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体酮胶囊在促排卵周期人工授精术后黄体支持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詹惠因 詹彩娟 邝翠琼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年第34期102-103,共2页
目的观察黄体酮胶囊在促排卵周期人工授精术后黄体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医院收治的促排卵周期人工授精术后接受黄体支持的患者60例(125个周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1个周期采用黄体酮胶囊治疗,对照... 目的观察黄体酮胶囊在促排卵周期人工授精术后黄体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医院收治的促排卵周期人工授精术后接受黄体支持的患者60例(125个周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1个周期采用黄体酮胶囊治疗,对照组64个周期采用肌内注射黄体酮治疗。比较2组患者妊娠率、流产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依从性。结果2组妊娠率及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1,P<0.05)。观察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65,P<0.05)。结论口服黄体酮胶囊与肌内注射黄体酮的疗效差异不显著,但口服黄体酮胶囊不良反应更少,且患者依从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体酮胶囊 促排卵周期人工授精术 疗效 黄体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体酮胶囊在促排卵周期人工授精术后黄体支持的效果观察
2
作者 黄誉羚 黄玉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3期00013-00015,共3页
探讨在促排卵周期人工授精术后使用黄体酮胶囊进行黄体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不孕症女性119例,参照随机抽样分组的方式将119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n=59)和B组(n=60),所有患者均给予促排卵治疗后行人工授... 探讨在促排卵周期人工授精术后使用黄体酮胶囊进行黄体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不孕症女性119例,参照随机抽样分组的方式将119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n=59)和B组(n=60),所有患者均给予促排卵治疗后行人工授精助孕,术后均接受黄体支持治疗。其中A组采用黄体酮肌肉注射,B组则采用黄体酮胶囊口服,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促排卵治疗失败率10.17%与B组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妊娠情况中,A组正常妊娠率11.86%、流产率3.39%分别于B组13.33%和1.67%相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不良反应共11列,发生率20.75%,B组出现不良反应共3列,发生率5.3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坚持用药占比96.43%高于A组75.47%,间断用药占比3.57%和放弃用药占比0均低于对照组15.09%和9.43%,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促排卵周期人工授精助孕后给予黄体酮治疗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口服黄体酮胶囊给药的方式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患者治疗期间的安全性更高,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体酮胶囊 不孕症 排卵周期人工授精 黄体功能不足 黄体支持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结局的比较 被引量:41
3
作者 刘金勇 王媁 刘嘉茵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01-604,共4页
目的:分析3777个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周期,探讨促排卵周期的安全性。方法:总结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706个自然周期和3071个促排卵周期,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结果:①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促... 目的:分析3777个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周期,探讨促排卵周期的安全性。方法:总结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706个自然周期和3071个促排卵周期,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结果:①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促排卵周期流产率较高(P<0.05);②促排卵周期中仅氯米芬+雌二醇+HMG方案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P<0.05),仅氯米芬+雌二醇方案流产率高于自然周期(P<0.05);③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促排卵周期流产率高于自然周期(P<0.05);④非排卵障碍患者,促排卵周期与自然周期妊娠率、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促排卵周期中排卵障碍患者妊娠率和双胎率均高于其他病因患者(P<0.05)。结论:促排卵周期与自然周期相比流产率增高;促排卵周期可以提高排卵障碍患者的妊娠率但不能改善非排卵障碍患者的妊娠结局;自然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内人工授精 自然周期 排卵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结局的比较 被引量:16
4
作者 许咏乐 陈冰 +4 位作者 张艳 孟庆霞 邹琴燕 王玮 李红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616-619,共4页
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是将男性精液在体外经过一系列的处理以去除精浆,集中活动力较强的精子,注入女性子宫腔内,从而获得妊娠的一种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方法,根据是否使用促排卵药物分为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 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是将男性精液在体外经过一系列的处理以去除精浆,集中活动力较强的精子,注入女性子宫腔内,从而获得妊娠的一种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方法,根据是否使用促排卵药物分为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促排卵周期是否较自然周期有更好的妊娠结局尚存在争议.本文回顾性分析就诊于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中心的1,030个夫精IUI周期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和比较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内人工授精 自然周期 排卵周期 妊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邢长英 邵红芳 +3 位作者 方璐 边疆 王利红 陶敏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3-936,共4页
