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宗共济:贺州“过山瑶”的家屋社会及其结群逻辑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容娟 贾仲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34,156,共15页
贺州“过山瑶”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并重,传统上流行两性婚姻流动自由的婚姻形式和两性继嗣平等的双系继嗣,形成了以家屋延续作为社会自我保全基础的家屋社会。这种社会有效统合了女嫁婚和男赘婚、父系继嗣和母系继嗣、父系亲属和母系亲... 贺州“过山瑶”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并重,传统上流行两性婚姻流动自由的婚姻形式和两性继嗣平等的双系继嗣,形成了以家屋延续作为社会自我保全基础的家屋社会。这种社会有效统合了女嫁婚和男赘婚、父系继嗣和母系继嗣、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等在许多其他社会中往往难以并行因而厚此薄彼的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以及复杂社会关系。“合宗共济”“互利共生”便是“过山瑶”式家屋社会的结群和运行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屋 双系继嗣 社会结群 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无意识影响下的哈尼族聚落与家屋空间原型--基于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的分析
2
作者 黄浦蓉 叶涧枫 王冬 《建筑遗产》 CSSCI 2024年第2期54-62,共9页
哈尼族的集体无意识观念主要体现于古歌与民谣中,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色。文章以介绍哈尼族迁徙历史的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为研究文本,结合实地调研,以人类学视角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哈尼族的集体无意识进行溯源,... 哈尼族的集体无意识观念主要体现于古歌与民谣中,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色。文章以介绍哈尼族迁徙历史的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为研究文本,结合实地调研,以人类学视角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哈尼族的集体无意识进行溯源,指出哈尼族在族群迁徙和家园化过程中,形成了“圣-俗”“男-女”和“生-死”三组意识结构;并进一步从空间布局、室内陈设、仪式活动层面,分析意识结构与聚落和家屋空间原型的关系。文章认为,哈尼族的集体无意识是人、自然、神灵与建成环境的有机结合,意识结构是空间原型得以产生与延续的基础。哈尼族的聚落与家屋在空间原型的作用下获得了自然性、精神性、秩序性与防御性的感知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无意识 哈尼族聚落 家屋 空间原型 迁徙 《哈尼阿培聪坡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宋家屋场滑坡形变监测和孕灾因子分析
3
作者 杜亚男 师延泽 +2 位作者 俞文熙 钟景文 倪明璇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7-25,共9页
三峡库区是我国滑坡发生的重灾区,大坝蓄水排洪加速了长江及其支流沿岸边坡活动,使得大量古滑坡被重新激活。宋家屋场滑坡发生于巴东县东渡口镇,文章通过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的15景ALOS-2/PALSAR-2影像来获取该滑坡的时序形变,并... 三峡库区是我国滑坡发生的重灾区,大坝蓄水排洪加速了长江及其支流沿岸边坡活动,使得大量古滑坡被重新激活。宋家屋场滑坡发生于巴东县东渡口镇,文章通过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的15景ALOS-2/PALSAR-2影像来获取该滑坡的时序形变,并根据地层分布和滑移形态进行区域划分,着重分析滑移特征和成因。此外,通过统计稳定区域信息验证了形变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①宋家屋场滑坡监测期间呈现“上段-中段-下段”台阶式滑移,且偏向右侧发育,最大形变出现在中段右侧,速率达到-193.9 mm/yr;②通过剖面线和特征点提取,进一步解释滑坡形变的时空形态,发现阶梯式滑移与地层分布具有一致性;③利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认为滑坡整体滑移速率受到累积降水量和水位变化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屋场滑坡 时序InSAR 形变监测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发展影响下的摩梭家屋形态——基于男性角色的考察 被引量:14
4
作者 魏雷 唐雪琼 朱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62,共6页
旅游发展对民族旅游社区的社会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泸沽湖周边的摩梭人拥有独特的依母系血缘传承大家庭形态。现代化进程以及旅游发展背景下很多地区摩梭人的家庭形态发生了不同趋向的变化。本文运用质性研究和数量统计分析相结合的... 旅游发展对民族旅游社区的社会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泸沽湖周边的摩梭人拥有独特的依母系血缘传承大家庭形态。现代化进程以及旅游发展背景下很多地区摩梭人的家庭形态发生了不同趋向的变化。本文运用质性研究和数量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男性在摩梭社会所扮演的角色这一视角切入,对开发旅游的落水下村和未开发旅游的开基上村以及环境极端闭塞的利加咀三个摩梭社区进行截面比较研究,发现旅游业发展在形式上使传统摩梭家庭形态得以维系,这是社区旅游管理体制、经济条件以及婚恋选择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男性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是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前沿问题的尝试性研究,从男性视角切入问题,是对国内相关研究中男性研究缺失现状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梭家屋形态 旅游发展 男性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与嘉绒藏族家屋社会 被引量:8
