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菌唑及其复配剂对河南省假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及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室内防效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鑫雨 高续恒 +2 位作者 钱乐 姜佳 刘圣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1-789,共9页
主要由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真菌病害。为明确叶菌唑对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菌的抑制活性,测定了叶菌唑对从供试的219株菌株中随机选取的3株菌株(JY2208、HB2201和XC2116)不同... 主要由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真菌病害。为明确叶菌唑对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菌的抑制活性,测定了叶菌唑对从供试的219株菌株中随机选取的3株菌株(JY2208、HB2201和XC2116)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以及叶菌唑分别与咪鲜胺、氰烯菌酯、氟啶胺和咯菌腈按质量比5:1、3:1、1:1、1:3和1:5复配对菌株JY2208的联合毒力;采用胚芽鞘接种法测定了叶菌唑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室内防效。结果显示:叶菌唑对3株假禾谷镰孢菌JY2208、HB2201和XC2116菌株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EC50值分别为(0.0397±0.0035)、(0.9549±0.1152)、(0.6114±0.0393)及(0.0235±0.0015)μg/mL;叶菌唑对219株假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范围为0.0207~0.0839μg/mL,平均EC50值为(0.0406±0.0114)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可作为河南省假禾谷镰孢菌对叶菌唑的敏感性基线。叶菌唑与咪鲜胺、氰烯菌酯、氟啶胺以及咯菌腈复配的增效系数(SR)范围为0.51~2.32,不同组合、不同配比的复配剂均表现为相加作用或增效作用,表明叶菌唑可以与咪鲜胺、氰烯菌酯、氟啶胺、咯菌腈复配使用。其中,当叶菌唑与氟啶胺按质量比5:1复配时,增效作用最强,SR为2.32。8%叶菌唑悬浮剂与50%氟啶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质量比5:1复配,在80μg/mL剂量下,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室内防治效果达100%。该研究结果可为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禾谷镰孢菌 小麦茎基腐病 复配剂 活性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假禾谷镰孢菌的LZ-7菌株筛选、 鉴定及其生防潜能
2
作者 张梦宁 朱文亭 +5 位作者 张时雨 赵培怡 王子明 施艳 陈琳琳 李洪连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8-626,共9页
【目的】从土壤中分离和筛选能够拮抗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假禾谷镰孢菌的细菌菌株,鉴定其种类,分析其生防潜能。【方法】将采自西藏林芝自然生境树木根围的土壤,用无菌水溶解后取上清液,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细菌纯化后在PDA平板... 【目的】从土壤中分离和筛选能够拮抗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假禾谷镰孢菌的细菌菌株,鉴定其种类,分析其生防潜能。【方法】将采自西藏林芝自然生境树木根围的土壤,用无菌水溶解后取上清液,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细菌纯化后在PDA平板上与假禾谷镰孢菌进行对峙培养,筛选拮抗假禾谷镰孢菌的菌株;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的系统进化分析鉴定生防菌株的种类;利用土壤接种方法,测定生防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苗期小麦茎基腐病的生防潜能;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生防菌株对其他病原真菌的抑菌谱。【结果】分离筛选获得一株拮抗假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细菌LZ-7,该菌株对假禾谷镰孢菌菌落的抑制率为52.3%。LZ-7菌株具有产淀粉酶、纤维素酶、脲酶和明胶酶的能力,能利用多种碳源,其16S rDNA序列与娄彻氏链霉菌聚在同一分支,被鉴定为娄彻氏链霉菌。LZ-7菌株的发酵液处理小麦种子后,苗期茎基腐病的病情指数降低了58.4%。此外,菌株LZ-7对禾谷镰孢菌和麦根腐平脐蠕孢等植物病原真菌也具有明显的拮抗活性。【结论】在青藏高原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娄彻氏链霉菌LZ-7,拮抗假禾谷镰孢菌的生长,对小麦茎基腐病具有良好防治潜能,具备作为小麦茎基腐病生防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孢菌 娄彻氏链霉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假禾谷镰孢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3
