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1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应用微创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骨折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观察
1
作者 罗仕永 傅明辉 夏新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4-6,共3页
探讨微创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骨折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择取我院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50例,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行切口复位骨折内固定,观察组行微创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骨折联合螺钉内固定,对比治疗效果... 探讨微创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骨折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择取我院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50例,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行切口复位骨折内固定,观察组行微创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骨折联合螺钉内固定,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优(P<0.05);治疗后,观察组Gissane角、Bohler角增大幅度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微创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骨折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显著,一方面可以促进手术治疗时间缩短,加快骨端愈合,同时还能有效恢复足功能,避免并发症发生,创伤性较小且有效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 微创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骨折 螺钉内固定 踝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牵引复位骨折椎体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
2
作者 郭广铭 王大钊 郭洋洋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年第2期93-93,共1页
目的探讨应用牵引复位骨折椎体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将80例胸腰椎骨折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四钉内固定治疗。治疗组例采用牵引复位骨折椎体置钉疗法治疗。统计分析术后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及随访结... 目的探讨应用牵引复位骨折椎体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将80例胸腰椎骨折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四钉内固定治疗。治疗组例采用牵引复位骨折椎体置钉疗法治疗。统计分析术后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进行X片检测,两组患者骨折椎体高度均有明显恢复,但治疗组患者恢复至正常高度90%以上,远高于对照组,且脊柱后凸Cobb’S角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明显。术后治疗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复位骨折椎体疗法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增强患者脊椎后路牢固性,防止脊柱畸形出现,有助于骨折部位的复位和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无神经损伤 牵引复位骨折椎体置钉 后路四钉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断面配准的骨折自动复位技术
3
作者 袁钦辉 刘梦星 +2 位作者 郭楚 安宇坤 周平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骨折复位是骨折治疗程序中的关键步骤,对恢复骨骼的结构完整和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现有的骨折复位技术主要依赖半自动交互方法或健康侧骨骼模板进行配准,然而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诸多局限性。为提高治疗的效率和准确性,该文提出... 骨折复位是骨折治疗程序中的关键步骤,对恢复骨骼的结构完整和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现有的骨折复位技术主要依赖半自动交互方法或健康侧骨骼模板进行配准,然而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诸多局限性。为提高治疗的效率和准确性,该文提出了骨折自动复位算法。该算法利用骨折块断面的相似度进行配准,在解放医师劳动力的同时,摆脱了对健康侧骨骼模板的依赖。首先,基于骨折块表面变化量和粗糙度热值图提取闭合边缘;其次,以提取的闭合边缘为约束进行区域增长,得到骨折块断面并对其进行相似性匹配;接着,在配准阶段,由于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算法对距离高度敏感,为降低噪声的影响,该文提出将点云几何特征融合到目标函数中,并对骨折块断面逐一进行配准;最后,在180例模拟数据和16例临床数据集上对该文所提算法进行了详尽的测试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文所提算法在复位精度上有显著提升,在临床骨折病例中将复位误差控制在1.7 m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复位 边缘检测 断面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对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手术应激神经递质和肌力的影响
4
作者 赵敏 叶棋 +1 位作者 吴勋 叶剑平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5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对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手术应激、神经递质和肌力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行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接受的麻醉方式分组...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对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手术应激、神经递质和肌力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行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接受的麻醉方式分组,接受常规全身麻醉的患者纳入常规组(42例),接受超声引导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患者纳入研究组(48例)。对比2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6 h、12 h、24 h不同状态下(静息、运动)的疼痛反应[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术应激反应[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NE)、皮质醇(Cor)],神经递质[β-内啡肽(β-EP)、孤啡肽(OFQ)、P物质(SP)],术后肌力[股四头肌徒手肌力分级(MMT)],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术中呼吸抑制、苏醒期躁动、头晕呕吐)。结果研究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5.5±1.3)min、苏醒时间(9.3±1.8)min、拔管时间(11.6±1.7)min均短于常规组(8.6±1.2)min、(12.2±1.6)min、(14.6±2.0)min(t=11.942、7.865、7.465,P均<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静息状态:(2.0±0.4)分、(3.7±0.8)分、(2.3±0.3)分,运动状态:(2.2±0.7)分、(4.3±1.0)分、(2.9±0.4)分]均低于常规组[静息状态:(3.1±0.4)分、(4.6±1.1)分、(3.5±0.5)分,运动状态:(4.2±0.9)分、(5.0±1.1)分、(3.8±0.6)分](P均<0.05);研究组患者术后E(61±6)ng/ml、NE(65±8)ng/ml、Cor(302±22)pg/ml水平均低于常规组(66±7)ng/ml、(70±7)ng/ml、(314±23)pg/ml(t=3.333、3.686、2.479,P均<0.05);研究组患者术后β-EP(17.4±2.8)ng/L、OFQ(32.4±2.2)ng/L、SP(11.0±2.7)ng/L均低于常规组的(22.5±2.7)ng/L、(38.7±2.2)ng/L、(13.6±2.5)ng/L(t=8.877、13.691、4.896,P均<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肌力分级低于常规组(Z=2.160,P<0.05);研究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4%)低于常规组(19%)(χ^(2)=5.022,P<0.05)。结论超声引导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可有效缩短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降低术后疼痛、神经递质的影响,减缓手术应激反应,且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股神经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手术应激 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5
