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泰山南缘白垩纪以来的剥露历史和古地形恢复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海涛 袁万明 +3 位作者 田朋飞 薛斌 宋高 赵文菊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2-424,共13页
应用裂变径迹技术研究阿尔泰山南缘中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历史,并对古地形进行恢复。对所获得的11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分析表明,裂变径迹年龄变化分布于99.1-43.7 Ma之间。该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平均视剥露速率为0.050 mm/a。热... 应用裂变径迹技术研究阿尔泰山南缘中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历史,并对古地形进行恢复。对所获得的11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分析表明,裂变径迹年龄变化分布于99.1-43.7 Ma之间。该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平均视剥露速率为0.050 mm/a。热史模拟结果表明,阿尔泰山南缘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多期冷却剥露历史: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晚期(约120-75 Ma),剥露速率为0.044 mm/a;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约75-70-50 Ma),剥露速率为0.070 mm/a;中新世以来(约20-15 Ma-现今),剥露速率为0.081 mm/a。对研究区进行古地形恢复显示,自白垩纪(120 Ma)至今,平均剥露幅度达约5 km,古地形海拔降低约0.8 km。阿尔泰山南缘白垩纪以来古地形海拔仅在17.5-50 Ma期间保持基本稳定,其他阶段均有降低的趋势。早白垩世的构造抬升与蒙古-鄂霍茨克海最后阶段的闭合以及西伯利亚板块和中朝-蒙古板块的最终收敛和碰撞有关;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的构造活动则是受拉萨地块、Kohistan-Dras岛弧增生的远距离影响;中新世以来快速隆升可能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形恢复 隆升剥蚀 白垩纪-新生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 阿尔泰山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地形恢复中的几个问题
2
作者 时承东 吴明荣 谢伟 《油气地球物理》 2017年第4期36-40,共5页
目前常用的古地形、地貌研究方法大多基于地层古厚度恢复,建立在沉积后"填平补齐"的基本假设之上。因此,古地形恢复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地层古厚度恢复的精度和对"填平补齐"的基本假设的校正。古地形、地貌的研究在油... 目前常用的古地形、地貌研究方法大多基于地层古厚度恢复,建立在沉积后"填平补齐"的基本假设之上。因此,古地形恢复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地层古厚度恢复的精度和对"填平补齐"的基本假设的校正。古地形、地貌的研究在油气勘探的多个领域已经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思考,需要通过不断实践进一步解决。立足于三维地震资料,应用沉积学原理开展古地形、地貌研究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仅就在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中需要面对的几个问题作针对性的讨论,希望能给从事相关研究的工作者一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形恢复 沉积背景 压实作用 地层倾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冯延状 宋维琪 刘仕友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527-531,共5页
在讨论分析地质方法进行古地形恢复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的技术方法。针对古地形恢复的几个技术关键问题:等时基准面的选取、压实校正系数的求取及差异构造校正进行讨论分析。综合利用各种基本地质成果,同时... 在讨论分析地质方法进行古地形恢复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的技术方法。针对古地形恢复的几个技术关键问题:等时基准面的选取、压实校正系数的求取及差异构造校正进行讨论分析。综合利用各种基本地质成果,同时结合古构造、现今构造特点等,确定出研究区背景校正经验系数为0.2。就研究的方法对实际研究区目的层段进行了古地形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形恢复 地震地质 沙河街组 近系 博兴洼陷 山东
原文传递
三角洲前缘古地形平衡剖面恢复方法及其应用
4
作者 岳颖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2期33-36,共4页
针对三角洲前缘古地形斜坡的特征,在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的过程中,结合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时古地形处于近似水平的沉积特征,精确求取三角洲前缘沉积地层古坡度角,保证了平衡剖面恢复时每一期构造基准面的准确性,从而能够更加真实的反... 针对三角洲前缘古地形斜坡的特征,在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的过程中,结合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时古地形处于近似水平的沉积特征,精确求取三角洲前缘沉积地层古坡度角,保证了平衡剖面恢复时每一期构造基准面的准确性,从而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利用该方法对牛庄洼陷沙三段沉积时期进行了构造发育演化恢复,分析了构造演化对三角洲前缘坡积砂体形成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构造发育演化对三角洲前缘古坡度角和地层厚度控制作用强,对坡积砂体发育个数、面积和体积有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亚相 古地形恢复 构造演化 坡度角 牛庄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图尔盖盆地南缘下白垩统复杂古地形条件下的沉积相
5
作者 乔彦国 李瑞 +2 位作者 王桂芳 邹宗义 秦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 112,共8页
