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的反殖民文化意义
1
作者
吴龙
潘多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94-100,共7页
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虽倍受殖民统治者的压抑,但是仍然取得了重要的实绩,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通过描绘台湾奇丽的河山,抒发故国兴亡的感慨,表现台湾民生的艰难,抨击殖民统治的残酷,以延续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意识、弘...
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虽倍受殖民统治者的压抑,但是仍然取得了重要的实绩,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通过描绘台湾奇丽的河山,抒发故国兴亡的感慨,表现台湾民生的艰难,抨击殖民统治的残酷,以延续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不仅具有强烈的反殖民文化的意义,而且对60、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反抗新殖民主义的斗争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据时期
台湾乡土文学
反殖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台湾乡土文学反殖民化的艺术成就
2
作者
吴龙
潘多灵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19-24,共6页
台湾乡土文学在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下,以其鲜明的时代印记和乡土特色,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华文化心理和意涵,表达了台湾文学追求民族解放和进步、保持民族节操、坚守中华文化传统血脉的韧性抗争精神。它是...
台湾乡土文学在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下,以其鲜明的时代印记和乡土特色,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华文化心理和意涵,表达了台湾文学追求民族解放和进步、保持民族节操、坚守中华文化传统血脉的韧性抗争精神。它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学创作的贡献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台湾乡土文学创作的反殖民化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象征、戏谑化、讽刺和反讽等手法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乡土文学
反殖民化
艺术成就
象征
反讽
戏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乡土”到“后乡土”——论“现代性”意义在台湾乡土文学中的嬗变
3
作者
吴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3-91,170,共10页
日据以来,台湾乡土文学一直以对"民族"与"民主"的诉求作为表现其现代性价值的鲜明标识,然而这种"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高度重合也为台湾乡土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向僵化埋下隐患。9...
日据以来,台湾乡土文学一直以对"民族"与"民主"的诉求作为表现其现代性价值的鲜明标识,然而这种"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高度重合也为台湾乡土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向僵化埋下隐患。90年代以来,台湾后乡土文学的出现真正实现了两种现代性的分离,它以宗教书写的复归、传统精神的再现、现代性的在地化、现实批判的差异化等审美表现完成了对以往乡土文学的超越,从而真正具备了某种"对立和谐"的现代性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乡土文学
乡土
后
乡土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印刷语言”到“话语批判”——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混语现象
4
作者
吴鵾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4-102,共9页
混语现象存在于台湾乡土文学发展流变中的不同历史时期。从1930年代的台湾话文之争到1970年代的第二次乡土文学论战,由于乡土文学关涉民族与民主的历史重任,其混语表现便承担起类似"印刷语言"的角色定位,由此呈现出具有向心...
混语现象存在于台湾乡土文学发展流变中的不同历史时期。从1930年代的台湾话文之争到1970年代的第二次乡土文学论战,由于乡土文学关涉民族与民主的历史重任,其混语表现便承担起类似"印刷语言"的角色定位,由此呈现出具有向心力与稳定性的"统一"形态。1990年代以后,随着符合现代性规范的社会体制基本成型,原有导引文学价值取向的"逻各斯中心"消失,台湾后乡土文学又以混合语码的形式展开对规训社会的话语批判,而此时的混语现象则表现出离心力与多向性的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乡土文学
混语现象
印刷语言
话语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生态作为方法:中国台湾乡土文学中的环境意识和人地关系
5
作者
赖清波
《华文文学》
2023年第2期5-14,共10页
1960年代以降,被归类为中国台湾乡土作家的黄春明、陈映真、洪醒夫、王拓等的作品对人与土地/自然关系的思考主要着眼于底层阶级(渔民、农民、劳工)为解决生计问题与大自然的惨烈斗争,透过乡间小人物的悲欢喜乐表达了乡村在现代化、工...
