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国际受众为中心:计算国际传播的理念迭代、应用路径与潜在风险
1
作者 宋航 何天平 《对外传播》 2025年第3期9-13,共5页
目前,国际传播场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话语权的重要空间。国际传播实践亟待提质增效,国际传播研究也存在着方法论层面的显著矛盾。系统性探索新理念、新方法、新方案,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必由之路。作为... 目前,国际传播场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话语权的重要空间。国际传播实践亟待提质增效,国际传播研究也存在着方法论层面的显著矛盾。系统性探索新理念、新方法、新方案,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套崭新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计算传播正为国际传播工作带来更多可能性。本文认为,以国际受众为中心,计算国际传播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核心理念,基于对国际受众信息数据的集成与处理,积极开展精准生产与分发、效果评估体系搭建、信息预测模型搭建等。但在赋能国际传播的同时,以技术逻辑为中心的计算传播也可能造成国际受众的客体化风险与个性化贬损。为此,应倡导计算国际传播以受众为方法而非以计算为方法的观念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国际传播 国际受众 人类命运共同体 应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对外传播视角下国际受众的历时性研究——基于对广州外国人媒介使用和信息需求的连续调查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凯 唐佳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75,共6页
本文通过2009年、2011年和2017年对在穗外国人分别进行的三次媒介使用和信息需求的问卷调查数据比对,描述历时性视野下在华国际受众的动态面貌。研究表明,在华国际受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组成结构更加多元,社交媒体已超过传统媒体成为获... 本文通过2009年、2011年和2017年对在穗外国人分别进行的三次媒介使用和信息需求的问卷调查数据比对,描述历时性视野下在华国际受众的动态面貌。研究表明,在华国际受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组成结构更加多元,社交媒体已超过传统媒体成为获取中国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各类信息需求也因在华逗留原因的不同呈现出群体差异。这意味着对外传播要提高精准度离不开历时性的国际受众研究,需根据国际受众构成特征和媒介使用及信息需求的变化,制定针对性的信息投放和媒介渠道选择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对外传播 国际受众 历时性 媒介使用 连续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文化视角下国际受众对中国电影文化认同路径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秦琴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2-188,共7页
全球化、文化多极化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推进了世界传播秩序的重塑和文化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形成。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中国文化的对外阐释、全球语境的适应性和国际受众的接受度依然存在问题。本文采用舆情分析方法,从转文... 全球化、文化多极化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推进了世界传播秩序的重塑和文化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形成。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中国文化的对外阐释、全球语境的适应性和国际受众的接受度依然存在问题。本文采用舆情分析方法,从转文化传播视角对中国电影国际受众的认同路径进行分析,指出具有共同意义接触区的多重文化表意体系、异质文化与同质现代文化结合的受众带入、娱乐化和虚构内容负载的隐性文化构建是推动国际受众中国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在新背景下,中华文化传播要走出去,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媒介产品生成途径,深入培养国际受众的文化亲近和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文化传播 中国电影 国际受众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外合作纪录片的国际受众解码——基于《改变地球的一代人》国际网络用户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梓轩 许晖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109,共4页
对国际受众的反馈进行了解与研究,是进一步开展有效国际传播的前提。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互联网用户对纪录片及相关影视节目的收看,成为衡量节目收视情况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选择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与英国广播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片... 对国际受众的反馈进行了解与研究,是进一步开展有效国际传播的前提。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互联网用户对纪录片及相关影视节目的收看,成为衡量节目收视情况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选择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与英国广播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改变地球的一代人》为例,对该片在国际主流视频播出网站IMDb和YouTube上的英语用户评论,进行了全样本研究,详细分析国际受众对通过合拍方式走向世界的中国纪录片的解码情况,以此为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提供来自受众视角的研究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IMDB YOUTUBE 国际受众 《改变地球的一代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基于国际受众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洪兵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20,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之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具有"强内"和"化外"的功能,具有"化外"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只是具有"强内"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之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具有"强内"和"化外"的功能,具有"化外"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只是具有"强内"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一部分。本文认为"分领域、比贡献、划层次"是从国际受众视角,研究具有"化外"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基本框架。按照这一框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医疗保健、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领域具有相对优势,其中的文化资源是具有"化外"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软实力 国际受众
