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四史”中的儒家乐教思想研究
1
作者 张小雨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0-28,共9页
“前四史”中的儒家乐教思想来源于先秦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属性与教化价值。《史记》与《汉书》极力为乐教作出正当性说明,劝诫君主应当杜绝纵欲享乐,要将音乐作为教化形式推行天下。《后汉书》与《三国志》记载了东汉初年与曹魏时期... “前四史”中的儒家乐教思想来源于先秦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属性与教化价值。《史记》与《汉书》极力为乐教作出正当性说明,劝诫君主应当杜绝纵欲享乐,要将音乐作为教化形式推行天下。《后汉书》与《三国志》记载了东汉初年与曹魏时期复兴礼乐教化之实践。《史记》还继承了董仲舒等汉代儒者论乐之特色,将音乐扩大到天地境界,并运用比附思想,将其与五行、五德等进行类比性认识,成为《白虎通》等文献乐教思想的来源,是两汉阴阳五行化了的儒家乐教思想之产物。同时,《史记》给予“发愤而作”、不能展现“中和”情感面貌的文艺作品高度认同,开始强调主体自身情感的独特价值,认为社会必须给予此种个体性充分的认识与肯定。于是,一种有别于西周“能群”观念的、强调个体独特性的音乐哲学观念开始在两汉兴起,最终导致了魏晋时期乐舞与教化脱钩,走向个体化与艺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儒家乐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教论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天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138,F0002,共14页
乐教是中国官方熏陶官员的音乐教育活动,旨在培养端正持中的正人君子,使之务除偏狭,养成公道公平公正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最终治国富民,无关治国的民间俗乐均被排除。五帝三代乐教与诗教书教礼教混在一起,周末春秋之交开始细分为诗、... 乐教是中国官方熏陶官员的音乐教育活动,旨在培养端正持中的正人君子,使之务除偏狭,养成公道公平公正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最终治国富民,无关治国的民间俗乐均被排除。五帝三代乐教与诗教书教礼教混在一起,周末春秋之交开始细分为诗、书、礼、乐四教,春秋末期增加易、春秋为六教,延续至清朝,最近几十年诗书礼乐四教重新混合。五帝夏商周春秋九代人神混杂,故九代“古乐”实行政教合一。春秋时代郑卫宋齐四国出现背弃“古乐”传统的“新乐”,与战国至今“新乐”相似,故春秋至今为后九代“新乐”阶段,春秋时代既属于九代,也属于后九代。九代乐教理论,《舜典》《大司乐》为乐教治国的“工具论”,孔子发展了“工具论”并创造了反对“郑声淫”的“风格论”,三者均只适合九代“古乐”,而与后九代“新乐”脱节。“新乐”虽缺乏经典理论,但总结其音乐实践,无非是官乐民乐交融、乐教愉情并重、抒情风格多样、剔除宗教色彩等,与九代乐教理论迥异。后九代经师学者不明中国历史发展大势,以九代“古乐”的乐教理论反复证成孔子批评春秋“新乐”的“郑声淫说”,故均徒劳无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舜典》 《大司乐》 郑声淫 九代“古乐” 后九代“新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监狱制度改革——以新式模范监狱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5
3
作者 蔡永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35,共8页
清末新政时期,随着监狱改良思潮的兴起,以新式模范监狱建设为目标的监狱制度改革也提上了清政府的议事日程。规范的监狱管理以及监狱管理人才的培养,使清政府的监狱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近代西方监狱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中... 清末新政时期,随着监狱改良思潮的兴起,以新式模范监狱建设为目标的监狱制度改革也提上了清政府的议事日程。规范的监狱管理以及监狱管理人才的培养,使清政府的监狱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近代西方监狱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监狱的近代转型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监狱改革的执行缺乏力度以及传统监狱观念的影响,清末的监狱制度改革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新政 监狱改革 模范监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晚清的“新学”与“旧学”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先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3期31-36,共6页
新学与旧学的交相兴替 ,代表了晚清时期文化演变的基本走向。随着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和体制的建立 ,传统中学在基本内容和框架上完成了由旧学向新学的历史更替。 2 0世纪初年国学思潮的兴起表现出学术文化的历史性转向 ,由以学习西方为... 新学与旧学的交相兴替 ,代表了晚清时期文化演变的基本走向。随着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和体制的建立 ,传统中学在基本内容和框架上完成了由旧学向新学的历史更替。 2 0世纪初年国学思潮的兴起表现出学术文化的历史性转向 ,由以学习西方为主旨转向了以提倡国学为主要目标。这种学术文化潮流的变向 ,与新学发展的偏向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新学 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艺术考论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怀荣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共4页
