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堆肥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郭艳 张进良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170-174,共5页
堆肥微生物是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堆肥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该文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堆肥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堆肥微生物 分子生物 固体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接堆肥微生物在餐厨废弃物好氧堆肥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丁晓艳 王越 +3 位作者 王宁 李婉婷 丁国春 李季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55,共9页
微生物是堆肥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其群落在堆肥过程中不断演替,进而影响好氧发酵进程和堆肥的品质。大量研究表明:接种外源微生物可促进堆肥进程,加快有机物分解和堆肥腐熟,消解抗生素等有害物质等作用。餐厨废弃物油脂、盐、水含量高和... 微生物是堆肥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其群落在堆肥过程中不断演替,进而影响好氧发酵进程和堆肥的品质。大量研究表明:接种外源微生物可促进堆肥进程,加快有机物分解和堆肥腐熟,消解抗生素等有害物质等作用。餐厨废弃物油脂、盐、水含量高和易酸化等问题会影响好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活动。通过特定样品的富集驯化、选择性培养,并结合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具有不同降解功能的菌株,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微生物菌剂能够一定程度上克服餐厨废弃物用于好氧堆肥的限制性问题。主要阐述了餐厨废弃物好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演替规律,构建微生物菌剂的菌种类型及功能和不同菌剂对好氧发酵的作用及潜在影响机制,以期能够为相关微生物强化技术的研发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接堆肥微生物 餐厨废弃物 好氧堆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强化畜禽粪便堆肥处理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白晓欢 张鹤平 +5 位作者 张伟涛 刘双 卢彦琦 刘艳莉 张良 勾雪莲 《现代畜牧兽医》 2025年第2期89-92,共4页
畜禽粪便中有多种未在动物体内利用完的物质残留,可对人畜健康产生威胁,对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存在一定危害。微生物强化堆肥通过添加特定的微生物菌株,能够加速有机废弃物的分解过程,提高堆肥的效率和质量。其优势在于可以更快地将有... 畜禽粪便中有多种未在动物体内利用完的物质残留,可对人畜健康产生威胁,对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存在一定危害。微生物强化堆肥通过添加特定的微生物菌株,能够加速有机废弃物的分解过程,提高堆肥的效率和质量。其优势在于可以更快地将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同时减少堆肥过程中的臭味和温室气体排放。此外,微生物强化堆肥还能够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提高堆肥产品的安全性。文章对畜禽粪便堆肥处理、微生物与堆肥的结合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畜禽粪便微生物堆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微生物堆肥 粪便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氧堆肥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海滨 孟海波 +1 位作者 沈玉君 赵立欣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共8页
堆肥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多种不同微生物群体的作用下实现,对该过程微生物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堆肥,有效地管理堆肥过程。综述了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机理及变化、堆肥微生物的研究方法、菌剂对堆肥的影响等,为好氧堆肥提供技术支撑... 堆肥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多种不同微生物群体的作用下实现,对该过程微生物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堆肥,有效地管理堆肥过程。综述了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机理及变化、堆肥微生物的研究方法、菌剂对堆肥的影响等,为好氧堆肥提供技术支撑;并且指出堆肥化过程中主要包含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微生物的改变直接影响堆肥温度、pH、腐殖酸含量等理化性质;通过添加微生物菌剂可以减少N、P、K的流失,提高堆肥品质;对于堆肥微生物的研究,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可以避免单一方法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微生物 堆肥机理 研究方法 微生物菌剂选育
原文传递
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孝芳 万金鑫 +2 位作者 韦中 徐阳春 沈其荣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21,共9页
为了满足日常肉蛋奶的需求,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亟需处理。堆肥作为一种高效、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粪便的处理。畜禽粪便堆肥是通过微生物活动,将不稳定的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合成为稳定... 为了满足日常肉蛋奶的需求,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亟需处理。堆肥作为一种高效、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粪便的处理。畜禽粪便堆肥是通过微生物活动,将不稳定的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合成为稳定的腐殖质的过程。了解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基本规律,是发展堆肥新方法与理论的重要基础。论文梳理了畜禽粪便堆肥不同阶段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演替规律,总结了堆肥起始物料的特性(含水量、pH、C/N等)和人为活动(翻堆曝气、菌剂接种)对堆肥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比较了当前堆肥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未来畜禽粪便堆肥研究值得重视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为指导未来的工作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堆肥 堆肥微生物 结构演替 功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野外微生物堆肥及毒性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杨红军 杜如万 +6 位作者 吴叶宽 王剑 王勇 赵建 梁永江 张长华 袁玲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1-138,共8页
