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内容·路径:网络微短剧的再媒介化
1
作者 谭巳卉 李洋 《新媒体研究》 2025年第2期92-97,共6页
研究采用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网络微短剧为研究对象,探讨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介变迁与传播特色。研究认为,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不同媒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新媒介对旧媒介的内容、形式和结构进行了再造,实现了媒介特性... 研究采用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网络微短剧为研究对象,探讨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介变迁与传播特色。研究认为,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不同媒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新媒介对旧媒介的内容、形式和结构进行了再造,实现了媒介特性的再媒介化。网络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形态,融合短视频和网络影视剧的特点进行再造,在建构自身传播特色的同时,又适应了当下媒介环境与用户消费内容的变迁。网络微短剧的传播主体、内容及路径共同构成其传播策略并凸显其传播特色。这些要素在持续演变中已逐渐与其他网络影视剧形成了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短剧 再媒介化 媒介融合 传播策略 视听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焕新:非遗的“再媒介化”创新传播——以《新生万物》为例
2
作者 孔钰钦 《未来传播》 2025年第1期83-90,共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再媒介化”传播成为可被传承的文化记忆。近年来,一批现象级优质非遗文化节目涌现,为非遗的媒介传播实践带来新面貌,赋予新能量,打开新可能。文本结构、传播结构、消费结构共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再媒介化”传播成为可被传承的文化记忆。近年来,一批现象级优质非遗文化节目涌现,为非遗的媒介传播实践带来新面貌,赋予新能量,打开新可能。文本结构、传播结构、消费结构共同构成了立体化的非遗“再媒介化”创新传播实践结构。结合非遗焕新项目《新生万物》的具体实践,提出非遗焕新的具体路径,即“再媒介化”语态创新实现非遗文化记忆内容的时空贯通、“再媒介化”场景创新实现非遗文化记忆场所的立体拓展、“再媒介化”价值创新实现非遗文化记忆意涵的时代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非物质文遗产 再媒介化 非遗焕新节目 创新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唱诗班》:再媒介化视角下中国古诗词文化传播的创新叙事
3
作者 林心瑶 赵千禧 《视听》 2025年第5期50-53,共4页
数字时代,动画作品利用多种媒介重新让诗歌言志是再媒介化的过程。《中国唱诗班》作为传播古诗词文化的新载体,通过再媒介化方式,以古诗词为引,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利用多媒介互动突破文字媒介的局限,构建诗画美学。该作品以嘉定... 数字时代,动画作品利用多种媒介重新让诗歌言志是再媒介化的过程。《中国唱诗班》作为传播古诗词文化的新载体,通过再媒介化方式,以古诗词为引,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利用多媒介互动突破文字媒介的局限,构建诗画美学。该作品以嘉定名人雅士为故事蓝本,从背景、人物、情节、主题四方面扩展叙事,实现了与年轻受众的情感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媒介化 古诗词传播 动画媒介 《中国唱诗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小说到动漫:网络文学再媒介化如何影响青少年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4
作者 黄俊 何兴舟 《北京青年研究》 2024年第1期74-83,共10页
网络文学改编已成为动漫生产的主要来源,对作品受众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受众的态度和行为生成机制,为网络文学再媒介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从文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跨学科视角出发,依托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认知情感个性... 网络文学改编已成为动漫生产的主要来源,对作品受众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受众的态度和行为生成机制,为网络文学再媒介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从文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跨学科视角出发,依托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认知情感个性系统理论为框架,借助豆瓣动漫剧评文本对网络文学改变动漫的受众态度和行为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建构了相应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网络文学改编动漫的受众态度和行为形成机制基本遵循了“情景→认知→情感→行为”这一路径。情景包括动漫内部情景和社会外部情景,受众的认知分为自致性认知和他致性认知,受情景和认知情感单元的刺激,受众会产生反哺市场、精神参与、情感表达、社交互动、行为纠偏等行为。研究成果能帮助评估网络文学IP改编产品的市场受众态度和行为走向,为网络文学再媒介化的实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漫 网络文学 再媒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媒介化:数字策展的跨文化记忆建构——以CGTN《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为例
5
作者 金玉萍 隋翔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4年第1期14-26,共13页
