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剑桥中国文学史》探究与思考——宇文所安教授访谈(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敏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60,共12页
笔者围绕《剑桥中国文学史》与宇文所安教授进行交流,主要探讨了西方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起源、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和模式、文学史学与学术史的关系以及文学史学的新趋势,并就宇文所安提出的"文化唐"和"话语群体"... 笔者围绕《剑桥中国文学史》与宇文所安教授进行交流,主要探讨了西方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起源、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和模式、文学史学与学术史的关系以及文学史学的新趋势,并就宇文所安提出的"文化唐"和"话语群体"的概念进行了理论探讨和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文所安 文学史编撰法 《剑桥中国文学史》 文化唐 话语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卷)摘误 被引量:2
2
作者 赵红娟 陈海英 齐钢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59-69,共11页
海外汉学家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不仅在印刷和校对方面有明显错误,而且在史料和学术判断方面有诸多失误或不甚严谨处。对此,笔者按页码顺序进行了摘误,且加以适当的考辨和说明,以期有益于读者,并有助于《剑桥中国... 海外汉学家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不仅在印刷和校对方面有明显错误,而且在史料和学术判断方面有诸多失误或不甚严谨处。对此,笔者按页码顺序进行了摘误,且加以适当的考辨和说明,以期有益于读者,并有助于《剑桥中国文学史》的修订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中国文学史》 史料 学术判断 摘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视野下的两部域外中国文学史书写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对比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周睿 《国际汉学》 CSSCI 2020年第2期79-86,202,共9页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是欧美学界对中国文学史进行域外书写的代表之作,它们尝试以他者视野打破中国学者固有的文学史观.本文从编者学养、读者受众、文化视野、历史细节、解构精神、多元聚焦等方面,考察二史的中...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是欧美学界对中国文学史进行域外书写的代表之作,它们尝试以他者视野打破中国学者固有的文学史观.本文从编者学养、读者受众、文化视野、历史细节、解构精神、多元聚焦等方面,考察二史的中国文学史观,分析其所呈现的欧美学术思维传统,考察后者对前者在文化史方法、风格性统一、学术性规范上的纠正提升,这有助于今后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再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 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域外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得失参半的创新之作——《剑桥中国文学史》评议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泽宝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96-100,共5页
《剑桥中国文学史》旨在打破以往文学史写作中的习惯性范畴,开创新的文学史范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特殊的"文学文化史"的书写姿态,立足于在文化史的背景下考察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这种书写策略为我们认识文学史提供了新... 《剑桥中国文学史》旨在打破以往文学史写作中的习惯性范畴,开创新的文学史范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特殊的"文学文化史"的书写姿态,立足于在文化史的背景下考察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这种书写策略为我们认识文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但并没有在全书中得到全面的贯彻。《剑桥中国文学史》的文学史分期方式也引人注目,某些基于文学文化史立场的分期方式显得新颖别致。全书的文学史分期方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存在着按世纪、朝代为文学史分期的现象。由于全书的编者热衷于探求"过去的文学"原貌,在实践中往往对某些重要作家作品叙述较少,而对次要的文学现象评价过高。这种迥异于时流的评价可新人耳目,但有些评价是出于臆测,并没有坚实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中国文学史》 文学文化史 文学史分期 文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影响——以《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例
5
作者 刘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9-165,共7页
