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5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充质细胞源性骨肉瘤中关键分子标志物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1
作者 张昊军 李泓毅 +8 位作者 张辉 陈浩然 张力中 耿杰 侯传东 于琦 贺培凤 贾金鹏 卢学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8-1456,共9页
背景:骨肉瘤发病机制复杂,预后较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其5年生存率有所改善,但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目的:筛选骨肉瘤中关键分子标志物,分析其与骨肉瘤治疗药物之间的关系,并从分子水平探讨骨肉瘤可能的疾病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谱数... 背景:骨肉瘤发病机制复杂,预后较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其5年生存率有所改善,但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目的:筛选骨肉瘤中关键分子标志物,分析其与骨肉瘤治疗药物之间的关系,并从分子水平探讨骨肉瘤可能的疾病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谱数据库中获取GSE99671和GSE28425(miRNA),对GSE99671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利用基因本体学(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别对差异表达基因和与疾病正相关性最高的模块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将上述模块基因与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作为关键基因,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对关键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枢纽基因(Hub基因)。使用GSE28425数据集对Hub基因进行外部验证,同时对Hub基因进行文本验证。使用CellMiner数据库对Hub基因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依据关联系数的绝对值|R|>0.3,P<0.05作为阈值进行筛选。结果与结论:(1)差异表达分析获得52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77个表达上调,352个表达下调;WGCNA分析共得到592个与骨肉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2)GO富集结果显示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细胞外基质、骨细胞的分化与发育、人体的免疫调控、胶原蛋白的合成与分解相关;KEGG富集结果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焦点黏附信号通路、免疫应答等参与骨肉瘤疾病的发生;(3)交集结果显示,共获得59个关键基因,经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筛选得到8个Hub基因,分别为LUM、PLOD1、PLOD2、MMP14、COL11A1、THBS2、LEPRE1、TGFB1,且均为表达上调;(4)外部验证发现调控Hub基因的miRNA明显下调,其中hsa-miR-144-3p和hsa-miR-150-5p的下调最为显著;文本验证结果显示Hub基因的表达与既往研究基本一致;(5)药物敏感性分析发现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帕博西尼的活性与PLOD1、PLOD2、MMP14的mRNA表达呈负相关关系;而唑来膦酸、雷帕霉素的活性与PLOD1、LUM、MMP14、PLOD2、TGFB1的mR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提示唑来膦酸和雷帕霉素有望成为骨肉瘤的潜在治疗药物,但仍需进一步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分子标志物 信号通路 预测 WGCNA 敏感性 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志物在三阴性乳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宁静 程光惠 +1 位作者 何明远 武宁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5年第1期101-109,共9页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且侵袭性强的乳腺癌亚型,缺乏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且侵袭性强的乳腺癌亚型,缺乏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表达,传统的激素治疗和HER-2靶向治疗对其无效,导致临床治疗选择有限。近年来,分子标志物在TNBC的诊断、预后和个性化治疗上显现出重要作用。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分子标志物,未来有望开发出更为有效的诊疗方法,改善TNBC患者的预后。本文综述了近年来TNBC中主要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潜在应用,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分子标志物 个性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分子标志物联合Caprini评分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术后DVT形成的风险预测
3
作者 夏子君 王娟 +1 位作者 左和平 李景荣 《临床个性化医学》 2025年第1期705-714,共10页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血栓分子标志物联合Caprini评分对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01月至2024年08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1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入住ICU后的下肢血管...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血栓分子标志物联合Caprini评分对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01月至2024年08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1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入住ICU后的下肢血管超声结果分为病例组(n = 32)与对照组(n = 84),比较两组临床资料、D-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分解产物(FDPs)、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Caprini评分及Caprini分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术后下DVT形成的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AT、TM、PIC、t-PAIC及四项指标联合Caprini评分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术后DVT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吸烟史、手术时长、术中输血史、FDPs、D-D二聚体、TAT、PIC、t-PAIC、Caprini评分及Caprini分级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fter emergency surgery and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hrombotic molecular markers combined with Caprini assessment on DVT form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record of 116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secon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23 to August 2024.