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WIM取栓和单支架取栓技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的效果对比
1
作者 董明安 管民 +1 位作者 赵礼荣 王琪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5期841-844,共4页
目的对比支撑管道辅助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术(SWIM)与单支架取栓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2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 目的对比支撑管道辅助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术(SWIM)与单支架取栓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2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单支架组(单支架取栓术治疗,40例)和SWIM组(SWIM治疗,42例),比较两组手术围手术期相关指数、术后血管再通情况,两组术前和术后2周神经功能、生活功能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症状性出血转化率、颅脑出血率情况。结果SWIM组手术开通时间、取栓次数、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均小于单支架组(P<0.05);两组血管再通情况(0级、1级、2a级、2b级、3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且SWIM组与单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表(ADL)评分均升高(P<0.05),且SWIM组与单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两组症状性出血转化率、颅脑出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IM与单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均可获得不错的血管再通率,但相比于单支架取栓术,SWIM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支撑管道辅助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术 单支架取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支架与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
2
作者 张化彪 张本骏 +3 位作者 李亚华 张庆辉 徐苗 韩新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SSAC)和双支架辅助弹簧圈(DSAC)栓塞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WNB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颅内分叉处WNBA患者109例,其中SSAC栓塞68例和DSAC栓塞41例。比较两组术中支... 目的:探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SSAC)和双支架辅助弹簧圈(DSAC)栓塞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WNB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颅内分叉处WNBA患者109例,其中SSAC栓塞68例和DSAC栓塞41例。比较两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应用情况,手术时间、费用,术后即刻Raymond-Roy闭塞分级(RROC)以及出院时改良Rankin(mRS)评分;术后3~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支架内狭窄情况、RROC和mRS评分。结果:SSAC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率、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和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应用率,出院时和术后3~6个月的mRS评分以及术后支架内狭窄率均低于DSAC组(P<0.05)。结论:SSAC治疗颅内分叉处WNBA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内狭窄率低、并发症少,且手术耗时短、费用低,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支架辅助弹簧圈 支架辅助弹簧圈 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支架植入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比较
3
作者 陈志明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4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广西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单双号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 目的:探讨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广西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单双号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单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研究组患者实施双支架行急诊PCI。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动脉造影、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PCI操作时间、术中X线透视长于对照组,造影剂用量多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分支动脉检查3级残余狭窄检出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更高(P<0.05)。结论:相较于单支架植入,双支架植入行急诊PCI的效果更好,可改善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动脉造影结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支架植入 支架植入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动脉造影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支架与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余志敏 张芳芳 +2 位作者 郑雅芬 张丽娟 王智泉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单支架与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11期)、CNKI、VIP和Wan Fang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起截止2015年8月,搜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 目的系统评价单支架与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11期)、CNKI、VIP和Wan Fang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起截止2015年8月,搜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后,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5个RCT,共39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总死亡率(RR=0.71,95%CI:0.44~1.13,P=0.15)、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LR)(RR=1.14,95%CI:0.91~1.43,P=0.26)、支架内血栓形成率(RR=0.67,95%CI:0.41~1.10,P=0.11)、主支血管再狭窄率(RR=1.23,95%CI:0.89~1.69,P=0.21)及分支血管再狭窄率(RR=1.41,95%CI:0.95~2.09,P=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单支架组心肌梗死(MI)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8,95%CI:0.55~0.84,P=0.0004)。