作者 时曼丽 袁璋 +2 位作者 马吉坡 徐青 张明辉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11期129-132,共4页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多种镰孢菌引起的世界性土传病害,目前已成为中国黄淮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和免耕少耕模式的推广,同时受到气候变暖、抗茎基腐病品种少、专化型药剂缺乏等因素影响,小麦茎基腐病呈逐年快速加重的趋...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多种镰孢菌引起的世界性土传病害,目前已成为中国黄淮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和免耕少耕模式的推广,同时受到气候变暖、抗茎基腐病品种少、专化型药剂缺乏等因素影响,小麦茎基腐病呈逐年快速加重的趋势,造成小麦减产和毒素积累,极大地威胁了河南省粮食生产安全和人畜健康。本文作者综述了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的生长特点、侵染循环、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小麦茎基腐病高效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假禾谷镰孢菌 茎基腐病 发生 防治 研究进展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禾谷镰孢菌产孢条件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陆宁海 张强 +4 位作者 杨蕊 霍云凤 郎剑锋 石明旺 陈锡岭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53-758,共6页
为了摸索假禾谷镰孢菌最佳的产孢条件,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光照、温度以及pH值等条件下对假禾谷镰孢菌的产孢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孢菌最适宜产孢培养基为PSA培养基和麦芽糖培养基,以麦芽糖作为碳源,产孢量最大;以... 为了摸索假禾谷镰孢菌最佳的产孢条件,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光照、温度以及pH值等条件下对假禾谷镰孢菌的产孢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孢菌最适宜产孢培养基为PSA培养基和麦芽糖培养基,以麦芽糖作为碳源,产孢量最大;以硫酸铵作为氮源、麦芽糖为碳源、光暗交替有利于病原菌产孢;25℃时产孢量最大,为产孢最适温度;在微碱性条件产孢量较好。综上所述,假禾谷镰孢菌最佳的产孢条件是:PSA培养基或麦芽糖培养基,以硫酸铵为氮源,以麦芽糖为碳源,微碱性,25℃光暗交替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禾谷镰孢菌 培养基 碳源 氮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禾谷镰孢菌的分离及其对小麦茎基部和穗部的致病力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宋嘉庆 潘鑫 +4 位作者 闫书味 代君丽 高飞 李洪连 张晓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75-1581,共7页
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是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为比较假禾谷镰孢菌对小麦茎基部和穗部的致病力,选取实验室前期分离并保存的272个假禾谷镰孢菌菌株,通过室内小麦苗期茎基部接种法和田间扬花期穗部单... 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是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为比较假禾谷镰孢菌对小麦茎基部和穗部的致病力,选取实验室前期分离并保存的272个假禾谷镰孢菌菌株,通过室内小麦苗期茎基部接种法和田间扬花期穗部单花滴注接种法对其进行致病力检测。室内苗期茎基部接种结果显示,强、中等和弱致病力的菌株分别有109、137和26个。选择在小麦苗期茎基部表现为强、中等和弱致病力的菌株各17个,通过田间穗部单花滴注接种法检测其对小麦穗部的致病力,结果表明,51个菌株在小麦穗部均可致病,并引起不同程度的枯白穗症状,其中强、中等和弱致病力菌株分别有18、21和12个。进一步对小麦茎基部和穗部的致病力进行比较,发现同一菌株对小麦茎基部和穗部的致病力没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假禾谷镰孢菌 茎基腐病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介导的假禾谷镰孢菌GFP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2
6
作者 闫佩瑶 张莉 +2 位作者 王明玉 于海涛 于金凤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0-95,共6页
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pseudograminearum)是引起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研究假禾谷镰孢菌的侵染机制,可为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将GFP基因导入假禾... 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pseudograminearum)是引起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研究假禾谷镰孢菌的侵染机制,可为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将GFP基因导入假禾谷镰孢菌中获得转化菌株,经PCR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该菌株可稳定遗传;致病力测定发现,GFP转化菌株致病力未减弱。转化菌株侵染试验表明,种衣剂包衣处理可有效防止小麦幼苗被假禾谷镰孢菌侵染;相比10、15℃,20℃条件更有利于假禾谷镰孢菌侵入。本研究建立的PEG介导的假禾谷镰孢菌遗传转化体系,可用于该菌致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标记菌株可用于病菌侵入、田间消长动态、侵染循环等病菌发生规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禾谷镰孢菌 PEG介导 绿色荧光蛋白(GFP)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假禾谷镰孢菌对氟环唑的敏感性 被引量:4
7
作者 侯颖 辛赫文 +3 位作者 张馨 范鑫诺 刘圣明 徐建强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7-316,共10页
