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血节肢动物体内细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春红 周金林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5-98,共4页
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着多种细菌,这些细菌对其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和生态意义,同时对其所携带病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吸血节肢动物体内细菌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新进展,从体内细菌常见种类、与宿主相互作用、对病原体影响和研究方法等方... 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着多种细菌,这些细菌对其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和生态意义,同时对其所携带病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吸血节肢动物体内细菌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新进展,从体内细菌常见种类、与宿主相互作用、对病原体影响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吸血节肢动物体内细菌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血节肢动物 体内细菌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精油对吸血节肢动物的驱避活性 被引量:2
2
作者 袁建忠 黄健波 单蒙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70-373,共4页
当前,化学合成药剂对昆虫和节肢动物的防治已引起环境的污染和威胁人类健康,而天然源产物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和环境安全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天然源,从不同植物中提取的精油已广泛用于驱避试验,在有开发前景的精油作为驱避剂的植物中,... 当前,化学合成药剂对昆虫和节肢动物的防治已引起环境的污染和威胁人类健康,而天然源产物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和环境安全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天然源,从不同植物中提取的精油已广泛用于驱避试验,在有开发前景的精油作为驱避剂的植物中,香茅属、罗勒属和桉树属应用最为广泛。该文着重从植物精油对吸血节肢动物的驱避活性,植物精油中的成分和驱避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及植物精油对驱避的增效作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 驱避活性 吸血节肢动物 增效作用
原文传递
河南省立克次体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志伟 郝宗宇 +1 位作者 卫海燕 张爱梅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7-469,共3页
关键词 立克次体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河南省 清学 吸血节肢动物 微量免疫荧光 胞内寄生 脊椎动物 分布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血虫病的发现与治疗之我见
4
作者 郭宝 《中国工作犬业》 2015年第4期19-20,共2页
警犬基地由于饲养警犬数量较多,警犬出现各种各样疾病也就成为很平常的事情了。而犬血虫病在警犬基地时有发生,如果发现、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就会导致警犬死亡。作者亲身经历一头犬因血虫病发现较晚、治疗方法不当,导致犬死亡病... 警犬基地由于饲养警犬数量较多,警犬出现各种各样疾病也就成为很平常的事情了。而犬血虫病在警犬基地时有发生,如果发现、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就会导致警犬死亡。作者亲身经历一头犬因血虫病发现较晚、治疗方法不当,导致犬死亡病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作者经过咨询兽医,查阅资料,通过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病 吸血节肢动物 德国牧羊犬 临床症状 排泄障碍 胆红素含量 小诺霉素 犬病 肝细胞 外源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尔通体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伏蓉 尹家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67-871,886,共6页
巴尔通体病是由巴尔通体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啮齿动物和吸血节肢动物是其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原生环境的不断开发,人类感染巴尔通体的风险显著增加,人患巴尔通体病的数量逐年上升且范围不... 巴尔通体病是由巴尔通体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啮齿动物和吸血节肢动物是其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原生环境的不断开发,人类感染巴尔通体的风险显著增加,人患巴尔通体病的数量逐年上升且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更有效地防控巴尔通体病,对巴尔通体感染现状进行概述,并分析相应生物、自然和社会因素对感染发生的影响,提出针对性建议,起到巴尔通体病防控关口前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通体 猫抓病 啮齿动物 吸血节肢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出游需防蜱虫叮咬
