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离与失序:解放战争时期流亡学生的状况——以《大公报》和《中央日报》的报道为中心
1
作者 张铉禹 《西部学刊》 2024年第3期135-139,共5页
解放战争时期,大批北方学生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欺骗、裹挟之下向南方迁移,形成了流亡学生群体。民营报纸《大公报》与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都对流亡学生群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大公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报道,为学生发声。《中央日... 解放战争时期,大批北方学生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欺骗、裹挟之下向南方迁移,形成了流亡学生群体。民营报纸《大公报》与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都对流亡学生群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大公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报道,为学生发声。《中央日报》作为国民政府的“喉舌”,报道则显得含混、矛盾甚至对学生进行批评。通过对新闻报道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当时流亡学生处境的悲惨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战争 流亡学生 《大公报》 《中央日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日报》风波与蒋介石的新闻专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建明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20,共4页
在蒋介石直接控制下,《中央日报》创刊后不断捅娄子,屡揭军政要员腐败,宣传党义不力,在8年内5次被改组换马。《中央日报》的两位开明社长和总编辑也曾实行平民化、市场化与淡化党报色彩的改革,但均遭蒋的刁难和训斥。蒋介石的新闻专制... 在蒋介石直接控制下,《中央日报》创刊后不断捅娄子,屡揭军政要员腐败,宣传党义不力,在8年内5次被改组换马。《中央日报》的两位开明社长和总编辑也曾实行平民化、市场化与淡化党报色彩的改革,但均遭蒋的刁难和训斥。蒋介石的新闻专制把《中央日报》变成故障频出的自我话筒,又对进步报刊与记者进行残酷迫害和杀戮,激起全国民众的愤怒声讨,促成南京政权在大陆迅速走向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日报》风波 《中央日报》的改革 蒋介石新闻专制 惨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与民:对《中央日报》《大公报》七七社论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徐思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34-241,共8页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国内舆论相对一致。本文通过对《中央日报》和《大公报》1938年至1939年的七七社论文本进行较细致的考察,并检索和比较该两种报刊中某些关键词的频率,乃至对于政府、领袖、军事、抗战建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国内舆论相对一致。本文通过对《中央日报》和《大公报》1938年至1939年的七七社论文本进行较细致的考察,并检索和比较该两种报刊中某些关键词的频率,乃至对于政府、领袖、军事、抗战建国等概念的不同提法和态度。分析在当时的抗战大势下,代表官方的《中央日报》与代表民间的《大公报》之异同。进而指出,国民党中央党报的“七七”社论并不重复诠释注解其党魁的“七七”文告,导致蒋介石也对《中央日报》颇为不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日报》 《大公报》 “七七”社论 抗战关链词 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副刊与抗战文学的发生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武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4-102,共9页
有关抗战文学的发生,学界一直关注不够,仅有的论述也大都侧重于强调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华日报》副刊以及左翼人士主导下的"文协"的成立。然而,重新考察和分析《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副刊,从"卢沟桥主题艺术运动"... 有关抗战文学的发生,学界一直关注不够,仅有的论述也大都侧重于强调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华日报》副刊以及左翼人士主导下的"文协"的成立。然而,重新考察和分析《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副刊,从"卢沟桥主题艺术运动"的策划到联合作家们团结起来成立"文协"等全国性组织,都是由《中央日报》及副刊或台前或幕后所主导。事实上,《中央日报》、《新华日报》这两大报纸副刊共同处在民国历史文化这一语境下,它们之间并非只是对台戏,还有更多复杂的关联,由此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发掘抗战文学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日报》 《新华日报》 民国机制 抗战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中央日报》难民内迁动员的主体性策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肖燕雄 郭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57,共8页
