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4篇文章
< 1 2 1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湿温论治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
作者 陈瑶 刘建忠 李卉 《中医研究》 2025年第1期25-29,共5页
中医学多认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温病”范畴,多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近年来,基于临证体会对该病进行研究,发现其临床表现较以前有异,温热、热毒之象渐少,而湿温之征尤显。遂比较之,令其特征凸显,以明辨之。察其证,定其法,行三焦... 中医学多认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温病”范畴,多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近年来,基于临证体会对该病进行研究,发现其临床表现较以前有异,温热、热毒之象渐少,而湿温之征尤显。遂比较之,令其特征凸显,以明辨之。察其证,定其法,行三焦辨证之治及分消走泄之法,验之于临床,终获良效。以案示之,彰显中医治疗该病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湿温 三焦辨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感交互式宣教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父母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李静 杜海霞 +1 位作者 华兰 殷俊秀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5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多感交互式宣教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父母护理能力、挫败感及疾病认知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江苏省常州市某医院儿科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0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及其父亲或母亲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字... 目的探讨多感交互式宣教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父母护理能力、挫败感及疾病认知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江苏省常州市某医院儿科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0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及其父亲或母亲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字排序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实施多感交互式宣教,比较两组患儿父母的疾病认知水平、护理能力与挫败感。结果试验组患儿父母的护理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挫败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疾病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感交互式宣教能提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父母的疾病认知水平,降低其挫败感水平,提高其护理能力,该方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感交互式宣教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护理能力 挫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昔洛韦+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对其症状的改善评价
3
作者 赵雪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53-056,共4页
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使用阿昔洛韦+转移因子口服液(Transfer Factor,TF)治疗的效果。方法 从2022年5月-2024年5月的IM患儿中随机抽取4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3例,阿昔洛韦)和B组23例,阿昔洛韦... 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使用阿昔洛韦+转移因子口服液(Transfer Factor,TF)治疗的效果。方法 从2022年5月-2024年5月的IM患儿中随机抽取4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3例,阿昔洛韦)和B组23例,阿昔洛韦+TF,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B组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组(P>0.05)。B组退热、咽峡咽改善、淋巴细胞恢复正常、异性淋巴细胞<10%、住院时间优于A组(P<0.05)。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P>0.05),治疗后B组低于A组(P<0.05)。结论 IM患儿使用阿昔洛韦+TF治疗,有利于患儿快速改善临床,缩短康复时间,效果显著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昔洛韦 转移因子口服液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治疗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EB病毒抗体联合血清白介素-27、Toll样受体4检查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婷 桑娟 +3 位作者 高思洋 金泉 王丽艳 倪文昌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5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抗体IgM/IgG(viral capsid protein-immunoglobulin M/viral capsid protein-immunoglobulin G,VCA-IgM/IgG)联合白介素-27(interleukin 27,IL-27)、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 目的探究血清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抗体IgM/IgG(viral capsid protein-immunoglobulin M/viral capsid protein-immunoglobulin G,VCA-IgM/IgG)联合白介素-27(interleukin 27,IL-27)、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检测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三医院在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就诊且符合研究条件的58例IM患者为研究对象(IM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以及配套试剂进行VCA-IgM/IgG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7、TLR4的蛋白表达;Spearman法分析血清VCA-IgM/IgG、IL-27、TLR4水平与IM患者疾病分期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血清VCA-IgM/IgG、IL-27和TLR4水平对IM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IM组的VCA-IgM/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P<0.05),血清IL-27和TLR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前、中、后期患者血清VCA-IgM/IgG阳性率及IL-27、TLR4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均P<0.05)。血清VCA-IgM/IgG、IL-27、TLR4水平与IM患者疾病分期呈正相关(P<0.05)。VCA-IgM/IgG、IL-27、TLR4是发生IM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血清VCA-IgM/IgG、IL-27和TLR4单独检测IM的敏感度分别为74.14%、81.03%、68.97%,特异度分别为80.00%、86.67%、91.67%,三者联合诊断IM的敏感度为93.10%,特异度为78.33%,准确率为85.59%,与临床诊断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13,P<0.001)。结论血清VCA-IgM/IgG阳性表达率及IL-27、TLR4水平在IM患者中均升高,三者联合对IM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抗体 白介素-27 TOLL样受体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5