为了解河南省假禾谷镰孢菌对氟环唑的敏感性,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环唑对2019年从河南省16个地市分离的100株假禾谷镰孢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氟环唑对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EC_(50)值为0.0024~0.5054μg·mL^(-1),EC_(50)平... 为了解河南省假禾谷镰孢菌对氟环唑的敏感性,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环唑对2019年从河南省16个地市分离的100株假禾谷镰孢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氟环唑对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EC_(50)值为0.0024~0.5054μg·mL^(-1),EC_(50)平均值为(0.1093±0.0957)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89株供试菌株位于相应的主峰范围内,敏感性频率分布为连续单峰曲线,将其EC_(50)平均值为(0.0821±0.0468)μg·mL^(-1)作为假禾谷镰孢菌对氟环唑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地市菌株对氟环唑的敏感性差异较小,各地市菌株EC_(50)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0508~0.2968μg·mL^(-1);同一地市菌株对氟环唑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商丘虞城最不敏感菌株的EC_(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210.58倍。聚类分析表明:河南省假禾谷镰孢菌对氟环唑的敏感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关联性。氟环唑对假禾谷镰孢菌的毒力与吡唑醚菌酯、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多菌灵、氰烯菌酯及戊唑醇毒力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氟环唑拌种阻碍小麦生长,对其根长、株高及鲜质量均有抑制作用。温室试验中,12.5%氟环唑悬浮剂有效浓度为150μL·mL^(-1)时喷雾防效最高,达到60.18%;离体试验中,治疗性喷雾,不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小麦生长无影响,12.5%氟环唑悬浮剂有效浓度为150μL·mL^(-1)时防效最高,达到79.78%。本研究结果为氟环唑应用于小麦茎基腐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为病原菌对药剂的敏感性监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假禾谷镰孢菌 氟环唑 丝生长速率法 敏感性 防效
原文传递
假禾谷镰孢菌细胞自噬相关基因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琳琳 耿雪晶 +3 位作者 马宇明 王利民 施艳 李洪连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7-364,共8页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一类包含多种进化保守的Atgs蛋白参与的蛋白质降解途径,该途径也参与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产孢、孢子萌发和致病性过程。本研究利用模式物种已知的Atg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假禾谷镰孢菌中鉴定到29个Atgs,分属29种...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一类包含多种进化保守的Atgs蛋白参与的蛋白质降解途径,该途径也参与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产孢、孢子萌发和致病性过程。本研究利用模式物种已知的Atg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假禾谷镰孢菌中鉴定到29个Atgs,分属29种不同蛋白类型。细胞自噬核心调控机制相关蛋白Atg1、Atg6、Atg8和Atg9的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Atgs在丝状真菌间非常保守,符合物种进化的特点。通过假禾谷镰孢菌跟亲和与非亲和寄主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与菌丝阶段相比26个Fp Atgs在侵染阶段的表达发生改变,其中Fp Atg1、2、3、4、5、7、8、9、13、22、23、28和Fp Vps34在侵染初期和中后期均诱导表达;Fp Atg6、14、17、20、24、29和Fp Vps15在侵染初期和中后期表达量均降低;Fp Atg10、11除在非亲和互作中后期表达量略有上调,其余阶段均显著下调表达;Fp Atg15、16在亲和互作初期诱导表达,其余阶段均下调表达;Fp Atg26、27在亲和互作初期下调表达,中后期诱导表达,而在非亲和互作初期表达量升高,到中后期下调表达。推测细胞自噬参与调控假禾谷镰孢菌的侵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禾谷镰孢菌 细胞自噬 Atg蛋白 基因鉴定 表达分析
原文传递
氟唑菌酰羟胺和戊唑醇对假禾谷镰刀菌联合毒力测定 被引量:4
9
作者 窦君霞 耿忠义 +1 位作者 赵京岚 孙国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3期136-139,共4页
