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格物致知”理论与五代、北宋山水画形态 被引量:1
1
作者 左力光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5年第12期1-5,共5页
"铺舒为宏图而无馀,消缩为小景而不少。"[1.P14]的五代、北宋山水画所营造出的笔墨形态是一种高境。这种高大苍茫的丘壑之美,离不开中国文化思想中对"神""形"的长期研究和笔墨、技巧的反复追求,尤其是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治学精... "铺舒为宏图而无馀,消缩为小景而不少。"[1.P14]的五代、北宋山水画所营造出的笔墨形态是一种高境。这种高大苍茫的丘壑之美,离不开中国文化思想中对"神""形"的长期研究和笔墨、技巧的反复追求,尤其是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治学精神的陶养。一、注精以一,使五代、北宋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五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文人们避入深山,亲近自然,使山水画走向真实和朴实,实现了墨分五彩的抽象美。宋代"特别在士大夫中间,流行一种探讨天道、性命、义理、变易的哲学,即所谓‘理学’,表面是以儒家学说为依据,而实质是道释,尤其是老庄思想的浸润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宋代理学 儒家学说 中国绘画 小景 三家山水 北宋画 老庄思想 意境之美 范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实践论》的视角剖析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困境
2
作者 王仁永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第12期240-241,共2页
程颐、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形上学,其本质论前提是"理"的本体论,其识论前提是主体和客体的相对二分,由于这一理论在主张认识自然事物的同时未能提供切实有效的认识方法,使"格物致知"陷... 程颐、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形上学,其本质论前提是"理"的本体论,其识论前提是主体和客体的相对二分,由于这一理论在主张认识自然事物的同时未能提供切实有效的认识方法,使"格物致知"陷入困境,目前未能实现向近代科学记识论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朱熹 “格物致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物致知”之再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五湖 《中州学刊》 1985年第4期60-63,共4页
(一)知是心之能,智则原于物,“格物致知”是从物到心的认识方法 “格物致知”作为一种求知的方法论,在《大学》中把它提到特别重要的地位的是宋代思想家。这是与宋代思想家重“理”相联系的。由于宋人重“理”,而认为“理”必须穷,故... (一)知是心之能,智则原于物,“格物致知”是从物到心的认识方法 “格物致知”作为一种求知的方法论,在《大学》中把它提到特别重要的地位的是宋代思想家。这是与宋代思想家重“理”相联系的。由于宋人重“理”,而认为“理”必须穷,故“格物”被作为“穷理”的一个必要手段而强调。 然而,由于“格物”与“穷理”联系起来,而“理”又被作这样那样的解释,因此“格物致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穷理 再评价 程颐 王阳明 朱嘉 “理” 心与理 说法 “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格物致知”论析评 被引量:5
4
作者 商聚德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1期36-42,共7页
凡是分析朱熹哲学思想的论著,几乎没有不讲“格物致知”论的.但着重点却各不相同,分析评价也有较大分岐.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对“格物致知”论的基本精神做一些探讨.“格物”含义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以《大学·格物补传》为代表... 凡是分析朱熹哲学思想的论著,几乎没有不讲“格物致知”论的.但着重点却各不相同,分析评价也有较大分岐.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对“格物致知”论的基本精神做一些探讨.“格物”含义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以《大学·格物补传》为代表.因为据朱熹说,这篇《补传》是“窃取程子之意”而精心构思、字斟句酌写成的.朱熹公然将它补入《大学》正文,充分表现了他理论上的自信和对这段文字的欣赏.我们立论,自然应以《补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格物致知” 穷理 论析 《大学》 程颐 朱熹哲学 穷究 接物 河北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物致知”考辨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泽亮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105-111,共7页
本文考索了“格物致知”的源流,依次阐释了汉学、理学、心学及宋明理学的批判总结者王船山的“格物致知”说,揭示了这个命题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由纯伦理学含义向认识论、方法论含义的转变过程,并论述了“格物致知”说与科学及直觉的关系.