作者 李鹏鹏 孙雅荣 +2 位作者 焦阳 黄彤彤 安彩霞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1期108-111,共4页
对40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就诊于2020年10月到2022年10月的40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对不同季节患儿一年内发生发热、咽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几... 对40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就诊于2020年10月到2022年10月的40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对不同季节患儿一年内发生发热、咽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几率较高;1岁以下、1-3岁、3-6岁、6岁以上患儿临床症状分析,发病较高为发热、咽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且3岁以后,眼睑水肿症状发生不断明显;实验室指标测定情况分析,年龄较小患儿在白细胞、C反应蛋白指标检测方面异常明显。结论 加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特征分析,能保证疾病尽早诊断,促使患儿预后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6
作者 杨佳文 李旭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102-105,共4页
本次研究以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分析的方法,了解干扰素与更昔洛韦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基于研究目标和研究主题,提前设定A和B两个研究小组,计划在每个研究小组中纳入相同类型、数量的病例,对两组病例实... 本次研究以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分析的方法,了解干扰素与更昔洛韦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基于研究目标和研究主题,提前设定A和B两个研究小组,计划在每个研究小组中纳入相同类型、数量的病例,对两组病例实施对症治疗,A组患儿接受单一的干扰素治疗,对B组病例实施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2)在计划实施阶段,科室先选择A研究组的病例,最终选择的病例数为43例,对该组患儿采用退热、营养心肌、保肝等对症治疗手段。为保证研究的可比性,科室在后续的研究中也选择了43例研究病例纳入B组,在治疗该组病例时,额外采用重组人干扰组以及更昔洛韦进行治疗。为明确不同治疗方案对患儿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本文主要采用对照试验法展开研究。结果 临床治疗时,B组治疗有效的病例明显多于A组(P<0.05)。两组患儿的典型症状有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异常等,各类症状改善时间的组间差异显著,结果显示B组明显短于A组(P<0.05)。治疗后1个月,B组VCA-IgM阳性率显著低于A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各血清学指标值偏高,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各血清学指标值明显降低,B组各类血清学指标水平的改善情况更理想(P<0.05)。结论 儿童传感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过程比较复杂,能有效控制患儿的症状,但要想提升临床疗效,还要采用干扰素与更昔洛韦进行治疗,在更短时间内使疾病得到控制,更好地保障患儿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更昔洛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信号通路在成人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彧 李连香 高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0-926,共7页
目的:观察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Notch信号通路分子和Th22细胞的变化,检测抑制Notch信号通路对Th22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纳入42例IM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 目的:观察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Notch信号通路分子和Th22细胞的变化,检测抑制Notch信号通路对Th22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纳入42例IM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IL)-17和IL-22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IL-17+Th17细胞和CD3+CD4+IL-22+Th22细胞比例,实时定量PCR法检测Th17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独核受体γt(RORγt)、Th22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AhR)及Notch信号通路分子(包括Notch受体、Notch配体、Notch下游分子)mRNA相对表达量。纯化CD4+T细胞,使用γ-分泌酶抑制剂(GSI)刺激培养,检测GSI刺激后细胞增殖、Th17和Th22细胞比例、IL-17和IL-22分泌、转录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IM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otch1和Notch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58±3.18、4.73±1.1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9±0.12、1.07±0.15(均P<0.001),而Notch3和Notch4 mRNA相对表达量在IM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组Notch配体DLL1和Jagged1 mRNA相对表达量、Notch信号下游分子Hes1、Hes5和Hey1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IM患者Th17和Th22细胞比例分别为5.03%±1.15%、4.48%±1.29%,均高于对照组的4.36%±0.82%、3.83%±0.55%(均P<0.05);血浆IL-17和IL-22水平分别为(301.1±53.82)pg/ml、(101.2±16.45)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237.2±72.18)pg/ml、(84.75±11.83)pg/ml(均P<0.001);RORγt和AhR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5±0.22、1.21±0.12,均高于对照组的0.99±0.15、1.04±0.11(均P<0.001)。CD4+T细胞增殖水平、Th17细胞比例、IL-17分泌和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在无GSI刺激组和经GSI刺激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GSI刺激后Th22细胞比例、IL-22分泌和AhR mRNA相对表达量较无GSI刺激降低(均P<0.05)。结论:Notch信号通路通过AhR调控IM患者CD4+T细胞分泌IL-22,Notch-AhR-Th22细胞通路可能参与IM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NOTCH信号通路 TH2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EBV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胞因子IL-6、γ-IFN、IL-10的改变