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ultrasound of lower limb blood vessels after admission to the ICU,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case group (n = 32) and a control group (n=84). The medical records, the level of D-D dimers (D-D), fibrinogen breakdown products (FDPs), thrombosis molecular markers [thrombin-antithrombin III complex (TAT), plasmin-α2-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 (PIC), thrombomodulin (TM), and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 complex (t-PAIC)], Caprini score and Carprini grad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for DVT formation after emergency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 was drawn to analyz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AT, TM, PIC, t-PAIC and the four indicators combined with Caprini score in DVT formation after emergency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moking history,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history, FDPs, D-D dimer, TAT, PIC, t-PAIC, Caprini score and Caprini grad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D-D dimer, TAT, TM, PIC, t-PAIC, Caprini score and Caprini grad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DVT formation after emergency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 < 0.05). ROC curves respectively showed that the 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s (AUC) of TM, TAT, PIC, t-PAIC, combined thrombotic molecular markers and combined thrombotic molecular markers with Caprini score were 0.753, 0.773, 0.802, 0.812, 0.897 and 0.927. Conclusion: The levels of thrombotic molecular markers (t-PAIC, TAT, PIC, TM) and Caprini score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DVT formation after emergency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The four thrombotic molecular markers combined with Caprini score can early predict the occurrence of DVT formation after emergency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颅脑损伤 急诊颅脑手术 血栓分子标志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Caprini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标志物的支持方案在老年胶质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4
作者 韩小菲 杜文众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分子标志物的支持方案在老年胶质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胶质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支持... 目的探讨基于分子标志物的支持方案在老年胶质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胶质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支持方案,观察组采用基于分子标志物的支持方案,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及术后首次进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总费用及术后3 d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术后3 h内呕吐次数、术后3 d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分子标志物的支持方案在老年胶质瘤手术患者中可更好地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但所花费用也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分子标志物 手术 支持方案 并发症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颅脑外伤精准诊疗与分子标志物
5
作者 季晶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361-364,370,共5页
颅脑外伤(TBI)是导致伤害相关死亡和残疾的疾病之首,其治疗和预后评估面临重大挑战。无论是从受伤性质、时间、严重程度等维度上,TBI的异质性导致诊疗策略复杂化。目前已有多个版本较为完善的指南指导着TBI的全流程诊疗,但是包括手术时... 颅脑外伤(TBI)是导致伤害相关死亡和残疾的疾病之首,其治疗和预后评估面临重大挑战。无论是从受伤性质、时间、严重程度等维度上,TBI的异质性导致诊疗策略复杂化。目前已有多个版本较为完善的指南指导着TBI的全流程诊疗,但是包括手术时机和干预方式的选择、预后准确性、影像学检查节点等诸多方面仍存在争议,过于保守或积极的决策都可能导致患者及其家庭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生物学技术理论的爆发式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分子标志物在TBI的评估中显现出重要作用。当前的不少TBI预后模型为临床救治提供了参考,进一步结合生物标志物和其他临床特征可能会提高预测诊疗的准确性。未来,如单细胞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新技术对分子标志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大样本临床数据库的建立整合,有望推动TBI的精准医疗,改善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改善预后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分子标志物 精准诊疗 预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癌分子标志物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滕伟强 王秋阳 +4 位作者 马毅 张才云 郑宏良 朱乘婧 刘济生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7-1133,共7页