为探明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对假禾谷镰刀菌联合毒力作用,进行高效药剂筛选,为设计药剂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泰安及周边地区病样上分离到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qum)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 为探明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对假禾谷镰刀菌联合毒力作用,进行高效药剂筛选,为设计药剂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泰安及周边地区病样上分离到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qum)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2种杀菌剂对假禾谷镰刀菌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对假禾谷镰刀菌的EC50分别为0.107、0.906 mg/L,说明氟唑菌酰羟胺对假禾谷镰刀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明显优于戊唑醇。在氟唑菌酰羟胺与戊唑醇的5个不同配比中,1:1配比的EC50最小,为0.157 mg/L;1:8配比的EC50最大,为0.303 mg/L。氟唑菌酰羟胺与戊唑醇的5个不同配比中的SR分别为1.22、1.54、1.85、1.98、1.63,其中,1:2、1:4、1:6、1:8混配组合的SR均大于1.5,表明上述4种混配组合对假禾谷镰刀菌均表现为增效作用,且1:6的增效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唑酰羟胺 戊唑醇 假禾谷镰孢菌 联合毒力测定 小麦茎基腐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对两种镰孢菌(Fusarium)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13
10
作者 邢小萍 张娅珂 +2 位作者 刘庆强 李冠楠 袁虹霞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58-1067,共10页
为掌握我国黄淮麦区主推或新近选育小麦品种对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的抗性水平,采用室内苗期接种法和田间穗期单花滴注接种法对黄淮麦区主推或新近选育的135份小麦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 为掌握我国黄淮麦区主推或新近选育小麦品种对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的抗性水平,采用室内苗期接种法和田间穗期单花滴注接种法对黄淮麦区主推或新近选育的135份小麦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中,对假禾谷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没有免疫(I)和高抗(HR)的品种。在室内苗期接种条件下,对假禾谷镰孢菌仅有3个品种表现中抗(MR),占供试品种的2.59%,表现感病(S)的品种有10个,占8.62%,103个小麦品种表现高感(HS),占88.79%;对禾谷镰孢菌表现中抗(MR)的小麦品种有23个,占供试的19.83%,表现感病(S)的品种有50个,占43.10%,43个品种表现高感(HS),占37.07%。在田间穗期单花滴注接种条件下,对假禾谷镰孢菌表现抗病(R)的品种有6个,占5.17%,表现中抗(MR)的品种有10个,占8.62%,表现中感(MS)的品种有62个,占53.45%,表现感病(S)的有34个,表现高感(HS)的有4个品种;对禾谷镰孢菌仅苏麦3号1个品种表现抗病(R,0.86%),囤麦127和丰德存1号表现中抗(MR,1.72%),37个品种表现中感(MS),49个品种表现感病(S),26个品种表现高感(HS)。供试小麦品种对两种镰孢菌不同时期的抗性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室内苗期接种条件下,抗假禾谷镰孢菌的品种少;而田间穗期单花滴注接种条件下,抗禾谷镰孢菌的品种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假禾谷镰孢菌 禾谷镰 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赤霉病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禾谷镰孢RPA-CRISPR/Cas12a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11
作者 卫艳珂 王强 +2 位作者 徐向明 胡小平 商文静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8-176,共9页
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是引起我国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对其精准、快速的检测有助于小麦茎基腐病的监测预警和精准防控。本研究基于F.pseudograminearum的NPS15基因,建立了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技术(RPA... 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是引起我国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对其精准、快速的检测有助于小麦茎基腐病的监测预警和精准防控。本研究基于F.pseudograminearum的NPS15基因,建立了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技术(RPA)结合CRISPR/Cas12a的快速检测体系,该体系在37℃恒温条件下,40 min内可完成对目标病原菌的检测,检测灵敏度可达10^(–3)pg/μL,检测结果可通过核酸试纸条颜色反应直观读取,具有特异、灵敏、快速等优点。经验证,该体系可从带菌土壤、种子以及发病植株等复杂样本中检测到目标病原菌,为在田间实时快速检测F.pseudograminearum提供了一种高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检测 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 CRISPR/Cas12a检测体系 假禾谷镰孢菌
原文传递
2022年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种群分离鉴定
12
作者 闫书味 白尼玛 +5 位作者 潘鑫 刘超洁 代君丽 李洪连 高飞 张晓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674,共8页
