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藓类植物在失水干燥及再水化过程中的CO_2同化能力和呼吸速率的变化 被引量:8
1
作者 唐礼俊 杨思河 +2 位作者 林继惠 曹同 高谦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6-9,共4页
利用CO2红外分析仪检测了5种长白山藓类植物在失水干燥及重新吸水过程中的CO2交换速率.结果表明:5种藓类光合作用最适含水量[w/(g·g-1)]为4~6;植物体蓄水过多时,会增加了CO2扩散阻力,光合速率下降,... 利用CO2红外分析仪检测了5种长白山藓类植物在失水干燥及重新吸水过程中的CO2交换速率.结果表明:5种藓类光合作用最适含水量[w/(g·g-1)]为4~6;植物体蓄水过多时,会增加了CO2扩散阻力,光合速率下降,由于结构及生理上的差异,种与种之间净光合为0时含水量值变动较大.空气中干燥5d的植物体吸水后,开始时有一个呼吸峰出现,之后呼吸速率逐渐恢复到正常状况;光合作用恢复速率要比呼吸作用慢.所有5种藓类植物在吸水1d后光合活力即可恢复到失水之前的原初水平,说明空气中短期干燥对其光合能力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植物 失水干燥 再水化 CO2同化 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石脱水相结构特征及其再水化能力(英文) 被引量:11
2
作者 吕林女 何永佳 胡曙光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43-1347,共5页
将水泥石在不同温度进行低温煅烧,得到不同的脱水相物质,通过热重–差示扫描热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及29Si核磁共振等对水泥石在400,650℃及900℃的脱水相结构特征及其再水化性能、再水化产物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00℃... 将水泥石在不同温度进行低温煅烧,得到不同的脱水相物质,通过热重–差示扫描热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及29Si核磁共振等对水泥石在400,650℃及900℃的脱水相结构特征及其再水化性能、再水化产物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00℃,由水化硅酸钙(C–S–H)凝胶脱水生成了无定形相,在650℃生成了不完全结晶的β-硅酸二钙(C2S),而900℃脱水相中存在结晶程度高的β-C2S。在再水化过程中,400℃和650℃脱水相水化生成了C–S–H凝胶,并且650℃脱水相的水化活性和水化产物聚合程度更高;900℃脱水相的水化活性极低,水化前后矿物结构特征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石 脱水相 结构特征:再水化 水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水化液因素对冰冻干燥保存后红细胞回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韩颖 权国波 +3 位作者 刘秀珍 刘安 靳鹏 曹伟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 寻求一种能有效提高冰冻干燥 (简称冻干 )保存后人红细胞回收率的再水化体系。方法 测定1 0 %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6 %羟乙淀粉 (HES)、5 %羧甲基淀粉钠 (CMS)、生理盐水、0 75mol/L葡萄糖、等渗缓冲液及高渗缓冲液 (5×B... 目的 寻求一种能有效提高冰冻干燥 (简称冻干 )保存后人红细胞回收率的再水化体系。方法 测定1 0 %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6 %羟乙淀粉 (HES)、5 %羧甲基淀粉钠 (CMS)、生理盐水、0 75mol/L葡萄糖、等渗缓冲液及高渗缓冲液 (5×Buffer)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将浓缩红细胞和保护液混匀 ,预冻后移入冻干机内作冻干处理 ,冻干完毕后 ,用不同种类或不同温度的再水化液快速水化洗涤样本。结果 人红细胞冻干再水化后 ,6 %HES组、1 0 %PVP组和 5 %CMS组的红细胞回收率分别为 (93.6 5± 6 .1 8) %、(88.80± 9.4 9) %和 (91 .34± 8.1 3) % ,血红蛋白回收率分别为 (93.4 8± 4 .6 7) %、(89.0 2± 4 .6 7) %和 (88.79± 5 .35 ) % ,均极显著高于其他 4组[(1 5 .5 6± 1 2 .0 2 ) %~ (2 7.77± 6 .4 8) % ,(1 7.78± 1 0 .80 ) %~ (4 1 .5 0± 6 .4 3) % ) ](P <0 .0 1 ) ;不同温度的 6 %HES的再水化效果表明 ,再水化后 3个温度组的红细胞回收率无显著差异 ,但 37℃和 2 5℃组的血红蛋白回收率分别为(87.4 8± 5 .84 ) %和 (91 .37± 3.94 ) % ,均极显著高于 4℃组 (73.1 0± 5 .90 ) % (P <0 .0 1 )而且上清游离血红蛋白浓度也显著低于 4℃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红细胞 冰冻干燥 再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水泥浆高温处理后的再水化胶凝特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孙荣光 余睿 +1 位作者 玄东兴 水中和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5-118,共4页