作者 刘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020-023,共4页
探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取2023年1~12月60例患者开展研究,随机均分两组,对照组外固定支架术,观察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随访6个月,对比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与住院时间均更长,但骨折愈合时间更短(P&l... 探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取2023年1~12月60例患者开展研究,随机均分两组,对照组外固定支架术,观察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随访6个月,对比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与住院时间均更长,但骨折愈合时间更短(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等骨折复位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以及残余畸形、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并发症等维度的腕关节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帮助患者大幅度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并可助力其骨折部位获得更为良好的复位效果,并最终显著改善腕关节功能。为此,这一术式在该疾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骨折复位指标 骨折愈合时间 腕关节功能 桡骨远端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和闭合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对比研究
6
作者 何健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10期41-44,共4页
对比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和闭合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242例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52)和... 对比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和闭合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242例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190)。对照组患儿接受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闭合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各项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发现,在儿童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中,闭合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法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法,其更有助于改善患儿关节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减轻患儿疼痛感,促进患儿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手术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闭合骨折复位内固定 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切开内固定术联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分析
7
作者 戴军 徐宏杰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年第5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内固定术联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对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解剖复位情况的影响,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睢宁县中医院收治的87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内固定术联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对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解剖复位情况的影响,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睢宁县中医院收治的87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采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和观察组(44例,采用有限切开内固定术联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术后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手术相关指标,随访1年后骨折复位情况,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总优良率更高;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现骨痂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缩短,术中透视次数减少;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解剖复位率高于对照组;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有限切开内固定术联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提高骨折复位质量,改善术后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有限切开内固定术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 踝关节功能 骨折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联合天玑机器人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8
作者 代永鸿 曾焰辉 +3 位作者 吴征杰 赵春鹏 王军强 吴新宝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3-772,共10页