近年来,茎基腐病和赤霉病在中国黄淮麦区发生严重,对小麦产量及品质造成较大影响。各地报道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有所差异。为明确当前中国小麦主产区河南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变化情况,本研究对2022年采自河南省... 近年来,茎基腐病和赤霉病在中国黄淮麦区发生严重,对小麦产量及品质造成较大影响。各地报道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有所差异。为明确当前中国小麦主产区河南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变化情况,本研究对2022年采自河南省安阳、漯河、周口、南阳等8个不同生态区的小麦茎基腐病病株和赤霉病病穗进行了分离纯化,分别得到257和88株分离物。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小麦茎基腐病样品分离物中,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231株,占比89.88%;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23株,占比8.95%。赤霉病样品的分离物中,禾谷镰孢菌76株,占比86.36%;假禾谷镰孢菌10株,占比11.36%。2022年河南省所有采样地区的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均为假禾谷镰孢菌,赤霉病的优势病原菌仍为禾谷镰孢菌,但赤霉病样品分离物中假禾谷镰孢菌的占比有所增长,特别是在安阳、平顶山和漯河市的赤霉病样品中假禾谷镰孢菌的分离频率达到了1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赤霉病 假禾谷镰孢菌 禾谷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茎基腐病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立尚 朱统泉 +4 位作者 宋全昊 白冬 金艳 陈杰 宋佳静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4期188-190,共3页
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一直备受人们青睐,长期为我国居民提供多种营养补给。小麦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E、镁、磷等物质,是人类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年来常见的小麦病害,该病广泛分布于黄淮海麦区和长江中下游... 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一直备受人们青睐,长期为我国居民提供多种营养补给。小麦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E、镁、磷等物质,是人类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年来常见的小麦病害,该病广泛分布于黄淮海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也会给种植户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小麦茎基腐病主要由假禾谷镰孢菌侵染引起,难以防治。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能够避免或减轻病害发生的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孢菌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和山西省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14
作者 李佳琪 王彩叶 +11 位作者 奚柳芸 夏富丽 张嘉乐 李春莲 谢飞舟 尹祥杰 祁伟亮 朱艳天 袁凤平 康振生 韩德俊 曾庆东 《麦类作物学报》 2025年第4期528-535,共8页
为了解陕西和山西两省小麦茎基腐病害的病原菌种类组成及其致病力的差异,于2023年春季在这两个省份的35个采样点采集了663份具有茎基腐病症状的病株,对每个采样点随机选择的5株样品进行病菌分离,并开展了形态学及ITS和真菌毒素trichothe... 为了解陕西和山西两省小麦茎基腐病害的病原菌种类组成及其致病力的差异,于2023年春季在这两个省份的35个采样点采集了663份具有茎基腐病症状的病株,对每个采样点随机选择的5株样品进行病菌分离,并开展了形态学及ITS和真菌毒素trichothecene biosynthetic 1(Tri1)序列的分子鉴定,同时随机选取32份假禾谷镰孢菌进行小麦苗期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从175份培养物分离得到138株菌系,菌系的形态学及序列特征分析鉴定得到85株镰孢菌系,其中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72株(占比84.71%),三线镰孢菌F.tricinctum 7株(占比8.24%),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 3株(占比3.53%),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 2株(占比2.35%),拟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 1株(占比1.18%)。不同菌系之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利用本研究开发的Tri1基因特异性标记能够有效地区分假禾谷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由此可见,陕西和山西两省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均为假禾谷镰孢菌,不同样本分离得到的假禾谷镰孢菌菌株对小麦幼苗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病原鉴定 假禾谷镰孢菌 致病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20
15
作者 孟程程 孙晓凤 +2 位作者 张莉 闫佩瑶 于金凤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53-757,共5页