采用标准稠度需水量,初、终凝时间,抗压强度,水化程度和XRD测试,研究了高温处理后旧水泥浆体(w/c=0.5)的再水化胶凝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旧水泥浆的标准稠度需水量显著增大,初、终时间逐渐缩短,抗压强度呈上升趋势,在800... 采用标准稠度需水量,初、终凝时间,抗压强度,水化程度和XRD测试,研究了高温处理后旧水泥浆体(w/c=0.5)的再水化胶凝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旧水泥浆的标准稠度需水量显著增大,初、终时间逐渐缩短,抗压强度呈上升趋势,在800℃左右达到最大值;热处理后旧水泥浆的再水化程度发展很快,1 d水化程度达到60%,28d水化程度接近90%。因此,热处理后旧水泥浆体的再水化胶凝特性与热处理温度有关,温度不同导致处理后旧水泥浆物理性能和脱水相化学组成存在差异,从而使其再水化胶凝特性表现出温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水泥浆 高温 再水化程度 脱水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干燥保护剂和再水化剂对短短小芽孢杆菌TW的存活率与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敬辉 陈宏州 +2 位作者 朱桂梅 潘以楼 郭坚华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90,共4页
利用冷冻干燥方法,阐明了冷冻干燥保护剂和再水化剂对生防短短小芽孢杆菌菌株TW(Brevibacillus brevis strain TW)的存活率和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TW菌株冷冻干燥后存活率最大(达80%)的保护剂是二糖类物质。当以1... 利用冷冻干燥方法,阐明了冷冻干燥保护剂和再水化剂对生防短短小芽孢杆菌菌株TW(Brevibacillus brevis strain TW)的存活率和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TW菌株冷冻干燥后存活率最大(达80%)的保护剂是二糖类物质。当以1%海藻糖作冷冻干燥保护剂时,使TW菌株复苏率最高(〉80%)的再水化剂是0.05mol/L磷酸缓冲液和1%蛋白胨;当以1%蔗糖作保护剂时,使TW菌株复苏率最高(〉80%)的再水化剂是磷酸缓冲液(0.05mol/L)、蛋白胨(10%、5%、1%)、蔗糖(5%、1%)和脱脂奶粉(5%、10%)。贮藏试验结果表明,当添加1%蔗糖作为保护剂的冷冻干燥菌粉,分别在起伏常温(6~33℃)和恒定低温(4℃)下贮藏18个月后,用0.05mol/L磷酸缓冲液作再水化剂,TW存活率分别可达70%和90%以上。该方法通过改进后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干燥保护剂 再水化 短短小芽孢杆菌 贮藏稳定性 复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冻干再水化的形态结构与凋亡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瑛 许先国 +3 位作者 洪小珍 马开荣 朱发明 严力行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69-1173,共5页
目的探讨冷冻干燥法对血小板的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新鲜血小板为对照,以保存30d后再水化的冻干血小板为实验对象,分别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血小板的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血小... 目的探讨冷冻干燥法对血小板的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新鲜血小板为对照,以保存30d后再水化的冻干血小板为实验对象,分别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血小板的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血小板凋亡率,并以1×103U/L凝血酶为诱导剂检测再水化血小板的聚集活性。结果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冻干再水化后的血小板在形态上为圆盘状,未见有明显的细胞聚集,仅细胞透光性相对较弱;超微结构上也无明显变化,其内部基本结构清晰可辨,细胞膜、细胞器及分泌颗粒的包膜保持完整。新鲜血小板的细胞早期凋亡率为(0.44±0.19)%,显著低于冻干血小板的细胞凋亡率(3.25±1.68)%(P<0.05)。冻干再水化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为(93.28±2.3)%。结论冻干再水化的血小板形态结构完整,细胞内超微结构完好,为本实验室成功建立血小板冻干保存方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干血小板 再水化 超微结构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聚集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景汉 卢发强 +2 位作者 庄远 车辑 陈麟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812-815,共4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聚集反应性变化。