目的:探讨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结局的影响,以提高IUI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84个IUI治疗周期,分别采用自然周期、氯米芬、氯米芬+尿促性腺激素、来曲唑、来曲唑+尿促性腺激素、尿促性腺激素治疗,比较自... 目的:探讨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结局的影响,以提高IUI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84个IUI治疗周期,分别采用自然周期、氯米芬、氯米芬+尿促性腺激素、来曲唑、来曲唑+尿促性腺激素、尿促性腺激素治疗,比较自然周期组与促排卵组、不同促排卵方案组之间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自然周期组妊娠率为9.33%,促排卵周期组妊娠率为13.27%,促排卵组的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促排卵组之间的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促排卵药物的使用是影响人工受精妊娠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促排卵方案之间IUI治疗结局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授精 妊娠率 自然周期 排卵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排卵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供精人工授精的妊娠情况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丘映 莫凤媚 邓李文 《广西医学》 CAS 2009年第9期1249-1250,共2页
目的研究比较在自然排卵周期与促排卵周期中施行宫腔内供精人工授精的妊娠情况。方法对施行宫腔内供精人工授精的1014个自然排卵周期和213个促排卵周期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自然排卵组年龄为(30.4±11.4... 目的研究比较在自然排卵周期与促排卵周期中施行宫腔内供精人工授精的妊娠情况。方法对施行宫腔内供精人工授精的1014个自然排卵周期和213个促排卵周期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自然排卵组年龄为(30.4±11.4)岁,不孕年限为(5.6±4.5)年;促排卵组年龄为(30.6±12.1)岁,不孕年限为(5.3±4.8)年。两组年龄、不孕年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排卵组临床妊娠率为21.89%,流产率为19.82%;促排卵组临床妊娠率为16.43%,流产率为20%。两组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排卵治疗下施行供精人工授精,不能提高临床妊娠率,但可以获得与自然排卵周期相同的临床妊娠率,若女方有自然排卵,不必进行促排卵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排卵周期 排卵周期 人工授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助孕临床结局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洁 郑文玲 古昕茹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14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739例(739个IUI周期)无排卵障碍因素行IUI助孕的不孕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自然周期组(NC组,223例)和促排卵周期... 目的探讨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739例(739个IUI周期)无排卵障碍因素行IUI助孕的不孕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自然周期组(NC组,223例)和促排卵周期组(516例)。促排卵周期组分别采用克罗米芬[CC(CC组,62例)]、注射用尿促性素[HMG(HMG组,80例)]、来曲唑[LE(LE组,310例)]和LE+HMG(LE+HMG组,64例)进行促排卵。观察比较五组患者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直径≥14 mm卵泡数、HCG日子宫内膜厚度、临床妊娠率、早期妊娠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及感染率。结果CC组HCG日直径≥14 mm卵泡数(2.1±0.6)个、LE+HMG组HCG日直径≥14 mm卵泡数(2.3±0.4)个均多于NC组的(1.1±0.4)个、LE组的(1.3±0.4)个和HMG组的(1.2±0.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组HCG日直径≥14 mm卵泡数与NC组、HM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组HCG日直径≥14 mm卵泡数与LE+HM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小于NC组、HMG组、LE组及LE+H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小于LE+H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组与NC组、HMG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39例患者中78例妊娠,其中74例单胎,4例双胎,无三胎妊娠;11例早期自然流产或胚胎停育。NC组、CC组、HMG组、LE组、LE+HMG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8.52%(19/223)、8.06%(5/62)、11.25%(9/80)、10.00%(31/310)、21.88%(14/64);LE+HMG临床妊娠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组、HMG组、LE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早期妊娠流产率因例数少,未做统计学分析;五组均无OHSS和感染发生。结论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行IUI可用自然周期,若有促排卵指征可选用LE+HMG促排卵,LE+HMG促排卵周期可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IUI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卵障碍 自然周期 排卵周期 宫腔内人工授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结局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镱严 张文悫 +5 位作者 林志宏 戴玉萍 李丽华 李妙婕 谭玲 侯晓翠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1年第12期1856-1858,共3页
目的探讨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1月本科收治的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的74对夫妇共119个周期。按周期开始是否促排卵分为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周期组;自然周期组(NC组)中根据是... 目的探讨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1月本科收治的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的74对夫妇共119个周期。按周期开始是否促排卵分为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周期组;自然周期组(NC组)中根据是否适时添加了重组人促卵泡激素rhFSH,又分为NC1组和NC2组;促排卵周期又按促排卵方案不同分为:来曲唑(LE)组,LE+重组人促卵泡激素(rhFSH)组,rhFSH组。比较各组间临床妊娠率和周期活产率。结果NC组及LE+rhFSH组的临床妊娠率和周期活产率高于LE组和rhFSH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内人工授精中应该严格掌控促排卵指征,选择自然周期的患者中如果卵泡发育欠佳,适时添加小剂量rhFSH也可以获得与传统促排卵周期相似的临床妊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内人工授精(IUI) 自然周期 排卵周期 妊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
9
作者 夏婷婷 李文薇 《临床医学工程》 2015年第6期769-770,共2页