紫茎泽兰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外侵植物,具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毒性,研究紫茎泽兰野外就地堆肥技术,评估腐熟效果,可为有效防除与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野外自然条件下,通过接种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ta sp.)和热解纤维梭菌... 紫茎泽兰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外侵植物,具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毒性,研究紫茎泽兰野外就地堆肥技术,评估腐熟效果,可为有效防除与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野外自然条件下,通过接种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ta sp.)和热解纤维梭菌(Clostridium thermocellumsp.),同时添加尿素和硫酸钙以及覆盖农用薄膜研究紫茎泽兰生物堆肥效果,并评价紫茎泽兰发酵产物生物毒性。接种菌剂后,堆肥高温期(50.0℃~64.5℃)持续时间达22d,石油醚提取物从3.15g/kg降低至0.37g/kg,80d可充分腐熟紫茎泽兰。腐熟物料的pH、有机质、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符合NY/525-2011国家标准,腐殖酸含量为8.42%。动物毒性试验表明,浸提液对小鼠体重增长无显著影响,心、肝、肾、肺等组织器官未见病理变化。用生物堆肥浸提液浸种,促进小麦种子发芽率指数、活力指数和苗高,分别比无离子水浸种提高了8.65%、28.79%和23.69%;在添加紫茎泽兰生物堆肥的土壤中,微生物碳氮和脱氢酶活性比不施肥和单施化肥显著提高。生物堆肥可野外就地腐熟紫茎泽兰,降解有毒物质,提供有机肥源,实现紫茎泽兰的经济、有效防除与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微生物堆肥 效果 毒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微生物堆肥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同小娟 李维炯 +1 位作者 李俊 倪永珍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6-458,463,共4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有效微生物堆肥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量传统堆肥、化肥相比,有效微生物堆肥能明显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刺激冬小麦根系生长,增加群体密度,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有效微生物堆肥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量传统堆肥、化肥相比,有效微生物堆肥能明显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刺激冬小麦根系生长,增加群体密度,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促进植株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从而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与等量传统堆肥、化肥相比,有效微物生堆肥增产幅度为5.3%~25.8%,且随施肥量增加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微生物堆肥 冬小麦 生长发育 土壤有机质 群体密度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型厌氧堆肥系统处理脱水污泥 被引量:2
8
作者 于航 姜珺秋 +2 位作者 赵庆良 黄更 王琨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45-1051,共7页
针对脱水污泥厌氧堆肥周期长的问题,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型厌氧堆肥系统( microbial fuel cell-anaerobic com-posting, MFC-AnC),在厌氧堆肥( anaerobic composting, AnC)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产电加速污泥降解的同时回收电能.采... 针对脱水污泥厌氧堆肥周期长的问题,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型厌氧堆肥系统( microbial fuel cell-anaerobic com-posting, MFC-AnC),在厌氧堆肥( anaerobic composting, AnC)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产电加速污泥降解的同时回收电能.采用电化学方法考察MFC-AnC系统运行性能,系统运行35 d,获得开路电压0.84 V,最大功率密度5.3 mW/m3,内阻80Ω.通过对MFC-AnC系统运行期间污泥理化性质的分析发现,生物产电可促进AnC系统中污泥的减容效果,脱水污泥含水率由88%降至82.3%.MFC-AnC系统中脱水污泥SCOD含量高于AnC系统,VS/TS值略低于AnC系统,说明生物产电可以促进脱水污泥水解和对可生化降解有机物的利用,加速污泥的减量.系统运行15~20d,污泥中SCOD、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溶出效果最好,VS的利用率最高,生物产电加速污泥有机物利用的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型厌氧堆肥系统( MFC-AnC) 脱水污泥 有机物降解 生物产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环境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宋琳玲 曾光明 +2 位作者 陈耀宁 蒋茹 黄国和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0-44,共5页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能够同时对微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和研究微生物群落空间分布情况的有力工具。简要介绍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方法,并对其在人为创制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特征性微生物种群及群落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讨论,指出了该...