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2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究天人之际:写在《天人论》再版之后
1
作者 轩敏华 《艺术当代》 2024年第3期6-7,共2页
《天人论》是一本探究有关绘画史发展规律的阐释学专著。该书的全部章节陆续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至1990年由上海三联书店集结成书出版。书名的副标题是“球体说:一个关于历史发展的假说”。再版之后,标题改为“关于绘画史发展的假说”... 《天人论》是一本探究有关绘画史发展规律的阐释学专著。该书的全部章节陆续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至1990年由上海三联书店集结成书出版。书名的副标题是“球体说:一个关于历史发展的假说”。再版之后,标题改为“关于绘画史发展的假说”。此书自问世以来就一直被视为中国绘画阐释学领域的扛鼎之作,并由此引发广泛讨论。作者卢辅圣以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学者、诗人、出版人身份全情投入本书的写作,以其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源于书画实践的精微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扛鼎之作 上海三联书店 天人论 阐释学 天人之际 知识储备 副标题 再版
原文传递
董仲舒政治伦理思想新探——以“天人论”与“谴告论”为中心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3-178,共6页
本文针对董子天人论与谴告论的解读歧见展开深度阐释。董学之天分裂说不尽符合其思想本义,道德之天与神灵之天的相互为用和统一。在董学体系中,“天”不仅被定位为伦理的监督和保证者,也充当着伦理之源的角色;虽然董子融天道、伦理于一... 本文针对董子天人论与谴告论的解读歧见展开深度阐释。董学之天分裂说不尽符合其思想本义,道德之天与神灵之天的相互为用和统一。在董学体系中,“天”不仅被定位为伦理的监督和保证者,也充当着伦理之源的角色;虽然董子融天道、伦理于一体,但并未达到将伦理充分本体化的水平。揭示汉儒灾异论的政治心境,在学术史上由来已久。该说要害是设定天对君主弊政的各种谴责性反应与暗示,而建构感应模式并引申出天意的诠释主体,则是代天立言的儒者,由此获得了对君主政治展开伦理批评和制衡的话语凭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论 谴告论 代天立言 伦理制衡 政治伦理思想 董仲舒 “天” 本体化 学术史 君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天人论的几个问题——兼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英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3-18,共6页
荀子天人论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知与不求知、对庄子天人观的评价、人性定义与价值判断、对孟子人性论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表明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估荀子的天人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 荀子天人论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知与不求知、对庄子天人观的评价、人性定义与价值判断、对孟子人性论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表明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估荀子的天人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关于“察天人之分”的观点 ,当是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渊源之一。但“察天人之分”与“明于天人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人论 人性 《穷达以时》 郭店竹简 意志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的天人论与人类中心论之比较
4
作者 曲爱香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4,12,共5页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论非人类中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人论 人类中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宗元的天人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乃恭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36-41,共6页
一天人关系问题,是先秦哲学争辩的中心问题。针对孟子提出的知性、知心、知天的“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荀子强调“明于天人之分”。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肯定了天道发展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 一天人关系问题,是先秦哲学争辩的中心问题。针对孟子提出的知性、知心、知天的“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荀子强调“明于天人之分”。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肯定了天道发展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是对天人关系的初步的解决,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然而,荀子对“天”的本质的理解是粗浅的。他说:“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王夫之称“天”为“未成乎形”的“不形”,而不谈“无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天人论 唯心主义 天人之分 天人关系 天人合一 朴素唯物主义 辩证法思想 历史发展 必然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天人论对王夫之思想的影响
6
作者 李君 《管子学刊》 CSSCI 2013年第2期29-32,68,共5页