甲状腺癌发病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环境变化导致的基因突变和腺体组织分子生物学改变是诱发甲状腺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甲状腺癌的相关分子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甲状腺癌特定遗传改变和分子标志物... 甲状腺癌发病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环境变化导致的基因突变和腺体组织分子生物学改变是诱发甲状腺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甲状腺癌的相关分子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甲状腺癌特定遗传改变和分子标志物被挖掘出来。本文就甲状腺癌的病因、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甲状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分子机制 分子标志物 癌基因 基因突变 基因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志物在肝细胞癌免疫治疗响应性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7
作者 李文强 孙宇 +1 位作者 李镇利 孟玲欣 《腹部外科》 2024年第3期221-225,共5页
随着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研究的深入,其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综合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经成为中晚期HCC的一线治疗手段之一。鉴于HCC异质性和特征性的肿瘤微环境,仅有约20%的病人对免疫... 随着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研究的深入,其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综合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经成为中晚期HCC的一线治疗手段之一。鉴于HCC异质性和特征性的肿瘤微环境,仅有约20%的病人对免疫治疗敏感,大部分病人对单一免疫药物响应性较差,预后不佳。因此,利用HCC特征性的分子标志物对免疫治疗疗效进行响应性评估和动态监测,对于实现更加精准、个体化的HCC免疫治疗,增强药物响应性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较多的HCC分子标志物包括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efect mismatch repair,dMMR)、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等,部分已在HCC免疫治疗响应性评估中表现出了良好预测价值。更重要的是,随着液体活检、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广泛开展,新型分子标志物有望成为HCC免疫治疗响应性评估和预测的研究热点。此文结合近期HCC分子标志物在免疫治疗(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主)响应性评估中的应用和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更加精准、个体化地指导HCC病人的免疫治疗,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免疫治疗 分子标志物 液体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林江川 郭木英 +3 位作者 陈腾飞 蔡志雄 郑剑志 涂国玩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1期134-139,共6页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3年2月于德化县医院收治的8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以术后3 d是否形成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9)和非血栓组(n=41),比较两...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3年2月于德化县医院收治的8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以术后3 d是否形成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9)和非血栓组(n=41),比较两组病历资料及术前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2α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PAIC、TAT、PIC、TM对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年龄、右下肢肌力、卧床时间、下肢深静脉穿刺、下肢制动、白细胞(WB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t-PAIC、TAT、PIC、TM、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Caprin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下肢制动、D-D升高、t-PAIC、TAT、PIC、TM、Caprini评分是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TM、TAT、PIC、t-PAIC、联合预测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2、0.837、0.789、0.633、0.887。结论:血栓前t-PAIC、TAT、PIC、TM水平是影响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能早期识别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 神经重症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透明细胞癌相关肿瘤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丁煜 梁新雪 +3 位作者 王佳明 邢丽娟 逯佳星 宣成睿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51-154,共4页
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极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较常见的类型是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ccRCC),约占成年肾癌患者的90%~95%^([1])。肾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大部分在确诊时就已经出现远处转移而延误诊断... 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极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较常见的类型是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ccRCC),约占成年肾癌患者的90%~95%^([1])。肾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大部分在确诊时就已经出现远处转移而延误诊断,导致治疗和预后效果较差。目前靶向药物对于肾癌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不同的个体药物治疗的效果差异较大。通过研究分子标志物与肾癌之间的联系,探索新型有效的分子标志物以阐明肾癌的发病机制,对肾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都十分重要。本文将对多种来源的分子标志物与肾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期为肾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明细胞癌 肿瘤分子标志物 诊断 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相关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及临床意义探索
10
作者 徐穆妃 徐嘉悦 +3 位作者 潘润 李美琪 张小红 王可 《广州医药》 2024年第3期245-254,共10页