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能够同时对微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和研究微生物群落空间分布情况的有力工具。简要介绍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方法,并对其在人为创制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特征性微生物种群及群落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讨论,指出了该种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最后对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堆肥微生物生态中的应用及与其他方法的组合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微生物 探针 堆肥微生物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视角下粪便堆肥用微生物研究方法效果及进展
10
作者 冀红柳 《区域治理》 2021年第10期191-192,共2页
微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是实现粪便分解的重要支撑。微生物可加速粪便分解过程,降低成本,将其最大化地转化为可利用资源。文中依据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结合微生物的种类及粪便堆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综述了传统微生物研究方法、分子... 微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是实现粪便分解的重要支撑。微生物可加速粪便分解过程,降低成本,将其最大化地转化为可利用资源。文中依据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结合微生物的种类及粪便堆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综述了传统微生物研究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粪便资源化利用中微生物研究的效果及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微生物 分子生物学方法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堆肥法改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磊 《绿色科技》 2019年第13期120-123,共4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广阔的盐碱地给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盐碱地改良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微生物发酵玉米秸秆腐熟,配合使用小麦根际促生菌,采用堆肥法改良...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广阔的盐碱地给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盐碱地改良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微生物发酵玉米秸秆腐熟,配合使用小麦根际促生菌,采用堆肥法改良盐碱地,测定了土壤性质变化和小麦生长指标,研究了最佳微生物堆肥配方。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微生物堆肥法可以显著改善黄河三角洲盐碱土性质,改良后的土壤适合小麦种植,增加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盐碱地 微生物堆肥 小麦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效微生物肥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同小娟 李俊 李维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5-170,共6页
在多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EM微生物堆肥能明显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EM微生物堆肥处理的年均总产比等量传统堆肥增产8.3%~8.9%,其中冬小麦增产8.3... 在多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EM微生物堆肥能明显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EM微生物堆肥处理的年均总产比等量传统堆肥增产8.3%~8.9%,其中冬小麦增产8.3%,夏玉米增产8.2%~9.4%。EM微生物堆肥能在一定程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EM微生物堆肥处理的冬小麦、夏玉米总光合势比等量传统堆肥分别高5%~36%,5.2%~14,3%,比化肥处理分别高19%~72%,19.6%~46,4%,随EM微生物堆肥施用量的增加差异更明显。EM微生物堆肥比较高的光合势加快了干物质的积累速度,从而提高了冬小麦、夏玉米的群体生长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微生物堆肥 冬小麦 夏玉米 光合势 群体生长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接种技术应用于堆肥化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赵婷婷 许晓慧 王红卫 《区域治理》 2018年第16期184-184,共1页
堆肥化处理是垃圾处理的重要方式,特别适合在农村推广,但传统的垃圾堆肥存在堆肥时间长,产生臭味且肥效不高的缺点.复合微生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微生物按合适比例共同培养组成,能够充分发挥群体的联合作用优势,有效地提高堆肥效率,所以... 堆肥化处理是垃圾处理的重要方式,特别适合在农村推广,但传统的垃圾堆肥存在堆肥时间长,产生臭味且肥效不高的缺点.复合微生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微生物按合适比例共同培养组成,能够充分发挥群体的联合作用优势,有效地提高堆肥效率,所以近些年来,人们一直关注复合微生物接种在垃圾堆肥化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寻找既能缩短堆肥时间,又能提高肥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接种技术应用于堆肥化中的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富硒微生物菌剂对有机肥养分和硒含量的影响
14
作者 苏博雅 李永慧 +2 位作者 李伟 李玉成 姚锞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53-260,共8页