8
作者 靳丹丹 周卫芳 《右江医学》 2024年第7期607-612,共6页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IL-6、γ-IFN、IL-1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EBV感染的IM患儿10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在苏州大...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IL-6、γ-IFN、IL-1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EBV感染的IM患儿10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体检的健康儿童6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IM患儿及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IL-6、IL-10、γ-IFN)水平。结果病例组细胞因子IL-6、IL-10、γ-IFN高于对照组(P<0.05或0.001)。病例组CD3^(+)、CD3^(+)CD8^(+)百分比高于对照组,而CD3^(+)CD4^(+)、CD19^(+)CD23^(+)、CD3^(-)CD(16+56)+、CD3^(-)CD19^(+)百分比、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WBC、ALT、AST、LD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病例组IL-6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WBC、血浆EBV-DNA病毒载量、ALT、LDH无相关性(P>0.05),与AST呈正相关(P<0.05)。病例组IL-10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WBC、血浆EBV-DNA病毒载量、ALT、AST、LDH均无相关性(P>0.05)。病例组γ-IFN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WBC、ALT、LDH无相关性(P>0.05),与血浆EBV-DNA病毒载量和AST呈正相关(P<0.05)。病例组IL-6与CD3^(+)、CD3^(+)CD8^(+)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或0.001),与CD3^(+)CD4^(+)、CD3^(-)CD19^(+)百分比、CD4^(+)/CD8^(+)呈正相关(P<0.05或0.001),与CD19^(+)CD23^(+)、CD3^(-)CD(16+56)^(+)百分比无相关性(P>0.05)。病例组IL-10与CD19^(+)CD23^(+)、CD3^(-)CD19^(+)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与CD3^(+)呈负相关(P<0.05),与CD3^(+)CD4^(+)、CD3^(+)CD8^(+)、CD3^(-)CD(16+56)^(+)百分比、CD4^(+)/CD8^(+)无相关性(P>0.05)。病例组γ-IFN与CD3^(+)、CD3^(+)CD8^(+)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与CD19^(+)CD23^(+)、CD3^(+)CD4^(+)、CD3^(-)CD(16+56)^(+)、CD3^(-)CD19^(+)百分比、CD4^(+)/CD8^(+)无相关性(P>0.05)。结论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免疫改变和炎症反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IL-6、IL-10、γ-IFN参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免疫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预后不良的诊断价值
9
作者 牛文泽 杨文燕 张红强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5期47-52,共6页
目的探究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DNA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预后不良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收治... 目的探究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DNA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预后不良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20例IM患儿作为IM组,同时期选取100例EBV感染但未发展为IM的患儿作为非IM组,以及9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三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EBV DNA载量等指标。根据治疗14d后EBV DNA转阴情况,将IM组患儿进一步分为预后良好组(93例)和预后不良组(27例),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评估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IM组相比,IM组患儿治疗前EBV DNA载量较高(P<0.05),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P<0.05)。治疗14d后,IM组中有77.5%的患儿EBV DNA转阴。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儿治疗前的EBV DNA载量较高(P<0.05),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指出,EBV DNA载量、白细胞、淋巴细胞、异常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为IM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EBV DNA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联合预测预后的诊断效能优于单一指标。结论EBV DNA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水平是预测儿童IM预后的重要指标,且二者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DNA载量 CD4^(+)T淋巴细胞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预后不良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截断扭转理论分期论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0
作者 王立彪 陈文霞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4期174-178,共5页
介绍基于截断扭转理论分期论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证经验。认为IM可分为初期、极期、后期三期论治,截断扭转理论有利于快速控制病情,阻断病情进展,减少重症发生。同时临床用药注意顾护小儿胃气,以免克伐生生之气。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截断扭转 分期论治
原文传递
血常规参数在鉴别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的价值
11