《剑桥中国文学史》呈现出与传统中国文学史显著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叙述体例的革新、经典的解构和重构、对物质文化的重视以及语言风格四个层面。《剑桥中国文学史》是西方“文学文化史”观及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在文学史编撰中的有... 《剑桥中国文学史》呈现出与传统中国文学史显著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叙述体例的革新、经典的解构和重构、对物质文化的重视以及语言风格四个层面。《剑桥中国文学史》是西方“文学文化史”观及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在文学史编撰中的有效实践。“文学文化史”观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国“重写文学史”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即是对西方文学史观的呼应。中国本土文学史尤其是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开始从“文学文化史”的视角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史进行改革、创新、解构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文学文化史 重写文学史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桥中国文学史》三个“追求”——以“元明清”文学史撰写为中心
6
作者 杜桂萍 《国际汉学》 CSSCI 2023年第2期24-29,共6页
自2010年出版以来,孙康宜、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一直作为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著述的最新成果受到关注。2013年其中文版面世,则意味着借助这一载体开启了更具深度的中西汉学世界的当代学术对话。十年来,... 自2010年出版以来,孙康宜、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一直作为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著述的最新成果受到关注。2013年其中文版面世,则意味着借助这一载体开启了更具深度的中西汉学世界的当代学术对话。十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中国文学史》 孙康宜 中国文学史 学术对话 元明清 研究成果 最新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方对中国文学史的不同书写——以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和宇文所安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例
7
作者 朱春洁 《青年与社会》 2015年第8期289-289,共1页
通过对比《剑桥中国文学史》和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则会发现,中西方对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存在很大不同,主要包括文学史在文学阶段的划分、阐述方式、对典籍的介绍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此外,《剑桥中国文学史》中还有不同于中国文学... 通过对比《剑桥中国文学史》和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则会发现,中西方对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存在很大不同,主要包括文学史在文学阶段的划分、阐述方式、对典籍的介绍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此外,《剑桥中国文学史》中还有不同于中国文学史的一些错误性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不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揭示的与被遮蔽的——读《剑桥中国文学史》 被引量:2
8
作者 左东岭 《国际汉学》 CSSCI 2023年第2期15-23,共9页
自民国初年始,已有近千部的文学史著作问世,尽管水平高低与编写体例并不完全相同,但给人的感觉是重复者居多。打开这些文学史的目录,从章节设计到时段划分,甚至进入文学史的作家作品,皆大同小异。尽管目前还有不少人对于编写文学史兴趣... 自民国初年始,已有近千部的文学史著作问世,尽管水平高低与编写体例并不完全相同,但给人的感觉是重复者居多。打开这些文学史的目录,从章节设计到时段划分,甚至进入文学史的作家作品,皆大同小异。尽管目前还有不少人对于编写文学史兴趣不减,但真正能够跳出窠臼而自出新意者实为凤毛麟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著作 《剑桥中国文学史》 编写体例 时段划分 自出新意 被遮蔽 作家作品 民国初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编文类:中国文学史编写的体例问题——从《剑桥中国文学史》谈起 被引量:1
9
作者 蒋金珅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共6页
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编写经历了由文体导向,转为时代为轴。"文章流别"传统在近代以来"一代有一代文学"的观念下隐匿不现,文体类别被收编在时代为主的文学史中。民国时形成的文学史编写体例在建国后又得到确认和固... 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编写经历了由文体导向,转为时代为轴。"文章流别"传统在近代以来"一代有一代文学"的观念下隐匿不现,文体类别被收编在时代为主的文学史中。民国时形成的文学史编写体例在建国后又得到确认和固化,直到《剑桥文学史》出现,又重新引发对文学史体例的新一轮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中国文学史》 体例 文体 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疑与重建:柯马丁楚辞研究述评——以《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中心
10
作者 孔志超 陈亮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6-21,共6页
汉学家柯马丁负责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的《楚辞》篇章。他的书写关注文本本身,不仅契合普通英语读者阅读习惯,而且对《楚辞》形成的文化背景以及后世建构等进行了呈现。在继承汉学家一贯的怀疑态度之上,他以出土文物为依归,并从文... 汉学家柯马丁负责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的《楚辞》篇章。他的书写关注文本本身,不仅契合普通英语读者阅读习惯,而且对《楚辞》形成的文化背景以及后世建构等进行了呈现。在继承汉学家一贯的怀疑态度之上,他以出土文物为依归,并从文学文化史、文化记忆角度重新审视《楚辞》。他对文本本身、后世建构的思考以及回到“早期文本”的努力,与国内研究范式相异,其中自有不当之处,但也有助于从方法论层面探讨早期文本与作者、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信”与“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马丁 《剑桥中国文学史》 《楚辞》 早期文本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对《剑桥中国文学史》的评价综述
