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古文献口述与古史重建问题——基于“传词”与“传意”两种途径的考察
1
作者 李凯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8,共5页
整个古代尤其是上古时代民众识字率较低,口述是一种重要的文献传播途径,学界对相关问题已有所关注。^(①) 但关于上古时期口述形式如何传达真实性内容等问题,学界尚缺乏专题探讨,相关问题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吕思勉就20世纪20年代人们... 整个古代尤其是上古时代民众识字率较低,口述是一种重要的文献传播途径,学界对相关问题已有所关注。^(①) 但关于上古时期口述形式如何传达真实性内容等问题,学界尚缺乏专题探讨,相关问题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吕思勉就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老子》的质疑指出:“传者乃以战国时之名易之,此如今译书者,于书中外国名物,易之以中国名物耳,虽不免失真,固与伪造有别也。”^(②) “译书”的比喻非常形象,试图突破古史辨学者简单化的逻辑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传播 传者 识字率 上古时代 吕思勉 古史辨 专题探讨 上古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上古文献与圣经中的“上帝” 被引量:1
2
作者 曹敏 《科技信息》 2008年第10期154-154,共1页
中国与西方文化迥异,但经常也存在有趣的相似。"上帝"一词多让人联想到《圣经》,但其实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上帝"早已多次出现。本文就《圣经》中的上帝、中国上古文献中古人对上帝的崇拜进行阐释,并对中西文化中的&... 中国与西方文化迥异,但经常也存在有趣的相似。"上帝"一词多让人联想到《圣经》,但其实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上帝"早已多次出现。本文就《圣经》中的上帝、中国上古文献中古人对上帝的崇拜进行阐释,并对中西文化中的"上帝"概念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上古文献 圣经 上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笺注上古文献的新视角——评《〈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
3
作者 马士远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54-57,82,共5页
钱宗武、杜纯梓在《〈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中 ,尝试采用现代语言学与文化阐释学融为一体的方法 ,把现代语法学、词汇学、音韵学、训诂学、甲骨学、金文学、文艺学、文化阐释学等参互为用 ,在传统笺说和注训形式中揉进新质 ,为解读上... 钱宗武、杜纯梓在《〈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中 ,尝试采用现代语言学与文化阐释学融为一体的方法 ,把现代语法学、词汇学、音韵学、训诂学、甲骨学、金文学、文艺学、文化阐释学等参互为用 ,在传统笺说和注训形式中揉进新质 ,为解读上古文献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笺注 上古文献 尚书 现代语法学 文化阐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古文献中疟疾病证名单音词研究
4
作者 孟小燕 王育林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第3期22-25,共4页
我国历代文献关于疟疾病证名称的记载极其丰富,其中作为专属病证名的"疟"最早见于《左传》。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疟疾病证名也不例外。故以《左传》、《周礼》、《素问》、《难经》、《淮南子》等文献为主,结合历代... 我国历代文献关于疟疾病证名称的记载极其丰富,其中作为专属病证名的"疟"最早见于《左传》。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疟疾病证名也不例外。故以《左传》、《周礼》、《素问》、《难经》、《淮南子》等文献为主,结合历代相关文献,尝试梳理汉代之前文献中首次出现的疟疾病证名单音词的名与实,以考辨疟疾称谓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文献 疟疾 单音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古文献中有关医治义的几个字词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海伦 《医古文知识》 1994年第4期39-41,共3页
关键词 中医学 中国医药学 上古文献 字词 医古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在上古文献中的“志向”义——兼与伦理史家切磋 被引量:3
6
作者 艾荫范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48-52,共5页
"德"在上古文献中不仅有相当高的复现率,而且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政治、伦理、宗教、民俗诸多领域常常处在核心位置。两千年来经学阐释学一直把它囿于伦理界域内。本文希望正确的词义破解能够纠正这一偏见,以便为其重新定位。
关键词 上古文献 志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上古文献中谚语格言的引用方式 被引量:1
7
作者 周玉秀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3-78,共6页
相对于歌谣逸诗的整理,上古文献中格言谚语的辑录遗漏较多,主要原因在于未能细察古书引用俗语格言的方式和体例,因而有必要做进一步研究。上古文献中引用谚语格言,除了明确标以"谚"、"语"、"言"等,还常常... 相对于歌谣逸诗的整理,上古文献中格言谚语的辑录遗漏较多,主要原因在于未能细察古书引用俗语格言的方式和体例,因而有必要做进一步研究。上古文献中引用谚语格言,除了明确标以"谚"、"语"、"言"等,还常常用"闻之"和"故曰"为标志;没有任何标志而引用谚语格言的情形也普遍存在,应当依据语言的对仗、押韵、排比等形式、内容的哲理性和经验总结性以及不同文献或同一文献的不同篇章同时出现这三条主要原则进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文献 格言 谚语 引用方式 闻之 故曰
原文传递
上古文献“分别词”与特殊异读考辨
8
作者 郑妞 《语言学论丛》 CSSCI 2023年第4期125-139,共15页
我们将上古文献中处在相邻语言环境、词义上有一定关联、语音上存在区别的词称为“分别词”。通过四组“分别词”的辨析,对与之相关的特殊异读的来源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分别词”作为一个线索,能够证明最初两个词读音有别,在后来的发... 我们将上古文献中处在相邻语言环境、词义上有一定关联、语音上存在区别的词称为“分别词”。通过四组“分别词”的辨析,对与之相关的特殊异读的来源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分别词”作为一个线索,能够证明最初两个词读音有别,在后来的发展中,有的通过同义换读产生特殊异读,有的是字形混同产生特殊异读。认为“分别词”代表了词汇发展“分”的阶段,而“同义换读”代表了词汇发展“合”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词汇的融合和竞争,最终形成字音的根本性更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文献 分别词 特殊异读 同义换读