目的探讨智能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Rossum Robot)联合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TiRobot)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早期疗效,并分析其临床优势与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于佛山市中医院创伤骨科利用Rossum Robot联合TiRobot... 目的探讨智能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Rossum Robot)联合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TiRobot)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早期疗效,并分析其临床优势与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于佛山市中医院创伤骨科利用Rossum Robot联合TiRobot治疗的19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骨盆骨折Tile分型:B型5例、C型14例。从受伤到手术的中位时间为12(10,14)(6~34)d。在Rossum Robot和TiRobot的联合介入下完成骨盆骨折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前后均进行骨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并拍摄前后位、出口位、入口位X线片,根据X线及CT影像测量骨盆复位后的最大残余位移,采用Matta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记录透视频率、透视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导针调整次数、置入螺钉的数量及质量、复位后的最大残余位移。根据术后CT三维重建图像对螺钉位置进行分级。记录术后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利用Majeed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在Rossum Robot和TiRobot的联合介入下,19例患者都成功完成了骨盆骨折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中位透视次数为28(18,55)(10~120)次,透视时间为25.2(16.2,33.0)(6.0~72.6)s,手术时间为206(203,212)(125~231)min,术中失血量为100(100,200)(50~400)mL,术中19例患者的导针调整次数一共为4次,平均每例患者调整0.21次。共置入67枚螺钉,螺钉置入位置的质量为优65枚,良0枚,差2枚。螺钉位置优良率为97.01%。复位后的最大残余位移为(6.59±3.68)(1.21~13.00)mm。根据Matta标准,骨盆的复位质量:优7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为84.21%。18例患者获得17.00(12.75,20.00)(6.00~21.00)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3.55(3.35,4.18)(2.80~6.40)个月,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0%,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为(86.00±6.65)(74.00~98.00)分,其中优8例,良10例,优良率为100%。结论Rossum Robot联合TiRobot可以为大多数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完成智能、安全、精准、微创、均质的闭合复位内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三维导航 弹性牵引 骨折复位 骨折内固定术 机器人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折复位固定系统的设计和临床前研究
9
作者 徐达强 赵加力 +1 位作者 孙焕建 杨惠林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骨折复位固定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描述骨折复位固定系统组件克氏针限位器和克氏针导向锁紧器的设计和应用;6个医生根据手感或应用克氏针限位器在合成骨中植入克氏针,测量克氏针穿出骨的长度;克氏针导向锁... 目的探讨骨折复位固定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描述骨折复位固定系统组件克氏针限位器和克氏针导向锁紧器的设计和应用;6个医生根据手感或应用克氏针限位器在合成骨中植入克氏针,测量克氏针穿出骨的长度;克氏针导向锁紧器配合锁定板及2根直径1.5 mm克氏针、2根直径1.5 mm克氏针和2根直径2.0 mm克氏针固定合成骨构建的骨折模型,测量结构的失效扭矩。结果克氏针限位器降低了克氏针穿出骨的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克氏针导向锁紧器配合锁定板及2根直径1.5 mm克氏针固定骨折失效扭矩高于2根直径1.5 mm克氏针和2根直径2.0 mm克氏针固定骨折(P<0.05)。结论骨折复位固定系统是提供复位和固定骨折、判断和优化锁定板螺钉位置及保护骨折块血运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复位固定系统 克氏针限位器 克氏针导向锁紧器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对老年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
10
作者 王丽娟 桑凤欣 +3 位作者 赵倩倩 董红运 郝瑞 徐永鑫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4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对老年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118例行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纳入研究,以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9例。观察组实施静脉注射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治疗... 目的探讨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对老年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118例行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纳入研究,以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9例。观察组实施静脉注射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治疗,对照组肌内注射等量容量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镇痛评分、不同阶段应激反应、不同阶段血清疼痛介质、术后恢复质量评分及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镇痛评分(3.58±1.2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8±1.19)分(P<0.05)。两组术后、术后1 h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均低于本组术前,但观察组术后、术后1 h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较于对照组更趋于正常数值(P<0.05)。两组术后、术后1 h前列腺素E_(2)、P物质、神经肽Y均高于本组术前,但观察组术后、术后1 h前列腺素E_(2)、P物质、神经肽Y较于对照组更趋于正常数值(P<0.05)。观察组术后生理舒适度、生理独立性、心理支持、情感、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更趋于正常数值(P<0.05)。两组术后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时间、思维操作、注意力、专注力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但观察组术后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时间、思维操作、注意力、专注力评分较对照组更趋于正常数值(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对老年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具备较高镇痛效果,该镇痛方案不仅对患者术后应激反应、血清疼痛介质均无显著影响,还能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及认知功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帕瑞昔布钠 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镇痛效果 恢复质量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与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对比研究
11