2023年,CGTN面向全球推出了数字策展节目《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运用数字化媒介技术复活了蕴藏在宋画中的千年文化记忆,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的范例。本文研究《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如何通过对宋画的再媒介化... 2023年,CGTN面向全球推出了数字策展节目《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运用数字化媒介技术复活了蕴藏在宋画中的千年文化记忆,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的范例。本文研究《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如何通过对宋画的再媒介化而实现跨文化记忆建构。研究发现,在媒介形态维度,数字策展呈现出流动性特征,拓展了文化记忆的媒介类型;在媒介内容维度,重塑生活记忆、审美记忆和思想记忆以达成情感共通、精神共鸣和价值共享;在媒介形式维度,基于“形象再造—仪式生产—空间拓展”的逻辑实现文化记忆的边界跨越。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媒介化,数字策展为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进行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记忆 数字策展 《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 再媒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媒介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理解与传播
6
作者 薛翔 高贵武 《新闻爱好者》 CSSCI 2024年第10期23-27,共5页
作为文化传播中介的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具有多重社会意义。梳理传统文化媒介化生存的变迁动态,从内容、技术、平台三方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进而提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 作为文化传播中介的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具有多重社会意义。梳理传统文化媒介化生存的变迁动态,从内容、技术、平台三方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进而提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的核心逻辑——“再媒介化”,即巧用具象与联结、跨媒介融通联动、激发情感共鸣,打造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社会文化的交流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 再媒介化 跨文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媒介化视域下网络微短剧对文化记忆的建构——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菲 《视听》 2024年第8期68-71,共4页
随着新媒介的蓬勃发展,网络微短剧的出现不断塑造着大众的感知,同时参与着人们文化记忆的建构。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内容再媒介化、叙事再媒介化、传播再媒介化,将观众引入了一个充满情感、思考和认同的文化领域,不断激发... 随着新媒介的蓬勃发展,网络微短剧的出现不断塑造着大众的感知,同时参与着人们文化记忆的建构。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内容再媒介化、叙事再媒介化、传播再媒介化,将观众引入了一个充满情感、思考和认同的文化领域,不断激发和延续受众的文化记忆,引起大众对海外文物归家与保护的热议,开辟了一条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再媒介化 网络微短剧 《逃出大英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再媒介化理论的有声出版——以漓江出版社为例
8
作者 张津理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9-52,共4页
在互联网时代的融合出版生态下,新兴出版业态的内在逻辑可用“再媒介化”理论来诠释,即新媒介对旧媒介既有抹除、剥离,又有依存、传承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新旧媒介在此理论下互斥而又共融,传统出版向融合出版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印证... 在互联网时代的融合出版生态下,新兴出版业态的内在逻辑可用“再媒介化”理论来诠释,即新媒介对旧媒介既有抹除、剥离,又有依存、传承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新旧媒介在此理论下互斥而又共融,传统出版向融合出版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理论。基于再媒介化的传播特性,漓江出版社在有声出版物领域已有一定的编辑实践经验,基于再媒介化对有声出版物赋能,具体表现为流程再造、内容重塑、媒介聚合等,为其他出版社开展有声出版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媒介化 融合出版 有声出版物 编辑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媒介化的裂隙与角力:《繁花》戏剧、电视剧的跨媒介转换与转换逻辑
9
作者 杨鹏鑫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5,共11页
2011-2012年,金宇澄创作出小说《繁花》,十余年之后,由其引发的巨大回响,应是作者始料未及之事。国际艺术电影界享有盛誉的导演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掀起了广泛讨论,是中国2023年末、2024年初最大传播面、最高讨论度的文化事件... 2011-2012年,金宇澄创作出小说《繁花》,十余年之后,由其引发的巨大回响,应是作者始料未及之事。国际艺术电影界享有盛誉的导演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掀起了广泛讨论,是中国2023年末、2024年初最大传播面、最高讨论度的文化事件之一。文学借水行舟,倚影像而重获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卫 再媒介化 电视剧 《繁花》 媒介转换 传播面 转换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即IP:数字文旅地方意象的再媒介化
10
作者 王少群 周大勇 《传媒》 CSSCI 2024年第23期88-90,共3页