原文传递
基于语料特点判断的上古出土文献某字存否研究——以“信”字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志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8-215,225,共8页
针对某些文字上古存否无解的问题,本文立足语料特点判断理论,以甲骨文、西周金文"信"字探究为例,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在能够全面反映断代用字存在实际,并要求相关字必须露脸的语境内,通过地毯式搜索来给出答案。具体判断逻辑是... 针对某些文字上古存否无解的问题,本文立足语料特点判断理论,以甲骨文、西周金文"信"字探究为例,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在能够全面反映断代用字存在实际,并要求相关字必须露脸的语境内,通过地毯式搜索来给出答案。具体判断逻辑是:其一,虽某字依据语境要求当见而未见,但却有同义它字填补缺位,则表明某字因其前身尚在而没有存在的理由;其二,依据后世观念某字在相关文献语境中当见而未见,又没有与之同义之字替代其履行记语之职,则意味着某字的缺位源自相关文化观念的缺失或被关注程度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出土文献 语料特点 某字存否 甲骨文 金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古语类文献的生成及其文体形态的演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夏德靠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27-33,共7页
西周以来的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德治"主义的构建促使了重言、记言传统的形成,由此自西周以来出现了大量的语类文献。"语"在性质上主要表现为它载录的是"善言";从文体形态方面来说,上古语类文献主要包含... 西周以来的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德治"主义的构建促使了重言、记言传统的形成,由此自西周以来出现了大量的语类文献。"语"在性质上主要表现为它载录的是"善言";从文体形态方面来说,上古语类文献主要包含言、语、事语这些类型。由于这些文体形式是历时性生成的,所以它们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及其生成方式是不同的,整体上来说,这些文体形式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史官群体其自身社会地位与传史方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言传统 上古语类文献 文体形态 传史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乐语传统看上古语类文献的生成、传播及文化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德靠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65-69,共5页
上古语类文献的生成方式是多元的,其中乐语传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它通过培养贵族话语能力而影响语类文献的文本特征;乐语也是周代宾客飨射旅酬仪式的重要环节,表现为对乐歌的评论以及用乐歌做规诲讽谏和应对交际,... 上古语类文献的生成方式是多元的,其中乐语传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它通过培养贵族话语能力而影响语类文献的文本特征;乐语也是周代宾客飨射旅酬仪式的重要环节,表现为对乐歌的评论以及用乐歌做规诲讽谏和应对交际,在这种情形下,乐语本身就形成一种仪式型语类文献。此外,乐师在语类文献的整理、传播过程中深刻地影响语类文献的形态和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语传统 上古语类文献 文体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本义考证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金贵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0-448,共9页
"病"的本义,今或作重病义,或作疾病义。通过对《诗经》等八部早期上古文献中的"病"、"疾病"用例考察,发现早期疾病义都用"疾","病"不用作疾病义,更无重病义;"疾病"连用,其... "病"的本义,今或作重病义,或作疾病义。通过对《诗经》等八部早期上古文献中的"病"、"疾病"用例考察,发现早期疾病义都用"疾","病"不用作疾病义,更无重病义;"疾病"连用,其"病"为形容词的危重义。进而通过对八部上古文献中"病"、"疾病"所有词义及其训诂的梳理,可定"病"的本义是困苦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本义“疾”疾病义 重病义 困苦义 上古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上古时期文献写、抄特征及其文献学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傅刚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0-147,160,共8页
因书写工具、载体的不同,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写、抄,与刻本时代的写、抄本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国自有文献以来,就比较注重对文献的保管和整理,又因教学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需要,所以即使在先秦两汉时期,文献也具有稳定性特征。先秦两汉时... 因书写工具、载体的不同,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写、抄,与刻本时代的写、抄本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国自有文献以来,就比较注重对文献的保管和整理,又因教学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需要,所以即使在先秦两汉时期,文献也具有稳定性特征。先秦两汉时期建立了比较科学的整理文献的原则和方法,成为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重要内容。否定这一点,也就否定了中国文化的源头,同时也将动摇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学术基础,其后果是滋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疑,进而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虚无主义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文献 写本 抄本 学术传统
