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太虚《整理僧伽制度论》人间性的佛教底蕴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大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96-101,共6页
太虚《整理僧伽制度论》是他所有僧制著作中最完整、最精深、最详细的一部,是研究太虚僧制思想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目前对太虚思想的研究,往往过多关注太虚人间性的一面,多论述其领导中国近代佛教如何吸收新思想进行改革,而忽略了太虚作... 太虚《整理僧伽制度论》是他所有僧制著作中最完整、最精深、最详细的一部,是研究太虚僧制思想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目前对太虚思想的研究,往往过多关注太虚人间性的一面,多论述其领导中国近代佛教如何吸收新思想进行改革,而忽略了太虚作为一代高僧,其佛教信仰和佛学修养在人生观中的重要地位。而太虚的《整理僧伽制度论》,实际上就是在他深厚佛教底蕴的基础上,讨论了佛教在人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整理僧伽制度论》 人间性 佛教底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印顺针砭佛法人间性的蜕变
2
作者 欧阳镇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65,共4页
印顺从探究印度佛教的视野,深刻地揭示佛法人间性丧失的真面目:一方面是大乘佛教的神化、俗化现象出现;另一方面是佛法与现实佛教界存在着距离。印顺还从多角度剖析二者形成的深层原因,并从现实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进而着重强... 印顺从探究印度佛教的视野,深刻地揭示佛法人间性丧失的真面目:一方面是大乘佛教的神化、俗化现象出现;另一方面是佛法与现实佛教界存在着距离。印顺还从多角度剖析二者形成的深层原因,并从现实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进而着重强调要从佛法演变中把握佛法特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法 人间性 印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缘录》刍议——基于“人间性”与“文学性”的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党晓龙 《枣庄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53-58,共6页
星云大师所著《话缘录》植根于人间佛教,蕴含着浓重的"人间性",又因大师善用故事打动人心,辨理明晰且情感充沛,故其文本呈现出显著的"文学性"。人间修心、人间修行、人间弘法,是《话缘录》展现"人间性"... 星云大师所著《话缘录》植根于人间佛教,蕴含着浓重的"人间性",又因大师善用故事打动人心,辨理明晰且情感充沛,故其文本呈现出显著的"文学性"。人间修心、人间修行、人间弘法,是《话缘录》展现"人间性"的三个维度;叙事、辨理、情感,则是该书体现"文学性"的三个层面。"人间性"与"文学性"有机统一于"以文弘法","以文弘法"不仅是星云最初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而且是其极力推崇的传教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云大师 《话缘录》 人间性 文学 以文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掘杨贵妃“人间性的真实”——鲁迅拟作《杨贵妃》考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卜钊先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6年第10期51-57,共7页
1924年7月,鲁迅应国立西北大学和陕西省教育厅之请,有过一次西安之旅。除以讲学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外,另有一个目的,就是欲对西安作一番实地考察,体味一下唐代故都生活,搜集一些感性材料,以便着手完成谋划已久的长篇历史文学作品《杨贵... 1924年7月,鲁迅应国立西北大学和陕西省教育厅之请,有过一次西安之旅。除以讲学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外,另有一个目的,就是欲对西安作一番实地考察,体味一下唐代故都生活,搜集一些感性材料,以便着手完成谋划已久的长篇历史文学作品《杨贵妃》——据孙伏园说是一个剧本;而据郁达夫、冯雪峰、许寿裳等说则是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贵妃》 鲁迅 人间性 孙伏园 唐明皇 历史小说 郁达夫 冯雪峰 民族文化 长生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间佛教的“人间性”和“佛教性”——兼论太虚与印顺思想之同异
5
作者 胡勇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126,共6页
人间佛教的理论本质应该包括"人间性"和"佛教性","人间性"因为两种不同的"人间"存在而拥有两种"人间性",使得"佛教性"也呈现出两种形态,这种结构一方面构成人间佛教理论... 人间佛教的理论本质应该包括"人间性"和"佛教性","人间性"因为两种不同的"人间"存在而拥有两种"人间性",使得"佛教性"也呈现出两种形态,这种结构一方面构成人间佛教理论内在的丰富性空间,又让理论建构者可以选择不同诠释路径。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虽同为人间佛教理论的重要建构者,却因为各自对佛教的本质和人间的性质有不同的认识,使得二人在"人间性"和"佛教性"的认识上呈现出有价值的分歧,实质上发展出人间佛教的两种形态:"太虚-综合的人间佛教"和"印顺-分析的人间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佛教 人间性 佛教 太虚 印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性”、“自度”与《坛经》的人间性 被引量:2