作者 段炼 李连永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2-577,共6页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spica casting,SC)与弹性髓内钉(flexible intramedullary nail,FIN)固定治疗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2~5岁学龄...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spica casting,SC)与弹性髓内钉(flexible intramedullary nail,FIN)固定治疗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2~5岁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根据治疗方式分为SC组和FIN组,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合并损伤、创伤严重程度、相关时间指标、住院费用及影像学情况,对比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40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7.73个月(24~57个月)。SC组和FIN组各20例,分别有1例(5%)和8例(40%)合并其它损伤;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分别为9.0(9.0,9.0)分和10.0(9.0,1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52.90±10.30)d和(53.05±10.8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0);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07.35±14.66)d和(102.50±22.7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5(1.0,2.0)d和2.0(2.0,3.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住院费用分别为(12750.9±3790.4)元和(35196.9±4893.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C组和FIN组骨折愈合、完全负重以及末次随访三个时间点的冠状面成角分别为6.5(4.3,8.8)°、5.0(2.0,13.0)°、3.0(2.0,5.0)°和3.0(2.0,4.0)°、2.0(2.0,3.8)°、2.0(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个时间点矢状面成角分别为9.5(6.3,13.0)°、8.5(5.3,11.5)°、5.0(3.3,7.8)°和4.0(2.0,5.0)°、3.0(2.0,4.0)°、2.0(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双下肢长度差SC组为(5.30±3.26)mm,FIN组为(7.78±5.0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SC组和FIN组Flynn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0%和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0);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为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且均为改良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并发症。结论在国内现有医疗模式下,SC和FIN两种方法治疗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术后愈合过程无明显差异。与SC相比,FIN治疗花费更高,且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关于两种治疗方式的远期疗效以及给家庭护理带来的负担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骨折闭合复位 骨折固定术 髓内 石膏 外科 儿童 学龄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重症胸外伤对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12
作者 杨鹏 付爱情 +3 位作者 黄斌 胡伟 娄强 熊鸣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7期67-70,共4页
目的:探究经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重症胸外伤对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收治的80例重症胸外伤患者,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研究组... 目的:探究经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重症胸外伤对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收治的80例重症胸外伤患者,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研究组予以保守治疗+经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呈下降趋势,治疗后3 d低于治疗前,治疗后7 d低于治疗后3 d及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肺部并发症总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经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于重症胸外伤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减轻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胸外伤 经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肺部并发症 疼痛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骨骨折复位术联合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骨骨折的疗效及临床价值
13
作者 杨传梅 刘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9期1519-1521,共3页
目的:探析鼻骨骨折复位术联合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骨骨折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耳鼻咽喉科于2020年3月—2021年10月收治的94例鼻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7例。所有患者均行鼻骨骨折复位术治疗,在... 目的:探析鼻骨骨折复位术联合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骨骨折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耳鼻咽喉科于2020年3月—2021年10月收治的94例鼻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7例。所有患者均行鼻骨骨折复位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中隔成形术治疗,术后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明显更高(P<0.05);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鼻腔容积、鼻腔最小横截面积高于对照组,鼻腔呼气吸气阻力及鼻腔美观度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鼻骨骨折患者采取鼻骨骨折复位术联合鼻中隔成形术治疗能够提升治疗优良率,患者鼻腔通气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有利于鼻腔美观度的恢复,且患者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骨骨折 鼻骨骨折复位 鼻中隔成形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型臂成像系统在喙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4
作者 宇海涛 邹强 +1 位作者 戴世友 陈亮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459-461,共3页
目的 探讨O型臂成像系统在喙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1例应用O型臂成像系统协助手术治疗喙突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与传统C型臂X线机比较,术中应用O型臂成像系统可实现喙... 目的 探讨O型臂成像系统在喙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1例应用O型臂成像系统协助手术治疗喙突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与传统C型臂X线机比较,术中应用O型臂成像系统可实现喙突骨折内固定的精准置钉,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中应用O型臂成像系统可提高喙突骨折手术准确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喙突 骨折切开复位 肩锁关节 关节脱位 骨折固定术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15