原文传递
《诗·豳风·七月》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雨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7-25,共9页
《诗豳风七月》作于早周公刘之世,其时在公元前十六世纪中叶,约当夏桀之世。这在《七月》的礼俗、社会状况、名物、艺术形式等方面均有所体现。《七月》作为早期周族诗历,通篇皆用周历记事。周历的“七月流火”正是夏代才有的天象,成为... 《诗豳风七月》作于早周公刘之世,其时在公元前十六世纪中叶,约当夏桀之世。这在《七月》的礼俗、社会状况、名物、艺术形式等方面均有所体现。《七月》作为早期周族诗历,通篇皆用周历记事。周历的“七月流火”正是夏代才有的天象,成为判断此诗作年的坚强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月> 上古文献年代学 周族历法 公刘之世 夏代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抱布贸丝”之“布”考辨
15
作者 胡海琼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20-122,共3页
《诗经》"抱布贸丝"之"布"为何物,历来有争议。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货币历史的粗略考查,结合出土文物、上古文献的语言研究以及古人怀里放钱的习俗等方面考虑,我们认为"金属铸币说"更有道理。
关键词 春秋战国经济及货币 出土上古钱币 上古文献的语言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骨文“疾”字质疑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3-65,68+79,共5页
甲骨文“疾”字质疑●张标一卜辞疾病类之“”字,是一关键性词语。诸家释“疥”、“疠”、“瘳”、“()”、“”等,其说不一。今多从丁山、胡厚宣说释“疾”。但这样解释仍有未安之处。卜辞关乎疾病之固定格式“”、“亡”、“降”... 甲骨文“疾”字质疑●张标一卜辞疾病类之“”字,是一关键性词语。诸家释“疥”、“疠”、“瘳”、“()”、“”等,其说不一。今多从丁山、胡厚宣说释“疾”。但这样解释仍有未安之处。卜辞关乎疾病之固定格式“”、“亡”、“降”中释“疾”是很妥贴的。至于卜文习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金匮要略》 《伤寒论》 《素问》 扁鹊仓公列传 上古文献 《五十二病方》 及物动词 患……病 宾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息”字的多义性谈词义引申的规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安良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83-89,共7页
《庄子·逍遥游》里有一段话: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 《庄子·逍遥游》里有一段话: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段话的现代汉语译文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引申 汉语译文 齐谐 息相 九万 南冥 浑言 三千里 贱息 上古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击壤”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雪樵 《运城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27-30,共4页
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 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晋·皇甫《帝王世纪》 在我国上古文献中,屡有“尧民击壤”的记载,历代... 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 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晋·皇甫《帝王世纪》 在我国上古文献中,屡有“尧民击壤”的记载,历代书籍转述不绝,诗文则更多征引。清人沈德潜所编《古诗源》、赫然将《击壤歌》列于卷首,视为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古的一首诗。 那么,“击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壤”又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汉·刘熙《释名》只是笼统的说,击壤是“古老之戏也”。最先把这个问题讲清的则是邯郸淳。《太平御览》七五五卷引述魏·邯郸淳《艺经》曰:“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上。”看来这种游戏的主要特征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击壤 邯郸淳 《太平御览》 艺经 尧民 帝王世纪 上古文献 康衢谣 《释名》 周亮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六经”编纂与传播确立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勇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第13期112-114,共3页
追本溯源,探究孔子对"六经"的编纂与教学实践,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施,特别是开发设计整本书阅读学程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孔子对上古文献典籍进行删定赞修,成为教授学徒的"六经",并... 追本溯源,探究孔子对"六经"的编纂与教学实践,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施,特别是开发设计整本书阅读学程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孔子对上古文献典籍进行删定赞修,成为教授学徒的"六经",并根据不同的经学内容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因材施教,注重育人功能,倡导"诗教"等,对高中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原则有指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因材施教 学程 上古文献 追本溯源 指导性作用 教学实践 育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诗经》四声比例的研究
20
作者 张文轩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18-25,共8页
俞敏先生曾撰《古四声平议》一文,刊于《训诂研究》第一辑(1981)。其中将几种上古文献篇章的文字。
关键词 防有鹊巢 上古文献 君子阳阳 郑风 《小雅》 陈风 东方之日 鲁颂 殷其雷 召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