩时,观察髓鞘内运用甘丙肽及其分别与拮抗剂 M35、神经激肽 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P物质 (SP)联合运用... 目的了解运动引致的血浆和神经细胞中甘丙肽浓度增高的生理意义及其作用位置。方法电刺激小鼠小腿腹神经引起屈肌收缩时,观察髓鞘内运用甘丙肽及其分别与拮抗剂 M35、神经激肽 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P物质 (SP)联合运用时,对保留及切断 L 2~ 5脊髓后根小鼠屈肌运动的影响。结果在保留和切断脊髓后根组,电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均可被甘丙肽所抑制, M35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可拮抗甘丙肽上述作用, SP对此基本不产生影响。。保留后根神经激肽 (NPR)可加强甘丙肽抑制效应,后根切断组 NPY无此效应。结论髓鞘内甘丙肽可能通过减低运动神经兴奋性而产生抑制屈肌运动效应,从而有利防止骨骼肌运动过度。 NPY及 CGRP可分别增强和拮抗甘丙肽上述效应,调节屈肌收缩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丙肽 小鼠 屈肌反射 肉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丙肽对小鼠屈肌运动的外周性抑制作用
8
作者 史明仪 吴一丁 黄叔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15期107-108,共2页
目的 了解运动引致的血浆和神经末梢中甘丙肽浓度增高的生理意义及其作用位置。方法电刺激小腿神经和注入N受体激动剂阿托品(epibatidine)引起小腿屈肌收缩时,观察甘丙对两种收缩运动的影响。结果电刺激引起的收缩可被银蛇毒素或河... 目的 了解运动引致的血浆和神经末梢中甘丙肽浓度增高的生理意义及其作用位置。方法电刺激小腿神经和注入N受体激动剂阿托品(epibatidine)引起小腿屈肌收缩时,观察甘丙对两种收缩运动的影响。结果电刺激引起的收缩可被银蛇毒素或河豚毒所阻抑,也可被甘丙肽所抑制,甘丙肽拮抗剂M35可拮抗甘丙肽上述作用;阿托品(epibatidine)引起的收缩可被α银蛇毒素所阻抑,不受河豚和甘丙肽的影响。结论甘丙肽可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前膜乙酰胆硷释放,抑制屈肌运动和防止骨骼肌运动过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丙肽 小鼠 屈肌反射 肉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蝎毒纯化因子Ⅱ对大鼠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成裕 雷留根 +4 位作者 韩雪飞 王永奎 陈秋菊 齐艳 孔天翰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6年第3期19-22,共4页
雄性大鼠21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A、B、C三组,氨基甲酸乙酯(1g/kg)腹腔麻醉,双针记录电极置于右侧股二头肌以记录肌电,双侧腋窝皮下埋藏板状电极以引导心电信号。肌电信号及心电信号,经生物信号处理系... 雄性大鼠21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A、B、C三组,氨基甲酸乙酯(1g/kg)腹腔麻醉,双针记录电极置于右侧股二头肌以记录肌电,双侧腋窝皮下埋藏板状电极以引导心电信号。肌电信号及心电信号,经生物信号处理系统(SMUP-PC)Z自动记录心电幅值、频率及屈肌反射阈值、潜伏期,并进行定量分析处理。尾静脉注射蝎毒纯化因子Ⅱ(AFSVC-Ⅱ)的剂量,A组为43μg/kg,B组为65μg/kg,C组为130μg/kg,注入容量均为0.3ml。AFSVCⅡ注射前及注射后(每隔10min测定1次,80min停止观察)分别对上述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AFSVC-Ⅱ尾静脉注射43~65μg/kg对心电幅值没有显著影响,但注射130μg/kg10~30min,可明显减低心电幅值;AFSVC-Ⅱ尾静脉注射43~65μg/kg对屈肌反射没有显著影响,但注射130μg/kg10~30min,可明显减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及减慢神经传导的速度。提示:蝎毒可通过抑制Na+通道,从而明显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蝎毒 屈肌反射 神经肉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刺激穴位对大鼠神经损伤后自残及神经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唐伟跃 冀勇 +1 位作者 张建民 李云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4-145,共2页
