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乳腺X线(mammography,MG)和MRI特征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乳腺X线(mammography,MG)和MRI特征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纯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DCISM的首诊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为训练组,评估术前患者的临床病理、MG和MRI特征。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校准图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观察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前瞻性收集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作为验证组进行验证。应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分析联合模型中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最小ADC值(minimum value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min)预测DCISM的价值。收集535例患者共550个病灶(15例患者为同时性双乳癌),患者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50岁。训练组(n=382)中102个病灶(27%)和验证组(n=168)中52个病灶(31%)被诊断为DCISM。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ADCmin是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参数构建临床病理及联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效能(AUC:0.937、0.899)。根据SHAP分析,病灶最长径、Ki-67指数和ADCmin在联合模型中对预测DCISM起主要贡献,而钙化状态、核级别、P63状态和坏死是补充因素。结论联合临床病理及术前MG和MRI特征的预测模型可有效从纯DCIS区分出DCISM,从而提升临床决策和治疗规划的准确性。展开更多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局限于乳腺终末导管,未突破基底膜的乳腺癌病理类型,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其前驱病变。当DCIS突破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可形成浸润灶,若...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局限于乳腺终末导管,未突破基底膜的乳腺癌病理类型,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其前驱病变。当DCIS突破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可形成浸润灶,若单个浸润灶最大径线小于1 mm或多个浸润灶中最大者径线小于1 mm时,即定义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12%~40%未经治疗和干预的DCIS会进展为IDC,DCIS和IDC可同时存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DCIS始终不会进展,预后相对较好,DCIS的过度诊断和治疗成为目前的关注点。DCIS的组织学分级主要依据细胞核的形态分为低、中、高3个核级,受体的表达情况、分子分型的分布在DCIS、DCIS-Mi和IDC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伴或不伴微浸润及不同组织学分级的DCIS的临床处理方式、治疗方案、预后及患者风险收益情况有较大差别,也一直存在较多争议。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初步实现了对其组织学分级、浸润情况及患者预后的评估。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技术主要有钼靶X线摄影(mammography,MG)、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3种检查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同,在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中各有优势和不足,但又可互为补充,在病变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乳腺钼靶X线摄影具有安全可靠、重复性好的优点,是国际指南推荐的首选的乳腺癌筛查方式,DCIS在钼靶X线片上的主要表现可分为非钙化型病变和钙化型病变;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肿块型和非肿块型病变,后者又可分为低回声改变、钙化、导管改变和结构紊乱扭曲等;MRI对不伴钙化及多灶性DCIS的检出比钼靶X线摄影敏感性更高,对病变范围的评估准确性更高,但也存在诊断特异性不高、对微钙化显示不敏感等不足;此外,影像组学在DCIS的组织病理学评估预测及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方面潜力巨大。在当前精准医疗时代,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基因检测结果等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日益显现,DCIS的早期精确诊断及明确分子分型在临床工作中亦极为重要。通过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和影像表现来预测不同治疗可能带来的获益,以制订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共识。本文就DCIS的影像学表现与分子分型、组织病理学及预后方面的相关性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是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发展到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IDC)的中间阶段,该研究旨在分析乳腺DCIS和DCIS...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是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发展到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IDC)的中间阶段,该研究旨在分析乳腺DCIS和DCIS-MI这两类早期乳腺癌不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各个分子分型间的差异。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了317例DCIS患者,其中227例(71.6%)为纯DCIS患者,90例(28.4%)为DCIS-MI患者。所有患者根据其DCIS成分而非微浸润成分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分成腔面A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腔面B型[ER和(或)PR阳性,HER-2阳性]、HER-2过表达型(ER和PR阴性,HER-2阳性)和基底样型(ER和PR阴性,HER-2阴性)。结果:DCIS-MI患者的肿瘤大小倾向更大(P=0.059),病理核分级显著更高(P=0.002)。和DCIS患者相比,乳腺DCIS-MI患者中腔面A型比例较低而基底样型比例较高(P=0.001)。结论:乳腺DCIS和DCIS-MI间分子分型分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迥异,提示DCIS-MI是DCIS发展的新阶段,有了"质"的改变,本结论有待后续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行验证。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及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3年1月~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8例...目的比较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及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3年1月~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8例DCIS及31例DCISM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病理资料。肿块型病变参照BI-RADS标准,分析病变大小、形态、纵横比、边缘、边界、回声类型、后方回声、微钙化及血流。非肿块型病变分为低回声区型、导管异常型、结构扭曲型及多发小囊肿型,同时记录微钙化及血流情况。组织病理分为低、中、高核级。免疫组化指标包括ER、PR、Her-2及Ki-67。结果DCIS发病年龄轻(P<0.05);两组主要症状均为乳头溢液或触及肿块,且既往乳腺癌病史无差别(P>0.05)。两组肿块型病变均以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的实性低回声肿物为主,且多边缘不清晰(P>0.05);非肿块型病变均以低回声区型为主(P>0.05)。