文化创意是文旅发展重要的新质生产力,其中,IP始终是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发展的核心。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创意向城市空间扩展,媒介化的空间生产重构了文化消费机制,数字文旅成为新的增长点。城市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具有天然的文化价值... 文化创意是文旅发展重要的新质生产力,其中,IP始终是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发展的核心。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创意向城市空间扩展,媒介化的空间生产重构了文化消费机制,数字文旅成为新的增长点。城市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具有天然的文化价值和技术契合性。以城市作为IP符合IP生长的周期规律,同时丰厚的城市文化资源为地方意象的再媒介化提供了“内容”,城市媒介所具有的“元媒介”性质解蔽了文化旅游的“栖居”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旅 城市文 IP 地方意象 再媒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爱玲作品的再媒介化与再经典化
11
作者 杨蓥莹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30-140,共11页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张爱玲既成为跨媒介改编的热点,也在大众娱乐消费的喧闹中渐趋隐身。围绕张爱玲创作的阐释一直存在女性观、爱情观和历史观三个普遍性误读,而透视香港地区导演许鞍华对其作品的几度改编,不难发现处在...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张爱玲既成为跨媒介改编的热点,也在大众娱乐消费的喧闹中渐趋隐身。围绕张爱玲创作的阐释一直存在女性观、爱情观和历史观三个普遍性误读,而透视香港地区导演许鞍华对其作品的几度改编,不难发现处在新媒介语境下的文学再媒介化并不以内容稳定性的强调为核心,比忠实原作更重要的是对原作的慎重理解,是对过往某些“约定俗成”的误读的重析。无论是文学再媒介化还是再经典化,都要经受时代的牵引和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再媒介化 经典 症候阅读 时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幻想之再媒介化——对再媒介化理论的反思
12
作者 许丽霞 陆羽婕 《青年记者》 2024年第5期84-90,共7页
媒介的发展并非单一、静止和线性的,而是不断再媒介化的过程。既有的再媒介化理论强调媒介是新旧媒介的再媒介化,却未能关注尚未存在的幻想媒介。是以,将媒介考古学的“幻想媒介”概念引入再媒介化理论是必要且可行的。再媒介化既包含... 媒介的发展并非单一、静止和线性的,而是不断再媒介化的过程。既有的再媒介化理论强调媒介是新旧媒介的再媒介化,却未能关注尚未存在的幻想媒介。是以,将媒介考古学的“幻想媒介”概念引入再媒介化理论是必要且可行的。再媒介化既包含既有媒介间(旧媒介和新媒介)的再媒介化,亦涉及幻想媒介,即既有媒介和幻想媒介是一种相互再媒介化的关系,其间的调适遵循超媒介性和无中介性的逻辑,朝着人性化趋势发展,不断模仿和复制甚至超越人类的感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再媒介化 既有媒介 幻想媒介 新旧媒介 媒介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媒介化”:古装网络剧审美空间的创新表达
13
作者 朱婧雯 《新媒体研究》 2024年第8期101-104,共4页
在古装网络剧的发展过程中,“再媒介化”创新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从数字技术赋能、网络媒介话语、文化记忆重构等多个方面,以现代化、大众化的内容生产方式,实现古装网络剧审美空间的创新表达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破圈... 在古装网络剧的发展过程中,“再媒介化”创新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从数字技术赋能、网络媒介话语、文化记忆重构等多个方面,以现代化、大众化的内容生产方式,实现古装网络剧审美空间的创新表达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破圈,进一步推动受众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共情与审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媒介化 古装网络剧 审美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媒介化的认知重构:碎片化电影对儿童异化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李佳康 《科技传播》 2024年第13期6-9,15,共5页
基于再媒介化理论视角,采用非碎片化电影、碎片化电影的组间实验研究(N=50),探讨碎片化电影对儿童注意力、工作记忆以及信息加工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非碎片化电影,碎片化电影为儿童带来的是过度注意与分散注意的双重体验,对儿... 基于再媒介化理论视角,采用非碎片化电影、碎片化电影的组间实验研究(N=50),探讨碎片化电影对儿童注意力、工作记忆以及信息加工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非碎片化电影,碎片化电影为儿童带来的是过度注意与分散注意的双重体验,对儿童的工作记忆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对信息加工速度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碎片化电影会导致儿童物质身体转向,消解长时记忆,促使感觉记忆占据认知机制的主导地位,进而影响儿童线性、逻辑的思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片电影 再媒介化 儿童 认知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的在场——拼贴艺术的再媒介化
15
作者 庄李莉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8期67-70,共4页
拼贴艺术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不断引入新的媒介元素,新媒介不断从旧媒介中获得部分形式和内容,打破原有形象的可读性,将其能指碎片化而聚焦其所指。拼贴艺术中将新媒介加在旧媒介之上进行创作的过程及方式是“再媒介化”的表现。本文从... 拼贴艺术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不断引入新的媒介元素,新媒介不断从旧媒介中获得部分形式和内容,打破原有形象的可读性,将其能指碎片化而聚焦其所指。拼贴艺术中将新媒介加在旧媒介之上进行创作的过程及方式是“再媒介化”的表现。本文从图像媒介发展史的角度出发,针对拼贴艺术的“再媒介化”现象进行解读,探讨其背后成因及发展过程,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媒介 拼贴艺术 再媒介化 物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质性·再媒介化·社会建构:观影截屏的媒介实践逻辑