1960年代以降,被归类为中国台湾乡土作家的黄春明、陈映真、洪醒夫、王拓等的作品对人与土地/自然关系的思考主要着眼于底层阶级(渔民、农民、劳工)为解决生计问题与大自然的惨烈斗争,透过乡间小人物的悲欢喜乐表达了乡村在现代化、工业化、资本主义冲击下的环境倾颓、今昔的环境变迁,乃至人与动物/自然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在在体现了素民的环境伦理关怀。如果把乡土文学放在环境运动的脉络来看,这种对人地关系的思考为自然生态文学/生态批评论述提供了另类的思想资源,一种可亲的、从土地和社会生发出来的素民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台湾乡土文学
环境伦理
人地关系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土地伦理·精神漂泊·自由向往——论中国台湾后乡土文学中“人与乡土”关系的三种表现模式
6
作者
吴鵾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2-39,共8页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以及土地变革的深入开展,中国台湾的乡土时空已变为资本累积的场域,土地成为逐利的载体或手段。“工具理性”的侵入造成了人的思维混乱和精神困扰,人与乡土之间原本质朴亲密的关系也沦为资本收编的对象。这种“关系...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以及土地变革的深入开展,中国台湾的乡土时空已变为资本累积的场域,土地成为逐利的载体或手段。“工具理性”的侵入造成了人的思维混乱和精神困扰,人与乡土之间原本质朴亲密的关系也沦为资本收编的对象。这种“关系”的异变,成为中国台湾后乡土文学关注的焦点,后乡土文学以“土地伦理”“精神漂泊”“自由向往”三种关系模式的书写对此进行了探索。无论是人与乡土的健康互动,还是人对乡土的返而又舍,抑或人对乡土的翻转改写,都指向知识分子内心的焦虑与救赎期望。后乡土文学不再是对现实的客观再现或简单描摹,而是对人的内在生命的真正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伦理
精神漂泊
自由向往
人与
乡土
中国
台湾
后
乡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乡土文学”:概念的理论想象与形构——以台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土文学论争为中心
7
作者
郭俊超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3-121,共9页
台湾乡土文学虽受大陆五四新文学影响而发端发展,但置于台湾文学场域中,关于其内涵的具体论述又与大陆乡土文学迥然不同。台湾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论想象和形构一直处于"流变"的状态中,其价值指向不断"增殖"并充满...
台湾乡土文学虽受大陆五四新文学影响而发端发展,但置于台湾文学场域中,关于其内涵的具体论述又与大陆乡土文学迥然不同。台湾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论想象和形构一直处于"流变"的状态中,其价值指向不断"增殖"并充满意识形态的迷思。台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乡土文学论争提出的一系列议题,特别是参与者对乡土文学内涵的思考为乡土文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一定的想象和观照空间。在这一特定历史境域及文化语境中形构的乡土文学概念以及由此生成的乡土意识,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台湾乡土文学特定的指涉和品格,同时也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具体的创作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乡土文学
三十年代
乡土文学
论争
理论想象与形构
反殖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台湾乡土文学发展中的两次文化转向
8
作者
吴鵾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3,共5页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台湾乡土文学引发了战后台湾文学的第一次文化转向,使其由以"现代主义文学"为代表的高蹈文化转向了以"乡土文学"为代表的社会俗世文化。由此,台湾文学一改过去虚无、晦涩的面貌,开始关注社...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台湾乡土文学引发了战后台湾文学的第一次文化转向,使其由以"现代主义文学"为代表的高蹈文化转向了以"乡土文学"为代表的社会俗世文化。由此,台湾文学一改过去虚无、晦涩的面貌,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大众。我们称之为"社会性文化转向"。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后乡土文学的发生发展,台湾乡土文学完成了它的第二次文化转向,即由原来宇宙整体架构中的中间价值体系为主导转而发展为多元文化齐头并举的文学样貌,我们称之为"多元化文化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乡土文学
社会性文化转向
多元化文化转向
原文传递
两岸乡土文学研究的消长及其问题——以钟肇政为例
9
作者
赖一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20,共8页
国族意识成为撬动台湾作家文学史地位的支点。20世纪大陆学者对钟肇政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评价,而21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某些学者甚至为了凸显其国族意识,有意或无意地误读其文本。在台湾,"解严"后钟肇政研究日渐兴...
国族意识成为撬动台湾作家文学史地位的支点。20世纪大陆学者对钟肇政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评价,而21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某些学者甚至为了凸显其国族意识,有意或无意地误读其文本。在台湾,"解严"后钟肇政研究日渐兴盛,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钟肇政的小说进行重新解读,把他形塑为台独文学和鼓吹殖民现代性的领军人物。两岸的台湾文学研究常常变成了意识形态之争、意气之争、利益之争。在两岸进行深度沟通与对话的新语境下,我们应发挥文学特有的审美功能,创造深层对话的机缘,开启乡土文学研究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乡土文学
钟肇政
国族意识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乡土理知”与“现代性意识”关系析论——以台湾地区后乡土文学为例
10
作者
吴鵾
《华文文学》
2022年第5期22-28,共7页
由于“乡土”的持续“在场”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存在提供了基本的“秩序观念”与理想的“人格仪范”,继而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对中华民族的“传承有序”做出了较为彻底的阐释。因此乡土文学中的“乡土理知”主要指向以“乡土”为载...
