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树仁对国民政府《县组织法》践行初探--以《新疆省政府公报》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芸 张皓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5期135-141,共7页
金树仁统治时期,他以国民政府《县组织法》为蓝本,从改局升县与营旗改治、县区组织构建、地方官员整训等方面着力践行,欲图改变新疆基层政权的"无政府状态",严密基层社会控制。但由于诸多因素制约致使这些未得到有效实施,终... 金树仁统治时期,他以国民政府《县组织法》为蓝本,从改局升县与营旗改治、县区组织构建、地方官员整训等方面着力践行,欲图改变新疆基层政权的"无政府状态",严密基层社会控制。但由于诸多因素制约致使这些未得到有效实施,终变得虎头蛇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树仁 《县组织法》 《新疆省政府公报》 基层政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与体制性腐败——以南京国民政府的《县组织法》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周联合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84-189,共6页
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训政后,制颁了《县组织法》,宣称训练人民实施地方自治,却建立了一套官治体制。该法实施后,县政府及基层组织病民、厉民现象普遍,吏治混浊,"土劣"横行,勒索不已,贪污泛滥,政治腐败不堪,那是一种不良法律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训政后,制颁了《县组织法》,宣称训练人民实施地方自治,却建立了一套官治体制。该法实施后,县政府及基层组织病民、厉民现象普遍,吏治混浊,"土劣"横行,勒索不已,贪污泛滥,政治腐败不堪,那是一种不良法律制度之下所必有的体制性腐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县组织法》 体制 腐败
原文传递
政治理念与制度呈现: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县组织法》的制定及修正
3
作者 项浩男 《北大法律评论》 2021年第1期202-229,共28页
《县组织法》是国民党执政前期有关县制的基本法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施政方针上以孙中山的政治理念为根本原则,在国民党内则暂时形成了蒋介石与胡汉民合作的稳定局面,后者掌理立法院。在这种背景下,《县组织法》经历了制定、修正... 《县组织法》是国民党执政前期有关县制的基本法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施政方针上以孙中山的政治理念为根本原则,在国民党内则暂时形成了蒋介石与胡汉民合作的稳定局面,后者掌理立法院。在这种背景下,《县组织法》经历了制定、修正、出台辅助性法规三个主要阶段。《县组织法》及相关法规基本体现了孙中山的各项主张,推动了基层政治组织的现代化转型,成为改革县制、改善县政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该法又存在很多不足,以行政指导、监督自治的色彩颇为浓厚,县财政没有得到重视,相关施行计划脱离实际。《县组织法》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法律层面,更体现在政治层面,其制定和修正的过程体现了国民党政权在基层政治建设方面的愿景及为此进行的努力与调试,实质上反映出国民党在执政上受到三对关系的制约,即孙中山的政治理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施政抉择、党内权力分配与法律取向、制度设计与实际运作,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呈现为动态的过程,展示出民国政治的丰富面向和复杂纠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县组织法》 地方自治 孙中山 蒋介石
原文传递
南京国民政府县自治法的官治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联合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7-170,共4页
由于孙中山特别强调"县自治",认为它是推进宪政建设的基础,故南京国民政府在建国大政上也一直强调推行"县自治",并为此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法律,但实际上则建立起了以保甲为基础的官治体制,《县自治法》的发展方向和... 由于孙中山特别强调"县自治",认为它是推进宪政建设的基础,故南京国民政府在建国大政上也一直强调推行"县自治",并为此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法律,但实际上则建立起了以保甲为基础的官治体制,《县自治法》的发展方向和真正实践均是走向官治。之所以如此,南京国民政府本身所赋予《县自治法》的一些官治因素是重要原因,正是那些官治因素决定了《县自治法》的成长模式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组织法》 《县自治法》 保甲制 地方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四川的县等厘定
5
作者 叶自明 《四川档案》 2012年第5期21-22,共2页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始于春秋初期,在历时二千多年中,作为行政区划制的最基本单位始终没有多大变化,最具稳定性。尽管如此,各朝代都将县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产生了不同等级的县。秦汉分为由令或长管理的两种不同等级的县,唐...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始于春秋初期,在历时二千多年中,作为行政区划制的最基本单位始终没有多大变化,最具稳定性。尽管如此,各朝代都将县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产生了不同等级的县。秦汉分为由令或长管理的两种不同等级的县,唐、宋有赤、畿、望、紧、上、中、下县之分,元、明时分为上、中、下县,清时有要缺、中缺、简缺等县等,民国时期也开展县等厘定,将县分出不同的等次。民初的县等在有的省内很大程度上都沿清代旧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年9月公布了《县组织法》,规定县分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厘定 四川 《县组织法》 行政区划 基本单位 政府成立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制的世纪变迁——乡(镇)制丛谈之一 被引量:1
6
《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 2004年第1期2-7,共6页
在20世纪中,中国乡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路径。仅从乡的规模而言,就经过了三个循环、七个阶段。从上个世纪初年在县下建立城镇乡制,到20年代末的《县组织法》规定在区下实施村里制(后改称乡镇制),再到30年代末“新县制”撤区重建大乡... 在20世纪中,中国乡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路径。仅从乡的规模而言,就经过了三个循环、七个阶段。从上个世纪初年在县下建立城镇乡制,到20年代末的《县组织法》规定在区下实施村里制(后改称乡镇制),再到30年代末“新县制”撤区重建大乡制,是20世纪乡制发展的第一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组织法》 城镇乡制 “新制” 政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