16
作者 张为 《传媒论坛》 2024年第22期11-14,共4页
伴随流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截屏对用户观影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以屏幕界面的物质性为出发点,考察截屏技术与流媒体平台、应用程序系统相互嵌套生成的可供性。截屏的再媒介化方式体现在汲取各种资源要素以改造自身形态... 伴随流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截屏对用户观影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以屏幕界面的物质性为出发点,考察截屏技术与流媒体平台、应用程序系统相互嵌套生成的可供性。截屏的再媒介化方式体现在汲取各种资源要素以改造自身形态,呈现多重图像-文本关系的结构性话语方式,征用其他媒介信息所携带的符码意义,产生跨越原电影文本的意义增殖。在日常生活媒介化的社交图景中,截屏不断延伸人们的观影行为,塑造媒介实践在微观层面的社会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屏 媒介实践 物质性 再媒介化 社会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媒介化视角下对AR视听内容媒介功能的考察
17
作者 张烨 《现代视听》 2024年第4期51-54,共4页
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背景下,AR视听内容凭借其在场景生产、交互叙事以及情境建构等方面体现出的媒介功能,成为推动全媒体视听内容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再媒介化作为当代媒介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以其为视角考察AR视听内容的媒介功... 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背景下,AR视听内容凭借其在场景生产、交互叙事以及情境建构等方面体现出的媒介功能,成为推动全媒体视听内容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再媒介化作为当代媒介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以其为视角考察AR视听内容的媒介功能及其内涵,不仅可以探析由AR技术驱动的媒介创新路径,也可以丰富AR视听内容在当代媒介实践场域中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视听内容 再媒介化 场景生产 交互叙事 情境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舞蹈艺术再媒介化的几点思索
18
作者 孙琪轩 《新校园》 2024年第5期76-77,共2页
进入全球化、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条件、新哲学文化氛围以及媒介技术持续革新的背景,促使声音、文字、图像、数据等各种艺术媒介跳出本位,从旧有媒介获得部分形式与内容,继承具体的理论与意识形态特征,催生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的艺术媒... 进入全球化、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条件、新哲学文化氛围以及媒介技术持续革新的背景,促使声音、文字、图像、数据等各种艺术媒介跳出本位,从旧有媒介获得部分形式与内容,继承具体的理论与意识形态特征,催生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的艺术媒介以及新的艺术内容生产模式和欣赏效应。这无疑打破了过去单一媒介传播效应和受众的限制,就此,艺术的空间圈层、时间变量与文化身份的现实互动愈加频繁,新旧两种媒介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传播 媒介技术 时间变量 数字时代 形式与内容 艺术媒介 舞蹈艺术 再媒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体融合时代电视产业的再媒介化研究
19
作者 赵婧一 《声屏世界》 2024年第17期5-7,共3页
在媒体融合时代,“电视之死”假说因内容限制、技术过时和用户体验不佳而广泛被讨论。当前,电视产业的再媒介化表征在多屏互动技术、平台和终端多样性以及技术与内容创新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综合发展和多媒介的融合使得电视... 在媒体融合时代,“电视之死”假说因内容限制、技术过时和用户体验不佳而广泛被讨论。当前,电视产业的再媒介化表征在多屏互动技术、平台和终端多样性以及技术与内容创新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综合发展和多媒介的融合使得电视节目也必须适应碎片化的传播时代,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再媒介化展示电视产业的韧性和适应能力。未来,电视产业必须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实现“电视不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媒介化 媒介融合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媒介化视角下文化类微短剧的传播策略
20
作者 胡泽方 《声屏世界》 2024年第17期74-76,共3页
文章基于再媒介化视角,对网络微短剧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发展文化类微短剧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契合文化类微短剧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路径方面的发展策略,使文化类微短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以及国际传播的新渠道... 文章基于再媒介化视角,对网络微短剧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发展文化类微短剧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契合文化类微短剧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路径方面的发展策略,使文化类微短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以及国际传播的新渠道,助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媒介化 类微短剧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