由于“乡土”的持续“在场”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存在提供了基本的“秩序观念”与理想的“人格仪范”,继而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对中华民族的“传承有序”做出了较为彻底的阐释。因此乡土文学中的“乡土理知”主要指向以“乡土”为载体来完成对人类自我的认识与解释,其内涵与外延的双重阈定决定了乡土文学的伦理特点与语义特征。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概念,现代性主要是指一种较为成熟的科学合理的社会运行机制和以理性为核心的文化运行模式,这两种基本要素在现代性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呈现出差异明显的活跃程度。新的时代语境下,台湾地区后乡土文学中的“乡土理知”担负起“审美现代性”的历史任务,一方面成为反思与批判现代性意识的价值标准与道德尺度,另一方面又成为救赎现代化发展中不合理现象的精神原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
理知
现代性意识
现实批判
精神原乡
台湾
地区后
乡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台湾乡土小说中“故乡”的三重叙事空间
11
作者
罗关德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3-17,共5页
从台湾乡土文学对"故乡"的描绘,探讨台湾乡土文学中"故乡"的多重内涵。认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故乡"存在着现实的故乡,记忆中的大陆故乡(原乡)和精神上的文化"故乡"的三重空间。乡土文学中的文...
从台湾乡土文学对"故乡"的描绘,探讨台湾乡土文学中"故乡"的多重内涵。认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故乡"存在着现实的故乡,记忆中的大陆故乡(原乡)和精神上的文化"故乡"的三重空间。乡土文学中的文化"故乡"把"故乡"推上了隐喻和象征的层次,使之具有表现知识分子文化乡愁的意味,而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乃是乡土文学创作的根本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乡土文学
故乡
叙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遥望那一树缤纷——台湾文学漫论》
12
作者
刘登翰
李朝霞
《中国文学年鉴》
2018年第1期976-978,共3页
《遥望那一树缤纷——台湾文学漫论》是刘登翰先生80年代到新世纪初从事台湾文学研究的论文结集,是刘先生关于台湾文学思考的结晶之作。这一时间段,也是他开始涉猎台湾文化到转向港澳等海外华文文学,视域逐渐宏阔的阶段。这部著作分为...
《遥望那一树缤纷——台湾文学漫论》是刘登翰先生80年代到新世纪初从事台湾文学研究的论文结集,是刘先生关于台湾文学思考的结晶之作。这一时间段,也是他开始涉猎台湾文化到转向港澳等海外华文文学,视域逐渐宏阔的阶段。这部著作分为三辑。第一辑讨论台湾文学思潮与论争,包括“建设台湾新文学”、台湾乡土文学论争等议题,其中“分流与整合”的研究视角贯穿论文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文学
海外华文
文学
文学
思潮
台湾乡土文学
台湾
新
文学
新世纪初
文学
思考
刘登翰
原文传递
心怀家国的余光中——台湾文化人轶事系列之二
13
作者
吴建国
《世纪》
2020年第2期59-61,共3页
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先生,是一位富有家国情怀的现代文学家。他虽是学习外文出身,早年极力提倡现代文学,致力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并以创作新诗为己任,一度还被误认为是崇尚西方文学,打压台湾乡土文学的"打手"。...
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先生,是一位富有家国情怀的现代文学家。他虽是学习外文出身,早年极力提倡现代文学,致力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并以创作新诗为己任,一度还被误认为是崇尚西方文学,打压台湾乡土文学的"打手"。然而他中年以后的作品,却流露着浓郁的祖国情、同胞爱,他以感人的文字,道出了一位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深深触动了两岸同胞心中深藏的感情,跨越了台湾海峡的地理阻隔,弥足珍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先生
家国情怀
外国
文学
作品
台湾乡土文学
西方
文学
现代
文学
台湾
海峡
翻译家
原文传递
谫论余光中的“纯文学”观
14
作者
张嘉仪
《华文文学评论》
2017年第1期79-88,共10页
'纯文学'观这一文学命题长期在学界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影响到评论家对作品的价值阐释、作家的创作理念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本文以余光中的文学评论集为考察对象,试图理清余光中文艺思想的主脉,即以'纯文学'观为...