目的:探讨直流电针刺激对神经损伤后自残及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直流电针穴位刺激组(A组)和对照组(B组)。构建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A组给予电针穴位刺激,B组不作处理,观察并比较术后2组自残率、屈肌反射及标记细胞百... 目的:探讨直流电针刺激对神经损伤后自残及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直流电针穴位刺激组(A组)和对照组(B组)。构建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A组给予电针穴位刺激,B组不作处理,观察并比较术后2组自残率、屈肌反射及标记细胞百分率。结果:术后21d A组右后足趾自残率低于B组,脊神经节和脊髓前角标记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均<0.001);A组右侧屈肌反射阈较左侧提高,B组刺激强度为(35±1)V时仍无屈肌反射。结论:电针穴位刺激能抑制神经损伤后自残并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自残 屈肌反射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促进坐骨神经中不同纤维成分再生—电生理和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孔天翰 范天生 +4 位作者 韩雪飞 雷留根 郭漳生 张建民 郭洪昌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9-33,共5页
本实验运用屈肌反射-HRP逆行追踪结合实验,对电针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干中躯体运动及感觉纤维成分的再生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电针组足底施予45±5V屈肌反射阈刺激,可引起短潜伏期的A类及长潜伏期的C类纤维传入反应;对照组足底经65... 本实验运用屈肌反射-HRP逆行追踪结合实验,对电针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干中躯体运动及感觉纤维成分的再生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电针组足底施予45±5V屈肌反射阈刺激,可引起短潜伏期的A类及长潜伏期的C类纤维传入反应;对照组足底经65±5V屈肌反射阈刺激后,仅见C类纤维传入所引起的屈肌反射。电针组右侧脊神经节内主要为大、小两种圆形细胞被标记,而对照组右侧脊神经节内标记细胞却均为淡染的小圆形细胞。电针组脊髓前角内浓染的标记细胞呈大多角状。电针组脊神经节及脊髓前角内标记细胞百分率及神经再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电针组坐骨神经干中感觉纤维及躯体运动纤维终末向各自支配区的再生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本文结果提示:电针促进坐骨神经中不同纤维成分的再生可能具有定向诱导轴突支芽、加快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及转运等双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神经再生 屈肌反射 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疼痛类疾病的中医传统疗法临床应用初探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春节 曹明璐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4年第8期85-86,共2页
疼痛类疾病是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其中包括了某些疾病或损伤所伴发的疼痛症状,也包括发病原因不明的疼痛性疾病。疼痛性疾病与疼痛症状有时会重叠,或缺乏明确的界限,但两者有本质区别。疼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 疼痛类疾病是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其中包括了某些疾病或损伤所伴发的疼痛症状,也包括发病原因不明的疼痛性疾病。疼痛性疾病与疼痛症状有时会重叠,或缺乏明确的界限,但两者有本质区别。疼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它既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又包括个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表现为一系列的躯体运动性反应(如屈肌反射)和自主内脏性反应(如血压、脉搏、瞳孔、呼吸、皮肤电反射、皮肤温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性疾病 疼痛症状 临床应用 传统疗法 伤害性刺激 中医 屈肌反射 痛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Ne激光照射对大鼠神经损伤后自残及神经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建民 唐伟跃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6-86,88,共2页