以4种不同浓度的凝血酶、瑞斯托霉素、ADP、胶原作诱导剂,使用APACT2型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冻干再水化和新鲜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以ADP为诱导剂,检测胞内外海藻糖对再水化冻干血小板最... 本研究旨在观察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聚集反应性变化。以4种不同浓度的凝血酶、瑞斯托霉素、ADP、胶原作诱导剂,使用APACT2型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冻干再水化和新鲜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以ADP为诱导剂,检测胞内外海藻糖对再水化冻干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凝血酶、瑞斯托霉素、ADP、胶原浓度分别为1U/ml、1.6mg/ml、20μmol/L、2μg/ml时,新鲜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达100%左右,冻干再水化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达(70.17±7.36)%、(15.3±2.81)%、(68.67±6.86)%、(64.67±11.6)%。胞内外海藻糖组、胞外海藻糖组、空白对照组冻干再水化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达(66.0±4.69)%、(25.3±2.42)%、(11.5±1.87)%(P<0.01)。结论凝血酶、瑞斯托霉素、ADP、胶原浓度分别为1U/ml、1.6mg/ml、20μmol/L、2μg/ml可作为血小板聚集实验的合适浓度,胞内外海藻糖使冻干再水化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水化 冻干血小板 海藻糖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旧水泥石的脱水相对再水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余睿 孙荣光 +2 位作者 水中和 玄东兴 章瑞 《水泥》 CAS 2007年第12期5-7,共3页
研究了热处理后的旧硬化水泥浆中脱水相含量对其再水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制备不同脱水相含量的脱水水泥石粉(W/C=0.5,W/C=0.3),采用标准稠度用水量、初凝时间、水化程度和抗压强度的测试,研究了其再水化性能。试验表明:在一定温度下,随着... 研究了热处理后的旧硬化水泥浆中脱水相含量对其再水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制备不同脱水相含量的脱水水泥石粉(W/C=0.5,W/C=0.3),采用标准稠度用水量、初凝时间、水化程度和抗压强度的测试,研究了其再水化性能。试验表明:在一定温度下,随着脱水相含量的增大,脱水水泥石粉的标准稠度用水量显著增大,初凝时间逐渐缩短,再水化程度发展加快,抗压强度逐渐减小,即热处理后旧水泥石中脱水相的含量影响其再水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水相 旧水泥石 再水化程度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刘景汉 卢发强 +2 位作者 庄远 车辑 陈麟凤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6年第4期257-259,共3页
目的探讨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的稳定性变化。方法使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细胞计数回收率,以及在室温条件下随放置时间的不同,胞内外海藻糖浓度变化的趋势。结果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细胞计数回收率在8h内保持稳定。胞外... 目的探讨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的稳定性变化。方法使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细胞计数回收率,以及在室温条件下随放置时间的不同,胞内外海藻糖浓度变化的趋势。结果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细胞计数回收率在8h内保持稳定。胞外海藻糖浓度为30mM和1%人血清白蛋白混合物,可使冻干血小板回收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负载海藻糖的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8h内仍保持较好的稳定性,海藻糖可使冻干再水化血小板的稳定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水化 海藻糖 计数回收率 冻干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处理成纤维细胞复苏过程延迟再水化的初步研究
10
作者 官浩 贾赤宇 +3 位作者 孟庆延 何飞 陈壁 张万福 《感染.炎症.修复》 2006年第1期36-38,65,共4页