11
作者 谭清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61-65,共5页
孙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采用"文学文化史"的编写理念,其创新性和启迪性基本得到学术界的肯定,但对这一理念在该著中的具体呈现,学者们却指出了不少问题,包括编写体例、内容和语言表述三个层面。这些问题提... 孙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采用"文学文化史"的编写理念,其创新性和启迪性基本得到学术界的肯定,但对这一理念在该著中的具体呈现,学者们却指出了不少问题,包括编写体例、内容和语言表述三个层面。这些问题提示了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文学史书写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中国文学史》 文学文化史 编写体例 物质文化 女性文学 去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文学史书写的思考——以《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例
12
作者 谭清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第11期72-74,共3页
孙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在"文学文化史"的理念指导下,采用突破文类和朝代分期的编写体例,内容上强调文学史的不确定性,关注过去的文学是如何被后世过滤并重建的,但该著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文学史的... 孙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在"文学文化史"的理念指导下,采用突破文类和朝代分期的编写体例,内容上强调文学史的不确定性,关注过去的文学是如何被后世过滤并重建的,但该著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文学史的书写应该回归"文学本位";编年叙述也要注意兼顾作家和文体叙述;分期模式应尽量呈现较为清晰的文学发展线索;谨慎对待史料的选择、取舍和辩证以还原相对真实的文学史;"去经典化"策略的运用及编者个人色彩的融入应注意叙述的公正性、治学的严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中国文学史》 文学史书写 编写体式 分期模式 史料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剑桥中国文学史》对我国文学经典的解构——以“四大名著”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宫伟伟 裘新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1期88-90,共3页
在异域学术语境和理论视野的影响下,《剑桥中国文学史》以还原文学经典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语境,揭示经典文本的不确定性,重置文学经典的评定标准等手段,对我国学界公认的文学经典进行了审视和解构。这种"去经典化"的做法有助于... 在异域学术语境和理论视野的影响下,《剑桥中国文学史》以还原文学经典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语境,揭示经典文本的不确定性,重置文学经典的评定标准等手段,对我国学界公认的文学经典进行了审视和解构。这种"去经典化"的做法有助于开阔我们的学术视野,但也存在着空疏臆断、过于偏激等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中国文学史》 “四大名著” “去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异与变通:《剑桥中国文学史》关于明代台阁体的书写
14
作者 李晗 《国际汉学》 CSSCI 2023年第6期138-145,160,共9页
《剑桥中国文学史》是北美汉学家全面把握中国文学史的代表之作,代表了当代北美汉学界中国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准。北美汉学家深受西方学术传统和本国文学理论思潮的影响,以明代前期台阁体为研究对象时,在文本选择的眼光、思维系统、方法... 《剑桥中国文学史》是北美汉学家全面把握中国文学史的代表之作,代表了当代北美汉学界中国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准。北美汉学家深受西方学术传统和本国文学理论思潮的影响,以明代前期台阁体为研究对象时,在文本选择的眼光、思维系统、方法向度、学术体系、文学史观等诸多层面呈现出与国内不同的研究范式。考察《剑桥中国文学史》明代台阁体部分的叙史方式、研究特色及创见之处,反思与纠偏其在学理上的缺失与不足,有助于国内学界对“重写文学史”探索新的可能路径,促进全球学术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汉学 《剑桥中国文学史》 明代台阁体 新历史主义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文所安文学史观下文学史与选集间互证关系刍论--以《剑桥中国文学史》《诺顿中国文选》唐代研究为例
15
作者 姬洁如 周睿 《杜甫研究学刊》 2025年第2期112-124,共13页
《剑桥中国文学史》与《诺顿中国文选》是宇文所安中国文学史观的一体两面。二者在文本选择、编撰方式上具有相似性,体现作者的文学文化史理念与评价体系,同时又各有侧重:《剑桥中国文学史》主要从外部物质环境中考察文学实践,《诺顿中... 《剑桥中国文学史》与《诺顿中国文选》是宇文所安中国文学史观的一体两面。二者在文本选择、编撰方式上具有相似性,体现作者的文学文化史理念与评价体系,同时又各有侧重:《剑桥中国文学史》主要从外部物质环境中考察文学实践,《诺顿中国文选》则更关注文学传统的互文性与审美特征,两者恰好在互证互补之中集中彰显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认知。宇文所安文学史观的系统建构与傅汉思的引领及自身早期唐诗史写作实践间存在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文所安文学史 《剑桥中国文学史》 《诺顿中国文选》 互证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方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代小说叙述——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洪波 魏崇新 《国际汉学》 CSSCI 2019年第2期142-147,206,共7页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是当今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其中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叙述反映了西方汉学界的新成果与新视野。