天人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荀子天人论对王夫之思想的影响,涉及天人论的基础、天人相分、人性论、学习论、圣人观等方面。本文通过学术史视角,比较二者的思想异同,以考察其学术关系,并进一步审视荀子思想的深远影响,加深对... 天人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荀子天人论对王夫之思想的影响,涉及天人论的基础、天人相分、人性论、学习论、圣人观等方面。本文通过学术史视角,比较二者的思想异同,以考察其学术关系,并进一步审视荀子思想的深远影响,加深对王夫之思想的理解,有助于理清儒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是荀学和船山学研究不可忽视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王夫之 天人论 荀学的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读“自洽论”的逆向思考尝试——《天人论:球体说,一个关于历史发展的假说》读后感
7
作者 吕畅 《美术大观》 2016年第1期70-70,共1页
《天人论》著者采用罗列大量历史资料,运用心理学、语义学等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进行讨论和佐证,最终证明并构建了自己的文化历史演化模型。本文作者在阅读过程中尝试运用逆向思考的方法,即先以作者结论为前提,进行反推,将作者的资料... 《天人论》著者采用罗列大量历史资料,运用心理学、语义学等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进行讨论和佐证,最终证明并构建了自己的文化历史演化模型。本文作者在阅读过程中尝试运用逆向思考的方法,即先以作者结论为前提,进行反推,将作者的资料及论证过程填充进去的方法来把握著者的思路,以期能够通过这个过程学习著者的推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论 自洽论 顺向推理 逆向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话哲学视域中的《庄子》天人论
8
作者 胡景敏 孙俊华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63-66,共4页
文章以神话哲学的视角探讨《庄子》天人关系论与上古神话的渊源关系。认为《庄子》的“万物齐一”、“天人合一”思想承续了神话哲学的万物平等、天人和谐的观念。指出万物平等是《庄子》天人论的逻辑基础,天人和谐是其目的,而实现天人... 文章以神话哲学的视角探讨《庄子》天人关系论与上古神话的渊源关系。认为《庄子》的“万物齐一”、“天人合一”思想承续了神话哲学的万物平等、天人和谐的观念。指出万物平等是《庄子》天人论的逻辑基础,天人和谐是其目的,而实现天人和谐的途径则是随顺自然、自然无为。文章的结论是:庄子的天人关系论在内在本质上与神话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天人关系 神话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为道器的天人论——试论王夫之天道与人道的关系
9
作者 李君 《科学.经济.社会》 CSSCI 2012年第4期102-105,共4页
王夫之天人论是船山学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在天道和人道二者中,王夫之更加强调人道的作用,提出互为道器的天人论。这种思想不仅吸收了张载和朱熹的学术养分,也对道家思想作了批判的吸收。然而,其中的矛盾,恰是王夫之在思想创... 王夫之天人论是船山学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在天道和人道二者中,王夫之更加强调人道的作用,提出互为道器的天人论。这种思想不仅吸收了张载和朱熹的学术养分,也对道家思想作了批判的吸收。然而,其中的矛盾,恰是王夫之在思想创造中进取与努力的体现,对今天的中国哲学依然有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天人关系 互为道器 修养论 船山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孟荀天人论的差异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桂榛 《邯郸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3-19,共7页
孟荀的理论分歧主要在天人论。子思《中庸》"天→命→性"及孟子《尽心上》"心→性→天"的理论以及讲"诚—圣"等,反映的是思孟学派沟通天人的理论建构。孟子的思想有神秘主义,有就"天"言"... 孟荀的理论分歧主要在天人论。子思《中庸》"天→命→性"及孟子《尽心上》"心→性→天"的理论以及讲"诚—圣"等,反映的是思孟学派沟通天人的理论建构。孟子的思想有神秘主义,有就"天"言"性善"的复性、保性论以及扩性论,这是孟子"距杨墨"时吸收了墨家及道家思想的一种痕迹。荀子的天论并不来自道家思想,而是来自子弓易学,荀子不求天人沟通,否定天人间有伦理道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天人 沟通 神秘主义 杨墨 道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心即理”视域下翻译学天人合一的意义观
11
作者 杨镇源 《外语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1,共6页
西方翻译学呈现出两种基本意义观:一是在柏拉图主义的笼罩下,将形而上的绝对意义视作完美而不可触及的彼岸,将形而下的相对阐释视作现实却又充满缺憾的此岸,并认为后者只能是对前者的拙劣模仿;二是在解构主义的影响下,将绝对意义和相对... 西方翻译学呈现出两种基本意义观:一是在柏拉图主义的笼罩下,将形而上的绝对意义视作完美而不可触及的彼岸,将形而下的相对阐释视作现实却又充满缺憾的此岸,并认为后者只能是对前者的拙劣模仿;二是在解构主义的影响下,将绝对意义和相对阐释同归于虚无。前者以“尊天抑人”的态势陷入天人二分的意义观,在一定程度压抑人本主义精神,后者以“毁天灭人”的态势陷入天人两空的意义观,因而引发虚无主义困境。在新儒家心学思想的“心即理”视域下,翻译学能够走出上述两种思维定势,促使译者立足本心,打通道枢,实现绝对意义和相对阐释的圆融统一,以“顺天应人”的态势成就天人合一的意义观。较之西方翻译学的两种意义观,它不仅凸显译者心性的关键作用,强化人本主义精神,还将本心作为意义的稳固立足点,避免虚无主义困境。这体现出心学思想对于翻译学意义观建构的独特价值,也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当代翻译学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学 意义观 心即理 本心 天人合一
原文传递
生态环境法典的立法体例之思考——基于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法哲学视角
12
作者 余俊 林淑敏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5年第1期13-22,共10页