目的:实低温处理成纤维细胞复苏过程存在延迟再水化现象。方法:-10℃处理成纤维细胞后20℃复温,培养1d后离心收集上清漂浮细胞培养,观察脱水漂浮细胞再次贴壁、检测细胞细胞贴壁率、分裂指数、用噻唑蓝(MTT)法确定细胞存活来确证漂浮细... 目的:实低温处理成纤维细胞复苏过程存在延迟再水化现象。方法:-10℃处理成纤维细胞后20℃复温,培养1d后离心收集上清漂浮细胞培养,观察脱水漂浮细胞再次贴壁、检测细胞细胞贴壁率、分裂指数、用噻唑蓝(MTT)法确定细胞存活来确证漂浮细胞可以延迟再水化。结果:部分漂浮细胞更换培养瓶后,延迟水化,再次贴壁,检测代谢指标显示细胞代谢功能恢复。讨论:冻伤后部分细胞由于脱水出现休眠状态,予以合适条件后细胞可以再次复苏、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处理 成纤维细胞 复苏过程 延迟 再水化 FREEZING and thawing 细胞培养 细胞贴壁率 休眠状态 细胞复苏 细胞代谢 细胞存活 脱水 检测 合适条件 过程存在 功能恢复 分裂指数 代谢指标 噻唑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径法分析全脂乳粉再水化过程
11
作者 贾宏信 周佳颖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19年第1期19-22,共4页
采用粒径分析法研究全脂乳粉再水化过程中的粒径变化以及再水化温度(30、40、50℃)、乳粉粒径对全脂乳粉再水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脂乳粉的再水化受水化温度和乳粉粒径大小的影响,当水化温度为50℃时,再水化时间是水温40℃时的50%... 采用粒径分析法研究全脂乳粉再水化过程中的粒径变化以及再水化温度(30、40、50℃)、乳粉粒径对全脂乳粉再水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脂乳粉的再水化受水化温度和乳粉粒径大小的影响,当水化温度为50℃时,再水化时间是水温40℃时的50%,且不足水温30℃时再水化时间的7.5%;同种加工工艺下的全脂乳粉,粒径越高其再水化时间越短,且粒径分布不同的全脂乳粉同种条件水化后其粒径分布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分析 全脂乳粉 粒径分布 再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剂和再水化剂对冷冻干燥保存的生防菌YT11的存活率及生防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詹祎 王云鹏 郭坚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114,共5页
本文研究了多种保护剂和再水化剂对生防菌成团泛菌Pantoea ananatis菌株YT11在冷冻干燥保存中存活率的影响,比较了不同保存温度对YT11贮藏稳定性和生防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5%蔗糖是最佳的保护剂,冷冻干燥后菌株YT11存活率达90%以上。... 本文研究了多种保护剂和再水化剂对生防菌成团泛菌Pantoea ananatis菌株YT11在冷冻干燥保存中存活率的影响,比较了不同保存温度对YT11贮藏稳定性和生防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5%蔗糖是最佳的保护剂,冷冻干燥后菌株YT11存活率达90%以上。以5%蔗糖作保护剂时,5%脱脂奶粉为最佳再水化剂,菌株YT11复苏率达100%。贮藏试验结果表明,4℃贮存的冷冻干燥粉剂的菌株存活率显著高于22℃下的存活率。对保存24周后的菌剂进行温室生防试验,结果显示,4℃和22℃下保存的菌剂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分别达到71.57%和50.98%。因此,以5%蔗糖为保护剂和5%脱脂奶粉为再水化剂,对成团泛菌菌株YT11进行冷冻干燥处理,再将冷冻干燥后的菌株于4℃贮存,可有效保证生防菌的生防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干燥保护剂 再水化 成团泛菌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化硅酸镁脱水相再水化特性
13
作者 李兆恒 周仁琦 马玉玮 《广东水利水电》 2022年第7期1-7,共7页
采用XRD、热分析、扫描电镜和抗压强度等方式,研究了水化硅酸镁(M-S-H)在不同煅烧温度下(200℃、500℃、700℃和900℃)脱水相组成和再水化后的产物、微观结构变化及力学性能再生性。实验结果表明:煅烧温度较低时M-S-H脱水相反应产物主要... 采用XRD、热分析、扫描电镜和抗压强度等方式,研究了水化硅酸镁(M-S-H)在不同煅烧温度下(200℃、500℃、700℃和900℃)脱水相组成和再水化后的产物、微观结构变化及力学性能再生性。实验结果表明:煅烧温度较低时M-S-H脱水相反应产物主要为MgO、Mg(OH)_(2)、M-S-H凝胶与少量硅酸镁结晶相,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试样水分蒸发,产物发生转变,Mg(OH)_(2)和M-S-H凝胶含量减少,MgO、MgSiO_(3)和Mg_(2)SiO_(4)含量增加。900℃左右M-S-H凝胶已经消失,此时反应产物活性最低。对脱水相再水化产物进行研究,M-S-H脱水相发生了再水化,产物得到了恢复,养护至一定龄期的试样结构致密并具备一定的抗压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硅酸镁 脱水相 再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干再水化血小板结构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晶 张莹莹 +4 位作者 杜忻 陈火玲 杨南 张晓丽 尹金凤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4年第5期523-525,共3页