原文传递
浅谈运用社交网络进行国际受众评估的可行性——以Facebook和Twitter为平台 被引量:3
6
作者 许鹏 《新闻研究导刊》 2014年第14期54-55,5,共3页
在国际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在新媒体语境下,国际传播方式由单向性走向双向互动,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得受众产生了主动性、虚拟性、碎片化、多元化等诸多新特点,催生了国际新受众的产生。作为拥有庞大跨国用户群体的新媒体——社交网络(... 在国际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在新媒体语境下,国际传播方式由单向性走向双向互动,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得受众产生了主动性、虚拟性、碎片化、多元化等诸多新特点,催生了国际新受众的产生。作为拥有庞大跨国用户群体的新媒体——社交网络(SNS)正在对国际受众的"传-受"行为产生着深刻影响,本文将探讨以两大热门社交网络Facebook和Twitter为平台,展开国际传播受众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国际受众 社交网络 受众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外报道的“国际受众”特点及英译要求
7
作者 张晓容 窦琴 《中国校外教育》 2008年第11期23-23,58,共2页
本文从对外报道"国际受众"的特点和英译要求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论证了对外报道应坚持以国际受众为中心,以传播效果为目的,进而结合实例介绍了对外报道英译中应当包含合理的编译、遣词的特殊性、解释性翻译、复审、修正、润色... 本文从对外报道"国际受众"的特点和英译要求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论证了对外报道应坚持以国际受众为中心,以传播效果为目的,进而结合实例介绍了对外报道英译中应当包含合理的编译、遣词的特殊性、解释性翻译、复审、修正、润色等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报道 国际受众 传播效果 解释性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公共外交视域下国际受众成像与信息结构解析——基于“一带一路”议题的受众访谈和扎根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张萌 赵永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5期206-216,共11页
数字化时代的公共外交以受众为中心,受众通过信息消费的绝对自主性实现其主体性,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上的文化产品。'一带一路'倡议要实现'民心相通'归根结底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只有对国际受众有一个清晰的画像才能... 数字化时代的公共外交以受众为中心,受众通过信息消费的绝对自主性实现其主体性,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上的文化产品。'一带一路'倡议要实现'民心相通'归根结底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只有对国际受众有一个清晰的画像才能够满足其基本需求,获得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此,笔者选取了俄罗斯以及中亚地区35位受访者进行了深度访谈,采取扎根分析的方法,解析了受众需求驱动的信息产品结构。最后得出结论,以国际受众的基本需求为依托,进行意义和话语的探索,寻求文化内容与特定文化生产、消费群体的社会需求与行动的契合,为受众提供一个可积极参与的公共协商空间,才能最终实现公共外交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公共外交 国际受众 一带一路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受众”到“国际用户”转变之我见
9
作者 高伟 《新媒体研究》 2016年第9期107-,113,共2页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越来越有效,我国的传播事业目前已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对外传播媒体,已经形成了多语种并用、多媒体并存的模式。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例,已成为每天使用65个语种全天向...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越来越有效,我国的传播事业目前已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对外传播媒体,已经形成了多语种并用、多媒体并存的模式。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例,已成为每天使用65个语种全天向世界播出节目的国际传媒机构。目前,我国主要是以传统传播媒体为主、新兴传播媒体为辅、多媒体并存的方式存在。传统媒体包括报刊书籍等,新兴媒体包括互联网等。但是,经过调查,我国的媒体可信度在国外仍处于较低状态。如何从"国际受众"转变为"国际用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国际受众 国际用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体合作与国际受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共同建构——基于《这里是中国》与YouTube网评的互文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永华 韦佳玥 窦书棋 《新闻春秋》 CSSCI 2023年第4期17-25,共9页
中国媒体近年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旨在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合作效果不仅取决于合作产品,社交媒体时代受众也直接参与了国家形象的塑造。纪录片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中俄合拍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二季和Y... 中国媒体近年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旨在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合作效果不仅取决于合作产品,社交媒体时代受众也直接参与了国家形象的塑造。纪录片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中俄合拍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二季和You-Tube网评为研究对象,以互文性理论为依据,分析两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共同建构。《这里是中国》系列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同时展现国家实力形象和国家意图形象的单集纪录片更受欢迎。YouTube网评对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回应、延展和补充,互文的语境更为宏大,体现了国际受众“前理解”的显著影响。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视野的差异,网评中也存在误读现象。本文认为中国国际传播“借船出海”落地取得实效,但也面临一定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媒体合作 中外合拍纪录片 国际受众 国家形象 RT电视台 YouTube网评