目的通过公共数据库筛选急性肺损伤(ALI)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相关分子标志物,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有关ALI/ARDS基因表达芯片研究的两个数据集GSE76293和GSE10474,通过STRING网站和Cytoscape软... 目的通过公共数据库筛选急性肺损伤(ALI)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相关分子标志物,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有关ALI/ARDS基因表达芯片研究的两个数据集GSE76293和GSE10474,通过STRING网站和Cytoscape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筛选ALI/ARDS相关关键基因。采用A549细胞构建ALI模型,并通过转录组测序验证关键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情况。结果2个GEO数据集中共筛选出共同上调基因27个,共同下调基因26个。主要参与抗原加工和外源抗原递呈、免疫受体活性调节、内质网膜构成等生物学功能,且与抗原加工、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有关。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共筛选出10个ALI/ARDS相关关键基因,分别为CD4、HLADQB1、CD74、HLA-DRA、FCGR2B、TOR1A、RELA、NME8、RNF19B、RHOB。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关键基因的上调或下调特征及表达差异情况与GEO数据集分析结果一致。结论CD4等关键基因可能参与ALI/ARDS发生、发展的生物学过程,是ALI/ARDS临床诊断及预后预测的潜在个体化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GEO数据库 关键基因 蛋白互作网络 分子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11
作者 杨旺 汤晓霞 +1 位作者 胡聪 李龙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5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益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疑似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益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疑似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分为非显性DIC组和显性DIC组。比较两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最终强度(MA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血形成速率(α角)及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血栓前分子标志物与TEG参数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血栓前分子标志物、TEG参数及其联合检测进行诊断效能评估。结果显性DIC组患者R值、K值大于非显性DIC组,TAT、TM、PIC水平高于非显性DIC组,而α角、MA值均小于非显性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DIC组患者K值、R值与TAT、TM、PIC呈正相关,而MA值、α角与TAT、TM、PIC呈负相关(P<0.05);TEG参数联合检测和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8和0.841,TEG参数和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为0.914,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98.86%。结论血栓前分子标志物与TEG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且TEG参数与分子标志物联合应用,在诊断早期DIC方面较单独检测更具评估价值,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前分子标志物 血栓弹力图 评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肿瘤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12
作者 霍梦含 阿依古扎丽·阿不力提浦 杜国利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943-1949,共7页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属于亲淋巴型肿瘤,较早且较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一般较好,但如果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属于亲淋巴型肿瘤,较早且较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一般较好,但如果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则会显著增加不良预后。目前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术前诊断包括:超声、CT和细针穿刺,虽然有重要的价值,但仍有一些患者由于病灶较小、位置隐蔽或病灶病理特征不典型而无法预测,且上述检查十分依赖操作者自身经验技术。因此,需寻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和转移相关的肿瘤分子标志物。本文将对目前国内外常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汇总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分子标志物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创伤患者凝血六项及血栓分子标志物与创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13
作者 师婉 李素杰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1828-183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患者凝血六项及血栓分子标志物与创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8例急性创伤患者,按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分为轻伤组35例、重伤组53例、严重组30例;比较三组的临床资料及凝血六项(PT、APTT、TT、D-D、FDP、...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患者凝血六项及血栓分子标志物与创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8例急性创伤患者,按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分为轻伤组35例、重伤组53例、严重组30例;比较三组的临床资料及凝血六项(PT、APTT、TT、D-D、FDP、FIB)、血栓分子标志物(TM、TAT、PIC、tPAI-C)水平,并采用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创伤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取独立危险因素作为联合指标,比较其与凝血六项、血栓分子标志物评估患者创伤严重程度的效能。结果三组患者的凝血六项、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中PT、APTT、TT、D-D、FDP、TM、TAT、PIC、tPAI-C水平随病情加重逐步上升,FIB水平随病情加重逐渐下降(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D-D、FDP、TM、TAT、PIC、tPAI-C是患者创伤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创伤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作为联合检测指标,结果显示联合指标的AUC值、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凝血六项和血栓分子标志物。结论急性创伤患者PT、APTT、TT、D-D、FDP、TM、TAT、PIC、tPAI-C水平随创伤严重程度的上升而上升,FIB水平随创伤严重程度的上升而下降;D-D、FDP、TM、TAT、PIC、tPAI-C是影响急性创伤患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联合预测创伤严重程度的效能高于凝血六项及血栓分子标志物单独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 凝血六项 血栓分子标志物 创伤严重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步探讨乳腺癌的超声造影特征与分子标志物表达的关系
