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格物致知”之再评价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知是心之能,智则原于物,“格物致知”是从物到心的认识方法 “格物致知”作为一种求知的方法论,在《大学》中把它提到特别重要的地位的是宋代思想家。这是与宋代思想家重“理”相联系的。由于宋人重“理”,而认为“理”必须穷,故“格物”被作为“穷理”的一个必要手段而强调。 然而,由于“格物”与“穷理”联系起来,而“理”又被作这样那样的解释,因此“格物致知”
作者
李五湖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州学刊》
1985年第4期60-63,共4页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关键词
“格物致知”
穷理
再评价
程颐
王阳明
朱嘉
“理”
心与理
说法
“知”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51
同被引文献
10
1
戴国斌,花家涛.
太极拳的现代转型[J]
.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3(1):1-4.
被引量:4
2
刘泽亮.
“格物致知”考辨[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7(2):105-111.
被引量:3
3
戴国斌.
体悟:对武术的解释[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1):61-63.
被引量:38
4
魏真,范毓周.
太极拳发源考论[J]
.体育文化导刊,2009(7):132-134.
被引量:5
5
赵东丽.
论宋代格物致知与成无己的“析字解经”[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6):608-609.
被引量:2
6
彭兆荣.
格物致知:一种方法论的知识——以食物为例兼说叶舒宪的四重证据法[J]
.思想战线,2013,39(5):29-34.
被引量:6
7
李承贵.
对道德与知识的双重关切——朱熹“格物致知论”探微[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6):1-6.
被引量:3
8
戴国斌.
文化自觉语境中武术研究的探索与思考[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5):65-69.
被引量:29
9
尹晓宁.
格物致知新解:“以类相推”的方法论——兼论朱熹格物论的缺失[J]
.浙江学刊,2014(6):81-88.
被引量:1
10
彭兆荣,巴胜超.
体-用-造-化:文化遗产“格致论”[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4):72-7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戴国斌.
中国武术教育“格拳致知”的文化遗产[J]
.体育学刊,2017,24(3):16-23.
被引量:52
二级引证文献
51
1
威尔兹.
社会在进步 技术,职业教育要更新[J]
.东莞科技,2000(1):46-47.
2
金玉柱,张长思,张再林.
对“拳之势”的智慧论绎[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8):148-156.
被引量:12
3
金玉柱,李丽,张再林.
中国武术“以屈求伸”之身道及其意象表达[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1):125-131.
被引量:5
4
金玉柱.
中国武术“起承转合”的思维方式与运行逻辑[J]
.体育与科学,2018,39(3):107-113.
被引量:7
5
王宾,孙蓉,胡军,吴志坤,龚博敏.
儒家思想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4):149-152.
被引量:4
6
郭学松,刘佳丽,方千华,杨海晨,郭惠杰,陈萍.
民间武术组织参与村落社会治理——我国台湾鹿陶洋宋江阵的人类学考察[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4):86-93.
被引量:23
7
黄小花,王柏利.
中西教育理论视域下学校武术教与学的历史考察[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4):68-74.
被引量:9
8
孙亦峰,张国良.
现代化中的传统武术“失语症”及其矫正[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5):85-90.
被引量:1
9
阎彬.
从“技艺”到“记忆”:传统武术身体技术的文化生产——基于伏羲八卦拳个案的考察[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5):79-86.
被引量:6
10
张国良,戴国斌,张君贤.
以“模件”思想解读中国武术拳种与流派规模化产生的机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6):542-545.
被引量:3
1
梁文道.
知识的态度是谦逊[J]
.年轻人(B版)(魅力校园),2011(4):56-57.
2
商聚德.
朱熹“格物致知”论析评[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6(1):36-42.
被引量:5
3
蒙培元.
心灵与境界——朱熹哲学再探讨[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1):12-19.
被引量:8
4
傅云龙.
“知先行后”与“知行合一”异同论[J]
.中州学刊,1982(5):23-26.
被引量:1
5
刘泽亮.
“格物致知”考辨[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7(2):105-111.
被引量:3
6
徐季子.
“乘一总万”与“以少总多”[J]
.社会科学辑刊,1980(2):119-119.
被引量:1
7
杨渭生.
评司马光的认识论[J]
.晋阳学刊,1987(6):57-61.
被引量:1
8
束际成.
罗钦顺心、理、格物、致知之辨[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14(2):41-46.
9
朱宝信.
漫议“格物致知”学说之中外古今命运[J]
.广西社会科学,1993(6):72-77.
10
赵德志.
陆九渊哲学体系的逻辑结构[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3(6):31-35.
中州学刊
198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