作者 吕德梁 李国梁 +6 位作者 赵建勇 王鑫 袁野 王铁强 王旭洋 刘文东 沈润斌 《中医正骨》 2025年第1期9-19,25,共12页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关于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关于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4年6月1日。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依据文献检索及筛选方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后,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独立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5.0软件绘制网状关系图,对疗效优良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腕关节桡偏、尺偏、掌屈、背伸、旋前、旋后活动度进行网状Meta分析,并根据累计概率排名曲线下面积(the 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UCRA)对手术方法的疗效进行排序。采用比较-校正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共检索到10320篇文献,通过逐层筛选最终纳入34篇文献,涉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联合局部植骨6种手术方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疗效优良率方面,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排序为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UCRA=99.90%)>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UCRA=49.80%)>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SUCRA=41.50%)>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SUCRA=8.80%);在腕关节桡偏活动度方面,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排序为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UCRA=85.10%)>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SUCRA=84.70%)>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SUCRA=41.90%)>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UCRA=36.20%)>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SUCRA=2.00%);在腕关节尺偏活动度方面,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排序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UCRA=86.90%)>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SUCRA=67.90%)>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SUCRA=43.50%)>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SUCRA=36.90%)>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UCRA=14.70%);在腕关节掌屈活动度方面,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排序为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UCRA=87.10%)>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SUCRA=65.90%)>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SUCRA=62.30%)>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UCRA=34.00%)>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SUCRA=0.70%);在腕关节背伸活动度方面,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排序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UCRA=90.80%)>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SUCRA=69.40%)>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SUCRA=33.90%)>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SUCRA=32.90%)>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UCRA=23.10%);在腕关节旋前活动度方面,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排序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UCRA=93.50%)>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SUCRA=59.00%)>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SUCRA=41.30%)>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SUCRA=32.50%)>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UCRA=23.80%);在腕关节旋后活动度方面,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排序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UCRA=89.80%)>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SUCRA=55.80%)>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SUCRA=54.80%)>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SUCRA=27.60%)>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UCRA=22.00%);在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安全性排序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联合局部植骨(SUCRA=85.70%)>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UCRA=71.40%)>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SUCRA=58.30%)>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SUCRA=47.30%)>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SUCRA=25.00%)>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SUCRA=12.30%)。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优选手术方法,能够改善腕关节活动度,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联合腕关节镜技术、局部植骨等手术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闭合复位 骨折切开复位 骨折固定术 伊利扎罗夫技术 网络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16
作者 孙滨 李琳琳 +5 位作者 孙卫强 赵磊 吴青松 谭新欢 王天瑞 王飞 《中医正骨》 2024年第12期70-74,共5页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0例。男12例,女48例;年龄48~76岁,中位数65岁。均为闭合性损...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0例。男12例,女48例;年龄48~76岁,中位数65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左侧22例,右侧38例。按照尺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标准,A3型7例、B2型10例、B3型5例、C1型8例、C2型19例、C3型11例。摔伤48例,交通事故伤12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拍摄X线片,测量桡骨的掌倾角、尺偏角、短缩距离及关节面台阶高度;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综合疗效。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8个月,中位数12个月。术中出血量(3.10±0.76)mL,手术时间(35.70±6.79)min。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7.10±1.13)周,骨性愈合时间(13.50±1.61)周。末次随访时,桡骨掌倾角9.63°±1.76°、尺偏角20.30°±1.31°、短缩距离(0.47±0.17)mm、关节面台阶高度(0.39±0.16)mm。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2.70±2.68)分,临床综合疗效优42例、良11例、可7例。12例患者发生部分克氏针松动,其中6例骨折端发生移位,但移位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未行特殊处理;6例未发生骨折端移位,未行特殊处理。6例患者发生克氏针激惹桡神经浅支,其中4例拔除克氏针后桡神经浅支激惹症状消失,2例拔出克氏针后仍残余拇指和示指桡侧轻微麻木。5例患者在腕关节极度旋后位负重,腕关节尺侧深部轻度疼痛,嘱患者避免做可能引起疼痛的动作,未行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针道感染、骨折不愈合、肌腱炎、肌腱断裂、腕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好,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尺骨骨折 腕损伤 正骨手法 骨折闭合复位 骨折固定术 骨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7
