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7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nsory changes, C-and A-fiber function, and shoulder-hand syndrome in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
1
作者 Yi Yuan Xiaohong Zi Xian Hu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7期760-763,共4页
BACKGROUND: Clinical diagnosis of variou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involving the sensory nerves depends primarily on subjective description, which cannot b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and is also less reproducible and s... BACKGROUND: Clinical diagnosis of variou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involving the sensory nerves depends primarily on subjective description, which cannot b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and is also less reproducible and specific.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methods can overcome these shortcomings and is currently used to identify the function of the C- and A-fibers. OBJECTIVE: To apply the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method for analyzing changes in temperature sensation, cryalgesia, thermalgesia, and vibration sense on the skin surface of hemiplegic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changes and shoulder-hand syndrome.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 non-randomized, concurrent, control study was performed at the Clinic and Inpatient Department of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between June 2000 and April 2001. PARTICIPANTS: Thirty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houlder-hand syndrome and control groups, according to whether patients exhibited shoulder-hand syndrome, with 1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METHODS: A TSA2001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device (Medoc, Israel) was used for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All sensory testing employed limits, testing temperature sense on the palm thenar eminence and vibration sense on the thumb metacarpal. Cold threshold was ≤ 28 ℃, warmth threshold was ≥ 36 ℃, cold-evoked pain threshold was ≤ 5 ℃, heat-evoked pain threshold was ≥ 51 ℃, vibration threshold was ≥ 5 μm/s; if a patient met one of these items, he/she was considered to be hypoanesthesia. MAIN OUTCOME MEASURES: Cold, warm, cold-evoked pain, heat-evoked pain and vibration threshold changes on skin from the paralyzed upper extremity was measured in the shoulder-hand syndrome and control groups. RESULTS: Incidence of sensory disability in the shoulder-hand syndrome group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with the primary manifestations being decreased cold threshold (P 〈 0.05) and increased warmth threshold (P 〈 0.05). The value differences between cold and cold-evoked pain thresholds, as well as between warmth and heat-evoked pain threshold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houlder-hand syndrome group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cold-evoked pain, heat-evoked pain, or vibration thresholds. CONCLUSION: The primary manifestations of sensory impairment in hemiplegic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were displayed as thermohypesthesia and hyperalgesia. Functional impairments of nerve fibers that control pain and temperature sense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ulder-hand syndrome STROKE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棍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杨杨 李海英 +2 位作者 杨艳芳 商淑慧 杨晓庆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3期448-452,共5页
目的:观察棍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3月邯郸市中医院脑病二科及康复科收治的1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观察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70例,对... 目的:观察棍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3月邯郸市中医院脑病二科及康复科收治的1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观察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棍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简化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量表(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7.14%与70.00%,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气短乏力、肩痛、手指肿胀、关节活动不利、肌肉萎缩)积分、SHS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现时疼痛强度(PPI)评分及血清S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FMA-UE评分、MBI评分及血清CGRP、BDNF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气短乏力、肩痛、手指肿胀、关节活动不利、肌肉萎缩)积分、SHSS评分、VAS评分、PRI评分、PPI评分及血清S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MA-UE评分、MBI评分及血清CGRP、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棍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病人临床症状、肢体疼痛,改善上肢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棍针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post-stroke shoulder hand syndrome 被引量:8
3
作者 Jiang PAN Yang CAO +4 位作者 Chuang FANG Yan ZHANG Jin-zhong TANG Wei ZHANG Cheng-xi WANG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SCD 2020年第2期107-112,共6页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body acupuncture,moxibustion,and body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Methods:A total of 90 SHS patients after stro...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body acupuncture,moxibustion,and body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Methods:A total of 90 SHS patients after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body acupuncture group,the moxibustion group,and the body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group,with 30 cases in each.On the basis of rehabilitation and routine treatment,the patients in different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body acupuncture,moxibustion,and body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respectively.Treatment was given once a day,5 times a week,and 4 weeks in all.