真性分叉病变的亚组分析表明:单双支架策略治疗的TLR、主支及分支血管再狭窄率无差异(P均〉0.05),但双支架组MI发生率仍高于单支架组(RR=2.47,95%CI:1.49~4.08,P=0.0004)。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单支架策略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优于双支架策略,其有效性不劣于双支架策略。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RCT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支架策略 支架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血管内超声和血流储备分数指导左主干分叉病变单支架“骑跨”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健 王昭 +6 位作者 王伟民 杨柳 刘传芬 李琪 马玉良 卢明瑜 赵红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4期225-229,共5页
目的采用单支架"骑跨"术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观察术前左回旋支开口最小管腔面积(MLA)和斑块负荷(PB)与其术后发生心肌缺血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对5例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进行术前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单支架"骑跨"术... 目的采用单支架"骑跨"术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观察术前左回旋支开口最小管腔面积(MLA)和斑块负荷(PB)与其术后发生心肌缺血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对5例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进行术前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单支架"骑跨"术后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评价术前左回旋支开口MLA和PB与术后存在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 5例患者术前左主干平均MLA为(4.99±2.3)mm2,平均最小管腔直径(MLD)为(2.26±2.8)mm;左前降支开口及近端平均MLA为(4.01±2.0)mm2,平均PB为(68.15±10.1)%;左回旋支开口平均MLA为(4.94±0.4)mm2,平均PB为(66.00±6.0)%。对5例患者采用从左主干至前降支的单支架"骑跨"技术进行治疗后,仅1例(病例2)患者左回旋支的FFR为0.42,行双支架术治疗后,左回旋支的FFR升至0.84;其余4例患者左回旋支的FFR均大于0.75。结论整合血管内超声和血流储备分数技术,有可能获得左回旋支开口预测单支架术后发生心肌缺血的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血流储备分数 分叉病变 单支架骑跨 最小管腔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单支架术式处理左主干分叉病变1年随访结果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罗永百 黄欣 +4 位作者 钟钟 冯家豪 李晶瑾 张勇 郭宁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5期249-252,共4页
目的评估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单支架术式处理左主干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左主干末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经IVUS评估后左回旋支开口管腔面积≥3... 目的评估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单支架术式处理左主干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左主干末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经IVUS评估后左回旋支开口管腔面积≥3.7 mm^2或斑块负荷≤56.0%时,采用单支架术式处理,观察术后即刻边支血流及1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若患者不满足上述条件,则采用双支架技术或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血运重建。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显示,54例患者平均左主干直径狭窄(58.2±15.1)%,左前降支开口直径狭窄(79.0±11.1)%,回旋支开口直径狭窄(47.2±11.2)%。IVUS检查提示,术前回旋支开口负性重构指数为(0.9±0.2),有45例(83.3%)发生负性重构。术后左主干最小管腔直径[(3.7±1.1)mm比(2.8±1.1)mm,P=0.032]、管腔面积[(10.1±1.6)mm^2比(5.0±1.1)mm^2,P=0.011],术后前降支开口最小管腔直径[(3.1±1.2)mm比(2.5±1.9)mm,P=0.041]、管腔面积[(7.9±1.4)mm^2比(3.2±1.3)mm^2,P=0.026],左回旋支开口斑块负荷[(50.7±10.6)%比(45.6±10.0)%,P=0.043]、外弹力膜偏心指数[(1.47±0.06)%比(1.24±0.08)%,P=0.018]均显著大于术前数值,而左回旋支开口管腔面积[(3.5±1.1)mm2比(4.0±1.1)mm^2,P=0.026]小于术前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4例患者均完成左前降支到左主干单支架术式治疗,术后即刻边支血流减慢4例(7.4%),其中1例(1.9%)出现分支闭塞。随访1年时因再发心绞痛再住院5例,其中2例由于左前降支支架内再狭窄而行血运重建,1例因左回旋支中段原有病变加重行血运重建。结论 IVUS指导下对特定的左主干末端真性分叉病变行单支架处理可能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主干 分叉病变 血管内超声 单支架术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治疗分支是否需要对吻后扩张 被引量:5
7
作者 胡晶 荆全民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4年第4期458-460,共3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难点。尽管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使用提高了介入治疗分叉病变的疗效,但选择双支架还是单支架、单支架分支开口狭窄是否对吻后扩张、单支架分支血管术中及术后闭塞风险和支架内血栓问题仍值得研...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难点。尽管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使用提高了介入治疗分叉病变的疗效,但选择双支架还是单支架、单支架分支开口狭窄是否对吻后扩张、单支架分支血管术中及术后闭塞风险和支架内血栓问题仍值得研究。现就单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是否对吻后扩张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单支架 对吻后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支架RH脱碳的水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卢艳青 方兴 陈永范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84-86,共3页
在实验室水模条件下,对单支架RH的脱碳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增加单支架吹气量、底吹气量、提高真空度和增大浸入管直径都能增强其脱碳能力.