作者 陈静 史利欢 +2 位作者 谢昕 范朋凯 许哲 《临床研究》 2024年第4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究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AST)使用血常规参数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38例IM患儿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另外选取38例AST患儿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 目的探究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AST)使用血常规参数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38例IM患儿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另外选取38例AST患儿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对比两组血常规参数,主要包括炎性血清因子指标[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清淋巴细胞参数[淋巴细胞复杂程度(L-X)、淋巴细胞荧光强度(L-Y)、淋巴细胞大小(LZ)]与血清中性粒细胞参数[中性粒细胞复杂程度(N-X)、中性粒细胞荧光强度(N-Y)、中性粒细胞大小(N-Z)]。结果两组WBC检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NLR、MLR、PLR检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X检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测L-Y、LZ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Z检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测N-X、N-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通过血常规参数NLR、MLR、PLR、L-Y、LZ、N-X、N-Y给予IM、AST辅助鉴别诊断,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参数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合并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利 刘梅 毛国顺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75,共5页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程中是否发生肝功能损伤,分为肝功能损伤组和肝功能正常组。收集并比较...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程中是否发生肝功能损伤,分为肝功能损伤组和肝功能正常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一般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90 d随访的预后情况。结果148例IM患儿中发生肝功能损伤71例,发生率为48.0%。在一般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中,肝功能损伤组患儿年龄、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表现出肝肿大、脾大、眼睑浮肿和皮疹的患者比例高于肝功能正常组,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D8+细胞和CD4+/CD8+细胞比值低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随访结果表明,肝功能损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淋巴细胞比例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及血清EBV DNA转阴时间较肝功能正常组延长,且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相较于肝功能正常的IM患儿,肝功能损伤患儿病情更为严重,预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该类患儿免疫应答反应强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肝功能损伤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体C3、C4及免疫球蛋白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V-DNA载量关系及联合诊断效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婧 肖长水 舒立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1期76-82,共7页
目的探讨补体C3、C4及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A、IgG、IgM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DNA载量的关系及联合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6例IM... 目的探讨补体C3、C4及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A、IgG、IgM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DNA载量的关系及联合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6例IM患儿作为研究组,另按照1:1原则选择7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不同性别、年龄、病程、系统损伤个数、EBV-DNA载量患儿血清补体C3、C4及IgA、IgG、IgM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IM患儿病程、系统损伤个数、EBV-DNA载量与血清补体C3、C4及IgA、IgG、IgM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一及联合诊断IM的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补体C3.C4及IgA、IgG、IgM水平较高(P<0.01);研究组血清补体C3、C4及IgA、IgG、IgM水平比较:急性期>恢复期,1个系统损伤<多于1个系统损伤,EBV-DNA高载量>中等载量低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患儿病程与血清补体C3、C4及IgA、IgG、IgM呈负相关,系统损伤个数、EBV-DNA载量与血清补体C3、C4及IgA、IgG、IgM呈正相关(P<0.01);血清IgA、IgG、IgM联合补体C3和(或)C4及五者联合诊断IM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优于各指标单一诊断的AUC,其中IgA+IgG+IgM+补体C4+补体C3联合为最佳组合,敏感度为0.908、特异度为0.842。结论IM患儿血清补体C3、C4及IgA、IgG、IgM水平异常升高,且与患儿病程、系统损伤个数、EBV-DNA载量密切相关;血清补体C3、C4及IgA、IgG、IgM联合诊断IM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补体C3 补体C4 免疫球蛋白 病程 病毒载量 相关性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的水平及意义
14
作者 刘颖业 李军 +4 位作者 闫江泓 王晓娟 赵梦川 王乐 郭巍巍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8期2694-2697,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31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检查结果,...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31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检查结果,将IM患儿分为肝功能正常组(ALT≤50 U/L)和肝功能异常组(ALT>50 U/L)。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及血清SA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IM患儿血清ALT水平与各项检验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肝功能正常组和肝功能异常组患儿分别有51例、80例。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异常组SAA、ALT水平高于肝功能正常组,HDL-C、ApoA1水平低于肝功能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患儿血清ALT水平与SAA水平呈正相关(r_(s)=0.295,P<0.05),与HDL-C、LDL-C水平呈负相关(r_(s)=-1.800、-0.173,P<0.05)。结论IM患儿SAA水平与并发肝功能异常有关,对于出现急性炎症反应的患儿,临床医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便早期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淀粉样蛋白A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载脂蛋白A1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病毒DNA载量与肝功能损害关系研究