原文传递
中国网络媒体国际受众心理需求与使用行为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向志强 吴婷 《传媒观察》 2015年第12期18-21,共4页
2015年3月至5月,分别在长沙、北京、纽约、伦敦、洛杉矶等地现场采用"偶遇抽样"以及网络受众定量调研方法,对中国网络媒体国际受众的心理需求、使用态度和使用行为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国际受众更期... 2015年3月至5月,分别在长沙、北京、纽约、伦敦、洛杉矶等地现场采用"偶遇抽样"以及网络受众定量调研方法,对中国网络媒体国际受众的心理需求、使用态度和使用行为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国际受众更期待通过中国网络媒体了解中国信息,其主要动机是"文化学习",特别是"汉字学习"以及"中国美食文化学习",不同性别、年龄、宗教信仰以及教育背景的国际受众心理需求差异显著;尽管中国网络媒体总体上获得国际受众较高评价,而且语言使用和本土化也得到肯定,但传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报道内容仍不够客观,宣传味过浓,视角存在偏差;国际受众选择中国网络媒体的频率和时间较高,相比较而言更多选择央视国际网,较少选择政府门户网站,同时"时政新闻"为浏览最频繁的新闻资讯。针对上述调查结果,本文最后提出了提高中国网络媒体传播效果的启示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受众 心理需求 使用态度 使用行为 问卷调查
原文传递
让国际受众成为“同路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视域下的认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金萍 朱一达 《新闻春秋》 CSSCI 2022年第6期12-20,共9页
争取国际受众的认同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要环节。从概念看,自我维度的认同是人在道德视界中的自我确认;互动维度的认同是个人主体对他人他物产生的认可和归属感。根据这两种不同定义,认同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道德视界中自我... 争取国际受众的认同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要环节。从概念看,自我维度的认同是人在道德视界中的自我确认;互动维度的认同是个人主体对他人他物产生的认可和归属感。根据这两种不同定义,认同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道德视界中自我确认的形而上的自我认同研究;另一类是在现实世界中制造合意的形而下的社会认同研究。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多视角的认同研究为国际受众认同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源与学术参照。未来认同研究将转向跨学科和跨文化发展,运用大数据、智能技术精化受众调查和实验,以理论研究引领传播实践,让国际受众认同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成为“同路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国际传播能力 国际受众 跨学科 跨文化
原文传递
国际传播中的受众问题:观念转型、制约因素与传播效能提升 被引量:3
13
作者 涂凌波 边歌 《视听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3期41-48,共8页
在新时代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战略背景下,厘清当前国际传播实践中的受众问题,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本文基于“国际传播一线工作者调查研究”数据和资料,发现国际传播受众定位较为模糊,受众目标从“看不见”到“看得见”... 在新时代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战略背景下,厘清当前国际传播实践中的受众问题,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本文基于“国际传播一线工作者调查研究”数据和资料,发现国际传播受众定位较为模糊,受众目标从“看不见”到“看得见”的转变至关重要。影响国际传播受众接触的因素主要包括,全球数字平台的技术垄断,国际舆论环境的严峻挑战,以及国际传播能力还有待提升等。此外,国际传播受众观念应从“大众受众”“宣传受众”到“媒介用户”转变,在具体实践中则可以多渠道吸引国外用户参与,加强海外社交平台账号运营能力,扩大知华友华“朋友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受众 国际传播能力 国际舆论 数字平台 圈层化 传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众偏好培养——《战狼2》的国际传播思考
14
作者 叶帅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第5期117-117,共1页
国产《战狼2》在国内的票房一路飘红,一举跃入世界电影票房排行的前100名,在经济层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的评价也是压倒式的好评。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狼2》在国外的票房遇冷,口碑也不尽如人意。本文主要就此现象对电影《战... 国产《战狼2》在国内的票房一路飘红,一举跃入世界电影票房排行的前100名,在经济层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的评价也是压倒式的好评。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狼2》在国外的票房遇冷,口碑也不尽如人意。本文主要就此现象对电影《战狼2》的国际传播进行分析,探究关于电影的受众偏好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受众 受众培养 国际传播 传播方式 传播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线音频节目使用模式调查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靳秋 李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9-53,共5页