6
作者 王琼 罗爱武 李慧娥 《健康向导》 2024年第3期35-35,共1页
蜱虫,俗称草爬子、狗豆子,是一种吸血节肢动物,其体型小,形似蜘蛛,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蜱虫是一种吸血的寄生虫,吸血之前的体型可能只有一个芝麻粒那么大,但吸完血之后它能增长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蜱虫叮咬在生... 蜱虫,俗称草爬子、狗豆子,是一种吸血节肢动物,其体型小,形似蜘蛛,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蜱虫是一种吸血的寄生虫,吸血之前的体型可能只有一个芝麻粒那么大,但吸完血之后它能增长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蜱虫叮咬在生态学及公共卫生领域一直备受关注,其作为一种常见的生物交互行为,对宿主和人类健康均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在春夏季外出游玩时,更要防范蜱虫叮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血节肢动物 公共卫生领域 交互行为 外出游玩 寄生虫 草爬子 蜱虫 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于蝙蝠的节肢动物的病毒组:不同的媒介中高度分化的病毒
7
作者 冯云(编译)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95-295,共1页
蝙蝠是尼帕病毒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人畜共患病毒的重要宿主。然而,蝙蝠体表的吸血节肢动物是否也携带这些病毒,以及吸血节肢动物携带的病毒与蝙蝠携带的病毒之间的关系尚未报道。本研究于2012—2015年在中国云南省收集了蝙... 蝙蝠是尼帕病毒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人畜共患病毒的重要宿主。然而,蝙蝠体表的吸血节肢动物是否也携带这些病毒,以及吸血节肢动物携带的病毒与蝙蝠携带的病毒之间的关系尚未报道。本研究于2012—2015年在中国云南省收集了蝙蝠体表686只吸血节肢动物,其中包括蝠蝇、蛛蝇、蜱、螨和跳蚤。采用宏转录组学方法对这些节肢动物携带的病毒进行分析,发现了144种高度多样性的单股正链RNA、单股负链RNA和双链RNA病毒,其中138种是潜在的新病毒。这些病毒分属14个不同的病毒科或目,包括布尼亚病毒目、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呼肠孤病毒科和小核糖核酸病毒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血节肢动物 尼帕病毒 呼肠孤病毒科 负链RNA病毒 病毒组 蝙蝠 布尼亚病毒 单分子
原文传递
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8
8
作者 侯旭宏 姜庆五 王建华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05年第8期379-380,共2页
关键词 流行特征 登革热 防治措施 亚热带地区 公共卫生问题 吸血节肢动物 登革出 临床表现 流行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甲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文娟 王志玉 梁国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3,共6页
甲病毒是指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甲病毒属(Alphavirus)病毒,是一类以蚊虫等吸血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引起人畜疾病的重要病原体。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2009年第9次报告确认目前共发现29种甲病毒,其中有l3种可引起人、畜疾病。
关键词 甲病毒属 鉴定 分离 吸血节肢动物 人畜疾病 披膜病毒科 2009年 传播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寨卡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少华 倪秀莹 夏德全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356-2358,共3页
近期以来,寨卡病毒(Zika virus)疫情在全球多地肆虐,特别是南美州、中美州及加勒比海地区疫情严重。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寨卡病毒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国家卫计委于2016年2月3日公布了《寨卡病毒病... 近期以来,寨卡病毒(Zika virus)疫情在全球多地肆虐,特别是南美州、中美州及加勒比海地区疫情严重。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寨卡病毒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国家卫计委于2016年2月3日公布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6 d后我国确诊了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截止到2016年2月28日我国已出现8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 输入性 病毒研究 诊疗方案 加勒比海地区 公共卫生 流感样症状 黄病毒科 非结构蛋白 吸血节肢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克次体病的生态学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健之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35-237,共3页