目的分析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9月至2014年6月采用自然周期和促排卵方案进行IUI治疗的665对患者(共1 42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周期组多胎妊娠率分别是0... 目的分析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9月至2014年6月采用自然周期和促排卵方案进行IUI治疗的665对患者(共1 42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周期组多胎妊娠率分别是0.00%和1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然周期对IUI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无明显影响,但降低多胎妊娠率,也许是IUI治疗中一个不错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内人工授精 自然周期 排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卵个数对促排卵周期供精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
10
作者 李冬兰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0年第19期3025-3027,共3页
目的分析促排卵周期供精人工授精(AID)中不同排卵个数对其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生殖科2011年1月~2017年4月行促排卵AID治疗的549个周期。根据排卵个数分为A组:1个、B组2个、C组3个、D组>3个共四组。比较各组的年龄、不孕年限、... 目的分析促排卵周期供精人工授精(AID)中不同排卵个数对其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生殖科2011年1月~2017年4月行促排卵AID治疗的549个周期。根据排卵个数分为A组:1个、B组2个、C组3个、D组>3个共四组。比较各组的年龄、不孕年限、平均卵泡大小、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率、流产率、多胎率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等并发症。结果四组间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平均卵泡大小、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四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4.39%、37.82%、31.67%、31.2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流产率分别为13.27%、8.47%、5.26%、33.33%,D组流产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A、B、C三组间流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多胎率分别是0、11.86%、10%、53.33%,D组多胎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1),B、C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的OHSS发生率分别是0、0.64%、0、2.08%,均为轻度OHSS。单个卵泡排卵未见多胎及OHSS。结论随着排卵个数的增加妊娠率并不会升高,当排卵数超过3个时大大增加了流产和多胎的风险。因此促排卵周期行供精人工授精时应以单个卵泡发育排卵为目标,并尽量将优势卵泡数控制在3个以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多胎和流产率,同时也减少OHS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卵个数 排卵周期 供精人工授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女性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人工授精结局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丽 葛明晓 +4 位作者 邢卫杰 蔡柳洪 陶欣 李小利 欧建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3-347,共5页
目的比较高龄妇女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的人工授精结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0例高龄女性人工授精周期的临床资料,其中自然周期201例,促排卵周期379例,比较两者的成熟卵泡数、妊娠率、流产率等,并分析其受不同促排卵方案... 目的比较高龄妇女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的人工授精结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0例高龄女性人工授精周期的临床资料,其中自然周期201例,促排卵周期379例,比较两者的成熟卵泡数、妊娠率、流产率等,并分析其受不同促排卵方案和不同不孕原因的影响。结果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的生化妊娠率(8.45%vs 11.60%)、临床妊娠率(7.46%vs 10.29%)、异位妊娠率(0vs 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然周期流产率(8/15,53.33%)高于促排卵周期流产率(7/39,17.95%)(P<0.05)。不同促排卵方案的成熟卵泡数量,CC组(1.87±0.85)、CC+HMG组(1.80±0.75)高于LE组(1.29±0.53)、LE+HMG组(1.38±0.63)、HMG组(1.35±0.60)、rFSH组(1.35±0.48)(P<0.05);临床妊娠率CC组(1/23,4.35%)低于其他组(P<0.05);各促排卵组的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患者各种不孕原因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女性的自然周期流产率高于促排卵周期流产率;高龄女性采取合适的促排卵方式可以提高宫腔内人工授精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女性 宫腔内人工授精 自然周期 排卵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后妊娠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素花 徐丽爽 +1 位作者 毛薇 张昀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后妊娠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完成促排卵周期IUI的200例患者及其配偶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临床妊娠结局;自制调查问卷,记录患者相关资料;分析促排卵周期IUI后妊娠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151例患... 目的探讨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后妊娠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完成促排卵周期IUI的200例患者及其配偶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临床妊娠结局;自制调查问卷,记录患者相关资料;分析促排卵周期IUI后妊娠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151例患者促排卵周期IUI后妊娠失败,妊娠失败率为75.50%。肥胖、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焦虑/抑郁均是促排卵周期IUI后妊娠失败的影响因素(OR>0,P<0.05)。结论促排卵周期IUI后患者妊娠失败风险高,可能与肥胖、EMs、焦虑/抑郁等因素有关,临床应及时评估风险因素,并针对性实施干预,提高IUI后妊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内人工授精 排卵周期 妊娠失败 肥胖 子宫内膜异位症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助孕临床比较分析
13
作者 盛连兵 孙凯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9期00083-00083,共1页