为明确山东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组成及优势菌群,本研究自山东省济南、泰安、德州、潍坊、烟台、聊城、菏泽、临沂等8 个地区,共采集200 余份小麦茎基腐病发病样本,分离获得224 个菌株,从中选取190个代表性菌株,对其EF-1α序列进行分析,... 为明确山东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组成及优势菌群,本研究自山东省济南、泰安、德州、潍坊、烟台、聊城、菏泽、临沂等8 个地区,共采集200 余份小麦茎基腐病发病样本,分离获得224 个菌株,从中选取190个代表性菌株,对其EF-1α序列进行分析,鉴定其所属类群并测定不同病原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190 个菌株中包含142 株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35株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6株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s)和7 株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假禾谷镰孢菌占鉴定菌株的74.7%,是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不同种镰孢菌均对小麦植株具有致病力,但假禾谷镰孢菌致病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病原 假禾谷镰孢菌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镰孢菌根腐病发生现状与特点浅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立涛 李秀芹 +4 位作者 郝延堂 郑直 李志勇 马继芳 董志平 《中国农技推广》 2017年第3期63-65,共3页
2012~2016年小麦镰刀根腐病在河北馆陶县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发生面积逐渐扩大。至2016年,发生范围呈局部性区域分布,区域内发病普遍。4~5月中旬出现较多降雨,田间菌源充足,较高的田间小麦种植密度大是导致病害发生较重的主要因素。为... 2012~2016年小麦镰刀根腐病在河北馆陶县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发生面积逐渐扩大。至2016年,发生范围呈局部性区域分布,区域内发病普遍。4~5月中旬出现较多降雨,田间菌源充足,较高的田间小麦种植密度大是导致病害发生较重的主要因素。为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应将前期预防与后期一喷多防相结合,增强小麦抗逆性,进行综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腐病 假禾谷镰孢菌
原文传递
真菌病毒FpgMBV1中P3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轲 刘东伟 +3 位作者 王志芳 谢源 张晓婷 李洪连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7-573,共7页
采用RT-PCR法从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弱毒菌株FC136-2A的菌丝中扩增出假禾谷镰孢菌巨型双链RNA病毒1(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megabirnavirus 1,FpgMBV1)的P3蛋白编码序列。测序结果显示,FpgMBV1-P3蛋白的编码... 采用RT-PCR法从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弱毒菌株FC136-2A的菌丝中扩增出假禾谷镰孢菌巨型双链RNA病毒1(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megabirnavirus 1,FpgMBV1)的P3蛋白编码序列。测序结果显示,FpgMBV1-P3蛋白的编码序列长2700 bp,编码901个氨基酸残基。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FpgMBV1-P3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在25℃以0.5 mmol·L-1 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SDS-PAGE分析表明,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90 kDa,与预期分子量大小相符。将该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日本大耳白兔,获得抗血清,采用间接ELISA测定其效价达1∶128000,能够特异性检测到假禾谷镰孢菌菌丝中的FpgMBV1-P3蛋白。研究结果可为探究FpgMBV1-P3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进一步探讨FpgMBV1在假禾谷镰孢菌弱毒菌株FC136-2A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禾谷镰孢菌巨型双链RNA病毒1 P3蛋白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原文传递
安阳市小麦茎基腐病逐年加重原因与防治对策
18
作者 陈宇楠 李文燕 王朝阳 《河南农业》 2025年第7期69-69,共1页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假禾谷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等多种镰孢菌引起的土传性病害。目前,这种土传病害已成为影响安阳市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加大。一、发生特点小麦茎基腐病病菌主要侵染小麦茎基部,以菌丝体残存在土壤...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假禾谷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等多种镰孢菌引起的土传性病害。目前,这种土传病害已成为影响安阳市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加大。一、发生特点小麦茎基腐病病菌主要侵染小麦茎基部,以菌丝体残存在土壤和小麦玉米的病残体中,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该病的侵染适宜温度为20~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禾谷镰孢菌 小麦茎基腐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