6
作者 韩晴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6-38,共3页
《坛经》中将“自性”上升到“佛性”的高度,为个人觉悟成佛提供了自身内在的可能性。正因为万法尽在自心,若想成佛,世人需依靠“自度”,即在世间在此岸、观自心,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不存在来自彼岸或出世间的他力可供依靠。《坛经》... 《坛经》中将“自性”上升到“佛性”的高度,为个人觉悟成佛提供了自身内在的可能性。正因为万法尽在自心,若想成佛,世人需依靠“自度”,即在世间在此岸、观自心,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不存在来自彼岸或出世间的他力可供依靠。《坛经》中“自性自度”修行主张的提出,将出世与世间、此岸与彼岸、佛和人的关系统一起来;以直指人心的顿悟方式将以往佛教关于凡夫众生如何成就佛道的问题,从彼岸世界归复于现世当下的众生自心自性,从“来世”或“无数世”以后,转向现世当下一念开悟之中,自此,禅宗的人间性也显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经》 自度 人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感受在取材中的支配作用与神魔题材的人间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再复 《人文杂志》 1981年第4期38-46,共9页
关于如何达到艺术内容的真实,鲁迅主张,艺术家必须表现自身所体验过的生活,择取主体有过真切的审美感受的题材。 题材,是被作家艺术家反映在作品中的客体,这种被选入描绘范围的客观对象,加上作家艺术家的理解因素——主体对题材的审美判... 关于如何达到艺术内容的真实,鲁迅主张,艺术家必须表现自身所体验过的生活,择取主体有过真切的审美感受的题材。 题材,是被作家艺术家反映在作品中的客体,这种被选入描绘范围的客观对象,加上作家艺术家的理解因素——主体对题材的审美判断,便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因此,题材尽管不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全部,却是构成艺术内容的一个重要肌体。那么,如何确定题材对象?这种确定与题材本身的潜在价值有什么关系?而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客体,它与艺术的主体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鲁迅的见解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题材 神魔 主体感受 人间性 作家艺术家 支配作用 艺术的真实 静物 对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宗伦理“人间性”的特质解析——以善恶问题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施乃瑜 《佛教文化》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52,共6页
佛教东传中国,逐渐表现为具有中国文化形态的宗教特点,其中尤以禅宗“中国化”的特色最为鲜明。禅宗的建立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在继承印度佛教伦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文化道德观点的吸纳与超越,禅宗自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 佛教东传中国,逐渐表现为具有中国文化形态的宗教特点,其中尤以禅宗“中国化”的特色最为鲜明。禅宗的建立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在继承印度佛教伦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文化道德观点的吸纳与超越,禅宗自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禅宗伦理体系庞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伦理关注与主张,本文仅针对伦理学最基本的课题一道德的善与恶,从宏观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思想 人间性 善恶 解析 印度佛教 道德观点 伦理体系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渊明田园诗之人间性
9
作者 齐放 《嘉应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73-76,共4页
"人间性"即立足于现实人生的特性,是一种人间情怀与生命关怀。它根植于儒家文化,又融会了道佛两家思想,最后经由陶渊明切实的人生感受浑化而来。从人间性的角度看,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现为对田园风光、农人农事、民风民俗的描写... "人间性"即立足于现实人生的特性,是一种人间情怀与生命关怀。它根植于儒家文化,又融会了道佛两家思想,最后经由陶渊明切实的人生感受浑化而来。从人间性的角度看,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现为对田园风光、农人农事、民风民俗的描写;对家人、好友、自然生命的人伦依恋;对自然境界之追求、抱朴含真之理想、委运顺化之哲学。"人间性"是陶渊明生命状态与思想境界的独特体现,并由此造就了一个亲切实在的陶渊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人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人间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寇鹏程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37,共13页