本文梳理了中国古代小说知识体系在两部文学史中的呈现状态,分析了两书对中国古代小说...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是当今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其中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叙述反映了西方汉学界的新成果与新视野。本文梳理了中国古代小说知识体系在两部文学史中的呈现状态,分析了两书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不同叙述方式,进而探讨其背后所体现的西方学术视野与方法,并分析其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剑桥中国文学史》 西方中国文学史 中国古代小说
原文传递
远游,我们可以走多远?--《剑桥中国文学史》“文学文化史”研究思路评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8-134,127,共8页
《剑桥中国文学史》的写作观念以"文学文化史"为中心,对立于在国内文学史写作中尚处主流位置的标准叙事。如果说标准叙事有一种上浮倾向,专注于浮在最上层的经典的最动人之处;"文学文化史"叙事则一再下沉,最后回到... 《剑桥中国文学史》的写作观念以"文学文化史"为中心,对立于在国内文学史写作中尚处主流位置的标准叙事。如果说标准叙事有一种上浮倾向,专注于浮在最上层的经典的最动人之处;"文学文化史"叙事则一再下沉,最后回到当时完整的文化语境中,为挽救后代曲解作品寻求最充分的历史参照。在这个意义上,文本语境与文本一起,成了文学史中心。文本因被试图放入原生语境,而从多角度获得了新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来源、文本选择、文本特征、文本间关系等方面,推动文学研究变得空前丰富、立体。同时,虽然《剑桥中国文学史》编撰者在理论上具有历史主义的执着,但在实际写作中,有时也会遵循某种"中间路线",即更新部分内容,但大体上仍复制标准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中国文学史》 文学文化史 标准叙事
原文传递
论《剑桥中国文学史》经典消解的模式——以其中的“四大名著”为代表
18
作者 胡旭 李其霞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20年第1期176-184,共9页
《剑桥中国文学史》植根于异域的学术语境和理论视野,以还原文类出现及其演变的历史语境、揭示文本的不确定性、重置经典的划定标准等手段,对中国传统文学史中那些公认的文学经典进行质疑和解构,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它们的权威和价值,... 《剑桥中国文学史》植根于异域的学术语境和理论视野,以还原文类出现及其演变的历史语境、揭示文本的不确定性、重置经典的划定标准等手段,对中国传统文学史中那些公认的文学经典进行质疑和解构,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它们的权威和价值,并部分达到了目的。这种"经典消解"的撰写理念,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我们反思自身的研究缺陷,但也存在着过于偏激、空疏臆断等弊端,有必要予以分析与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中国文学史》 四大名著 经典消解
原文传递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
19
作者 王晓丹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5期92-92,共1页
在21世纪初“重写中国文学史”的风潮下,欧美汉学界推出了两部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即2001年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和2010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 在21世纪初“重写中国文学史”的风潮下,欧美汉学界推出了两部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即2001年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和2010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2017年,西方汉学界又推出一部千余页的大体量中国文学史著作,即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此著可视为这一风潮下的又一次尝试。该书的中文版于2022年推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剑桥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王德威 汉学界 哈佛 欧美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杂剧文本体制的定型——兼与《剑桥中国文学史》商榷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倩倩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70,共11页
元杂剧的结构体制是由曲词建立的,曲的功用是多方面的,代言抒情、戏剧冲突之发生、戏剧主旨均展现于其中。曲文完整的《元刊杂剧三十种》取得了文学的身分,拥有了固定的文学形式,完成了元杂剧文本体制的定型。《剑桥中国文学史》元杂剧... 元杂剧的结构体制是由曲词建立的,曲的功用是多方面的,代言抒情、戏剧冲突之发生、戏剧主旨均展现于其中。曲文完整的《元刊杂剧三十种》取得了文学的身分,拥有了固定的文学形式,完成了元杂剧文本体制的定型。《剑桥中国文学史》元杂剧部分的论述夸大了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的影响,由新历史主义出发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受"古史辨派"影响,在疑古方面没有掌握好分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文本体制 曲文《剑桥中国文学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