5
作者 李锦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24,共7页
房名是嘉绒藏族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最初的房名获得来源于土司统治下的份地制度。房名以长子继承为主,无子则长女继承,表现为父系血缘和母系血缘亲属均可继承的两可继承关系。亲属称谓和房名继承,均表现出血缘和居处原则共同发挥作用的... 房名是嘉绒藏族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最初的房名获得来源于土司统治下的份地制度。房名以长子继承为主,无子则长女继承,表现为父系血缘和母系血缘亲属均可继承的两可继承关系。亲属称谓和房名继承,均表现出血缘和居处原则共同发挥作用的特点。村落内的社会关系,由房名这一基本社会单元的互动关系建立。山神信仰是家屋整合为村落的纽带,也是区域社会结合的思想基础。房名制度的存在,体现了嘉绒藏族家屋社会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名 藏族 嘉绒 家屋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梭家屋空间建构的隐喻象征意义解析 被引量:9
6
作者 许瑞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54,共6页
摩梭人对家屋空间的建构为我们研究不同文化中社会群体对特定空间的分类及文化价值观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独特的样本。永宁摩梭人的家屋结构自有其独特性,空间的分配与独特的亲属制度密切相关。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社会空间建构理论对摩梭... 摩梭人对家屋空间的建构为我们研究不同文化中社会群体对特定空间的分类及文化价值观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独特的样本。永宁摩梭人的家屋结构自有其独特性,空间的分配与独特的亲属制度密切相关。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社会空间建构理论对摩梭家屋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不仅可以阐释摩梭人对居住空间的分类观念,而且还有助于揭示摩梭人对社会性别的文化隐喻——摩梭家屋空间结构充分体现了摩梭社会以女性为中心、"母尊女贵"的文化习惯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梭家屋 空间分类 象征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梭人的“家屋”观念 被引量:7
7
作者 陈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6-50,共5页
研究者一般把摩梭社会归类为母系社会,并用母系继嗣理论解释摩梭人独特的社会文化。但是这些研究忽视了摩梭人独特的"家屋"观念。"家屋"是摩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保持"家屋"的传承和兴旺是摩梭人社会... 研究者一般把摩梭社会归类为母系社会,并用母系继嗣理论解释摩梭人独特的社会文化。但是这些研究忽视了摩梭人独特的"家屋"观念。"家屋"是摩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保持"家屋"的传承和兴旺是摩梭人社会生活的核心;在摩梭人那里,"家屋"观念优先于母系血缘观念。"家屋"的视角可以更合理地解释摩梭社会独特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梭人 家屋 家户 母系继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巫山县新城址王家屋场滑坡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加桂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21-28,共8页
巫山县新城址的地质问题是当前工程地质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也是库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王家屋场滑坡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滑坡,它的发育具有特殊的区域地质构造和地貌环境。文中详细阐述了滑坡本身的地貌和岩体结构特点,分析得出滑坡... 巫山县新城址的地质问题是当前工程地质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也是库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王家屋场滑坡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滑坡,它的发育具有特殊的区域地质构造和地貌环境。文中详细阐述了滑坡本身的地貌和岩体结构特点,分析得出滑坡经历了先期滑动和后期改造的复杂过程,先期滑动具有多次滑动性,后期改造作用不亚于先期滑坡作用,岩溶溶蚀作用自始至终是滑坡的主导作用,构造破碎为溶蚀作用提供了条件。目前滑坡在整体上是稳定的,但后期改造过程仍在继续,移民工程也严重影响着滑坡的稳定性,尤其应防止水向滑体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三峡库区 家屋场滑坡 工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山瑶的“花”观念与家屋延续——以粤北方洞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何海狮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1-35,共5页
过山瑶的"花"信仰体现在其生育观念及其"祭花"仪式中。"花"信仰与过山瑶的家先及家屋观念紧密相连。"花"信仰从纵向的"生-死"转换隐喻以及横向的夫妻结合隐喻两个层面展演了过山瑶... 过山瑶的"花"信仰体现在其生育观念及其"祭花"仪式中。"花"信仰与过山瑶的家先及家屋观念紧密相连。"花"信仰从纵向的"生-死"转换隐喻以及横向的夫妻结合隐喻两个层面展演了过山瑶社会中家屋延续的理念。"花"信仰是过山瑶家屋建构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信仰 祭花 过山瑶 家屋 延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高山汉人的家屋观念及其建构 被引量:5