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cores,edema grading scores,and 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FMA)scores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as well.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VAS and edema grading score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all lower and the FMA scores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all P<0.05).The VAS and edema grading scores of the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group were lower and the FMA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body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moxibustion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all 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group was 96.7%,higher than 80.0%of the body acupuncture group and 83.3%of the moxibustion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both P<0.05).Conclusion:Body acupuncture,moxibustion,and body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are all effective for post-stroke SHS,whil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is the best in relieving the pain and swelling,and improving effectively the joint movement of post-stroke SHS patients,which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 Body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原文传递
畲药小香勾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
4
作者 吴金香 尚旭丽 +1 位作者 陈晓红 叶巧灵 《新中医》 2025年第3期167-171,共5页
目的:观察畲药小香勾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10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首次发病未经治疗的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观察畲药小香勾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10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首次发病未经治疗的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畲药小香勾熏蒸治疗。连续治疗2周及4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改良Fugl-Meyer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4周,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均低于同时间段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治疗4周,2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畲药小香勾熏蒸治疗脑卒中后SHSⅠ期疗效较好,能有效缓解肩手部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Ⅰ期 畲药 小香勾 熏蒸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原文传递
扶正补土皮内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观察
5
作者 徐臻 李思娜 余金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年第1期122-124,共3页
目的研究扶正补土皮内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卒中后SH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试验组则实施扶正补土皮内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运用简式Fugl-... 目的研究扶正补土皮内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卒中后SH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试验组则实施扶正补土皮内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运用简式Fugl-Meyer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部水肿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情况及手部水肿程度,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分、VAS评分、水肿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28/31),高于对照组的67.74%(21/31)(P<0.05)。结论扶正补土皮内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的肩部疼痛及水肿程度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痹证 肩手综合征 脑卒中 皮内针 康复训练 扶正补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特色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6
作者 王芳 史文莉 史英萍 《西部中医药》 2025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研究中医特色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研究中医特色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外敷、中药熏蒸、点穴按摩、温灸、刺络等中医特色疗法,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降低更明显(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5.0%(38/40)]高于对照组[80.0%(32/40)](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中医特色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降低疼痛程度,提高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脑卒中 中医特色疗法 日常生活能力 上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3
7
作者 伍少玲 黄利荣 许俭兴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2年第1期24-25,27,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 手综合征患者患侧上肢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 47例脑卒中后肩 手综合征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和非早期康复组 ,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 ,观察其临床表现 ,并采用Fugl-M...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 手综合征患者患侧上肢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 47例脑卒中后肩 手综合征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和非早期康复组 ,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 ,观察其临床表现 ,并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康复治疗前后偏瘫侧上肢的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和运动功能。结果①对脑卒中患者予早期预防性康复措施 ,在并发肩 手综合征时 ,其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程度和疼痛程度均较非早期康复组轻。②经综合康复治疗后 ,脑卒中后肩 手综合征患者患侧上肢的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 (P <0 .0 5 ) ,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更佳。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可以预防和减轻脑卒中患者肩 手综合征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综合征 早期康复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针药结合治疗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杜洋 刘盼功 +1 位作者 赵晓峰 王舒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4-376,共3页