比较自然周期与不同方案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结局。方法:将480个IUI周期分为自然周期组(n=132)、克罗米芬组(CC组,n=144)和克罗米芬+尿促性腺激素组(CC+HMG组,n=204),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自然周期组、C... 比较自然周期与不同方案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结局。方法:将480个IUI周期分为自然周期组(n=132)、克罗米芬组(CC组,n=144)和克罗米芬+尿促性腺激素组(CC+HMG组,n=204),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自然周期组、CC组和CC+HMG组患者妊娠率分别为7.6%(10/132)、17.9%(24/134)和18.6%(38/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2,P<0.05);而CC组与CC+HMG组患者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流产率分别为10.0%(1/10)、16.7%(4/24)和18.4%(7/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6,P>0.05);CC组与CC+HMG组患者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尿促性腺激素联合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可以增加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妊娠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内人工授精 排卵 自然周期 妊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助孕临床结局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尹敏娜 刘春林 +3 位作者 刘俊 梁佩玲 周恒曦 孙玲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008-1013,共6页
目的研究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结局,探讨促排卵IUI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行IUI治疗的600个周期,其中自然周期355例,促排卵... 目的研究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结局,探讨促排卵IUI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行IUI治疗的600个周期,其中自然周期355例,促排卵周期24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局。结果 1促排卵周期患者的临床妊娠(14.69%)显著高于自然周期患者的临床妊娠率(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促排卵周期流产率为27.78%,略高于自然周期的1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促排卵周期活产率为11.02%,略高于自然周期的7.60%,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所有新生儿均未发现任何出生缺陷。4按年龄段分组:年龄≤35岁患者促排卵周期的临床妊娠率为15.94%,显著高于同年龄段患者自然周期的9.09%(P<0.05);而年龄>35岁患者促排卵周期与自然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7.89%和5.79%,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促排卵治疗能显著提高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IUI临床妊娠率,但对于年龄>35岁患者,促排卵治疗并不能改善IUI临床妊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卵障碍 宫腔内人工授精 自然周期 排卵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馨 张丽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24-327,共4页
目的比较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24个IUI周期的临床资料,其中自然周期346个,促排卵周期578个。比较两者的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多胎率、异位妊娠率及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 目的比较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24个IUI周期的临床资料,其中自然周期346个,促排卵周期578个。比较两者的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多胎率、异位妊娠率及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并抽取两组患者中无排卵障碍者进行上述指标的比较。结果 (1)促排卵组妊娠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19.8%vs.10.7%)(P<0.001),而两组流产率(5.4%vs.14.0%)、异位妊娠率(2.7%vs.4.4%)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周期组无多胎妊娠及中重度OHSS发生,促排卵周期组多胎妊娠率及中重度OHSS发生率分别为12.3%及1.8%。(2)无排卵障碍的病例中,促排卵组妊娠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18.7%vs.10.9%)(P<0.05),而两组流产率(3.0%vs.11.1%)、异位妊娠率(3.0%vs.5.6%)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促排卵方案中,来曲唑(LE)组妊娠率高于克罗米酚(CC)组(28.6%vs.15.6%)(P<0.05),其他各促排卵方案之间的妊娠率、流产率、多胎率、异位妊娠率、中重度OHSS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促排卵周期IUI妊娠率明显高于自然周期,促排卵治疗没有增加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但可能增加多胎妊娠和OHS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周期 排卵周期 宫腔内人工授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理后精液参数对促排卵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结局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冠颖 胡旭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0年第1期194-195,共2页
目的探讨处理后精液参数对促排卵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208例促排卵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分为A1组(61例,前向运动精... 目的探讨处理后精液参数对促排卵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208例促排卵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分为A1组(61例,前向运动精子总数<10×10~6)、B1组(74例,10×10~6≤前向运动精子总数<20X 10~6)、C1组(73例,前向运动精子总数≥20X10^6);依据处理后精子正常形态占比分为A2组(42例,正常形态占比<2%)、B2组(127例,2%≤正常形态占比≤15%)、C2组(39例,正常形态占比>15%)。对比分析不同组间的妊娠率。结果A组妊娠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UI治疗中,男性前向运动精子总数较少(<10×10~6)及精子正常形态占比较低(<2%)均会降低妊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液参数 排卵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不孕患者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临床妊娠结局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邢慧琴 李艳梅 +1 位作者 孔庆萍 王莉莉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23期2848-2849,共2页