为探究富硒微生物在堆肥过程中对有机肥养分、硒含量及形态的影响,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产富硒农产品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将菌渣、菜粕和秸秆混合进行堆肥试验,设置对照组(CK)、EM菌(有效微生物群)组(T1)、富硒枯草芽孢杆菌组(T2)... 为探究富硒微生物在堆肥过程中对有机肥养分、硒含量及形态的影响,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产富硒农产品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将菌渣、菜粕和秸秆混合进行堆肥试验,设置对照组(CK)、EM菌(有效微生物群)组(T1)、富硒枯草芽孢杆菌组(T2)、富硒圆褐固氮菌+富硒枯草芽孢杆菌组(T3)研究不同富硒微生物的堆肥效果,分析有机肥的养分变化及硒含量并在菠菜种植上验证富硒肥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堆制38 d后,堆肥试验均满足《有机肥料》(NY/T 525—2021)农业标准,其中T3处理的总养分含量相较于CK增加了13.70%,总氮含量增加了26.06%,有机质的分解能力提高了4.88%,总硒(以纯Se计)提高了1.93倍,并改变了有机肥中硒的赋存形态。盆栽试验表明:F1(施T1有机肥)、F2(施T2有机肥)、F3(施T3有机肥)的菠菜株高、根长、叶宽、鲜重、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OF(施CK有机肥),F3处理中菠菜总硒含量以126.72μg·kg^(-1)达到试验的最高含量,比OF提高3.27倍。综合来看,T3处理中富硒复合微生物组合的堆肥效果最好,是废弃物堆肥工程化应用中发展富硒功能农业理想的富硒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微生物堆肥 硒含量 硒形态 产品品质 菠菜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产电加速厌氧堆肥污泥降解及产电性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更 姜珺秋 +2 位作者 赵庆良 于航 王琨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83-888,共6页
为解决污泥厌氧堆肥系统(AnC)运行周期长的问题,在AnC中设置电极引入生物产电技术加速污泥降解同时实现电能回收,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型厌氧堆肥系统(MFC-AnC),考查MFC-AnC对污泥降解及产电性能.结果表明,以脱水污泥为堆肥底物、铁... 为解决污泥厌氧堆肥系统(AnC)运行周期长的问题,在AnC中设置电极引入生物产电技术加速污泥降解同时实现电能回收,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型厌氧堆肥系统(MFC-AnC),考查MFC-AnC对污泥降解及产电性能.结果表明,以脱水污泥为堆肥底物、铁氰化钾为阴极电解液的MFC-AnC堆肥45d后污泥有机质去除率达22.4%,对照组AnC中为17.7%.MFC-AnC开路电压可达0.84V,最大功率密度为5.3W/m3,内阻为98Ω.增大污泥含水率可显著降低MFC-AnC内阻,提高产电性能.餐厨垃圾的添加可改善脱水污泥降解特性,促进厌氧堆肥顺利进行,降低MFC-AnC内阻.当餐厨垃圾∶脱水污泥体积比为0.5∶1时,获得系统最低内阻和最高输出电压,继续增大餐厨垃圾比例将使内阻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型厌氧堆肥系统(MFC-AnC) 脱水污泥 有机物降解 生物产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Microbial Agents on Kitchen Waste and Rice Straw Composting
16
作者 LI Long-tao RAO Zhong-xiu +4 位作者 Dong Chun-hua SUN Ji-min LI Wan-ming HAN Li-li HUANG Feng-qiu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22年第3期40-45,共6页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nfluence of microbial agents on kitchen waste and rice straw composting, an aerobic compostin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by setting three kinds of combined bacterial agents to study the tempera...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nfluence of microbial agents on kitchen waste and rice straw composting, an aerobic compostin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by setting three kinds of combined bacterial agents to study the temperature change in the composting, and pH value, nutrient contents, C/N and heavy metal content after composting through. The three kinds of combined bacterial agents were as follows:B1 with effective strains: Bacillus subtilis, yeast and Trichoderma sp.;B2 with effective strains: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yeast and lactic acid bacteria;B3 with effective strains: Bacillus subtilis, yeast and lactic acid bacteri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microbial agents had signifcant effects on temperature change,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 and C/N of the compost. T1, T2, and T3 treatments lasted for 8, 5 and 4 d in the thermophilic phase above 60℃, respectively. The total nitrogen content of each treatment was 14.90, 15.50 and 13.80 g/kg respectively after composting. The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of each treatment was 4.87, 4.17 and 3.70g/kg respectively at the end of composting. The C/N of each treatment was 20.94,22.63, and 22.65 respectively at the end of composting.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B1bacteria agent on the composting of kitchen waste and rice straw was be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tchen waste Rice straw Microbial agents COMPO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rning, Microbial Inoculation and Use of Eisenia foetida in Household Organic Waste Composting 被引量:1
17
作者 I. lrigoyen F. Pacheco +6 位作者 M. Sesma I. Domeno F. Storino J. Muro B. Yaben S. Blazquez A. Amore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1年第5期734-738,共5页