本实验利用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 ,观察了氦氖 (He -Ne)激光照射 (A组 )、直流电针刺激器 (B组 )、对照组为 (C组 )对神经损伤后自残及神经再生的影响。结果 :( 1)术后 2 0d ,A组的右后足趾自残率为 13 % ,而B、C组分别为 46%、80 %... 本实验利用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 ,观察了氦氖 (He -Ne)激光照射 (A组 )、直流电针刺激器 (B组 )、对照组为 (C组 )对神经损伤后自残及神经再生的影响。结果 :( 1)术后 2 0d ,A组的右后足趾自残率为 13 % ,而B、C组分别为 46%、80 % ,A组的自残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 <0 .0 0 1) ;( 2 )右侧屈肌反向阈 :当激光照射时光斑直径 0 .6cm ,功率密度为 3 5 .3 9mW/cm2 时 ,可引出短潜伏期 ( 4 5 -15 0ms)及长潜伏期 ( 12 5 5 2 5ms)传入纤维反应 ;( 3 )术后 2 0d脊神经节的标记细胞百分率分别为 11.1% (A组 )、5 .2 % (B组 )及 1.1% (C组 ) ;脊髓前角的标记细胞百分率分别为 16.6% (A组 )、8.1% (B组 )及 1.9% (C组 )。上述结果表明 :氦氖 (He -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照射 电针 屈肌反射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中踝关节扭伤的治疗及预防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鲁平 孙东华 《山东体育科技》 1995年第2期70-70,共1页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造成踝关节组织纤维化,成为顽疾,将给学生带来终身痛苦.因此,有效地预防踝关节扭伤和及时正确地处理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踝关节扭伤 运动损伤 山东体院 距骨滑车 体育课准备活动 自我保护方法 屈肌反射 针灸治疗 配合物 治疗不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蝎毒素Ⅳ的中枢镇痛作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雷留根 王成裕 +2 位作者 韩雪飞 孔天翰 范天生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6年第1期31-34,共4页
从东亚钳蝎粗毒中分离纯化出蝎毒素Ⅳ,经套管注入侧脑室,用辐射热测痛和屈肌反射检测两种方法,观察蝎毒素Ⅳ的中枢镇痛作用,结果蝎毒索Ⅳ可以明显延长大鼠缩腿潜伏期,并可显著抑制C纤维诱发的屈肌反射。提示蝎毒素Ⅳ具有显著的中... 从东亚钳蝎粗毒中分离纯化出蝎毒素Ⅳ,经套管注入侧脑室,用辐射热测痛和屈肌反射检测两种方法,观察蝎毒素Ⅳ的中枢镇痛作用,结果蝎毒索Ⅳ可以明显延长大鼠缩腿潜伏期,并可显著抑制C纤维诱发的屈肌反射。提示蝎毒素Ⅳ具有显著的中枢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蝎毒 屈肌反射 镇痛 蝎毒素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蝎毒素Ⅳ在大鼠脊髓中的镇痛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永奎 韩雪飞 +5 位作者 雷留根 陈秋菊 王成裕 郑湘豫 陈华艳 孔天翰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6年第3期5-8,共4页
蛛网膜下腔插管大鼠模型25只,随机等分为A、B、C、D、E5组,分别经插管注入蝎毒素Ⅳ1μg/kg,纳络酮16μg/kg+蝎毒素Ⅳ1μg/kg,吗啡32μg/kg,纳络酮16μg/kg+吗啡32μg/kg,纳络酮1... 蛛网膜下腔插管大鼠模型25只,随机等分为A、B、C、D、E5组,分别经插管注入蝎毒素Ⅳ1μg/kg,纳络酮16μg/kg+蝎毒素Ⅳ1μg/kg,吗啡32μg/kg,纳络酮16μg/kg+吗啡32μg/kg,纳络酮16μg/kg。以屈肌反射作为疼痛指标,观察蝎毒素Ⅳ在脊髓的镇痛作用及纳络酮对蝎毒素Ⅳ作用的影响并与吗啡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蝎毒素Ⅳ注入5~20min和90~120min内屈肌反射被显著抑制(P<0.01),表现为屈肌反射阈值升高及C波潜伏期延长;此种抑制不能被纳络酮消除。提示蝎毒素Ⅳ在脊髓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其发挥镇痛作用的机制不同于吗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蝎毒 屈肌反射 蛛网膜下腔插管 蝎毒素Ⅳ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蝎毒素Ⅳ尾静脉注入后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成裕 雷留根 +4 位作者 韩雪飞 王永奎 齐艳 陈秋菊 孔天翰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6年第3期8-12,共5页