'纯文学'观这一文学命题长期在学界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影响到评论家对作品的价值阐释、作家的创作理念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本文以余光中的文学评论集为考察对象,试图理清余光中文艺思想的主脉,即以'纯文学'观为中心展开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
“纯
文学
”观
大众
文学
现代诗
台湾乡土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的反殖民文化意义
1
作者
吴龙
潘多灵
机构
南昌教育学院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94-100,共7页
基金
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台湾乡土文学的反殖民文化价值"(ZGW1324)研究阶段性成果
文摘
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虽倍受殖民统治者的压抑,但是仍然取得了重要的实绩,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通过描绘台湾奇丽的河山,抒发故国兴亡的感慨,表现台湾民生的艰难,抨击殖民统治的残酷,以延续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不仅具有强烈的反殖民文化的意义,而且对60、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反抗新殖民主义的斗争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影响深远。
关键词
日据时期
台湾乡土文学
反殖民文化
Keywords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Taiwan local literature
anti-colonialism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台湾乡土文学反殖民化的艺术成就
2
作者
吴龙
潘多灵
机构
南昌教育学院
南昌师范专科学校
出处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19-24,共6页
基金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项目(ZGW1324)
文摘
台湾乡土文学在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下,以其鲜明的时代印记和乡土特色,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华文化心理和意涵,表达了台湾文学追求民族解放和进步、保持民族节操、坚守中华文化传统血脉的韧性抗争精神。它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学创作的贡献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台湾乡土文学创作的反殖民化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象征、戏谑化、讽刺和反讽等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
台湾乡土文学
反殖民化
艺术成就
象征
反讽
戏谑化
分类号
I209.99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乡土”到“后乡土”——论“现代性”意义在台湾乡土文学中的嬗变
3
作者
吴鹍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3-91,170,共10页
基金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台湾后乡土小说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750009)的阶段性成果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成果
+1 种基金
A Project Funded by the Priority Academic Program Development of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简称PAPD)
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教师科研支持项目"台湾后乡土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日据以来,台湾乡土文学一直以对"民族"与"民主"的诉求作为表现其现代性价值的鲜明标识,然而这种"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高度重合也为台湾乡土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向僵化埋下隐患。90年代以来,台湾后乡土文学的出现真正实现了两种现代性的分离,它以宗教书写的复归、传统精神的再现、现代性的在地化、现实批判的差异化等审美表现完成了对以往乡土文学的超越,从而真正具备了某种"对立和谐"的现代性品格。
关键词
台湾乡土文学
乡土
后
乡土
现代性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印刷语言”到“话语批判”——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混语现象
4
作者
吴鵾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4-102,共9页
基金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成果
文摘
混语现象存在于台湾乡土文学发展流变中的不同历史时期。从1930年代的台湾话文之争到1970年代的第二次乡土文学论战,由于乡土文学关涉民族与民主的历史重任,其混语表现便承担起类似"印刷语言"的角色定位,由此呈现出具有向心力与稳定性的"统一"形态。1990年代以后,随着符合现代性规范的社会体制基本成型,原有导引文学价值取向的"逻各斯中心"消失,台湾后乡土文学又以混合语码的形式展开对规训社会的话语批判,而此时的混语现象则表现出离心力与多向性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
台湾乡土文学
混语现象
印刷语言
话语批判
Keywords
Taiwan local literature
mixed language phenomenon
printing language
discourse criticism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生态作为方法:中国台湾乡土文学中的环境意识和人地关系
5
作者
赖清波
机构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出处
《华文文学》
2023年第2期5-14,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六十年来台湾社会思潮的演讲和人文学术的发展(1950-2010)”,项目编号:16ZDA138。
文摘