针药结合的结合方式不仅仅指传统的针刺结合中药的内服、熏洗,还包括针刺与西药的结合、穴位注射等。采用针药结合为主治疗肩-手综合征,具有双管齐下、相得益彰的优势,且操作方便、安全,副作用小,疗效肯定,易于患者接受。以针药结合为... 针药结合的结合方式不仅仅指传统的针刺结合中药的内服、熏洗,还包括针刺与西药的结合、穴位注射等。采用针药结合为主治疗肩-手综合征,具有双管齐下、相得益彰的优势,且操作方便、安全,副作用小,疗效肯定,易于患者接受。以针药结合为主的多种干预手段的综合疗法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并将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及时了解当前针药结合治疗肩-手综合征的进展情况,对于寻求肩-手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案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综合征 针药结合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臂丛阻滞用于肩-手综合征镇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杨代和 张俐 +1 位作者 林菊珊 仲卫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2期178-179,共2页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对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30例初发脑卒中(病程≤3个月)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臂丛阻滞组),每组15例。结合中枢性运动障碍恢复的特点(弛缓期-痉挛期-恢复期),两组患者均有步骤地进行康复训...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对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30例初发脑卒中(病程≤3个月)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臂丛阻滞组),每组15例。结合中枢性运动障碍恢复的特点(弛缓期-痉挛期-恢复期),两组患者均有步骤地进行康复训练,但B组同时在患侧穿刺留置连续臂丛麻醉导管,持续注射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注射液。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上肢疼痛,采用Fugl-Meyer法(FMA)评定上肢关节被动活动范围、上肢及腕手关节的运动功能。结果A组上肢疼痛评分治疗20d后低于治疗前(P<0.05),B组上肢疼痛评分治疗10d即明显下降(P<0.01),且明显低于A组(P<0.01);治疗10d后,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评分均明显提高,上肢关节肿胀明显减轻(均P<0.01),但B组的疗效优于A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瘫痪侧上肢臂丛神经持续注射罗哌卡因可以减轻上肢疼痛,提高上肢运动能力,减轻患侧关节肿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阻滞 -手综合征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干预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小六 邢晓燕 +4 位作者 赵晓鸥 安雪梅 魏新萍 苏楠 张晓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1期64-65,共2页
目的了解偏瘫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出院后功能恢复与并发症干预的关系。方法 1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出院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肩-手综合征预防和治疗;于出院后15d、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两组Fugl-Meyer评定、Bar-thel指... 目的了解偏瘫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出院后功能恢复与并发症干预的关系。方法 1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出院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肩-手综合征预防和治疗;于出院后15d、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两组Fugl-Meyer评定、Bar-thel指数及肩-手综合征发病率。结果 Fugl-Meyer评定和Barthel指数评分,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肩-手综合征发病率随时间延长逐步上升。结论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1~6个月多并发肩-手综合征,制定有效的预防、康复治疗和建立接管机制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综合征 并发症 预防 康复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急性期正中神经传导的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余青云 刘爱群 +3 位作者 洪铭范 程静 彭忠兴 危智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71-1173,共3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急性期正中神经传导的变化。方法 50例脑卒中并发SHS急性期患者(SHS组)、50例脑卒中无SHS患者(N-SHS组)和50例无脑卒中无SHS者(N-S组)均行双侧正中神经传导检测(包括感觉、运动神经传导及F波)。结果 SH...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急性期正中神经传导的变化。方法 50例脑卒中并发SHS急性期患者(SHS组)、50例脑卒中无SHS患者(N-SHS组)和50例无脑卒中无SHS者(N-S组)均行双侧正中神经传导检测(包括感觉、运动神经传导及F波)。结果 SHS组患侧正中神经感觉动作电位波幅(SN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与自身健侧比较均降低(P<0.05);患侧感觉传导速度(SCV)、末端运动潜伏期(DML)、F波潜伏期(FL)与健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N-SHS组、N-S组比较,SHS组患侧正中神经SCV减慢、SNAP及CMAP减低(P<0.05);DML、FL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后SHS急性期患侧正中神经受损,以轴索为主,其损伤部位主要在远端,提示正中神经远端的轴索损伤是SHS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综合征 正中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同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疼痛和水肿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芬 陈尚杰 +1 位作者 查思想 黄石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9期850-851,共2页
目的比较针刺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和针刺后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疼痛和水肿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均匀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后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的同时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疼痛、水肿程度... 目的比较针刺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和针刺后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疼痛和水肿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均匀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后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的同时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疼痛、水肿程度的变化。结果经4周治疗,治疗组疼痛、水肿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的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后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综合征 脑卒中 针刺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养老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28
13
作者 毛光兰 贾奎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养老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A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SHSAS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症处理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养老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A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SHSAS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症处理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养老穴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中医证候积分、活动受限和关节疼痛评定,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0.5%,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活动受限和关节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活动受限和关节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养老穴治疗SHSAS患者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补阳还五汤 养老穴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刺联合巨刺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及对ET-1和CGRP水平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峰 陈劲松 涂美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7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浮刺联合巨刺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及对ET-1、CGRP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巨刺针疗法,治疗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浮刺... 目的:探讨浮刺联合巨刺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及对ET-1、CGRP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巨刺针疗法,治疗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浮刺疗效,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VAS评分、SF-36量表评分及ET-1、CGRP水平。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浮刺联合巨刺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较好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Barthel指数及ET-1、CGRP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浮刺疗法 巨刺针法 脑卒中 BARTHEL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西医治疗进展 被引量:20