王国维创作的词具有"人间性",他哲学时期的文论则较少"人间性"。创作与理论之间价值取向的分裂是促使王国维从哲学的"天上"转向文学的"人间"的深层原因。《人间词话》是有意识的"人间性转... 王国维创作的词具有"人间性",他哲学时期的文论则较少"人间性"。创作与理论之间价值取向的分裂是促使王国维从哲学的"天上"转向文学的"人间"的深层原因。《人间词话》是有意识的"人间性转向",王国维从品鉴中国诗词具体作品出发,为了回答浙西词派、常州词派以来词学界提出的现实问题而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对时代社会思潮做出回应。《人间词话》"人间性"的内涵是血性真感情、人类意识、崇高美、启蒙意识与文学革命性。《人间词话》与当时"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文学革命精神相通,是中国文论从古典转向现代的桥梁,具有阐释文学的有效性与生命力。这些使得《人间词话》成为接地气的、具有"中国性"的经典现代文论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词话》 诗界革命 人间性 启蒙意识 浙西词派 常州词派 现代文论 中国文论
原文传递
万法从人兴——《坛经》的人间性思想发微
11
作者 姚彬彬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4-45,共2页
中国禅宗的创立,佛门相传始于刘宋时期(一说梁时)来华的菩提达摩,但是中国禅宗实际上的创立,是于慧能而肇始。慧能的门人弟子记录其平生思想语要的《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尊崇,
关键词 《坛经》 人间性 中国佛教史 菩提达摩 刘宋时期 禅宗 慧能 弟子
原文传递
一例输入性人间鼠疫病例的判定与处理
12
作者 马永康 张丽云 +2 位作者 岑伸友 戚天明 杨恩奎 《中国地方病防治》 1999年第4期205-205,共1页
云南省于1982年家鼠鼠疫复燃后,1986年鼠间鼠疫开始波及人间,在盈江县发生第1例人间鼠疫病例,1997年在西畴县判定了首例输入性人间鼠疫病例,现将判定及处理结果报道如下。1 病例判定 患者 艾××,男,21岁,汉族,文山州西畴县新... 云南省于1982年家鼠鼠疫复燃后,1986年鼠间鼠疫开始波及人间,在盈江县发生第1例人间鼠疫病例,1997年在西畴县判定了首例输入性人间鼠疫病例,现将判定及处理结果报道如下。1 病例判定 患者 艾××,男,21岁,汉族,文山州西畴县新马子乡烂泥小寨人。一个多月前到本州的砚山县平远镇差黑办事处路北村打工。1997年1月13日出现发热、不适,经乡医用安乃近片治疗未见好转,于15日乘车返家,途中病情加重,到新马子乡卫生院求治。查体:T40.5℃,R24次/min,P120次/min,BP16/11KPa,心律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输入人间鼠疫 病例判定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性的庄子——对庄子的思想及其生活的另一种评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廖伟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47-48,共2页
关于庄子的思想历来就有很多的评论,人们力图通过对庄子思想的分析进一步还原庄子的形象、性格。庄子给人们的感觉是多样的,有时显得缥缈、神仙般游离我们的生活之外,有时又似乎是人间性的,真实地存在着。本文试图以"诗性"这... 关于庄子的思想历来就有很多的评论,人们力图通过对庄子思想的分析进一步还原庄子的形象、性格。庄子给人们的感觉是多样的,有时显得缥缈、神仙般游离我们的生活之外,有时又似乎是人间性的,真实地存在着。本文试图以"诗性"这个词为核心解读出一个具有诗人特质的庄子。理解庄子首先必须尊重庄子对于"道"的信仰以及他表达的一种热忱态度。其次是庄子将自己的信仰贯穿于整个生活时,他和他的生活表现出来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哲学 生活 信仰 庄子思想 体验 核心解 生命 存在主义 人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德性身体到伦理秩序——由儒家工夫论开启公共伦理生活 被引量:1
14
作者 游森 《天府新论》 CSSCI 2022年第5期59-66,共8页
公共伦理生活始终需要人的具身性现象在其中勾连、表达,但是如果没有心体层向身体的跃迁便无法实现在他人一侧的感发效应,从而个体自身还是隐匿在主体与客体分裂的二元中。也就是说,个体在心体消沉、不显的情形下,单凭具身—知觉的经验... 公共伦理生活始终需要人的具身性现象在其中勾连、表达,但是如果没有心体层向身体的跃迁便无法实现在他人一侧的感发效应,从而个体自身还是隐匿在主体与客体分裂的二元中。也就是说,个体在心体消沉、不显的情形下,单凭具身—知觉的经验不可能实现与他人共在伦理生活。这就意味着,身心空间虽然存在,但是却为主客二分格局,进而心体局限在这种二元结构中。如此,无论公的意识多么强烈,都无法构建起“人我”一体的世界图景。这威胁着儒家工夫论所依循的德性的实践意义。程朱所提供的显仁之法——“公而以人体之则为仁”,从“人体之”的具身的道德实践理解,充分显示了由工夫所构建的身体现象的统一性,及以之奠立公共化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现象 人间性 工夫 共同伦理 程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批评精神采撷“人间性”艺术精神:论傅雷艺术批评的内在理路及演化
15
作者 李晶 《艺术评论》 2022年第7期85-97,共13页