为了在南图尔盖盆地南缘下白垩统寻找有利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在单井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覆盖研究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层位拉平法恢复了下白垩统K1nc沉积期古地貌,结合地震振幅属性切片技术、地震相分析等进行物源分析,划... 为了在南图尔盖盆地南缘下白垩统寻找有利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在单井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覆盖研究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层位拉平法恢复了下白垩统K1nc沉积期古地貌,结合地震振幅属性切片技术、地震相分析等进行物源分析,划分沉积体系类型和沉积相带,预测有利砂体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K1nc地层以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湖泊相沉积为主,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物源早期以东西向及南西—北东向为主,晚期主要来自西南方向。研究区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体为优质储层。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岩性圈闭勘探和估计研究区岩性油气藏储量规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形恢复 地震相 沉积相 地震属性 南图尔盖盆地 哈萨克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浊积岩优质储层预测技术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惠勇 陈世悦 +2 位作者 张云银 谭明友 于景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76-783,7,共8页
针对东营凹陷浊积岩油气藏"埋藏深、个体小、厚度薄和含灰质"的特点,建立了浊积岩优质储层预测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利用子波分解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保幅拓频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浊积岩发育层段地震资料分辨率和保真... 针对东营凹陷浊积岩油气藏"埋藏深、个体小、厚度薄和含灰质"的特点,建立了浊积岩优质储层预测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利用子波分解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保幅拓频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浊积岩发育层段地震资料分辨率和保真度;2利用高精度古地形恢复技术、地震属性技术和波阻抗反演技术对浊积岩储层有利发育区进行宏观预测;3综合使用多参数岩性反演技术、高亮体地震属性技术、甜心体地震属性技术和叠前反演技术,能够有效区分浊积砂岩与含灰质砂岩、灰质泥岩。该技术在东营凹陷及梁家楼地区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岩 地震属性 古地形恢复 叠前地震属性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岩溶储集层地震识别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9
7
作者 客伟利 张光亚 +2 位作者 潘文庆 张磊 张仁焕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5-132,共8页
哈拉哈塘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轮南低凸起奥陶系潜山背斜西翼上,其中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具有成因复杂、非均质性强和识别困难等特点。以该地区现有钻井资料、地震解释成果为基础,在现代岩溶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利用... 哈拉哈塘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轮南低凸起奥陶系潜山背斜西翼上,其中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具有成因复杂、非均质性强和识别困难等特点。以该地区现有钻井资料、地震解释成果为基础,在现代岩溶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利用分时窗提取、断裂属性(Fault Fracture Attribute,FFA)裂缝预测等特色技术,详细刻画了一间房组孔洞、裂缝型储集层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层CT扫描古河道识别、残厚法古地形恢复、基于优化算法的构造识别体断裂精细刻画等特色技术开展了岩溶储集层控制因素分析,指出古地形较高、水系发达、小断裂发育等是一间房组岩溶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控制因素。面对现有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勘探难题,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钻井—地震结合,综合利用多种地震预测技术是开展研究区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识别和控制因素分析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岩溶储集层 孔洞储集层识别 裂缝储集层识别 地层CT扫描 古地形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底部地层沉积相划分 被引量:3
8
作者 韩宏伟 宋维琪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6期617-623,共7页
博兴洼陷西部花沟地区井资料少,地层的波阻抗差异小,利用常规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进行沉积相划分,效果不是很好。为此,探讨了利用高精度古地形恢复技术和地震共生体素聚类技术划分沉积相的方法。在古地形恢复技术研究中,重点讨论了关于古... 博兴洼陷西部花沟地区井资料少,地层的波阻抗差异小,利用常规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进行沉积相划分,效果不是很好。为此,探讨了利用高精度古地形恢复技术和地震共生体素聚类技术划分沉积相的方法。在古地形恢复技术研究中,重点讨论了关于古地形恢复可靠程度的各种校正及校正界定问题;在地震相分析中,引入了图像处理中的共生体素技术,探讨了地震属性共生体素聚类分析地震相划分技术;最后,综合利用古地形恢复结果和地震属性共生体素地震相分析结果,对研究区的目的层沙三段进行了沉积相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形恢复 校正量界定原则 共生体素技术 聚类分析 地震属性 地震相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陡岸浊积岩储层精细描述技术——以东营凹陷滨县凸起东坡为例
9
作者 于景强 胡尊伟 +1 位作者 曹丽萍 雷蕾 《油气地球物理》 2013年第4期29-33,共5页