目的探索血小板冻干保存及再水化后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过期的冻干再水化血小板为实验对象,以新鲜血小板作为对照,分别用血小板计数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血小板聚集仪和三色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的回收率、稳定性、形态、超... 目的探索血小板冻干保存及再水化后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过期的冻干再水化血小板为实验对象,以新鲜血小板作为对照,分别用血小板计数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血小板聚集仪和三色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的回收率、稳定性、形态、超微结构、聚集反应和膜表面糖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血小板回收率为49.36%,且随着血小板放置时间的延长,血小板回收率逐渐下降,血小板透光性较差,分泌颗粒数目较少。实验组凝血酶、ADP、胶原及瑞斯托霉素的最大聚集率均与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凝血酶作用后CD62p再表达率为44.02%,显著低于对照组70.31%(P<0.05),PAC-1再表达率为38.90%,显著低于对照组65.28%(P<0.05)。结论过期血小板冻干再水化后的恢复率较低,稳定性较差,结构和功能均低于新鲜血小板,但冻干再水化血小板仍具有一定的活性,为新鲜血小板的冻干保存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冻干再水化 结构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浆体脱水相及再水化的研究
15
作者 魏小胜 肖莲珍 《湖南建材》 1991年第5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沸石 脱水 再水化 水泥 煅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水化作用对超高性能混凝土基体显微结构和水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安明喆 刘亚州 +2 位作者 张戈 王月 余自若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22-1731,共10页
通过开展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基体的再水化试验,测试了不同再水化时间水泥石的化学结合水量、试件膨胀率和抗压强度,基于Krstulovi?–Dabi?的水泥水化动力学和水泥水化微观信息,建立了再水化模型,同时结合微观形貌变化和孔结构变化,基... 通过开展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基体的再水化试验,测试了不同再水化时间水泥石的化学结合水量、试件膨胀率和抗压强度,基于Krstulovi?–Dabi?的水泥水化动力学和水泥水化微观信息,建立了再水化模型,同时结合微观形貌变化和孔结构变化,基于建立的模型,分析了再水化作用对其水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低水灰比(0.15~0.30)范围内,水灰比越低,再水化结合水量在前期越大,后期反而越小;再水化过程中,试件膨胀率随水灰比的降低呈增大趋势;不同水灰比水泥石的抗压强度随再水化时间的增长呈增大和减小交替出现的趋势。根据再水化模型计算的水泥水化度模型预测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模拟UHPC基体的再水化过程。水灰比0.30水泥石较大的水泥水化速率导致其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增长幅度。再水化前期,水泥水化速率快,再水化产物不断填补水泥石内部初始孔隙,后期水泥水化速率缓慢,再水化产物体积膨胀导致水泥石出现微裂缝,UHPC基体性能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再水化作用 水化模型 水稳定性 水灰比
原文传递
磷石膏对水泥浆脱水相再水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水中和 霍涛 +2 位作者 孙涛 王桂明 侯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6-29,共4页
采用初、终凝时间,抗压强度试验,对不同磷石膏掺量下经550℃热处理得到的水泥浆脱水相的再水化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XRD、SEM等测试手段测定了矿物组成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磷石膏的加入使得浆体凝结时间延长,显著地改善了其工作性... 采用初、终凝时间,抗压强度试验,对不同磷石膏掺量下经550℃热处理得到的水泥浆脱水相的再水化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XRD、SEM等测试手段测定了矿物组成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磷石膏的加入使得浆体凝结时间延长,显著地改善了其工作性能;同时,随着磷石膏掺量的增加,抗压强度呈上升趋势,并在掺量为8%时达到最大值。微观测试表明:磷石膏-水泥浆脱水相复合胶凝材料体系的主要水化产物是钙矾石、CSH凝胶等,且钙钒石和CSH凝胶相互交织形成密实的网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浆脱水相 磷石膏 再水化 钙钒石