关键词 “格物致知” 心学 程颐 考辨 陆九渊 格物穷理 直觉 体认 认识论 封建伦理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朱熹“格物致知”学说中的合理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徐远申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87-88,共2页
试论朱熹“格物致知”学说中的合理因素徐远申朱嘉的哲学是以孔孟思想为主干,兼取佛、道、特别是禅宗、华严宗的学说,广泛“综罗”了孔汲、董仲舒、王弼、李翱、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等唯心主义先行者的材料,容纳了张载等唯物主... 试论朱熹“格物致知”学说中的合理因素徐远申朱嘉的哲学是以孔孟思想为主干,兼取佛、道、特别是禅宗、华严宗的学说,广泛“综罗”了孔汲、董仲舒、王弼、李翱、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等唯心主义先行者的材料,容纳了张载等唯物主义者的部分观点,从而构成了一个集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朱熹 “知” “理” 唯心主义 “物” 认识过程辩证法 辩证唯物 合理因素 主体和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格物致知”说历史演变及其学理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蔡森成 《福建理论学习》 2007年第2期44-47,共4页
在我国绵延数千年的以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为显著特征的儒家文化中,还旁生着一种探究事物规律,穷尽自然性质的理论源流,这就是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而在宋明时期发扬光大的“格物致知”论。
关键词 “格物致知” 学理价值 历史演变 朱熹 儒家文化 社会伦理 道德修养 事物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格物致知”论
8
作者 杨建华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63-68,共6页
先秦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发祥之源,在这片汪洋浩荡的源头中,潋滟折射着当时人们对世界意义、社会秩序、生存方式等睿智的见识。这些见识经过不断地汇合、凝聚、升华,最后形成了一种二元交合型的文化精神①。这一文化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呢... 先秦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发祥之源,在这片汪洋浩荡的源头中,潋滟折射着当时人们对世界意义、社会秩序、生存方式等睿智的见识。这些见识经过不断地汇合、凝聚、升华,最后形成了一种二元交合型的文化精神①。这一文化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认为,它除了同先秦文化所发生的地理、经济、社会诸文化背景直接相关外,还同先秦人的“格物致知”的认知方式有密切联系。本文目的就在于细致考察先秦格物致知的具体方式以及它是如何通过这种致知方式而形成二元高合型文化精神的。原始人的“原始思维局限于最近的感觉所及的环境,即人们能够思索的仅是他们直接感受到的东西或现象。”(《德意志意识形态》)由于各种思维的直观性,因此在观察事物、解释世界时,往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帮助,或者类比、或者附会、或者替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作“互渗律”的方式。他说:“在原始人的思维的集体表象中,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它们自身,又是其它什么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先秦文化 认知方式 致知 著名人类学家 先秦人 互渗 列维 观物取象 直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格物致知”认识论对自然科学的消极影响
9
作者 张核胜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73-81,共9页
古老的文明,对于任何想介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民族来说,勿庸置疑都将会是一种骄傲、一种自豪、一笔丰厚无比的精神遗产。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它又会是一种阻力,一种惰性的培养剂,一个沉重的大包袱。也正是由于此,当代中国的哲学史的研究,... 古老的文明,对于任何想介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民族来说,勿庸置疑都将会是一种骄傲、一种自豪、一笔丰厚无比的精神遗产。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它又会是一种阻力,一种惰性的培养剂,一个沉重的大包袱。也正是由于此,当代中国的哲学史的研究,不应再只是从唱赞美诗的角度,一代又一代的重复着一个永恒的话题,一次又一次的、不断的只是为一个千古不变的体系只是从事于某种量上的扩充。诚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宋明理学家 程朱 朱子 精神遗产 《四书集注》 致知 认识论意义 陆王心学 学说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物致知”乃师道之本
10
作者 邹中棠 《中国西部》 2012年第21期39-42,共4页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何以“格物致知”成为师道之本?
关键词 “格物致知” 师道 哲学概念 儒家思想 礼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物致知”评析与新解
11
作者 夏显泽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12-15,共4页
本文通过对“格物致知”这一传统命题的评析,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格物致知”应有新的内涵,“格物致知”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注重实践,认识我国国情,善于识别各种谬论和伪科学,增强抵制“和平演变”的自觉性。
关键词 “格物致知” 评析 新解 马列主义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格物致知”设计理论在艺术设计上的运用
12
作者 丁颖 《戏剧之家》 2020年第20期201-202,共2页
"格物致知"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把它当作一种穷究事物原理的方法论,运用于艺术设计上。结合其三个重点,"格"穷究基本单位,"格物"研究格局,"格律"了解运作方法,结合实际... "格物致知"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把它当作一种穷究事物原理的方法论,运用于艺术设计上。结合其三个重点,"格"穷究基本单位,"格物"研究格局,"格律"了解运作方法,结合实际设计案例,以部分手稿客观地呈现设计的思维过程和案例成果。浅析如何把这套设计理论运用于实践中,从理论到实践,在整个设计理论与思维方式中,强调自主观点的建立与深化,考究与推敲强调逻辑思维严谨,论证充分,并可以交叉多种不同的学科与专业领域,进行发散思维,建立具体项目的设计逻辑与思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艺术设计 思维方式 设计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格物致知”精神的培养
13
作者 何苇 《基础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26-27,共2页
格物致知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站在现代的角度上说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而获得知识、道理,即用实验的精神和求真的态度从实践中发现事物的真相,这也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遗憾的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往往被人们... 格物致知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站在现代的角度上说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而获得知识、道理,即用实验的精神和求真的态度从实践中发现事物的真相,这也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遗憾的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是一项很有益的尝试,下面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小学数学教学 科学精神 培养 儒家教育思想 小学阶段 教学工作 教学实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学:“格物致知”
14