大鼠中脑上端切断模型30只,随机等分为A、B、C3组,经尾静脉分别注入蝎毒素Ⅳ(SVC-Ⅳ)130μg/kg,吗啡600μg/kg及生理盐水,以大鼠缩腿潜伏期和屈肌反射为测痛指标,观察SVC-Ⅳ尾静脉注入后的镇痛作用... 大鼠中脑上端切断模型30只,随机等分为A、B、C3组,经尾静脉分别注入蝎毒素Ⅳ(SVC-Ⅳ)130μg/kg,吗啡600μg/kg及生理盐水,以大鼠缩腿潜伏期和屈肌反射为测痛指标,观察SVC-Ⅳ尾静脉注入后的镇痛作用并与吗啡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A组SVC-Ⅳ注入后30min之内缩腿潜伏期明显延长,20min左右延长最明显,屈肌反射A波波幅于10~40min内明显受到压抑,20min左右最大A波抑制率为(96.1±8.9)%;B组吗啡注入后A波波幅的压抑限于10~40min,30minA波最大抑制率为(87.4±8.2)%;C组屈肌反射无明显变化。结果提示:SVC-Ⅳ静脉给药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强于吗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蝎毒 屈肌反射 镇痛 蝎毒素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蝎毒镇痛酊抑制大鼠躯体痛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成裕 韩雪飞 +4 位作者 雷留根 郑湘豫 陈华艳 薛素君 孔天翰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6年第3期12-17,共6页
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只。5组动物用于注射Formalin致痛模型镇痛实验:动物注射Formalin液后1min开始涂蝎毒镇痛酊或生理盐水(其中1组于注射前30min口服阿斯匹林,观察早反... 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只。5组动物用于注射Formalin致痛模型镇痛实验:动物注射Formalin液后1min开始涂蝎毒镇痛酊或生理盐水(其中1组于注射前30min口服阿斯匹林,观察早反应及迟反应。另5组动物用于神经干结扎慢性痛镇痛模型: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在镜下于腓总神经与胫神经分支处结扎神经干,48h后分别涂蝎毒镇痛酊、生理盐水或口服阿斯匹林,第20d记录肌电变化。结果:蝎毒镇痛酊外用,对大鼠注射Formalin引起阵发性肌电发放、神经干结扎慢性痛及结扎后自残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提示蝎毒镇痛酊对急、慢性躯体痛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蝎毒 疼痛 屈肌反射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刺激对大鼠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郜超军 张建民 饶凤飞 《中医研究》 2004年第4期11-11,16,共2页
目的 :研究直流电针刺激对神经损伤后自残及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利用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 ,直流电针刺激为A组 ,对照组为B组。结果 :①术后 2 1d ,A组的右后足趾自残率为 12 % ,而B组为 6 5 % ,A组的自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l... 目的 :研究直流电针刺激对神经损伤后自残及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利用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 ,直流电针刺激为A组 ,对照组为B组。结果 :①术后 2 1d ,A组的右后足趾自残率为 12 % ,而B组为 6 5 % ,A组的自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0 1) ;②右侧屈肌反射阈 :当电针穴位刺激(直流 0 6 μA)时 ,可引出短潜伏期 ( 4 5~ 15 0ms)及长潜伏期( 12 5~ 5 2 5ms)传入纤维反应 ;③术后 2 1d脊神经节的标记细胞百分率分别为 11 1% (A组 )、4 7% (B组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屈肌反射 HRP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Babinski征
20
作者 王丽琴 贾丽景 +1 位作者 苗江永 李凡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5期397-401,共5页
关键词 锥体束 反射 上运动神经元 功能异常 屈肌反射 阔筋膜张 拇趾 足趾 趾长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