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国际在线"部分语种在线音频节目的国际受众进行了探索性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受众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媒介使用模式与动机、节目满意度以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作为... 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国际在线"部分语种在线音频节目的国际受众进行了探索性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受众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媒介使用模式与动机、节目满意度以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作为对国际受众的试验性研究,本文有助于学界增进对国际受众行为模式的认知,还可以为国际传播从业者改进传播手段、调整传播内容、提高传播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广播 国际受众 使用与满足 国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体加快国际扩张谋增数字收入
16
作者 辜晓进(编译)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1-102,共2页
法《世界报》进军美英争国际受众法国《世界报》(Le Monde)正实施大踏步的国际扩张,将目标锁定2025年前订阅数突破百万。这份有77年历史的法国全国报纸计划每天通过“新闻通信”(newsletter)生产约70篇英文报道,发送给美国、英国、加拿... 法《世界报》进军美英争国际受众法国《世界报》(Le Monde)正实施大踏步的国际扩张,将目标锁定2025年前订阅数突破百万。这份有77年历史的法国全国报纸计划每天通过“新闻通信”(newsletter)生产约70篇英文报道,发送给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数字订户。而目前,该报在法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订户只占全部52万付费订户的10%。该报目前纯数字订户为42万,已在2017年的基础上翻了一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报》 目标锁定 国际扩张 纯数字 澳大利亚 英文报道 国际受众 卢森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告传播与文化共享
17
作者 贺雪飞 《当代传播》 2003年第6期67-68,共2页
广告传播既是信息传播,又是一种文化传播,广告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传受双方产生文化上互动的过程.就传播者来讲,他对广告中某种文化价值、信息的选择、制作、组织、传递等都掺进了自己的是非、好恶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就是他对该条信息... 广告传播既是信息传播,又是一种文化传播,广告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传受双方产生文化上互动的过程.就传播者来讲,他对广告中某种文化价值、信息的选择、制作、组织、传递等都掺进了自己的是非、好恶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就是他对该条信息的理解和认识.对受传者而言,他在接受某种广告信息时,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等重新理解和界定这种广告信息的价值和意义.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广告传播和接受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广告的本身意义和价值,还存在着由接受者生成的意义和价值,两者可能是一致的,也有可知能是不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传播 文化共享 受众接受力 目标受众 亚文化 国际受众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情、反思、质疑: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解码分析——基于一项对武汉来华留学生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姜可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8-123,共6页
以美食类纪录片品牌《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作为研究的视觉文本,以对23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汉来华留学生对其进行的跨文化解码数据进行了分析,归纳出移情式、反思式、质疑式、批评式等四种解码类型及心理影响因素,并对其价值观输出的深层... 以美食类纪录片品牌《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作为研究的视觉文本,以对23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汉来华留学生对其进行的跨文化解码数据进行了分析,归纳出移情式、反思式、质疑式、批评式等四种解码类型及心理影响因素,并对其价值观输出的深层解码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中国纪录片的有效对外传播提供来自受众视角的研究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食类纪录片 跨文化传播 来华留学生 国际受众 《舌尖上的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学视角下的城市语言景观研究——以池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启雨 余义兵 何姗姗 《池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0-93,共4页
城市语言景观是城市形象构建和城市对外宣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对池州市的语言景观进行了考察,从传播人才的培养、媒介的“议程设置”、国际受众的参与和传播障碍的跨越四个方面提出了城市语言景观的提升路径,对促进... 城市语言景观是城市形象构建和城市对外宣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对池州市的语言景观进行了考察,从传播人才的培养、媒介的“议程设置”、国际受众的参与和传播障碍的跨越四个方面提出了城市语言景观的提升路径,对促进城市语言景观对外传播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语言景观 传播学 国际受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文明》用国际化语言打造沉浸式中华文明之旅 被引量:1
20
作者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共1页
6月3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推出重磅专题片《何以文明》。该片邀请中外知名学者寻文化印记、品文明韵味、问中华长盛之道,用国际化语言打造沉浸式中华文明之旅。《何以文明》向国际受众全面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邀请多位海内外... 6月3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推出重磅专题片《何以文明》。该片邀请中外知名学者寻文化印记、品文明韵味、问中华长盛之道,用国际化语言打造沉浸式中华文明之旅。《何以文明》向国际受众全面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邀请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分析中华文明对古代中国、现代中国以及未来中国的深远影响,充分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化语言 沉浸式 中华文明 专题片 广播电视总台 文化印记 国际受众 五个突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