关键词 单支架RH 脱碳 水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魏述军 袁吉祥 吴源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511-513,共3页
目的观察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SPB)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双导丝保护技术,观察组采用SPB技术。评价单支架植入成功率,即刻及1年... 目的观察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SPB)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双导丝保护技术,观察组采用SPB技术。评价单支架植入成功率,即刻及1年后分支血流通畅率、1年内MACE发生率、靶病变血运重建率。结果 SPB技术单支架植入成功率96%,分支血流即刻通畅率100%,1年后分支血流通畅率98%,1年内MACE发生率为2%,靶病变血运重建率2%;传统双导丝技术单支架植入成功率82%,分支血流即刻通畅率76%,1年后分支血流通畅率72%,1年内MACE发生率为10%,靶病变血运重建率8%。结论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可以提高单支架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成功率,使分支开口不被严重挤压或闭塞,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分叉病变 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 单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行单支架处理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病变的临床分析
10
作者 苏永才 张小乐 +1 位作者 黄志锋 冯新武 《临床荟萃》 CAS 2020年第4期322-325,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步骤方法单支架治疗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真性分叉病变,并且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根据介入手术步骤分为球囊对吻扩张组(A组)...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步骤方法单支架治疗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真性分叉病变,并且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根据介入手术步骤分为球囊对吻扩张组(A组)和无球囊对吻扩张组(B组);A组又分为支架前球囊对吻扩张组(A1组)、支架后球囊对吻扩张组(A2组)。观察介入并发症发生率、X线暴露时间及造影剂用量、术后1年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术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A2组比A1组术中并发症慢血流、心绞痛及术后1年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流不达TIMI3级发生率更低(P<0.05)。A组较B组术中并发症慢血流、心绞痛及术后1年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流不达TIMI3级发生率更低(P<0.05)。各组介入X线暴露时间及造影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支架治疗右冠后三叉真性分叉病变时采取球囊对吻扩张较无球囊对吻扩张治疗术后1年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更低;其中支架后球囊对吻扩张较支架前球囊对吻扩张的介入方法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后三叉 介入治疗 单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支架扰流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11
作者 赵林 杨明 +2 位作者 李林芳 董鹏飞 王立群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单支架扰流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采用单支架技术治疗的20例患者,共计21个囊性动脉瘤,其中20个动脉瘤直径≤3mm,1个直径约20mm;5个为破裂动脉瘤,16个... 目的探讨单支架扰流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采用单支架技术治疗的20例患者,共计21个囊性动脉瘤,其中20个动脉瘤直径≤3mm,1个直径约20mm;5个为破裂动脉瘤,16个为未破裂动脉瘤。每个动脉瘤均采用LVIS支架覆盖,手术即刻造影可见瘤腔内造影剂滞留,无出血及血栓形成并发症。分析术后6~27个月,平均(11.0±5.15)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成功随访19例患者,1例失访。18个动脉瘤均实现瘤颈闭合,2个动脉瘤无变化。结论单支架扰流技术适合治疗未破裂微小动脉瘤,易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扰流技术 单支架 未破裂微小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血管内超声指导下拘禁球囊分支保护联合单支架跨越技术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耀贵 杜岗 边宁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z2期71-73,共3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拘禁球囊分支保护联合单支架跨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4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IVUS指导下行分支拘禁球囊保护及主支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嵴部移位、斑块特点、分支血流情况及管...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拘禁球囊分支保护联合单支架跨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4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IVUS指导下行分支拘禁球囊保护及主支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嵴部移位、斑块特点、分支血流情况及管腔直径/面积的变化。结果 IVUS测量支架置入前后主支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2.60±0.236)mm^2、(9.76±2.198)mm^2,斑块负荷分别为(81.90±5.380)%和(11.30±3.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成功率100%,1例(4.2%)出现主支血管夹层,2例(8.3%)出现边支慢血流(TIMI血流1级)。结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拘禁球囊分支保护联合单支架越跨技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分叉 血管内超声 单支架跨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动态观察左主干分叉病变行单支架术中最终对吻技术对分叉解剖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庆成 朱千里 +1 位作者 黄伟剑 单培仁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10期793-799,共7页