生态环境法典的制定,是在法治轨道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生态环境法典的立法体例设计,有必要从继承发扬天人合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天人合一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环境法典的制定,是在法治轨道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生态环境法典的立法体例设计,有必要从继承发扬天人合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天人合一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生态观,从此视域思考生态环境法典的体例逻辑结构,以山水林田湖草人作为生命共同体的法律保护为主线展开,这与人法地、地法天的天人合一传统文化相吻合。因此,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总则编可以规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权利原则和环境政策影响评价制度,将山水林田湖草人作为生命共同体对待;分则编则分别规定土地法、水法、森林草原法和生物安全法,以及涉外法治编的海洋法、大气法和湿地法等内容,这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法地、地法天”的传承发展,也吸收借鉴了国外优秀的法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生态环境法典 法典化 立法体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eo4j和Django的天人相应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13
作者 李鹊 郑陆峰 +4 位作者 于琦 宋源 张玉苹 李杰 李敬华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5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通过Neo4j图数据库和Django框架构建天人相应知识图谱,探析天人相应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方法以《河洛精蕴》《淮南子》《五行大义》《素问》《灵枢》《说文解字》《周易》为数据来源,通过人工标注、专家筛选的方法抽取结... 目的通过Neo4j图数据库和Django框架构建天人相应知识图谱,探析天人相应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方法以《河洛精蕴》《淮南子》《五行大义》《素问》《灵枢》《说文解字》《周易》为数据来源,通过人工标注、专家筛选的方法抽取结构化数据,采用图数据库技术构建知识图谱,并搭建以Django框架为核心的Web系统。结果共抽取得到天干、地支、八卦等18种实体,节点151个;阴阳、五脏、五行等12种关系,连线206条,完成天人相应知识图谱构建,并实现天人相应理论的知识可视化及知识查询功能。结论天人相应理论在中医理论中占据关键地位,天人相应知识图谱可有效解决领域内知识孤岛问题,为研究人员从天人相应角度解决中医临床问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相应 知识图谱 Neo4j DJANG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并行论——中国哲学起源新探
14
作者 郭沂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53,230,231,共17页
作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中国哲学起源于宗教、诸子时期哲学的天人合一源自西周时期宗教的天人合一等论断,是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提出来的,仍有商榷的余地。中国早期思想是沿着人道、天道和神道三个路向而展开的。在三者的相互作用和相... 作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中国哲学起源于宗教、诸子时期哲学的天人合一源自西周时期宗教的天人合一等论断,是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提出来的,仍有商榷的余地。中国早期思想是沿着人道、天道和神道三个路向而展开的。在三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整合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两种思想形态。探索连接天道中神秘力量与人之间通道的脚步构成了天人合一系统,而探索连接神道中神秘力量与人之间通道的踪迹则造就了神人合一系统。前者以早期易道观为主流,后者以早期天命观为代表。河北省磁县下潘汪遗址仰韶文化层、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墓地、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村新石器时代古墓等各种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表明,自发性天人合一系统与自发性神人合一系统都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因此,发轫于远古的人道观、天道观和神道观都是中国哲学的源头,而宗教仅居其一。至于自发性天人合一系统与自发性神人合一系统,则成为中国哲学范式的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神人合一 天道 神道 易道 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空间与道德:明式书房中的“天人合一”
15
作者 莫哲琼 王奕雯 季铁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本文旨在探讨明式文人书房“天人合一”的核心设计理念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和物质文化研究法,系统考察明代文人书房的文献记载、图像资料及有关文物。研究发现,明代文人是从时间、空间、道德三个维度,在对天... 本文旨在探讨明式文人书房“天人合一”的核心设计理念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和物质文化研究法,系统考察明代文人书房的文献记载、图像资料及有关文物。研究发现,明代文人是从时间、空间、道德三个维度,在对天时、天场、天德的拟真中,将书房塑造为一个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道德文化空间:仿天时体现在按月令更替书画、按四时更换花木;拟天场是通过选址外部与自然环境相连,内部用天然材料、仿生形制、自然纹样等营造;法天德则强调以礼制规范空间秩序,以朴素自然为审美追求。这种对天的多维度效仿,使明式书房不再仅是静态的物质空间,更是滋养文人、连接“天”与“人”的精神场域,这一发现为当下博物馆与私人住宅中“中国书房”的还原与再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式书房 天人合一 古典家具 传统家具 空间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人相应理论探讨《伤寒论》厥阴咳嗽证治
16