1960年代以降,被归类为中国台湾乡土作家的黄春明、陈映真、洪醒夫、王拓等的作品对人与土地/自然关系的思考主要着眼于底层阶级(渔民、农民、劳工)为解决生计问题与大自然的惨烈斗争,透过乡间小人物的悲欢喜乐表达了乡村在现代化、工业化、资本主义冲击下的环境倾颓、今昔的环境变迁,乃至人与动物/自然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在在体现了素民的环境伦理关怀。如果把乡土文学放在环境运动的脉络来看,这种对人地关系的思考为自然生态文学/生态批评论述提供了另类的思想资源,一种可亲的、从土地和社会生发出来的素民思考。
关键词
中国
台湾乡土文学
环境伦理
人地关系
生态
Keywords
Taiwan nativist literature
environmental ethics
people-land relationship
ecology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土地伦理·精神漂泊·自由向往——论中国台湾后乡土文学中“人与乡土”关系的三种表现模式
6
作者
吴鵾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2-39,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文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项目编号:22&ZD28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以及土地变革的深入开展,中国台湾的乡土时空已变为资本累积的场域,土地成为逐利的载体或手段。“工具理性”的侵入造成了人的思维混乱和精神困扰,人与乡土之间原本质朴亲密的关系也沦为资本收编的对象。这种“关系”的异变,成为中国台湾后乡土文学关注的焦点,后乡土文学以“土地伦理”“精神漂泊”“自由向往”三种关系模式的书写对此进行了探索。无论是人与乡土的健康互动,还是人对乡土的返而又舍,抑或人对乡土的翻转改写,都指向知识分子内心的焦虑与救赎期望。后乡土文学不再是对现实的客观再现或简单描摹,而是对人的内在生命的真正体现。
关键词
土地伦理
精神漂泊
自由向往
人与
乡土
中国
台湾
后
乡土文学
分类号
I02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乡土文学”:概念的理论想象与形构——以台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土文学论争为中心
7
作者
郭俊超
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3-121,共9页
文摘
台湾乡土文学虽受大陆五四新文学影响而发端发展,但置于台湾文学场域中,关于其内涵的具体论述又与大陆乡土文学迥然不同。台湾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论想象和形构一直处于"流变"的状态中,其价值指向不断"增殖"并充满意识形态的迷思。台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乡土文学论争提出的一系列议题,特别是参与者对乡土文学内涵的思考为乡土文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一定的想象和观照空间。在这一特定历史境域及文化语境中形构的乡土文学概念以及由此生成的乡土意识,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台湾乡土文学特定的指涉和品格,同时也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具体的创作与实践。
关键词
台湾乡土文学
三十年代
乡土文学
论争
理论想象与形构
反殖民
Keywords
Taiwan local literature
the debate on local literature in the 1930s
theoretical imagination and formation
anti-colonial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台湾乡土文学发展中的两次文化转向
8
作者
吴鵾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3,共5页
基金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台湾后乡土小说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75000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台湾乡土文学引发了战后台湾文学的第一次文化转向,使其由以"现代主义文学"为代表的高蹈文化转向了以"乡土文学"为代表的社会俗世文化。由此,台湾文学一改过去虚无、晦涩的面貌,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大众。我们称之为"社会性文化转向"。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后乡土文学的发生发展,台湾乡土文学完成了它的第二次文化转向,即由原来宇宙整体架构中的中间价值体系为主导转而发展为多元文化齐头并举的文学样貌,我们称之为"多元化文化转向"。
关键词
台湾乡土文学
社会性文化转向
多元化文化转向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两岸乡土文学研究的消长及其问题——以钟肇政为例
9
作者
赖一郎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教育学院报刊社
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20,共8页
基金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JB11406S)成果
文摘
国族意识成为撬动台湾作家文学史地位的支点。20世纪大陆学者对钟肇政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评价,而21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某些学者甚至为了凸显其国族意识,有意或无意地误读其文本。在台湾,"解严"后钟肇政研究日渐兴盛,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钟肇政的小说进行重新解读,把他形塑为台独文学和鼓吹殖民现代性的领军人物。两岸的台湾文学研究常常变成了意识形态之争、意气之争、利益之争。在两岸进行深度沟通与对话的新语境下,我们应发挥文学特有的审美功能,创造深层对话的机缘,开启乡土文学研究的新局面。
关键词
台湾乡土文学
钟肇政
国族意识
语境
Keywords
Taiwan native literature
Zhong Zhao-zheng
national consciousness
context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乡土理知”与“现代性意识”关系析论——以台湾地区后乡土文学为例
10
作者
吴鵾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华文文学》
2022年第5期22-28,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台湾后乡土文学论”,项目编号:18FZW059。
文摘