目的:探讨在单支架横跨支架术式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中,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动态观察最终对吻技术对分叉区域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36例左主干分叉病变且行单支架横跨术式,所有患者在术前分别从前降支(run1)、回旋支(run2)回... 目的:探讨在单支架横跨支架术式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中,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动态观察最终对吻技术对分叉区域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36例左主干分叉病变且行单支架横跨术式,所有患者在术前分别从前降支(run1)、回旋支(run2)回拉IVUS,支架释放后从前降支回拉IVUS(run3),最终对吻后分别从前降支(run4)、回旋支(run5)回拉IVUS;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造影资料和IVUS数据。结果:患者年龄(63.8±12.1)岁,左主干真性分叉病变占22.2%。相较于术前IVUS(run2),最终对吻术后的IVUS(run5)发现回旋支开口处管腔面积[(7.30±3.08)mm^(2) vs(.6.37±2.66)mm^(2),P<0.05]和血管面积[(13.10±3.27)mm^(2) vs.(12.47±2.93)mm^(2),P=0.012]均明显减小,而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0±2.02)mm^(2) vs.(6.10±2.09)mm^(2),P=0.128];回旋支开口处管腔面积变化与血管面积变化相关(r=0.787,P<0.001),而与斑块面积变化不相关(r=0.187,P=0.276)。相较于支架释放后IVUS(run3),最终对吻术后的IVUS(run4)发现多边形区域面积[(9.80±2.09)mm^(2) vs.(11.48±2.65)mm^(2),P<0.05]、左主干远端面积[(9.91±1.73)mm^(2) vs.(11.85±2.38)mm^(2),P<0.05]和左主干最小支架内面积[(9.61±1.53)mm^(2) vs(.11.34±2.33)mm^(2),P<0.05]均明显增加,支架贴壁不良现象减少(83.3%vs.61.1%,P=0.035),但是伴随支架不对称指数增加,多边形区域(1.23±0.14 vs.1.33±0.12,P<0.05);左主干远端(1.18±0.09 vs.1.25±0.10,P<0.05);左主干最小管腔面积处(1.17±0.09 vs.1.24±0.10,P<0.05)。结论:在左主干分叉病变行单支架横跨支架术中,最终对吻后回旋支开口面积明显减小,与嵴移位相关;最终对吻增加左主干及多边形区域支架内面积,减少支架贴壁不良现象,但是会增加支架不对称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支架 左主干 冠脉介入 球囊对吻 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支拘禁球囊术保护并单支架骑跨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耀贵 杜岗 边宁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9年第12期2038-2040,共3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分支拘禁球囊术保护联合单支架跨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非左主干真性分叉病变患者30例,在IVUS指导下行分支...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分支拘禁球囊术保护联合单支架跨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非左主干真性分叉病变患者30例,在IVUS指导下行分支拘禁球囊术保护及主支单支架横跨支架置入术,12月内完成随访,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并完成IVUS复查。结果术后一年内,2例发作心绞痛,加强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非靶血管病变,并完成血运重建。2例因心力衰竭发作需住院治疗。IVUS复查主支和边支两组血管管腔丢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支拘禁球囊术保护联合主支单支架越跨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拘禁球囊术保护 单支架跨越技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伟 胡玉宝 张磐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285-287,共3页
目的比较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5例行急诊PCI治疗的合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AMI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支架组42例和双支架组43例,采用相应策略... 目的比较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5例行急诊PCI治疗的合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AMI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支架组42例和双支架组43例,采用相应策略进行急诊PCI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围术期指标(住院天数、PCI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对比剂用量)及术后6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单支架组、双支架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2.86%(39/42)、95.35%(4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支架组PCI操作时间、术中X线透视时间、造影剂用量均少于双支架组(均P<0.05)。双支架组的术后6个月分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3级的患者比例高于单支架组(P<0.05)。结论与单支架植入相比,应用双支架植入行急诊PCI术可更好地改善AMI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术后远期的分支血流灌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分叉病变 支架植入 单支架植入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血流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术后血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玉倩 伍珩 +2 位作者 李萌 舒丽霞 蔺嫦燕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9年第6期583-589,共7页