在全面抗战初中期,《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响应政府号召,动员工厂、学校以及广大难民向内迁移。在内迁动员中,两家报纸所生成的难民动员文本,分别将难民自身和党国/政府作为其主要受惠对象,体现了不同的主体性策略:《新华日报》着眼... 在全面抗战初中期,《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响应政府号召,动员工厂、学校以及广大难民向内迁移。在内迁动员中,两家报纸所生成的难民动员文本,分别将难民自身和党国/政府作为其主要受惠对象,体现了不同的主体性策略:《新华日报》着眼于难民个体和群体,注重为其遭遇解困,体现了一贯的团结普通民众抗战的立场;《中央日报》基于党国号令,劝诫、批评难民以及各种受动主体的行为,呈现了内迁过程中的复杂面相,也表征了其应时应势的动员策略与技巧上的诸种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华日报》 《中央日报》 内迁动员 受动主体 动员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报”经营的一种探索——马星野主持南京《中央日报》时期新闻实践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明亮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88-93,共6页
马星野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中央日报》在南京复刊后的第一任社长。在他主持南京《中央日报》前,该报销量有限,赔累甚巨,不得不靠津贴维持生存。马星野担任社长后,对南京《中央日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营上实施"企业化"... 马星野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中央日报》在南京复刊后的第一任社长。在他主持南京《中央日报》前,该报销量有限,赔累甚巨,不得不靠津贴维持生存。马星野担任社长后,对南京《中央日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营上实施"企业化"之路,业务上大胆启用年轻记者,在新闻采编上实施先"日报"后"中央"的思路,副刊内容"杂志化"。这些措施使得《中央日报》的销量大增,广告额也随之上涨,该报首度实现盈利,创造了国民党中央党报自创办后的经营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星野 国民党 《中央日报》 经营活动 杂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动员”与“政治家办报”新论——以《中央日报》和《大公报》“管制物价宣传周”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泱育 《今传媒》 2014年第12期8-10,共3页
论文以《中央日报》和《大公报》1943年"管制物价宣传周"报道为例,聚焦媒介在面对"动员"问题时如何发挥自身独特的功能?由此重思"政治家办报",将"政治家办报"划分为"创新型政治家办报&qu... 论文以《中央日报》和《大公报》1943年"管制物价宣传周"报道为例,聚焦媒介在面对"动员"问题时如何发挥自身独特的功能?由此重思"政治家办报",将"政治家办报"划分为"创新型政治家办报"和"学习型政治家办报",提出"历史的经验"乃是最聪明的人当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历史"因之并不是一个时间论域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动员 政治家办报 管制物价 《中央日报》 《大公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人民日报》关于“陈江会”报道的框架研究——以国民党《中央日报》网络版“陈江会”专题报道为参照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03-108,共6页
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与比较分析方法,以"陈江会"为研究个案,选取国民党《中央日报》为参照媒体,通过从"新闻材料的选择"和"新闻材料的建构"两方面对《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框架所做的研究显示,... 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与比较分析方法,以"陈江会"为研究个案,选取国民党《中央日报》为参照媒体,通过从"新闻材料的选择"和"新闻材料的建构"两方面对《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框架所做的研究显示,《人民日报》总体上遵从主题先行的新闻框架模式,这种严谨沉稳的报道风格一度开创了党报新闻报道的传统,但在新时期容易导致可读性不足、影响力式微、新闻专业理念发挥受限等后果,需要通过对既有新闻传统进行不断改革创新,使之更符合阅读规律与认知需要,以更好地发挥其舆论引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分析 “陈江会” 《人民日报》 《中央日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中央日报》副刊
9
作者 王吉鹏 孙丽凤 《殷都学刊》 2009年第1期104-106,共3页
前期的《中央日报》副刊是很有特色的进步副刊,对其鲁迅是持有支持的态度,在孙伏园的中介下鲁迅与这一副刊发生了一些关系。鲁迅在1927年2月在香港的两篇讲演稿《无声之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分别于3月23日、5月11日在《中央日报... 前期的《中央日报》副刊是很有特色的进步副刊,对其鲁迅是持有支持的态度,在孙伏园的中介下鲁迅与这一副刊发生了一些关系。鲁迅在1927年2月在香港的两篇讲演稿《无声之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分别于3月23日、5月11日在《中央日报》副刊得以完全地与公众见面。在讲演中鲁迅对中国旧文化进行一以贯之地剖析并对港英当局进行了强有力批判。此外《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的《鲁迅先生脱离广东中大》一文,引起了一场鲁迅与顾颉刚之间的风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央日报》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日报》与韩国《中央日报》金正日逝世报道新闻构架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慧 《东南传播》 2012年第9期32-35,共4页