关键词 立克次体病 生态学 吸血节肢动物 立克次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蜱等媒介传染病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晓中 黄琳 《口岸卫生控制》 2012年第6期51-55,共5页
媒介传播传染病(vector—borne infection,VBI)由吸血节肢动物(主要是蜱和蚊)叮咬后携带的寄生虫、细菌或病毒传播。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全球气温升高了大约0.4℃,温度升高使原来能够限制VBI... 媒介传播传染病(vector—borne infection,VBI)由吸血节肢动物(主要是蜱和蚊)叮咬后携带的寄生虫、细菌或病毒传播。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全球气温升高了大约0.4℃,温度升高使原来能够限制VBI扩散的“天气屏障”受到重大影响,随着疾病及其宿主、媒介的地理分布、流行状况和病原体的性质改变,新发疾病随之出现,比如在加拿大部分地区莱姆病(Lymedisease)作为一种新发疾病出现;一些已被消灭或者减弱的疾病如Q热立克次体等又重新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媒介 气候变化 吸血节肢动物 Q热立克次体 病毒传播 大量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盖塔病毒病的诊治
13
作者 郭广富 王顺林 +2 位作者 陶宏卫 练国俊 贺生中 《北方牧业》 2023年第11期30-30,29,共2页
盖塔病毒病是盖塔病毒引起的一种虫媒性人畜共患病。可引起人类和许多脊椎动物出现无症状感染,猪和马可呈显性感染。常因一些吸血节肢动物叮咬猪、马等哺乳动物而传播。本病的流行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与蚊、蠓等吸血节肢动物的活... 盖塔病毒病是盖塔病毒引起的一种虫媒性人畜共患病。可引起人类和许多脊椎动物出现无症状感染,猪和马可呈显性感染。常因一些吸血节肢动物叮咬猪、马等哺乳动物而传播。本病的流行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与蚊、蠓等吸血节肢动物的活动范围和活跃期有关。下面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畜共患病 吸血节肢动物 流行病学 显性感染 无症状感染 盖塔病毒 临床症状 活跃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妇的生态与带菌初步调查
14
作者 尤显策 李怀珍 +5 位作者 靳富才 陈玉勤 孙建峰 杨翔飞 梅国栋 梁东坡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83年第6期19-20,共2页
鼠妇(porcellio)又名婆婆虫、潮湿虫。喜欢阴暗潮湿,夏秋季节常在居民住房、厨房、厕所等处大量出现。为探讨该昆虫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我们于1981~1982年在郑州、鹿邑等地对其种类、部分生态习性及带菌情况作了初步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鼠妇 带菌情况 生态习性 潮湿虫 鹿邑 吸血节肢动物 人类疾病 痢疾杆菌 伊红美兰 防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蜱媒疾病的传播媒介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傅仁龙 陈海婴 柳小青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11年第5期392-397,共6页
1蜱媒疾病的传播媒介 蜱是哺乳类、爬行类、鸟类和两栖类脊椎动物的体表专性寄生的吸血节肢动物,蜱在叮咬人、畜,吸食血液的同时释放毒素,可导致瘫痪、毒性反应、刺激症以及宿主的过敏反应,蜱还能贮存和传播许多人、畜的病原生物,是人... 1蜱媒疾病的传播媒介 蜱是哺乳类、爬行类、鸟类和两栖类脊椎动物的体表专性寄生的吸血节肢动物,蜱在叮咬人、畜,吸食血液的同时释放毒素,可导致瘫痪、毒性反应、刺激症以及宿主的过敏反应,蜱还能贮存和传播许多人、畜的病原生物,是人、畜许多严重传染性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媒疾病 传播媒介 吸血节肢动物 传染性疾病 脊椎动物 毒性反应 过敏反应 病原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蚤传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现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子京 尹家祥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43-144,共2页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其病原体不依赖人类而存在,可通过吸血节肢动物等媒介感染野生兽类、啮齿类和鸟类等宿主动物,在自然界长期循环形成自然疫源地,人类介入该疫源地生物圈时可感染发病甚至引发流行的一类重要传染病[1].其主要宿主为兽...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其病原体不依赖人类而存在,可通过吸血节肢动物等媒介感染野生兽类、啮齿类和鸟类等宿主动物,在自然界长期循环形成自然疫源地,人类介入该疫源地生物圈时可感染发病甚至引发流行的一类重要传染病[1].其主要宿主为兽类、鸟类、家畜、家禽等,媒介主要有蚤、蚊、蜱、螨类等.目前世界上自然疫源性疾病有8类180余种,包括病毒病、细菌病、立克次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真菌病、原虫病和其他寄生虫病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疫源性疾病 流行现状 自然疫源地 吸血节肢动物 宿主动物 立克次体病 衣原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吸血库蠓中Tete病毒组病毒的首次分离与鉴定
17
作者 殷启凯(编译)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663-663,共1页