15
作者 廖燕锬 林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1期41-42,共2页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对国内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技术做了简要介绍和初步分析评价。
关键词 脑卒中 -手综合征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治疗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符铜砭刮痧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BK、ET-1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贺涟漪 廖若夷 +3 位作者 蔡喆燚 张诚诚 李振东 张月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48-152,共5页
目的观察虎符铜砭刮痧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Ⅰ期的临床疗效,并探寻其治疗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符合入组... 目的观察虎符铜砭刮痧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Ⅰ期的临床疗效,并探寻其治疗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符合入组条件的6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虎符铜砭刮痧疗法,每日2次,每次40 min,每周5 d。连续治疗2个月后,观察巴氏量表(Barthel)指数、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水肿度、缓激肽(bradykinin,BK)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含量的变化,并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且试验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水肿评分、BK和ET-1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愈显率为6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愈显率为33.33%。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虎符铜砭刮痧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的Barthel指数、VAS评分、水肿度,疗效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BK和ET-1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虎符铜砭刮痧 缓激肽 内皮素-1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熏洗结合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60例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杨军 孙灵芝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3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结合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中药熏洗组(治疗组)30例和温水泡洗组(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促通技术康复训练。治疗10 d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偏瘫侧肩...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结合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中药熏洗组(治疗组)30例和温水泡洗组(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促通技术康复训练。治疗10 d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偏瘫侧肩痛、关节活动度、水肿等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结合促通技术能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效果,早期干预疗效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综合征 脑卒中 中药熏洗 促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 被引量:24
18
作者 刘伟 李博 刘景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32期131-134,共4页
目的探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SHS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SHS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SHS评估量表(SHSS)、Fugl-Meyer量表(FMA)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缓激肽(BK)含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P、BK均较治疗前降低,CGRP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SP、BK低于对照组,CGRP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HSS、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SHSS、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研究组出现1例胃肠道不适。结论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SHS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其作用可能与CGRP含量的升高以及BK和SP水平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康复训练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综合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焱 孙岚 王征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1期74-75,共2页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5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治疗仪进行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包括中药泡洗、脉冲磁疗、中医按摩、穴位刺激)和运动疗法,对照组只采用运动疗法,治疗1个月后进行...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5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治疗仪进行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包括中药泡洗、脉冲磁疗、中医按摩、穴位刺激)和运动疗法,对照组只采用运动疗法,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康复 -手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对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血供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斌 李玲 +3 位作者 牟翔 葛雪松 马虹 黄立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23期3507-3508,共2页
目的观察采用红外偏振光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方法对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血供的影响。方法对脑梗死出现肩-手综合征的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红外偏振光进行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另一组作为对照。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观察... 目的观察采用红外偏振光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方法对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血供的影响。方法对脑梗死出现肩-手综合征的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红外偏振光进行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另一组作为对照。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观察阻滞前后患者椎动脉的最高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阻力指数(Ri);并通过甲皱微循环检测系统记录患侧甲皱微循环开放的单位血管数目和血流速度。结果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比较红外偏振光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对患侧上肢的动脉血管和微循环的影响。结果红外偏振光星状神经节阻滞照射可以明显提高患侧上肢动脉血管的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P<0.01);患侧上肢的微循环状况也明显改善(P<0.01)。结论红外偏振光星状神经节阻滞作为一种安全、简单和可重复进行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偏振光 星状神经节阻滞 -手综合征 血液供应 脑梗死 经颅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