15
作者 路璐 姜丽娜 +2 位作者 王颖慧 丁瑛雪 杨兵宾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2033-2038,共6页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EB病毒(EBV)-脱氧核糖核酸(DNA)载量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儿科确诊的126例IM患儿为研究对象(IM组),另选同期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IM组和对照组的肝功...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EB病毒(EBV)-脱氧核糖核酸(DNA)载量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儿科确诊的126例IM患儿为研究对象(IM组),另选同期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IM组和对照组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根据是否发生肝功能损坏将IM组患儿分为肝损害组(76例)和非肝损害组(50例),比较各组肝功能指标水平。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估EBV-DNA载量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分析EBV-DNA载量和肝功能指标对肝功能损害的预测能力。结果:IM组患儿ALT、AST和TBIL水平均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肝损害组患儿ALT、AST、TBIL水平和EBV-DNA载量均高于非肝损害组(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EBV-DNA载量与ALT(r=0.652,P<0.05)、AST(r=0.628,P<0.05)、和TBIL(r=0.634,P<0.05)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T、AST、TBIL和EBV-DNA载量升高均是导致IM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EBV-DNA载量、ALT、AST和TBIL单独预测肝功能损害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8、0.830、0.821、0.681,而联合预测的AUC为0.962,灵敏度为0.908,特异度为0.920。结论:IM患儿EBV-DNA载量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其中高载量组患儿的肝功能受损风险较高,提示在临床管理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减轻肝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 脱氧核糖核酸载量 肝功能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IGIRR、sTRAIL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肝脏损伤的关系研究
16
作者 欧连声 田小珍 +2 位作者 张鹏 孟逸民 周玲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391-396,共6页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患儿血清单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相关受体(single immunoglobulin interleukin-1 related receptor, SIGIRR)、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soluble tumor necr...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患儿血清单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相关受体(single immunoglobulin interleukin-1 related receptor, SIGIRR)、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sTRAIL)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肝脏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01/2023-01月作者医院收治的95例IM患儿为IM组,另选取同期100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根据IM患儿是否发生肝脏损伤分为肝脏损伤组(n=49)和无肝脏损伤组(n=4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SIGIRR、sTRAIL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16^(+)、CD4^(+)、CD8^(+)、CD4^(+)/CD8^(+))。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M患儿肝脏损伤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血清SIGIRR、sTRAIL对IM患儿肝脏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健康儿童比较,IM组患儿血清SIGIRR水平和外周血CD16^(+)、CD4^(+)、CD4^(+)/CD8^(+)降低,血清sTRAIL水平和外周血CD3^(+)、CD8^(+)升高(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M患儿血清SIGIRR水平与外周血CD16^(+)、CD4^(+)、CD4^(+)/CD8^(+)呈正相关关系,与CD3^(+)、CD8^(+)呈负相关关系(P<0.05),血清sTRAIL水平与外周血CD16^(+)、CD4^(+)、CD4^(+)/CD8^(+)呈负相关关系,与CD3^(+)、CD8^(+)呈正相关关系(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白细胞计数、CD3^(+)、CD16^(+)、CD4^(+)、CD8^(+)、CD4^(+)/CD8^(+)、SIGIRR水平、sTRAIL水平为IM患儿肝脏损伤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3^(+)、CD16^(+)、sTRAIL升高为IM患儿肝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CD4^(+)/CD8^(+)、SIGIRR升高为其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IGIRR、sTRAIL单独和二者联合预测IM患儿肝脏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786、0.737、0.836,二者联合对IM患儿肝脏损伤预测效能的AUC大于SIGIRR、sTRAIL单独的预测效能。结论 IM患儿血清SIGIRR水平降低和sTRAIL水平升高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异常、肝脏损伤密切相关,血清SIGIRR、sTRAIL水平联合检测对IM患儿肝脏损伤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单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相关受体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 T细胞亚群 肝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颈部淋巴结超声图像特征回顾性分析
17
作者 吴丽 彭晓卫 +2 位作者 方美华 刘华燕 章春泉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88-191,共4页