文章运用框架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选取《人民日报》与韩国《中央日报》金正日逝世新闻报道为样本,从主题设置、关键词和基调、新闻来源、照片或图表的使用、评论五个方面比较分析这两家报纸的新闻构架。通过分析他们对此事件新闻构架的... 文章运用框架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选取《人民日报》与韩国《中央日报》金正日逝世新闻报道为样本,从主题设置、关键词和基调、新闻来源、照片或图表的使用、评论五个方面比较分析这两家报纸的新闻构架。通过分析他们对此事件新闻构架的差异,理性探讨了媒体与政府、外交政策、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外交政策是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的方向标,国家利益是决定政府制定外交政策、媒体新闻构架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利益 外交政策 新闻框架 《人民日报》 韩国《中央日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观察文坛到关注社会——《中央日报》副刊时期储安平之转折
11
作者 韩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0-116,共7页
作为"新月派第二代文人"的储安平,担任《中央日报》副刊《中央公园》编辑期间,刊发了大量观察文坛、反映文坛风气的文章。这些文章多以揭露文坛黑幕和阴暗面为主,使其逐渐形成一种对文坛和文人的否定性评价。此种认识,导致储... 作为"新月派第二代文人"的储安平,担任《中央日报》副刊《中央公园》编辑期间,刊发了大量观察文坛、反映文坛风气的文章。这些文章多以揭露文坛黑幕和阴暗面为主,使其逐渐形成一种对文坛和文人的否定性评价。此种认识,导致储安平放弃《中央公园》而主持《中央日报副刊》,逐步将注意力由"观察文坛"转向了"关注社会"。其后储安平以政论家的身份出现于中国报界,于20世纪40年代末创办《观察》周刊,深刻影响了战后中国的舆论走向。由此可知,此种转变实为储安平一生之关键转折,对中国新闻史而言亦有重大意义。不过,他在《中央日报》副刊时期的转折,并非毅然决然的转变,而是带有某种曲折和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安平 《中央日报》 文学批评 社会化 《观察》周刊 政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党报在“官民纠纷”中的话语泉源及其当代启示——以《中央日报》“中山路拆迁纠纷”报道为例
12
作者 刘泱育 《阅江学刊》 2014年第6期79-85,共7页
1929年3月至1930年4月,《中央日报》对"南京中山路拆迁补偿"的相关报道超过50次,平均每周均有关于中山路问题的报道。以传播学的"议程设置"为理论工具,完成"南京中山路拆迁补偿纠纷"的史实拼图。在以史... 1929年3月至1930年4月,《中央日报》对"南京中山路拆迁补偿"的相关报道超过50次,平均每周均有关于中山路问题的报道。以传播学的"议程设置"为理论工具,完成"南京中山路拆迁补偿纠纷"的史实拼图。在以史为鉴的传统历史维度之外,从一个侧面寻觅国民政府年年调控物价却始终无法控制物价的历史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日报》 “官民纠纷” 拆迁补偿 党报功能 物价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动员”与“政治家办报”新论?——以《中央日报》和《大公报》“管制物价宣传周”为例
13
作者 刘泱育 《今传媒》 2015年第9期168-170,共3页
论文以《中央日报》和《大公报》1943年“管制物价宣传周’’报道为例,聚焦媒介在面对“动员”问题时如何发挥自身独特的功能?由此重恩“政治家办报”,将“政治家办报”划分为“创新型政治家办报”和“学习型政治家办报”,提出“历... 论文以《中央日报》和《大公报》1943年“管制物价宣传周’’报道为例,聚焦媒介在面对“动员”问题时如何发挥自身独特的功能?由此重恩“政治家办报”,将“政治家办报”划分为“创新型政治家办报”和“学习型政治家办报”,提出“历史的经验”乃是最聪明的人当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历史”因之并不是一个时间论域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动员 政治家办报 管制物价 《中央日报》 《大公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抗日舆论动员话语形式比较
14
作者 肖燕雄 盛瑞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79-86,共8页
以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方法对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中央日报》重要城市沦陷报道进行研究,并与《大公报》的相关报道作比较,发现《新华日报》与《中央日报》在人称代词、句型、句式、数据等运用上,并没有根本区别;而《新华日报... 以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方法对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中央日报》重要城市沦陷报道进行研究,并与《大公报》的相关报道作比较,发现《新华日报》与《中央日报》在人称代词、句型、句式、数据等运用上,并没有根本区别;而《新华日报》在初级命题数量、新闻结构和图式、形容词和副词以及引语上有自己的追求和偏好。《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宣传效果的优劣并不主要源于短时段内话语形式的不同。但是结合相关研究,不能否认话语形式在较长时段里的变化及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华日报》 《中央日报》 城市沦陷报道 舆论动员 新闻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民政府对东京审判的态度评析——以《中央日报》报道评论为中心
15
作者 王卫星 刘广建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6年第1期66-73,共8页
