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韵》206韵来源考
1
作者 丁治民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1期107-115,共9页
《广韵》206韵是怎么来的?历来聚讼纷纭,经分类详列各家的观点,再比较现有材料,得出结论如下:《广韵》是以开元本孙愐《唐韵》204韵,再加上敦煌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上声五十一广与去声五十六严两韵而来的;《广韵》的韵数发展历程... 《广韵》206韵是怎么来的?历来聚讼纷纭,经分类详列各家的观点,再比较现有材料,得出结论如下:《广韵》是以开元本孙愐《唐韵》204韵,再加上敦煌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上声五十一广与去声五十六严两韵而来的;《广韵》的韵数发展历程应为“193-204-206”,而非其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 206 开元本《唐 敦煌本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苏州诗人李弥逊用韵考 被引量:3
2
作者 谢洁瑕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9-92,共4页
本文以北宋晚期南宋初期诗人李弥逊的古、近体诗的押韵情况为研究对象,讨论各部特殊韵例和韵字,归纳概括其用韵特点。古体诗阴声韵偶有通叶,入声韵、、尾不同程度地混押;在其近体诗中则借韵、出韵现象较多。
关键词 宋代 李弥逊 混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韵》《集韵》与唐诗声韵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淑玲 韩成武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第3期41-47,共7页
研究唐诗声韵,应以《广韵》《集韵》为依据,清人编著的《诗韵合璧》不足为凭。《诗韵合璧》虽然依循平水韵106韵体系,压缩了韵部字数(把《广韵》《集韵》标明某些韵部可以通用的缩成一个韵部),但因编撰不精,出现错误。王力先生《古代汉... 研究唐诗声韵,应以《广韵》《集韵》为依据,清人编著的《诗韵合璧》不足为凭。《诗韵合璧》虽然依循平水韵106韵体系,压缩了韵部字数(把《广韵》《集韵》标明某些韵部可以通用的缩成一个韵部),但因编撰不精,出现错误。王力先生《古代汉语》《诗韵常用字表》根据《诗韵合璧》整理而成,延续了错误,例如把“慷”字移出平声阳韵,仅保留在上声养韵,致使当今学子误以为唐代诸多著名诗人押韵失误;又把“尚”字移出平声阳韵,仅保留在去声漾韵,致使读者判断律句失误。《广韵》注音释义颇详,《集韵》特点是扩大了个体汉字的韵部,《广韵》中某些汉字只有一个韵部者,《集韵》则增加到两个,甚至更多,诸多诗例证明了《集韵》对研究唐诗声韵的可靠性。当今研究唐诗的声韵,应以《集韵》为主,参考《广韵》,方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结论。今人点校唐诗,无论点断诗句或是校正文字,都应查阅韵书,一些失误的原因在于对韵书的漠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 《集 唐诗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术语学论“韵”和“韵部”的定义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开扬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32,共8页
术语学要求各门学科的术语名称统一 ,内涵固定 ,层级、序列合理。目前汉语音韵学的“韵”和“韵部”不符合这一要求 ,给学习和研究增加困难。造成“韵”、“韵部”混乱的原因是 :(1 )韵书体例的演变 ;(2 )对上古韵部的研究限于音质音位 ... 术语学要求各门学科的术语名称统一 ,内涵固定 ,层级、序列合理。目前汉语音韵学的“韵”和“韵部”不符合这一要求 ,给学习和研究增加困难。造成“韵”、“韵部”混乱的原因是 :(1 )韵书体例的演变 ;(2 )对上古韵部的研究限于音质音位 ;(3)“韵”和“韵部”各自的内涵悄悄演化。汉语音韵学韵母方面的音韵单位可由“韵类”、“韵”、“韵部”、“韵组”、“韵摄”分为五级 ,从小到大形成术语系列。建议工具书在再版时作出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语学 部” 定义 汉语音 书体例 上古语音 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韵》“韵例”申解五题
5
作者 刘华江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5年第2期238-245,共8页
《集韵》所著“韵例”,较为具体地阐述了《集韵》一书收字、注音和释义等的原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解读《集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尝试梳理“韵例”中涉及的《集韵》的主编、与《说文》的关系、广引先儒旧音、“俗作某非”的正字... 《集韵》所著“韵例”,较为具体地阐述了《集韵》一书收字、注音和释义等的原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解读《集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尝试梳理“韵例”中涉及的《集韵》的主编、与《说文》的关系、广引先儒旧音、“俗作某非”的正字标准及其所指,以及改类隔切为音和切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并加以申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 申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河南地区诗词用韵反映的声调变化