原文传递
利用超声波法对再生胶凝材料早期水化性能的研究
18
作者 贾雪丽 万惠文 苏彪 《建材世界》 2011年第1期15-17,25,共4页
采用化学结合水含量测试法研究了水泥不同水灰比在不同水化龄期的水化程度,以及硬化浆体在650℃高温处理后的脱水程度,进而利用超声波波速法对脱水相的再水化过程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再生胶凝材料(脱水相)具有和水泥类似的水化过程,... 采用化学结合水含量测试法研究了水泥不同水灰比在不同水化龄期的水化程度,以及硬化浆体在650℃高温处理后的脱水程度,进而利用超声波波速法对脱水相的再水化过程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再生胶凝材料(脱水相)具有和水泥类似的水化过程,但水化放热多,水化速度和凝结时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胶凝材料 化学结合水 再水化 超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esys非融合术后腰椎节段放射学改变及椎间盘再水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园桐 镇万新 +4 位作者 杨大志 高国勇 刘俊良 林二虎 王庆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173-1178,共6页
[目的]分析Dynesys动态固定术后腰椎节段的放射学变化和残留椎间盘的再水化现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接受Dynesys动态固定的38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0 d,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 [目的]分析Dynesys动态固定术后腰椎节段的放射学变化和残留椎间盘的再水化现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接受Dynesys动态固定的38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0 d,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采用腰椎X线片测量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利用腰椎MRI计算手术节段椎间盘平均标准椎间盘信号(calibrated disc signal,CDS)。[结果]38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5.11±6.9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手术前后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较手术前后均明显降低(P〈0.05)。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后缘高度较手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平均丢失(10.34±9.81)%。下位邻近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均无显著变化。手术节段屈伸ROM比术前明显减少(P〈0.05),但仍保留术前ROM的64.11%;相邻节段及腰椎整体ROM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例患者接受腰椎MRI复查,平均CDS由术前(42.74±13.15)%改善至(47.69±1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Dynesys非融合术后残留椎间盘出现再水化,表明其可能具有促进退变椎间盘修复的作用。该系统保留了固定节段一定ROM,不引起邻近节段过度活动。但是术后存在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以及上位邻近节段代偿性前凸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ESYS 非融合 动态固定 椎间盘再水化 自我修复
原文传递
复合型再生建筑砂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宇 刘凤轩 +1 位作者 王维华 阎超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8-100,共3页
探讨利用废弃水泥砂浆的有效再生利用途径。经400—800℃热处理后,水泥砂浆形成水泥水化产物的脱水相和砂子的混合物。根据水泥水化产物脱水相具有再水化能力的特点,结合粉煤灰、磷石膏等矿物材料的化学反应特性,组成一个新的胶凝材料... 探讨利用废弃水泥砂浆的有效再生利用途径。经400—800℃热处理后,水泥砂浆形成水泥水化产物的脱水相和砂子的混合物。根据水泥水化产物脱水相具有再水化能力的特点,结合粉煤灰、磷石膏等矿物材料的化学反应特性,组成一个新的胶凝材料体系。在少量化学和矿物助剂的作用下,利用该胶凝材料体系和原砂浆中的砂子可直接制成满足使用要求的建筑干混砂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产物脱水相 再水化 干混砂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