目的分叉病变在即刻手术成功率及远期心脏事件方面是最具有挑战的冠脉病变之一。血流动力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分叉病变单支架虚拟植入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支架后再狭窄的影响,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 目的分叉病变在即刻手术成功率及远期心脏事件方面是最具有挑战的冠脉病变之一。血流动力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分叉病变单支架虚拟植入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支架后再狭窄的影响,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选取一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图像,首先用Mimic软件对所获得冠脉CTA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得到冠脉血流区域,然后运用类似虚拟去除斑块的方式建立不均匀壁厚血管壁模型,对所得模型在ABAQUS中进行单支架虚拟植入,最后根据虚拟植入前、后的冠脉模型分别生成支架前和真实变形后的血流域有限元模型,并利用ANSYS软件通过瞬态CFD分析模拟动脉血流的流动状态,获得目标血管段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支架植入后与支架植入前相比,目标血管段的血液流速、壁面剪切应力均降低;支架植入后主支血管远端有振荡的低剪切应力区域;支架边缘位置壁面剪切应力低于其他位置;分支血管直径变小;分支外侧壁壁面剪切应力低于内侧壁。结论分叉病变的单支架植入可改善冠脉主支的狭窄,但术后主支血管远端振荡的低剪切应力区域、支架边缘和边支外侧壁处的低壁面剪切应力,以及斑块和分叉嵴的移位有可能是分叉病变再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 单支架植入 虚拟植入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支架与双支架策略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尹亮 刘东超 +5 位作者 段兵 薛铮 吴琳 赵美娜 曹亚珍 米杰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7期813-817,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BL)介入治疗中单或双支架的应用情况,比较不同介入策略的临床预后,从而为CBL的介入治疗积累更多的临床证据。方法纳入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366例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真性CBL患者。根据CBL介入策...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BL)介入治疗中单或双支架的应用情况,比较不同介入策略的临床预后,从而为CBL的介入治疗积累更多的临床证据。方法纳入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366例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真性CBL患者。根据CBL介入策略分为即刻单支架(PS)组286例和双支架(TS)组80例。入院后收集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相关资料,分析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PS组随访191例,TS组随访58例。随访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不高且无统计学意义(12.96%vs.17.24%,P=0.364),但两组患者在靶血管血运重建(2.51%vs.10.34%,P=0.035)、支架内再狭窄(3.66%vs.12.07%,P=0.035),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BL患者介入治疗中,PS组与TS组相比在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上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 单支架策略 支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晨 齐飚 李秋平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3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obasilar dissecting aneurysms,VBDA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6例VBDAs患者的临床资料。26例VBDAs患者均行单支架辅助... 目的:探讨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obasilar dissecting aneurysms,VBDA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6例VBDAs患者的临床资料。26例VBDAs患者均行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完全栓塞19例,次全栓塞4例,部分栓塞3例。术中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26例患者术后临床随访平均(13.3±7.8)个月,造影显示治愈21例,改善1例,稳定2例,复发2例,随访mRS评分0~2分25例,3~6分1例。结论:采用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水凝胶弹簧圈 单支架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吻支架与单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疗效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曾令伟 杨晶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4期21-23,共3页
目的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中采用对吻支架术和单支架术治疗,探讨两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2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患者及家属同意,伦理委员会通过,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对吻支架术治疗,... 目的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中采用对吻支架术和单支架术治疗,探讨两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2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患者及家属同意,伦理委员会通过,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对吻支架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支架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情况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即刻分支血管残余狭窄大于50%发生率、术后一年分支血管TIMI血流3级和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发生率、术后一年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吻支架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虽近期疗效与单支架术差异不大,但远期疗效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吻支架 单支架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幅单支架副臂技术研究
20
作者 崔丹丹 余钦伟 孙起贵 《建筑机械》 2016年第2期52-54,共3页
扩展履带起重机现有臂架工作模式,提供了一种介于塔式副臂和固定副臂之间全新的工作模式—可变幅单支架副臂;详细说明了单支架变幅副臂的形成原理、工作模式、安装模式和变幅方法,其推广应用。
关键词 履带起重机 臂架工作模式 单支架副臂 变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