10
作者 冯智明 《文化遗产》 CSSCI 2022年第1期105-113,共9页
随着学界对"家屋社会"理论的反思和延拓,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从物质-技术-社会-象征互动的整体论视野看待家屋的属性逐步成为新的研究生长点。桂西高山汉人的木构家屋在"立房子"仪式过程中获... 随着学界对"家屋社会"理论的反思和延拓,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从物质-技术-社会-象征互动的整体论视野看待家屋的属性逐步成为新的研究生长点。桂西高山汉人的木构家屋在"立房子"仪式过程中获得多重意义,继嗣、秩序、纳吉是家屋社会建构的三个核心观念,体现了高山汉人重视父系香火血脉绵续,维护人与人、自然、神祖之间的空间礼制,以及追求"富贵双全"完满人生的纳吉思想,将亲属制度、社会秩序和生活理想三个层次融汇其中。高山汉人的家屋观念承继祖居地渝东南一带的建造技艺,同时吸纳桂西壮、瑶等少数民族干栏建筑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交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汉人 家屋社会 继嗣 秩序 纳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屋的建构与人观的叠合——宜州“百姓人”家屋文化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农辉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77,共7页
宜州“百姓人”建造家屋的过程是一个完整而详细的过程。透过家屋文化以及婚礼、出生礼、贺新房等仪式 ,可以折射出人们建房的最大动力 ,在于既能获得又能延续家屋的孕育力。
关键词 家屋 人观 叠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过程中的建筑——家屋社会与20世纪晚期的乡土建筑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潘曦 《世界建筑》 2018年第9期111-113,共3页
本文基于20世纪晚期建筑人类学的一系列研究,探讨了乡土建筑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与再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而不仅仅是后者的物质符号呈现。藉由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特质,建筑与人相互影响、彼此塑造,建筑的更多特征和诉求... 本文基于20世纪晚期建筑人类学的一系列研究,探讨了乡土建筑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与再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而不仅仅是后者的物质符号呈现。藉由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特质,建筑与人相互影响、彼此塑造,建筑的更多特征和诉求也进入到视野之中。由此,一种更为整体的建筑观得以展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建筑 社会过程 家屋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家屋到客房:一个景颇村寨的房屋生命史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向春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73-80,共8页
人类学的家屋研究呈现了房屋丰富的文化意涵,而这些文化内涵正是今天民宿旅游的生命力与文化灵魂所在。文章以人类学的家屋概念切入一个正在发展旅游的景颇村寨中,透过"物的生命史"视角与理论,将今天卷入旅游与遗产工业背景... 人类学的家屋研究呈现了房屋丰富的文化意涵,而这些文化内涵正是今天民宿旅游的生命力与文化灵魂所在。文章以人类学的家屋概念切入一个正在发展旅游的景颇村寨中,透过"物的生命史"视角与理论,将今天卷入旅游与遗产工业背景中的家屋视为其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并在过程性与完整性分析中,揭示出作为旅游商品的家屋如何与其之前的社会生活衔接互动以及当地村民对旅游的心理调试与行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屋 物的生命史 景颇村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幸福何以可能的符号表征: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家屋图像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翀炜 王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54,共9页
哈尼族蘑菇房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社会空间,蘑菇房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社会生活变迁导致的家屋变化不仅体现在建筑材质、结构布局、空间大小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表达社会关系以及呈现文化意义的各... 哈尼族蘑菇房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社会空间,蘑菇房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社会生活变迁导致的家屋变化不仅体现在建筑材质、结构布局、空间大小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表达社会关系以及呈现文化意义的各种符号方面。哈尼族传统家屋内的中柱和神龛显示出人们关于幸福本原的传统性理解。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图像文化符号开始进入哈尼族新的家屋。中柱和神龛以及新近涌现的家庭成员图像和国家领导人图像等符号的并置,表征的是幸福泉源在于慎终追远,承继懿德,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国家帮扶振兴乡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符号表征 图像 家屋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先单》与过山瑶的家屋社会——基于粤北乳源瑶山的考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海狮 《文化遗产》 CSSCI 2013年第4期131-137,共7页