在北齐、北周及隋代,王室、贵族以及文人阶层高涨的歌诗艺术消费需求,直接促进了歌诗艺术的全面发展。胡人艺术家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胡乐则以其强劲的活力左右着歌诗艺术消费市场,入隋以后,南北艺人共同完成了华夏正声和胡夷之乐的融... 在北齐、北周及隋代,王室、贵族以及文人阶层高涨的歌诗艺术消费需求,直接促进了歌诗艺术的全面发展。胡人艺术家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胡乐则以其强劲的活力左右着歌诗艺术消费市场,入隋以后,南北艺人共同完成了华夏正声和胡夷之乐的融汇,开创出歌诗艺术发展的新局面,不仅使歌诗艺术的创作与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也构成了唐代歌诗发展兴盛的一个新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北周 隋代 歌诗艺术 胡乐 新声 歌舞百戏 歌诗创作 歌诗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丘逢甲诗中的“新中国”思想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学照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6-72,共7页
丘逢甲既是清季抗日保台运动倡导者,又是一位"缘情"、"言志"发之于诗的"新中国"运动的先驱。他内渡后,本着"能强祖国则可复土雪耻"的认识,使"念台"情和"新中"志在"... 丘逢甲既是清季抗日保台运动倡导者,又是一位"缘情"、"言志"发之于诗的"新中国"运动的先驱。他内渡后,本着"能强祖国则可复土雪耻"的认识,使"念台"情和"新中"志在"我亦思乡更忧国"的情怀中得到连接和统一。丘逢甲诗中的"欲新中国"的思想包涵追求维新立宪和转向共和两个层次。他深感清廷立宪"时机已失",遂"促同志行革命事",推动广东"独立",并参与民国肇建,呼唤"中华民族此重兴"。丘逢甲的"新中国"思想至今仍是推动中国"和平崛起"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逢甲 清末诗 “新中国”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个侧面谈时代生活文化的相互联系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影响——“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有感 被引量:4
7
作者 汪毓和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2,共4页
文章力图从宏观的角度,将发轫与本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发展进程中震惊海内外的"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新音乐"萌发的"时代发展"、"社会生活"、"文艺思潮"和"音乐变革"的多... 文章力图从宏观的角度,将发轫与本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发展进程中震惊海内外的"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新音乐"萌发的"时代发展"、"社会生活"、"文艺思潮"和"音乐变革"的多方面的相互联系,作一个概略回顾和史学分析。"辛亥革命"前后引发中国"学堂乐歌"产生的重要社会条件和它所包含的一系列中心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中西融合";以及在"辛亥革命"影响下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才得以全面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清代戏曲改良运动 学堂乐歌 中国近代新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乐舞的嬗变及对后世的影响--以《霓裳羽衣》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晓茹 朱远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50-152,共3页
唐代乐舞是我国古代乐舞史上的极致,《霓裳羽衣》乐舞流传广远。《霓裳羽衣》乐舞不仅意境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且在名称、立意等方面也极具美感。《霓裳羽衣》自唐初至唐末的嬗变特点是恢弘大气到灵活灵动平实,并进而趋于平淡恬静... 唐代乐舞是我国古代乐舞史上的极致,《霓裳羽衣》乐舞流传广远。《霓裳羽衣》乐舞不仅意境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且在名称、立意等方面也极具美感。《霓裳羽衣》自唐初至唐末的嬗变特点是恢弘大气到灵活灵动平实,并进而趋于平淡恬静、庄重的极致,后世舞者不断改编,融入不同舞蹈之中,并流传,其艺术形式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乐舞 《霓裳羽衣》 嬗变轨迹 后世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新式法律教育中的外语教学及其社会功效 被引量:1
9
作者 侯强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03-106,共4页
西方法律教育体系在移植进中国的同时,外语教学也伴随其中。因清末取法的主要是日本学制,故法政教育中的外语教学在语种选择上是以英语、日语为主流,并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清末新式法律教育中,外语教学与西方法学课程相结合,加速了... 西方法律教育体系在移植进中国的同时,外语教学也伴随其中。因清末取法的主要是日本学制,故法政教育中的外语教学在语种选择上是以英语、日语为主流,并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清末新式法律教育中,外语教学与西方法学课程相结合,加速了西方法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我国法律教育及法制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新式法律教育 外语教学 社会功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观念与宋代音乐史研究——兼评《宋代音乐研究文论集》 被引量:1
10
作者 章瑜 《音乐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22-27,3,共7页