6
作者 谢洁瑕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6-79,共4页
宋代河南地区文人诗词用韵中的上去通押韵段、阴入通押韵段是研究宋代通语声调的重要材料。宋代河南地区诗词用韵中入韵的全浊上声字有93个,只与去声字押韵的有26个,兼押上去声字的有60个;入声韵叶入阴声韵的有23个韵字。这些用韵材料... 宋代河南地区文人诗词用韵中的上去通押韵段、阴入通押韵段是研究宋代通语声调的重要材料。宋代河南地区诗词用韵中入韵的全浊上声字有93个,只与去声字押韵的有26个,兼押上去声字的有60个;入声韵叶入阴声韵的有23个韵字。这些用韵材料能显示出宋代通语中浊上变去的进程以及入声韵尾发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河南 诗词用 浊上变去 阴入通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声韵学大成》声调研究
7
作者 邹德文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89-92,共4页
人们研究《元声韵学大成》一书的声调会发现,此书具有平声不分阴阳、全浊上声字变成浊去和清去、入声音节结尾辅音已有混同等特征。这些声调现象都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状况,因此可以说,《元声韵学大成》是一部反映时音的著作。
关键词 《元声学大成》 声调 入声 平分阴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韵》系韵书中歌戈韵与梵汉、汉藏对音比较
8
作者 陆招英 《莆田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54-56,共3页
比较梵汉、汉藏的一些对音材料,发现后汉三国歌戈韵母的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切韵》把它们合为一韵无可非议。而唐五代西北方言,歌韵字与戈韵非唇音字主要元音虽然相同,但后者已比前者多了个[w] 合口介音。
关键词 《切 歌戈 梵汉 汉藏 对音 中古 语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笠翁对韵》异文勘正十则
9
作者 郭浩瑜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75-79,94,共6页
清代戏曲家李渔所著之《笠翁对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启蒙读物,如今也成为了语文新课标同步阅读读物。然而目前的各种版本中存在不少异文,如果不加以整理和讨论,则会造成以讹传讹、谬误流传的不良后果。选择十则《笠翁对韵》中的异... 清代戏曲家李渔所著之《笠翁对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启蒙读物,如今也成为了语文新课标同步阅读读物。然而目前的各种版本中存在不少异文,如果不加以整理和讨论,则会造成以讹传讹、谬误流传的不良后果。选择十则《笠翁对韵》中的异文加以分析,从典故、语义、语法、音韵等角度展开探讨,以求得到比较合理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笠翁对 异文 语法 词义 典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术语学论“韵”和“韵部”的定义
10
作者 王开扬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5年第3期9-11,31,共4页
术语学要求各门学科的术语统一,内涵确定,层级、序列合理。目前汉语音韵学的“韵”和“韵部”不符合这一要求,给学习和研究增加困难。汉语音韵学韵母方面的音韵单位可由“韵类”、“韵”、“韵部”、“韵组”、“韵摄”分为五级,从小到... 术语学要求各门学科的术语统一,内涵确定,层级、序列合理。目前汉语音韵学的“韵”和“韵部”不符合这一要求,给学习和研究增加困难。汉语音韵学韵母方面的音韵单位可由“韵类”、“韵”、“韵部”、“韵组”、“韵摄”分为五级,从小到大形成术语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语学 汉语音 定义 语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献考证法和历史比较法——方言韵书研究的“锋利武器”
11
作者 李春晓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5年第1期306-311,共6页