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操作相对简便、花费较低、痛苦相对较小,无明显并发症,因而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目前,关于促排卵对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结局的影响尚不明确[1]。本研究将对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不孕患者自然周期与排卵周期的妊娠结局进... 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操作相对简便、花费较低、痛苦相对较小,无明显并发症,因而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目前,关于促排卵对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结局的影响尚不明确[1]。本研究将对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不孕患者自然周期与排卵周期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促排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内人工授精 妊娠结局分析 排卵周期 夫精人工授精 自然周期 不孕患者 临床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结局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芸 夏燕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S3期85-86,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自然周期以及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的不同结局,对其结局进行分析,为日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诊治的依据。方法:收取在我院应用自然周期以及促排卵周期治疗方案,对其实施IUI的100例患者(总计215个周期)的临床资料... 目的:研究分析自然周期以及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的不同结局,对其结局进行分析,为日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诊治的依据。方法:收取在我院应用自然周期以及促排卵周期治疗方案,对其实施IUI的100例患者(总计215个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对比分析自然周期以及组排卵周期IUI治疗的结局。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无论是年龄、不孕不育的时间、治疗的周期、处理后的精液密度还是处理后的精液活力比较后,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临床妊娠率、流产率以及异位妊娠率对比后,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义P>0.05,但是多胎妊娠中促排卵周期组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周期组,两组比较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实施IUI治疗后妊娠率无明显的变化,但是促排卵周期会增加多胎妊娠的风险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故对不孕不育的患者实施IUI治疗中采用自然周期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周期 排卵周期 宫腔内人工授精 结局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联合针刺在宫腔内人工授精促排卵周期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英 潘丽贞 陈弦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36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针刺在宫腔内人工授精促排卵周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就诊于南平人民医院生殖中心符合夫精人工授精适应症的84例宫腔内人工授精患者(共128个促排卵周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针刺在宫腔内人工授精促排卵周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就诊于南平人民医院生殖中心符合夫精人工授精适应症的84例宫腔内人工授精患者(共128个促排卵周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62个促排卵周期)和观察组(42例,66个促排卵周期)。对照组采用枸橼酸氯米芬/来曲唑/注射用尿促卵泡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宫腔内人工授精,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联合针刺。观察两组HCG日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及雌二醇(E2)值,比较两组的子宫内膜分型、子宫内膜厚度及妊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HCG日血清LH、E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类型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宫内妊娠、自然流产、异位妊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针刺疗法可改善宫腔内人工授精促排卵周期的子宫内膜类型及厚度,降低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内人工授精 排卵周期 针刺 子宫内膜 妊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叶艳娜 陈宇栋 +5 位作者 邱绮 吴泽璇 文娅 李予 杨冬梓 张清学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884-88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本院生殖中心,采用自然周期(NC)和克罗米芬(CC)、来曲唑(LE)、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CC+HMG和LE+HMG 5种促排卵方案用于IUI共2 52... 目的探讨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本院生殖中心,采用自然周期(NC)和克罗米芬(CC)、来曲唑(LE)、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CC+HMG和LE+HMG 5种促排卵方案用于IUI共2 528周期,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NC组、CC组、LE组、HMG组、CC+HMG组、LE+HMG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9.49%、13.74%、14.95%、15.73%、19.13%、21.80%;5个促排卵组的临床妊娠率高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E+HMG组临床妊娠率高于CC组、LE组、HMG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C+HM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C组、CC组、LE组、HMG组、CC+HMG组和LE+HMG组多胎妊娠率分别0%、4.26%、2.38%、9.88%、9.52%、1.72%;促排卵周期组总多胎妊娠率及其中HMG组、CC+HMG组多胎妊娠率高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促排卵组多胎妊娠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NC组、CC组、LE组、HMG组、CC+HMG组和LE+HMG组自然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促排卵治疗可提高IUI的临床妊娠率,对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无明显影响,但增加多胎妊娠率。LE+HMG方案可以提高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和自然流产率较低,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内人工授精 自然周期 排卵 临床妊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