《宋代音乐研究文论集》呈现了近现代以来宋代音乐研究的现状、特点与趋势,以及历史观念对于宋代音乐史研究的价值意义,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和宋代音乐断代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基础。与其他朝代断代音乐史研究相比,宋代音乐史研... 《宋代音乐研究文论集》呈现了近现代以来宋代音乐研究的现状、特点与趋势,以及历史观念对于宋代音乐史研究的价值意义,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和宋代音乐断代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基础。与其他朝代断代音乐史研究相比,宋代音乐史研究初具规模,注重史学观的探索,在“新史学”历史观的影响下,其研究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具备了学科研究的性质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音乐研究文论集》 宋代音乐史 史学观念 “新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齐“乐府新声”及其文学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德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北齐中后期,通过帝王带动,经由西域乐工和帝侧文臣的努力,制作出一批乐府新声,以西域鼓吹乐器伴奏,少数曲调配有文辞;多数曲调仅为胡吹乐曲,并无固定的文辞相配。这两种乐曲的音乐性都要强于文学性,而唐人皆称邺下新声。其后又传入隋唐... 北齐中后期,通过帝王带动,经由西域乐工和帝侧文臣的努力,制作出一批乐府新声,以西域鼓吹乐器伴奏,少数曲调配有文辞;多数曲调仅为胡吹乐曲,并无固定的文辞相配。这两种乐曲的音乐性都要强于文学性,而唐人皆称邺下新声。其后又传入隋唐,影响两朝的雅乐、俗乐和歌诗。从本质上说,这是一批不同于拟乐府的抒情性、娱乐性的北朝乐歌。在提供声情享受的同时,也引发出与之匹配的诗歌创作,创造了乐府诗的新品种。而从文学史上看,也构成北朝乐府文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乐府文学史上不太为人知的重要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乐府 新声 文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馆藏清末《最新小学教科书》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尚志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0年第4期34-40,共7页
《最新小学教科书》是我国近代第一套学科完整、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完善的小学教科书。文章分析了《最新小学教科书》产生的背景,介绍了其规模和馆藏数量,阐述了《最新小学教科书》与传统蒙学教科书的区别,评价了《最新小学教科书》的... 《最新小学教科书》是我国近代第一套学科完整、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完善的小学教科书。文章分析了《最新小学教科书》产生的背景,介绍了其规模和馆藏数量,阐述了《最新小学教科书》与传统蒙学教科书的区别,评价了《最新小学教科书》的编辑方式和内容,并指出《最新小学教科书》在我国近现代教科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最新小学教科书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蜀教坊的性质及功能
13
作者 葛恩专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第1期94-101,共8页
本文从三个角度观照前后蜀教坊的发展及变化,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前后蜀教坊不同于盛唐教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坊权力的扩大和教坊乐人地位的提高。二是前后蜀教坊的变化实则反映出中唐至五代期间以雅乐与俗乐此消彼长为特点的博弈关系。... 本文从三个角度观照前后蜀教坊的发展及变化,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前后蜀教坊不同于盛唐教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坊权力的扩大和教坊乐人地位的提高。二是前后蜀教坊的变化实则反映出中唐至五代期间以雅乐与俗乐此消彼长为特点的博弈关系。三是前后蜀教坊的内容及性质变化是导致北宋教坊乐礼、俗兼备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后蜀 教坊 乐营 雅乐 俗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剖析后唐伶官现象
14
作者 戴显群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3-77,共5页
后唐时期,由于庄宗宠信伶人,遂使伶人干政弄权、败纪乱政,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种奇特的伶官现象。剖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隋唐以来音乐艺术的充分发展使宫廷伶人地位上升、庄宗本人笃好音乐、庄宗用人政策失误以及五代政治制度败坏诸因素。
关键词 后唐庄宗 伶官干政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音乐研究的理论背景与方法论取向——兼评11卷本《宋代音乐研究文论集》
15
作者 康瑞军 《音乐文化研究》 2020年第2期100-107,M0004,共9页
宋代是中国音乐史断代研究的一个热点。在20世纪之初确立的“律调谱器”基础上,百年来有关宋代音乐思想、音乐制度、乐曲、音乐礼仪、音乐史料、音乐商业和音乐科技等研究,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论域拓展的一个缩影。2016年,洛秦主编的... 宋代是中国音乐史断代研究的一个热点。在20世纪之初确立的“律调谱器”基础上,百年来有关宋代音乐思想、音乐制度、乐曲、音乐礼仪、音乐史料、音乐商业和音乐科技等研究,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论域拓展的一个缩影。2016年,洛秦主编的《宋代音乐研究文论集》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并于2019年再版。其遴选、辑录近百年来国内宋代音乐研究的代表性文论301篇,以11卷总计500多万字的规模,详尽展现了宋代音乐史的研究成果现状。特别是该文论集的“总序”及各分卷的“编者序”,具体阐明了宋代音乐研究的新思考和“音乐新史学”的方法论取向,为在学理层面总结、反思和推进断代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文本批评与阐释的一份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史学理论 《宋代音乐研究文论集》 音乐新史学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新政时期八旗军制改革述论
16
作者 李德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60-161,共2页
