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历史类课程的教学研究——以中国民族史课程为例 |
王航
|
《高教学刊》
|
2024 |
1
|
|
2
|
21世纪中国民族史研究走向分析 |
徐杰舜
|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6
|
|
3
|
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的贡献 |
王文光
赵永忠
|
《学术探索》
|
2007 |
10
|
|
4
|
论吕思勉的“四裔”观——以《中国民族史》为中心的考察 |
肖红兵
李小白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6 |
2
|
|
5
|
民族主义与历史书写——以吕思勉的两部中国民族史为例 |
方素梅
|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6
|
|
6
|
习近平“四个共同”重要论述对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范式转换的方法论价值 |
李艳峰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4
|
|
7
|
略谈中国早期民族史学科的构建──以林惠祥著《中国民族史》为中心 |
王东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8
|
薪尽火传 继长增高——书《中国民族史》后 |
李埏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2
|
|
9
|
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学术史考察及其新时代的范式转换 |
李艳峰
|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2 |
2
|
|
10
|
高屋建瓴 各领风骚──建国以来出版的三部《中国民族史》读后 |
李远龙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
2
|
|
11
|
刘师培与中国民族史研究——以《中国民族志》为中心 |
曾黎梅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5
|
|
12
|
把握民族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国民族史新编》自序 |
徐杰舜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1
|
|
13
|
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对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借鉴 |
马尚云
|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4
|
南高学派与中国民族史研究 |
吴忠良
|
《学术探索》
|
2020 |
1
|
|
15
|
国内高校中国民族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状况 |
苍铭
|
《民族史研究》
|
2011 |
1
|
|
16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
赵梅春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3
|
|
17
|
中国边疆民族历史与文化研讨会暨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综述 |
王万志
孙昊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8
|
借鉴、继承与发展: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南北传统与西南民族史研究再思考 |
龙晓燕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9
|
民族政策是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点——以民族政策的制定为例 |
马廷中
|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20
|
关于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
罗贤佑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