DCISM中高核级比例高(74.1%vs 89.3%,P<0.05),ER阳性率及Luminal-like型占比低(72.0%vs 51.6%,P<0.05),两组PR、Her-2及Ki-67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钙化与ER阴性、PR阴性、Her-2阳性、Ki-67高表达及高核级相关(P<0.05)。结论DCIS与DCISM的超声表现相似,微钙化或可提示肿瘤预后不良。DCISM的核级高,ER阳性率低,Her-2过表达及三阴型比例高,说明DCISM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乳腺X线(mammography,MG)和MRI特征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纯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DCISM的首诊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为训练组,评估术前患者的临床病理、MG和MRI特征。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校准图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观察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前瞻性收集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作为验证组进行验证。应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分析联合模型中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最小ADC值(minimum value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min)预测DCISM的价值。收集535例患者共550个病灶(15例患者为同时性双乳癌),患者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50岁。训练组(n=382)中102个病灶(27%)和验证组(n=168)中52个病灶(31%)被诊断为DCISM。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ADCmin是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参数构建临床病理及联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效能(AUC:0.937、0.899)。根据SHAP分析,病灶最长径、Ki-67指数和ADCmin在联合模型中对预测DCISM起主要贡献,而钙化状态、核级别、P63状态和坏死是补充因素。结论联合临床病理及术前MG和MRI特征的预测模型可有效从纯DCIS区分出DCISM,从而提升临床决策和治疗规划的准确性。
文摘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局限于乳腺终末导管,未突破基底膜的乳腺癌病理类型,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其前驱病变。当DCIS突破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可形成浸润灶,若单个浸润灶最大径线小于1 mm或多个浸润灶中最大者径线小于1 mm时,即定义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12%~40%未经治疗和干预的DCIS会进展为IDC,DCIS和IDC可同时存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DCIS始终不会进展,预后相对较好,DCIS的过度诊断和治疗成为目前的关注点。DCIS的组织学分级主要依据细胞核的形态分为低、中、高3个核级,受体的表达情况、分子分型的分布在DCIS、DCIS-Mi和IDC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伴或不伴微浸润及不同组织学分级的DCIS的临床处理方式、治疗方案、预后及患者风险收益情况有较大差别,也一直存在较多争议。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初步实现了对其组织学分级、浸润情况及患者预后的评估。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技术主要有钼靶X线摄影(mammography,MG)、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3种检查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同,在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中各有优势和不足,但又可互为补充,在病变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乳腺钼靶X线摄影具有安全可靠、重复性好的优点,是国际指南推荐的首选的乳腺癌筛查方式,DCIS在钼靶X线片上的主要表现可分为非钙化型病变和钙化型病变;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肿块型和非肿块型病变,后者又可分为低回声改变、钙化、导管改变和结构紊乱扭曲等;MRI对不伴钙化及多灶性DCIS的检出比钼靶X线摄影敏感性更高,对病变范围的评估准确性更高,但也存在诊断特异性不高、对微钙化显示不敏感等不足;此外,影像组学在DCIS的组织病理学评估预测及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方面潜力巨大。在当前精准医疗时代,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基因检测结果等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日益显现,DCIS的早期精确诊断及明确分子分型在临床工作中亦极为重要。通过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和影像表现来预测不同治疗可能带来的获益,以制订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共识。本文就DCIS的影像学表现与分子分型、组织病理学及预后方面的相关性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文摘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是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发展到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IDC)的中间阶段,该研究旨在分析乳腺DCIS和DCIS-MI这两类早期乳腺癌不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各个分子分型间的差异。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了317例DCIS患者,其中227例(71.6%)为纯DCIS患者,90例(28.4%)为DCIS-MI患者。所有患者根据其DCIS成分而非微浸润成分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分成腔面A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腔面B型[ER和(或)PR阳性,HER-2阳性]、HER-2过表达型(ER和PR阴性,HER-2阳性)和基底样型(ER和PR阴性,HER-2阴性)。结果:DCIS-MI患者的肿瘤大小倾向更大(P=0.059),病理核分级显著更高(P=0.002)。和DCIS患者相比,乳腺DCIS-MI患者中腔面A型比例较低而基底样型比例较高(P=0.001)。结论:乳腺DCIS和DCIS-MI间分子分型分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迥异,提示DCIS-MI是DCIS发展的新阶段,有了"质"的改变,本结论有待后续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行验证。
文摘目的比较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及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3年1月~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8例DCIS及31例DCISM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病理资料。肿块型病变参照BI-RADS标准,分析病变大小、形态、纵横比、边缘、边界、回声类型、后方回声、微钙化及血流。非肿块型病变分为低回声区型、导管异常型、结构扭曲型及多发小囊肿型,同时记录微钙化及血流情况。组织病理分为低、中、高核级。免疫组化指标包括ER、PR、Her-2及Ki-67。结果DCIS发病年龄轻(P<0.05);两组主要症状均为乳头溢液或触及肿块,且既往乳腺癌病史无差别(P>0.05)。两组肿块型病变均以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的实性低回声肿物为主,且多边缘不清晰(P>0.05);非肿块型病变均以低回声区型为主(P>0.05)。DCISM中高核级比例高(74.1%vs 89.3%,P<0.05),ER阳性率及Luminal-like型占比低(72.0%vs 51.6%,P<0.05),两组PR、Her-2及Ki-67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钙化与ER阴性、PR阴性、Her-2阳性、Ki-67高表达及高核级相关(P<0.05)。结论DCIS与DCISM的超声表现相似,微钙化或可提示肿瘤预后不良。DCISM的核级高,ER阳性率低,Her-2过表达及三阴型比例高,说明DCISM具有更高的侵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