作者 王波 王慧颖 +2 位作者 刘国华 蔡磊 谢雪姣 《河南中医》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基于天人相应理论,厥阴之义为阴盛阳生,厥阴病病机为肝阳馁弱,内风窜扰各脏。厥阴肝居于水火之间,肝阳虚之时,火气上侮发为热证,水气下乘发为寒证,故厥阴咳嗽既有寒热错杂证,也有寒化证与热化证。厥阴肝虚,内风扰肺,寒热夹杂者,治以温... 基于天人相应理论,厥阴之义为阴盛阳生,厥阴病病机为肝阳馁弱,内风窜扰各脏。厥阴肝居于水火之间,肝阳虚之时,火气上侮发为热证,水气下乘发为寒证,故厥阴咳嗽既有寒热错杂证,也有寒化证与热化证。厥阴肝虚,内风扰肺,寒热夹杂者,治以温肝熄风,佐以清热止咳,方选乌梅丸加减;表证误下,邪入厥阴,阳郁受阻,肺热脾寒者,治以发散阳郁,佐以温脾清肺,方选麻黄升麻汤加减;厥阴肝虚,寒凝气滞,上犯于肺者,治以温经散寒、温肺止咳,方选吴茱萸汤加减;厥阴阳复太过,气热有余,上袭于肺者,治以清热泻火、化痰止咳,方选白头翁汤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厥阴咳嗽 乌梅丸 麻黄升麻汤 吴茱萸汤 白头翁汤 天人相应 《伤寒论》 张仲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天人合一论太阳中风与伤寒之异同
17
作者 王惠平 李书成 +1 位作者 方晗语 魏玉龙 《中医药导报》 2025年第2期184-187,共4页
太阳中风、伤寒是在感受寒邪之后表现为性质和症状不同的太阳病的两种基本证型,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差异,需将其纳入天人合一的视角下。本文通过《伤寒论》天人合一思想对太阳中风和伤寒进行剖析,以《黄帝内经》所载的寒暑观为引,认为中风... 太阳中风、伤寒是在感受寒邪之后表现为性质和症状不同的太阳病的两种基本证型,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差异,需将其纳入天人合一的视角下。本文通过《伤寒论》天人合一思想对太阳中风和伤寒进行剖析,以《黄帝内经》所载的寒暑观为引,认为中风和伤寒的发病时间因四时节气而定,而症状表现则因外界的寒暑而产生发热汗出和恶寒无汗之不同,其病机本质由阴阳气机升降所决定,内外气机相互推动进而呈现出太阳中风和伤寒两种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中风 太阳伤寒 气机 差异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宾虹书画技艺理论与实践中“天人合一”思想研究
18
作者 刘羽天 赵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9-64,共6页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书画艺术影响深远,它承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引领中国书画艺术的审美方向与艺术价值。“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体系体现了世间万物相互融合的生态观与“天地人”三者共感...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书画艺术影响深远,它承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引领中国书画艺术的审美方向与艺术价值。“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体系体现了世间万物相互融合的生态观与“天地人”三者共感的宇宙规律,这种生态观、宇宙规律具有普遍的、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黄宾虹书画技艺中“五笔七墨”“书画同源”“太极笔法”为研究对象,探索新安派代表画家对中国生态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神感悟,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宾虹 天人合一 五笔七墨 书画同源 太极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合一”美学思想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融合与创新
19
作者 冯志鹏 王宾旗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5年第6期63-65,共3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意指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存,强调了人类在宇宙中的角色和责任。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设计师们不断探索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设计实践相结合。本文对“天人合一”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意指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存,强调了人类在宇宙中的角色和责任。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设计师们不断探索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设计实践相结合。本文对“天人合一”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它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融合与创新,揭示了这一美学思想如何为当代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和灵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美学思想 现代设计 融合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爱民教授基于“天人相应”理论治疗小儿斑秃经验
20
作者 武昶宇 马梦莹 +1 位作者 胡敏敏 刘爱民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5年第1期81-85,共5页
小儿斑秃是由自身免疫和炎性反应引起的非瘢痕性脱发,属中医油风的范畴,目前西医治疗对于本病十分有限,中医辨证治疗安全性高且复发率低。刘爱民教授基于天人相应理论,提出小儿斑秃的病机之标在血热、血瘀、血虚,病机之本在肝、脾、肾... 小儿斑秃是由自身免疫和炎性反应引起的非瘢痕性脱发,属中医油风的范畴,目前西医治疗对于本病十分有限,中医辨证治疗安全性高且复发率低。刘爱民教授基于天人相应理论,提出小儿斑秃的病机之标在血热、血瘀、血虚,病机之本在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恩师刘爱民教授常以中药内服治疗小儿斑秃,客观辨证,补虚泻实,疗效显著。该文从病因病机、辨证体系和临床案例3个方面对刘爱民教授治疗小儿斑秃的经验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斑秃 天人相应 经验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