不同于汉族家谱,过山瑶《家先单》遵循过山瑶的血族继嗣规则,其祖先登入也以家屋延续为原则。过山瑶《家先单》体现的既不是汉族家谱的"收族纳宗"的功效,也不是竹村卓二所言的"个人主义"行事原则,而是"家屋为... 不同于汉族家谱,过山瑶《家先单》遵循过山瑶的血族继嗣规则,其祖先登入也以家屋延续为原则。过山瑶《家先单》体现的既不是汉族家谱的"收族纳宗"的功效,也不是竹村卓二所言的"个人主义"行事原则,而是"家屋为中心"的社会建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先单过山瑶 家屋社会延续 家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山与家屋——嘉绒藏人的神圣历史和社会结构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原 《宗教人类学》 2013年第1期27-59,共33页
藏彝走廊的嘉绒地区是汉藏等文明体系间的一个"接触过渡地带",其观念体系和社会制度的表现与生成值得关注。本文从"神山信仰"与"房名制度"出发,通过分析相关神话和仪式,来探讨神山与家屋在嘉绒人生活世界中的意义,并试图解读嘉绒... 藏彝走廊的嘉绒地区是汉藏等文明体系间的一个"接触过渡地带",其观念体系和社会制度的表现与生成值得关注。本文从"神山信仰"与"房名制度"出发,通过分析相关神话和仪式,来探讨神山与家屋在嘉绒人生活世界中的意义,并试图解读嘉绒藏人的文化价值与社会结构之动态生成的过程,以及藏彝走廊地带的历史人文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绒藏人 神山信仰 山神崇拜 家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与邑界——区域社会史视角下桂东北瑶壮家屋的遗产阐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晓梅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第5期61-75,共15页
在西南山地多民族杂居地区,家屋既因族群交往交流而逐渐“交融”,也受到国家与地方互动关系的影响。家屋变迁以物质文化的形态呈现出横、纵两种社会关系的变化,因此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文章聚焦桂东北金江河流域、曾经分属两邑的瑶、... 在西南山地多民族杂居地区,家屋既因族群交往交流而逐渐“交融”,也受到国家与地方互动关系的影响。家屋变迁以物质文化的形态呈现出横、纵两种社会关系的变化,因此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文章聚焦桂东北金江河流域、曾经分属两邑的瑶、壮家屋,在区域社会史的脉络中,梳理各个历史阶段二者在楼居形式与房间排布的变迁过程,探索多维度分析手段对于遗产价值阐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社会史 桂东北 瑶族 壮族 家屋 遗产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取向到经济取向:一个藏族村落家屋空间的变迁实践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姬广绪 《青藏高原论坛》 2016年第1期23-26,共4页
本文以藏东昌都市卡若镇加卡村的藏民的家屋环境、房屋形制、居住格局的变迁为切入,以文化人类学地景理论的研究角度,探讨地景如何成为当代藏民文化展演不可或缺的能动要素,地景为当地藏民提供一个可以叙说的场域。同时藏民对于地景的... 本文以藏东昌都市卡若镇加卡村的藏民的家屋环境、房屋形制、居住格局的变迁为切入,以文化人类学地景理论的研究角度,探讨地景如何成为当代藏民文化展演不可或缺的能动要素,地景为当地藏民提供一个可以叙说的场域。同时藏民对于地景的叙说与营造又反过来影响了藏族家屋地景的锻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家屋空间 地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调适观念下的摩梭家屋文化探索
19
作者 金芝玲 冯荟 梁晓晴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419-426,共8页
家屋作为摩梭人不断寻求最优居住条件的物化空间,在其物化过程中与调适观念、生态智慧存在一定的三向互动关系。其中,调适作为家屋形成的底层逻辑,在生态智慧的影响下又进一步深化了摩梭家屋文化。文章从观念性调适、社会性调适、自然... 家屋作为摩梭人不断寻求最优居住条件的物化空间,在其物化过程中与调适观念、生态智慧存在一定的三向互动关系。其中,调适作为家屋形成的底层逻辑,在生态智慧的影响下又进一步深化了摩梭家屋文化。文章从观念性调适、社会性调适、自然性调适三个维度出发,分析了摩梭家屋文化在精神领域、物化领域、生态领域中的特色,认为家屋文化具有多样性,摩梭是一个人与文化、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民族。该研究可为人们了解摩梭家屋文化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梭家屋 家屋文化 调适观念 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的时空与恒久的家屋——桂西北高山汉人木构营造技艺变迁
20
作者 冯智明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0-115,共6页
家与家屋既是物质的、固着的,也是非物质的、流动的,历史地生成和在流变中建构的。家屋营造基于人对周遭环境的空间体认,其变迁与流动的时空环境息息相关。桂西北高山汉人迁徙过程中经历了由平地到高山的居住环境演变,技随身迁的传统木... 家与家屋既是物质的、固着的,也是非物质的、流动的,历史地生成和在流变中建构的。家屋营造基于人对周遭环境的空间体认,其变迁与流动的时空环境息息相关。桂西北高山汉人迁徙过程中经历了由平地到高山的居住环境演变,技随身迁的传统木构营造技艺得以在异域移续,并一度成为生计来源。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流动、生态保护、城镇化与易地搬迁,传统木屋拆损改造,木构技艺传承空间大大缩减,家屋的文化象征部分移植到新式砖房中。应在“新流动性范式”视野下,关注不同时期的“流动”对家屋的物质性和社会性塑造的深刻影响,技艺变迁与历史记忆、社会空间和人—物关系的互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汉人 流动 家屋 木构技艺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