日本投降后,盟国在东京成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判。中国作为东京审判的参与国,派出了法官与检察官,积极支持东京审判。无论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成立、法庭的审理,以及对日本战犯的最终判决,中国最重要的官方报纸... 日本投降后,盟国在东京成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判。中国作为东京审判的参与国,派出了法官与检察官,积极支持东京审判。无论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成立、法庭的审理,以及对日本战犯的最终判决,中国最重要的官方报纸《中央日报》均给予了高度关注。由于东京审判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央日报》的报道和评论充分反映出国民政府积极支持东京审判、坚持司法公正,"绝不以战胜者对战败者态度出之"的基本态度和原则,以及积极维护战后和平、防止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原则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京审判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日本战犯 国民政府 《中央日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了,《中央日报》
16
作者 黄山 《财经》 2006年第12期110-111,共2页
5月31日,台湾《中央日报》出版了它的最后一期——在头版“期待再相见”的大标题下,正式宣布停刊。这家创立于1928年2月1日、全世界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就此谢幕。
关键词 《中央日报》 中文报纸 发行时间 全世界 头版 出版 停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价与政局:南京国民党政府为何控制不住物价上涨?——以《中央日报》社论解读经济因局(1945.8-1949.4)
17
作者 刘泱育 《东南传播》 2013年第6期119-121,共3页
抗战胜利后,控制不住物价上涨,是国民党失去政权的重要原因。而供给与需求因交通不畅而脱节、投机行为与法币贬值互为因果、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失当,则是南京国民党政府当年控制不住物价上涨的关键因素。尤为重要的是,在当时的局势之下... 抗战胜利后,控制不住物价上涨,是国民党失去政权的重要原因。而供给与需求因交通不畅而脱节、投机行为与法币贬值互为因果、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失当,则是南京国民党政府当年控制不住物价上涨的关键因素。尤为重要的是,在当时的局势之下,仅靠南京国民党政府一方,无论出台何种物价调控政策都不可能成功——物价的有效调控,其必要条件为国内政权的统一,其重要条件是调控政策与措施不但制订要得当,而且,贯彻执行也要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价调控 国民党 《中央日报》 社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报纸与陪都重庆的水灾救济(1940~1946)—以《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为例
18
作者 陈阳阳 杜俊华 《历史学研究》 2018年第2期27-33,共7页
20世纪40年代,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和陪都,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屡遭水灾袭击且损失惨重。为了加强水灾救济,《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都加强灾况宣传报道,呼吁民众积极筹集赈款;联系重庆水灾救济的实际向国民政府提出合理的救灾建议。... 20世纪40年代,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和陪都,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屡遭水灾袭击且损失惨重。为了加强水灾救济,《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都加强灾况宣传报道,呼吁民众积极筹集赈款;联系重庆水灾救济的实际向国民政府提出合理的救灾建议。《新华日报》还批判和揭露国民政府在水灾救济中的弊端,并对政府的救灾措施、成效进行监督和督促;而作为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的《中央日报》则以报道政府救灾措施和成效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华日报》 《中央日报》 陪都 水灾救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岸媒体对“陈江会”报道的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和台湾《中央日报》为例
19
作者 沈惠娜 《东南传播》 2009年第4期52-55,共4页
海峡两岸在意识形态方面有很大分歧,报纸作为统治阶级最有效的舆论工具之一,其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受到各自意识形态、集团利益等影响。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及台湾《中央日报》对"陈江会"的不同报道,运用文本... 海峡两岸在意识形态方面有很大分歧,报纸作为统治阶级最有效的舆论工具之一,其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受到各自意识形态、集团利益等影响。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及台湾《中央日报》对"陈江会"的不同报道,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报道量、报道形式、报道内容等方面入手,试图找出两岸报纸的异同,为两岸间的信息传播进步作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日报》 《中央日报》 陈江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