由于“乡土”的持续“在场”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存在提供了基本的“秩序观念”与理想的“人格仪范”,继而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对中华民族的“传承有序”做出了较为彻底的阐释。因此乡土文学中的“乡土理知”主要指向以“乡土”为载体来完成对人类自我的认识与解释,其内涵与外延的双重阈定决定了乡土文学的伦理特点与语义特征。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概念,现代性主要是指一种较为成熟的科学合理的社会运行机制和以理性为核心的文化运行模式,这两种基本要素在现代性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呈现出差异明显的活跃程度。新的时代语境下,台湾地区后乡土文学中的“乡土理知”担负起“审美现代性”的历史任务,一方面成为反思与批判现代性意识的价值标准与道德尺度,另一方面又成为救赎现代化发展中不合理现象的精神原乡。
关键词
乡土
理知
现代性意识
现实批判
精神原乡
台湾
地区后
乡土文学
Keywords
Rational thinking over native land
consciousness of modernity
criticism of reality
original spiritual homeland
the post native land literature in Taiwan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台湾乡土小说中“故乡”的三重叙事空间
11
作者
罗关德
机构
集美大学文学院
出处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3-17,共5页
基金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135)
文摘
从台湾乡土文学对"故乡"的描绘,探讨台湾乡土文学中"故乡"的多重内涵。认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故乡"存在着现实的故乡,记忆中的大陆故乡(原乡)和精神上的文化"故乡"的三重空间。乡土文学中的文化"故乡"把"故乡"推上了隐喻和象征的层次,使之具有表现知识分子文化乡愁的意味,而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乃是乡土文学创作的根本旨归。
关键词
台湾乡土文学
故乡
叙事空间
Keywords
Taiwan local literature
hometown
narrative space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遥望那一树缤纷——台湾文学漫论》
12
作者
刘登翰
李朝霞
机构
不详
出处
《中国文学年鉴》
2018年第1期976-978,共3页
文摘
《遥望那一树缤纷——台湾文学漫论》是刘登翰先生80年代到新世纪初从事台湾文学研究的论文结集,是刘先生关于台湾文学思考的结晶之作。这一时间段,也是他开始涉猎台湾文化到转向港澳等海外华文文学,视域逐渐宏阔的阶段。这部著作分为三辑。第一辑讨论台湾文学思潮与论争,包括“建设台湾新文学”、台湾乡土文学论争等议题,其中“分流与整合”的研究视角贯穿论文始终。
关键词
台湾
文学
海外华文
文学
文学
思潮
台湾乡土文学
台湾
新
文学
新世纪初
文学
思考
刘登翰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心怀家国的余光中——台湾文化人轶事系列之二
13
作者
吴建国
机构
不详
出处
《世纪》
2020年第2期59-61,共3页
文摘
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先生,是一位富有家国情怀的现代文学家。他虽是学习外文出身,早年极力提倡现代文学,致力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并以创作新诗为己任,一度还被误认为是崇尚西方文学,打压台湾乡土文学的"打手"。然而他中年以后的作品,却流露着浓郁的祖国情、同胞爱,他以感人的文字,道出了一位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深深触动了两岸同胞心中深藏的感情,跨越了台湾海峡的地理阻隔,弥足珍贵。
关键词
余光中先生
家国情怀
外国
文学
作品
台湾乡土文学
西方
文学
现代
文学
台湾
海峡
翻译家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谫论余光中的“纯文学”观
14
作者
张嘉仪
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华文文学评论》
2017年第1期79-88,共10页
文摘
'纯文学'观这一文学命题长期在学界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影响到评论家对作品的价值阐释、作家的创作理念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本文以余光中的文学评论集为考察对象,试图理清余光中文艺思想的主脉,即以'纯文学'观为中心展开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
关键词
余光中
“纯
文学
”观
大众
文学
现代诗
台湾乡土文学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的反殖民文化意义
吴龙
潘多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台湾乡土文学反殖民化的艺术成就
吴龙
潘多灵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乡土”到“后乡土”——论“现代性”意义在台湾乡土文学中的嬗变
吴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从“印刷语言”到“话语批判”——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混语现象
吴鵾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以生态作为方法:中国台湾乡土文学中的环境意识和人地关系
赖清波
《华文文学》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土地伦理·精神漂泊·自由向往——论中国台湾后乡土文学中“人与乡土”关系的三种表现模式
吴鵾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乡土文学”:概念的理论想象与形构——以台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土文学论争为中心
郭俊超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论台湾乡土文学发展中的两次文化转向
吴鵾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14
0
原文传递
9
两岸乡土文学研究的消长及其问题——以钟肇政为例
赖一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乡土理知”与“现代性意识”关系析论——以台湾地区后乡土文学为例
吴鵾
《华文文学》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台湾乡土小说中“故乡”的三重叙事空间
罗关德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遥望那一树缤纷——台湾文学漫论》
刘登翰
李朝霞
《中国文学年鉴》
2018
0
原文传递
13
心怀家国的余光中——台湾文化人轶事系列之二
吴建国
《世纪》
2020
0
原文传递
14
谫论余光中的“纯文学”观
张嘉仪
《华文文学评论》
2017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