目的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颈部淋巴结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早期发现此类疾病提供可靠的定量信息。方法252例儿童IM颈部肿大淋巴结(504个),其均接受超声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颈部淋巴结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早期发现此类疾病提供可靠的定量信息。方法252例儿童IM颈部肿大淋巴结(504个),其均接受超声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及超声图像特征展开分析。超声图像特征包括淋巴结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特征(淋巴门髓质有无回声减低区)、淋巴门髓质是否增宽、皮髓质分界、融合、钙化、液化坏死、血流模式等。结果从性别来看,以男性患儿居多,从临床表现来看,以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及扁桃体白苔为主;从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看,患儿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肝功能异常;淋巴门髓质双侧增宽(98.41%),双侧融合(80.16%),部分内部可见卵圆形低回声(46.03%);皮髓质分界不清(99.60%),边界模糊(99.21%),且无钙化及液化坏死,血流模式以门型血流(98.02%)为主。在淋巴门存在的IM淋巴结中,淋巴门表现为不均匀的低/等回声(85.32%),与皮质回声分界不清,内可见门型血流,伴随淋巴门髓质增宽疏松网状。结论儿童IM颈部肿大淋巴结虽与其他病因导致的颈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图像有些相同特点,但前者具有典型的超声图像特征,对其加以综合分析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儿童IM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颈部淋巴结 超声图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48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博 董艳迎 宋琳岚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78-683,共6页
目的分析348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2月住院IM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348例IM患儿,男185例、女163例,年龄1~15岁,以4~6岁为主(49.1... 目的分析348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2月住院IM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348例IM患儿,男185例、女163例,年龄1~15岁,以4~6岁为主(49.1%);发病季节以夏季为主,6~8月份为高发期。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289例(83.0%)、眼睛浮肿192例(55.2%)、鼻塞182例(52.3%)。与≤3岁和4~6岁组相比,>6岁组发热比例较低,咽峡炎比例较高;>6岁组颈淋巴结肿大比例高于≤3岁组;4~6岁组肝脾肿大比例高于≤3岁组;≤3岁组鼻塞比例高于4~6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4~6岁、>6岁组之间淋巴细胞计数、CD4^(+)/CD3^(+)、CD8^(+)/CD3^(+)、CD4^(+)/CD8^(+)、谷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患儿并发症以肝损伤133例(38.2%)为主,其次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3例,15.22%)、脓毒症(27例,7.75%)。与非肝损伤组相比,肝损伤组男性比例较低,年龄较大,淋巴细胞计数较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IM发生率高,以学龄前期儿童为主,早期临床表现多变不典型,肝损伤为最常见并发症。性别、年龄、淋巴细胞计数、NLR和MLR可能与肝损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征 肝损伤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EBV-DNA及SAA、LDH联合检测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立江 袁露 +2 位作者 高行军 张茜 张毅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7期903-906,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乳酸脱氢酶(LDH)联合检测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2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4例IM患儿为研究组,以同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乳酸脱氢酶(LDH)联合检测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2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4例IM患儿为研究组,以同期入院体检的103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对象初诊/体检时的外周血及血清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BV-DNA拷贝数,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速率法分别检测SAA和LDH的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单独和联合检测诊断IM的效能。结果研究组SAA、LDH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外周血EBV-DNA阳性率为70.19%(73/10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9.71%(10/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16,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项指标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3.65%,特异度为83.33%。结论EBV-DNA、SAA、LDH联合诊断IM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较高,有利于IM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 淀粉样蛋白A 乳酸脱氢酶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V-DNA、SAA/PCT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价值
20
作者 陈志国 章波 +1 位作者 邓良兵 金德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7期2162-2165,共4页
目的探讨EB病毒DNA(EBV-DNA)载量、淀粉样蛋白A(SAA)与降钙素原(PCT)比值(SAA/PCT)诊断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IM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8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EB病毒DNA(EBV-DNA)载量、淀粉样蛋白A(SAA)与降钙素原(PCT)比值(SAA/PCT)诊断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IM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8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EBV-DNA载量、血清SAA、PCT水平及SAA/PCT,分析EBV-DNA载量、SAA/PCT对IM的交互作用以及对IM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外周血EBV-DNA载量、血清SAA水平及SAA/PCT高于对照组,PC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外周血EBV-DNA载量与血清SAA水平、SAA/PCT呈正相关(r=0.709、0.718,均P<0.001);EBV-DNA载量高水平与SAA/PCT高水平在IM中呈正向交互作用(P<0.05);EBV-DNA载量、SAA/PCT联合诊断IM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大于二者单独诊断(P<0.05)。结论外周血EBV-DNA载量与血清SAA/PCT联合检测对小儿IM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 淀粉样蛋白A 降钙素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