滨县凸起东坡在沙三段中、下沉积期具有山高坡陡的构造特征,浊积砂体广泛发育。本文在分析了陡坡带浊积砂体的地质、地震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深水浊积砂岩勘探开发面临的埋藏深,变化快,含油性难确定等难点,研发了一套高精度古地貌恢... 滨县凸起东坡在沙三段中、下沉积期具有山高坡陡的构造特征,浊积砂体广泛发育。本文在分析了陡坡带浊积砂体的地质、地震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深水浊积砂岩勘探开发面临的埋藏深,变化快,含油性难确定等难点,研发了一套高精度古地貌恢复技术定区,"甜心体"定砂,"高亮体"确定含油气性的浊积砂体有效储层预测技术序列,该方法适用于深湖相的浊积砂体储层描述。研究表明,"甜心体"可准确落实储层边界,"高亮体"可预测储层的含油气性,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岩 古地形恢复 甜心体 高亮体 滨县凸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晚新生代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的地表过程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闫亮 李勇 +4 位作者 邓涛 颜照坤 云锟 邵崇建 董顺利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92,共17页
基于SRTM DEM数据,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区域,本文通过条带状剖面分析、古地形面(残余面)恢复以及弹性挠曲模拟等研究手段,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地壳均衡隆升与地表剥蚀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了龙门山地区表面... 基于SRTM DEM数据,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区域,本文通过条带状剖面分析、古地形面(残余面)恢复以及弹性挠曲模拟等研究手段,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地壳均衡隆升与地表剥蚀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了龙门山地区表面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作用之间的地表响应过程,从而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的剥蚀—成山作用的隆升机制提供定量依据。研究表明:(1)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的地表剥蚀量为(0.74~1.14)×105km3;(2)大量的地表剥蚀作用驱动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地壳均衡反弹,使龙门山隆升了近2 km;(3)龙门山地区地表剥蚀量和均衡隆升量具有空间匹配性,岷山断块及龙门山中、南段的均衡隆升量高于青藏高原东缘其它区域,反映了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地区在不同分段内差异化的构造地貌形态及与剥蚀—隆升相关的地表过程。(4)龙门山的隆升是多期、多种隆升机制叠加的产物,其隆升过程具有历史性和复合性。均衡隆升和剥蚀作用在相似的时间尺度上和空间尺度上控制着龙门山地貌的形成,约束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隆升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面(残余面)恢复 弹性挠曲模型 地表剥蚀 均衡隆升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方王地区红层沉积特征及勘探方法研究
11
作者 魏耀文 《科技与生活》 2011年第3期187-189,共3页
沙四下-孔店组红层是平方王地区勘探程度较低的层系。本文通过古地形恢复和钻井资料统计确定出本区红层为氧化环境下的陆相碎屑岩沉积,是比较典型的洪水-漫湖沉积体系;通过测井约束反演进行储层描述,并重点对断块圈闭的有效性进行砰... 沙四下-孔店组红层是平方王地区勘探程度较低的层系。本文通过古地形恢复和钻井资料统计确定出本区红层为氧化环境下的陆相碎屑岩沉积,是比较典型的洪水-漫湖沉积体系;通过测井约束反演进行储层描述,并重点对断块圈闭的有效性进行砰价,落实了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形恢复 沉积相 成藏控制因素 反演 圈闭有效性 泥岩涂抹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津凹陷小营地区滩坝砂岩储层识别技术研究
12
作者 邓振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5年第3期001-004,共4页
前期利津凹陷小营地区滩坝砂岩储层勘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投入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聚焦于利津凹陷小营地区滩坝砂岩储层,深入剖析其地质特征与勘探难点。通过古地形恢复、谱反演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滩坝砂岩储层的有效识别与预... 前期利津凹陷小营地区滩坝砂岩储层勘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投入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聚焦于利津凹陷小营地区滩坝砂岩储层,深入剖析其地质特征与勘探难点。通过古地形恢复、谱反演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滩坝砂岩储层的有效识别与预测。研究表明,古地形恢复明确了滩坝砂体宏观展布,谱反演技术显著提高了地震资料分辨率,对滩坝砂岩薄储层识别效果显著,为该地区油藏勘探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津凹陷 小营地区 滩坝砂岩 储层识别 古地形恢复 谱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黄陵背斜段地质时期结晶岩风化剥蚀速率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丽萍 杨达源 朱大奎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88,共8页
在长江三峡东段黄陵背斜核部结晶岩分布区,选择6条有代表性的地质地形剖面,恢复了古地形,通过古今地形对比,计算出不同地貌部位的剥蚀厚度.又根据剥蚀沉积相关原理,在黄陵背斜相邻沉积区——江汉平原的沉积地层中,确定了黄陵背斜结晶岩... 在长江三峡东段黄陵背斜核部结晶岩分布区,选择6条有代表性的地质地形剖面,恢复了古地形,通过古今地形对比,计算出不同地貌部位的剥蚀厚度.又根据剥蚀沉积相关原理,在黄陵背斜相邻沉积区——江汉平原的沉积地层中,确定了黄陵背斜结晶岩初始剥蚀的层位和年代为56.5 Ma.大面积的强烈剥蚀大约发生在2.4Ma左右.以地形极点、流域系统、地形层面及整体平均四种体系,计算出了不同点、河流上中下游、各地形层面及整体平均剥蚀速率.最大点剥蚀速率为49.56 mm/ka,平均剥蚀速率为16.97 mm/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黄陵背斜段 结晶岩 风化剥蚀速率 初始剥蚀年代 恢复地形 剥蚀厚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