《六音字典》成书于1515年,是鲜为学界所知而新发现的闽北方言韵书,也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福建方言韵书,反映了数百年前福建闽北政和方言音系。马重奇先生的《明清闽北方言韵书手抄本音系研究》通过通语史与方言史互相结合,... 《六音字典》成书于1515年,是鲜为学界所知而新发现的闽北方言韵书,也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福建方言韵书,反映了数百年前福建闽北政和方言音系。马重奇先生的《明清闽北方言韵书手抄本音系研究》通过通语史与方言史互相结合,传世文献与鲜活方言互相印证,为学界展示了最为可信的文献考证研究法,同时采用历史比较法,真正实现共时(横向)研究和历时(纵向)研究的互补。可以说,文献考证法和历史比较法是方言韵书研究的"锋利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闽北方言书手抄本音系研究》 《六音字典》 文献考证法 历史比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声韵学大成》入声韵及入声字简析
12
作者 吴建伟 路建彩 《中国文字研究》 2021年第2期152-156,共5页
《元声韵学大成》是明朝音韵学家濮阳涞在万历年间所著的一部韵书,同时也是一部规模巨大的同音字典,全书共收35910字。该书在入声韵的安排上很有特色,入声韵尾-p、-t、-k在配阳声韵尾-m、-n、-ŋ的同时也配阴声韵。“借入”之法是濮阳涞... 《元声韵学大成》是明朝音韵学家濮阳涞在万历年间所著的一部韵书,同时也是一部规模巨大的同音字典,全书共收35910字。该书在入声韵的安排上很有特色,入声韵尾-p、-t、-k在配阳声韵尾-m、-n、-ŋ的同时也配阴声韵。“借入”之法是濮阳涞在入声字安排上的创举,该法对我们认识一些生僻的入声字并了解它们的语音面貌都很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声学大成 入声 入声字 借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有诰《音学十书·韵读》体例研究
13
作者 齐晓燕 邵永海 《长江学术》 2014年第2期118-123,共6页
本文以中华书局1993年版《音学十书》为主要参考书,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江有诰《音学十书》中"韵读部分"。第一是对江氏韵读进行校勘,第二是考察江氏确认韵脚字的情况,第三,也是本论文最主要的部分,是比较江书中"通韵"... 本文以中华书局1993年版《音学十书》为主要参考书,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江有诰《音学十书》中"韵读部分"。第一是对江氏韵读进行校勘,第二是考察江氏确认韵脚字的情况,第三,也是本论文最主要的部分,是比较江书中"通韵"、"合韵"、"借韵"以及"借用"几个术语的异同。借韵,两韵部之间至少相隔两个韵部,两个以上韵部之间则至少相隔一个韵部。合韵,两韵部之间有且只能相隔一个韵部,三个韵部之间必须是紧紧相连的。通韵,只能用于紧挨在一起的两个韵部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有诰 《音学十书》 读体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科举韵书《文场韵略》简俗字问题论稿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民权 《长江学术》 CSSCI 2021年第4期115-128,共14页
《文场备用排字礼部韵略》系元代《礼部韵略》之修订本韵书,但注释文字中出现了大量的简俗字,这些俗字除元代新产生的外,多半是民间使用既久或前代字书韵书中出现的"简俗字",而在此书中得到整理和规范。所以,这些简俗字具有... 《文场备用排字礼部韵略》系元代《礼部韵略》之修订本韵书,但注释文字中出现了大量的简俗字,这些俗字除元代新产生的外,多半是民间使用既久或前代字书韵书中出现的"简俗字",而在此书中得到整理和规范。所以,这些简俗字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大多有偏旁类推的特点,或是继承前代书籍中已有的简俗字,或是根据行草楷化而类推简化,体现了汉字演变的一般性规律。梳理这些简俗字在《礼部韵略》系韵书如《文场韵略》《魁本韵略》中的分布及其规律特征,从文字断代史的角度研究宋元时期汉字的变化发展情况,可为研究汉字的演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场略》 元代 简俗字 汉字演变 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韵标准》“别收某声某韵”例看江永的古声调观念
15
作者 李泓霖 《励耘语言学刊》 2021年第2期96-111,共16页
江永《古韵标准》一书有“别收某声某韵”条例,收古音与今音四声异者共51字。本文首先根据这批字在书中收一读或二读将其分为两类,指出江氏确定其上古声调的主要依据是韵文押韵、故训旧注、谐声关系。确定声调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待考字... 江永《古韵标准》一书有“别收某声某韵”条例,收古音与今音四声异者共51字。本文首先根据这批字在书中收一读或二读将其分为两类,指出江氏确定其上古声调的主要依据是韵文押韵、故训旧注、谐声关系。确定声调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待考字取某一声调,若能符合“同调相押”模式,又能得到谐声材料或旧注故训的支持,则优先选取这一声调;若无其他材料辅助判断,并且待考字今音与其他韵字非同调,则兼存异调相押与同调相押两种可能,待考字收异读;入声字一般不与舒声字相互押韵,待考字若在不同韵段中与舒声字、入声字分别相韵,则处理为异读。本文指出,考察这一条例所收字与江永的注解,可以发现江氏重视古今语音变化;以“同调相押"为《诗》韵正体,不同于顾炎武“四声一贯”说;而书中对部分入声字的处理方式,可以反映出其入声韵独立的古声调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永 《古标准》 别收某声某 上古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新雄《声经韵纬求古音表》勘误