作者 张晓东 杨岳霖 《高校招生(高考升学版)》 2007年第8期36-37,共2页
什么是物理学?它的英文词physics来源于希腊文,原义是自然。而中文最初译为“格致”,取自中国古代哲学非常重要的概念“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得到的知识。现在对物理学的普遍解释是:探讨物质结构和运... 什么是物理学?它的英文词physics来源于希腊文,原义是自然。而中文最初译为“格致”,取自中国古代哲学非常重要的概念“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得到的知识。现在对物理学的普遍解释是:探讨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这听起来相当简单,但这个简单定义的后面却是一个难以刻画的极其丰富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物理学 中国古代哲学 物质结构 希腊文 英文词 事物 普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自然教学中的“格物致知”
15
作者 冷晓华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1998年第10期41-42,共2页
“格物致知”是句成语。意思是通过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进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十几年前刘默耕老师就提出了指导儿童认识自然界应遵循“格物致知”的认识路线。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温这句话,深感此话对指导我们深化自然教学改革... “格物致知”是句成语。意思是通过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进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十几年前刘默耕老师就提出了指导儿童认识自然界应遵循“格物致知”的认识路线。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温这句话,深感此话对指导我们深化自然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深远意义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教学 “格物致知” 自然课 科学自然观 水的浮力 思想教育 客观事物 科学能力 科学态度 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朱熹与王阳明“格物致知”论之异质性
16
作者 邢彩杰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5期91-93,共3页
“格物致知”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不管是在汉唐经学,或是于宋明理学中,这两大体系皆对“格物致知”做出了各具特色的阐述。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比较性的当属朱熹和王阳明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本文通过对他们二人的“格物致... “格物致知”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不管是在汉唐经学,或是于宋明理学中,这两大体系皆对“格物致知”做出了各具特色的阐述。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比较性的当属朱熹和王阳明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本文通过对他们二人的“格物致知”论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比较,探讨了各自理解的异质性及其原因。“阳明学”是在继承“朱子哲学”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要优于朱熹对它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王阳明 “格物致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物致知”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17
作者 黄镇德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第31期208-208,共1页
“格物致知”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最早出现在《礼记·大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此的理解有不断的深入与发展,到朱熹时代提出了比较成熟的观点:“即物穷理”。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生物化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未做到真正... “格物致知”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最早出现在《礼记·大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此的理解有不断的深入与发展,到朱熹时代提出了比较成熟的观点:“即物穷理”。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生物化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未做到真正学以致用等弊端,提出“格物致知”教学的意义,并通过一典型的教学案例,说明怎样在课堂上进行“格物致知”教学,以供其他教学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生物化学 教学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院体花鸟画中的“格物致知”
18
作者 姜易艺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0年第10期10-11,共2页
临摹宋代花鸟小品,遵循其严谨繁复制作程式是现今学习花鸟画的必经之路,但在如此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已难能体会"格物致知"的严谨与精微,如今不愿接受约束,追求西方所谓的"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文章寻... 临摹宋代花鸟小品,遵循其严谨繁复制作程式是现今学习花鸟画的必经之路,但在如此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已难能体会"格物致知"的严谨与精微,如今不愿接受约束,追求西方所谓的"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文章寻求"格物致知"在宋代院体花鸟画中的体现,进而引出宋代院体花鸟画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的精神,从而促使自身审视自我的创作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花鸟画 程式 “格物致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评朱熹“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19
作者 姜法曾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1期81-85,共5页
朱熹(公元1130——1200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之一。他的学说有极为鲜明的政治色彩,自称曰“帝王之学”。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 朱熹(公元1130——1200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之一。他的学说有极为鲜明的政治色彩,自称曰“帝王之学”。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朱熹 认识论 略评 “帝王之学” 唯心主义 政治色彩 哲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物致知”(《礼记·大学》)
20
作者 于述胜 王文修 《中国教师》 2015年第4期52-57,共6页
某日下午,师者笔耕于京师英东楼之安乐窝。中间休息,遂打开QQ在线,以广言学之路。学者遂不失时机,以近日读经之惑相询。学者W曰:《大学》的"格物致知",古来解说纷纭,弟子不知所从。近日读到章太炎引王艮之解曰:"‘格物’,即物有本... 某日下午,师者笔耕于京师英东楼之安乐窝。中间休息,遂打开QQ在线,以广言学之路。学者遂不失时机,以近日读经之惑相询。学者W曰:《大学》的"格物致知",古来解说纷纭,弟子不知所从。近日读到章太炎引王艮之解曰:"‘格物’,即物有本末;‘致知’,知所先后,乃与‘诚意’‘正心’合,次第也相符。"请问师傅,王艮的解释是否恰当?学者Q附和道:关于"格物致知"的解释确属纷繁,恳请师傅开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王艮 知所先后 致知 朱子 八条目 《大学》 儒家思想 邦畿 孔颖达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