14
作者 朱双莲 薛念余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4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与分子标志物表达的关系,评估超声造影在乳腺癌诊断及BI-RADS分类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乳腺癌患者4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二维常规超声和超声造...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与分子标志物表达的关系,评估超声造影在乳腺癌诊断及BI-RADS分类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乳腺癌患者4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二维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检查,并参照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进行分类。术后均行免疫组化检查,根据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乳腺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并分析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Ki-67表达相关性。结果:在41例乳腺癌患者中,常规超声BI-RADS 3类1例,BI-RADS 4A类8例,BI-RADS 4B类17例,BI-RADS 4C类13例,BI-RADS 5类2例;超声造影定性特征中,增强后病灶大小较二维增大者29例,增强后病灶边缘不光整者33例,增强后病灶形态不规则者29例,病灶增强不均匀者25例,病灶增强模式非向心性31例,病灶增强强度为高增强者37例,增强后出现导管增强征象者21例。结合超声造影后,调整BI-RADS分类如下:BI-RADS 4A类2例,BI-RADS 4B类7例,BI-RADS 4C类19例,BI-RADS 5类13例。点状钙化组ER、PR阳性率明显高于无点状钙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后病灶出现导管增强征组HER2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导管增强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增强不均匀组Ki-67阳性率明显高于增强均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定性、定量征象与各类分子标志物表达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以准确诊断乳腺癌,提高乳腺癌BI-RADS分类,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超声造影检查 分子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DW、血管衰老分子标志物、内皮祖细胞对血管衰老相关动脉疾病的预测价值
15
作者 姚娜 孙彩娟 张莎 《心电与循环》 2024年第6期618-621,共4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管衰老分子标志物、内皮祖细胞对血管衰老相关动脉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至12月在杭州市临平区中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52名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有无血管衰老相关动脉疾病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管衰老分子标志物、内皮祖细胞对血管衰老相关动脉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至12月在杭州市临平区中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52名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有无血管衰老相关动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RDW、血管衰老分子标志物[包括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前列环素(PGI_(2))、内皮素-1(ET-1)]、内皮祖细胞等血清指标对血管衰老相关动脉疾病的预测效能。结果352名健康体检者中,合并血管衰老相关动脉疾病98例,非血管衰老相关动脉疾病254例。合并血管衰老相关动脉疾病者RDW、PGI_(2)、ET-1、6-keto-PGF_(1α)、内皮祖细胞等血清指标均明显低于非血管衰老相关动脉疾病者,TXB2高于非血管衰老相关动脉疾病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DW、TXB2、PGI_(2)、ET-1、6-keto-PGF_(1α)、内皮祖细胞等6项联合检测对血管衰老相关动脉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836、0.827、0.889,分别高于单项检测的灵敏度(0.647~0.772)、特异度(0.656~0.749)、准确度(0.689~0.772)。结论血管衰老相关动脉疾病患者RDW、血管衰老分子标志物、内皮祖细胞水平存在异常,RDW、TXB2、PGI_(2)、ET-1、6-keto-PGF_(1α)、内皮祖细胞等6项联合检测对血管衰老相关动脉疾病的预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血管衰老分子标志物 内皮祖细胞 动脉疾病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对脓毒血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16
作者 崔海玲 徐晓艳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4年第9期20-23,50,共5页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凝血新型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将其分为DIC组42例和非DIC组60例。检测两组凝血新型分...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凝血新型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将其分为DIC组42例和非DIC组60例。检测两组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根据90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死亡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指标诊断价值,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该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DIC组患者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TAT、TM、t-PAI-C及PIC水平均高于非DIC组(P<0.05)。死亡组合并DIC比例及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TAT、TM、t-PAI-C、PIC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两组性别、原发疾病、年龄、BMI比较(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TAT、TM、t-PAI-C及PIC联合检测诊断脓毒血症合并DI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8,敏感度为89.0%,特异度为84.2%,均高于TAT、TM、t-PAI-C及PIC单独检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DIC比例及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TAT、TM、t-PAI-C、PIC水平是影响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在诊断脓毒血症合并DIC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且可作为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血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 诊断效能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钟毓 黎静 赖日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4029-4031,共3页