16
作者 叶磊 孟蓬生 《励耘语言学刊》 2021年第1期94-111,共18页
陈新雄先生所填《声经韵纬求古音表》以图表形式直观展示了《广韵》音系,其备注栏对《广韵》《切韵考》的考证不乏精辟之处,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黄季刚先生的古音学思想。但是由于反切本身的复杂性,加之填写时间短、工作量大,存在... 陈新雄先生所填《声经韵纬求古音表》以图表形式直观展示了《广韵》音系,其备注栏对《广韵》《切韵考》的考证不乏精辟之处,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黄季刚先生的古音学思想。但是由于反切本身的复杂性,加之填写时间短、工作量大,存在疏漏也在所难免。本文以作者自填之表与陈表互观,校出陈表共5大类计210处纰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新雄 《声经纬求古音表》 学术价值 勘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刀会》双调[新水令]字调腔格初探——基于语言音乐学视角的元杂剧旋律风格考辨之一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宏锋 《音乐文化研究》 2020年第3期55-74,共20页
元杂剧是近古中国艺术的重要类型之一,其音乐既承续两宋遗音,又融入时代新声,在多民族多地域文化交融中流变发展,成为继唐宋诗词音乐之后我国音乐史上的又一高峰。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基础上,以关汉卿《单刀会》双调[新水令]为例,重点关... 元杂剧是近古中国艺术的重要类型之一,其音乐既承续两宋遗音,又融入时代新声,在多民族多地域文化交融中流变发展,成为继唐宋诗词音乐之后我国音乐史上的又一高峰。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基础上,以关汉卿《单刀会》双调[新水令]为例,重点关照曲牌的音韵字调组合与仄声词组腔格,力求从唱腔旋律形态方面,对元杂剧“以曲牌原型框架为音调生成基础,以特定宫调音列为音高组织规范,以仄声词组腔格为基本衍展手段,以腔词音韵谐协为总体创作追求”的旋律结构和音乐风格有更为具体的认知。本文也希望以此个案研究为契机,引发学界对“语言音乐学”历史属性的进一步关注,并由此扩大至以《九宫大成》为代表的更多南北曲音乐分析,从新材料和新方法视角不断丰富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新水令 字调 仄声词组腔格 《中原音 语言音乐学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词律无成规 张炎均拍无法击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林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8-82,共5页
宋·张炎《词源》中的“引近六均慢八均”的“均拍” ,是通过姜夔、周帮彦 ,吴文英等人的词韵总结出来的。本文通过详查张炎、周帮彦、吴文英等人词作的词韵格律 ,非都是“引近六均慢八均”。王灼的“歌无定句” ,“句无定韵”才是... 宋·张炎《词源》中的“引近六均慢八均”的“均拍” ,是通过姜夔、周帮彦 ,吴文英等人的词韵总结出来的。本文通过详查张炎、周帮彦、吴文英等人词作的词韵格律 ,非都是“引近六均慢八均”。王灼的“歌无定句” ,“句无定韵”才是宋代词人创作的基本规律。“均拍”是宋人寻找节拍尺度的一个过渡阶段 ,后世不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词律 歌无定句 句无定声 均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六朝“韵”的内涵建构与审美分野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玉强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33,共10页
探讨魏晋六朝“韵”内涵的不可通约性,揭示“韵”的审美分野现象,是基于对这一被忽视的历史现象的学理考量,旨在统一性之外探求差异性,以呈现“韵”的复杂面貌。文艺美学对“韵”多层涵义的参与性建构及选择性使用既存在意界融合,也存... 探讨魏晋六朝“韵”内涵的不可通约性,揭示“韵”的审美分野现象,是基于对这一被忽视的历史现象的学理考量,旨在统一性之外探求差异性,以呈现“韵”的复杂面貌。文艺美学对“韵”多层涵义的参与性建构及选择性使用既存在意界融合,也存在审美分野,且后者要早于前者。经过考证,现存佐证“韵”字始于先秦及汉代的文献或不可信或存疑,至三国曹魏时期才出现对“韵”的释义,以之为“音和”。晋人品评人物舍声言韵,将“韵”指向抽象的人物气度,以不和谐的放旷怪诞为大韵;其后南朝画论与文论形成了“舍声”与“即声”论“韵”的审美分野。谢赫《古画品录》所论之“韵”不是指形式的和谐美而是指形象的生动传神之美,它的哲学基础不是汉代元气说而是魏晋玄学的形神之辨,它契合的是中国美学传神写意的理论体系。刘勰《文心雕龙》中“韵”字有33处,基本没有脱离声韵范围,其哲学基础是儒家的“中和”学说。刘勰固守“韵”的本义,呼应了当时重视探讨声韵的学术风尚,他忽视“韵”之新义,由此形成了他在韵论上的历史局限性。文论对“韵”之形上性的探讨至宋代才有突破,随着余意之韵在文论中的出现,“韵”在文论与艺论中才走向意界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六朝 内涵建构 审美分野 范畴 《古画品录》 《文心雕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