On site composting of organic household wastes is an 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ally tiiendly way to manage municipal wastes. In this manuscript authors evaluated the importance of turning the wastes and of inoculating... On site composting of organic household wastes is an 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ally tiiendly way to manage municipal wastes. In this manuscript authors evaluated the importance of turning the wastes and of inoculating microorganisms and worms in order to unprove the composting process at domestic scale. Four treatments (Control without turning- C-, Control with Turning- CT- inoculated Mountain Microorganism with turning- MM- and Worms without turning- W-) were tested in a random experiment with tour replicates. Sixteen composting bins were fed with 300 kg of organic wastes from a local street market. The process of compostnig lasted 13 weeks after which all the composts were sifted and submitted to a range of chemical,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MM slightly increased the initial temperature and enzymatic activiry. This investigation outcome don't provide of sufficient grounds for a precise recommendation about worms inoculation in compost bins. A decrease between 75% and 80% in the fresh weight of the organic waste was found in the first thirteen weeks after starting the composting process in all the treatments. The quality level of the compost was acceptable, with very low heavy metal content. Turn over helps to keep the product hygienic especially after the inoculation with MM microbial starts. In conclus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the use of 320 L compost bins for the organic waste management is strongly advis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me composting microbial inoculation VERMICOMPOST WORMS compo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rption,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of Atrazine in Soils,Minerals and Composts: A Review 被引量:11
18
作者 A.MUDHOO V.K.GAR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1-25,共15页
Atrazine is a widely used herbicide for controlling weeds on both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land,which is equally detected in water supplies beyond safe concentrations.Although the presence of atrazine metaboli... Atrazine is a widely used herbicide for controlling weeds on both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land,which is equally detected in water supplies beyond safe concentrations.Although the presence of atrazine metabolites is an indication of herbicide degradation,some of them still exhibit toxicity,greater water solubility and weaker interaction with soil components than atrazine.Hence,studies with atrazine in the environment are of interest 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to contaminate drinking water sources.Data on atrazine availability for transport,plant uptake,and microbial degrad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are therefore required to perform more comprehensive and realistic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s of its environmental fate.This review presents an account of the sorption-desorption phenomenon of atrazine on soil and other sorbents by revisiting the several mechanisms of atrazine-sorbent binding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The retention and transport of atrazine in soils;the influence of organic matter on atrazine sorption;the interactions of atrazine with humic substances,atrazine uptake by plants,atrazine bioccumulation and microbial degradation;atrazine transformation in composting environments;and finally atrazine removal by biosorption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ACCUMULATION catabolic pathways humic substances microbial degradation MINERALIZ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