八旗是清朝入主中原并维系其统治的军事支柱,但在抗击外来侵略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八旗军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清末新政时期,为了重振八旗,清政府对八旗军制进行了改革,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有其进步意义,反映了时代对八旗的冲击。但是,... 八旗是清朝入主中原并维系其统治的军事支柱,但在抗击外来侵略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八旗军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清末新政时期,为了重振八旗,清政府对八旗军制进行了改革,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有其进步意义,反映了时代对八旗的冲击。但是,八旗军制改革并没有彻底完成近代化的目标,八旗的发展趋向仍是沿着旧体制在继续衰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八旗 军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体验”与学堂乐歌运动的发生
17
作者 禹权恒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121-125,共5页
"日本体验"是清末民初时期学堂乐歌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堂乐歌运动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它伴随着新学的诞生、发展,使救亡图存和富国强兵等新思想和西方音乐文化有效地在中国大地普及,为"五四"文化运... "日本体验"是清末民初时期学堂乐歌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堂乐歌运动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它伴随着新学的诞生、发展,使救亡图存和富国强兵等新思想和西方音乐文化有效地在中国大地普及,为"五四"文化运动时期中国音乐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日本体验 学堂乐歌 曲调 新型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散文源流辨析
18
作者 王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97-201,共5页
周作人等关于五四文学革命是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晚明小品与英国随笔合成现代散文源流的主张,在现代散文研究中影响至深。近年随着闲适、抒情小品热的出现,这一观点更是经常被人称引细化。但是,从五四时期的历史语境、文化心态... 周作人等关于五四文学革命是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晚明小品与英国随笔合成现代散文源流的主张,在现代散文研究中影响至深。近年随着闲适、抒情小品热的出现,这一观点更是经常被人称引细化。但是,从五四时期的历史语境、文化心态、文学观念以及阅读接受看,晚明小品的影响极为有限;而从散文品种的丰富繁多,风格体式的多样化看,晚明小品至多影响小品散文,严格讲只有言志派小品散文。五四散文以中国优秀的散文传统为基础,在承续清末新文体的同时,自觉吸取以英法随笔为主的外国散文观念,主动借鉴外国散文作品,从而完成了自身的理论建设和文体尝试,并由此获得了现代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散文 晚明小品 新文体 外国散文 源流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的新音乐教育研究——以“学堂乐歌”教育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贝贝 朱洪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106-110,共5页
学堂乐歌是近代中国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新音乐形式,以此开展的音乐教育,成为中国近代新音乐教育标志的学堂乐歌教育。在效仿西方音乐文化的实践中,它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相比,以学堂乐... 学堂乐歌是近代中国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新音乐形式,以此开展的音乐教育,成为中国近代新音乐教育标志的学堂乐歌教育。在效仿西方音乐文化的实践中,它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相比,以学堂乐歌教育为代表的新音乐教育在音乐创作手法与乐器使用、教学机构与科目西化、专业音乐教育家培养等"硬件方面"的发展更具时代性。对清末民初新音乐教育形式——学堂乐歌教育在产生与"硬件方面"创新之处的研究,影射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作用等"软件方面"的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新音乐教育 学堂乐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十陵后蜀赵廷隐墓出土女乐俑服装形制考辨--以M1:70、M1:72号俑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杰 肖嶙 +2 位作者 龚杨民 蒋玉秋 徐敏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40-44,共5页
基于文物的考古学观察,是研究古代服饰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成都十陵后蜀赵廷隐墓出土女乐俑为研究对象,应用考古类型学、三重证据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整理文物信息、比对同期及同地区图像、考辨相关文献等研究路径,对M1:70、M1:72... 基于文物的考古学观察,是研究古代服饰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成都十陵后蜀赵廷隐墓出土女乐俑为研究对象,应用考古类型学、三重证据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整理文物信息、比对同期及同地区图像、考辨相关文献等研究路径,对M1:70、M1:72号两件女乐俑的服装进行了名物考证、形制分析,为研究五代时期服装史提供了新的材料与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陵 后蜀 赵廷隐墓 女乐俑 服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