鼻咽癌(NPC)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总的5年生存率已经提高至70%左右。但首程放疗后的复发率仍较高,为8.2%-22.0%.其中70%~80%发生在放疗后2—3年内….另外转移也是NPC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NPC的发生发... 鼻咽癌(NPC)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总的5年生存率已经提高至70%左右。但首程放疗后的复发率仍较高,为8.2%-22.0%.其中70%~80%发生在放疗后2—3年内….另外转移也是NPC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NPC的发生发展是多步骤、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过程.寻找早期诊断及评估预后相关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以进一步明确发病机制.对实现减低复发转移率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分子标志物 鼻咽癌 特异性分子标志物 5年生存率 恶性肿瘤 南方地区 治疗失败 预后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测在超早期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王莹宇 陈文柏 《医药前沿》 2024年第7期45-47,共3页
目的:分析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测在超早期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9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组,根据其神经损伤程度分为轻度组(42例)、中度组(33例)、重度组(15例),根据... 目的:分析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测在超早期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9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组,根据其神经损伤程度分为轻度组(42例)、中度组(33例)、重度组(15例),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小梗死组(45例)、中梗死组(28例)、大梗死组(17例),另选取同期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体检的90名健康者纳入对照组,采集受试者血液样本,检测并比较各组的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复合物(t-PAI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神经损伤程度患者的血浆TM、D-D、FDP、PIC、TAT、t-PAIC比较,其中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灶大小患者的血浆TM、D-D、FDP、PIC、TAT、t-PAIC水平比较,其中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小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溶栓72 h的血浆TM、D-D、FDP、PIC、TAT、t-PAIC水平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测,有助于评估其疾病情况,并可评价患者溶栓治疗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期脑梗死 血栓分子标志物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4种血栓分子标志物的性能验证
19
作者 金子铮 赵慧君 +4 位作者 吕文娟 孔亚龙 杨静 王春馨 王学晶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4年第12期2342-2348,共7页
目的基于WS/T408-2024等文件对国产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4种血栓分子标志物进行性能验证,以评估引入本实验室后的检测能力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方法对国产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 目的基于WS/T408-2024等文件对国产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4种血栓分子标志物进行性能验证,以评估引入本实验室后的检测能力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方法对国产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复合物(tPAIC)和血栓调节蛋白(TM)的精密度、正确度、线性、分析特异性和参考区间进行验证。结果TAT、PIC、tPAIC和TM的批内变异系数(CV)均小于3.5%、实验室内CV均小于6%,与正确度控制物质的相对偏倚均小于5%。线性验证的回归方程,TAT为Y=0.9978X-0.4723,PIC为Y=1.009X-1.248,tPAIC为Y=0.9898X-0.7097,TM为Y=1.010X-1.165,且R^(2)均大于0.99。TAT不存在显著非线性,其余3项为临床可接受的非线性。总体来看,363μmol/L以下的胆红素、11.3mmol/L以下的三酰甘油和5g/L以下的血红蛋白对4种项目检测无明显影响。检测20个表观健康人的新鲜血浆中的TAT、PIC、tPAIC和TM,落在参考限外的测定值均不超过2个。结论中元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4种血栓分子标志物的精密度、正确度、线性等符合要求,分析特异性符合厂家声明,参考区间可在本实验室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能验证 血栓分子标志物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止血和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分析
20
作者 万楚成 夏云金 +3 位作者 章正华 刘瑜 张霞 胡明均 《微循环学杂志》 2006年第1期55-56,共2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blastic Leukemia,APL)患者出血严重,除血小板减少外,由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所致的止血和凝血功能障碍亦是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影响患者的治疗和...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blastic Leukemia,APL)患者出血严重,除血小板减少外,由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所致的止血和凝血功能障碍亦是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已有报道认为止血和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有助于前DIC(pre-DIC)的诊断。为探讨APL患者止血凝血异常情况,自1998年1月~2004年6月,我们检测了46例APL患者治疗前后血浆止血和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凝血分子标志物 白血病患者 止血凝血 检测分析 INTRAVASCULAR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分子标志物检测 凝血功能障碍 治疗前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