中国已从自然界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出多株正布尼亚病毒,包括Simbu血清群的Cat Que、曼扎尼拉和阿卡斑病毒,以及加利福尼亚血清群的Tahyna病毒。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未从蚊虫以外的吸血节肢动物中分离出正布尼亚属的病毒。在本研究... 中国已从自然界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出多株正布尼亚病毒,包括Simbu血清群的Cat Que、曼扎尼拉和阿卡斑病毒,以及加利福尼亚血清群的Tahyna病毒。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未从蚊虫以外的吸血节肢动物中分离出正布尼亚属的病毒。在本研究中,JXLC1806-2病毒于2018年夏天从中国东部江西省黎川县采集的库蠓中分离,该病毒分离物在接种哺乳动物细胞(BHK-21)48小时内显示出显著的细胞病变作用,病毒滴度为1×105.6 pfu/mL。JXLC1806-2病毒不仅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引起CPE,而且在乳鼠中也可引起发病和死亡,但在C6/36细胞中不引起CPE,并且RT-PCR未检测到复制,提示该病毒为动物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JXLC1806-2病毒基因组由S、M和L三个片段组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JXLC1806-2病毒的S、M和L基因属于正布尼亚病毒属Tete病毒组,但与Tete血清组的其他成员形成了独立的进化支。结果表明,JXLC1806-2病毒为Tete病毒组的一个新成员,命名为Lichuan病毒,这是中国首次分离到Tete病毒组病毒,也是首次从蚊虫标本之外的蠓虫标本中分离到正布尼亚病毒属病毒。由于该病毒是从养牛场的库蠓中分离,加强该病毒在当地牛群中的监测和检测,以及该病毒是否会在当地其他动物中引起感染和疾病的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病毒 病毒分离 清群 清组 吸血节肢动物 牛群 病毒组 库蠓
原文传递
嗜血支原体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振兴 李玉峰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共5页
嗜血支原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也是我国近几年来新流行的传染病之一,分布十分广泛,对我国养猪业的危害更大。本文对嗜血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对动物与人的致病种和宿主、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种与系(人)、实验室诊断、免疫应答及免疫预... 嗜血支原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也是我国近几年来新流行的传染病之一,分布十分广泛,对我国养猪业的危害更大。本文对嗜血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对动物与人的致病种和宿主、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种与系(人)、实验室诊断、免疫应答及免疫预防和防控措施等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 宿主动物种特异性 吸血节肢动物 源性传播
原文传递
必须重视来源于动物的感染病 被引量:2
19
作者 姚桢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9-290,共2页
来源于动物的感染病,是指传染源和(或)生物学传播媒介为野生或豢养动物(包括兽类、畜类、禽类、鳞介类及吸血节肢动物等)的动物相关性感染病,此前多以“人兽共患传染病”命名。其实,家畜和狗猫等宠物并非野兽,而禽、虫、鱼类更... 来源于动物的感染病,是指传染源和(或)生物学传播媒介为野生或豢养动物(包括兽类、畜类、禽类、鳞介类及吸血节肢动物等)的动物相关性感染病,此前多以“人兽共患传染病”命名。其实,家畜和狗猫等宠物并非野兽,而禽、虫、鱼类更不属于兽类,故命名不确切。“动物源性传染病”一词原指人兽共患传染病的1个分类——以动物为主的(兽传或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anthropozoonoses),如鼠疫、森林脑炎和布鲁菌病,用来代称,也不全面。“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自然疫源地学说为依据的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血节肢动物 感染病 人兽共患传染病 动物源性传染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兽共患病 自然疫源地 传播媒介
原文传递
常见牛病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下)
20
作者 滕修有 《新农村》 2024年第9期28-30,共3页
(接上期)5.牛结节性皮肤病,(1)临床症状此病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牛的病毒性传染病。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牛均可感染,但以泌乳牛易感性最高。本病可通过蚊、蝇等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传播,非洲蜱虫也可充当媒介传播本病,还... (接上期)5.牛结节性皮肤病,(1)临床症状此病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牛的病毒性传染病。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牛均可感染,但以泌乳牛易感性最高。本病可通过蚊、蝇等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传播,非洲蜱虫也可充当媒介传播本病,还可通过饲料、饮水等直接接触传染。多发生于昆虫较多的夏秋季,雨后更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传染病 接触传染 泌乳牛 吸血节肢动物 媒介传播 临床症状 牛结节性皮肤病 防治措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