“人间性”是傅雷艺术思想中一个建设性的概念,现有研究鲜有涉及。以翻译闻名的傅雷,其批评家身份才是他本意所在。他的实践活动有着鲜明的批评精神,表现为对待中西艺术异中求同的批评取向和恢复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批评诉求。“人间性”... “人间性”是傅雷艺术思想中一个建设性的概念,现有研究鲜有涉及。以翻译闻名的傅雷,其批评家身份才是他本意所在。他的实践活动有着鲜明的批评精神,表现为对待中西艺术异中求同的批评取向和恢复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批评诉求。“人间性”涉及如何从中西美学之异过渡到中西艺术精神相通之处,标识出由批评精神揭示艺术精神的内在理路,突出了艺术批评的实践价值。这一内在理路形成以西化中、以中化西和中西涵化三个演进阶段,对于当代的文艺繁荣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雷 人间性 批评精神 艺术精神 演化
原文传递
论沈从文对人的性爱世界的解剖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成平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52-56,共5页
关键词 沈从文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上流社会 湘西文化 人间性 神话传说 精神分析学说 美情 心上人 湘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弋人间的爱情——试析中国古典爱情诗的独特表现
17
作者 张翠 麻煜霞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37-38,共2页
本文以与西方诗歌对照的角度 ,着重阐释了中国古典爱情诗的现世性、人间性特征 ,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独特表现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 人间性 现世 自然背景 中国 古典爱情诗 诗歌 文化渊源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中革命文化作品的解读要义
18
作者 詹丹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第4期5-11,共7页
对于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文化作品,该有哪些解读要义,许多一线教师尚缺乏自觉的认识,从而带来一些教学偏差或失误。文章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和“教师教学用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革命性”作为解读的前提定位,以“历史性”追溯其... 对于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文化作品,该有哪些解读要义,许多一线教师尚缺乏自觉的认识,从而带来一些教学偏差或失误。文章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和“教师教学用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革命性”作为解读的前提定位,以“历史性”追溯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脉络,并将揭示“人间性”作为解读的现实关联,最后提出在分析作品的语用特征、文道结合时,要把革命文化作品所归属的语文学科的“语文性”彰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版语文教科书 解读要义 革命 人间性 历史 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族本主崇拜中的亲情性
19
作者 韵红 《民族艺术研究》 2000年第1期29-33,共5页
要信奉和祭祀本主是白族地区影响最大、根植最深的宗教活动。由于白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 神、人生观念等的影响,使本主崇拜具有浓烈的人间亲情性。其一:神的人格化,被尊为本主 神的帝王将相、民族祖先、平民百姓、自然物等都具有人... 要信奉和祭祀本主是白族地区影响最大、根植最深的宗教活动。由于白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 神、人生观念等的影响,使本主崇拜具有浓烈的人间亲情性。其一:神的人格化,被尊为本主 神的帝王将相、民族祖先、平民百姓、自然物等都具有人间的品德和民族美德;其二:特异的 祭祀方式和娱神手段,使本主崇拜显现“人间宗教”特征;其三:本主丰富生动的情感生活,把 本主崇拜的人间亲情性勾画得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主崇拜 宗教信仰 人间亲情 人间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陈映真乡土文学观释读
20
作者 王向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2-46,共5页
陈映真作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主将,构建了完整而系统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系。他认为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文学要明确其“人间性”品格,并指出台湾文学具有鲜明的中国属性。陈映真的乡土文学观... 陈映真作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主将,构建了完整而系统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系。他认为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文学要明确其“人间性”品格,并指出台湾文学具有鲜明的中国属性。陈映真的乡土文学观对于指导乡土文学的正确健康发展,对于台湾社会的思想文化及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乡土文学 民族风格 人间性 中国属 台湾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