作者 谢红喜 杨同堂 徐敏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3期152-155,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陇西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9)与研究组(n... 目的:比较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陇西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9)与研究组(n=43)。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水平、术后骨盆骨折复位效果、骨盆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骨盆骨折复位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74.36%(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9周,研究组Majeed骨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可提高术后骨盆骨折复位总有效率和骨盆功能,以及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骨盆骨折 骨盆功能 骨折复位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C_(2-3)固定结合顶棒置入与单纯后路C_(2-3)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比较
18
作者 张浩 王清 +2 位作者 张建 李广州 王高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48-1854,共7页
背景:Hangman骨折中Ⅱ、ⅡA、Ⅲ型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均存在术后复位不全及畸形愈合等不足;前期作者团队使用C_(2-3)拉力螺钉结合经口顶棒技术间歇性推顶C2椎体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 背景:Hangman骨折中Ⅱ、ⅡA、Ⅲ型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均存在术后复位不全及畸形愈合等不足;前期作者团队使用C_(2-3)拉力螺钉结合经口顶棒技术间歇性推顶C2椎体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期研究样本少,且缺少对照组比较。目的:比较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和单纯后路C_(2-3)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后路C_(2-3)固定手术治疗的55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2组,其中23例患者接受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治疗(A组),32例接受单纯后路C_(2-3)固定术(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和患者满意度(Odom’s分级);另外对比各观察时间点C_(2-3)移位和成角及其他影像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末次随访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获得显著改善(P<0.05),Odom’s分级显示A组优良21例(91%);B组优良29例(91%);两组各项临床疗效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③两组术前C_(2-3)成角和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_(2-3)成角和位移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和末次随访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A组C_(2-3)位移和成角较B组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均未发生残余畸形,B组发生残余畸形4例(13%,4/32);⑤因此,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可能有利于枢椎体复位和稳定,减少畸形愈合,获得更好的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顶棒技术 后路拉力螺钉 骨折复位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S模式康复护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李嘉妹 许桂凤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0期129-132,共4页
目的分析FLS模式康复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31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 目的分析FLS模式康复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31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66例)接受FLS模式康复护理,对比两组功能评定优良率、护理满意度和遵医行为、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功能评定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遵医行为评分在用药、饮食、功能锻炼、并发症预防及遵医行为总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及社会功能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应用FLS模式康复护理,有助于提升患者遵医行为,可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尽快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对护理也更加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S模式康复护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生活质量 遵医行为 肢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红四物汤联合中医骨折手法复位治疗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20
作者 宗金权 《内蒙古中医药》 2024年第7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选择桃红四物汤联合中医骨折手法复位方法对桡骨下端骨折患者展开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时间范围处于2019年2月—2023年5月阶段的80例桡骨下端骨折患者展开分组对比研究;所有骨折患者的分组依据为投掷硬币法;... 目的:探讨临床选择桃红四物汤联合中医骨折手法复位方法对桡骨下端骨折患者展开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时间范围处于2019年2月—2023年5月阶段的80例桡骨下端骨折患者展开分组对比研究;所有骨折患者的分组依据为投掷硬币法;参照组(40例):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方法;研究组(40例):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参照组基础上的桃红四物汤治疗;组间比较两组骨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愈合时间以及复位效果。结果: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展开比较,研究组桡骨下端骨折患者统计结果提升程度明显(P <0.05);与参照组愈合时间、尺偏角、掌倾角以及桡骨高度展开比较,研究组桡骨下端骨折患者愈合时间呈现出显著缩短,尺偏角、掌倾角以及桡骨高度呈现出显著提升(P<0.05)。结论:临床对桡骨下端骨折患者在研究治疗方法期间,桃红四物汤+中医骨折手法复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升,愈合时间获得显著缩短,尺偏角、掌倾角以及桡骨高度获得显著提升,可促进桡骨下端骨折患者的良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四物汤 中医骨折手法复位 桡骨下端骨折 疗效 愈合时间 复位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